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_王丽霞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_王丽霞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_王丽霞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_王丽霞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应用价值分析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应用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25T12:14:55.29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作者:钟娜娜 [导读] 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效果 钟娜娜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贵州毕节 551700 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效果。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的10例多发性脑髓瘤患者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治疗,1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6例,轻微缓解1例。患者均发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但对症处理后全部接触。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浆细胞克隆增生性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不断深入,该疾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约占血液系统肿瘤病例总数的10%左右。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不仅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且患者的复发率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硼替佐米是一种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体内外试验结果均显示该药物治疗多发性肿瘤具有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次临床实验对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的10例多发性脑髓瘤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8例,女性2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5岁至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10.4)岁。患者的Durie-Salmon肿瘤分级结果为:ⅡA、ⅡB期分别为1例,ⅢA期3例,ⅢB期4例,髓外浸润合并骨髓移植后复发1例;IgA型3例,IgG型5例,轻链型1例,不分泌型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化疗,沙利度胺、VAD、M2和MP等方案均效果不佳,甚至无效。 1.2方法 9例患者连续14d应用100至200mg/d沙利度胺,在第l、2、4、5、8、9、11、12天,使用20mg/m2地塞米松,同时第1、4、8、11天应用应用1.3mg/m2硼替佐米;另外l例年龄偏大的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MP联合硼替佐米方案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治疗前4d应用60mg/m2泼尼松,治疗前4d应用14mg/m2美法仑,第l、4、8、11天使用1.3mg/m2硼替佐米。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所有10例患者经过2个疗程的临床治疗后β2微球蛋白、肾功能、免疫球蛋白、骨髓中浆细胞比例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均显著改善,且患者的骨痛症状显著缓解。1例患者治疗 2个疗程后,转为VAD方案进行治疗,其余患者均治疗3至8个疗程。10例患者临床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如表1所示。 2.2不良反应 临床治疗后1例患者发生乏力症状,1例出现胃肠道反应,3例发生带状疱疹,2例血小板减少,4例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症状是周围神经病变,其主要原因在于,多发性骨髓瘤本身就伴有一定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同时,在常规临床治疗方法中,长春新碱和沙利度胺等药物自身就会对患者的神经产生毒性作用,硼替佐米应用于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中,通常属于感觉性的,与手部相比,足部病变更加多见,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灼热感、迟钝、麻木和感觉异常等。加重或新发的周围神经病变均可在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生,该症状的发生与剂量的累积有关。本次临床实验中患者治疗至第3个疗程是发生率较高,在治疗第5至6个疗程后进入平台期。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在治疗前便存在这一症状,带状疱疹主要发生于多次化疗因而抵抗力较低的患者和老年患者。患者的乏力和胃肠道反应症状较轻。上述各项不良反应症状经过对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未对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造成营养。 3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一直以来都是血液学临床治疗的难题,该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包括淀粉样变、肾衰竭、贫血、骨髓破坏及感染等。硼替佐米是一种可逆的蛋白酶体抑制剂,该药物能够对泛素蛋白酶体过程中的部分目标蛋白的降解过程起到抑制作用,属于选择性的细胞毒药物。硼替佐米近年来被逐渐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治疗中,临床医学研究结果表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二者分别使用的有效率分别为43%和18%,硼替佐米的临床疗效优于地塞米松。同时,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反应率分别为18%和33%,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总反应率能够达到66%左右。 医学实验资料证实,硼替佐米与地塞米松联合用药与硼替佐米单独用药,不会提高血小板减少和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且无法改变其发生程度。硼替佐米与地塞米松联合用药治疗2个疗程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的有效率与硼替佐米单独使用的发生率相近,对于重度肾功能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谢伟成

中国医药导刊 2012年第 14 卷第 12 期(总第110期) 2149 浆细胞起源的恶性增殖克隆疾病之一就是多发性骨髓瘤(MM),在临床上,MM被认为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恶性肿瘤[1]。传统的化疗治疗方案,副作用较大。近些年来新型的靶向抗肿瘤药物逐渐增多,据相关的文献和实验报道,硼替佐米这种靶向抗肿瘤药物能有效地抑制骨髓瘤细胞的活性,有效的提高MM患者的生存率[2],为了探寻最佳的联合化疗方案,笔者特进行了此次实验,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2011年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复发MM患者16例。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的年龄为45~68岁,平均年龄为(56.6±13.5)岁。这16例患者的骨髓瘤分型为IgA型为4例,IgD为3例,IgG型为6例,不分泌型2例,轻链型1例。按照国际ISS临床分期,这16例患者中I期6例,II期7例,III 期3例。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均是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4]进行诊断和判定的。 1.2 实验方法 所有入选本次实验的16例患者均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33553)和沙利度胺(宜昌永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32026129) (VDT)的化疗方案对其进行治疗。具体如下:其中硼替佐米采用静脉推注的方式注入,标准为1.3mg/m2,给药的时间为每个疗程的1、4、8、11d;地塞米松的给药方式为口服,给药的时间为每个疗程的前4d,剂量标准为20到40mg/d;沙利度胺的100mg/d。在治疗过程中为了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对本次实验中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BPC)≥50×109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胶囊,剂量控制在(50mg~100mg)之间。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感染的情况,则立即给与对应的抗感染治疗。入选本次实验的所有的患者均进行3个疗程以上的对应治疗[3,4]。 1.3 疗效的判定标准 本次疗效的判定标准仍然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进行判定,其中总共将相应的疗效分为6级,依次为:疾病进展(PD),疾病稳定(SD),部分缓解(P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完全缓解(CR),严格意义上的完全缓解(Scr),其中达到疾病稳定(SD)以上级别的患者则判定其为治疗有效[5,6]。 1.4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这16例患者经过1、2、3个疗程治疗后疾病的缓解状况及相应的不良反应状况。 2 结果 2.1 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的疾病缓解状况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经过VDT方案化疗后,总体的有效率为87.50%,其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例数为3例(18.75%),部分缓解(PR)的例数为7例(43.75%),疾病稳定(SD)的患者例数为2例(12.50%),疾病进展(PD)的例数为2例(12.5%)。1,2,3期疾病的具体缓解状况见表1。 表1 复发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2,3期治疗效果比较 疗程VGPR PR SD PD 第1疗程1301 第2疗程2522 第3疗程3722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VDT)化疗方案治疗复发多发性骨 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 谢伟成,程淑琴,林翠芳,谢碧霞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血液科,广州 511400) 【摘要】目的:评价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VDT)化疗方案治疗复发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2011年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复发MM患者16例,采取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VDT)的化疗方案对其进行治疗,每个疗程设定为28d,分别记录这16例患者经过1、2、3个疗程治疗后疾病的缓解状况及相应的不良反应状况。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经过VDT方案化疗后,总体的有效率为87.50%,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胃肠的不良反应及周围神经病变。结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VDT)化疗方案治疗复发多发性骨髓瘤(MM)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关键词】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多发性骨髓瘤 【中图分类号】 R7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0959(2012)12-2149-02 Bortezomib, Dexamethasone and Thalidomide (VDT) Chemotherapy Regimen in Treatment of Relapsed Multiple Myeloma ( MM ) Ef? cacy and Safety Xie Wei-cheng, Cheng Shu-qin, Lin Cui-fang,et al.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the Center Hospital of Panyu District in Guangzhou City,Guangzhou 5114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Evaluation of bortezomib, dexamethasone and thalidomide (VDT) chemotherapy regimen in treatment of relapsed multiple myeloma (MM) : efficacy and safety.Methods:2006~2011 years our hospital treatment of relapsed MM patients with 16 cases, take bortezomib in combination with dexamethasone and thalidomide (VDT) chemotherapy regimens for their treatment, each course is set to 28d, the 16 patients were recorded after 1, 2, 3 courses of treatment after disease remission status and corresponding adverse condition.Results:After 3 courses of treatment, after chemotherapy of VDT regimen, the overall ef? ciency is 87.50%, the treatment of the main adverse reactions were thrombocytopenia, gastrointestinal adverse reactions and peripheral neuropathy.Conclusion:Bortezomib, dexamethasone and thalidomide (VDT) chemotherapy regimen in treatment of relapsed multiple myeloma (MM) of the high effective rate, fewer adverse reactions, high security. 【KEY WORDS】Bortezomib; Dexamethasone; Thalidomide; Multiple myeloma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疗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骨病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在疾病的进程中出现骨髓瘤骨病,包括全身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同时国内也缺乏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指南,导致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的不规范。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建立国内相对统一和规范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我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水平。 一、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概述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病发生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可达70~95%。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骨髓瘤细胞释放RANKL、TNF、SDF-1、IL-6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和Dkk-1、IL-3、TGF-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等成骨细胞抑制因子,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化而成骨细胞生长受抑,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骨重塑过程的失衡。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常导致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骨相关事件是指骨损害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骨损害所致的骨骼病变及骨相关事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骨痛,约一半到2/3 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骨痛而就诊。 二、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特征为骨痛,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以腰骶部痛最为常见(70%)。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后期疼痛较剧烈。有些患者早期可无骨痛症状,仅在骨骼X线摄片时发现有骨质破坏,但骨质破坏可发生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中。骨髓瘤骨骼浸润明显时还可致局部骨性隆起,形成肿块,引起骨骼变形。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通信作者:马军,Email:mjun@https://www.wendangku.net/doc/2e8017626.html,;邱录贵,Email:drqiu99@https://www.wendangku.net/doc/2e8017626.html,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与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比较研究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与V 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1T11:44:00.07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作者:王建刚 [导读] 比硼替佐米+地塞米松与V 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 王建刚 邵阳市中医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对比硼替佐米+地塞米松与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共8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组观察,对照组40例应用VAD方案治疗,研究组43例应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对比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95%低于研究组95.3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高于研究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优于VAD方案治疗,安全性高,是临床多发性骨髓瘤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VAD方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 多发性骨髓瘤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属于恶性浆细胞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好发群体,临床表现为肾功能不全、骨痛、神经症状,出血等,多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贫血等病症,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安全[1]。为对比硼替佐米+地塞米松与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程,本研究对8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组治疗,现将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共8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组观察,对照组40例、研究组43例,对照组:包括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5例、15例,年龄范围(37-76)岁,平均年龄(62.7±2.6)岁;研究组:包括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6例、17例,年龄范围(35-74)岁,平均年龄(63.1±2.4)岁,上述患者均完成不低于2个周期化疗,对研究目的明确,自愿参加,医学伦理会予以批准,临床基本数据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应用VAD方案治疗,第1-4d予以患者静脉注射0.4mg/d长春新碱(生产单位: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2399),时间24h,静脉注射9mg/(m2.d)多柔比星(生产单位:汕头经济特区明治医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44024477),时间24h,并在第1-4d,第9-15d,17-20d,口服40mg/d地塞米松,一个周期为4周。 研究组43例应用硼替佐米(进口药品美国 Janssen-Cilag International N. V.;注册证号:国药准字J20100084)+地塞米松(生产单位:蚌埠丰原涂山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4023615)联合治疗,予以患者静脉滴注1.2mg/(m2.d)硼替佐米,隔3d注射一次,注射时间:3-5s,静脉注射20mg/d的地塞米松,隔1d注射一次,一个周期3周。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周期,同时在化疗过程中予以患者止吐、保肝等治疗。 1.3疗效标准评估 将患者临床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四个等级,患者治疗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恢复正常,软组织浆细胞瘤消失,且骨髓中浆细胞不超过5%为完全缓解;患者治疗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恢复接近正常范围,骨髓内浆细胞数目减少≥50%,软组织浆细胞瘤缩小不低于50%部分缓解;不符合上述标准为稳定;患者治疗后骨髓浆细胞比例升高超过25%,软组织浆细胞瘤增大超过25%,有新溶骨性病变出现为进展,总有效=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稳定率[2]。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22.0对研究中的计数资料处理,并表示为(%),予以X2检验,对统计学检验结果整理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用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组间疗效对比结果 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95%、9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2,P<0.05),数据见表1。 2.2两组患者组间不良反应对比结果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比研究组2.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2,P<0.05),数据见表2。 3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因此,临床又将其归到B淋巴细胞淋巴瘤范围。多发性骨髓瘤以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且伴有M蛋白过度增生,免疫球蛋白生成受抑,因此易诱发细菌性感染的发生,对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3]。 VAD方案是多发性骨髓瘤常用的化疗方案之一,但起效较慢,反应持续时间短,疗效欠佳。硼替佐米是临床新型的药物治疗,在临床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起到良好的效果。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蛋白酶体,降低NFKB活性,从而使细胞周

硼替佐米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

硼替佐米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 蛋白酶体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的多功能催化蛋白酶,它能够降解肿瘤抑制蛋白和促凋亡蛋白,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其功能是失控的。这使得针对蛋白酶体的靶向治疗成为治疗的一种新策略。硼替佐米对于26S蛋白酶体的抑制有着高度特异性,是首个进行临床研究的蛋白酶体抑制剂。我们将就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PS-341,Velcade)的作用机制、在血液肿瘤的临床应用及其主要不良反应等方面作一评述。 1.抗肿瘤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蛋白酶体抑制剂具有以下效应:①对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②与其他搞癌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③具有放疗增敏作用;④可诱导Bcl-2过表达细胞凋亡。抗肿瘤作用机制在于:硼替佐米能够打破抗凋亡信号和促凋亡信号间的平衡,抑制Bax的降解以及增加p53介导的转录,增强Bax与Bcl-2和Bcl-xL的相互作用;抑制蛋白酶体对tBid的降解,tBid诱导Bak 构象改变,促进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从而诱导细胞凋亡。硼替佐米能够引起细胞周期的阻滞,富集p21和p27,诱导细胞停滞于G1/S期,诱导凋亡。该药物也能够抑制p53的降解,提高p53蛋白的稳定性以及上调依赖p53的细胞周期抑制蛋白(如p21)和促凋亡蛋白(如Bax)的转录。 2.血液肿瘤的临床应用 2.1.多发性骨髓瘤 2.1.1.临床前研究研究发现:硼替佐米对于化疗敏感或不敏感、地塞米松耐药的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增殖均能起来抑制作用。硼替佐米还能够通过NF-κB途径的抑制使得间质细胞分泌的IL-6水平下降,而其往往对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该药物可以从MM细胞和骨髓微环境2个方面入手治疗MM。该药物同样使得CDK抑制因子p21和p27水平上调,并能够打破抗凋亡信号和促凋亡信号间的平衡,诱导MM细胞的凋亡。小鼠动物实验对于上述观点给予了进一步证实。 2.1.2.临床研究目前,硼替佐米已被FDA批准用于复发或难治的MM患者的治疗。这期间进行了多项临床研究。 在Ⅰ期临床研究中,分别有2种给药模式:每周给药2次连续4周,随后停药2周,此时患者对药物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04㎎/㎡;而当改为每周给药2次连续2周,随后停药1周时,患者的药物最大耐受剂量可较前提高。因此,在随后进行的Ⅱ期临床研究中,研究者选用了后一种给药模式。Ⅰ期临床研究得出的2点重要的结论为:①硼替佐米能够被很安全地应用于患者;②该药物能够在治疗MM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Richardson等随后进行的Ⅱ期临床研究表明:硼替佐米治疗难治或复发MM患者有效率达到35%(EMBT标准)。有效率不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性别、骨髓瘤类型、血清β2-MG水平、13号染色体缺失或以前用药情况,而与年龄和骨髓中浆细胞百分比有关。年龄≤65岁的患者较年龄>65岁的患者有着更高的有效率。浆细胞比例≤50%的患者在有效率方面高于浆细胞比例>50%的患者。 Jagnnath等在另外一项Ⅱ期临床研究中比较了硼替佐米不同给药剂量时MM患者的有效率。总共有54例一线治疗方案失败的患者,随机接受硼替佐米1.3㎎/㎡或1.0㎎/㎡的治疗。其中接受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 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将7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阿昔洛韦滴眼液)和治疗组(常规治疗+阿昔洛韦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各38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7.9%)明显低于对照组(15.8%)(P<0.05)。结论: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治愈时间短,复发率低。 标签: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阿昔洛韦滴眼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观察 由单纯疱疹性病毒(HSV)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是眼科临床难治性的眼病之一[1]。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3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眼科住院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76例(80眼),其中,男46例(49眼),女30例(31眼),年龄22~72岁,平均(48.7±2.4)岁。病程1 d~4年。其中上皮型36例(38眼),浅基质层型24例(26眼),深基质层型16例(16眼)。将7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妥布霉素15 mg、地塞米松5 mg)滴眼液,4次/d,其他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10 g/L阿昔洛韦滴眼液与贝复舒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交替滴眼,每日6~8次,口服阿昔洛韦片0.2 g,每日3~4次,复合维生素B2片,每日3次。比较两组的疗效并随访6个月。 1.3 疗效标准

多发性骨髓瘤用药万珂价格在国内与印度硼替佐米价格与费用分析对比

多发性骨髓瘤用药万珂价格在国内与印度硼替佐米价格与 费用分析对比 (印度硼替佐米价格实惠-来自NATCO制药)万珂即硼替佐米是一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药物,在多发性骨髓瘤药物里面还有另一款大药来那度胺,两款药物几乎分得了多发性骨髓瘤的所有市场份额,可见目前这两款药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重要性。与来那度胺不同的是硼替佐米是注射用药,而来那度胺则是口服用药,硼替佐米的作用机制也与来那度胺不同,硼替佐米是第一款用于人类的治疗性蛋白酶体抑制剂,算是靶向药的一种。而来那度胺是免疫调节药物,与沙利度胺类似。来那度胺或硼替佐米都可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维持治疗,两者均可明显提高患者的PFS(无进展生存期),硼替佐米还可以提高患者的OS(总生存期), 具备持续性的疗效反应,已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也能从维持治疗中获准,来那度胺毒副反应主要为血液性和发生第二肿瘤;硼替佐米主要为外周神经毒性。 (硼替佐米用法)多发性骨髓瘤疾病如果放到十年前,被认为是仍然看不到希望的一种恶性血液肿瘤,当时能采用的治疗方案无外乎化疗,且总体生存期短。21世纪初,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新基公司推出了来那度胺,而强生联合千禧年

公司(目前由日本武田收购)推出了硼替佐米(国内商品名万珂),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和患者生存体验瞬间发生的逆转。目前为止硼替佐米被FDA批准的适应症有: 1. 多发性骨髓瘤 2. 套细胞淋巴瘤万珂硼替佐米价格在国内情况(在国内万珂每支价格高达1.3万元)硼替佐米在国内由强生的子公司西安杨森生产销售,品牌名称为万珂,与瑞复美(来那度胺在国内的品牌名)一样,万珂和瑞复美在国内都超高价格的药物,万珂的用法是每周两次,连续用两周停一周为一个疗程,万珂每瓶是 3.5mg,用量是按体表面积来算,由于万珂是粉剂,国内患者一般一次要用一支(得整支使用),这么算一个疗程2支,每支13000左右,一个疗程价格是26000,按照万珂说明书,患者至少要用到4或8个疗程,那么仅4个疗程的费将会是10万元。也有一个疗程需要用用到4次,每次一支的话,那么每个疗程费用将会在26000元的基础上再翻一倍!4个疗程的费将高达20万元目前硼替佐米在国内并未纳入医保,都得患者自掏腰包。印度硼替佐米价格很多肿瘤药物到了印度价格就矮了一大截,印度硼替佐米价格也不例外,硼替佐米价格在印度几乎是万珂的十分之一,这也得益于印度本药企的竞争,由于历史原因,印度制药有着天然的优势,并且印度政府一定程度上的保护,硼替佐米这款药已由印度大型药企NATCO制药仿制生产,于是硼替佐米价格由高高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90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长春新碱、阿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V AD 组)和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VD组),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观测VD组治疗前后血清肌酐(Cr)、M蛋白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变化。结果VD组患者的总反应率(ORR)明显高于V AD组,P<0.05;治疗后VD组患者的血清M蛋白、Cr和β2-MG水平均明显低于V AD 组,均P<0.05;治疗期间VD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血液毒性、腹泻和周围神经病变等,程度较轻,患者多可耐受,對症处理后可缓解。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MM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性较好。 标签: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疗效;不良反应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上具有缓解率低、易复发和不可治愈等特点。V AD和MPT等传统化疗方案虽然可提高MM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但是起效慢,完全缓解率低,对生存期的作用有限。硼替佐米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蛋白体酶体抑制剂,是一种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单独应用硼替佐米和联合其它化疗药物可有效治疗新诊、复发难治性MM患者,延长其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1]。作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VD方案)治疗45例MM患者,并与同期采用长春新碱、阿霉素联合地塞米松(V AD方案)相比较,旨在探讨VD方案治疗MM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上治疗MM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血液内科收治的MM患者90例,其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于MM 的诊断标准。按治疗方案将入选患者分为长春新碱、阿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V AD组)和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VD组),各45例。VD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9~74(51.2±13.5)岁;Durie-Salmon分期Ⅱ期8例,Ⅲ期37例;ISS分期I期13例,Ⅱ期23例,Ⅲ期9例;诊断分型中IgG型14例,IgD型9例,IgA型12例,轻链型8例,不分泌型2例;V AD组:男22例,女23例;35~71(51.6±14.8)岁;Durie-Salmon分期Ⅱ期10例,Ⅲ期35例;ISS分期I期15例,Ⅱ期22例,Ⅲ期8例;诊断分型中IgG型12例,IgD型11例,IgA型10例,轻链型9例,不分泌型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Durie-Salmon分期、ISS分期、诊断分型和合并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VD组患者于第1、4、8、11d给予静脉滴注硼替佐米1.3 mg/m2,于第1、2、4、5、8、9、11、12d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20 mg/d,以21d为1个疗程,持续2个疗程;V AD组患者于第1~4d给予静脉滴注长春新碱0.5 mg、阿霉素10 mg和地塞米松15 mg,以28d为1个疗程,持续2个疗程。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1,2],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每2~3年1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

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相关表现。 诊断标准、分型、分期 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3]) 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应完成基本检查项目。在此基础上,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 综合参考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的指南[4],诊断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如下。 (一)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诊断标准(需满足第3条+第1条/第2条)

【标准与讨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

【标准与讨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本文刊于:中华内科杂志, 2017,56(11) : 866-87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每两年一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 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 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详见诊断标准],以及淀粉样变性等靶器官损害等相关表现。诊断标准、分型、分期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1,2]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针对MM疾病要完成基本检查项目的检测,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参考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指南[3],诊断无症状骨髓瘤(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骨髓瘤(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见表2,表3。三、

分型依照异常增殖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分为: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进一步可根据轻链类型分为κ型和λ型。 四、分期按照传统的Durie-Salmon(DS)分期体系[4]和修订的国际分期体系(R-ISS)[5]进行分期(表4,表5)。 鉴别诊断MM需与可出现M蛋白的下列疾病鉴别: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冒烟型WM及IgM型MGUS、AL型淀粉样变性、孤立性浆细胞瘤(骨或骨外)、POEMS综合征、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P)、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肾损害(MGRS)[6],骨损害需与转移性癌的溶骨性病变等鉴别。其中,MGRS是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导致的肾脏损害,其血液学改变更接近MGUS,但出现肾功能损害,需要肾脏活检证明是M蛋白沉积等病变所致。MM的预后评估与危险分层MM在生物学及临床上都具有明显的 异质性,建议进行预后分层。MM的精准预后分层仍然在研究探索中[7,8]。 MM的预后因素主要可以归为宿主因素、肿瘤特征和治疗方式及对治疗的反应3个大类,单一因素常并不足以决定预后。宿主因素中,年龄、体能状态和老年人身心健康评估(geriatric assessment,GA)评分可用于评估预后。肿瘤因素中, Durie-Salmon分期主要反映肿瘤负荷与临床进程;R-ISS主

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6-05-27T13:47:03.65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3期作者:郭金岩 [导读] 黑龙江省鸡东骨外肛肠医院探究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 黑龙江省鸡东骨外肛肠医院黑龙江鸡西 158200 【摘要】探究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发生后遗神经痛几率、治愈时间、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等临床症状,减少治疗时间,且降低了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不良反应少,治疗总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昔洛韦;地塞米松;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一种带状病毒所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在脊神经后跟神经元中潜伏,当人们出现体质减弱、感染等症状时,病毒会出现生长到达皮肤,产生疼痛、皮肤破损等临床症状。该病病程较长,且易产生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因此临床上的主要治疗目标为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病程,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临床研究显示,大多数患者在出现疱疹前会先出现疼痛感,少部分患者先出现散在疱疹,后表现为神经痛,也有疱疹患者遗留神经痛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本研究通过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线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难忍、肿胀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试验。排除标准:药物过敏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免疫低下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患者年龄最大为68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41.2岁。患者最长病程为8天,最短病程为2天,平均病程为5.5天。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选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两组患者进行止痛药物进行常规止痛。对照组单用阿昔洛韦治疗,阿昔洛韦500mg静脉注射,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治疗,阿昔洛韦500mg,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每日1次。对比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发生后遗神经痛几率、治愈时间、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 1.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标准。患者治疗后皮肤破损、疼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患者治疗后疼痛、痒痛等基本消失,皮肤破损消退在70%以上为显效;患者治疗后疼痛、痒痛等有部分好转,皮肤破损消退在50%以上为有效;患者治疗后疼痛、痒痛等无变化或加重,皮肤破损未消退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诱因为人体出现免疫力低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群集性水泡沿着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患者出现皮肤破损、疼痛、神经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临床上主要的治疗目的为抗病毒治疗和减轻疼痛,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阿昔洛韦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为进入疱疹病毒细胞,对病毒的亲和力较强,能够和脱氧核苷紧张病毒的细胞激酶,对病毒的复制进行抑制。地塞米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糖皮质激素,其能够对炎症进行抑制,减少神经后跟神经炎症的纤维化,减少神经根损伤,同时该药物能够避免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研究显示,在对疱疹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够减轻疼痛和炎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表明了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有效的减少了患者的疼痛,治疗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两药联用对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贤,杨荣耀.阿昔洛韦并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01期 [2]许卫平,龚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临床有效率分析

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临床有效率分析 发表时间:2018-10-31T11:02:43.50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5期作者:李波[导读] 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是有显著效果的,减轻了患者疼痛。 (江油市九〇三医院四川绵阳市 621700) 摘要: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对于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疼痛患者2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比较2组疗效、疱疹情况及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疱疹愈合情况及用药治疗后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是有显著效果的,减轻了患者疼痛。 关键词::带状疱疹;疼痛;利多卡因 带状疱疹是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引起的皮肤病,由于该病毒具有亲神经性,一旦感染,病毒可长期潜伏于神经元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发生感染、劳累等情况时,病毒生长繁殖,并由神经纤维转移至皮肤,使受累的神经及皮肤发生炎症反应[1]。地塞米松是人工合成的皮质类固醇,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利多卡因是酰胺类局部麻醉药,低剂量使用时可提高机体疼痛阈值,产生镇痛的效果[2]。本文中,我院带状疱疹疼痛患者使用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260例带状疱疹疼痛患者,入选标准:(1)均符合《皮肤性病学》中关于带状疱疹的诊断;(2)皮肤受损部位均为腰胸段;(2)发病后未接受相应的止痛、抗病毒治疗。排除标准:(1)孕妇及哺乳期患者;(2)有凝血功能障碍者;(3)对利多卡因或地塞米松过敏者。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130例,其中男:女=70:60,年龄19~61(47.5±12.3)岁。对照组130例,其中男:女=75:55,年龄22~63(49.1±13.7)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对比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昔洛韦片0.8g/次口服,5次/d;甲钴胺分散片0.5g/次口服,3次/d;阿昔洛韦软膏涂抹患处,3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联合治疗:用5ml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1mg地塞米松注射液,混合均匀后融合2%利多卡因5ml,再次摇匀,沿带状疱疹受累部位皮内注射药液,1次/3d,共注射2次。皮损外周处每间隔10cm进针,每一进针点注射药液1至1.5ml,进针深度为表皮下0.1cm。。 用药时间均为1周。在治疗后4周以随访形式进行疗效评定。在首次注射用药前、用药后30min、24h、1周及4周后评估患者疼痛情况。 1.3 观察指标 (1)疗效标准[3]:痊愈:疱疹基本消失,相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好转:30%疱疹消退,疼痛明显缓解;无效:疱疹消退范围少于30%,仍有疼痛。(2)疱疹情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经首次治疗后疱疹停止扩散所用的时间;第二阶段,患者皮损处结痂面积占皮损总面积1/2所用的时间;第三阶段:患者痂皮完全脱落所用的时间。(3)治疗前后疼痛情况: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11个点共10分,分数愈高疼痛愈强。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对本文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其中疗效使用n(%)表示,用卡方值检验;疱疹情况、疼痛情况用“均数±标准差”表达,用t值检验。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85%,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