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分析与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分析与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国际投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对整个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世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能源危机的加剧、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研发投资急需得到提高。

本文以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为研究对象,为阐述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重要性和必行性,本文共分为逻辑上紧密相连的四个部分,即:本文研究的问题的背景,意义及对象的界定;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文献综述;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现状及作用;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本文在结合有关数据和实证分析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规模过小。

2.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层次过低。

3.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功能过于模糊。

4.我国的部分技术型民营企业与国际大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

5.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并且缺乏知名的国际品牌。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如组建专门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优化境外研发投资的环境体系;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加强行业发展自律;加强与国际组织、境外机构合作,促进多边、双边境外研发投资合作;政府政策改进,加快对外投资的立法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鼓励人才大胆创新,制定扶持企业开展跨国投资的优惠政策等。

关键词:研发投资;民营企业;境外;对策

第1章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国际投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对整个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快速增长。2002年,我国非金融对外投资为25亿美元,到2009年底,我国非金融对外投资已达420亿美元,七年时间增长了16.8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重要主体。据商务部发布的统计资料,到2006年底,非国有对外投资主体按注册数计算已经占到了74%。2008年7月,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8万亿美元,表明我国的国际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长,这是我国民营企业整合国际资源的国力基础。

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世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能源危机的加剧、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研发投资急需得到提高。而提升研发投资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正是目前我们所缺乏的,因此要实现研发投资的提升我们必须加大对知识技术的获取和人才的培养。而原来依靠引进获取技术的做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由于世界各国越来越强调经济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导致我国进口来的越来越多的是零部件、半制成品,而真正包含核心技术的工作多在跨国公司母国内完成,使得我们难以学习、模仿,技术水平难以提高。日、德等先发展起来的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国除了依靠引进获取高新技术外,还可以通过对发达国家进行研发投资来更直接地获得先进技术,而且一般地,在一国经济发展初期主要依靠引进获取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则更多地向对外研发投资转移,以促进本国相关产业跨越式发展。目前无论从国际形势、国内需要还是从自身能力来看,我国都已经到了从过度依赖“引进来”向对外研发投资转变的历史阶段,通过海外研发阵地的巩固与发展,为我国产业的提升输送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知识的支持。

推动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研发投资获取高新技术不但不会影响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反而有利于巩固传统产业的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提升传统产业内部结构,改善、延长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长期发挥传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外研发获取的先进技术还可以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兴盛与否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命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将

提高创新能力明确纳入国家的规划纲要。但就我国目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世界科技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形势看,我们只有实行开放式创新才能跟上世界潮流,才能实现我们的科技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从上可以得出企业境外研发投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强化利用境外研发资源的指南针和方向标。

1.2 研究内容

国际研发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又称为对外直接研发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外国研发直接投资或外商研发直接投资,尽管提法不同,但其含义是一样的,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输出资本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研发投资,并且投资者直接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以获得利润为目的的一种投资形式。本文采用外商研发投资的概念,特指我国民营企业的经济体在中国大陆版图之外上进行的直接研发投资。

本文所作的研究将采用2002年年以后的数据,主要原因在于:2002年以来,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才真正的得到了发展,其表现为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更为广泛,投资方式更加多样,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各方面尤其是对外贸易影响也更为深远,非以往时期所能比拟;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起步较晚,初期发展缓慢。海外投资的表现为机构数量多、投资规模小、投资地域分散。但从研发投资来看,民营企业差异极大,表现为既有巨型境外研发投资,又有规模较小的境外研发投资。2002年后发展逐渐增速,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真正踏入了利用科研的大门,从2005年开始至今,对外研发投资的发展速度成倍增长基于上述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真正的发展时期应起始于2002年,也正由于这样,本文数据的研究时间都选取于2002年开始至今,这样也使本文的实证效果更具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数据新、全面,能较好的反映我国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现状,针对我国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是对我国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发展的全面分析。

1.3 研究方法

1.3.1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

本文在对相关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实际境外投资历史和现状,做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理论分析等方式,归纳成功案例给我们的启示,系统地提出我国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针对问题可行的具体对策。

1.3.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定性分析法全面、准确的认识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发展现状;通过定量分析,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影响程度。运用文献查找和实地调查法,搜集我国企业境外研发投资主要问题的资料。同时结合其他分析方法对我国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及评价并对相应发展对策做可行性分析。

第2章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文献综述

2.1 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基本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的迅速发展,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已经成为国际投资的主导方式,它对东道国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对外贸易增长和技术进步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二战以后,国际资本流动日趋频繁,生产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形式之一,这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现代国际经济关系。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学者对其进行着不断的研究和探讨,并以各自的研究方向和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

(1)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海默(S.H.Hymer,1960)首先提出的。这种理论是一种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依据企业特定垄断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它是站在产业组织角度对企业跨国投资所进行的一种分析。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提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思路,后经其他学者的补充和发展,成为研究外商直接投资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理论。

该理论的贡献:海默的垄断优势论摒弃了长期以来沿用的完全竞争的论假定,是境外投资理论的重大突破;将境外投资与境外证券投资分开进行探使FDI 理论首次以独立的理论形态从传统的理论中分离出来。

不足和局限性:该理论在适用范围上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研究对象要是实力雄厚的美国跨国公司,未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利益和相对优势系起来进行分析,难以解释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境外投资活而对拥有独占性技术

优势的外国企业为什么不采用直接出口或者转让特许的方式去扩展自己的海外势力,而选择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垄断优势论则有做出合理的解释。

(2)产品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Vernon,1966)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从技术角度对国与国之间比较优势的变化做了论述。他认为在那些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工业领先地位的国家的生产过程中,产品表现为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品创新阶段。由于前期高研发投入和高生产成本,产品生产也尚未标准化,消费群体主要为高收入的美国消费者。在该阶段生产一般集中在美国国内,并部分出口满足其他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第二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需求增加,产品逐渐标准化,企业的技术垄断地位被削弱,产品基本定型,仿制增加,加上其他发达国家市场扩大,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以及关税和运输成本的不利影响,导致美国对其他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以就近占领当地市场并出口发展中国家。第三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规模及样式等都已经完全标准化,企业的垄断优势不复存在。产品的成本与价格因素更为重要,而发展中国家具有低成本优势,所以发展中国家就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佳生产区域,其产品可供应本国和其他国家市场。

该理论的贡献:它是第一个试图对跨国投资行为动态化解释的理论,科学地解释了战后美国在西欧大量投资的原因。

不足和局限性:该理论是实证研究美国特定时期境外投资的产物并局限于高度创新的制造业等行业。该理论适用于解释企业最初作为一个资者进入外国市场的情况,但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3)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最初由巴克莱(Buckley,1976)和卡森(Casson,1976)提出,后由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agman,1981)加以发展,将其应用到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形成市场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认为: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和市场内部化的成本条件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效率的不利影响;而且企业是否实现内部化、内部化是否跨越国界需要由企业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交易成本的权衡来决定。内部化可以为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企业带来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和收益,比如:最大限度地降低内部资源交易的成本;有效规避外部交易可能导致的技术(包括知识产品)的外溢风险;通过前后向兼并和收购,充分地利用独有的技术和知识,长期保持垄断优势等。但是内部化是否能够得到严格的实施和执行是关系到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效应影响的一个关键因素。

该理论的贡献: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研究境外投资理论的一个转折点。该论认为内部化(跨国化)是为了克服市场不完善而造成,并把市场的不完善结为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从中间产品的特性与市场机制的矛盾来论证内化的必要前提。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协和管理能力,才能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保证跨国经营的优势。

不足和局限性:内部化理论只强调了市场不完全对境外投资产生的意义,忽了市场竞争的积极方面对境外投资的促进作用,而且它也不能很好地解释境外投资的位选择及跨国经营网络的构架等问题。

(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英国著名教授、跨国公司问题专家邓宁(J.H.Dunning,1998)所提。它的最大特点是吸收了过去20年跨国公司理论的众家之长来解释不同形式的外商直接投资。他将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和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Advantage)加以结合,提出了所谓的OIL模式。之后他还将这三种优势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提出了国际投资阶段论。

该理论的贡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由于综合性强、解释面广,被认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理论。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理论只能对境外投资作出不完全解释的局限性,较为全面地解答了各种不同类的FDI 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投资方向和地点的选择等其他理论没能很好解的问题,指出了境外投资并不是取决于资金、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而取决于其在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三个方面的相对优势,这种相对优势决了境外投资的规模与效益。一国既可以依据其相对优势发展境外投资,也可以依据其对劣势吸引境外投资。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用外资和对外研发投资政策有一定的导意义。

不足和局限性:该理论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缺乏个统一的理论基础,理论深度不够;主要从微观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忽视不同生产关系下境外投资性质与特征的差异;该理论强调企业必须同具有三种优势才能进行对外投资,其实企业对外投资的优势是相对的三种优势也具有某种替代性,在不同时具有三种优势的情况下,企业也可进行对外投资。

(5)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理论也称“边际产业扩张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Kojima)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及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过程或部门。凡是国已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小岛清认

为,国际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根据上述原则所行的对外投资也可以扩大两国的比较成本差异,创造出新的比较成本格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者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相对于投资国而言,将于或即将比较劣势的产业和产品生产转移到别的国家,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化。对于东道国而言,则可以提供其所缺乏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促当地其他生产要素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推动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该理论的贡献:比较优势理论从一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出发,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解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以垂直分工为础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揭示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高度不仅取决跨国公司自身产业的结构高度,而且还取决于专业产业的比较优劣程度。

不足和局限性:但此理论以投资国为分析对象,忽视了跨国公司的主性;基本上排除了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可能,不符合该理论对发展国家之间的水平投资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的现实。

2.2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模式

2.2.1高新技术企业的并购或新建模式

我国信息、通信、互联网及软件服务等行业的优势民营企业现主要通过并购或新建方式建立境外研发中心。在这些行业,因行业的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产品更新较快。因此,处于劣势的企业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在短时间内掌握国际先进技术。

在国际市场上,许多行业都存在少数几家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它们占据着行业大部分市场份额,控制着大部分的研发投资。而行业的多数企业则为中小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从创新方面来看,大公司并非单项创新能力最强的公司,并非所有技术专项能力最强的公司。小公司可能拥有某些关键技术、重要产品等方面的创新优势,但它们常存在市场运能力弱、品牌影响力弱等实际问题。美国思科公司的可持续成长正是经历了对其国内100多家中小技术企业进行并购、整合,最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因此,部分具有优势的中国民营企业选择了新建境外研发机构,用友、百度等走的是这一条境外创新之路。还可以通过并购方式,在整合境外核心业务的同时,整合境外研发资源,联想集团及盛大网络走的是这一条境外创新之路。究竟哪一条创新之路更适合于中国的民营企业,这需要从产业特点、具体企业自身的实力、战略和竞争环境等多方面考虑。

2.2.2技术型企业的收购或新建模式

我国的部分技术型民营企业与国际大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为缩短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国内技术型民营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主要

是收集信息,吸引人才,捕捉创新资源。我国技术型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主设立研发机构,以此吸引当地的技术人才;二是收购国外企业的境外研发部门;三是与境外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以合资、合作成立研发机构等。

2.3影响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因素

2.3.1东道国的市场规模

Lall、Hewitt、Hirschey和Cave分析了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海外研发投资的区位偏好,发现海外研发活动与国外市场规模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Zejan通过对瑞士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分析,发现东道国的市场规模、人均收入等因素对跨国公司在当地的研发投资有重要影响。Hakanson和Nobel也对瑞士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区位选择进行了研究,他们选择瑞士最大20家跨国公司海外150家研发分支机构进行了调查,对公司主要产品或生产工艺进行适应性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东道国的区位市场需求,在动机比重中占到32%。Kuemmerle对238家海外研发分支机构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技术利用型研发机构一般临近主要市场和生产性企业,这意味着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及成长潜力是影响技术应用型投资的重要因素。Granstrand对24家日本企业和23家瑞士企业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无论是日本企业还是瑞士企业,在考虑海外研发投资选址问题时,都将支持区位市场看作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Patel对220家海外研发机构的研究表明,研发机构的区位选择取决于研发的目的,以调整产品、工艺和原材料适应国外市场为目的,为海外生产性分支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的研发机构,在选址时最看重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研发机构的规模通常比较小,研发的优势主要在母国。

2.3.2东道国的研发成本

Lall、Hewitt、Hirschey和Cave等人在研究时,还发现在美国本土从事研发工作的职员工资成本与海外研发活动呈正相关性。这说明除市场规模外,东道国研发人员的工资水平也是影响跨国公司当地研发规模的重要因素。Granstrand对日本和瑞士企业的比较研究,却表明日本的跨国公司在考虑海外研发机构因素时,并不将区位研发人力成本看作是主要的影响变量。

2.3.3东道国的技术水平

Hakanson和Nobel对瑞士跨国公司海外研究分支机构投资动机的研究发现,开发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动机仅占到8%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并不是影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主要因素。不过Fors和Zejan对瑞士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一项研究表明,发现海外研发投资的主要目的虽不是获取国外技术,但为了更好地履行适应当地生产的职能,跨国公司倾向于将海外研发投资布局在行业内技术相对先进的地区。Kuemmerle对238家海外研发分支机构的调查

研究表明,技术增长型研发机构为了获得新的知识资源,非常看重区域的技术水平,一般布局在科技人才相对密集的地区。另外,技术增长型研发投资在跨国公司整个海外研发投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Granstrand对日本和瑞士企业的比较研究表明,日本企业将获得区位的先进技术视为其海外研发投资选址的重要因素;而瑞士跨国公司中,只有电子行业的企业将获得国外先进技术视为其研发投资重要因素。Patel的研究表明,以跟踪和监视国外科技发展动态为目的的海外研发分支机构,主要考虑东道国科技水平,研发的优势主要在母国。而以在母国之外创新核心产品及关键技术为目的的海外研发机构,研发投资也主要考虑东道国的技术水平、研发规模及研发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但母国已经不具研发优势。

2.3.4东道国的政策环境

Hakanson和Nobel对瑞士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研究表明,政治因素、环境条件、东道国政策等因素在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动机中的比重占到34%,这意味着东道国的政策环境是影响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重要因素。

2.3.5东道国的FDI规模

由于跨国公司在进行海外生产性直接投资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接近市场,所以东道国的FDI水平会通过市场规模间接对跨国公司研发投资产生影响。但跨国公司在海外布局其生产性投资时除了考虑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外,还要考虑生产成本、运输费用等方面的因素,所以跨国公司的适应性研发投资机构投资就会与其海外生产性投资规模直接密切相关。Pearce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用数据分析了122家主要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发现海外生产比例与海外研发活动呈正相关。喻世友、万欣荣等采用多元性线回归分析法的研究表明,东道国的FDI规模、国内生产总值及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是影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投资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FDI规模是首要因素。

第3章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现状及作用

本章力求多角度地详细描述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历史和状况,研究分析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特点和重要作用,从而为接下来的章节在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存在的问题,找出我国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做好重要铺垫。

3.1 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历程

纵观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3.1.1第一阶段:1997-2001年

在这一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的主要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境外研发机构的定位不清楚,研发方向不太明确。当时我国民营企业主要是在境外建立研发联络点,其职责是收集信息、整合项目、锻炼队伍。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工作总体上是缺乏体系的。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起步较早,主要是因为部分投资领先者华为、创维、华立等公司率先在境外进行研发投资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形成过一小波境外研发投资浪潮。在潮头过后,除华为公司外,多数民营企业对境外研发投资采取了收缩的策略。3.1.2第二阶段:2002-2006年

这是我国人世后的第一个发展的五年,这期间是我国家电、机械、服装、机电等行业出口快速增长,占据世界市场份额迅速增加。与此同时,许多出口导向的民营企业强化了境外研发投资。华为、海尔、联想等民营或采用民营机制的企业借势强化了境外研发投资。从行业结构看,我国汽车、纺织、医药、机床机械等行业的民营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逐步增多,主要以新建方式建立境外研发机构为主,而以并购方式建立境外研发体系则比较少见。

3.1.3第三阶段:从2007年起至今

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上升,与周边世界的不和谐开始出现。而当遍及世界范围的针对中国制造业进行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形成浪潮时,我国民营企业占重要地位的制造业出口战略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国家调整了加工贸易战略,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不再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加之国内劳动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面临转变增长方式的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了有关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是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实现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方向。在这一时期,由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及我国医疗事业的较快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在能源、医药方面的研发投资尤其是境外研发投资迅速增长。

3.2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现状

我国最早到境外进行研发投资的民营企业主要出现在信息行业。其中通信、家电、IT及软件服务等信息类民营企业设立的境外研发机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从行业整体看,我国企业已经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及印度等信息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完整的境外研发网络。另外,在纺织服装行业,民营企业是境外研发投资的绝对主力。在医药产业,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也占有重要地位。

3.2.1通信行业境外研发投资现状

在通信行业,华为公司是境外研发投资的代表性企业,其已经设立了十多个境外研发中心或境外研发分支机构,创新活动遍布亚洲、非洲、北美及欧洲等地,主要职能是支持企业的全球化运作。2007年度,华为公司的全球销售额已达到126亿美元,其中境外销售额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70%。与公司的全球化战略相适应,华为公司每年按销售额10%的比例拨付研发费用;公司拥有35000名研发人员,这也是我国拥有研发人员最多的企业。通过巨额研发投资和研发全球化的综合布局,华为公司的研发竞争力已占居世界领先地位。

另外,在2001年,华立公司动用巨资收购了飞利浦的CD—MA研发机构,拥有了在美国、加拿大的CDMA的实验室和境外创新团队,目的是想借此并购切入通信高端业务。尽管这一并购并未产生预期的效益,但它却开创了我国民营企业收购境外研发资源的先河。

3.2.2软件及信息行业境外研发投资现状

在软件及信息行业,我国民营企业设立境外研发中心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为企业提供软件外包服务的境外机构,东大阿派及用友工程公司在日本设立的境外研发中心属于这种类型。2004年,用友工程公司在日本设立研发中心,主要从事软件外包业务的市场调查及应用研究服务。而东大阿派是一家为国内研发活动和境外软件研发外包提供服务,这是我国IT业利用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领先企业。

二是为网络业务提供境外设计服务的研发中心,以百度公司、盛大网络公司为代表。搜索业务是百度公司的核心业务,其市场份额已占据日本市场前三位。为巩固日本市场现有地位,百度公司与日方伙伴在日本合作建立了境外研发中心,开发基于日文版搜索业务及适应日本市场运营策略的产品和服务。而盛大网络则是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之后,利用资本优势收购了韩国一家家游戏软件企业的股权,间接掌握了韩国的研发资源。

三是在境外销售软件产品而建立的境外研发机构。以金山软件公司为代表,其境外研发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产品的英文化、标准化及为扩大海外市场销售服务。

3.2.3纺织行业境外研发投资现状

在纺织行业,浙江、江苏、福建及北京等地的一批优势企业已经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投资涉及的子行业包括运动服、服装、袜业、鞋类、纺织面料、毛巾等领域,还包括相关的纺织机械领域。奥康集团、法派集团、庄吉集团等公司在

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七匹狼在日本和香港设立研发中心,李宁服装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亚光毛巾与股东单位合作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鲁泰色织在境外投资纺织面料研究,浪莎针织在境外投资袜业设计研究等。而纺织机械类公司的通宇控股收购意大利公司拥有一支境外研发团队,并把全球研发中心放在了欧洲,飞跃集团则在欧洲和日本设立了缝纫机研发中心等。

3.2.4汽车行业境外研发投资现状

在汽车行业,民营汽车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整车核心部件研发,如造型委托研发、发动机委托研发及底盘关键技术委托研发等。吉利公司、长城汽车等公司的境外研发投资主要在发动机、造型等方面,主要是向国际著名独立设计公司支付巨额委托研发费用,自己则参与部分测试和应用培训研发活动。中顺汽车已于2001年在美国的洛杉矶设立了造型设计中心,2003年在美国底特津建立了底盘设计中心。我国民营整车企业主要是通过投资的方式,参与一委托境外独立研发研发机构的方式,通过利用境外独立研发机构的力量,实现集成创新,以投资方式强化公司对开发产品的知识产权控制,以摆脱单纯组装所带来的知识产权纠纷,为企业可持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条件。当然,我国民营企业的创新产品主要是为国内市场的发展服务,后来,部分企业逐步创造条件实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销售。

二是零部件境外研发。在21世纪初,万向集团在美国建立汽车零部件销售体系的同时,开始在美国投资研发中心,主要定位是收集北美市场相关产品设计、流行甚至需求方面的信息,及时向国内反馈,并协同国内技术中心及相关合作商的研发力量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此后,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万向集团以美国研发中心为基础,在欧洲设立了新的研发中心,主要任务是进行基于欧洲市场相关信息的零部件信息的收集,并承担欧洲市场法规、标准、供求、流行等方面研发活动。

3.2.5家电行业境外研发投资现状

一是为国际市场开发提供服务的研发模式,如海尔集团提倡境外的“设计一生产一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使境外研发设计融为境外投资活动的一部分。海尔公司是家电行业境外研发投资最多的企业。海尔集团为利用境外研发资源,已经在韩国首尔、日本东京、意大利米兰和美国洛杉矶建立了综合研发中心;并在首尔、大阪、洛杉矶、南卡、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慕尼黑、米兰等地设立了7家境外设计中心,在世界市场集中地建立了15个为全球信息中心。

二是相对独立的境外研发机构,主要任务是为国内市场及国际市场提供双重服务。这种研发模式的特点是国际市场的约束力不强。企业境外研发中心的职能既服务当地市场,又超越当地市场,如从事相关产品的研究及软件开发等。这些研究既为国内市场服务,也为国际市场服务。创维集团在美国建立的研发中心,主要从事相关软件和核心产品的设计工作,由于它的市场主要在国内。因此,它的境外研发职能主要是服务于企业国内市场的发展。

三是为企业战略转型服务的境外研发机构。格兰仕早期是一家典型的OEM 生产商,通过十多年的OEM生产完成了企业的原始积累。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形势、政策环境的变化,使格兰仕传统的OEM战略面临严重的挑战。为应对变化,格兰仕已经在韩国和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开发新产品,强化自主品牌模式的经营。因此,它设在境外研发中心的重要任务为企业战略转型服务,即服务于企业从OEM商向ODM转型,甚至服务于企业向自主品牌发展商转型。

3.2.6医药行业境外研发投资现状

一是中药国际化进程中的相关境外研发投资活动,以天士力境外FDA认证为代表。自2001年以来,天士力集团为其核心产品复方丹参丸进入美国市场,仅FDA认证费费用的花费就超过了3000万元。2008年,广州香雪药业公司在英国与剑桥大学建立合作的境外研发中心,围绕着中医药的继承与国际化进行境外研发。

二是原料药国际化的相关研发投资活动,其代表为华海药业公司,目前已成功地完成了FDA认证。另外,上海复星药业近年来也开始扩大境外研发投资,已通过了青篙素相关产品的WHO认证。

三是化学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体系的境外投资,即对境外医药研发公共服务资源进行投资。这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的境外研发投资方式,以药明康德和北京万全药业公司为代表。这些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其领导人充分了解跨国医药企业或国际医药市场产品创新的规律及特点,即通过模式创新,引进风险投资,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募集巨额资本。这些企业通过并购境外医药研发外包资源,利用境外研发外包机构面临成本上涨、跨国医药企业研发转移后的困难,在境外收购后将部分研发外包工作职位转移到中国,利用境外实验基地、相关品牌及渠道等,扩大跨国医药企业的研发外包订单。2008年1月,无锡药明康德以15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的艾普科技公司,掌握了其设在洛杉矶、圣保罗及亚特兰大的医药研发外包机构。同年,北京万全药业公司收购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rn-monwealth Biotechnologies Inc.3%股权,掌握了美国及澳大利亚的若干医药研发外包实验室等。

3.2.7能源行业境外研发投资现状

在能源行业,我国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主要是近年形成的,主要集中在石油替代领域,包括太阳能及风能境外研发资源的整合等方面。这些民营企业以并购方式掌握这些境外研发资源。2006年,无锡尚德以超过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日本的光伏企业MSK。而在2008年,金风科技公司则以超过40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的一家风能企业VENSYS公司。科技部有关专家认为,我国民营企业收购境外风能企业资源,其研发投资大致可占交易额的10%左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民营企业能源技术投资规模基本上在1亿元以下。另外,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利用掌握的国内先进能源技术在海外以技术输出的方式争取工程机会,北京恒聚化学公司利用其掌握先进的第三代采油技术,在欧洲及中东运作境外油气工程项目,其中包括了境外认证、数据测试等方面的研发开支。3.3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作用

民营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力量,也是我国未来利用境外资源的重要力量。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民营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多处于竞争性行业,汽车、服装纺织、家电、IT软件及替代能源等行业竞争激烈,需要通过境外研发投资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注重境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3.1带动国际化、全球化发展

对国家来说,由于多数产业的国内市场已经饱和。要转移过剩产能,抓住增量市场,国际化甚至全球化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今后,鼓励民营企业强化国际化经营,已经是成为未来国家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内容。

研发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为、吉利等企业的国际化研发实践表明,中国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跨国公司利用境外研发资源的路子。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是随业务的发展被动形成的。因此,它的研发国际化从总体上看是落后于营销国际化或生产国际化的。中国的民营企业则不同。它走的是另一条国际化路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可以超越生产国际化进程,甚至超越市场国际化进程,主动地超前地在境外进行研发投资,以整合利用境外研发资源。中顺汽车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的时候,它在美国市场并没有产品销售;法派等企业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却并没有品牌产品在意大利销售。这些企业甚至在没有境外生产基地或境外市场做支持的情况下,先行在境外投资研发,并且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因为中国企业把在境外研发投资看成了一种资源性投资,境外的高端设计、高技术、高端人才同样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民营企业也可以适当超前建立境外研发中心,因为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最缺的是核心技术,最缺的核心资源是也是核心技术资源,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为我国企业超越传统跨国公司研发模式提供了条件。中国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在境外主动地超前地进行投资研发,并获得了许多具体的实际利益。

当然,我们说中国企业可以主动地、积极地、适度超前的整合国际研发资源,并不排斥我国企业研发战略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协同发展。民营企业最好的境外研发战略选择是把境外研发投资与境外生产相结合,把境外研发与境外运营相结合,把境外研发与创建国际知名品牌相结合,把境外研发与企业的全球化、国际化战略其他行为相结合,通过实现协同效应,可以有效放大境外研发的带动、服务、支持等作用。

也就是说,我国民营企业可以此为基础,实现境外技术资源整合的带动职能,以境外研发投资带动其他国际化职能的发展。实现以境外研发投资带动市场国际化、业务全球化的发展,实现境外研发带动境外生产的发展,实现境外研发带动知识产权国际战略的实施,实现境外研发带动企业境外营运战略的实施。

3.3.2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短板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并且缺乏知名的国际品牌。资源不足、资金短缺及低水平的经营方式,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现状。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在国外引进技术,因为无法引进高端的设计和高端的人才,无法培育自己的技术开发团队,结果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不能提高,企业的再创新能力也无法提高。

而在全球市场的前沿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可以有效弥补我国民营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在国际市场上,有些拥有创新资源的高端人才不愿意离开本土,或者他们到中国来进行创新会受到本国内部的各种法律法规或政策的限制。对于这样的境外研发资源,在我国国内是无法利用的;而把部分研发机构设在境外,可以充分利用境外高端研发人才为企业的创新服务,为企业国内创新团队开拓国际视野服务,并使我国企业的创新进程获得境外高端研发人才的指导、引导,以缩短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创新差距。华为、海尔、联想等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实现境外创新和境内创新的良好集成、互动,一方面将创新提升至全球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国内研发的低成本优势和市场前沿的信息优势,通过中国研发团队的技术交流、沟通及合作,实现境内外技术创新平台的一体化、机制的一体化,较快地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3.3有利于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建立境外研发机构是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企业的制造能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流的,但我们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在国际高端市场上,消费者普遍存在着对中国产品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境外消费者认为中国企业生产产品没有研发投入,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生产的产品多数是低档货。这是一种误解,但要克服这种误解却十分困难。以服装为例,国际消费者容易认可意大利的创新和产品,却不容易认可在我国生产和创新的产品。因为意大利是世界服装的心智资源,消费者自然会认为在这里创新设计的是高档产品,具有文化、历史积累和沉淀,并且能够引领世界纺织服装的潮流。因此,有眼光的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把部分研发基地放在境外,通过境内外研发体系的互动和交流,然后利用国内市场低成本的制造优势,逐步获得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竞争力。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国际名牌背后都存在着强大的研发设计能力。自2006年以来,华为、海尔等民营企业确定的战略目标是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其中重要的策略是加强境外研发体系,以境外研发支持境外品牌运作,强化企业培育国际品牌。

3.3.4有利于抓住国际分工的新机遇

2004年,辉瑞公司CEO在公司年报中提出了10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为什么不在低成本的发展国家进行研发创新呢”。以此为标志,跨国医药企业在面临巨大的研发成本压力面前,普遍强化向独立第三方外包研发业务的实际情况。我国的药明康德、万全药业等公司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并购境外研发外包机构,逐步做大了境外研发外包业务。

近年来,跨国公司形成研发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合作伙伴的新趋势。东大阿派是中国软件企业承接第三方研发外包的软件企业,近年来,该公司组建了一支服务跨国研发外包的队伍。2007年底,东大阿派公司拥有技术开发人员6565人,占员工比例达到84%,国际软件业务实现收入8390万美元,主要是运作国际客户的软件外包业务。为掌握国际客户的需求,东大阿派在日本建立了研发中心,主要负责市场研究、客户凝聚、信息收集等工作。用友工程公司于2004年投资数百万元在日本建立研发中心,目前拥有50多名研发人员。该研发机构的财务核心放在国内,并向日本机构派出一名会计。通过有效的中日研发资源整合,实现了低成本运作日本研发中心的战略目标。

3.3.5有利于培育中国跨国公司

众所周知,跨国公司是一种适应跨国配置经济资源的企业组织形态。党的“十七大”明确将培育中国跨国公司提到了战略的高度,而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是则中

国民营企业未来的战略目标,也是重要的发展机遇。事实上,中国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境外研发,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本土化生产、销售方面的支持等。3.3.6有利于升级企业增长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需要借重“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成长。目前的现状是,多数民营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同时也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即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处于微笑曲线的加工阶段,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和研发创新的技术。所以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低,综合实力不强。特别是在跨国公司向中国普遍转移生产基地之后,我国民营企业传统的加工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不加大研发投资就只能变成跨国公司纯粹的代工厂,面临逐步被边缘化的局面。

另外,随着我国贸易额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和地位持续上升,我国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出现了恶化的趋势。企业要想保持可持续增长,民营企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通过强化研发投资甚至强化境外研发投资,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逐步实现由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由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转移。民营企业加大境外研发投资,升级经营结构,可以为国家产业的升级做出重要贡献。

第4章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在境外研发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或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或者在某个行业、某项技术领先国家或地区设立研究机构,充分利用这一地区的高端人才比较集中的优势,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尽管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实际问题。

4.1.1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规模过小

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中心投资规模普遍过小,多数境外研发投资一般只有数千万元,聘用的境外研发人员多为几人或十几人,能够超过几十人的境外研发机构已经属于大机构,这是我国企业境外研发难以取得实质性创新成果的重要原因。

4.1.2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层次过低

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中心的层次比较低,除少数企业外,多数民营企业停

留在境外研发办事处、境外研发联络点这样的层次上,主要职能是收集信息和为国内研发中心寻求技术合作伙伴等。

4.1.3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功能过于模糊

许多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中心和境外销售机构联合在一起。这样的境外研发中心既承担整合境外研发资源的任务,还承担市场沟通、发货及售后服务等任务,这使企业的境外研发机构职能处于模糊状态,影响了境外创新效率的提高。

4.1.4我国的部分技术型民营企业与国际大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

我国的部分技术型民营企业与国际大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从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规模不大。我国对外研发投资80%以上主要由国有企业完成,其中中央企业所占比重最高。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表现为机构数量多、投资规模小、投资地域分散。但从研发投资来看,民营企业差异极大,表现为既有巨型境外研发投资,又有规模较小的境外研发投资。目前,我国个别民营企业在境外研发投资已超过十亿元。其中的代表是华为技术、药明康德、海尔集团及联想集团,他们成为中国企业境外研发投资最多的公司。除此之外,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超过亿元的企业却很少。多数民营企业在境外研发投资保持在几千万元到一亿元之间。汽车、IT及软件、能源、通信等行业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规模多保持在数千万元这样的规模。在服装行业,一些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数百万元整合高端纺织服装设计资源。

4.1.5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并且缺乏知名的国际品牌

目前,我国企业的制造能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流的,但我们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在国际高端市场上,消费者普遍存在着对中国产品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境外消费者认为中国企业生产产品没有研发投入,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生产的产品多数是低档货。

4.2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若干建议

针对我国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出现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我国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发展的相关对策。

4.2.1提高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对于我国要不要开展对外研发投资,一些人仍心存疑虑。因为,按照传统的西方投资理论,境外研发投资投资和经营的企业须具有垄断性的竞争优势,

而我国大多数企业无论是在规模、资本还是在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方面,均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存在明显的差距。因而,他们认为我国企业还不具备开展对外投资的条件。还不宜“走出去”。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虽然我国企业的整体势力偏弱,但并不代表任何企业势力都弱。如电子行业、软件技术行业、航天技术行业、遥测遥控技术行业等。不但在发展中国家处于明显优势,就是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也略胜一筹。选择这些行业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就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另外,企业优势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具有动态性,许多优势都是在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海尔集团在美国的成长经历就是明显的例证。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充分认识到开展对外投资的重要性。尽快着手制定对外投资的规划,以便早行动早得益。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利用境外研发资源,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也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民营企业进行境外研发投资的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和整合研发资源。一旦取得成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4.2.2组建专门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优化境外研发投资的环境体系

针对目前对外投资多头管理的状况,建议把海外投资管理机构从众多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一个集外贸、外资、外汇、计划、管理统一于一身的类似于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的机构——中国对外投资管理中心,由该机构作为宏观管理的政府代表,主要负责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好战略规划,强化监督管理,制订指导政策,确保对外投资的各项活动按国家宏观规划健康有序地发展。

鉴于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重要作用,建议有关部门在研究起草有关利用境外科技资源的法律规范时,要把促进民营企业利用境外研发投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写入管理办法,以法律形式保护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大境外研发投资。由于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自担风险等特性,建议有关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对民营企业使用自有资金在境外研发投资项目由审批逐渐向登记备案制过渡,简化项目人员出境审批手续,提供相关出入境检验便利。同时,建立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可考虑建立税收、信贷、外汇、融资、保险、信息政策对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活动给予政策支持。

4.2.3科学制定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战略规划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认真分析和把握全球产业转移、研发转移的机遇,充分利

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认真领会和全面贯彻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认真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从而准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克服自身劣势,科学制定促进民营企业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发展战略。

4.2.4优化创新境外研发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通信、家电、机床、机械、能源、服装等行业的民营企业已经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境外研发投资项目十分广泛。鉴于不同行业境外研发投资力度不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对境外研发投资的策略不同,建议国家应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及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为指导,对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进行有重点、有选择的支持。建议将民营企业利用境外资源的部分项目列入国家支持重点项目、重点专项,以便使境外研发纳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使之成为我国自主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4.2.5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加强行业发展自律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加强行业组织的服务与自律,规划企业行为,保障民营企业境外研发人员的利益,避免行业内的不规范行为;政府部门要支持行业组织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建立与各国同行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及民间对话机制,为民营企业整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4.2.6加强与国际组织、境外机构合作。促进多边、双边境外研发投资合作

加强民营企业参与境外研发领域的国际交流和与合作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应集中力量开展国际研发资源的整合工作,为我国民营企业利用境外研发资源提供的基础信息和服务。

4.2.7积极主动,以端正的态度进行境外研发投资

在科技全球化国际化的浪潮中,我国除积极吸引和应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外,还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端正的态度主动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当然,到海外进行研发投资要综合考察自身和东道国的因素,选准较好的区位。现在我国科技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因此要把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西欧作为重点投资对象,同时兼顾一些东南亚国家和相邻国家。另外,要鼓励我国一些有实力且具备条件的企业如联想集团、长城集团等积极开展对外研发投资活动。4.2.8增加企业境外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投资能力培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