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第六章感觉

1、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阈限;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绝对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心理学家通常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

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6、韦伯常数: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7、费希纳定律:S=KlogR+C,这里,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均是常数。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

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暗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晚上从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分辨出黑暗中的物体了

10、光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由漆黑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时,开始就感到炫目耀眼,什么都看不到,后来就能清楚看清了

11、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12、感觉的基本规律,举例说明: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②感觉的一般特征⑴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⑵感觉对比: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的四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不同背景纸上,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感觉对比的效果也不同。⑶感觉的相互作用:听觉影响痛觉温度觉影响味觉⑷联觉:红橙黄暖色调;蓝青绿冷色调⑸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③感觉后效④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13、除视觉和听觉外,还有哪些感觉?各有什么特点:(1)皮肤感觉①触压觉——触觉与压觉②温度觉——冷觉与热觉(2)痛觉(3)嗅觉和味觉(4)内部感觉(机体觉)(5)运动感觉(动觉)(5)平衡感觉(静觉);(6)内脏感觉—饥、渴、痛、温等机体状态的感觉

第七章知觉

1、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2、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3、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4、双眼视差:人两只眼睛相距约65mm当看物体时,两只眼睛从不同角度看这一个物体实现便有差别,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象差异就是双眼视差

5、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6、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

7、自主运动:比如在暗示中注视一个静止的亮点,注视一段时间后,光点会古怪的动起来,这种运动就叫做自主运动

8、诱导运动:由于周围其他物体云顿,使本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在运动的一种错觉

9、运动后效:大多数运动都会产生朝相反方向的运动后效

10、错觉:由大脑对环境讯息所作的推测,称为知觉性假设,错误的知觉性假设就是我们通称的错觉

11、为什么说知觉是对人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①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是认知过程第一步,是高级认知的基础②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③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从感觉到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知觉是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因而知觉对事物的反映

比感觉要深入,完整④知觉有对象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12、知觉的基本特征①对象性:知觉过程中把知觉的对象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区分开来,使知觉对象清晰,而背景模糊,比如,鸡尾酒现象②整体性: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把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属性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比如我们习惯把不完整的图像看成某个完整的图形③理解性:人在感知某对象时,总是用以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辨别当时所知觉的对象,比如我们刚刚摸到一个很尖锐的东西就觉得被它扎到肯定很疼④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就是知觉的恒常性,比如我们看到一个车从很远的地方开过来,虽然有着近大远小的特点但是我们知觉中知道这个车子一直是同样的体积。

13、知觉的组织原则:(1)邻近原则:在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2)相似性原则:大小,形状,颜色或者形式上相似的物体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3)连续性原则:知觉倾向于将刺激组织成我们熟悉的某种模式(4)闭合原则:知觉有将缺口加以“弥补”而成为一个梁旭的完整形状的倾向(5)好图形原则:单纯,规则,对称的图形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6)同域原则:同一地带或者同一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2、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

3、边缘意识:指对注意范围边缘的刺激物所获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识,不在焦点意识中。

4、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

5、白日梦:在非睡眠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卷入的幻想活动。

6、幻想:不被现实所约束和限制的想象

7、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8、分配性注意:指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给予关注或能操作几项任务

9、内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有只觉着控制的注意也称为目标指向控制注意

10、外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动发生的与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注意,也称为刺激驱动注意

11、快速眼动睡眠:睡眠阶段无,脑波迅速改变,出现与清醒状态时的脑波相似的高频率低波幅脑波,有鲜明的锯齿状波,眼球呈现快速跳动,此时若被叫醒常常说在做梦。

12、非快速眼动睡眠:三四睡眠阶段,脑波变化很大,频率每秒1到2周,振幅增加大,变化缓慢的曲线,经过六十到九十分钟,均不出现眼球快速跳动现象

13、梦:是睡眠中的一种奇异现象,主要特点是无意性,被动型以及梦境的离奇怪诞。

14、催眠:是认为诱导引起的以后总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15、意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一)主观性:表现在我们能直接觉知到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却只能简洁理解他人的意识惊艳,我们在面临世界的许多信息中的选择上,把有的信息结合或分开来,不能对于集体内外的所有刺激都加以注意(二)统一性:表现在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成一个独特,连贯的意识经验(三)流动性:人的意识经验是统一的整体但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四)能动性:①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队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于环境保持平衡②意识吧我们的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时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这是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③我们依据巨额知道的信息,将对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感知联系起来,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以达到未来的预期标准

16、怎样理解意识水平和意识状态?意识有多种水平我们队信息的加工可在不同的觉知水平上进行:(一)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二)下意识是一种动作行为不在你思维控制之下发生的意识。不在焦点意识中的物体或事件仍会对我们产生某些影响㈢前意识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其作用是去除不为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㈣潜意识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而每个人也会经历不同的意识状态,意识状态有睡眠与梦、催眠、白日梦和幻想

17、分析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是一种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注意与意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注意是以清晰鲜明的形式让数个同时作用于我们的刺激依次通达我们的意识,注意相识选择一个电视频道,

意识相识显示在屏幕上的视觉图像;注意相识一个可变焦距的聚光灯,意识相识该光柱所找到的区域的图像注意控制信息通达到意识的数量,苏让注意与意识在心理学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同人的其他心理现象一样,者两种心理现象也是密切联系的

18、睡眠分哪几个阶段:五个阶段①阶段一,睡眠的开始,脑波开始变化,频率减缓,振幅变小②开始正式睡眠,浅睡阶段,脑波逐渐不规律进行,会有“睡眠锭”的高频大波幅脑波和“K结”的低频很大波幅脑波③阶段三四十沉睡阶段,脑波变化很大,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④第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

第九章学习

1、学习: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联结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或者反应频率或刑事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各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认为学习的发生就是刺激与刺激或反应与结果联接的形成。

3、认知学习理论:着重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心理结构的形成、信息加工及信念等。学习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现象,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

4、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动物在条件刺激下产生于无条件级的相似反应

5、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6、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的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

7、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

8、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

9、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10、强化;指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或者指与条件刺激同时呈现、交替呈现或比条件刺激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

11、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物,如声音、光等。以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被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12、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

13、操作条件作用;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记过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再相同的情境中期反应概率会提高的现象

14、正强化;刺激出现,行为概率增加或行为变得更稳固。如食物出现可增加鸽子压杠杆次数

15、负强化;刺激消失,行为概率增加。这时刺激多为厌恶性的,是有机体力图回避的。例如白鼠受到电击,如果压杠杆,电击就会消失,那么压杠杆次数会增加

16、惩罚;为了减弱或消除有机体的某中行为给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

17、潜伏学习;是一种无明显的强化、其结果在一定时间后通过作业才显示出来的学习过程。又称隐匿学习

18、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不必直接暗语学习活动,只凭借对他人行为及其后果的观察,就可以学到类似的行为

19、学习迁移;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0、如何看待学习及其研究取向;学习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是怎样产生受什么影响?当代心理学中主要有行为论和认知论两种研究取向;(1)学习怎样产生:把学习看成行为或者反应频率或刑事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各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认为学习的发生就是刺激与刺激或反应与结果联接的形成;与之相对,认知学习论着重研究知识和技能东西的、心理结构的形成、信息加工及信念等,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2)学习受哪些因素影响:当代的行为论和认知论都赞同学习者之间及环境的差异会影响学习,但是行为论强调环境的作用,而认知论认为学习者的个人品质对学习的效果期决定作用。认知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学习者的外显行为,无视其内部心理过程有很大的不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的思维模式

21、举例说明经典条件作用的运用;狗能够对食物自然而然的分泌唾液,此时巴甫洛夫将食物看作非条件刺激(US)、

唾液分泌看作非条件反应(UR),并将两者的关系称为非条件反射。而如果在提供食物之前的几秒钟发出一些作为中性刺激(NS)的声响,将会使得这个声响转变为条件刺激(CS),能够单独在没有食物的状况下引起作为条件反应(CR)的唾液分泌,两者的关系则被称做条件反射。这种与食物相关的刺激与所引起的反应的关系便是所谓经典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先天性的,而声响之所以能够引起唾液分泌,源自动物个体的所经历的经验。

2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记过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再相同的情境中期反应概率会提高的现象。原理(1)强化:分为正强化(刺激出现,行为概率增加或行为变得更稳固)负强化(刺激消失,行为概率增加)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次级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2)强化程式: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做强化物。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他们都导致反应概率的增加。有立即强化,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3)惩罚:为了让有机体消除某种行为,有证惩罚和负惩罚。

23、讨论使用和不使用惩罚的理由;惩罚的目的与强化相反,强化石为了让有机体增加某种行为,而惩罚是为了让有机体减少或消除某种行为。当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出现时给予行为者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称为正惩罚;当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发生时,取消本来硬给予的愉快刺激称为负惩罚

第十章记忆

1、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2、表象;指当对象不在面前时,我们的头脑浮现的形象

3、识记;是记忆的开初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

4、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巩固过程

5、回忆;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

6、再认;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他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

7、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

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8、感觉记忆;是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是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

9、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10、工作记忆;在执行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储存于加工的有限的资源系统

1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再现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再现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3、记忆系统的基本结构?他们的关系怎样;记忆是一个系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①感觉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凡接触到人的感觉器官的信息,都得到暂时存贮。感觉记忆的特点是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它们都处于相对地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如果不予注意,感觉登记的信息便很快消失,所以其保存时间相当短②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③长时记忆是指学习过的材料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等特点,其容量几乎无限④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不仅在信息保持时间和信息保持量上有区别,而且在记忆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并处于记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首先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则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14、感觉记忆有哪些特征?感觉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凡接触到人的感觉器官的信息,都得到暂时存贮。感觉记忆的特点是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它们都处于相对地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如果不予注意,感觉登记的信息便很快消失,所以其保存时间相当短

15、短时记忆有哪些特征;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

16、长时记忆怎样构建;首先是感觉刺激的瞬时印象被保持进入到感觉记忆,感觉记忆再被加以注意就可以称为短时记忆,对这个短时记忆进行积极复述就可以成为长时记忆。

1c m 1c

m

第十一章 思维

1、思维;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过程。

2、分析;把复杂问题的整体分解成可处理的元素

3、综合;把各个元素集中在一起进而组合成为有用的东西

4、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5、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6、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的并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7、表象;指当对象不在面前时,我们的头脑浮现的形象

8、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9、原型;是指最能说明概念的典型事例

10、思维定势;是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行程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

11、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12、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是,吧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在回过来解决时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的现象

13、灵感;富有创造性的新观念

14、那些因素影响推理的正确性;(一)推理材料的性质:一般来说,推理的材料具体,推理就比

较容易;对于抽象材料,推理比较困难。(二)前提气氛效应,前提的气氛会促使人按照这个气氛

来接受或推出不正确的结论(三)赌徒谬误,即只凭经验的概率推理方式(四)题外知识的介入,题外知识的介入,往往会使人偏离逻辑规则产生不正确的推理。

15、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①确定问题,比如你想写一篇论文,你要先确定你要以这篇论文探讨什么东西②定义问题(定义和表征这个问题即如何解决它):比如认定了论文探讨什么问题后就要很好滴定义这个论文的主题,才有可能决定要收集哪些资料和确定策略③形成策略:比如对于这篇论文的书写过程中,把要解决的问题一步一步的分裂出来,一一处理④组织信息:比如你的问题是为你的论文组织信息,那么你可以拟定一个提纲来组织你的想法⑤分配资源:比如你的论文写作过程需要很多种资源的支持,对于时间地点,金钱的分配就要好好思考,如何来分配这些有限的资源⑥监控和评估:监控是检查自己赈灾做的事情是否一步步接近目标,还有对时间谨慎花费的监控,比如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你要时时关注,防止自己写偏离题目,并监控好每个部分所化的时间;评估是对答案进行评估,就想你已经起草了论文但是你要对初稿进行多次的评估加以修改校对。

16、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因素;(一)问题情景:有两上或两个以上的可能性可供选择时即形成情景 比如这两个图同求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积,左图比较难看出援半径与外切正方形边长的关系,但是右图比较容易看出,所以人们在解决左图问题时出错多。(二)知识经验:知识经验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愈丰富、愈概括就愈容易被应用,比如一个老医生和新手医生,老医生对于病人的病况可能更容易立刻认定这些症状符合某种或少数几种疾病的诊断模式,仅仅对病人做出有限检查后很快做出准确判断,新手则不行(三)定势效应,是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这就是思维定势,就像我们(四)功能固着,只知道熟悉事物的通常用途,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这就是功能固着,就像我们很多人一看见火柴就认为它只是是用来点火的(五)动机与情绪,比如一个人如果心情很好的时候去做作业他可能会做的很快又效率很高(六)问题表征,是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比如解题的时候,如果这个人对于这道题理解的透彻,那他就更容易解答。

17、如何看待直觉;直觉是一种不依赖清晰推理的、快速的、冲动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也可能导致错误,有时甚至是十分严重的错误。很多心理学家对直觉做了很多研究,得出人在判断时有着待遇普遍性的严重缺陷①代表性启发错误,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会应为直觉而落入陷阱②忽略基础比率错误,并直觉判断容易犯的第二种错误时忽略基础比率或时间发生的潜在可能性③问题构建方式引起的直觉错误。目前,有关直觉决策的研究结果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盛业等领域,即训练人们决策时三思减少失误,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人的认识是有限,因此往往会以更简单、节省脑力的“满意原则”取代“最佳原则”。但是,简洁清晰的思维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18、如何认识创造力;创造力是指一个人创造,创新的能力。创造力必须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前提,但是高智商并不能保证高度的创造性,低智商的人肯定只能得到创造力的低分数;创造性与智力有一定相关。要测量一个人的创造力,必须经过长期追踪研究,多方面考察。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应该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

特性和敏感性。创造力对个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国家社会和民族也很重要。

第十二章语言

1、语言;是人类用各种有组织的方式将词汇组合起来以便于沟通的符号系统,也是人类进行思维、抒发情感、传递知识的工具

2、外部语言;分为口头语言(人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语音,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一个人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

3、内部语言;是产生于大脑内部的未经发声器官发出声音的语言

4、分析语言理解的过程和影响因素;过程(一)感知阶段对语言的感知包括言语感知和阅读中的感知。㈡分析阶段,即把感知到的信息转换成意义的过程。㈢使用阶段,听话人对心象的实际应用影响因素:(一)语境,在语言交流时,语境提供了各种背景的知识,因而能帮助人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语言。语境能有效消除语言中的歧义,从而提高阅读或理解的加工速度(二)推理,有助于建立语义联系,从而加速我们对语言的理解(三)图式,是知识表征的心理组织形式。语言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图式具体实现的过程。符合图式的文本更容易理解并能更好回忆(四)策略,语言理解是运用一系列心理策略的过程。

第十三章情绪

1、表情;是情绪的外在表现形式。(1)面部表情;(2)体态表情;(3)语调表情

2、情绪;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3、情感;就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感这个概念通常只用于人类,特别在描述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时

4、感情;通常是用来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谓。它既包含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低级情绪,也包含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情感

5、情绪体验;是指情绪发生时的主观感受

6、基本情绪;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并且具有特定的生理模式和相应的表情

7、情调;是一种伴随着感觉而产生的情绪状态。

8、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9、激情;是一种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10、应激;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11、情操;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如道德、学问、艺术等)所怀有的带有理性的深沉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

12、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13、美感;指个体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4、理智感;个体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15、情绪的功能:(一)适应功能,情绪能够使个体针对不同的刺激事件产生灵活自如的适应性反应,并调节或保持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二)动机功能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三)组织功能,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并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这种作用集中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四)信号功能,一个人不仅能凭借表情传递情感信息,而且也能凭借表情传递自己的某种思想和愿望。

16、怎样理解情绪表现的先天性遗传和社会制约性;(一)表情具有先天遗传模式,比如世界上所有的儿童在受伤或悲哀时都会哭泣,欢乐都发笑;而有些表情似乎在全世界都一样,与个人的生长文化无关,人们的面部表情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某些原始的情绪被认为有相应的面部表情模式,这种模式被认为是先天预存的,比如惊奇的面部模式

是眉眼朝上,眨眼(二)表情的社会制约性:基本情绪的表现具有先天遗传性,但是它们的具体表露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比如西欧和美国人以亲吻表示亲切,中国人以吐舌表示惊奇,但是北美人竖起大拇指和OK的手势在某些特定文化里面表示侮辱

17、情绪识别受哪些因素的影响;①一般来说,人们最容易识别快乐和愤怒,而恐惧哀痛等的识别比较困难②根据情绪行为的前后关系来识别情绪准确度高,孤立的识别比较困难③暗示④经验⑤个体差异,内向的人能较好的解读他人的情绪,外向人的情绪更容易被察觉,女人的识别能力比男人强,儿童的识别能力不及成人

第十四章意志

1、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2、目标;是个人确立并指导其行为的内部心理表征

3、抱负水平;是指个人在做某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水平,即指人的行为要达到什么程度的心理愿望。

4、双趋冲突;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个体,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必须放弃另一目标时即出现双趋冲突

5、双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面临着两件不受欢迎或令人讨厌的事情,要回避其一,就必须遭遇另一件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6、趋避矛盾;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采取矛盾的态度,既向往(喜欢),又拒绝(厌恶)时发生的心理冲突

7、多重趋避矛盾;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且每个目标又分别有趋避两方面的不同好恶情感

8、意志控制;是个人操纵事件的进程和结果,使之与预期目标相一致的过程。

9、失控;当人遇到有威胁性的情况而自己又无力应付时就会觉得自己对事件失去了控制能力,这就叫失控

10、控制点;分内控点和外控点,持有内控点信念的人往往把行为后果归因与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征;持有外控点信念的人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结为运气命运或者他人力量

11、为什么说意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说它是自由的,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目的,发动或制止某种行动,按某种方式、方法行事;说它是不自由的,因为人的一切愿望、一切行动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将一无所成。

12、怎样分析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指意志行动的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采取决定的阶段是准备阶段,是权衡行动动机、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法、做出行动的决定的阶段。一般包括选择目标,设定标准,制定计划,心理冲突和矛盾,做出决策许多环节。在做出决定后边过多到执行决断,执行决定阶段是坚持预定目标和计划好的行动程序;制止不利于达到目标的行为的阶段。

13、抱负水平受什么影响;(1)自信心。自信心既是过去成功经验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个人的成功。因此,自信的人通常抱负水平也较高(2)过去成败经验(3)团体成败经验(4)外部环境的影响,父母、老师及朋友的期望,个人所处的团体乃至所生活的社会的风气等外部因素

14、举例说明控制点对行为的影响;控制点:分内控点和外控点,持有内控点信念的人往往把行为后果归因与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征;持有外控点信念的人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结为运气命运或者他人力量。具有内控倾向的人更少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他们坚信自己能够掌握命运比外控倾向的人更能从情境中获取更多信息改进自己将来在这些特定情境或类似情境中的行为,更主动滴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更加看重内在技能和成就,更有独立性。比如说对于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倾向于外控,哪些接受吸烟危害健康警示的吸烟者更倾向于内控,或者在赌博中,外控个体倾向于在风险较大的赌博中下更多的赌注,而内控个体倾向于对有把握的事情下赌注

15、什么是优良的意志品质;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称为意志品质,(一)坚定的目的性,是指个人善于提出并达成具有社会意义的目标所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有坚定目标的人不在琐事上耗费精力,他明确社会的要求和利益,并把社会要求和个人的目标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在争取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也在争取达成社会目标。目的坚定的人确切知道为什么而奋斗,向什么方向前进(二)独立性,表现为一个人自己有能力作出重要的决定并执行这些决定,有责任并愿意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负责,深信这样的行为是切实可行的,独立性不同于武断(三)坚定性,表现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四)果断性,表现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能及时、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果断不同于轻率。它是以充分的根据、周密的思考为前提的。果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目的、方法以及可能的后果,都有深刻的认识和清醒的估计,所以当事态发展到最紧急关头的时候,能当机立断、及时行动,毫不动摇和退缩。(五)自制力,是善于控制自我的能力,如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能力等,有自制力的人,能控制自我,克制与实现目标不一致的思想和情绪,排除外界诱因的干扰,迫使自己执行

已经采取的、具有充分根据的决定

十五章智力

1、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

2、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3、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

4、技能;是个人掌握的动作方式

5、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得的分数的可靠性或稳定性

6、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欲测量某种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

7、常模;指某一个标准化样组在某一测验中的平均分数

8、液态智力;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

9、晶态智力;是一个人通过其液态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10、情绪智力;①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②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③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④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11、心理测量应具备哪些必要条件:(一)信度,一个具有良好信度的测验,使用在不同的主试者评分者时间情境或使用类似的问题,其所得的分数应该接近相同或一致(二)效度,一个有效度的测验,测量的结果必然是该测验要测得的东西。测验的效度高,则测验能实现所欲测量的目的(三)常模智力测验属于标准化的测量,所谓标准化是为了使被试者的得分误差减少,制定常模属于标准化的范畴之列(四)处理信度效度和常模,还要规定一定的实施程序,包括如何发卷收卷,如何对被试说明,如何解答问题如何控制时间等,都必须在测验手册中明确规定。

12、如何看待智力测验的利弊;智力测验是人类希望了解自身,认识自己的必然要求,具有悠久的历史,测量方法和取向也经历了长久的变革。智力测验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鉴别个体间和团体间的智力差异,对于很多领域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也问题成堆,文化公平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不同的文化甚至连什么是聪明都有不同的看法。虽说智力确实有高低之分,但仅靠文字和数字编制的测验又不足以说服人们以此判断智力的高低。智力与文化环境又有密切的影响。人们在能力测验中的成绩又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威胁,测出智力水平后也许会招来歧视等等问题,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事物是矛盾的,必定有有利一面也有有害一面,对于如何消除智力测验中的问题还在不断的讨论中。

十六章人格

1、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2、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制约

3、性格;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4、自我;弗洛伊德任务,自我是新生儿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头两年逐渐发展气啦的人格结构的第二个部分,遵循显示选择,任务是在衡量现实的条件下,满足本我的冲动

5、特质;是指个人在大多数情境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特性

6、人格评鉴;是指在具体的条件下作用系统的方法收集有关资料,从而确定出要测量的人格特征

7、如何理解人格的内涵;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人格的基本特性(一)人格的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二)人格的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三)人格的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四)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人格是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基础上形成的,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

8、气质与性格的关系;人格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它包括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

特性制约。气质与人格的差异:(1)气质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人格主要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2)人和动物都具有气质,而人格却仅为人类所特有(3)个体从出生起就具有气质,因为气质是由先天的生理机制决定的,但是,它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个体在生命开始时并不存在人格,而是在人的活动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4)气质是行为的外显特质(维度),它与行为内容无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结构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不可割裂互相联系依存。 (一)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二)动机和情绪:动机:支配人的认知和行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 使活动朝向某以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 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 过程。意志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 (三)能力和人格: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叫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 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 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 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主观世界的情况不 同,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是不一样的,有机体内部状态不一样,对同一 事物的反应也可能不一致,因此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他 的外部行为反应。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 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 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 和测量来揭示人道心理过程的规律。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不同于低等动物 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意识极其复杂因此有人称它是“人类最 后一个难解的谜”。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 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 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人凭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仅能够了 解客观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通晓过去和预见未来,这是任何动物心 理所不能及的。 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 是人类意识的另一特点。 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 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 体”区别开来。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这是人的心理的 重要特点。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因而都没有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发展 阶段上才出现的。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感觉的种类

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一、外部感觉 1.视觉 以眼睛为感觉器官,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叫做视觉。 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波。宇宙中存在各种电磁波,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才是可见光。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接受光波刺激的感受器是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有两种: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大多集中于视网膜的中央窝及其附近,大约有六百万个,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边缘,大约有1.2亿个,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但不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当适宜的光刺激透过眼睛到达视网膜,引起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时,视觉就产生了。 光波的基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强度、波长、纯度。与物理属性相对应,人对光波的感知也有三种特性:明度、色调与饱和度。 与光的强度对应的视觉现象是明度。明度指由光线强弱决定的视觉经验,是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如果我们看到的光线来源于光源,那么明度决定于光源的强度。如果我们看到的是来源于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那么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光源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与光的波长对应的视觉现象是色调。色调指物体的不同色彩。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眼引起不同的色调感觉,如70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红色,62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橙色,7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蓝色。 饱和度反映的是光的成分的纯度。例如,浅绿色、墨绿色等是饱和度较小的颜色,而鲜绿色是饱和度较大的颜色。 与光的时间特性对应的视觉现象是后像和闪光融合。视觉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消失,还能保留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例如,注视亮着的电灯几秒钟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一个亮着的灯的形象位于暗的背景上,这是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随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的形象位于亮的背景上,这是负后像。彩色视觉常常有负后像。例如,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一分钟后,再看白墙,在白墙上将看到一个绿色的正方形。当断续的闪光达到一定的频率,人们不会觉得是闪光,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例如,日光灯的光线其实是闪动的,每秒钟闪动100次,但我们看到的却不是闪动的,而是融合的光。 2.听觉 声波振动鼓膜产生的感觉就是听觉。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发声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仅供参考)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特点: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式、精神分析学派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 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几个区域。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他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察觉等。 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41,42区,它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察觉等。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1,2,3区,它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绝、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初级运动区: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 3、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闹区组成。 4、联合区: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上述有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还有范围很广、具有整体或 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联合区。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作出统一的反映。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三)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第三第一文库网节?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①脑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②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 行为主要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艾里克逊等: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整理_

习题 普通心理学(上)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和如何研究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心理 3、行为 4、观察法 5、实验室实验法 6、自然实验法 7、个案法 8、心理测验法 9、行为主义心理学 10、精神分析 11、人本主义心理学 12、脑成像技术 13、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二、简答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5、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6、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三、论述题 1、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时,能不能把对内隐的心理与外显的行为的研究割裂开来?为什么? 2、心理学的研究有那几种主要的类型?每种研究有什么特点? 3、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4、心理学是怎样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在心理学的产生中有什么作用? 5、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6、简要说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名词解释 1、神经元 2、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 4、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5、神经回路 6、皮层的言语区

7、突触传递 8、反射 9、条件反射 10、大脑半球的单侧化 11、脑功能的模块论 12、均势原理 二、简答题: 1、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神经细胞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3、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4、脑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 5、大脑皮层可分为哪几个叶? 三、论述题 1、神经是怎样进化的?神经系统的进化有哪些一般的趋势?它与心理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2、试述大脑皮层几的主要的语言区及其功能。 3、解释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4、什么叫裂脑研究?它对揭示脑的秘密有何重要的作用? 7、什么是机能能系统学说?三个机能系统关系如何? 8、什么叫神经—体液调节?各种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有哪些影响? 第三章感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感觉的编码 3、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4、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差) 5、特征觉察器 6、视觉感受野 7、适宜刺激 8、三色说 9、对立过程理论 10、视敏度 11、感觉的适应 12、闪光融合 13、视觉掩蔽 14、声音的掩蔽 15、联觉 16、频率理论 17、共鸣理论 18、行波理论 19、神经排射理论 20、韦伯定律 21、对数定律

普通心理学课堂笔记及重点内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心理学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及行为、意识及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3.心理及行为、意识及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心理及行为 (1)心理及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及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及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发展;(5)心理及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为了达到研究内隐的精神过程的目的,我们通过刺激与外部行为共同进行推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 2.情绪、情感与意志 情绪和情感: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 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3.能力与人格 心理特征:人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稳定的个体心理差异,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系统性: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处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不同层次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系统与各要素的关系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理论真确的唯一标准。任何心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伦理性:忌讳采取如欺骗、隐瞒、威胁、恫吓及可能造成研究对象身心受到伤害或者有悖伦理性原则的方法 2.具体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适合以下情况使用: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其缺陷主要表现为:难以重复观察,观察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自然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因此对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不出现需要研究的现象; 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经验,目的,兴趣等取向和技能的影响。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使用心理测验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要求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具体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条件下进行; 自然实验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中进行。 调查法:以大众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具体可以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方式进行。 (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哲学影响:17-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笛卡尔(唯理论):相信理性真实性,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天赋观念 洛克(经验论):白板说,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经验中获得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感官和神经系统的各项发现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基础开辟了前景也奠定了基础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三章:感觉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2.感觉的编码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A.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 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物质基础。心理现 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 统1) 2)3)4)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 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 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5)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

1. 心理现象划分: A 划分B:1个体心理2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4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2. 心理学派别: A <德国>冯特→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内省法”,构造主义; B <美国>詹姆斯→“意识流”,机能主义; C <美国>华生、斯金纳→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定关系,行为主义; D <德国>韦特海默、柯勒、考卡夫→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 E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 3.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观点: A 心理地形学观点对心理结构的看法: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大层次。 B 结构观点 (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奉行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C 心理动力观点认为心理驱动力是种心理能量,它出自先天的本能生之本能-性本能、死之本能 D 发展观点 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E 适应观点:是指人对环境的各种自我防御机制,用于对抗焦虑。 4.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 由安静状态转为较为活动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神经冲动。 5. 感觉对应的脑部位: ?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 ? 听觉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处。 ?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接受皮肤、内脏等器官的感觉刺激,产生温度、疼痛等不 同的感觉。 ? 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 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语言区:大脑皮质 联合区 6.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应。 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即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特点:①不需要后天训练就能形成; ②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脑干和脊髓)参与下即可完成,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③反射弧永久固定 7.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大题) ①经典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十分明确,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不明确。②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应,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刺激引起的,相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③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 8. 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小题) 大脑皮层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刺激物引起的皮层活跃状态 ?????? ???????????????—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概念和性质 2.意识的不同状态 3.注意的概念和性质 4.注意的生理机制 5.注意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茨基(Klatzky,1984)曾将意识分为三种类型: 1.当时当地的体验2.认识性意识3.个人的记忆模式 法伯(Farber,1995)等从三个方面区分了不同的意识概念及其特征: 1.觉知2.高级的心理官能3.一种心理状态 二意识的特性和局限 三什么是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将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知觉 2.无意识行为 3.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 四生物节律与意识状态 第二节睡眠与梦 一睡眠 (一)睡眠及其特征 (二)睡眠过程 对睡眠进行科学研究,始于德国神经生理学家伯格(Hans Berger)对脑电波(brain wave)的研究。 (三)失眠 情景性失眠(situation insomnia )假性失眠(benign insomnia) 失律性失眠(arrhythmic insomnia) 药物性失眠(medicinal insomnia) 窒息性失眠(sleep apnea) 二梦 (一)梦的概念和事实 (二)梦的理论 1.梦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2.梦的实验心理学观点 ⑴连续性假说(continuity hypothesis)。⑵大脑的随机活动体验说。⑶认知功能说。 专栏5-5并非与梦有关的睡眠现象 1、梦游(sleep walking)——梦游被称为睡中行走显得更为合适。梦游者多为儿童。 2、梦话(sleep talking)——是指睡眠中说话的现象。梦话也与做梦无关。因为几乎所有的梦话也都是在沉睡阶段发生的,而沉睡阶段不会做梦。因此,“梦话”称为“睡话”才名符其实。 3、夜惊(night terror)——常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在睡眠中突然惊醒,面露痛苦的表情,两眼无神,向前直视,呼吸急促,出汗,甚至尖叫。数分钟后,自行恢复睡眠,醒后对此无所记忆。 第三节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 催眠(hypnosis)是一种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状态,它既与清醒有异,也与睡眠不同。这种意识状态是在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的诱导而形成的。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及所采用的诱导方法,合称为催眠术(hypnotism)。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 & 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 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 II.气质 III.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 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8、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