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针灸学》练习题

《针灸学》练习题

《针灸学》练习题
《针灸学》练习题

针灸学习题集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对者打“ ”,错者打“ ”)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三、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四、多项选择

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A.疗效明显

B.操作方便

C.经济安全

D.易于接受

E.适应证广

2、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

A.骨针

B.石针

C.铁针

D.金银针

E.青铜针

3、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

A.绘制“明堂三人图”

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C.提出阿是穴

D.创用指寸法

E.提出十四经概念

4、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参考了下列哪些书籍()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伤寒论》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5、明代主要针灸著作有()

A.《针灸大全》

B.《针灸问对》

C.《针灸聚英》

D.《针灸逢源》

E.《神应经》

6、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

A.针博士一人

B. 针助教一人

C.针讲师十人

D.针工二十人

E.针生二十人

五、简述

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

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

3、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是什么?

4、简述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的三次大总结。

六、论述

1、试述针灸的起源。

2、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针灸著作有哪些?

第二章经络腧穴学总论

第1~2节经络系统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2、经络学说

3、正经

4、奇经八脉

5、十四经

6、十五络脉

7、十二经别

8、一源三歧9、六合10、十二经筋11、十二皮部12、经隧13、经脉14、经气

15、经穴16、气功17、脑髓18、经络之气19、孙脉20、孙络21、标本根结

22、气街23、四海

二、判断题(对者打“ ”,错者打“ ”)

1、经络系统中主干是经脉,分支是络脉,小分支是孙脉。()

2、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上。()

3、某一脏器发生病变,在体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结节、皮疹、灼热等反应。()

4、十四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5、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部,其排列顺序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6、手三阳经的循行走向是从头走手。()

7、足三阳经的循行走向是从足走腹(胸)。()

8、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9、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手足阴经在胸腹部相联结。()

10、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11、冲脉与诸阳经有联系,又称为“阳脉之海”或“血海”。()

12、十五络脉的命名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经脉名称命名。()

13、十二经脉的别络从其表里经的络穴分出。()

14、阴经穴位能治头面、五官疾病与经络联系有关。()

15、由于十二皮部属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16、“标本”强调经脉分布于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而“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17、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指的是四肢为“根”,头、胸、腹三部为“结”。()

18、《灵枢·卫气》指出头、胸、腹、胫部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即“气街”。()

19、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

20、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腑,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脏。()

21、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

22、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少阳,再次为太阳。()

23、其“有穴通路”是经脉的主要循行路线,一般经穴图和经穴模型都表示这些内容。()

24、四肢部:四肢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25、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太阳在中(侧),少阴、少阳在后。()

26、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大致是手三阴联系胸;足三阴联系腹及胸。()

27、十二经脉在头部的分布,手足三阳联系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28、手足三阳经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较广泛,大致情况是阳明行于身前,太阳行于身侧,少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29、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即指其内行部分。()

30、脏腑中,脏为阴,腑为阳。()

31、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其肺、心包、心;足三阴联系于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这就是所谓的“阴脉营其府”。()

32、阳经属于腑,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手三阳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这就是所谓的“阳脉营其藏”。()

33、脏腑有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亦有相应的表里相合关系。()

34、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

35、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阴经属腑络脏,阳经属脏络腑。()

36、手三阴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胸走手。()

37、手三阳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手走头。()

38、足三阳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足走腹(胸)。()

39、足三阴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头走足。()

40、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41、营气运行顺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顺序,而且与前后正中的督脉和任脉也相通。()

42、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部衔接。()

43、手太阴肺经在无名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44、手厥阴心包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

45、手少阴心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

46、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内侧)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47、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相连。()

48、足少阳胆经大趾次趾外侧与足厥阴肝经连接。()

49、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衔接。()

50、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鼻旁连接。()

51、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目外眦交接。()

52、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内眦衔接。()

53、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胸部衔接。()

54、足太阴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心中。()

55、足少阴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与胸中。()

56、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胸中。()

57、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和阴跷脉、阳维脉和阴维脉。()

58、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异行,称为“一源三歧”。()

59、十二经别,十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不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

60、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入、出”的分布特点。()

61、从十二经脉分出的称“离”。()

62、十二经别,进入胸腹腔称“入”。()

63、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

64、在头顶部出来的经别称“出”。()

65、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66、“浮络”为浮行于深沉部位的络脉。()

67、“孙络”是络脉中最大的分支。()

68、“血络“是指细小的血管。()

69、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70、经筋的作用是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

71、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步部位。()

72、经络的作用是:沟通上下,网络全身;运行阴阳,协调气血;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传导作用,调整感应。()

73、《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可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74、《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关节”。()

75、《灵枢·刺节真邪》所言:“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76、《四总穴歌》所说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是典型的循经取穴方法的具体应用。()

三、单项选择

1、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是结合了()

A.阴阳,五行,脏腑三方面的内容

B.阴阳,五行,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C.阴阳,脏腑,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D.五行,脏腑,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E.阴阳,五行,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2、手足三阳经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B.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C.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E.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3、足三阴经在下肢的分布皆是()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C.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D.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E.以上都不是

4、足三阳经行走方向的规律是()

A.从手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足走腹

D.从头走足

E.从足走胸

5、十二经脉中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在()

A.额头部

B.面部

C.上肢部

D.胸腹部

E.下肢部

6、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不同之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不直属脏腑

B.无表里配合

C.没有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

D.没有专属的腧穴

E.除带脉外都自下而上走行

7、督脉的生理作用是()

A.调节冲任督带

B.总督奇经八脉

C.调节阳经经气

D.调节阴经经气

E.调节十二经气血

8、经络学说中的“血海”指的是()

A.足阳明胃经

B.督脉

C.任脉

D.冲脉

E.足太阴脾经

9、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

A.督脉

B.足太阳膀胱经

C.阴阳跷脉

D.阴阳维脉

E.足少阳胆经

10、督脉别络散布于()

A.腹部

B.胸胁部

C.头部

D.腰骶部

E.以上都不是

11、脾之大络分出的部位的穴位是()

A.丰隆

B.内关

C.大包

D.公孙

E.支正

12、十二经络脉的走向规律是()

A.阴经会合于阴经,阴经归并与阳经

B.呈网状扩散

C.与十二经脉共同传注

D.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向阴经

E.以上都不是

13、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

A.奇经八脉

B.十五络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脉

E.十二皮部

14、经络系统中能加强经脉之间浅表联系的主要是()

A.十二皮部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

D.十五络脉

E.奇经八脉

15、下列除…外,其循行走向均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手三阴经

D.足三阴经

E.十二经络脉

16、寸口之中太渊穴处为何经“本”()

A.手少阴经

B.手太阳经

C.手太阴经

D.手阳明经

E.手厥阴经

四、双项选择

1、关于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哪些是错误的()

A.阴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阳经

B.阳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阴经

C.督脉别络散于头

D.任脉别络散布于胸胁

E.脾之大络散于腹部

2、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的奇经是()

A.督脉

B.阴维脉

C.阴跷脉

D.阴维脉

E.阴跷脉

3、足太阳膀胱经的根结部位分别是()

A.涌泉

B.至阴

C.命门(目)

D.大敦

E.窗笼(耳)

4、手少阴心经的标本部位相应腧穴是()

A.太渊

B.神门

C.内关

D.心俞

E.天池

五、多项选择

1、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有()

A.针灸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B.气功导引中体内气的流动

C.腧穴主治功能的归纳

D.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E.解剖和生理现象的观察

2、经脉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手足三阴经三阳经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筋

D.十五别络

E.十二经别

3、起于胞中的奇经有()

A.冲脉

B.带脉

C.任脉

D.督脉

E.阴维脉

4、根据《灵枢·卫气》篇的论述,人体的气街部位在:()

A.胫

B.胸

C.肾

D.腹

E.头

六、简述

1、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部分?

2、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3、写出十二经脉逐经相传的传注次序。

4、十二经脉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5、奇经八脉有何生理特点及功用?

七、论述

1、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及主要作用是什么?

2、标本根结,气街理论对针灸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3、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第3~6节腧穴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腧穴

2、经穴

3、奇穴

4、阿是穴

5、特定穴

6、五腧穴

7、原穴

8、络穴

9、郄穴10、下合穴11、背俞穴12、募穴13、八会穴14、八脉交会穴15、交会穴16、自然标志定位法17、骨度分寸定位法18、指寸定位法19、中指同身寸20、拇指同身寸21、一夫法22、活动标志

二、填空

1、针灸起源于时代。

2、针灸疗法具有、、、等优点。

3、据鉴定认为针法的原始工具是。

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

5、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由代编著。

6、代著名医家在其著作中绘制了“名堂三人图”,还创用阿是穴和指

寸法。

7、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于1026年撰成,并刻于石碑上供人们参抄拓印。

8、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是由时期的医家设计铸造的。

9、灸法最早盛行的时期是。

10、代于公元1341年著,将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

11、明代针灸家的代表作是,由编撰。

12、我国针灸史上载至清末有过三次较大的总结,其代表著作分别是、

和。

13、经络是,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系统。

14、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即、。

15、《论语·季氏》篇将人的一生分成三个阶段,少年时是“”,壮年时是“”,老年时是“”,说明那时已把“”变化看成是生命的主要特征。

16、《管子·水地》篇还说:“水者地之,如筋脉之者也”。

17、《灵枢·经脉》:“人始,先成,精成而脑髓,骨为,脉为,筋为,肉为,皮肤坚而毛发,谷(饮食)入于,脉道以,血气乃。

18、《灵枢·脉度》:“经脉为,支而横者为,络之别者为。”

19、经络系统包括、、、、和十二皮部。

20、《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外络于支”。

21、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

22、十二经脉的名称原则是由、和三部分组成。

23、四肢部:四肢内侧面为,外侧面为。手足阴经分布于四肢的,手足阳经分布于四肢的。

24、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厥阴、少阳在,少阴、太阳在。

25、脏腑有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亦有相应的相合关系。阴经为,属于,阳经为,属于。

26、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关系,阴经属络,阳经属络。

27、《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藏走,手之三阳从手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之三阴从足走。

28、《灵枢》中有“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贯起来,构成“”的气血关系。

29、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卫气行于脉。

30、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部衔接。

31、手太阴肺经在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32、手少阴心经在与手太阳小肠经连接。

33、手厥阴心包经在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

34、足阳明胃经在与足太阴脾经相连。

35、足太阳膀胱经在与足少阴肾经相连。

36、足少阳胆经在(外侧)与足厥阴肝经连接。

37、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部衔接。

38、手阳明大肠经合足阳明胃经在连接。

39、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交接。

40、手少阳三焦经合足少阳胆经在衔接。

41、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衔接。

42、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

43、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

44、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

45、《灵枢·营卫生会》:“阴阳相,如环无”。

46、奇经八脉,包括、、、、

和、和阴维脉。

47、督脉行于正中线,任脉行于正中线,任、督二脉各有本经所属,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为“”。

48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同出于而异行,称为“”。

49、十二经别十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以加强相合关系的支脉,又“别行之”。

50、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的分布特点。从十二经脉分出称“”,进入胸腹腔称“”,在头项部出来称“”,与表里经别同行称“”。

51、手足三阴三阳经别,阴阳关系组成六对,称为“”。

52、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络、躯干后的络及躯干侧的络,共十五条,称“”。

53、络脉按其形状、大小、深浅等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为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则指细小的血管。

54、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相应的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

55、经筋各起于四肢,结聚于和部,有的进入腔,但不像经脉那样脏腑。

56、经筋的作用是骨骼,活动,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

57、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的皮肤部分,属及其络脉的部位。

58、由于皮部位于人体最层,所以是的卫外屏障。

59、《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布也,邪客于皮则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络脉注于经脉,经脉入舍于府藏也”。

60、经各的作用主要包括、、

、。

61、《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处,调不可不通。”

62、《灵枢·脉度》:“内脏腑,外腠理。”

63、《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秘,精神治”。

64、经络的作用:沟通,网络。

65、经络的作用:运行,协调。

66、经络的作用:抗御,反映。

67、经络的作用:传导,调整。

68、《素问·缪制论》说:“夫邪之客于也,必先舍于,留而不去,入舍于,留而不去,入舍于,留而不去,入舍于,内连,散于。”

69、《灵枢·官能》说:“串于气,明于隧。”

70、《灵枢·九年十原》说:“刺之,气而有效。”

71、《灵枢·刺节真邪》:“泻其有,补其不,阴阳复”。

72、《灵枢·经水》说:“审、、、、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

73、《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视其经络,以上下逆从之”。

74、在足阳明胃经上,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是穴。

75、《素问·皮部论》说:“皮有,脉有,筋有,骨有,其所生病”。

76、《灵枢·九针十二厚》:“神气之所游行入也”。

77、腧穴是脏腑经络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和针灸等治法的。

78、《灵枢·九针十二厚》说:“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睹其应,而知之害矣”。

79、《内经》记载穴有穴名者约穴左右。

80、明代《针灸大成》记载腧穴有穴。

81、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经穴总数穴。

82、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83、凡末归入范围,而有具体的和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

84、足三阴经在以下的排列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85、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为:肺大肠胃脾

肾肝。

86、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督脉的别络从分出后散布于头,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以后散布于。

87、《四总穴歌》所说的“肚腹留,腰背求,头项寻,面口收”。是典型的循经取穴方法的具体应用。

88、《医学入门》说:“医而不明,犹入夜行,业者不可!”

89、晋代《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经穴共穴。

90、阿是穴,又称穴、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穴,又不是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91、“阿是穴”之名见于唐代《》。

92、《灵枢·五邪》说:“以手疾之,快然乃之”。

9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各有处”。

94、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和两方面。

95、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96、腧穴的主治规律:、。

97、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归类的腧穴,称为穴。

98、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

、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在四肢躯干的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99、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

的五个腧穴,合称“”。

100、《灵枢·九针十二厚》:“所出为,所溜为,所注为,所行为,所入为”。

101、《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阳经井穴属。

102、《难经·六十四难》:“阴井,阳井,阴荥,阳荥;阴俞,阳俞;阴经,阳经;阴合,阳合。”

10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的“病在藏者取之;病变于色者取之;病时间时甚者取之;病变于音者取之;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

104、《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荥主,俞主,经主,合主”。

105、《难经·七十四难》指出:“春刺,夏刺,季夏刺,秋刺,冬刺”。

106、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合称“”。

107、《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提出了五脏原:肺原出于,心原出于,肝原出于,脾原出于,肾原出于,《灵枢·本输》补充了六腑原穴:大肠原过于,胃原过于,小肠原过于,膀胱原过于,三焦原过于,胆原过于。

108、《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

109、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络穴,躯干后的络穴和躯干侧的,合称“”。

110、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原络合用称“”。111、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的意思。

112、“临床上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病症。阴经郄穴多治,阳经郄穴多治。”

113、背俞穴,是脏腑之气于背腰部的腧穴。

114、背俞穴位于背腰部经的第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115、募穴是脏腑之气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116、《难经·六十七难》说:“阳病行阳,故气募在”。

117、八会穴,是指脏、、、、、、、、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118、《难经·四十五难》:“腑会,脏会,筋会,髓会,血会,骨会,脉会,气会”。

119、八脉交会穴,原称“”、“”和“”。

120、八脉交会穴:公孙从足太阴脾经入腹,与脉相通。

121、八脉交会穴:内关从手厥阴心包经,于胸中与脉相通。

122、八脉交会穴:外关从手少阳三焦经上肩,与脉相通。

123、八脉交会穴:足临泣从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脉相通。

124、八脉交会穴:申脉从足太阳膀胱经,与脉相通。

125、八脉交会穴:后溪从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脉相通。

126、八脉交会穴:照海从足少阴肾经,与相通。

127、八脉交会穴:列缺从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脉相通。

128、《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了“合治内府”理论,说明六腑病应取用其下合穴:“胃合于,大肠合于,小肠合入于,三焦合入于,膀胱合入于,胆合入于”。

129、《素问·咳论》说:“治府者,治其”。

130、腧穴定位法包括:、、。

131、体表标志,主要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可分为

和两类。

132、骨度分寸中:前发际至后发际寸。

133、骨度分寸中:前额两发角之间寸。

134、骨度分寸中: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寸。

135、骨度分寸中: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寸。

136、骨度分寸中:歧骨至脐中寸。

137、骨度分寸中: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寸。

138、骨度分寸中:两乳头之间寸。

139、骨度分寸中:大椎以下至尾骶寸。

140、骨度分寸中:腋以下至季胁寸。

141、骨度分寸中:季胁以下至髀枢寸。

142、骨度分寸中: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寸。

143、骨度分寸中:肘横纹至腕横纹寸。

144、骨度分寸中: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寸。

145、骨度分寸中: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寸。

146、骨度分寸中:髀枢至膝中寸。

147、骨度分寸中:膝中至外踝尖寸。

148、骨度分寸中:外踝尖至足底寸。

149、骨度分寸中:手指比量,原是指以患者的手指为取穴,称为“”。

150、《针灸大成》:“大指中指相屈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相去长短为寸”。

151、《千金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节上横过为”。152、人体腧穴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类。

153、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致是:本经腧穴能治病,表里经腧穴能治,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病。

154、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

155、在体表标志取穴法中,肩胛骨下角相当于第椎,骼嵴相当于第椎。

三、判断题(对者打“ ”,错者打“ ”)

1、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定经穴名361个。()

2、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十二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3、阿是穴是以患部的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述部位的一类穴位。()

4、腧穴的名称是以其所居部位和作用为基础而确定的。()

5、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6、针刺天枢既能止泻,又能通便。()

7、所有的特定穴都是经穴。()

8、《灵枢 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经,所注为输,所行为荥,所入为合”。

()

9、阴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

10、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冲、带脉各有一个郄穴。()

11、脏腑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相接近。()

12、八脉交会穴能主治奇经病证,均位于腕踝部上下。()

13、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取颊车穴属固定标志取穴法。()

14、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医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15、拇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

16、根据骨度分寸法,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椎棘突下(大椎)为16寸。()

17、根据骨度分寸法:两侧额角发际(头维)之间为8寸。()

18、根据骨度分寸法:腋窝顶点至第11肋端(章门)为12寸。()

19、根据骨度分寸法:肩峰缘至后正中线为9寸。()

20、根据骨度分寸法: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为9寸。()

21、《内经》多处提到“三百六十五穴”之数,但实际其载有穴名者约160穴左右。()

22、晋代《针灸甲乙经》与《千金翼方》所载穴名数339穴。()

23、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与元代《十四经发挥》所载穴数354穴。()

24、明代《针灸大成》载有349穴。()

25、清代《针灸逢源》经穴总数共361穴。()

26、“以痛为腧”最早出自《针灸甲乙经》。()

27《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28、腧穴的治疗作用有:邻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9、腧穴的主治规律包括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

30、十二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31、十四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腧穴”。()

32、《灵枢 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

33、《难经 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34、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通行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35、《灵枢 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

36、十二络穴能沟通表里两经,故有“一络通两经”之说。()

37、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38、十六个郄穴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39、临床上郄穴常用来治疗表里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急性痛症;阳经郄穴多治血症。()

40、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41、临床上背俞穴可治疗六腑病症。()

42、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的腧穴称为募穴。()

43、临床上募穴多治疗五脏病症。()

44、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45、《难经 四十五难》:“脏会中脘,腑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四、单项选择

1、《内经》一书论及穴名约为:()

A.160

B.140

C.180

D.200

E.以上均不是

2、现有的经穴数目:()

A.360

B.361

C.362

D.364

E.365

3、郄穴的数目是:()

A.12个

B.8个

C.15个

D.16个

E.以上均不是

4、骨度分寸法最早见于:()

A.《内经》

B.《难经》

C.《甲乙经》

D.《千金方》

E.《帛书》

5、根据骨度分寸法除…外两者间距离均为9寸:()

A.两完骨之间

B.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C.天突至岐骨

D.两额角发际间

E.岐骨至脐中

6、“一夫法”是指:()

A.手指同身寸

B.中指同身寸

C.姆指同身寸

D.横指同身寸

E.以上都不是

7、取列缺以何种取穴法比较正确:()

A.骨性标志

B.折量法

C.肌性标志法

D.指量法

E.动态标志法

8、募穴的正确附加名称是:()

A.胃经募穴

B.足阳明经募穴

C.足阳明胃经募穴

D.胃募穴

E.以上通用

9、大椎的取穴法为:()

A.活动标志取穴法

B.肌性标志取穴法

C.骨度折量取穴法

D.骨性标志取穴法

E.简便取穴法

10、阳白采用何种取穴法?()

A.骨度折量取穴法

B.肌性标志取穴法

C.骨性标志取穴法

D.指量法

E.简便取穴法

五、双项选择

1、颊车的取穴法是:()

A.固定标志取穴法

B.活动标志取穴法

C.指量法

D.骨度分寸法

E.简便取穴法

2、三阴交的取穴法是:()

A.固定标志取穴法

B.活动标志取穴法

C.姆指同身寸

D.骨度分寸法

E.简便取穴法

3、下列可用简便取穴法的穴位有:()

A.足三里

B.三阴交

C.风市

D.血海

E.肾俞

4、头维的取穴方法为:()

A.骨度折量取穴法

B.手指比量法

C.固定标志取穴法

D.肌性标志取穴法

E.简便取穴

六、多项选择

1、采用骨性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

A.阳陵泉

B.下关

C.廉泉

D.内关

E.攒竹

2、采用活动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

A.劳宫

B.少府

C.听宫

D.曲池

E.环跳

3、折量法与骨性标志取穴法结合应用的穴位有:()

A.膏肓俞

B.中府

C.支沟

D.肩井

E.悬钟

七、简述

1、简述腧穴的分类特点。

2、特定穴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腧穴部位的标定方法有哪几种?

4、试写出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的骨度分寸。

八、论述

1、什么叫五输穴?试述其含义。

2、试述腧穴的治疗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单项选择

1、C2、B3、D4、E5、C6、A7、C

三、双选题

1、AE2、BC

四、多选题

1、ABCE2、ABCDE3、ACD4、ABE5、ABCE6、ABDE

五、简述题

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

针灸治病是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

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将《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的针灸内容合二为一,去其重复,择其精要,内容广泛,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3、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是什么?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了我国早期经络学说的面貌,为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

4、简述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的三次大总结。

第一次总结的标志是《灵枢》的问世,较系统的针灸医学做出了首次总结,反映了战国时期以前的针灸学术成就;第二次总结的标志是《针灸甲乙经》的问世,其反映了晋代以前的学术成就,而且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第三次总结的标志是《针灸大成》的问世,其对明代以前的针灸学进行了完整、系统地总结。

六、论述

1、试述针灸的起源。

针灸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与原始社会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密不可分。古代原始社会人类穴居的山洞,地处阴暗潮湿之所,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风湿和创伤痛,当身体某处有痛楚之时,很自然地会用手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著,从而创用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1根磨削的石针,据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山海经》:“高石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些文物和记载均是针刺起源与古代砭石的有力证明,灸法当起源于火的应用之后,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无意间认识到受烈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和缓解,进而发展到有意识地主动地把灸熨用于治疗。材料也从各种树枝发展到艾。《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地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同样充分说明了灸法的起源与古代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2、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针灸著作有哪些?

针灸学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各种针灸专著亦是历代有加,汗牛充栋。在各个时期具有其代表性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从整体上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特别是对其中的《灵枢》又称《针经》,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对刺灸医学作出了比较系统地总结,其后的《难经》以阐发《内经》为要旨,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和确定了354个腧穴主治、操作,介绍了刺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隋唐时期,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王焘著《外台秘要》,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倡用灸法。

宋、金、元时期,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重新考订了明堂孔穴,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有助于研究经络。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昌盛的时代,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编著《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总结,此外,还有徐凤《针灸大全》、汪机《针灸问对》、陈会《神应经》、高武《针灸聚英》等。

清初至民国,针灸医学走向衰退,吴谦撰《医宗金鉴》歌图并茂,便于学习,李学川《针灸逢源》强调针药并用,列出经穴361个。

建国以来,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针灸对针灸学术有新的阐发,针灸著作或专著已有数百种之多,就举不胜举了。

第二章、经络腧穴学总论

第1~2节经络系统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

穿上下的经路。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之

分支。

2、络学说——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3、正经——指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它们构成经

络系统的主体。

4、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

阳跷脉、阴跷脉。

5、十四经——十二经脉加上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和称“十四经脉”,它们均有一定的

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

6、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

为十五络脉。

7、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十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

脉。

8、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故称为“一

源三歧”。

9、六合——十二经别浅出于头项部,在此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

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由此将十二经脉汇合成6组,称为“六合”。

10、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十附属于十二经的筋膜系统。

11、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之所在。

12、经隧——即静脉循行的道路。

13、经脉——是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主要有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此外,还有行于

身体深部的经别和行于经脉循行外部相联系的经筋。

14、经气——运行于经脉中之气,也称脉气。是后天精气的结合物。它运行输布全身,

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

15、经穴——(1)五腧穴的一种,“所行为经”,经穴就是十二经脉流行经过的穴,大

多在腕、踝关节附近。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经穴。(2)循行体表十四经脉上的穴称

为经穴。

16、气功——是一种养生学,是通过自我锻炼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的方法。所谓“气”,

包括呼吸的气和人体内的先天真气。气功是人体养生固本的功夫。《素问·遗篇刺

法论》上提到的“神守天息,返元归宗”的修养理论,当是气功的最早记载。

17、脑髓——脑与脊髓的合称。

18、经络之气——即经气。

19、孙脉——即孙络。

20、孙络——指络脉之细小者,又名孙脉。《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孙”。

21、标本根结——“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是树梢,

在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对应;“本”是树根,在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

相应。“根结”指经气的所起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

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标幽赋》谓之“四根三结”。

22、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头、胸、腹(背)、胫等处,是经气流行、

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即“气街”。

23、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海”有百川归聚之意。经络

学中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象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故《灵枢·海

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三、单选题

1、C2、D3、E4、D5、B6、D7、C8、D9、C10、C

11、C12、D13、C14、D15、C16、C

四、双选题

1、DE2、CE3、BC4、BD

五、多选题

1、ABCDE2、ABCE3、ACD4、ABDE

六、简述

1、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2、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其交接规律是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3、写出十二经脉逐经相传的传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传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注到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系统。

4、十二经脉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十二经脉中六阴经在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下肢内侧位足三阴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为手足前、中、后3个区域,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为: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5、奇经八脉有何生理特点及功用?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不同,其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属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其作用特点: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溢和渗灌的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犹如江、河之水。

七、论述

1、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及主要作用是什么?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顶部(出),在头顶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汇合成6组,称为“六合”。例如:足太阳、足少阴肾经别从帼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顶,合于足太阳膀胱经。

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关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由于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故而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2、标本根结,气街理论对针灸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十二经脉中的标本、根结、气街的理论,在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关系,指出四肢末端的一些腧穴与头、胸、腹、背俞穴的关系,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指树梢,在上肢部,与人体

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指树根,在下部与人体的四肢下端相应,“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标幽赋》指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称“四根三结”,由此可见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但“标本”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更强调了经气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说明了头、胸、腹、胫是经气聚集循行的部位。但“四街”的位置即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又是标本根结中“标”与“结”的所在部位。

由以上可见,标本根结和气街的理论补充了经气运行情况,即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强调了人体头身与四肢的密切关系,为针灸临床中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治疗远离腧穴部位的疾病,头面五官疾病,头身穴位治疗四肢疾病,以及“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治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3、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正是依靠复杂的经络系统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保证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进行。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组织器官,保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能“行气血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全身,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由表及里,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由于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其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阐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能通达内外的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可推测疾病的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鉴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属络的脏腑,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以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

如头痛一证,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在两侧多与少阳有关…;临床上亦可根据所出现的症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辩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三、指导针灸治疗。临床上可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进行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体现;由于脏腑、经络与皮部关系密切,故当脏腑有疾时可用皮部穴位贴敷或皮肤针治疗。经筋疾患,多因病在筋膜肌肉,表现为拘挛,强直,弛缓,可以以痛为输,取其局部痛点或穴位进行治疗。

第3~6节腧穴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

灸的施术部位。

2、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

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3、奇穴——又名“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

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包括近代发现认可的新穴)。此类穴位主治作用较单纯,多数对某

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4、阿是穴——即“天应穴”、“压痛点”,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

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5、特定穴——指十四经穴中的一部分腧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

的性能和主治作用,并有特定的称号。

6、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腧穴”。

7、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穴”。“原”即本原,

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

8、络穴——“络”有联络和散布之意,络脉在其别出正经处各有以腧穴,称络穴。十二经脉

各有一个络穴,再加上任脉络、督脉络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9、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10、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11、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腧穴。

12、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13、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骨、脉、髓之气所聚会的八个腧穴。

14、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能主治奇经病症,均位于腕踝以下。

15、交会穴——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部。

16、自然标志定位法——十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即体

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7、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

输血定位的方法,即骨度折量定位法。

18、指寸定位法——是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19、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相屈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

寸。

20、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21、一夫法——令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一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

度作为3寸。

22、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

端等。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

二、填空

1、新石器

2、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

3、砭石

4、《灵枢》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

6、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7、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8、北宋王惟一

9、隋唐 10、元滑伯仁 11、《针灸大成》杨继洲 12、《灵枢》《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 13、运行气血联系脏腑调控 14、《足背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15、血气未定血气方刚血气既衰血气 16、血气通流 17、生精生干营刚墙长胃通行 18、里络孙 19、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 20、府藏节 21、正经 22、手足阴阳脏腑 23、阴阳内侧外侧 24、前中后 25、表里里脏表腑 26、属络脏腑腑脏 27、手头足腹(胸) 28、流注如环无端流注 29、中外 30、手足 31、食指 32、小指 33、无名指 34、足大趾(内侧) 35、足小趾 36、足大趾 37、头面38、鼻旁 39、目内眦 40、目外眦 41、胸部 42、心中 43、胸中 44、肺中 45、贯端 46、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阴维脉 47、后前穴位十四经 48、胞中 49、另行体腔表里正经 50、离、合、出、入离入出合

51、表里六合 52、任脉督脉脾之大十五络脉 53、浮络孙络血络 54、

筋肉一致 55、末端骨骼关节胸腹属络 56、约束关节功能维持 57、

相应十二经脉散布 58、外机体 59、腠理邪满则满则 60、沟通内外、

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病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61、死生

百病虚实 62、溉濡 63、阳乃 64、内外全身 65、气血阴阳66、病邪病候 67、感应虚实 68、形皮毛孙脉络脉经脉五脏肠胃69、调经 70、要至 71、余足平 72、切循扪按 73、浮

沉循74、足三里 75、分部经纪结络度量各异 76、出 77、气血

反应点刺激点 78、十二原其原五芷 79、160 80、359 81、361 82、任、督脉 83、十四经穴位置名称 84、内踝上8寸 85、心小肠膀胱

心包三焦胆 86、腹部长强胸胁 87、三里委中列缺合谷 88、经络无

烛不熟 89、349 90、天应不定穴经奇 91、《备急千金要方》 92、

按刺 93、发名 94、诊断治疗 95、邻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96、

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 97、称号特定 98、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

脉交会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 99、井荥输经合五输穴 100、井荥输

经合 101、木金 102、木金火水土木金火水土 103、井荥

输经合104、心下满身热体重节痛喘咳寒热逆气而泄 105、井荥俞经

合 106、原穴十二原 107、太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合谷冲阳腕骨

京骨阳池丘墟 108、十二原 109、任脉督脉脾之大络十五络穴 110、原

络配穴 111、深聚空隙间隙 112、急性血证急性疼痛 113、输注114、足太阳膀胱一 115、结聚 116、阴 117、腑气血筋脉骨髓118、中脘章门阳陵泉绝骨膈俞大杼太渊膻中 119、交经八穴流注八

穴八脉八穴 120、冲 121、阴维 122、阳维 123、带 124、阳跷 125、督126、阴跷 127、任 128、三里巨虚上廉巨虚下廉委阳委中阳陵泉 129、

合 130、体表标志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 131、固定标志活动标志132、12 133、9 134、9 135、9 136、8 137、5 138、8 139、21 140、12 141、9 142、9 143、12 144、18 145、13 146、19 147、

16 148、3 149、本人标准度量同身寸 150、上下一 151、中一

夫 152、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53、本经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局部病154、阴 155、7 16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四、单项选择

1、A

2、B

3、D

4、A

5、E

6、D

7、A

8、D

9、D 10、A

五、双项选择

1、BC

2、AD

3、CD

4、AC

六、多项选择

1、ABCE

2、ABCD

3、ABCE

七、简述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档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 二、单项选择 1、C2、B3、D4、E5、C6、A7、C 三、双选题 1、AE2、BC 四、多选题 1、ABCE2、ABCDE3、ACD4、ABE5、ABCE6、ABDE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 二、单项选择1、C2、B3、D4、E5、C6、A7、C 1、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针灸学: 2.经络系统 3.十二经脉: 4.砭石: 5.“阳脉之海”: 6.经气: 7.“一源三歧”: 8.十五络脉: 9.经络学说: 10.“六合”: 11.“气街”: 12.五输穴: 13.“肺系”: 14.募穴: 15.“陷下则灸之”: 16.“感觉阈”: 17.隔姜灸: 18.平刺: 19.四总穴” 20.艾炷灸 二、判断题 1.《针灸大成》记载了361个经穴。( ) 2.《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3.唐代初期,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科,有“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 )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上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5.经脉循行中与耳有联系的经脉有2条。( ) 6.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 7.下合穴中,三焦下合委中,胆下合穴为阳陵泉。( ) 8.丰隆穴的定位: 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 9.十二经脉皆有“标”部与“本”部。( ) 10.胎位不正首选至阴穴。( ) 11.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并深入内脏。( ) 12.肺经的五输穴是少商、太渊、鱼际、经渠和尺泽。( ) 13.八脉交会穴中,公孙通带脉,而内关通阴维脉。( ) 14.火罐法是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皮肤上。( ) 15.大肠经的郄穴是手三里。( ) 16.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不经过手(足)掌部。( ) 17.拇短、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取阳池。( ) 18.瘀血腰痛的配穴为膈俞、次髎。( ) 19.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故有“阴脉之海”,“血海”之称。( ) 20.中风的中经络型的针灸治法为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主穴选内关、水沟。( ) 三、单项选择题 1.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 2.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 3.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湖北中医学院针灸学考试试题

湖北中医学院针灸学考试试题 试题1 一、名词解释 1.针灸学: 2.经络系统 3.十二经脉: 4.砭石: 5.“阳脉之海”: 6.经气: 7.“一源三歧”:8.十五络脉:9.经络学说: 10.“六合”:11.“气街”:12.五输穴: 13.“肺系”:14.募穴:15.“陷下则灸之”: 16.“感觉阈”:17.隔姜灸:18.平刺: 19.四总穴”20.艾炷灸 二、判断题 1.《针灸大成》记载了361个经穴。( ) 2.《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3.唐代初期,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科,有“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 )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上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5.经脉循行中与耳有联系的经脉有2条。 ( ) 6.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 7.下合穴中,三焦下合委中,胆下合穴为阳陵泉。( ) 8.丰隆穴的定位: 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 9.十二经脉皆有“标”部与“本”部。( ) 10.胎位不正首选至阴穴。( ) 11.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并深入内脏。 ( ) 12.肺经的五输穴是少商、太渊、鱼际、经渠和尺泽。( ) 13.八脉交会穴中,公孙通带脉,而内关通阴维脉。( ) 14.火罐法是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皮肤上。( ) 15.大肠经的郄穴是手三里。( ) 16.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不经过手(足)掌部。( ) 17.拇短、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取阳池。( ) 18.瘀血腰痛的配穴为膈俞、次髎。( ) 19.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故有“阴脉之海”,“血海”之称。( ) 20.中风的中经络型的针灸治法为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主穴选内关、水沟。( ) 三、单项选择题 1.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 2.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针灸学试卷

zhen787546516@https://www.wendangku.net/doc/2b7974939.html, **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试卷A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阳经与阳经在(1)部相接,阴经与阴经在(2)部相接。 2、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3)经;凡属六腑的经脉都称为(4)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是结合(5)、(6)、脏腑三方面而命名的。 4、奇经八脉中的督脉能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为(7)、任脉能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为(8)、冲脉称为“(9)”海,又称(10)。 5、《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11)头项寻列缺,(12)。 6、十四经穴的特点是(13)、(14)及(15)。 7、人体的(16)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17)的施术部位。 8、腧穴的主治作用分为(18)、(19)、(20)。 9、八脉交会穴是指(21)与(22)相通的八个腧穴。 10、手少阴肺经共(23)个穴;足厥阴肝经共(24)个穴。 11、《黄帝内经·灵枢》篇说:“凡用针者,(25),(26),宛陈则除之” 12、入下齿中,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的经脉是(27)。 13、灸法是一种温热刺激,对(28)效果好。 14、(29)是治疗小儿疳疾的有效穴。 15、十二经脉的络穴在临床上具有治疗(30)有关病症的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21分) 1、位于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的穴位是() A、中渚 B、鱼际 C、大陵 D、列缺 E、太渊 2、足三阳经行走方向的规律是() A、从手走头 B、从头走足 C、从胸走手 D、从足走腹 E、从足走头 3、入上齿中,回出环绕口唇的经脉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督脉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4、在胸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单位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5、关元穴位于() A、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B、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4寸 C、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0寸 D、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E、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6、在八会穴中,血会穴是() A、血海 B、中脘 C、内关 D、膈俞 E、绝骨 7、循行在前臂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手太阳小肠经 8、在侧头部,额角发际上0.5寸的穴是() A、神庭 B、上星 C、头维 D、天柱 E、风府 9、太阳穴的正确位置是() A、眉梢外1寸处 B、目外眦外1寸处 C、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D、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后0.5寸 E、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10、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的穴位是() A、京门 B、期门 C、日月 D、章门 E、大包

河南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练习题库及答案三审批稿

河南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练习题库及答案三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单选题: 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D)。 A.曲针 B. 小针刀 C. 铍针 D. 砭镰 E. 刀 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是(A)。 A.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B.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C.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D.《吕氏春秋》 E.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外伤科名医( E) A.神农 B.黄帝 C.伏羲 D.扁鹊 E.俞跗 4、首次记载髋关节脱臼分为前后脱臼两类的是(B) A.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B.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C. 宋慈《洗冤集录》 D.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E.王肯堂《证治准绳》 1、有一患者长时间步行引起第2跖骨骨折,问病因是何种外力(D) A、直接暴力 B、间接暴力 C、肌肉强烈收缩 D、持续劳损 E、拼力岔气 2、损伤内因与下列因素关系十分密切(A) A、年龄体质解剖结构 B、直接暴力 C、间接暴力 D肌肉收缩力 E、外感六淫 1、摸诊(触诊)时,往往最先使用的是(A) A、触摸法 B、挤压法 C、叩击法 D、旋转法 E、屈伸法

2、对骨伤科来说,望诊之首要是(D) A、望肿胀 B、望畸形 C、望形态 D、望神色 E、望创口 3、“捻发音”的检查主要用在(D) A、腰肌筋膜炎 B、臀肌筋膜炎 C、腱鞘炎 D、腱周围炎 E、滑膜炎 4、通过膝关节弹响声可以诊断为(D) A、骨折 B、脱位 C、侧副韧带损伤 D、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E、肌腱周围炎 5、紧脉主病(E) A、气滞 B、血瘀 C、骨折 D、胸痛 E、腰痛 6、芤脉主属(C) A、血瘀气滞 B、气虚血瘀 C、出血过多 D、出血过多 E、肾虚腰痛 7、摸肤温时,一般用什么部位测试(C) A、手指指端 B、手掌 C、手背 D、掌根 E、大鱼际 8、常用以鉴别骨折与挫伤的检查法是(A)。 A、挤压法 B、旋转法 C、屈伸法 D、摇晃法 E、触摸法 9、颈部活动正常范围是(B)。 A、前屈60~800 ;后伸35~450 ;左右旋转各60~800 ;左右侧屈各450 。 B、前屈35~450 ;后伸35~450 ;左右旋转各60~800 ;左右侧屈各450 。

针灸学试题库完整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 A1型题 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阴阳十一脉灸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资生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答案:1.C 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 A.唐代—孙思邈 B.晋代—葛洪 C.宋代—王执中 D.晋代—皇甫谧 E.宋代—王惟一 答案:2.D 3.《针灸甲乙经》考证了腧穴 A.354个 B.359个 C.361个 D.349个 E.152个 答案:3.D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是 A.王执中 B.杨继洲 C.王惟一 D.李时珍 E.滑寿 答案:4.C 5.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 A.唐代 B.晋代 C.战国 D.元代 E.宋代 答案:5.E 6.《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A.王焘 B.李学川 C.杨继州 D.高武 E.李时珍 答案:6.C 7.继《内经》、《甲乙经》之 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 A.《针灸大成》 B.《针灸大全》 C.《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D.《十四经发挥》 E.《奇经八脉考》 答案:7.A 8.《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A.滑伯仁 B.李学川 C.杨继洲 D.皇甫谧 E.王惟一 答案:8.A 9.考证了361个经穴的医家 是 A.李时珍 B.李学川 C.杨继洲 D.王惟一 E.滑寿 答案:9.B 10.针灸医学传到欧洲是 A.公元6世纪 B.公元7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17世纪 E.公元9世纪 答案:10.D 11.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 是 A.阳明、少阳、太阳 B.少阳、太阳、阳明 C.太阳、阳明、少阳 D.少阳、阳明、太阳 E.太阳、少阳、阳明 答案:11.A 12.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 是 A.厥阴、少阴、太阴 B.少阴、太阴、厥阴 C.太阴、厥阴、少阴 D.厥阴、太阴、少阴 E.太阴、少阴、厥阴 答案:12.C 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 以下部位排列是 A.太阴、少阴、厥阴 B.厥阴、太阴、少阴 C.少阴、太阴、厥阴 D.厥阴、少阴、太阴 E.少阴、厥阴、太阴 答案:13.B 1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错 误的是 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C.手三阳经从胸走手 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答案:14.C 15.阴经与阳经(指表里经) 交接的部位在 A.头部 B.胸腹部 C.面部 D.手足末端 E.上肢部 答案:15.D 16.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 交接部位在 A.头面部 B.颈项部 C.胸腹部 D.四肢末端 E.胸部 答案:16.A 17.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 经)交接部位 A.胸腹部 B.胸中 C.腹部 D.四肢部 E.头面部 答案:17.B 18.不属于表里络属关系的 是 A.手少阴—手太阳 B.足厥阴—足少阳 C.手阳明—手太阴 D.手少阳—手少阴 E.足太阳—足少阴 答案:18.D 19.不属于奇经八脉循行的 特点是 A.除带脉横向循行外 B.其余均为纵向循行 C.纵横交错地循行 D.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E.经与经之间有相互交接规 律 答案:19.E 20.十二经别是指 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 的别行部分 B.十二正经离、合、出、入 的别行部分 C.十二正经离、出、入、合 的别行部分 D.十二正经离、出、合、入 的别行部分 E.十二正经离、入、合、出 的别行部分 答案:20.A 21.不是十二经筋的循行走 向 A.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B.行于体表 C.不入内脏 D.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E.入走体腔 答案:21.E 22.不是经络的作用 A.运行气血 B.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 D.保卫机体 E.活血祛瘀 答案:22.E 23.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 的交接部位在 A.心中 B.肺中 C.肝中 D.胃中 E.胸中 word 可编辑..

针灸学练习题

针灸学练习题--1 总分:200.00 及格分:120.00 一、单选题(共200题,每题1.00分) 1.耳穴屏尖位于( ) A.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B.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 C.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D.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E.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2.散刺法又称( ) A.点剌B.豹纹刺 C.循经刺D.毛刺E.半刺 3.根据骨度分寸法,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 ) A.4寸B.5寸 C.6寸D.7寸E.8寸 4.冲脉在腹部并何经而行( ) A.任脉B.胃经 C.肾经D.脾经E.以上都不是 5.两眉头的中间是( ) A.攒竹B.印堂 C.鱼腰D.太冲E.球后 6.手阳明经的输穴是( ) A.三间B.后溪 C.中渚D.陷谷E.束骨 7.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的穴位是( ) A.印堂B.太阳 C.球后D.丝竹空E.上明 8.下列穴位中所属经脉属土,穴性属水的是( ) A.冲阳B.解溪 C.太白D.大都E.阴陵泉 9.既是八会穴又是合穴的是( ) A.委中B.委阳 C.阳陵泉D.足三里E.太渊 10.针灸治疗便秘的正确取穴方法是取( ) A.大肠经俞、募穴及下合穴为主B.三焦经以宣通三焦气机 C.肝经荥穴以疏肝解郁D.脾俞胃俞以扶助中气E.温通下焦阳气为主 11.归来向会阴部斜向透刺,治疗什么病( ) A.顽固性遗尿B.顽固性头痛 C.顽固性腹胀D.顽固性呕吐E.顽固性痛经 12.《难经》全书共有( ) A.七十八难B.八十一难 C.六十九难D.七十二难E.八十八难 13.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理论强调了( ) A.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B.上肢与下肢的密切联系 C.前胸与后背的密切联系D.脏腑与五官的密切联系E.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密切联系14.牙痛取“大肠”的选穴原则是( ) A.按相应部位取穴B.按临床经验取穴

针灸试题及其答案

针灸试题及其答案 针灸考核笔试试题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多选题每题2分,漏选扣1分,多选不给分,共 10题。) 单选题: 1、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包含了以下哪些内容:( C ) A(阴阳、五行、脏腑 B.五行、手足、阴阳 C.手足、脏腑、阴阳 D.脏腑、手足、五行 E. 以上都不是 2、1.5寸毫针针身的长度是:( D ) A.25mm B.30mm C.35mm D.40mm E.50mm 3、膝中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C ) A.12寸 B.13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4、足阳明胃经在下肢的分布是:( B ) A.内侧前廉 B.外侧前廉 C.内侧中行 D.外侧后廉 E.内侧后廉 5、曲泽穴位于:( E ) A(肱二头肌腱桡侧缘B. 肱二头肌腱尺侧缘C. 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向外0.5寸D. 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肘横纹中 E. 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肘横纹中 6、下列哪项不是灸法的治疗作用( C ) A.温经散寒 B. 扶阳固脱 C. 开窍泻热 D.消瘀散结 E.防病保健 7、针刺浅薄部位腧穴,应用( D )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套管进针法 8、隔姜灸可用于治疗( A )

A.寒性呕吐腹痛 B.哮喘 C.瘰疬 D.疮疡 E.小儿脐风 9、非化脓灸属于( A ) A.直接灸 B.间接灸 C.温和灸 D.回旋灸 E.实按灸 10、十二经之海是指:( C )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E.奇经八脉 11、腧穴可分为以下那三类( D ) A.十二经穴、经穴、阿是穴 B.经穴、奇穴、特定穴 C.经穴、络穴、奇穴 D.经穴、阿是穴、经外奇穴 E.十四经穴、阿是穴、特定穴 12、下列阴阳大小 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C ) A.阳明、太阳、少阳 B.少阴、厥阴、太阴 C.少阳、太阳、阳明 D.少阴、太阴、厥阴 E.太阳、少阳、阳明 13下列哪个不是火罐法的方法( C ) A. 投火法 B.闪火法 C.闪罐法 D.贴棉法 E.架火法 14、与太溪相对的穴位是( D ) A.阳白 B.阳溪 C.照海 D.昆仑 E.申脉 15、施灸的正确顺序为( A ) A.先上后下、先阳后阴 B.先上后下、先阴后阳 C.先下后上、先阳后阴 D.先下后上、先阴后阳 E.没有具体的顺序 16、“一夫法”是指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的间距为3寸,其量取 标准应按:( B ) A.食指远端指节横纹 B.中指中节指节横纹 C.无名指远端指节横纹 D、小指近端指节横纹 E、以上都不是 17、按照今时骨度分寸规定,肘腕横纹之间的距离为( A ) A.12寸 B.13寸 C.9寸 D.8寸 E.11寸 18、足三阴循行方向为( C )

针灸学问答题

1你是如何理解《玉龙歌》“痰多宜向丰隆寻”的?答:痰分有形,无形之痰,但痰均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失健,水湿内停,湿聚而成,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本穴能调理脾胃,针刺丰隆,能健脾化湿祛痰,故丰隆为治痰之要穴,所以《玉龙歌》曰“痰多宜向丰隆寻”。 2发生晕针应如何处理?首先停止针刺,将刺入的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头低脚高位),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如重者,在上述基础上针刺人中、素髎、内关、涌泉等穴,或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如仍不苏醒,应配合其它疗法急救。 3天突穴针刺注意事项先让患者头微后仰,刺手持针刺入0.2寸,然后将针贴着胸骨后缘向下直刺1~1.5寸,不可左右斜刺,以免刺伤周围的动、静脉及食管。 4具体说明两种定取合谷穴的操作方法1手背,第一,第二骨掌之间,约平第二骨中点处。2以一手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指尖下是穴。5试述晴明穴,中极穴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晴明穴: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中极穴:直刺1-1。5寸。针刺前应排空小便;尿潴留时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防刺伤膀胱。 6试述十二经脉在头面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1阴经不上头面,但足厥阴肝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2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阴阳经在面部,少阳经在侧头部,足太阳经在后头项部。3在躯干部:阴经行于躯胸腹部,足阳明经亦行于胸腹部,足少阳经行于侧身部,足太阳经行于腰背部。 7试述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路线。1起于食指桡侧商阳穴.2经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到腕部.3沿上肢外侧前缘、肩前、颈、面颊.4在水沟穴左右交叉到对侧鼻唇沟,终止于鼻旁迎香穴。 8试述痛经实证的症状及针灸处方症状:经行不畅,少腹胀痛剧烈,腹痛拒按,甚则胀连胸肋,经色紫红而夹有瘀块,下血块后痛减,脉弦涩。9试述针刺不得气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不得气原因:医着定位不准,针刺角度,深度不当,手法不当,病人感觉迟钝,正气不足等.处理方法是:取准穴位,调整针刺角度,深度,运用适当手法,对病人感觉迟钝,正气不足者,留针侯气,加灸,施行辅助手法催气配合中药调补。10试述捻转补泻法中补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答: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11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几种?试以足太阴脾经的腧穴为例说明之。 答:①骨度分寸定位法:根据人体各部的骨骼规定为一定的尺寸而定取穴位的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肥瘦均可按这一标准测量。如足太阴脾经。大横。②自然标志定位法: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如足太阴脾经,阴陵泉。③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足太阴脾经,三阴交。④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简便易行的方法。足太阴脾经、血海。 12足阳明胃经为例,说明腧穴的主治作用。答:①近治作用: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足阳明胃经的承泣穴治疗目疾。②远治作用: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治疗胃肠病。 ③特殊作用: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如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既可以治腹泻,又可以治便秘。13合谷与肩髃同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主治有何异同?答:合谷、肩髃相同点都可以治疗上肢病症.合谷、肩不同点:合谷穴可以治疗头面五官病、热病、部分妇科病。而肩穴以治疗局部病为主,如肩周炎。 14试述捻转补泻中泻法的具体操作? 答: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15举例说明主客原络配穴法? 答:相表里经脉原穴合络穴相配伍运用的一种配穴法,又称主客配穴法。其法以先病经脉为主取其原,后病经脉为客取其络。

20XX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试题_针灸学练习题(第四章).doc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试题_针灸学练习题 (第四章) 1.下列哪个穴位不在头面部 A.颊车 B.大椎 C.太阳 D.阳白 E.迎香 1 B 2.下列哪个穴位属于足少阳胆经 A.心俞 B.阴陵泉 C.听宫 D.承山 E.环跳 2

E 3.在下列腧穴中,哪一组不全是五腧穴 A.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B.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C.商阳、二间、合谷、阳溪、曲池 D.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E.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3 C 4.下列的特定穴中,哪种穴是治疗急性病的 A.八脉交会穴 B.八会穴 C.络穴 D.郄穴 E.原穴 4 D

5.有一位肺热咯血病人,首选下列 A.肺经原穴——太渊 B.大肠经络穴——偏历 C.肺经郄穴——孔最 D.大肠经郄穴——温溜 E.背俞穴——肺俞、大肠俞 5 C 6.下列腧穴中哪一对不是原络配穴 A.太渊——偏历 B.大陵——外关 C.太白——丰隆 D.太冲——丘墟 E.冲阳——公孙 6 D 7.下列哪组穴是俞募配穴

A.肺俞——大杼 B.胃俞——中脘 C.大肠俞——关元俞 D.脾俞——大横 E.肾俞——命门 7 B 8.在下列特定穴中治疗腑病一般多用 A.原穴 B.络穴 C.输穴 D.俞穴 E.募穴 8 E 9.在下列特定穴中治疗脏病一般多用 A.合穴

C.俞穴 D.输穴 E.募穴 9 C 10.有一患者,咳嗽,气喘,咽喉干痛,病程久者,应选用八脉交会穴中 A.内关——公孙 B.列缺——照海 C.外关——足临泣 D.后溪——申脉 E.以上均可 10 B 11.下列除哪个穴外,都是任脉经穴 A.关元 B.中脘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1

针灸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C )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B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D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E )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C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二、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 E )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B C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1.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C)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虐、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2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 E) A.会宗 B.温溜 C.梁丘 D.附阳 E.大钟 3.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 E) A.章门 B.日月 C.石门 D.关元 E.俞府 4.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依序排列应该是( B) A.曲泉、中封、太冲、行间、大教 B.太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针灸学》复习题与答案资料全

《针灸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 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 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 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 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 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 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 答案: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 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 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答案:至阴、丰隆 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答案:四肢的侧、胸腹 3.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 4.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温和灸、、。 答案:回旋灸、雀啄灸 6. 退热要穴为_________穴;去湿要穴为_________穴。 答案:大椎;阴陵泉 7. 肝经与肺经的终止穴分别为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 答案:期门;少商 8. 针灸治疗原则中清热温寒具体操作原则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最新针灸试题及其答案

针灸考核笔试试题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多选题每题2分,漏选扣1分,多选不给分,共10题。) 单选题: 1、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包含了以下哪些内容:(C) A.阴阳、五行、脏腑 B.五行、手足、阴阳 C.手足、脏腑、阴阳 D.脏腑、手足、五行 E. 以上都不是 2、1.5寸毫针针身的长度是:(D) A.25mm B.30mm C.35mm D.40mm E.50mm 3、膝中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C) A.12寸 B.13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4、足阳明胃经在下肢的分布是:(B) A.内侧前廉 B.外侧前廉 C.内侧中行 D.外侧后廉 E.内侧后廉 5、曲泽穴位于:(E) A.肱二头肌腱桡侧缘B. 肱二头肌腱尺侧缘C. 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向外0.5寸 D. 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肘横纹中 E. 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肘横纹中 6、下列哪项不是灸法的治疗作用( C) A.温经散寒 B. 扶阳固脱 C. 开窍泻热 D.消瘀散结 E.防病保健 7、针刺浅薄部位腧穴,应用(D)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套管进针法 8、隔姜灸可用于治疗(A) A.寒性呕吐腹痛 B.哮喘 C.瘰疬 D.疮疡 E.小儿脐风 9、非化脓灸属于(A) A.直接灸 B.间接灸 C.温和灸 D.回旋灸 E.实按灸 10、十二经之海是指:(C)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E.奇经八脉 11、腧穴可分为以下那三类(D) A.十二经穴、经穴、阿是穴 B.经穴、奇穴、特定穴 C.经穴、络穴、奇穴 D.经穴、阿是穴、经外奇穴 E.十四经穴、阿是穴、特定穴 12、下列阴阳大小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C) A.阳明、太阳、少阳 B.少阴、厥阴、太阴 C.少阳、太阳、阳明 D.少阴、太阴、厥阴 E.太阳、少阳、阳明 13下列哪个不是火罐法的方法(C) A. 投火法 B.闪火法 C.闪罐法 D.贴棉法 E.架火法 14、与太溪相对的穴位是(D) A.阳白 B.阳溪 C.照海 D.昆仑 E.申脉 15、施灸的正确顺序为( A) A.先上后下、先阳后阴 B.先上后下、先阴后阳 C.先下后上、先阳后阴 D.先下后上、先阴后阳 E.没有具体的顺序 16、“一夫法”是指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的间距为3寸,其量取标准应按:(B) A.食指远端指节横纹 B.中指中节指节横纹 C.无名指远端指节横纹

针灸学试卷

《针灸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头针治疗感觉性失语宜选用( ) A、感觉区 B、言语一区 C、言语二区 D、言语三区 2、浮郄穴在人体的( ) A、臀部 B、背部 C、大腿部 D、小腿部 3、腧穴是指( ) A、针灸施术的部位 B、痛点 C、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D、人体内外部信息交流的“良导点” 4、治疗月经先期的处方是( ) A、气海三阴交肾俞脾俞 B、气海三阴交血海归来 C、气海三阴交交信足三里 D、气海三阴交太冲太溪 5、足三阳经腧穴主治相同的病是( ) A、神志病 B、胃肠病 C、咽喉病 D、前阴病 6、根据骨度分寸法,下列穴位中两者间距不是1.5寸的是( ) A、气海神阙 B、内关大陵 C、神门灵道 D、神庭曲差 7、留针可起到( ) A、得气的作用 B、候气的作用 C、行气的作用 D、催气的作用 8、施灸的顺序应该是( ) A、先上后下,先阳后阴 B、先上后下,先阴后阳 C、先下后上,先阳后阴 D、先下后上,先阴后阳 9、刺络拔罐适用于( ) A、咽喉肿痛 B、痄腮 D、咳喘D、神经性皮炎 10、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的处方是( ) A、中脘内关丰隆解溪 B、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 C、鸠尾大椎间使丰隆 D、风池侠溪丰隆肾俞 11、治疗行痹,除取局部穴外,还宜加用( ) A、大椎曲池 B、膈俞血海 C、肾俞三阴交 D、风池风门 12、下列哪一组穴位可用仰靠坐位?( ) A、风池曲池天池 B、百会哑门足三里 C、廉泉列缺照海 D、人中腰阳关委中 13、在何经的循行线上没有募穴?( )

中医师承、确有专长-针灸学-足阳明胃经、腧穴练习题

第八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 一、A1 1、头维穴属于哪条经脉 A、足少阳胆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手少阳三焦经 2、胃的募穴所属的经脉是 A、肺经 B、任脉 C、胃经 D、脾经 E、肾经 3、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的穴位是 A、丰隆 B、地机 C、解溪 D、上巨虚 E、下巨虚 4、胃经在循行中,未与以下何处发生联系 A、口 B、目 C、鼻 D、膈 E、下齿 5、经足背到第2足趾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太阳膀胱经 二、B 1、A.足三里 B. 上巨虚 C. 下巨虚 D. 条口 E. 丰隆 <1> 、强壮保健要穴是 A B C D E <2> 、治疗痰饮病证的要穴是 第1页

第2页 A B C D E 2、A.痰饮病证 B. 妇科病证 C. 五官热证 D. 出血病证 E. 肝胆病证 <1> 、丰隆穴的主治是 A B C D E <2> 、内庭穴的主治是 A B C D E 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 1寸。 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胃经的循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与足太阳经脉相汇合,再沿鼻的外侧下 行,入上齿龈中,返回环绕口唇,入下唇交会于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下缘,至大迎穴处,再沿下颌角至 颊车穴,上行到耳前,过足少阳经的上关穴处,沿发际至额颅部。其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穴,沿喉咙 入缺盆,下横膈,入属于胃,联络于脾。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沿乳房内侧下行,经脐旁到下腹部的气冲 部;一支脉从胃口分出,沿腹内下行,至气冲部与直行经脉相汇合。由此经髀关、伏兔穴下行,至膝关节 中。再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经足背到第 2足趾外侧端(厉兑穴);一支脉从膝下 3寸处分出,下行到中 趾外侧端;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足大趾内侧直行到末端。” 综上所述,胃经在循行中,未与“下齿”发生联系。 【该题针对“足阳明胃经、穴” 知识点进行考核】 5、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足阳明胃经:“经髀关、伏兔穴下行,至膝关节中。再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经足背到第 2 足趾外侧端(厉兑穴)” 【该题针对“足阳明胃经、穴” 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B 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强壮保健要穴是:足三里。 【该题针对“足阳明胃经、穴” 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案部分 、A1 1、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 2、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 3、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B 】 头维在头部,当额角发际直上 “足阳明胃经、穴” 】B 】胃的募穴是中脘, “足阳明胃经、穴” 】A 】丰隆 0.5寸,头正中线旁开 4.5寸。属于足阳明胃经。 知识点进行考核】 属于任脉的穴位。 知识点进行考核】 【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 【该题针对 “足阳明胃经、穴”

针灸学习题 集石学敏主编

绪言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6.针具的前身或雏形是()A.骨针B.陶针C.竹针D.砭石E.青铜针 7.被称为《针经》的著作是()A.《难经》B.《素问》C.《灵枢》D.《针灸甲乙经》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8.针灸被传到欧洲大约开始于()A.公元6世纪B.公元10世纪C.公元16世纪D.公元18世纪E.公元20世纪9.下列哪本著作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A.《足臂十一脉灸经》B.《阴阳十一脉灸经》C.《黄帝经》D.《难经》E.《针灸甲乙经》 lo.继《经》之后,不但对针灸学是一次总结,而且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著作是()A.《难经》B.《针灸甲乙经》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D.《十四经发挥》E.《针灸大成》11.对针灸学进行第三次总结的著作是()A.《针灸大全》B.《针灸大成》C.《卫生针灸玄机秘要》D.《针灸集成》E.《针灸逢源》 (二)B型题 A.皇甫谧B.思邈C.王惟一D.滑伯仁E.何若愚12.我国第一个绘制彩色经络腧穴图的医家是() 13.我国第一个铸造针灸铜人的医家是()

14.首次提出“十四经”这一名称的医家是() 15.首创阿是穴的医家是() 16.创立子午流注针法的医家是() A.皇甫谧B.王惟一C.继洲D.徐凤E.时珍 17.《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18.《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作者是() 19.《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20.《针灸大全》的作者是() 21.《奇经八脉考》的作者是() (三)X型题 22.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是() A.《足臂十一脉灸经》B.《阴阳十一脉灸经》c.《黄帝经》D.《难经》E.《针灸甲乙经》 23.《针灸甲乙经》是由哪些书的针灸容汇合而成的()A.《素问》B.《灵枢》C.《难经》D.《明堂孔穴针灸治要》E.《十四经发挥》 24.唐太医署在针灸教学机构中已经设有()A.针博士B.针生C.针助教D.针师E.针工 25.以下著作中,具有对我国针灸医学总结意义的是()A.《经》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针灸大成》E.《针灸大全》

《实验针灸学》试卷及答案

《实验针灸学》试卷及 答案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本科模拟试卷A卷>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答题说明: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内容正确无误。) 1.穴位病理反应形式有、、。 2.对灸法的刺激参数和量效应应从和两方面来考虑。 3.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为、、。 4.影响针灸作用的基本因素有腧穴特异性、得气和、、。 5.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内关穴的传入神经元与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基本相同。 6.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于改善呼吸功能、调节和含量、调节β-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轴几个方面。 7.针灸不仅可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细胞免疫。针灸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实现的。 8.针灸治疗阑尾炎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阑尾运动和促进有关。 9.毫针针刺的刺激参数,主要是与针机械运动相关的位移、时间、和等物理量的变化有关。 10.躯干腹侧、背侧经穴排列有现象。 二、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一)A1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1.循经感传的出现率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A.性别 B.地区 C.年龄 D.民族E.职业 2.2Hz电针足三里,对疼痛患者腰部脑脊液中肽类物质的影响,哪项正确() A.脑啡肽升高,强啡肽不变 B.脑啡肽不变,强啡肽升高C.脑啡肽升高,强啡肽升高 D.脑啡肽不变,强啡肽不变E.以上都不是 3.许多实验证实,捻转补泻手法的最佳操作时间是每穴施术。() A.数秒-数十秒 B.1-3分钟 C.5分钟 D.10分钟 E.以上都不是 4.循经感传的传导速度为() A.70-120米/秒 B.2-14米/秒 C.数毫米-数厘米/分钟 D.数毫米-数厘米/秒 E.以上都不是 (二)A2型题 5.下列描述不属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特点的是() A.无痛 B.不易造成感染 C.机体适应很慢 D.可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 E.易造成极化 (三)B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个答案可被选1次或多次,或不选用。) A.音乐波 B.间断波 C.疏密波 D.方波 E.三角波 6.在镇痛方面有优势的波形是:() 7.在恢复机体疲劳状态方面较差的波形是:() A.游离神经末梢 B.包囊感受器 C. 肌梭 D.环层小体 E. 腱器官 8.肌肉丰厚处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为主() 9.肌腱附近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为主() (四)C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

《针灸学》练习题

针灸学习题集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对者打“ ”,错者打“ ”)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三、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