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语比较句研究综述

汉语比较句研究综述

汉语比较句研究综述
汉语比较句研究综述

汉语比较句研究综述1

夏群o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由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因而没有像英语等印欧语言中典型的比较句标记及句式系统,但汉语同样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达比较的意义。文章概述了自5马氏文

通6以来汉语比较句的研究,把这些方面的研究分为/比较范畴研究0、/比较次范畴的研究0、/比较

句的历时研究0、/类型学研究0和/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关系研究0等几个专题加以综述。

[关键词]比较范畴;差比;平比;比拟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9)02-0058-07

零、引言

比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每种语言都有表达比较的语言形式。形态丰富的语言用句式和形态来表达比较的意义,而汉语主要采用句式来表达,能够确定下来的形态标记只有介词/比0。比较范畴是汉语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至关重要,但目前对汉语这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来说,范围的确定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大多数文献主要还是根据意义来确定比较范畴,缺乏形式标准,因此往往见仁见智,观点不一。

一、比较范畴研究

汉语语法研究中最早注意到比较这一语法范畴的要追溯到马建忠的5马氏文通6。马氏仿照印欧语的体例建立了汉语的三个比较范畴,/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浅深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谓比也。象静为比有三,曰平比,曰差比,曰极比。0但马氏只描写了古代汉语中的形比句,而忽略了汉语中的另一类重要的比较句)))谓语为动词或动词性结构的比较句。

后来的研究基本上是在马氏所建立的框架下进行的,黎锦熙(1924)在马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审决句0,/审决句0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选择复句。太田辰夫(1987)进一步指出, /比较0应该有绝对和相对之分,绝对的比较是比较的对象在句中不出现的,相对的比较是比较的对象在句中出现的。这样划分可以将一些相关范畴,如递进、比拟、选择等排除出去,便于把握。高名凯(1986)提出,/比词0的概念,将比较范畴分为差级(comparative)和极级(superla2 tive)两类。吕叔湘(1942)指出,/两件事情,要是完全相异,那就无关系可言,,。必须有相同的部分,又有相异的部分,才能同中见异,或异中见同,才能有比较关系。0并认为比较关系可分为/类同、比拟、近似、高下、不及、胜过、尤最、得失、倚变0等九类。这种分类完全从语义的角度出发,将一些相近的语义范畴也纳入到比较的行列,略显宽泛。

1o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南开大学王红旗教授的指点,受益颇多,谨致谢忱! [作者简介]夏群(1969-),女,博士,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当代学者注重运用新的语言理论来明确比较范畴。赵金铭(2001)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这一问题,认为比较是一个范畴,并以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理来证明比较范畴的近似、等同、胜过、不及等四个次范畴及相关的典型句式。李蓝(2003)主要从类型学角度关照比较句,认为/比较句,就是表示比较关系,且由相关的比较参项(comparative parameter)构成一定格式的句子。0/比较句还应有句法结构上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是比较标记必须已经虚化(即其语法化过程已基本完成),不能是句子中有独立句法地位的谓语动词。0这种处理方法比较简洁实用,可操作性强,但往往会把一些具有比较关系(意义)而无明确形式标记的句式排除出去,如表比较意义的/有0字句。

刘焱(2004)在/除去特定语境影响的前提下,看一个句子在形式上是否具有比较句的结构特点、在功能上是否表达了比较意义0这一思想指导下,指出比较范畴应该是一种/语义)))句法0范畴,将比较范畴分为平比(相同、类同、近似)和差比(不及、高出、极端)。许国萍(2007)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建立了汉语的比较范畴,其核心成员范围有差比(极比、胜过;不及)和平比(近似、等同),同时列出了八种原型比较结构所具有的属性,并提出如果缺少其中至少一种属性就会远离比较的典型结构而边缘化,并以Mark Johnson的基本图式SCALE(量级)为基础定义了汉语的比较句,区别了/质比0和/量比0,只有表达/量比0的才是比较,同时他还运用原型理论对汉语比较结构进行研究,认为不仅可以有以标记词(如/比0)为标志的形式,还可以有以词汇形式(如/不如0、/没有0)来表达的形式。

可见,目前学者们大都认为汉语中存在比较范畴,汉语中的比较范畴虽然不像英语等印欧语言那样有明确的形式标记,但也存在一定的语法标记(介词、副词等);汉语比较范畴至少有两个次范畴)))/平比0和/差比0。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比较范畴的形式标准和意义标准应该如何取舍,由此而引发出比较范畴到底应看作是语法范畴还是语义范畴的讨论。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圆满的解决,就无法确定汉语比较范畴的研究对象,因而也就很难对汉语比较句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比较次范畴研究

当代学者一般都把汉语比较范畴分为平比和差比两个次范畴,传统语法中的/极比0一般被视为差比的下位概念,持这种观点的有刘丹青(2003)、刘焱(2004)和许国萍(2007)等。许文认为存在两个以上的比较对象时,把X以外的所有对象或者把Y以外的所有对象视为一个整体,这样的差比句就可以表达极比句的含义,并称之为/次范畴的跨越0。

/比0是现代汉语中公认的差比标记,差比研究中较全面、深入的也当属对/比0字句的研究。朱德熙(1983)在讨论/N1(的)+N2+比+N3+VP0和/N1的+N2+比+N3的+(N2)+ VP0两种格式的区别时,认为前者是/让N1和N3在N2这一点上相比0,后者是/拿-N1的N2.和-N3的N2.相比0,但如果前者中的N2和N3是可以相比较的事物,就会产生歧义。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应该是由汉语是一种话题优先的语言造成的,这样会导致出现主语和话题两个句法位置。

李临定(1986)考察了形谓/比0字句的类别:(1)名1﹢比﹢名2﹢形;(2)主谓/动﹢比﹢形;(3)主谓﹢比﹢名﹢形;(4)名1﹢比﹢名2﹢名3﹢形;(5)名1﹢比﹢名2﹢形﹢名数;(6)名﹢名数﹢比﹢名数﹢形。在此基础上,李文提出了/比0字句有完全式和简略式之分。完全

式中/比0前后所含成分是相等的,简略式是由完全式简略某个或某些成分而形成的。在这之后比较前后项之间形式上的不对称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如刘惠英(1992)全面地考察了这种不对称的原因,认为不对称的主要原因在于省略。马真(1986)从语义关系入手描述了现代汉语比字句中比较项X、Y的四种省略情况,考察了造成不同替换的五个因素:(1)N1、N2跟N 的语义联系;(2)N1、N2以及N的性质;(3)VP的情况;(4)社会心理;(5)句子重音。其中因素(1)、(2)对替换的影响是全局的。

邵敬敏(1990)在马文基础上寻找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认为/N2的0能否替代/N2的N0关键在于二者之间有无替代关系,凡/N2的N0可以变换为/N是N2的0,/N2的0就能替代/N2的N0,否则就不能如此替换。包华莉(1993)则不赞同省略说,指出删除法存在严重的缺陷,其基本假设/比0字前后的比较项在结构上必须完全一样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比较项没有必要相同,并用C-控制原则对此进行了解释。

差比的否定研究大多是从语用角度出发的。相原茂(1992)探讨了/A不比B~X0和/A 没有B~X0虽然都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但二者在意义、用法和功能上存在差别。/不比0型句存在一个预设/BX0,/没有0型不存在这样的预设及辩驳的意味。周小兵(1994)考察了/不0在/比0字句中的四种位置,认为/不0的位置和数量宾语的有无会使句子的预设、蕴涵、否定的类型、范围和焦点等产生变化。

陈一(2008)在考察偏依性对举表达式时指出,在一般简单句中,A与/不A0对/比N____0语法槽的反应有所不同,如我们通常能说/比N A0(如/比英语灵活0),一般不说/比N不A0 (如/比英语不灵活0),也就是说它们的功能并不完全对称。不过,这种不对称也不是绝对的,在对举条件下,/不A0可以被A同化。如/我们当然不能说汉语的词序一定比英语灵活,可是我们也不能说汉语的词序一定比英语不灵活。0可见,汉语差比的否定形式一般情况下是将否定词/不0放到介词/比0的前面,而不是其他位置。

吴福祥(2004)从主观性与主观化的角度考察了/不比0型比较句,认为/X不比Y#Z0是一种反预期结构式,其语用功能是表达反预期的话语信息。徐燕青(1997)认为如不考虑比较结果的褒贬情况,/没有0型比较句与/不像0型比较句相等,并得出/没有0型比较句使用频率低,且这种句型的比较结果多为褒义词,在比较结果为贬义的情况才倾向于使用/不像0型比较句。唐曙霞(1995)论述了/A还不如B0句中的/还0的预设、会话含义、蕴含与推断,认为/还0表示的是与说话人的意料、期望不相符的意思。

相对差比研究,平比研究显得薄弱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平比句式的形式标准难以确定,平比的句式没有类似差比句式中完全虚化的形式标记。如关于/A有B+X0句式,丁声树(1961)、刘月华(1983)等认为/有0可以表比较,但更多的分歧集中在对/有0的词性认定上,林泰安(1986)等认为表比较关系的/有0应看作介词,吴竞存、梁伯枢(1990)认为/有0为动词。另外一些学者如又宁(1995)、张豫峰(1998)则从/有0字句的肯定和否定形式入手,探讨其句法语义特点,张文对出现在/有0前后的各种组成成分进行了分类,认为这类句子肯定形式主要用于平比,比较的结果是等值或近似;否定形式主要用于差比,比较的结果总是不等值的。

关于/跟/像,,一样/似的0句式,李成才(1991)认为介词/跟0用来引进比较的对象,后面常有/一样0、/相同0、/差不多0、/似的0等词语,以表示比较的结果。由此可见,由于汉语平比语义的表达需要词汇手段的介入,同时与差比范畴存在一定的纠葛,造成平比研究的相对滞

后。韩蕾(1998)从句式和句义两个角度考察了汉语/连0字句表比较的用法。把/连0字句表比较语法形式分为隐性单句式A、显性单句句式B1、复句句式B2,并以三个形式标准验证了两种句式语义的虚实。

目前比较认同的平比句的形式主要有/有0字句、/连0字句和/跟,,一样0所构成的句式,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主要的症结还是在于汉语比较句到底应该从哪个角度(语义还是形式标记)来加以确定的问题,这也是汉语比较句研究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

平比主要用来表示比较项的相同或近似,正因为如此,平比的否定形式就会转化为差比的典型句式,如/没有0句、/不如0句。对此许国萍(2007)提出了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她认为平比的否定形式从字面上看,仍然是指出X和Y不等同或不近似,但是这种非等同中又含有/X没有∕不及Y0的程度的意思。

三、比较句的历时研究

关于古代汉语的比较句研究的文献远远少于现代汉语比较句,就目前所见到的文献,除各语法专著外,仅有数篇论文,且主要集中在差比范畴。如王海芬(1981)考察了古代汉语比较问句的形式。殷国光(1988)考察了古代汉语问句中的基本比较形式极其演变的情况。关于比较问句是否属于比较范畴的问题,我们认为将其归入选择范畴似乎更好。

从历时角度对比较句进行研究,大多是利用语法化理论探讨汉语比较标记的形成时间问题。如黄晓惠(1992)认为,现代汉语差比格式来源于汉魏六朝的/泛比句式0,这种句式可以表示平比、差比和极比等语义范畴。古代汉语差比句式/(X)W于∕如Y0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拉拢与之语义相关的古代汉语泛比连谓式,使它完成了语义范围的缩小和语义重心的后移过程,最终完成了/泛比句式0单一表差比的过程,/比0也完全虚化为表差比的语法标记。史佩信(1993)则认为,古代汉语比字句是比动句经过结构的扩展、语义功能的转移和句式语法意义的扩大等种种变化发展而来的,同时他把古汉语/比0字句产生的年代确定为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时期。

李讷、石毓智(1998)全面考察了比字句的演化过程,试图对比字句的形成过程加以解释,由于他们强调语法发展的系统性,比字句的发展作为其系统性的一部分,因此认为由于汉语谓语动词由离散而变连续,谓后介词结构大规模前移使得/于0作为比较标记而消失,/因而需要寻求新的结构来表示比较级,由此带来一系列变化。0先秦一般动词/比0占据连动式第一动词位置,由于/时间一维性0的制约而逐渐演变为新的比较标记。

谢仁友(2004)讨论了宋元差比句的演变情况,对这一时期的/比0字句、/如0字句和/似0字句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归纳出了若干个差比句形式。谢文认为表差比的/如0字句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了,如:/人之困穷,甚如饥寒。0(5吕氏春秋6);/似0字句表差比唐代才产生,原因之一是受/如0字句式的类推作用的影响;/如0字句式多用于VP的比较,/似0字句式多用于NP的比较。而李讷、石毓智(1998)认为这种/似0字句式、/如0字句式是/在-似.取代-于.的过程中,产生了-过分类推.现象。0

四、比较句的类型学研究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从类型学角度关注汉语差比句式研究。如赵金铭(2002a)考察了北

京话和浙江天台话差比句式的结论项的语义指向的差别,认为在这一方面天台话与汉藏语系诸亲属语言的表达方式具有类型上的相似性,进而推断天台话中表示比较标记的/是0很可能类似于汉藏语系一些亲属语言中表示比较的格标记。赵金铭(2002b)把汉语差比句的共时变异(方言差异)与历时演变(历史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现代汉语方言中差比句的五种形式(A+果+标+B;A+果+B;A+标+果+B;A+标+B+(助)+果;A +标+B+果),从南向北的演变,约略反映了汉语差比句的历史发展。这一结论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正如许国萍(2007)所言,/这种解释似乎很难找到历史语法上的支持0。

李蓝(2003)把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归纳为八种,并详细描写了这八种差比句在汉语各方言中的分布情况,认为各种语序类型并存而以双语序或多语序类型为主,这才是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特点。李文还对赵金铭(2002a)把天台话的差比句中的/是0看作比较标记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这个/是0与藏缅语中的比较格标记表面看去句法位置相同,其实有本质区别。天台话的这种差比句应该就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泛比句删并而成的。这一点从历史上的泛比句式可以找到根据。

刘丹青(2003)全面探讨了比较句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差比句的基本结构要素、差比句的表达方式、比较标记的标注方向、比较基准的位置,以及差比句的否定形式等。刘文认为由于汉语是一种话题优先的语言,使得句首有主语和话题两个句法位置,这样就造成了比较主体和比较点的分离。刘文还指出比较标记位于形容词和基准之间符合联系项居中的象似性原则,但/比0字句的语序/标记-基准-形容词0不符合这个原则,这在类型学上是比较少见的,但普通话和方言都有补救的措施,即通过添加其他辅助成分来加强或填补中介位置的空缺。

五、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关系研究

所谓比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比方,即用某些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某一事物,以便使要说明的事物表达得更加形象生动。与修辞学上的/比拟0不同,/比较句0是就事物间的程度、数量和性状等方面的异同或高下做出客观的描述,属于一种叙实句。而/比拟句0一般只就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更多的是重在说明,主观性更强,属于一种说明句。但由于二者往往采用相同的句法形式,甚至相同的形式标记,因而在自然语言中比较句和比拟句常常纠缠在一起,很难辨别清楚。

然而,汉语一些比较句式既可以表示比较又可以表示比拟,二者的区分对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研究以及汉语史上比较范畴的演变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如吕叔湘(1942)把/比拟0看成比较的下位概念。首先提出区分比较句和比拟句的是丁声树(1961)在讨论/和、跟、同0和/比0时涉及到比较句,并提到有些句子只是比拟句,而不是比较句,可是并未给出具体的区分标准。朱德熙(1982)也指出/跟,,一样0句式既可以表示比较,也可以表示比拟。二者的差别表现在重音上,表比较的句式重音在/一样0上,表比拟的句式重音在名词上;结构上的差别是表比较时是/(跟+N)+一样0,表比拟时是/跟+(N +一样)0。

殷志平(1995)认为,/X比Y还W0句式有比较类/比0字句和比拟类/比0字句两种特征。殷文还指出/比较类-比.字句预设Y具有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且Y处于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的两极之间的某一个位置;比况类-比.字句预设在特定的语境中,Y具有最高的性状、

程度,Y处于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的极端位置,通常Y超过X。0陆俭明(1980)对比较结果中的/还0与/更0表示比较与比拟的功能差异进行了讨论,得出/更0除了表比较,还能表示递进和用于三项比较,而/还0则不行,但可以表比拟的结论;沈家煊(2001)在陆文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解释,认为/还0具有/主观0和/元语0的性质,是其主观性的一种表现。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对于比较句式的类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多的列举几十种,少的也有六七种。对比较句式的确立,既要有意义上的独立性,又要有形式上可以佐证的形式标准,就是说确定其范围应该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着手,但二者应如何取舍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我们仍需重视比较范畴的本体描写工作,目前对比较范畴的各种句式描写并不是很充分,造成对比较句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更谈不上解释。可以说,除/比0字句研究外,对其他比较句式的历时演变研究重视不够,致使我们对比较范畴的整体认识不足。发掘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较句式之间的继承与演变关系,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汉语比较句的发展脉络,这对区别汉语比较范畴与其他相近范畴提供历时证据,对深化汉语比较范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包华莉./比0字句删除法的商榷[J].语文研究,1993,(1).

[2]陈一.偏依性对举结构与语法单位的对称不对称[J].世界汉语教学,2008,(3).

[3]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3).

[7]李成才./跟,,一样0用法浅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8]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李讷,石毓智.汉语比较句嬗变的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1998,(3).

[10]林泰安.这个/有0可以看作介词[J].汉语学习,1986,(3).

[11]刘焱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12]刘丹青.差比句的调查框架与研究思路[A].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C].北京:民族

出版社,2003.

[13]刘惠英.小议/比0字句内结论项的不对称结构[J].汉语学习,1992,(5).

[14]陆俭明./还0和/更0[A].语言学论丛(第六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5]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

[16]马真./比0字句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试探[J].中国语文,1986,(2).

[17]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898.

[18]邵敬敏./比0字句的替换规律刍议[J].中国语文,1990,(6).

[19]沈家煊.跟副词/还0有关的两个句式[J].中国语文,2001,(6).

[20]史佩信.比字句溯源[J].中国语文,1993,(6).

[21]唐曙霞.试论/A还不如B0中的/还0[J].南京大学学报,1995,(4).

[2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3]吴福祥.试说/X不比YZ0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3).

[24]吴竞存.梁伯枢./有三米高0和/有他高0的结构分析[J].语文研究,1990,(2).

[25]相原茂.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0型和/没有0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26]谢仁友.宋元差比句研究[A].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C],北京语言学会编(上),2004.

[27]徐燕青./没有0型比较句的初步考察)))兼及/不比0型比较句[J].世界汉语教学,1997,(1).

[28]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29]殷志平./X比Y还W0的两种功能[J].中国语文,1995,(2).

[30]又宁.现代汉语中两种主要的比较句分析[J],语文研究,1995,(3).

[31]张豫峰.表比较的/有0字句[J].语文研究,1998,(4).

[32]赵金铭.论汉语/比较0范畴[J].中国语言学报,2001,(1).

[33]赵金铭.差比句语义指向类型比较研究[J],中国语文,2002a,(5).

[34]赵金铭.汉语差比句的南北差异及其历史嬗变[J].语言研究,2002b,(3).

[35]周小兵./比0字句否定式的语用分析[A].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36]朱德熙.关于/比0字句[A].语法研究和探索(一)[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A Review on Studies

of Comparative Sentence of Chinese

XIA Qu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H angzhou Zhejiang310018)

Abstr act:Becauce of lacking of strict mor phological process,there is not typical marker of comparative sentence and the system of the kind of synactic structure like English.But ther e should be synactic structure expressing the meaning of comparison in Chinese.T 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udies about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 Chinese from Ma shiwenton g,and the studies are classified by/about Compare0/about Sub2Compare0/Diachronic Studies about Compar ative Sentences0/T ypology Studies about Comparative Sentences0/the Relations of Compar ative Sentences A nalogous Sentence0.

Key words:compar ative category;compare;equal comparative;analogous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漫谈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漫谈 程棠 汉语进修学院举办这个讲座,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问题,邀请我参加,我很高兴。那我就先说,跟大家聊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问题,从宏观的角度谈点看法,不一定有什么系统性。 一、学科和专业的正名及定位问题 关于我们这个学科的名字,目前意见不一。为了说起来方便,我还是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字。 上世纪80年代,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发生了几件大事。大事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大事之二,是在高等学校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这两件事,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学科建立之后,“增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意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就成了我们的口号,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在近30年的时间里,学科建设应该说是很有成效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不用我多说,在座的老师都能看得到。我也曾应邀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不过,今天咱们主要不谈成绩,而想说说还存在什么问题。年轻的老师对过去的事,没有我知道的多。我就讲讲老故事,可能对大家有点参考价值。 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是学科和专业的名称问题。给学科起个名字,本来是很简单的事,但在我们这个学科里,却搞得非常复杂。这是开始没有意料的。 在1983 年以前,也就是“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之前,没有“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一般是说“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或简单地说“汉语教学”。上世纪50年代,有过“外国留学生语文专修班”;周祖谟先生写文章,用过“非汉族学生汉语教学”这个名称。80年代初,开始酝酿成立学会。1982年4月在北京召开学会筹备会;会上讨论起名问题。有人提议把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叫做“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这是一个解释性的陈述,虽然能表明我们这个学科的外语教学性质,但用来作为学科的名字,觉得不怎么妥当,说起来也有点儿拗口。最后,大家决定采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称。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学会的名称也就这样定了。学会叫“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学科自然也就叫“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了。后来又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还有一个“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是“国家汉办”。于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就被普遍使用,并深入了人心。 但是,在这个术语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有人觉得不妥。一是这个名字学科性质不明确,因为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不见得都是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二是在国外的汉语教学就不能叫“对外汉语教学”,只能说“汉语教学”,如后来成立的世界性的学会就叫“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曾有学者建议用“华语教学”代替“对外汉语教学”。可是,“华语教学”是指海外华人和华侨的汉语教学,用来代替“对外汉语教学”也不妥。大家一时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名字,也就只好这么用着。反正大家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再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名字也不能随便改。 学科的名称,大家有不同看法,跟着专业的名称也很费思量。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正式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培养对外汉语教师。 本科专业的名称跟学科的名称一致,起初大家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后来遇到学科定位

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本文对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具体方法以外的有关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总结性研究,目的是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标签: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综述 外国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要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语言要素。其中,词汇习得是对外汉语习得的核心,贯穿于汉语习得的全过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和开端,而且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处于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的中心位置。近五年来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据统计,从2004年1月到2009年6月仅发表在四种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研究文章就有36篇。即《世界汉语教学》8篇,《语言教学与研究》13篇,《汉语学习》4篇,《语言文字应用》11篇。本文主要基于以上四种核心期刊的36篇相关文章对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作一个综述。 一、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近五年来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章有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 在近义词、同义词等词汇方面:敖桂华(2008)阐述了近义词辨析的教学对策,揭示了近义词辨析的途径和方法,即辨析近义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辨析语义,探究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深入语境,捕捉用法的差异;区别词性,认知词性的语法功能。对教师教学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近义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琳(2008)针对同义词教学的复杂性提出了运用系统化程序化的方法建立分层有序的同义词异同对比项目系统,这样同义词就有了一个具体的操作流程,教起来更加方便。系统化程序化的方法还可以用来解决其他易混词语的教学,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材编写以及辞典编纂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春梅(2007)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单双音同义名词的应用实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0.59%的单音词和30.23%的双音词在使用中有偏误,并且这些偏误分布是不均衡的;单双音同义名词偏误的主要类型有语义差异引起的偏误、色彩的偏误、音节限制引起的偏误、受量词修饰引起的偏误等。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有教材、教师和工具书等。 孟凯(2009)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义属性词教学及相关的词汇教学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重视反义属性词语义与构词以及义项上的显著对应性;反义属性词中容易引起过度类推的语义与构词或义项上的不对应要着重强调;教师应帮助留

文字学分析研究综述

2007年《人大复印资料》文字类综述 2007年《人大复印资料·汉语言文字学》共收101篇全文,其中方言类22篇、文字类7篇、训诂类5篇、词汇类4篇、音韵类14篇、语法类49篇。论点摘编中收录了5篇文字学类文章。索引中收录了259篇文字类文章。综合上述三部分,2007年《人大复印资料·汉语言文字学》共收录271篇文字类文章。从整个汉语言文字卷来说,语法研究是重点,其次是方言研究,文字学研究相对少些。 笔者将文字类研究分为:《说文解字》研究,共48篇;现代汉字学研究,共 54篇;单字研究,共19篇;古文字研究,共24篇;汉字发生研究,共7篇;汉字结构形体研究,共40篇;汉字文化研究,共22篇;三字研究,共19篇;俗字研究,共5篇;专书研究,共9篇;族字研究3篇;其他类20篇。 笔者将对《说文解字》研究、现代汉字学研究、古文字研究、三字研究、俗字研究等研究方向做综述。 一、《说文解字》研究 《说文解字》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文字学的研究重点,2007年《人大复印资料·汉语言文字学》依旧收录了很大比重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笔者将《说文解字》研究分为价值研究、重文研究、体例研究、文化研究、释义研究等方面。 1.1文化研究 《说文解字》中的文化研究是其研究重点,共有11篇。有一点比较特殊:收录的7篇部首及部首字研究<牛部、心部、玉部、女部、水部、木部、示部),都是研究文化。可见文化研究已经成为《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说文“玉”部字小考》孔明玉宜宾学院学报 2007.1

这是一篇阐释玉石文化的文章。玉石文化在我国古代生活中到处可见,且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的特点。《说文解字》亦收有“玉”部字,此文把《说文》所收“玉”部字进行分类,并与先秦文献和出土遗物相参照,试图说明我国玉石文化的早期特点。 《近十年对<说文>体现的文化现象的研究》王德周聊城大学学报 2007.2 这是一篇综述性的研究文章。《说文解字》是一座语言文化的宝库,书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是多层面的。深入对《说文》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现象的研究,十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经济等的认识。因此,该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出现了许多高水平的论著。此文仅就近十年来关于《说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引起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 1·2价值研究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宝典,关于它的价值研究也是层出不断的。2007年《人大复印资料》共收录8篇价值研究方面的文章。说文学一直来奉《说文解字》为圭臬,价值研究旨在指出其用处。有的从《说文》本身的价值出发,有的从说文学的其他理论著作出发阐释其价值。 《说文解字》的汉字史论与结构构成价值罗红胜、刘守安求索 2007.6 此文阐述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叙》对汉字起源、构造、字体、书体等作了详细地论述,揭示了汉字史论中的诸多问题。《说文解字》所建立的“六书”理论,是关于汉字构成的理论。它对汉字字体、书体不同结构方式的归纳、概括和对当时所应用的大量汉字结构构成的具体说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分析与实践价值。 《段注古今字理论的历史贡献》班吉庆扬州大学学报 2007.2 这是一篇阐释段注在古今字理论方面的历史贡献的文章。作者认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系统地阐释了古今字问题,段提出的一系列古今字理论,如古今字是古今人用字不同、古今字非古籀篆隶之别、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当而言的等等,在当时说来是非常卓越的。作者认为肯定段注的历史贡献,指出其中某些不足,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王筠<说文释例>校改本的文献学价值》唐桂艳文献 2006.4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很有用,请好好学习之。 北语之声论坛专业精华转贴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 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 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 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一. 中心词分析法: 分析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 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

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 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 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

层次性不强; 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 如:我们不走。≠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 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 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 含义: 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应当看做一种分析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可以说说为什么) 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

汉语句子的组块分析体系

汉语句子的组块分析体系* 周强孙茂松黄昌宁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4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介于线性词序列和完整句法树表示之间的浅层句法知识描述体系:组块分析体系,并详细讨论了其中两大部分:词界块和成分组的基本内容及其自动识别算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句法分析和知识获取实验证明了这种知识描述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词界块,成分组,部分分析,句法分析。 1 引言 句法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完整的句法分析方法在分析大规模真实文本中遇到的困难,许多研究人员开始尝试着把一个完整的句法分析问题分解为几个易于处理的子问题,以逐步降低完整句法分析的难度,提高分析效率。这其中一个很成功的例子是将词性标注(Part-Of-Speech Tagging)从句法分析中分离出来。通过利用局部语境信息进行基于规则或基于统计的词类排歧,目前的大部分词性标注工具对真实文本的标注正确率都达到了96%以上,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句法分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依据同样的研究思路,Steven Abney提出了块分析(chunk parsing)的策略[Abn91],通过引进句法块(chunk)概念,他将句法分析问题分为三个阶段: 1) 块识别:利用基于有限状态分析机制的块识别器(chunker)快速识别出句子中所有的块。 2) 块内结构分析:对每个块内部的成分赋予合适的句法结构。 3) 块间关系分析:利用块连接器(attacker)将各个不同的块组合成完整的句法结构树。 这样,一方面由于对不同的子问题的准确功能定位,可以独立地选用不同的语言模型和搜索策略加以分析处理;另一方面,通过在块层次上进行自底向上的块间关系分析和自顶向下的块内结构分析,可以大大提高整体分析效率,达到降低句子分析难度的目的。 块分析策略的精髓在于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将完整的句法分析问题分解为句法拓朴结构分析和句法关系分析两个子问题。Steven Abney在研究英语分析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本来可以很自然地期望短语结构(phrase structure)在音律结构(prosodic structure)边界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事实上,传统的短语结构描述与音律结构以及一些心理语言学家提出的语言应用结构(performance structure)之间存在着许多不一致现象[Abn92]。为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可以将标准的短语结构描述分解成两大部分:1) 一组直接成分块,即chunk,2) 成分块之间的句法依存(dependance)关系,从而在直接成分块和音律结构的φ-短语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一一对应关系[Abn95]。将这一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块分析体系。 汉语的句法体系是在大量吸收和借鉴英语句法描述体系的有关内容和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几十年来,尽管许多汉语语言学家进行了艰苦的努力,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汉语句法分析方法,如:中心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但究竟其中哪种方法更适合于汉语还存在着许多争论。另外,对于汉语句法体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汉语词类的确定,句法描述体系的建立等,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汉语句法研究的这种现状,给进行汉语信息处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697050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 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本文以第一届 至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所收论文为依托,从重大的进展、明显的不足、 乐观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 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 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 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 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 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 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 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 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 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 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 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 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 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 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 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 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_王道英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 王道英 (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200032) [关键词]语用学;语法;语义;语境;篇章 [摘要]随着句法、语义研究的深入,语用学独特的解释能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语用学的引进,探索适合于汉语的语用学理论,以及从语境、语篇的角度等方面对汉语语用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简要的评述。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4-0046-07 The Survey of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WANG Dao-ying (Shanghai Xuhui Community College,Shanghai200032) Key words:pragmatics;grammar;semantics;context;tex t Abstract:As the further studies on sy ntax and semantics w ent on,the unique feature of prag matic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This paper attem pts to survey the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in follow ing aspects:the orig in and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the introduction of pragmatics to Ch-i na,apply ing pragmatic theory to Chinese,and individual field and the pragmatic studies in tex t and context.Meanw hile,w e make a brief comment on it. k1引言 传统语法分析研究的语料是孤立的句子,可以是自造的,也可以是经过一番剪裁改编的实例。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类型的异同上。研究的对象是静态的、脱离语境的成品(陈平1987)。因此,在以往的句法和语义研究中,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语用学结合语境研究动态的语言,在很多方面有其独特的解释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k2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 /语用学0(pragm atics)这个术语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 orris)1938年在他的5符号理论基础6(Foundations of the T heory of Signs)一书中首先提出。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 matics)。语用学研究的是/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0(1938),后又易为/研究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0(1946)。莫里斯对符号学的划分得到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卡纳普(R.Carnap)的支持。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语用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 lel)1954年提出的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是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由J.C.Urmson1962年整理成书),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1969的5言语行 1 o[作者简介]王道英,女,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200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研究。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导师范开泰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综述 本文对近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简要回顾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确立,然后系统地总结各家之说,附以笔者个人的观点和总结。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引言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且存在着是否需要体系、有无体系和是否形成了体系之争。争论也促进了研究的深入。本文主要对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研究进行综述,首先对这一体系的建立进行回顾。 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产生和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是存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它不仅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编写教材、进行汉语水平考试标准和等级大纲的重要依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随着1958年《汉语教科书》的出版而定型,它奠定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基本模式,被称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奠基之作。 此书完成于结构主义语法风靡中国之时,它吸收了结构主义语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语言研究同步进行,创造了“理论——实践”双向研究的成功范例,所确立的语法系统和对语法项目的选择、切分、解释、编排等注意到了外国人学习语言的特点和学习汉语的难点。基本上体现了合理性和实用性,然而这一新的体系也必然存在弊端。 随着新的语言理论和新的教学观念不断提出,特别是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套语法体系的局限性也不断暴露出来。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对这一语法体系提出质疑,并提出要研究和修改现有的语法体系。 二、主要研究概况 对外汉语语法体系需要修改,相关学者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如何修改,是修改还是重建,各家的看法并不一致,以下是近20年来不同学者对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修改意见。 (一)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 崔永华(1990)认为,《汉语教科书》中的语法体系理论基础太陈旧,体系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本文以第一届至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所收论文为依托,从重大的进展、明显的不足、乐观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

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

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 综述:我国古代就有学者对语言进行研究,但我们的研究更多的是音韵、文字等方面,而语法一直是我们研究的弱点,我国的语法研究起步晚,可以说是以《马氏文通》为起点,它奠定了汉语传统语法学的基础。不难发现,我国的语法研究深受西方语言法学研究的影响,当然关于句法分析的研究也是如此。关于汉语句法分析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先后出现了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析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等汉语句法分析方法。 摘要: 汉语是一门简单而又复杂的语言,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语言学家想出了一些方法来解释说明语言中的种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句法分析法”。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到目前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了。众多学者站在不同的专业角度研究出了不同的分析方法来解释语言现象。如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等。那关于汉语句法分析的研究进行了这么多年,其中历经了哪些演变?结合所学知识,我对此做了以下分析。 关键词:句法分析、演变、汉语、作用 正文: 汉语是一门简单而又复杂的语言,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语言学家想出了一些方法来解释说明语言中的种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句法分析法”。所谓句法分析就是指对句子中的词语语法功能进行分析,比如“我来晚了”,这里“我”是主语,“来”是谓语,“晚了”是补语。迄今为止,众多学者已经研究出了许多不同的分析方法来解释语言现象,从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到语义指向分析法,句法分析逐步走上兼顾形式和意义的道路,可以说句法分析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句子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词分析法)是我国语言研究中最早使用的一种句法分析法,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首次提出了“六大句子成分说”,为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对于这句子成分分析法,我们比较熟悉。所谓句子成分分析法是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的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定语、状语、补语)。这种分析方法,分析的对象是句子,认定句子有六个大的句子成分,即所谓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在一个句子中,做句子成分的原则上都只能是词,而且分析时,应该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述语,再看述语是哪一种动词,决定它后面有无连带成分宾语或补足语,最后指出句中所有的附加成分——形容性附加语和副词性补足语。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优点是:第一,容易找出句子的脉络;第二,可以分析由中国特色的句子,如兼语句。但是它只能分析单句中的主谓句,不能分析单句中的非主谓句,不能分析复句,也无法分析句组;分析歧义句的能力差,忽视了句子的层次性。 句子成分分析法被语言教学界广泛接受和使用,中小学教学一般采用这种方法来给学生进行句法分析。它对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句子成分分析法之后,又一句子分析法出现在我国的语言界——层次分析法。它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语言分析方

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

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这个时期(50-60年代)的语法一直停留在词语和句子成分的充当上。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自《马氏文通》以后,还有以王力(50年代)为代表的研究古代汉语为主的语法学家。他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时研究,这为汉语语法史研究奠定了基础。80年代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了可喜的变化。不论在研究队伍、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如“要有明显的时代观点,语料不可古今杂糅”、“必须注重语法的系统性,要从语法系统去思考问题”、“要注意吸取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有利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东西”、“加强专书、断代语法研究”以及“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等,开展了语法化的研究,出现了一批较好的研究成果。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年代末,黎锦熙和吕叔湘分别发表了很多研究近代汉语“把”字结构和个别代词、量词、虚词的研究。黎

对外汉语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专业发展概况文献综述 0709600103 李鑫洁 一、引言 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有多久,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就有多久。中国同世界各国交往的密切程度,以及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衰。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和一项语言教育事业。目前这项事业正以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迎接未来。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创至今的50多年历史中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并梳理其时间逻辑发展的顺序,力求更直观、更系统、更有层次性地理解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概况。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对外汉语事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第二部分介绍对外汉语专业出现的历史渊源和初创阶段。第三部分介绍巩固和发展阶段中、围绕对外汉语事业提出的各种理论与见解。第四部分细致分析对外汉语专业的现状和趋势、展望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前景。 二、历史渊源与初创阶段 (一)历史渊源 西汉时,我国周边的少数民族就有人来当时的长安学习汉语。而中国真正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至唐代,由于国力强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如日本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每批几百人;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也派遣留学生到长安,每批有百余人。以后的各个朝代也都有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元代实行霸权,留学生数量锐减),其中《老乞大》、《朴事通》等就是明初教朝鲜人学习汉语口语(北京口语)的教材。而明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和清末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可算当时影响较广的汉语教材。民国期间,中国政府也同外国政府交换了少数留学生,当时也有许多知名学者先后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或相关工作。如老舍先生在1924~1929年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汉语讲师,他当年讲课的录音,至今还保存在伦敦。 (二)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初期) 尽管中国角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历史悠久,然而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对外汉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由于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学术界乃至本学科内部对本学科的名称、性质、任务等基本问题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存在一些争议。一个学科的名称是该学科的内容和学科的本质特点的反映。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起步阶段,学术界对这个学科的名称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个学科的认识: 1.“对外汉语”:目前除了本科有对外汉语专业或对外汉语系外,少数学校已经有“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如北京语言大学把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研究基地叫做“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该中心主任赵金铭教授的专论《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都使用“对外汉语”作为学科名。 2.“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能体现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但客观上说,由于有“教学”两字,很容易让人把它归入教育学或学科教学论等学科中去。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精华版(含答案解析)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精华版 1、语法这—术语有哪几种含义? 答:语法这一术语有三种含义:(1)语法规律,例如:“汉语语法并不难掌握。”这里的“语法”是指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2)语法科学,例如:“语法研究语言结构的规律。”这里的语法指人对客观语法的认识。(3)语法教材或语法著作,例如:“这本语法教材写得不错。” 2、语法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语法分析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把大类分成小类,例如把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一是把整体切分成部分,例如把句子分成主语、谓语等等。进一步要寻求分析出来的单位所涉及的种种关系,包括:语法单位与语法单位的关系,如主谓关系、述宾关系等等;语法单位与客观对象的关系,如施事、受事等等;语法单位与谈话人之间的关系,如陈述、疑问等等 3、什么是词类?为什么要给词分类? 答: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语法上给词分类,为的是说明语句结构的规则,指明词的用法。 4、汉语划分词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对汉语的词进行分类,须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组合能力,表现为:(1)能充当什

么句法结构成分,不能充当什么句法结构成分。例如名词经常作主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2)能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组合以后发生什么样的关系。例如名词前面可以加数量词,组合后发生偏正关系。名词的前面不能加“不”。 5、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实词和虚词。 答:根据词能否作句法结构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是实词,例如“人、跑、红、马上”。不能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是虚词,例如“从、了、吗、和”。 6、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 答:可以先用“不”测试,不能加“不”的是形容词。再用“很”测试,能加“很”的是形容词和心理动词;能带宾语的是动词。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式是AA,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是上A 或AA的;双音节动词是ABAB,形容词是AABB。名词主要作主宾语,也可以作定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形容词主要作定语和谓语。 7、实词包括哪些类别? 答:根据组合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实词分为体词、谓词、加词三类。体词包括名词、数词和量词;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加词包括区别词和副词。另外还有代替以上各类实词的代词。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 摘要:对变换分析法在汉语语法学界的发展运用作较全面的分析阐述并对变换现象加以分类,分析变换的方法和原则,阐明变换的作用,归纳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指出了变换分析的局限性。关键词:变换分析;句法分析;汉语 我们想要认识和了解语言,就要对其作深一层的分析,要了解其中的规则,句法分析就是必不可少的。从句法的角度来解释说明种种语言现象,就称之为“句法分析”。句法分析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首先一般比较熟悉的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它可以让人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但它不大关注语法结构的层次性。由于它的这一局限性,便出现了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将句法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但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特别是歧义。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手段,于是变换分析法就又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了,成为最易于和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 关于变换的思想,早在1942年出版的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一书里就有了。之后,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讨论了句子和词组相互转换的问题,但未具体展开。50年代,海里斯和乔姆斯基

分别在结构语言学和生成语法的框架下展开了转换的研究。而继海里斯之后,在中国朱德熙先生在变换分析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语法讲义》中,朱先生充分运用了变换分析的方法来解释许多层次分析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分化歧义句式、层次切分、判断词类以及分化语义角色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意义。 变换分析法是通过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方法来考察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联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即按照一定的规则,把甲句变成乙句。它是根据句法格式的相关性,是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根据依存关系的变换。目的是通过变换分辨句法结构的异同,看清句子结构的特点。朱德熙先生首先提出变换分析法,并在国内最早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实践。例如: a台上坐着主席团可以转换为: a1主席团坐在台 b 操场上放着电影b1 操场上正在放电影 这两组例句都是“处所名词+动词+助词+名词”,是相同的结构,但在语义关系上还存在区别。 具体的来看,变换分析法可以分为两类来更清楚地加以认识:(1)当句法同义时 1.我打破了杯子。 可变换为: a、杯子被我打破了。 c、我把杯子打破了。 虽然转换成不同的句子格式,但是施事受事都未发生变化,意思

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研究综述

学 生 实 习 报 告 实 习 名 称 学年论文 院 部 名 称 人文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09对外汉语 学 生 姓 名 李国军 学 号 0902105045 实 习 地 点 江宁校区 指 导 教 师 衣玉敏 实习起止时间: 2012 年5月16日至 2012年6月20日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金陵科技学院学生实习鉴定表 学生实习报告撰写要求: (1)格式要求:封面——学院:公办写人文学院,民办写龙蟠学院;纸张——A4纸;文献综述标题:字体——黑体,字号——小三,格式——居中;正文内容: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固定值20磅;左右页边距:3厘米。 (2)内容要求: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和行文格式,从选题中选择一题练习撰写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3000字。 附实习报告。

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 对外汉语的教学与研究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广受众学者的注目,对外汉语发展势头日益猛烈。目前,学界学者就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指出了两条发展道路,其一是细化教学语法,其二是简化教学语法。细化教学语法以虚词和句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长达二十多年的教学教育领域已硕果累累;相反,语法的简化研究则被相对忽视了。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到“被”字句在汉语本体中占有很大的意义,“被”字句愈发受到了众学者研究青睐,学术界对“被”字句的发展过程做出了系统一致的研究,他们对不同时期的材料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得出了可信度较高的结论。被字句基于这样坚实有力的基础其发展变化规律也具有强烈的说服信。“被”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愈显出其重要性。 本文就被字句研究参考研读了大量文献,对被字句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做简要评析,粗略展示被字句在对外汉语中的框架,对部分问题进行探讨,为共促语言文化做贡献。 二、研究现状 各学者根据大量文献提供的资料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分析: (一)被动句本体研究 1.被动句式的提出 1924年黎锦熙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是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鼻祖,该作者认为,动词有两种形式,即被动与散动。随后,朱德熙、王力、吕叔湘等诸位大师先后以句法结构、句法发展、语义等逐个领域对现代汉语被动表达发表了研究看法,他们尤为重视被字句的发展。时至今日,语法学界仍旧对汉语被动句保持着谨慎的研究态度;诸学者们透过不同的视角,引证不同的理论,时刻对被字句进行着方位系统的研究。 2. 被动句式的研究探索及发展 刘进(2009)在《近代汉语被字句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中研究了“被”字是如何出现的,也就是被字句是如何实现其被动句式的变化的,其对“被”字的语义关系提出了质疑,指明“被”字作为语义关系仅表达了改字作用的微小部分,这部分或许并不重要,要深刻挖掘“被”字更为深层的意义要从话语的选题、性质等方面着手研究;刘殉(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区别了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句式;邢福义(1996)《汉语语法学》文章中表述了被字句是可以在文章中广泛使用的;诸如此方面的研究不胜枚举。目前被动句式的研究越来越完善、细致。首先对被动句式的研究越来越细致化,分类也随之精细起来,赵清永(199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