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答题—近代史

简答题—近代史

2.1924至1927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1.)它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

(2.)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洗礼,积累了经验。[P73]

B.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度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度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答: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以及中共争取中间势力所必需的条件。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步取得胜利。

争取中间势力是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十分重要的任务。

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主要原因。

第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

第二,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4.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考验。

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

风。

5.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及坚持这些原则的重要性。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四,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

第五,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生产率低。

第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有联系。

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战略是什么?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国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B.

1.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1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而又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壮大起来。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4.巩固和扩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等。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5.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几种经济组织形式及其性质。

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牙。

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萌牙。

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四、论述题

A.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放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放生产力问题。

B.中共中央于1981年发表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诀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的实践,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决议还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拔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它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在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长的

时间里作出这样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决议,体现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成熟和远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反省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道路的能力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近代以来封建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改变。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经常压制人民的反抗斗争,力主避战求和,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2)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导致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必然导致被动挨打。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2.“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内容: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并将党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意义:是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4.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使解放区出现了哪些新面貌?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

(1)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2)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3)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B.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

(1)“三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三反”运动是指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这次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清除了党的队伍和国

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对于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五反”运动是指1952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这场运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严重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

1.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3分)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3分)

2.《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及其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田地分九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下减半。(3分)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3分)

4.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上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讲话系统阐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并对前几年的错误表示要负第一位的责任。(2分)承认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今后要下苦功夫弄清楚它的规律。(2分)提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大约要一百多年时间。(2分)

B.为什么说中华人名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分)

第二,在中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

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开始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2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2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2分)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2分)

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主要表现。

乾隆朝后期,清王朝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是:

1)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

2)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3)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

4)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

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2.“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3)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4.简述“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内容: 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与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对前几年的工作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初步总结了经验。

历史作用: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5.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1)内涵:

a.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b.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精神实质:

a.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b.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B.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1) 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 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 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4)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这就为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2分)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分)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1分)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1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1分)

2.简述19世纪末,维新派对封建主义妥协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第一,在政治上,维新派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而是幻想通过和平、合法手段实现君主立宪制。(2分)第二,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却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2分)第三,在思想上,维新派提倡学习西方,但却仍要借古代圣贤孔子之名来“托古改制”。(2分)

3.简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第一,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2分)第二,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为迎接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1分)第三,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1分)第四,播撒了革命的火种。(1分)第五,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1分)

4:.简述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一方面,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力量。旧中国官僚资本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8∶2,没收官僚资本,也就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了。(3分)另一方面,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归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3分)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

答案: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民族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和平统一和振兴中华

4.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答案整理来自自考白皮书题库)

答案:1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的而不是突然的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2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的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5.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是非的主要标准。

答案: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是非的主要标准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社会也应当是这样。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民富国强。国强与民富,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如何增强国家的物质基础,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对于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十分必要和重要。

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全社会成员过上好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这就是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

总之,“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坚持了实践标准,又发展了生产力标准,是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行深入考察和思考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B、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主要表现。

答案:(1)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民盟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等为此被国民党暗杀。)

(4)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3.1911年保路风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5.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B.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

答案: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民族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和平统一和振兴中华

4.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答案整理来自自考白皮书题库)

答案:1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的而不是突然的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2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的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5.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是非的主要标准。

答案: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是非的主要标准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社会也应当是这样。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民富国强。国强与民富,

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如何增强国家的物质基础,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对于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十分必要和重要。

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全社会成员过上好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这就是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

总之,“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坚持了实践标准,又发展了生产力标准,是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行深入考察和思考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B、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主要表现。

答案:(1)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民盟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等为此被国民党暗杀。)

(4)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2.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历史意义

(1)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树立了榜样。

(2)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3)井冈山根据地建立所开辟的道路,代表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

3.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抗日战争历史进程的阐述

(1)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2)指出三个阶段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3)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A.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如何论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答: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主要内容: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

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4.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

(1)有偿地、逐步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2)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给予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必要的工作安排

(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对其进步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 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

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事实 表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 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它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使全国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的生活 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B.试述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1)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2)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3)巩固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对敌人斗争取得胜利;给与同盟者物质福利并给以政治教育;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中国国民党一大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是什么?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了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了改善工农生活状况。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新中国经济工作方针是什么?

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要从多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经济成份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A.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这两大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首先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第一,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

第二,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

第三,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

2.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和战略方针是什么?

答:北伐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主要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国民革命军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迅速消灭北洋军阀中最薄弱的一环––––吴佩孚的主力,争取张作霖、孙传芳两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中立;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部;最后,北上解决实力最为雄厚的张作霖部。

2. 国民党政府是怎样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1)建立庞大的军队。据1929年3月的官方材料。“全国军额达二百万”,实际兵员数远不止此。国民党还大力加强地方反动武装,各县民团统称保安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

(2)建立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如隶属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调查统计局(“中统”)和隶属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局(“军统”)。其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3)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保甲内各户要互相监视互相告发。“共具联保联坐切结”。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

(4)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乃至枪杀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被剥夺。

4. 革命根据地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1)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以打破敌人的封锁,火力发展农业生产。

(2)苏维埃政府动员和组织获得了土地的农民群众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成立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合理调节人力、物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组织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增加农作物产量。

(3)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公营的军需工业和厂矿企业开始建立起来。

(4)开展同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贸易往来,设置了对外贸易机关,奖励私人商业输出输入各种必要的商品。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哪些新的严峻考验?

(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B.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思想,这些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召开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基础上,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政治方面的制度基础。(3)通过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经济方面的制度基础。

4.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他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第二、他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5.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是什么?

答:革命统一战线中有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

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其中工农联盟是基础。

二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前者在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劳动阶级的联盟,是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其中工农联盟为主体的联盟是最基本的、主要的。第二个联盟,在一定条件下,还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必须依靠第一个联盟,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发挥两者作用,使他们互相促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