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在1845年春的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意识的关系(自身)

在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后来人们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抽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该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就第一方面而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

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失衡、“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

第二方面是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第三方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可见,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2.正确认识和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正确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际即——客观存在的事实

事实即——事实的总和。事实的总体。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的落脚点,是通过学习应掌握的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

一、基本要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二、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一,它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从具体工作来看,人们的工作对象既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又是人们的改造对象。人们只有承认它的客观性,从它自身的状况、规律及其存在的条件出发,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第二,它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必须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并能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同样,各地区、各部门正确地执行中央的具有普遍性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收到实效。

第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从哲学上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方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无所作为。这是因为:

第一,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正确认识实际和把握规律。世界上的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变化发展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以及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努力,经过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逐步掌握全面的和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得到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使思想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不断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断地去探索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获得正确认识,指导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第二,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变革事物,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人们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或者改变不利条件,创造出新的条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这些都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蛮干。这是因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既与人们尊重或掌握规律的程度有关,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以及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想问题、办事情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以及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第二,现实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与一事物相联系的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要认识和改造事物,就必须运用或创造一定的条件作用于该事物。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而人们改变条

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

总之,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既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又要具有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保守主义。

3.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见?

(二)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

认为科学发现的程序应该是:(1)观察和记录事实;(2)分析事实并归类;(3)进一步归纳

引导出一般结论;(4)验证结论。

波普提出科学从问题开始:

①观察不是随便看看,要解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如何观察的问题,因此观察是带着问

题的。

②从科学研究的具体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去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有关

的材料披搜集起来,与问题无关的材料则任其流散,不在科学认识主体中引起信息效应。

③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或着手建立新理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问题既是旧理论的终点也是新理论的起点。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

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以“问题”的更替为中心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合理性的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

解放道路和前途命运的问题。

列宁所: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问题、落后国家能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问题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

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中国社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4.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坚持这一标准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区别真理和谬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正确区分真理和谬误。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这是因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

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

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

联系起来的特性。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客观和和主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断它是不是真理。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如果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那还是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达不到检验的目的。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所以,它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论本身,也不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师姐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一般来说,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知识之外其他原因说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人的实践活动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把实践的规律印入人脑,经过思维的抽象、提炼和概括,内化为思维的规律,成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式”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并逐步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因此,逻辑证明便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这就是逻辑证明发挥的作用的过程,当然,逻辑证明并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认识,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对于真理来说,实践的结果可分为价值论结果和认识论结果两种,其中,价值论结果是指该真理到底能给社会生产力产生多大的价值效应,认识论结果是指根据这一真理所预测到的事物的具体运动参数与它的实际运动参数相符合的程度。由于真理是一个价值范畴,因此只能选取实践的价值论结果作为检验和判断的客观标准,即只能选取真理在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效应作为检验和判断真理的客观标准。当然,可以把认识论标准作为检验和判断真理的参考标准。

真理对于社会的价值效应即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影响程度到底多大,只有把它投入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之中才能体现出来,任何主观猜测、逻辑推理、理性思维等都只能是主观的、间接的、替代的、片面的和不实际的,只有实践才能直接有效地检验真理的价值效应,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和判断真理的客观标准。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自觉是人类自我解放的一般规律,是自我意识的必然。自发是无意识的自然活动,其是人基础于自然进化的基础所具有的属性。人类基本的实践矛盾就在于内在的自我本质对于自我自然的发现及创新。而人类由于实践的科学化,在生产力进步的社会化中外在矛盾的实践再反作用于自我本体形成对于自我本体的实

践主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墓地、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矛盾产生物质及意识概念。物质与意识的认识是实践的规律性规定。实践的内在矛盾是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自我解放必然。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某些逻辑证明的结论,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后判定它的真理性。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墓地,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力为理论创新的动力,不断打开理论创新的新视野,不断取得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进展,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体系,努力开辟马克思注意发展的新境界有重大作用。同时,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5.为什么说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成为系统。

其中,要素是指构成系统的最主要的元素。一般的,部分相对于系统的整体而言,而要素相对于系统的元素结构而言。

社会系统分为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

生产力系统是指生产力各因素(要素)按一定方式和结构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也是一个系统,作为系统,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上层建筑系统

经济基础: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人口系统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等。

自然环境系统主要是由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要素构成。

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把社会发展理解成是一个复杂系统,以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来研究社会发展,是一种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它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原因追溯,未来预测和横向分析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一、社会发展可以理解成复杂系统。

系统是指若干要素以一定的关系和结构组成的集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联系着的事物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因此系统一直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复杂系统,构建复杂性科学。对于究竟什么是复杂系统这个问题, 目前科学

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复杂复杂系统是包含大数量变量的系统,是具有中等数目基于局部信息做出行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复杂系统具有(1)由大量的作用者构成。(2)系统是开放的可以受到外界影响, 有能力与外界交换信息。(3)系统能自组织, 自加强, 自协调,并产生涌现现象的特点。和自然一样,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子子系统, 无数多个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不同的层次,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无数个不同的组团, 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多个这样的系统和组团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二、用复杂系统的思维来研究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1复杂系统研究的先进性。复杂系统具有不同于简单系统的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复杂系统主要以混沌理论和非线性、整体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考察事物运动变化的方法考察世界。由于这种描述方式所的出来的结论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图景,从而使之有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2社会发展研究遇到瓶颈。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的加快,社会发展遇到了愈来愈多的复杂问题,具体表现为社会复杂性问题的构成多元性、多样性、多层次,内容随机、不确定、非周期性,性质奇异、不稳定、不可逆。启蒙运动以后,传统的社会研究主要采取要素决定论的观点。借鉴自然学科的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机械论线性思维, 强调用分析的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事物。其主要特征是以过去决定未来、未来发展的轨迹是唯一确定的、高度重复。由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当代,各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模式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弊端。传统的以决定论为立场的理解社会发展立场受到反思。由于复杂系统探究方式一开始就是以生命、自然形态和社会现象为期研究对象而建立的,因而它完全适用与社会系统的研究,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来考察社会发展问题。

三、社会发展的复杂系统视角分析。

从复杂系统的角度看来,而是一种不断发生和演化的动态过程。社会发展是许多方面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不能周遍研究社会发展的全部因素,可以通过分析动力机制、社会转型以及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管窥社会发展系统。

1、就社会发展的动力来看,复杂社会系统中无穷无尽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演化的基本动力。在西方历史上,黑格尔、孔德、韦伯等人虽然都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做过大量的论述,但是他们仅仅以系统中某一要素来说明社会发展动力机制,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被决定者的反作用,认为作用与反作用在一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对机械决定论是一种超越。但是,这种以处理二体关系为前提的分析方式仍然是对负责的客观世界加以简化的结果。现实世界是错综复杂的,要把握世界就要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联系和方面。根据耗散结构论系统的演化不仅源于系统内部一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源于系统内部的要素与外部要素的交换,源于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它们并不是一次完成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们会以第一次反应的结果为原因引起第二次反应, 这样就造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动态的因果网络,由此而引起系统的不断进化。

2、从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的转型来看,人类社会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交互影响的结果。由于一个社会的经济、技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各种因素之间是一个存在着复杂交互作用的整体,因而一个具体社会转型时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情形,而往往并不一定是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因素首先发生

变动,从而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总体来看,在资本主义开创世界之前,自然形态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形态,超越形态只是个别的,偶然的形态。而资本主义方式兴起之后,跨越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直接构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的现象不断发生,重复可见,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普遍、常规现象。

3、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存在多种可能的,不可进行长时间跨度预见的。按照怀海特的“事件理论”,宇宙的演化过程是各种相互联系着的事物所体现出来的,而且其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就特定的社会现象或者社会事件归纳出某种简化模型。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日趋复杂的全球化过程。一方面,信息化和国家化包含一体化的趋势,但是在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却比以往时候都得到强调。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社会生存环境恶化等外部因素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决定世界的格局,人类的命运。社会发展的“不可测性”日益显著。

正是社会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人类社会究竟向哪个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现在人类自己的行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