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学良的功与过

张学良的功与过

张学良的功与过
张学良的功与过

浅谈少帅张学良的功与过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1],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2]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3]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张学良的功与过,总之是性格决定命运,形势决定结果。我们研究问题需要分析原因,而非单纯评论结果。张学良这个人呢,其实挺难评价的,一方面,站在不同的角度很容易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他做的事情带来的历史影响的假设受个人观点和喜恶影响也会不同;另一方面,他这个人说话经常颠三倒四前后矛盾,你持何种观点都能从他那里找到证据支持。相对而言,单纯从他个人入手评价要单纯容易得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思想:

张学良不是败家子,起码不是纯的败家子。

相对大帅张作霖而言,张学良早年受良好传统文化教育,又经历西方教育洗礼,思维比较西化,思想开明,乐于接受并尝试新事物。

从讲武堂毕业后,在东北进行军政改组、兴教育、农业、工业……一系列举措。在他号召并主持的“东北新建设”运动中,军事上整肃军纪;经济上提升奉票信誉,稳定经济,抵制经济侵略;农业上推行机械军垦和移民农垦,造林养田扩大生产;工业上建立我国第一家机器制陶企业“肇新窑业”,建厂并生产第一辆载重汽车“民生牌”……等等举动,都是主动、正面、进步的。

而且张学良反对内战,热衷建设,大帅在世时就提出过“息内争,御外侮”的口号(针对两次直奉战役,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郭松龄一拍即合,俩人好的就

差穿一条裤子了)。可见张学良对世界的认知比老一辈要开明得多,厌恶穷兵黔武,重视民生建设。

2、立场:

张学良绝对不是汉奸。

其实张氏父子都不认可小日本,但凡长人心,就没有一个甘心做汉奸的,更何况身居高位者有足够的见识。区别在于张作霖那一代人限于时代和经历,没有足够的国民意识,存于“国不知有其民、民不知有其国”的乱世,自然就没有主义、只认利益。

所以张作霖的目标就是进可入主中原,退可据守东北。也就是说,割据起来做东北王已经是他的底线,何谈服从中央政府?何谈全国统一?其实那时候阎锡山等军阀莫不如此,我不卖国,但我的地盘谁占都不行,国民政府不行,日本人不行,共党也不行。对比其父,张学良无疑是真正有理想的,大帅在世时他就曾多次建议停止内战共同对外(“息内争,御外侮”)。1928年7月1日,父丧刚过,就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果断完成东北易帜,让中国实现了辛亥革命以来的第一次统一,起码是形式上的统一。东北三省从地缘、军事、政治等角度的分量都极重,易帜的成果,就是让全国人民真正意识到“中国是个整体,不可分裂”。[3]

东北易帜这件事,个人觉得如果大帅在世,基本不可能,他的割据意识太强。而且就算易帜,大帅开的价码绝壁是老蒋支付不起的,参考北洋时期大帅的表现,副总统和总副司令头衔绝对打发不了大帅。

3、性格:

张学良性格比大帅软弱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张作霖是什么人?幼时读过私塾却又生性顽劣,后来当过土匪,入过清军马标,建保安军,后期受命北洋,直到镇抚一方,一辈子活在求存和夺权中,靠的就是心黑手狠。先说心黑,在他眼里只有两种人:有利用价值的,没利用价值的。再说手狠,手面大,对有用的人一掷千金,让你无法拒绝,甘心鞍前马后为他卖命;下手快,对有威胁的人,一旦起了杀机就毫不犹豫,马上做掉。张作霖秉承典型的古代帝王哲学,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没有安全感且对权力欲望极大(两次直奉战争可见一斑)。

这就是张作霖,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彻底的机会主义者、利己主义者、实用主义者。但政治就是现实的、残酷的,主政一方,还就得这种人才行。

反观张学良,和乃父相比,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向往国富民强,向往革新,由于环境优越,致使他凡事过于认可积极的一面,优点是能与人合作,缺点是心不硬,手不狠。郭松龄兵变一事,最能看出张学良的弱点。

张学良从东北讲武堂开始就和郭松龄志同道合,关系极好。他在陆军整理处当参谋长时任命郭松龄代理参谋长,在京榆驻军当司令时任命郭松龄为副司令,就这样,他却在思想上和利益上都控制不了郭松龄,甚至被郭松龄影响。也可以说他从未想过需要控制一个人,天真至此。

郭松龄一直对奉军参与内战不满,要求停止内战、积极反日。这种不满积蓄到郭松龄在滦州发表通电起兵反奉,要求张作霖下野。这一个要求其实等于4个主张,即:“张作霖下野、停止内战、驱逐关东军、拥立张学良”,因为郭松龄的背景和立场历来十分明确,只要张作霖下台,随后几件事都是必然的结果。这些主张既然提出来,那么无论对郭松龄还是张作霖,甚至日本人,都注定非兵戎相见不能了局,一定是不死不休的结果。而作为三方面关注的焦点,张学良这时要么选择反手一刀软禁老爹上位把持大局,要么坚决拥护老爹打压兵变,总之东北不能散、张家不能倒。可他居然表示“赞成主张,反对兵变”,态度之暧昧匪夷所思,真是莫名其妙!

之后张学良三次求见都被郭松龄拒绝,但郭松龄却随即写信向他表白:成了你赢,败了我死(“成则公之事业,败则龄之末局”)。郭松龄不与他会面,只能以信明志,这说明什么,说明两人情谊太深,一旦与张学良见面,他就没法继续兵变!

可这又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郭松龄为了张学良的事拼命,却不肯带上他?答案很简单:张学良不够狠,带上他,这事就玩不下去了。郭松龄想得没错,张学良以为这事能够善终,大家和和气气继续建设新东北……作为大帅之子,他过得太顺利,根本不明白这乱世中人人都具菩萨之相,心里却如斧似刀。反观张作霖在兵变中的表现,则完全当得起枭雄二字。他灵活:当时为避郭松龄兵锋,已经准备下野(大丈夫能进能退,能上能下,七进七出学老蒋么);无耻:为反击郭松龄,与日本人商谈日奉密约,获得关东军出兵支援,结果关东军的侧翼攻击

成为郭松龄兵败主因(只有利害没有原则);手狠:抓获郭松龄后立即将夫妻二人枪决,并暴尸三日以儆效尤;反复无常:之后又毅然反悔导致日奉密约流产(也是皇姑屯爆炸的一个重要原因)。[3]

最后郭松龄兵败被杀,张学良痛哭几至晕阙。软弱、迟疑、患得患失、逃避现实、畏惧冲突……在这场兵变大戏的台前幕后,从头至尾都映射着张学良所有的性格弱点。张学良的软弱,已经被所有人看在眼里,这群东北老帮子对大帅的尊重与畏惧,转化为对少帅的轻蔑和不满,正所谓“主上暗弱,下必取祸”,所以才有后来诛杀杨常之举。换成大帅,杨常二人恐怕连大气都不敢出。后期在热河张学良指挥不动汤玉麟,足可见其软弱贯彻始终。

4、九一八

窝里反是小事,国家民族乃大节所在,张学良的成败得失也都在九一八。过程大家都清楚,不用多讲。

很多年之后,张学良说自己不是不想抵抗,而是误判了日本的动机,以为只是又一次挑衅和勒索,没想到关东军那么大胆,居然就敢真的吞并东北。张学良说的这个话我信,但事情不是这个理。相信的原因很简单,别说张学良,日本军部也不相信关东军那么大胆。关东军是日军之精锐,关东军之嚣张在九一八和诺门罕事件中都可见一斑。日本人视天皇如神明,可关东军在扩张行动中历来是先斩后奏、违旨出击,只要结果,再以结果挟持内阁与天皇,谋求晋升之路。当然,日本天皇和政府也想吞下更多土地,但一些理智的人知道保持节奏,避免中国和国际的反弹,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吃多了怕噎死,但关东军不管这些。

张鼓峰和诺门罕事件,在天皇都不允许的情况下,捏造大本营指令私自带兵出击。结果毛哥不惯这个病,诺门罕中飞机坦克大炮一起出动,抡圆了一顿大嘴巴子把关东军抽回来了,朱可夫一战成名。关东军战损超过70%,就这样,居然一面上报“辉煌大胜”,一面把手枪给退回来的联队长,逼着人家自杀灭口。

九一八更离谱,日军参谋本部反对在中国大陆继续恶化事态,关东军的军官们必须抢在参谋本部特使到来之前(9月18日)启动行动,最早冲进北大营的独立守备队步兵第二、三中队的500日军,连武器都没带,就这么仓促!而且更更离谱的是,推动关东军这么做的,是比关东军更激进的“满洲青年联盟”的流氓浪人!(PS.该青年联盟长春支部头子,深度参与事变的小泽开作,就是国际著名

指挥家小泽征尔的父亲。由于他对关东军的崇拜,小泽征尔的名字都来自板垣征四郎的“征”字和石原莞尔的“尔”字。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外务省指示,禁止满洲的政府机关和在满国营企业支援关东军,小泽开作发动“满洲青年联盟”组织,为关东军提供情报,后勤和医疗支援,立下汗马功劳。)流氓逼关东军,关东军逼本部,造成既成事实,你要不要吧,就这么简单。也就是说,一开始就是各种胡闹,直到事态扩大到日军觉得不取东北面子上都过不去才大规模出兵的!

所以说这些无脑、激进、狂妄、没有退路的行为,连日军参谋本部都不知道/不允许,张学良说自己判断失误或想不到,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们不能站在历史书前,看着必然去判断先人。但为什么说不是这个理呢。很简单啊,守土有责,你信不信是一回事,该怎么办则是另一回事。规矩是规矩,边境线在那摆着,任何人伸手剁手,伸脚剁脚,这不是应该应分的事嘛!把自身安全建立在对敌人的幻想上,甚至一让再让,这就不是为帅者该有的想法,张学良的软弱再次在危机中彻底暴露,并让他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就好像一个怂人被地痞欺凌,怕挨打啊,一想我又和他没仇,无非是跟我装装逼而已,于是挨骂忍了,钻人裤裆也忍了,想让事就能这么过去。结果地痞一看丫这么怂,直接把房子老婆都霸占了,把怂人撵跑。怂人事后彻夜难眠,心想早知道今天这样,我当初就和他拼了又能怎么样,又能怎么样呢?可是这时候再说这些有什么用?

5、西安事变

这个事对当时的中国影响绝对是负面的。抗战期间兵变+劫持最高长官。至于是谁怂恿的大家心知,这里只说对张的处置。蒋介石恨死张学良,但又没法杀他。一是地位太高(虽无实权但影响大),而且涉及到党派之争,有些事对外界说不清楚;二是于凤至等人不断通过宋美龄求情,这里面有很深的香火情,老蒋杀张确实也无法对宋美龄交代(没办法,靠夫人起家,就是不如张作霖腰杆子硬);第三点也是重要的一点,杀了张学良,东北军不抵抗的黑锅老蒋就背定了(当时就有老蒋下令不抵抗的谣言),这个锅,可以负责任的说,谁也背不起,所以老蒋始终不敢杀他。

老蒋关了他一辈子,又恨又惋惜,后来干脆不见,反正是你对不起我,不是我对不起你。张学良也知道自己对不起老蒋,所以始终不说蒋的坏话。当初新中国政府要把大帅府当做张家财产还给张家,张家人坚决不要,这叫做人有分寸,

东北怎么丢的人家心知肚明,谁还好意思住进那个大宅子里,住进去好被人指着骂么?

至于屡次邀请张学良回家乡看看,张学良根本不可能回来。张学良一辈子不回家,不是不想,这个人乡土情不是一般的重。一是没脸,羞于回乡,回去说什么呢,难不成还按某些人的口径撒谎说当初不怪我?少帅纨绔不假,大是大非问题上不撒谎,这点原则还是要的。二是不想被利用。张的身份非常尴尬,作为九一八和西安事变的关键人物,这个人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位置太重要,确确实实是“需要对历史负责的人”。所以在国共之间,他如果选择一个,就等于诋毁另一个,所以人家干脆夏威夷去了,两不相见。

6、总结

张学良这个人的优点,开明、有理想、善沟通。缺点是软弱甚至懦弱、无主见、好享乐、意志力差。放到今天,几乎是现代人的标准模板,没什么原则上的大是大非,只能说你这个同志是个凡人嘛。当然,养戏子抽大烟这种事我们玩不起,也绝对不会做,但在当时社会,二世祖们玩这些并不为过。关键是,在某些时代,软弱本身就是罪恶,弱者的存在就是原罪,尤其在你肩负责任的时候。一个人的影响依赖于他的地位。当今社会多少能人,个个专业顶尖世情通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你放当时一个农民身上能掀起多大浪?如果穿越过去化身吴佩孚孙传芳,恐怕个个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枭雄。就这么简单。

张学良可以是个好参谋,好校长,好将官,好朋友,好情人,唯独不是一个好统帅。他有足够的权力,却没有能够支撑起这份权力的意志。时代错误地选择了他,他也没有真正看清时代。在那个需要付出无数人生命,甚至以自己生命为代价,仅仅为了不做亡国奴的年代,张公子悠游自在,张少帅寸步难行。

参考文献:

[1]张学良老家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境内找到,中国新闻网,2014-01-8.

[2]张学良传奇一生经典镜头.新华网,2014-01-4.

[3]毕万闻.张学良文集(2)[ 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2 .759 -760

[4]唐得刚,王书君.口述实录张学良世纪传奇[M]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41 , 142

[5]周毅,董慧云,张中发.张学良文集(上卷)[M] .香港:香港同泽出版社, 1996 .556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英雄的赞歌——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前半生戎马征战,后半生却遭幽禁。谈到他,我们耳熟能详的包括“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九一八事件”,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伟大的。 一个人的个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生活环境,年少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父亲母亲的影响,也让他有了正直、冷酷、坚强的一面。在了解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他的晚年回忆中,可以发现他喜欢开玩笑,平时则和蔼、平易近人,在公事上就刚烈正直,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却也真真实实地谴责自己是罪人。如此谦卑恭谨、正气浩然、明敏坚定、待人真诚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的。然而他却也因为发动“西安事变”而饱受非议,从不同的政党角度来看,“西安事变”利弊各不相同。可是从他本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出发点却是为了“民族统一”大义。 张学良和他父亲张作霖是不一样的,他接受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厌倦军阀统治和封建主义的世袭制度。在西安事变后期送蒋宴会上他曾说:“一个人要有救国救民的志向,我父亲有我父亲的志向,我有我的志向。”他生平一贯的主张就是拥护国家的统一,他坚决反对内战,看到老百姓因内战被蹂躏失所,饥寒交迫,内心会非常难过和内疚,希望今后不要再打内战。西安事变结果——蒋最终获释,而国民政府提前停止剿灭共产党,中国建立形式上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就是对此的最好体现。同时,他也痛恨日本,绝不卖国,绝不事仇,曾立下生做抗日雄,死成抗日鬼的豪言壮语。对于“九一八事变”痛失东三省,我相信那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他也不愿意同胞受苦、惨遭蹂躏。在面对各界声讨与谴责时,张将军说“丢失东三省,我是有责任的,但我是奉命这样做的。”此话看来或多或少都有点推卸责任的意味,然而其后续做法却又让人看到了其真诚痛苦之处。“学生爱国无罪,如果有学生冲进来,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此般委屈求全,内心苦痛无人能解,足见其心胸宽广和对人民的爱护。 提到张学良,我还是不想避讳其风流韵事。我认为,一个男子能吸引如此多女子为其倾心,足显其魅力所在。虽不足为外人道也,但也能反映其少年功成,才华非同一般。如此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引佳人倾心反倒不正常了。可以说,他一生功大于过,赞扬多于贬斥,我们还是应该以民族英雄的角度来对待他。

张学良人物评价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易帜以后,张学良积极对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各省设立了国民党省党部,国民政府在东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员会,营建自己的铁路系统和电信系统,发展葫芦岛港以对抗日本治下的大连港,拒绝延长日本的租借地,禁止当地群众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开采和森林采伐。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东北有大量日籍朝鲜人失业,山东(特别是青岛)的日籍朝鲜人则大量移民东北,加剧了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正是这一局势,使日本人把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看作是中国人排日的结果。特别是日本军队的极端分子,为了保住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权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从1928年到1931年,除了对抗日本外,张学良对苏俄也日益强硬。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苏联与国民政府不再合作。1928年底东北易帜以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张学良试图强行收回中东路的权益,引起了中苏之间的中东路冲突。在这种情况下,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正式与中国断交。中苏断交后,张学良与苏军又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东北军同苏联红军的战斗力相差过于悬殊,张学良失败。此后,双方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承认中东路恢复冲突前的状况,并规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中东路问题,协商中苏复交和通商事宜。1930年10月11

日,中苏莫斯科会议召开,中方代表为莫德惠,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坚决主张中国收回中东路,“坚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东路问题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复交和通商问题。会议一直开到1931年10月7日,前后会谈25次,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被日本占领,中苏关于中东路的谈判中断。 九一八事变大家都熟悉,张学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但是,让我们设身处地为少帅想想:东北易帜的目的,就是依赖全国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苏俄。仅仅靠东北自己的力量,能同日本作战吗?绥芬河、诺门坎与苏俄军事对抗的失败,很明显是前车之鉴。在抗日问题上,张学良打定主意服从中央。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那些认为仅仅靠着东北军就能在九一八事变中击退日本的网友,不光是对事变前夕东北的双方兵力状况不清楚,而且恐怕有点判断上的偏差,同那种认为三元里抗英式的举动就能打败英国人的思路是类似的。说这些,并不是给张学良洗清罪名。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抵抗打不过,不抵抗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动因,正在于此。 关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的一个关键。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的分歧最大。西安事变的实际后果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这种后果上而不是在动因上。至于有的朋友说西安事变同共产国际有关,仅仅是传言,从能找到的史料看,没有任何依据。相反,共产国际事先根本不知道事变的消息,所以,事变后才有塔斯社关于事变是日本人的阴谋、汉奸的策划等等说法。我个人以为,张学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至于杨

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

《张学良研究》系列之八 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 如皋蒋文祥 1929年,在我国东北发生了一起历时半载轰动世界的中东路事件,中苏双方围绕中东路问题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一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和平解决,都与张学良将军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拟对此作一专题探讨,借以纪念中东路事件80周年。 一、中东路的缘起应该说是沙皇俄国侵华政策的产物 事情还得从中东路的原来说起。 1896年春夏之交,沙皇俄国邀请大清帝国派遣使臣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李鸿章作为钦差大臣率团前往。加冕典礼结束,在俄方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下,李鸿章同俄国财政大臣维特举行会谈,并于当年6月3日签订了《中俄密约》,又称《御敌相互援助条约》。 整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允许俄国从赤塔到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路,可以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地区;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以用该铁路运输军队、粮食及军需物资;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修筑铁路所需款项,均由俄国华俄银行承办。等等。[1] 6月4日,维特亲自批准了由华俄银行对李鸿章给予300万卢布的行贿密件。 7月,清政府批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9月8日,清政府驻俄公使许景澄与俄国财政副大臣罗曼诺夫在德国柏林签订了《国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该章程的主要内容有:成立东省铁路公司,清政府以白银500万两入股;该公司所占地段均属官地,不纳税;从铁路建成通车之日起,80年内铁路所得利益归该公司专有,80年后由中国政府收回。[2] 根据以上规定,从1897年起开始修建西从满洲里、中经哈尔滨、东到绥芬河的中东铁路。 1898年,沙俄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租借旅大条约,并且取得了从哈尔滨到大连的铁路修筑权。1900年,中东铁路建成。1903年,哈大铁路通车。这些铁路的建成,使沙皇俄国达到了把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的目的。 这些铁路的建成,同时也使早已对中国抱有觊觎之心的日本更加气急败坏。于是,1904年便发生了争夺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战胜国日本取得了长春至大连的南满铁路使用权。而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长春的中东路仍然控制在沙俄手中。从此,这两条铁路成为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主要工具。 二、苏联政府在中东路问题上一直坚持大国沙文主义立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7月,苏俄政府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声明废除沙俄时代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表示愿意“把中东铁路矿产林业等权利,及其他特权,都返还给中国,不受任何报酬。”[3] 由于那个时期的中东路还是反对苏维埃政府的白俄分子盘踞的一个中心,而苏俄政府一时又无暇东顾,因此,这个宣言的主要目的是想借助中国的力量打击白俄势力,或者至少要把白俄势力驱逐出中国国境。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拒不承认苏俄政府的合法性,因此,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

当时为什么没救张学良

当时为什么没救张学良 张学良为什么已有了回乡之便,却又不肯返回祖国大陆?海内外媒体对此议论纷纭。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当时为什么没救张学良的原因和张学良至死没回祖国大陆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当时为什么没救张学良 除了某党会感恩戴德的说学良哥在最关键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处于亡国灭种阶段的中华民族,我想没有人会对这样一个背主之徒抱有好感的。对于他所出身的阶级,他背叛了它;对于与他义结金兰的盟兄蒋委员长,他更是把枪口对准了那颗铮亮的光头;对于生他养他的东北大地,他更是无耻的逃兵,某本秽史可能会说是委员长命令他不抵抗的,但是拜托用脑子想一想,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何等可笑的弥天大谎啊。对于军队就是命根子的军阀来说,抵抗日本人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九一八事变的主谋石原莞二在其回忆中提到:1931年9月,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只有一万零六百人的兵力,而张学良手下的东北军是四十四万八千人,日本国内甚至嘲笑关东军的军刀只是竹刀,但石原莞尔对此不屑一顾。他认为,张学良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如果当时是常凯申(蒋介石)(这个名字要感谢伟大的北大教授的学术创造)在那里,他们的方案可能会有差别。六十年后,张学良回忆当年的情形说:我当时没想到日本人会这么干,所以没有下达抵抗的命

令,国人批判我是“不抵抗将军”,我不承认。但是我承认,我没有能识破日本人的阴谋。现在的说法把不抵抗说成是奉了常凯申的命令。问题是,常凯申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中国,他指挥得动张学良么?综上所述,谁会救他? 为什么张学良释放蒋介石 一、蒋介石已经口头答应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大概蒋介石不签署协议是为了他伟人的面子,所以蒋以“一个国家领导人的人格保证”抗日。所以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的目的已经达到,自然应该释放蒋介石。 二、当时国民党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攻打西安(比如亲日的何应钦)救蒋介石,如果这样,很容易造成国内更大规模的混战,也容易伤害蒋的性命(那何应钦就掌权啦),这对抗日是十分不利的。另一派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件,就是主要是宋美龄,宋子文等蒋介石身边的亲近人的想法,由于这些人的奔走吧,和张学良见面谈判,也促成了张学良释放蒋介石。 三、据说当时共**dang里有人要求杀蒋介石的,但张学良显然不能同意他们这么干的,还有周恩来等一些理智的人的劝阻吧,蒋才得以平安。 四、张学良一向视蒋介石为最高领袖,从来没想过要伤害蒋或者杀蒋,所以把蒋抓来,也要把蒋安然无恙地放回去。 张学良为什么至死没回祖国大陆 正是由于张学良在第一次访美后并没如愿返回他毕生翘首的祖

关于张学良的评价

关于张学良的评价 以前,听到的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最近,我查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和大家对张学良的评价。发现,果然如此,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英雄。 张学良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说最为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张学良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并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杨正确解决事变。西安事变使得和平统一战线形成,国共共同抗日的局面形成。不仅从危 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事变发生后,少帅却被蒋介石判刑,囚禁;受到蒋介石的监视长达50年之久。可以说,少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主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难得的牺牲。 在今天看来,无论张学良是服从于国民党也好,服从于共产党也好,他始终是坚守着自己的爱国热情。比如,在学生时代,他参加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二十一条”运动;从参加内战之时起,他就开始了反对当军阀,反对军阀割据和混战,反对军阀扰民害民,力主和平统一与和平建设,力主对外征战的思想与主张,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工作;1928年,为了反抗日本侵略,发动东北易帜;1929年7月挑起“中东路事件”,发动“抗俄战争”;1930年9 月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基本上制止了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为中国“再造统一”;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所醒悟,坚信惟有联共抗日才是出路。这些都说明了张学良的爱国情怀,他真正是一个爱国将领,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

从张学良看_东北易帜_

文化殿堂 ·52· 2010.06 从张学良看“东北易帜” 马娟娟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1) 摘 要:张学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发动的“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对历史的进程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在此从张学良发动东北易帜的背景、张学良的厌战心理、对东北利益的考虑以及来自日本的压力等方面,剖析易帜的原因。 关键词:张学良 “东北易帜” 原因 中图分类号:K264.33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 on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from Zhang Xueliang MA Juan-juan (Anhui University Anhui·Hefei 230031) Abstract : Zhang Xuelia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and “Xi'an Incident”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From the background of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his hating war emo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northeastern benefit, and the pressure of Japan, I can analyze the reason. Key words : Zhang Xueliang;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Reason 1928年12月29日,东三省一齐挂起了青天白日旗,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中宣称:“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 服从国 民政府, 改易旗帜。”[1] 结束了长久争论的东三省易帜问题。东三省易帜有着许多意义:标志着旧军阀割据时代的结束,实现了全国在形式上的统一,粉碎了日本分裂东三省的阴谋,捍卫了中国领土的完整等等。所以东三省易帜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重大事件。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们往往注重他在“西安事变”中的作用,却忽视了其在“东北易帜”中的表现。在此尝试阐述张学良在国民党、日本及其他军阀的压力下选择易帜的原因,以期对东北易帜有更具体的了解。 一 易帜问题由来已久,在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北伐以前就已经有南北妥协的声音。但是声音还不是很有影响力,蒋介石也没有很好地重视过。1928年4月,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桂三大派系发动旨在统一全国的国民战争。当时掌握北京政权的奉系张作霖,面对北伐,顽强抵抗。最后北伐军相继攻占邯郸、石家庄、保定、德州、大同、张家口等地,直逼北京、 天津地区。张作霖见大势已去,决定退出京、津地区。在北伐 时期,张学良特意从河南前线跑回北京, 规劝其父张作霖不要打仗, 撤兵东北,可见,他早已有易帜的决心。6月4日皇姑屯事件,张作霖的去世给东北易帜带来了很多变数。张学良隐瞒父亲去世的消息,快速回奉,稳定三省内的局势,之后才对外宣布消息。这一突变和一系列的部署,使原先南北妥协的计划延迟了。但是张学良一直都有易帜的决心,并一再申明“东三省为中国重要之一部分”,愿意根据平等之和平条件与国民政府谈判。在稳定东北局势后张就专心于易帜事宜。 从1928年5月30日至12月29日的7个月中, 张学良经过与蒋介石和阎锡山的代表的多次谈判, 先后在京津、热河、滦东易帜,有学者把东三省易帜与前三个合称为东北易帜四个步骤。 曾业英在 《论1928年的东北易帜》一文中予以驳斥,他认为:“所谓热河易帜不过是张阻止蒋军事占领热河的一个应急措施,从 一定意义上说甚至是个骗局” ,“所谓滦动易帜也仅仅是蒋介石为打破谈判僵局所采取的迂回措施” 。他反对在此夸大张的个人作用,张选择易帜“只是个人不足以控制事态发展的配角” 。这四个步骤正反应了最后东三省易帜的一个脉络,正是前三个地 方的逐渐易帜才会有最后唯一一块地方的归顺。京津、热河、滦东三个地方的易帜不是张控制的范围内,只有东三省易帜张 个人能发挥很大作用。各个历史阶段都是与历史背景相联系的, 张控制着这三个地方,但是其根本利益还是在东三省,当国民军进行北伐时,奉张无法保留在这三个地方的利益时只能放弃。如果没有日本的觊觎、国民政府的逼迫,张也不会选择易帜,所以从历史环境的变化上说是有一定联系的,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了相同的易帜决定。 二 东三省是否易帜,怎么易帜,什么时间易帜?这些问题在张作霖去世后迫在眉睫。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易帜,遵从三民主义。促成张易帜的因素有很多,当时国内外的形势错综纷杂,所以不能把张选择易帜原因简单化。张选择易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张个人因素,二是日本干涉,三是对国民政府的考虑。 (一)利益和厌战 作者简介:马娟娟(1986.7—),女,汉族,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

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 走进张友坤北京家中简陋的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架,正面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左右侧墙壁上分别挂有周总理的简笔速写素描像和张友坤与张学良的合影。张学良之所以用这么多时间接受采访,动机非常明确,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愿有人篡编或者歪曲事实”。 张友坤与张学良合影 作者:黄滢 人物简介 张友坤,1938年4月出生于河南洛阳。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政治系。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将军秘书。转业后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法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等。代表作有《张学良画传》。 走进张友坤北京家中简陋的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架,正面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左右侧墙壁上分别挂有周总理的简笔速写素描像和张友坤与张学良的合影。 “那是张学良在拱手致谢呢。”见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盯着墙上的照片,张友坤连忙解释起来。“1998年,我去夏威夷拜访少帅,赠送他一本我撰写的《张学良年谱》。我说:‘大陆的老百姓都很想念您,都希望您能回大陆老家看看。’张学良听后拱手说:‘谢谢他们!’”

因为与张学良关系密切并时有相关著作问世,很多人猜测张友坤是张学良的亲戚。对此,张友坤连连摆手,“没有的事。”他说:“我年轻时就很佩服张学良将军,对于他发动的西安事变特感兴趣。后来我有幸给吕正操将军(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当秘书,在1986年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看过不少关于西安事变的回忆录。根据周总理生前指示,要撰写《西安事变简史》,吕老曾是撰写该史的领导者之一。我是在他的鼓励支持下才走上研究张学良、东北军和西安事变之路的。”1990年张友坤转业后,到社科院从事历史研究工作,曾任“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和西安事变研究中心顾问。 研究了半辈子张学良,张友坤始终有一块心病——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所藏的一批“最权威”张学良口述资料一直无缘问世。2009年,他与胡玉海、王海晨等,应当代中国出版社邀请,参与主编、整理《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存藏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下文称《口述历史》),经过多年的工作,不久前终于系统出版。张友坤也长舒了一口气。 “不过名义上我是主角了” 环球人物杂志:张学良口述史的版本很多,这一部《口述历史》与其它版本有何不同之处? 张友坤:张学良的口述历史,主要形成于86岁至99岁之间。这套《口述历史》出版前,有过录音的张学良访谈不下10次,但真正属于有计划、有准备、较为系统的访谈,并制作成文本或影像资料的,有以下4种:由张学良侄女张闾蘅录音,我整理加工的《海峡两岸大披露——张学良口述历史》;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撰写的《张学良口述历史》;日本NHK电视台采访张学良之后,根据录像带转成文稿的书籍《日本昭和史的最后证人——张学良》;张学良的忘年交郭冠英制作的电视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这4种版本都是张学良谈亲身经历,大同小异。 而“毅荻书斋”存藏的这批资料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采访时间长、次数多、内容丰富、有协约,并经过他本人审定。自1991年12月17日至1993年8月3日,前后共采访60次,共采得录音带145盘。内容达100多万字,涉及1100多个人物。张学良自西安事变后就被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直到1991年,才首次被允许离开台湾赴美探亲。“天下口述史第一校”哥伦比亚大学及时捕捉到这一机会,迅速成立了采访和整理张学良口述历史的专门小组。担任采访的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女学者张之丙及胞姐张之宇。 张学良之所以用这么多时间接受采访,动机非常明确,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愿有人篡编或者歪曲事实”。为避免有些讲述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张学良特意规定要等到2002年再将这些内容公开,没想到他于2001年仙逝,因此这些资料的出版只能一拖再拖。 环球人物杂志:两位学者采访张学良时,他的状态如何,说话是否完全没有顾忌了? 张友坤: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在地域的改变和“自由度”的提高,张学良对敏感问题谈得越来越多。一是在史实方面,他把许多历史的空白点补上了,许多模糊之处澄清了,许多“成说”否定了;二是在心理方面,他自揭自短,将自己丑陋的一面,包括他父亲的、家族

张学良和他的三个红颜知己

《张学良研究》系列之五 张学良和他的三个红颜知己 如皋蒋文祥 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他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和民族的灾难,成功地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被誉为爱国主义的杰出代表和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人们常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位伟大的女性。笔者在进行西安事变和张学良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位少年得志、风流倜傥的千古功臣的背后,却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三位红颜知己。张学良在“口述历史”中直言不讳对自己的三位红颜知己作了这样的点评:“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荻是最共患难的妻子,贝太太是最可爱的女友。”真是率直之至!现据资料,披露于此。 一、发妻、“大姐”——于凤至 于凤至年长张学良4岁,是张学良的结发之妻。张、于婚姻纯系父母包办,因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与于凤至的老爸于文斗是金兰之交。根据生辰八字,张作霖认定张学良这“将门虎子”和于凤至那“凤命千金”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1916年,年仅15岁的张学良便与19岁的于凤至拜堂成亲。难怪洞房花烛夜,张学良对着新娘叫“大姐”。 于凤至的父亲为了适应张作霖的显赫门第,特意将于凤至送进奉天女子师范就读深造。因此,尽管张学良起初对这桩婚事并不十分乐意,但后来由于于凤至知书达礼,因而也深得张学良的敬爱。张与于凤至生下一女三子,三个儿子后来不幸一一过早离世,只剩下一个女儿张闾瑛。 于凤至聪明贤惠。她和张学良结婚后,随着张学良参与父亲的军机大事,于凤至便以长房媳妇身份入主“大帅府”。襄助、协调处理张作霖五位夫人之间的关系等家政大事,颇得帅府上上下下的欢心。 于凤至深明大义。1928年6月张作霖遇炸身亡,于凤至挺身而出协助张学良抚三军于大丧之际,受大任于危急之秋,顺利完成了东北军政大权的交接。随后不久,她又全力支持张学良“东北易帜”,服从南京政府,实现全国统一;她还鼎力帮助张学良进行东北新建设,出资创办了新民小学、同泽中学,并支持开办了东北大学。 于凤至豁达大度。当张学良爱上了天津名媛赵一荻时,于凤至不仅宽容了自己的丈夫,而且也宽容了猝然闯入他们生活的赵四小姐,并真诚接纳了她,相互以“大姐”、“小妹”相称,使张学良有了两位贤内助。 东北沦陷、热河失守后,张学良代蒋受过,通电下野,于凤至和赵四小姐陪他赴欧洲考察。随后,于凤至为陪子女读书在英国住了下来。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英国,于凤至大为震惊。旋即她又得悉亲日派何应钦及其一些与张宿怨较深的人均力主将张学良交付军事法庭审判并处以极刑,于凤至忧心如焚,立即致电她的“干姊”宋美龄,要求“保证汉卿之安全”,并迅速收拾行囊,踏上归国之途,毅然陪张一块坐牢,以照顾张学良的生活,尽到做妻子的责任。 于凤至陪伴张学良度过了三年幽禁生涯,由浙江雪窦山而安徽黄山,江西萍乡而湖南凤凰山,然后又到贵州阳明洞。在湖南沅陵凤凰山,张学良曾深情赋诗一首赠给于凤至:“卿

【军史知识】十四年苦战北山黑水,东北抗联重大事件

【军史知识】十四年苦战北山黑水,东北抗联重大事件 岁月的车轮,穿越世界大战的硝烟,跨过新世纪的门槛,和平与发展已成世界浩荡潮流。70多年前,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在白山黑水间进行了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们的抗战历史,波澜壮阔,可歌可泣﹔他们的英雄事迹,慷慨悲壮,感天动地,他们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追求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勇敢顽强、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历史不容忘却,就让我们通过纪念东北抗日联军的光辉历程,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东北抗日联军史大事年表1931年4月本月日本关东军驻扎师团换防。日本军部把驻辽阳的第十六师团调回日本,由塬驻日本仙台适于在寒冷地区作战的第二师团接防。 7月1日日本右翼分子制造万宝山事件,挑拨中朝民族关系,借机在日本国内和朝鲜大造反华舆论。本月日本军部借日军间谍、中村大尉失踪事件,大肆叫嚣以武力解决“满蒙问题”。本月日本关东军组织“参谋旅行”,对东北要地进行军事侦察,制定佔领东北的“作战方案”。本月日本军部拟定《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将佔领中国东北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8月20日日本关东军新任司令官本庄繁到达旅顺。9月7日至18日日本

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巡视“南满铁路”沿线日本驻军,检查应 变准备,指示各地日军部队在万一事端发生时,要“积极行动”,不可有半点失误。18日夜,驻沈阳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第叁中队工兵中尉河本末守率6名士兵将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炸毁,并诬称是中国士兵所为。日军向中国军 队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九一八事变爆发。19日日军佔领沈阳及南满铁路、安(东) 奉(沈阳) 铁路沿线各地。同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佔领满洲宣言》, 指出,日本要变东北为其殖民地,号召东北人民奋起抵抗,赶走日本侵略者。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佔领东叁省事件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发表《满洲事变宣言》。同日中共满洲省委、共青团满洲省委发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佔领满洲告朝鲜工人、农民、学生及一切劳苦群众书》。21 日中共满洲省委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佔领满洲与 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号召广大群众展开斗争,反抗 日本的侵略。22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佔满洲事变的决议》,要求在满洲更应该加紧地组织群众 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组织兵变与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的打击。23日中共满洲省委作出《对士兵工作的紧急决议》,发出党要组织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游击战争的号召。同日东北边防

读张学良传有感

读《张学良传》有感 张学良这个名字,相信无论哪个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他生平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西安事变中逼迫蒋介石同意抗日,以及后来被蒋介石囚禁大半生这两件事。 《张学良传》从张学良的少年时代讲起,还写了一些张学良父亲张作霖的事迹,以此来对比衬托出张学良性格的形成还有其信念中与其父亲、还有生长环境不尽相符的地方。而从这些事迹的描写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从前我认识错误的地方。这本传记第一个打破我原本观念的地方便是对张作霖的解读。我曾经以为所谓军阀就都是那种割据一方、横行霸道、以势逼人的人,但我却在书中看到:张作霖原本家境贫寒,他是自己白手起家、顽强奋斗才有了后来的地位,也是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人。虽然他不乏专制、贪婪的一面,但她富有谋略,胆大而且还能够任用贤能,的确是当得一方军阀的位置。对于他,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写到的这样一件事:张作霖下令午夜后任何人不许进出。他自己有一天也被卫兵拦在了门外,并且这个卫兵还说“就算是大帅来了也不能进去”。张作霖很赏惜这个卫兵执行命令的严格认真,不仅不生气,还把他提拔成监狱所长,并就他不识字这一点给他配了两个识字的副官。从这,我看到了张作霖豁达大方一面。 但是在《张学良传》中写道:张学良并没有在这样一位父亲的影响下继承军阀的道路。张学良受中西两方的教育,逐渐成为了一个既有中方谦逊温文的性格,又兼具西方开阔视野的人。他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常常为之不停奔走以筹集赡款。张学良是个反帝爱国的积极分子,可是他身上也依然有少量封建迷信的成分存在着;同时,张学良也并不接受三民主义之类抑或信义和平直流的说法与空谈。 皇姑屯事件后,年仅二十七岁的张学良接任了东三省总司令的位置。虽然年纪尚轻,还经受着父亲去世的打击,张学良还依然能够顶着不容乐观的局势,沉着冷静地稳定了军心,没有被愤怒迷住了眼睛。这反映了张学良心性沉稳,在危急之中能以大局为重,而且手段还十分高明。他继任后的一系列作为造成的影响远不止稳定了东三省的局势这么不值一提,这些措施还促进了中国渐渐走向统一,史称“东北易帜”。 张学良是个坚守自己立场的不折不扣的爱国者。“东北易帜”时期,他面对来访的日本试着坚决表明了自己是个中国人,对日本,也对治下人民说出自己绝不做侵辱祖国主权的事的话。他坚持与南京政府合并,不理会其余名声狼藉的军阀的想要;而在“西安事变”中,他敢于冒犯当时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不惜采取激烈的手段,逼迫蒋介石,也算是自作主张同意了联合共产党先一同抗日。他对祖国的热爱,促使他不顾别人的反对还有自身的安危做出了这一件又一件保家卫国,顽强抵抗外国势力的事。尽管两件事最后结果不尽相同,但都

张学良读后感

在中国没人不知道张学良将军,但是最近几年不知道怎么了,对张将军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很多人甚至用很恶劣的语言攻击张将军,把很多不实之词加在他的身上。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我善意的认为,这些人是历史盲,而不是别有用心。 如何评价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功过呢? 恐怕周总理说的“千古功臣”四字最能概括吧。 说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非说张将军是无瑕的完人,相反的,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纨绔子弟公子哥的习气,谁让他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呢?谁生在那样的家庭,大体都得吃喝玩乐吧。有人说他吃喝嫖赌抽俱全还活了100多岁如何如何,呵呵,这是小事,说说权当玩笑了。真正让张将军处于风口浪尖的,无非两件事,一是918,二是西安事变。 918事变,无需多说,传统上我们都说是蒋介石给张学良发了不许抵抗的密电,但是最

近几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蒋介石没有发这样的电报,不抵抗是张学良自己的命令。其实,无论有没有蒋的密电,张学良在这件事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点是必须承认的。作为守边大将,当时北中国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面对敌人的侵略不奋起反抗,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我想在一点上,张学良将军自己也深深的自责,否则就不可能有以后发生的种种事情了。但是我还要说一点,张将军有他自己的过错,那么作为当时中国最高领导者的蒋介石是怎么处理918的呢?他有抵抗有反击吗?他面对侵略的态度是什么? 不也是坐着看,然后祈求国联的调解?丝毫没有一点反抗外辱的气节。所以说,918事变由一个突发的事件继而坐实成为东北沦陷的事实,不是张学良一个人的责任。 西安事变,也是传统说法和新派说法互相冲突。新派说法的种种。但是我想这些用种种猜测质疑张学良将军的人,把张学良看的过于复杂了。其实我看各种张学良的事迹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学良是一个非常忠厚非常善良的

张学良在中国统一事业上的历史功绩

第29卷第1期2006年2月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An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9No.1 Feb.,2006张学良在中国统一事业上的历史功绩 傅金亭 (鞍山科技大学政法系,辽宁鞍山 114044) 摘 要:在抗日爱国和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张学良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易帜,实现国家 统一;干预中原大战,再造国家统一;发动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直到晚年,仍心系 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关键词:张学良;抗日;爱国;统一;反对分裂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4410(2006)01 0073 04 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爱国思想的特点是:强烈的抗日爱国信念和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情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他短短8年的政治生涯中,1928年,力主东北易帜,结束了北洋军阀16年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1930年,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结束了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再造国家统一; 1936年,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结束了国共两党的十年内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这三件大事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建立了名垂千古的历史功绩。他身陷囹圄50多年,爱国之心不改,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反对分裂,企盼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其情十分感人。 1 力主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 1928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身亡,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这时候,年仅28岁的张学良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需要他做出正确的判断。首先,是日本的威胁和利诱,他们逼迫张学良搞 东北自治,以达到他们控制中国东北,进而建立 满蒙帝国的目的。他们反对东北易帜,威胁如果张学良要归服国民党,改旗易帜, 大日本也决不会坐视[1]。进而又进行赤裸裸的利诱,声称 张将军如果有雄心壮志,在东北建立一番大事业,日本决意全力支持[1]。张学良的日本顾问土肥原更加无耻,竟然劝说张学良当满洲的皇帝。其次,南京国民政府不断派人劝说张学良易帜,实现全国统一。另外,东北军内部意见不统一,张作相、杨宇霆等老派人物反对易帜,认为那样东北就会进退失据,听凭蒋介石摆布。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张学良从抗日爱国思想出发,做出正确判断,毅然决定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1928年7月1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与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军事行动,7月10日,张学良派人面见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表示服从三民主义,希望国家统一。这期间,日本多次出面干涉,宣称将以武力制止或将发生重大事件,张学良不为所动,毅然于1928年12月29日,东北三省全部易帜,改挂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张学良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和内部阻力,坚持东北易帜,这是与他强烈的抗日爱国思想与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爱国情怀分不开的。他认为 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如欲抵制外侮,必须国内统一,他还认为 只有国家统一,才有希望转弱为强,只有国家富强,才能免遭 豆剖瓜分的局面[2]。他的妻子赵一荻说得更清楚: 所以当他的父亲在皇姑屯被日本谋杀之后,他就放弃他的地位和权力,毅然易帜与中央合作,使国家能够统一,希望全国团结起来,一致抗日。[3] 收稿日期:2005 07 22。 作者简介:傅金亭(1941-),男,山东德州人,教授。

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1],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直奉战争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霸县战斗和山海关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惟一取胜的部队。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姜登选的奉军第二军为东北军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突破山海关,直捣北平。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东北易帜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中东铁路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张学良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张学良 14国本一班孙晶洁 20141207021023 【摘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多少名人将士禁不住时光流逝,被紧紧凝固在那个特定时空。张学良则不然,从青年时代“息争统一”的远见卓识,到东北易帜的毅然决然,再到九一八事变的愤懑妥协,再到西安事变的民族情结,还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以及颇受舆论喜爱的所谓“情感纠葛”···“少帅”一直被历史推到最前面,收获鲜花掌声的同时,也经历着心酸与隐忍的无奈。纵使有过各种非议质疑,但始终不变的是人们对他爱国情感和民族英雄的认知。 【关键词】:民族英雄;青年时代;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晚年 一、青年时代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辽宁海城人,生于一九零一年六月一日,奉系大军阀“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1906年~1920年,先后从师辽西名儒崔名耀,金梁,白永贞,徐启东,战术教官郭松龄。1920年4月,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任团长,六月晋升为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11月,晋升为陆军少将。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霸县战斗和山海关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惟一取胜的部队。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姜登选的奉军第二军为东北军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突破山海关,直捣北平。直系全面溃败,全军覆没,吴佩孚

成为张作霖手下,直系从此走入历史。奉系由此一战夺取了中央政权,张作霖成为了北洋军阀领导人,奉系军事实力此时达到顶点。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可见,青年时代的张学良已初步显现出了极强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领导力。 二、东北易帜 1928年,在父亲张作霖于皇姑屯事件中被日军炸死后,继承父业,主政东北。当时,有两条路可供抉择:一是屈服于日本,投靠日本以保护东北“独立”;二是改旗易帜,归于国民南京政府大麾下。张学良毅然选择第二条路: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把共和五色旗换成青天白日旗,服从南京政府的统治,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东北易帜,促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中国自清末以来分裂割剧和几百年来东北地区长期身份暧昧不明的局面,东北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与关内密不可分,强化了东北是中国的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这样一个主题。 此举,政治头脑清醒的张学良基于民族大义,出于爱国之心,实现了国家的南北统一,维护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他在易帜典礼演讲时真诚地表示:之所以要“易帜”,就是为“不使中央权力分裂,全部还政于中央,以求国家的真正统一”。此时,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已由“息内争”升华为“御外侮”的高度,并实现了爱国统一思想对封建割据思想的巨大超越,达到了动机与效果的完美统一。

张学良人物评论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为直,皖,奉三系,竞相扩充实力,割据一方,为争夺中央政权,三系领导人不惜依靠外国列强。而其中,处于东北的奉系实力最为强大的,其统治者为张作霖。1928年6月4日,他因不愿给予日本利益,在三洞桥被其预埋的炸药炸伤,不久后便死了。随后,掌控权便交到了张学良手中。张学良担任东北总司令后,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就是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并宣布,从即日起东北服从国民党。他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诫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与一群人在西安发动‘兵谏’软禁蒋介石。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由于“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不尽相同。 他本人是说: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有的人认为: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然而一些国民党人员却说: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其实我觉得吧,以上的评论或多或少都掺杂着一些个人主观因素(当然,我也不是说我就没有这种情感。只要是个人,那就不能做到绝对的客观不是吗?以下仅是一些个人见解,不喜勿喷)张学良对于中华民国的成立确实功不可没,若是没有他发动西安事变,抗日或许根本就不会成功,所以,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他是值得被歌颂,纪念的,说他是个爱国英雄并不为过,甚至是有些轻了。但是,作为一个下属,他是会被领导人敬而远之的。因为他可以因为一些外界因素就将其领导人软禁起来,这不是忠诚的表现。打个比方吧,就好比你是一个非法公司的boss,他是你最信任的员工,然后某一天,他将你公司的机密泄露出去,然后你就被拘禁了。他这样做是对整个社会有好处对吧,也说明他人品性不错对吧,但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录用他吗?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不可能对吧。就因此,一些国民党人才会对其进行嘲讽,批判。 不过,最后说一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还是比较敬佩他的,敬佩其勇气,热血,智慧,爱国与识大局,恩,他其实也算做我的偶像之一吧。掌声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