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可信安全体系架构原理与实践

可信安全体系架构原理与实践

可信安全体系架构原理与实践
可信安全体系架构原理与实践

可信安全体系架构原理与实践

李毓才1小谷诚刚2钱钢3毛文波4李晓勇5郭庆6

1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北京100844

2可信计算组织TCG、富士通美国实验室

3南京师范大学江苏210097

4EMC中国实验室北京100084

5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

6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022

摘要:本文介绍了可信安全理念和应用设计示例。可信安全简要概括为通过结构化的可信计算基、可信安全工程化等可信安全机制,保证系统安全机制具有期望的功能以及来源的真实性、机制自身的不可旁路和防篡改能力。结构化可信计算基也增加了系统安全功能机制形式化描述的可行性,从而提高人们对系统安全的信心。

关键词:可信安全l结构化TCBI可信保证机制}可信安全工程化

0引言

近年来,保证信息安全的相关领域研究不断深入,但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形势依然日益严峻。既有的潜在威胁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新的安全威胁不断增加,针对信息及信息系统的攻击方式日益专业化和隐蔽化,攻击手段更具针对性和危害性,一些深层次的攻击(女11rootkit攻击)能够从系统底层避开已有的安全机制,对用户信息和信息系统进行破坏,甚至直接颠覆和破坏系统安全机制本身。现有的信息安全防范体系远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水平。

导致上述信息安全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往的研究和产品实现中,往往只强调安全功能的多样性和安全保障强度,而不能保证安全功能的总足有效作用,甚至安全机制本身被篡改或破坏。尽管有关安全准则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机制(也称可佶计算基,TrustedComputingBase,TCB)作了明确要求,围绕TCB的可信保证问题,已进行多方探索,但是这还只停留在某些局部环节和领域上,在整体性和综合性方面还存在欠缺。

一些研究尝试通过减小TCB的代码规模,使人们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完整的测试和分析,从而提高其可信程度。比如通过安全通道技术将TCB代码中占很大比例的设备驱动部分(包括网络协议栈)从TCB中剔出,但是TCB功能多样性特性导致了对TCB代码的裁减不可能达到很理想的程度。TCB可信保证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可信计算平台相关技术,TCG(TmstedComputingGroup)或国内的可信计算联盟等试图以密码技术为基础,通过受物理保护的可信密码模块及相关软件栈为计算平台提供身份和状态可信保证,从而加强系统的安全保证能力。比如可信计算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可信传递,它通过行为预期对系统每一个代码执行进行控制,从而保证系统运行的可信。但是,可信计算技术不能改善系统安全机制的来源和功能可信问题,一旦恶意代码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信任链,那么系统的安全问题还会继续存在。

上述情况表明,在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产品和技术来源越来越社会性的环境下,单一或局部的可信保证措施都不能根本提高TCB的可信度。必须在加强TCB安全功能、提高TCB安全强度的同时,还要从TCB的结构上提高其可信保证能力,并结合可信技术、管理和过程控制措施等多个方面满足TCB的可信保证要求,包括TCB的来源真实性、功能正确性和可靠性、运行完备性等等,使信息系统能够真正为人们所信赖。

l可信安全内容和原理

可信安全(TrustedSecurity)是指通过充分可信赖的信息安全功能机制,使系统安全保护能力达到更高的信任度。可信安全的目标是为信息系统的安全功能和安全保证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根本上提高系统的安全保护能力。可信安全可以认为是可以信赖的安全。可信安全的定义有以下方面含义:①TCB具有期望的安全功能、能保证其安全策略有效正确地执行,并且来源可信;⑦能够正确度量系统中的用户、平台和环境状态I③TCB本身不会被篡改。

可信安全体系是基于可信的定义和可信计算基的定义导

硼.12陬喳酌皇宝技7It与应用27

万方数据

出的。它包括结构化的TCB、基于密码的可信保证机制和可

信安全工程化的过程控制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可信安全不等于可信计算技术,但是可信计算技术可以作为可信安全的一个技术基础。可信安全是可信与安全往技术和管理等综合层面的融合体,使得系统TCB具备以下可信保证能力:①本身必须能够抵制攻击、防止被篡改;②必须总足能够发挥其设计安全功能#③必须足够小,能够经得起测试和分析。

鉴于业内在TCB的功能及机制的理论模型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在以后部分将重点放在TCB的实现结构与可信保证层面。

1.1结构化TCB

可信安全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结构化TCB。由于TCB的来源和功能表现为多样化特征,因此对TCB的代码规模难以进行有效裁减,只能通过结构化的TCB为TCB可信提供保证支持。

结构化TCB的前提是TCB模块化。橘皮书指出,TCB应该实现良好的内部模块化结构,并且这些模块之间有较高的独立性。而一般来讲,TCB模块之间又呈现一种有序的层次化关系,即结构,比如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系统中的TCB模块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这种内在的有序层次化关系。认知了TCB的这种层次结构,要提高TCB的可信程度,必须加强其内部机制与功能,以便能够鉴别这砦模块来保证纳入可信体系的它们是可信的,同时还要尽量使TCB的每个模块最小、TCB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简。此外还需为维系TCB模块的这种内在关系提供可信的保证。结构化TCB足通过结构化的TCB和对TCB实施结构化保护的方法来实现。

对结构化TCB实施保护的技术基础是可信传递和平台可信证明。所谓可信传递足指在系统的运行控制传递过程中,可倍根判断其下一级执行代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否被篡改,如果没有,系统将运行控制传递到下一级可信执行代码,系统的可信范围因此就从可信根扩大到下一级功能;同理,这种系统运行代码控制不断往下传递,就可以实现信任链的建立和传递过程,最终实现系统在单一平台内的可信范围延伸;而平台可信证明是指计算平色在被允许接入井访问系统资源之前,必须要通过可信的机制向系统证明自身状态的可信,平台可信证明将系统TCB的可信范围从单一计算平台扩大到了网络系统。

在TCB各个组成模块来源和功能可信的基础上,基于结构化的TCB构建方法,系统TCB从初始的根TCB(Root,

RTCB)开始,逐步加入新的TCB模块,最终生成一个链式或28隅安呈技术与应用2009.12树形的层次化TCB。纳入信任链的这种结构化的TCB确实是可信的,在运行过程中TCB具有完经性保护能力,不会被旁路或篡改。此外,TCB的结构化构建方法还为TCB的形式化描述提供了有效支持。

在实际系统中,根据不同的环境,RTCB可以是TCG中的CRTM,也可以是操作系统的核心系统或硬件之上的虚拟机监视器(VMM)。RTCB的这种动态性支持可以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用性,尤其是在I:1前绝大多数服务器系统都还不支持TPM/TCM及TSS的现实情况下。

1.2可信安全的保证能力

1.2.1TCB的不可旁路性和防篡改能力

结构化的TCB保证了TCB的运行可靠性和完整性,它有效地控制了只有可信的可执行代码才能被系统调度运行,保证了在从系统引导到TCB被激活的中间过程阶段不可能有未经允许的代码中断或替代系统TCB的启动?在TCB被激活之后,可信传递机制能够继续保证没有非法代码对TCB的运行完整性进行破坏,确保TCB总能有效发挥安全功能l同理,可信安全通过平台可信证明机制能够保证系统中的各个独立计算平台是可信的,实现各个平台之间对安全策略的一致解释和一致执行,确保系统TCB的可信。

1.2.2TCB的形式化描述

在TCB规模不可能无限制裁减的情况下,TCB结构化构建方法为TCB的形式化描述和验证提供了技术支持。

可信安全基于可信的TCB组件,通过可信传递、可倍证明机制,实现系统TCB的可信扩展。在可信安全系统中,系统都足基于一个足够小的系统可信根,通过町信传递机制扩展成一个可信的计算平台;在可信计算平台的基础上,系统通过可信证明机制扩展成为最终的可信计算系统。

对TCB结构化构建过程,可信安全可以采用递归方法对TCB加以形式化描述:首先,将系统可信根作为TCB递归描述的初始状态,该可信根足够小,并且有足够证据证明它是可信的t其次,将可信传递和可信证明机制作为形式化描述的递归部分,对TCB的可信组件逐步扩展过程进行描述。

通过上述递归描述方法,最终可以实现对系统TCB的形式化描述。

1.3可信安全工程化

结构化TCB保证TCB在运行过程中不会被旁路或篡改,是实现可信安全目标的必要条件,至此还不能保证系统预期安全目标完整、准确的实现。作为充要条件还须保证TCB功能的正确性和可靠性、TCB的来源和产品功能(特别足软件产

万方数据

品,关键部件)的真实性。可信安全不仅是建立基于结构化TCB的安全技术体系,还必须对安全产品的开发、评价、实施以及安全服务的过程进行管理,将产品和系统纳入具有公信度认证与测评机制的控制之下,使之成为一个具备完好定义的、成熟的、可测量的过程,执行此类过程的组织开发实施的产品或系统以及提供的服务,才具有较高安全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TCB的来源和功能可信保证是指对TCB的真实性、TCB功能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等内容建立信心,它包括TCB安全功能是否被正确实现、TCB是否包括安全后门和隐通道等等。采用可信的过程控制才能保证可信安全目标的实现。就实现可信安全目标的作用方面,可信安全工程化的实践价值远大于它的理论价值。缺少或未采用这类过程的产品研制和系统实施,不能称之为是可信安全产品或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缺乏或弱化都将降低其最终的可信度,造成与期望目标的偏差。面向可信安全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可信安全工程化,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①实现TCB功能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可信安全产品构造与验证工程化-②确保TCB来源真实性、功能与策略符合性的可信安全实施过程工程化;③维持目标系统一直处于期望可信安全状态的运行管理1二程化等。

其中TCB的工程化实现足可信安全工程化的难点。欲使安全产品或下程达到人们期望的目标,在实践中,除技术因素外,还存在诸如知识产权、政府法规限制等很多困难。其中的关键是一个系统安全机制的实现应具有更大包容性的结构化体系,使得安全机制的每个功能模块,例如密码技术,能够独立于应用功能实现。这既为实现TCB最小化日标创造了工程条件,又适应了TCB来源多元性、系统发展阶段性的客观事实。这既是理念问题也是技术的发展策略问题,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解决了,政府法规符合、标准化等一系列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2可信安全应用设计示例

可信安全的应用重点在于如何具体实现结构化的TCB。作为结构化TCB的一个示例,在RTCB基础之上,将操作系统、可信安全网络、可信安全存储、可信安全服务中间件、可信安全应用软件、可信安全边界保护等TCB模块或组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架构。而一般功能,如系统服务软件和业务应用软件等,则依托于该安全保障架构部署,在可信安全的计算环境下,依靠有效、一致地安全策略,保证应用业务的安全运行和数据的安全。

2.1结构化TCB设计与强制策略执行管理

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系统RTCB有不同的选择。在目前的硬件环境下,如果物理环境和管理能力满足一定要求,选择操作系统可信安全增强模块或直接位于硬件之上的VMM作为RTCB有相当的实际意义和安全效果。采用操作系统可信安全增强模块或VMM作为RTCB的好处是保证用户仍可继续使用商业操作系统环境,保证业务连续性和兼容性。

RTCB应运行在系统底层,它能对CPU、内存和I/O设备等硬件资源进行安全控制。系统正确启动并进入服务状态后,RTCB必须截获并处理上层软件实体的特权操作。RTCB可以根据统一制定的访问控制策略,实施对指定的硬件资源访问控制,防止硬件资源被其他软件实体的未授权访问。软件实体对硬件资源的访问难以绕过根TCB的监控。

为保证TCB的不可旁路性,可信安全采用策略绑定机制。为实现中国GBl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第三级安全,支持基于安全标记的多级安全强制访问控制的要求,设计中每个主体(如一个用户、进程或设备)和客体(如内存页面、磁盘文件或数据块)均被加上特定级别的安全标记。在授权主体对客体进行访问时,由于当前计算平台的计算环境可以被度量和证明,那么系统可以将访问控制过程中的认证、授权(决策)和执行的每个阶段绑定到特定的计算环境。只有处于正确的计算环境,主体才能完成对客体的正确访问。如果计算环境受到破坏,即使指定的安全策略被旁路,攻击者仍然不能完成对资源的访问。

在上述绑定的这个机制中,可信域的每个主体和每个客体都有特定的安全标记。每个主体都要获得相应的信任证书,该证书包括主体的安全标记和指定的计算环境,将访问控制过程中的认证、授权和执行的每个阶段与特定计算环境绑定,只有处于正确环境的丰体才能完成对客体的访问。在一个请求到达时,首先在计算环境的边界进行认证,管理控制系统将请求分解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并为每个任务颁发信任证书,确定该任务的权限和计算环境。进一步,可以将多级访问客体结合特定的系统状态加密存储,只有在系统执行强制访问控制策略时,系统才可以正确解密被加密的客体数据,从而保证强制访问控制机制的不可旁路性。

这种强制的策略执行管理本质上也是一种策略执行保证机制,它保证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任何系统访问都不能绕过系统安全策略,从而保证了安全功能机制总是有效的,其行为也是可信的。

在信息安全中,操作系统的安全是基础。操作系统除了应该为应用提供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安全保护

2000.12麟安呈技术与匝用29

万方数据

之外,还应该为应用提供安全信心,保证其安全机制是可信的,即不可被旁路、也不可被篡改。

可信安全的操作系统能够保证系统中的每一个组件,包括服务、应用、驱动都是经过安全认证认可的,从而建立一个可信的应用环境。这种认可甚至要深入到应用组件一级,比如Java应用(如Java类和Jar包等)。这样就有效防止了系统安全功能机制被旁路或恶意破坏的可能。

操作系统还应该在硬件机制的支持下,实现进程间的安全隔离和内存的安全保护,保证输入/输出路径的可信、阻止DMA直接访问物理内存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基于密码技术和可信的密钥保护机制,为重要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提供保密和完整性保护。密码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设计,根据环境可选择不同机密度的硬件或软件实现,支持动态实体认证、证明和数据加密。该硬件应与TPM和TCM兼容,但性能要更强大。

在保证计算平台可信安全的基础之上,平台可信证明机制可以保证只有来源和身份符合预期、平台状态可信安全的设备才可以进入计算环境中,参与应用计算。通过对每个系统组件身份和状态的控制,可以保证接入系统的整体安全策略和策略执行机制的一致性,从而保证计算环境的安全和可信。

反过来,安全功能也可以为系统可信机制提供安全保护,比如系统通过访问控制和完整性保护机制保证系统可信机制不会被非法访问和篡改,或通过安全审计和备份恢复对被破坏的保证机制进行追踪或恢复。

2.2可信安全网络

可信安全网络基于可信技术,集身份认证,安全标记识别和传输控制于一体。在企业网络的计算机、交换机和路由器上实施强化的安全策略。防止高敏感信息从高级安全域流向低级安全域。为保证信息安全,可使用条件加解密功能将教据访问绑定到特定的环境中,既使敏感数据流到不安全的环境中被访问时,由于环境差异,数据仍然无法被正确访问。

可信安全网络体现了网络服务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可信源自系统统一的信任体系,基于开放架构的网络设备具有集成可信安全功能的能力,作为整个系统TCB的组成部分,网络设备安全机制通过可信证明机制扩展融入可信安全体系架构之中,在可信终端和可信服务之间的可信通道上正确地传输可信的数据。

可信安全网络、可信安全计算平台及可信安全存储的安30陬国富安呈技7It与应用瑚9.12全策略是统一的和兼容的。数据安全标记源自可信安全计算平台,用于标识应用/用户、数据敏感度和作用范围。实际上安全标记也标识了相应的安全策略,传输控制机制通过可信安全的标记来识别、并据此与可定制化的传输策略绑定,控制数据在网络不同安全域中的传输,可实现高安全级别要求的强制传输控制,也能据此辨识应用并对不同应用的流量进行检测。根据应用环境在端点或链路层选用适当加密算法,确保信息在可信通道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机密性及不可篡改性。

可信安全网络从底层开始,实现了网络设备、传输通道与终端的可信,端到端的统一安全标记,在机制上屏蔽了可能的各种未知恶意攻击,其安全保障对于网络层面是透明的。不仅提高了网络自身抵御攻击的能力,同时也保证了信息传输的安全。

2.3可信安全存储与数据防泄露

可信安全提供存储保护功能。用户数据的加密可以与指定的平台完整性进行绑定。只有满足指定的验证条件,安全机制才会正确提供解密服务。另外,基于可信安全的数据安全更容易支持动态数据标记和数据迁移,更容易解决跨域的数据安全问题。

可信安全存储系统本身就可以被设计成可信安全计算环境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可信安全存储平台。因为它具有现代的CPU处理器和高速大容量的内存,在存储系统内部增加认证、授权访问和密码服务功能,将打造一个可信安全的存储系统。该存储系统通过在系统内部定义与计算环境相关的安全属性,并对这些内部计算环境的特征和属性提供基于策略驱动和安全认证的强访问控制技术,并与计算环境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密码等服务功能关联,提供细粒度的数据保护机制,例如指定磁盘上的某块区域只能被通过安全认证的应用程序访问。这样,将可信安全扩展到存储系统,使存储系统能提供与计算平台一致的数据加密和锁定、访问日志、身份认证、授权访问等安全功能。

基于可信安全机制能够有效地实现数据防泄露(DataLeak-agePrevention,DLP)。对于敏感数据,数据发布方可以将它们与具体的数据处理平台甚至用户身份实现绑定加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解密,但是数据的解密除了需要用户提交信息作为解密密钥的一部分之外,还必须获取所在平台的指定特征或其它状态信息,并将这些特征或状态作为解密密钥的一部分。最终只有在指定的数据处理平

【]F转33页】

万方数据

式更不安全。同样,共享密钥认证方式也不依赖于网络的远程认证拨号用户服务RADIUS(RemoteAuthenticationDial-inUserService)的服务器。

(3)MAC地址认证方式。MAC地址认证方式并没有在IEEE802.1l规范中定义,它被用来增加IEEE802.11规范中的两种认证方式,更进一步地减少未经授权用户接入到网络的可能性。但由于MAC地址被作为明文发送,所以入侵者也很容易截获并假冒有效的无线终端。

3.2建设安全的IEEE802.1l网络——思科无线网络安全

认识到在IEEE802.11网络认证和数据安全性的弱点以后,为了给用户可扩展的、可管理的并且可靠的WLAN网络,思科采用标准的方法增强IEEE802.11网络的认证和加密。实际上,无线网络的安全可以由三部分建设而成:认证的体系框架,认证算法和数据安全性加密算法。思科无线网络安全套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IEEE802.Ix认证体系。IEEE802.1x标准提供了可被多重认证方式使用的通用架构。

(2)LEAP认证算法。LEAP认证算法是支持集中式的、基于用户的并具备动态生成WEP密钥的认证方式。

(3)临时密钥完整性协议TKIP。思科为TKIP(TemporalKeyIntegrity

Protoc01)提供两种方式增强WEP的功能:一种是报文完整性校验MIC(MessageIntegrityCheck)I另一种是点对点密钥PPK(PointtoPointKey)。

(4)采用报文完整性校验MIC。这项功能能有效地提供数据帧的真实性,以减少网络入侵者的攻击。

(5)每帧密钥(PerFrameKey)。基于每个用户帧的加密,最大程度上减少入侵者生成WEP的攻击。

参考文献

【l】班荣琼.网络安全性分析.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

【2]IEEE802.1l/DIo.O.MediumAccessControl(MAC)SecurityEnhancements,Amendment6toIEEESlandardforInformation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metropolitanareanetworks‘__——Specificrequirements--PartlI:WirelessMediumAccessControl(MAC)andphysicalLayer(PHY)Specifications.April.2004.[3】无线局域网标准.http://www.knowsky.com//6434.html.【4】思科统.无线网络解决方案.2006.http://www.cisco.com/global/CN/solutions/Products_netsol/wireless/solution/products—wire-less.s01.unified.shtml.2006.

【5】无线局域网安全.http://www.cisco.com/global/CN/solutions/Products—netsol/wireless/book/network—wireless—book-07.shtml.【6】雷渭侣,王兰波.计算机网络.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上接30页】

台上,由指定人员才可以处理特定的敏感数据。

为了防止授权人员在指定平台上将数据复制,对这砦数据的加密可以进一步和数据处理平台的状态进行绑定,只有指定平台符合数据安全保密要求时,比如没有运行数据复制功能的程序代码,数据才可以在内存中被解密处理。

上述方案采用加密方法保护数据,同时又限制了数据解密的条件,从而有效防止内部人员绕过数据防泄露机制。这种数据防泄露技术还可以有效地用于数字版权保护(DRM)领域。上述方案采用加密方法保护数据,同时又限制了数据解密的条件,从而有效防止内部人员绕过数据防泄露机制。

3结论

基于可信安全体系的实现,不仅能解决既有应用的安全,还将为安全云计算平台提供一种有效的实现,可信安全服务使服务提供者能够向用户保障并证明其安全服务能满足用户的安全需求,推进可信计算技术的应用。

可信安全体系的提出将加快可信计算技术的应用进程。在现阶段,尽管与可信安全相关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但是还有很多内容需要深入研究和发展,比如TCB的形式化描述、技术到实用产品的转化、可信安全管理等等,还需要在更广泛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15200.28?STDDoDTrustedComputerSystemEvaluationCriteria.26December1985.SupersedesCSC—STD一001-83.dtd15Aug83.OrangeBook.

[2]MichaelHohmuth.MichaelPeter,HermannH?rtig,JonathanS.Shapiro,ReducingTCBsizebyusinguntrnstedcomponents:smallkernelsversusvirtual-machinemonitors.Proceedingsofthe1lthworkshoponACMSIGOPSEuropeanworkshop.September19?22.2004.Leuvcn.Belgium.

[3]Feiertag,R.J.DoesTCBSubsettingEnhanceTrust.ComputerSecurityApplicationsConference.1989.FilthAnnualVolume.Issue.4?8Dec1989Page(s):104.

【4]TCG.https://www.trustedcomputinggroup.org/home.

∞∞.12陬l鹜安呈技术与应用33

万方数据

可信安全体系架构原理与实践

作者:李毓才, 小谷诚刚, 钱钢, 毛文波, 李晓勇, 郭庆

作者单位:李毓才(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北京,100844), 小谷诚刚(可信计算组织TCG、富士通美国实验室), 钱钢(南京师范大学,江苏,210097), 毛文波(EMC中国实验室,北京,100084), 李

晓勇(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 郭庆(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刊名: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英文刊名: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年,卷(期):2009,""(1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5200.28-STD DoD 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26 December 1985.Supersedes CSC-STD-001-83.dtd 15 Aug 83.Orange Book

2.Michael Hohmuth.Michael Peter.Hermann H?rtig.Jonathan S.Shapiro Reducing TCB size by using untrnsted components:small kernels versus virtual-machine monitors 2004

3.Feiertag R J Does TCB Subsetting Enhance Trust 1989

4.查看详情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8508135.html,/Periodical_wlaqjsyyy200912010.aspx

授权使用:南昌大学图书馆(wfncdxtsg),授权号:a4414dc8-4cf0-4d3d-aeb8-9df201468e8b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5日

“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和实践

“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和实践 杭州美创科技有限公司柳遵梁 在万物互联时代,全球数据量与日俱增,人们在探究数据价值的同时也打开了数据安全这个潘多拉魔盒。 一、为什么传统网络安全在数据安全时代开始失效? 虽然已经部署了周全的网络安全措施,但数据安全事件依然不断发生。步入数据安全时代,那些原先有效的安全措施开始失效甚至于无效,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1.日益普及的互联网业务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使我们可以服务的人群变得无限多。当然,互联网带来无限多客户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多的黑客。在海量的黑客面前,任何细微漏洞都可以被捕获,导致安全风险被无限放大。特别是两个基本假设的成立让我们无所适从: (1)任何应用程序都会存在漏洞; (2)黑客总是比用户更早地发现漏洞。 2.肆意泛滥的社交网络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社交网络有了新的颠覆性转变。从电子邮件到QQ、微博、微信等,彻底打通了内外部网络,网络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每个人在社交网络上都存在大量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可以利用我们的信赖轻而易举地进入我们的网络。 3.无限提高的数据价值 从网络安全到数据安全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数据价值的无限提高。在很多机构,数据已经成为其核心财富甚至是最大财富,甚至有“抢银行不如抢数据”的说法。在数据财富无限快速放大的过程中,数据财富的管理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基本处于裸奔状态。因此,那些缺乏保护的数据财富在不断诱惑企业的员工、合作伙伴犯错,不断诱惑黑客来攫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会把海量现金放在客厅、广场等公共场合,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为这些财富施加众多的保护措施,或者委托给更加专业的信用机构(如银行)进行保管。然而,我们现在对于数据财富的处理方式,无异于是把它放在客厅里,甚至是广场上。在数据世界里,我们尚未发现类似于银行之类的机构来保障我们的数据财富安全。 4.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镜像 随着数据价值的凸显,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兴起,我们正在把现实社会发生的一切进行数字化和数据化。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数据世界很快就会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投影或镜像,现实生活中的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会映射为数字世界中的“数据破坏”。 二、从可信任验证体系走向“零信任”安全体系 1.可信任验证和零信任体系并存的生活 人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可信任验证体系中,每个人可以自由处理自身拥有的财富以及其他物资。比如:我花钱买了个茶杯,可以用来喝茶,也可以用来喝咖啡,或者把它闲置起来,或者干脆作为垃圾处理掉,我拥有处理这个茶杯的权利。在大部分生活场景下,我们都采用类似方式来处理财富、物资甚至关系。 但是,当财富或者物资的影响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往往需要采用另一种形式来处理。比如:价值连城的古董,虽然你花钱购买了它,但是你并没有权利随意将它打碎;山林绿化,虽然山和林都是你的,但是你并没有自由砍伐权。可见,当涉及到大宗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时候,往往是另一种机制在发挥作用:

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目标 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Confidentiality) 、完整性(Integrity) 、可用性(Availability) 。 基于以上的需求分析,我们认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安全目 标: 保护网络系统的可用性 保护网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 防范网络资源的非法访问及非授权访问 防范入侵者的恶意攻击与破坏 保护信息通过网上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 防范病毒的侵害 实现网络的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框架 通过人、管理和技术手段三大要素,构成动态的信息与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WPDR模型,实现系统的安全保障。WPDR是指: 预警(Warning )、保护(Protection )、检测(Detection )、反应(Reaction )、恢复(Recovery),五个环节具有时间关系和动态闭环反馈关系。

安全保障是综合的、相互关联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人、 管理和技术三大要素的结合。 支持系统安全的技术也不是单一的技术,它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整体的安全策略的控制和指导下,综合运用防护工具(如: 防火墙、VPN加密等手段),利用检测工具(如:安全评估、入侵检测等系统)了解和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通过适当的反应将系统调整到“最高安全”和“最低风险”的状态,并通过备份容 错手段来保证系统在受到破坏后的迅速恢复,通过监控系统来实 现对非法网络使用的追查。 信息安全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 预警:利用远程安全评估系统提供的模拟攻击技术来检查系 统存在的、可能被利用的脆弱环节,收集和测试网络与信息的安全风险所在,并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报告,提供解决方案的建议,在经过分析后,了解网络的风险变化趋势和严重风险点,从而有 效降低网络的总体风险,保护关键业务和数据。 保护:保护通常是通过采用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及方法来实现网络与

安全管理体系结构框架最新版本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4) 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 (6) 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8) 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10) 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 (11) 防护用具使用管理制度 (13)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15) 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责任制 (16) 企业法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17) 总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18) 安全生产副总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19) 总工程师安全生产责任制 (20) 安全部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22) 专职安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24)

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企业法定代表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依法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项目经理是项目工程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项目工程的安全施工负责。 2.企业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明确一名副总经理主管安全生产工作,并设置安全部,配备和派驻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项目部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受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见框图)。 3.安全生产责任制贯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责任到人,形成安全管理体系网络,安全管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公司安全管理目标分解到部门及项目部,项目部分解到管理人员、作业班组,公司对部门及项目部安全生产考核为年度考核,项目部考核为月考核,考核采用打分表形式,由公司和项目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分别实施。 4.各工程项目应在建设单位领取施工许可证前,依据《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备案工作程序》办理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备案手续,在办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备案手续时,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临时设施、围挡等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设施要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应通过安监机构的勘验。 5.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建设工程项目,由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负责,分包合同中应当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负连带责任,分包单位应服从总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分包单位因不服从管理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由分包单位承担主要责任。 6.根据工程情况公司向项目部派驻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设置安全生产管理科,工程项目派驻人员比例为:1万平方米以下的工程不少于1名;1万-5万平方米的工程不少于2名;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工地,按专业派驻3名以上专职安全员,组成安全管理科(组),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各施工班组应设置兼职安全员。 7.各级领导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在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时,同时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严格管

安全环境管理架构图及岗位职责

安全环境组织架构图

(一)组织或者参与拟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二)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 (三)督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 (四)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应急救援演练; (五)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六)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 (七)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整改措施。 (八)组织助理维修人员完成日常的维修任务,自己不能完成的及时上报委外处理。 (九)规划组织督促保洁人员及时完成环境卫生保洁任务,并不定期检查并对卫生不良点进行改善。 (十)定期召开安全、消防、保安、保洁会议总结改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十一)总体协调安全、保安、保洁管理工作。 (十二)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安全环境助理职责 主要协助安全环境主管工作,完成上级主管交代的各项工作,履行安全环境主管职责(在此不重复描述),主要分管日常安全维修任务和台账管理。 保洁班长职责 (一)认真召开班前会,检查保洁员的仪容仪表及考勤,保洁工作范围内的清洁卫生状况,并 合理的布置工作和总结工作。 (二)带领员工完成领导交给的保洁任务,利用空余时间协助安全环境助理工作。 (三)具备协调沟通能力,解决员工之间的矛盾,建立团结互助的保洁班组。 (四)认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巡查记录。 (五)检查员工工作中使用的工具和设备的保养情况,教育员工爱护工具设备;指定每月的物料计划,控制保洁成本并监督实施。 (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七)负责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 (八)完成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工作重点,保证园区内保洁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保质保量的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保洁工作。 保安班长岗位职责

信息安全概论课后答案

四45五3六57十4十一34十二47没做 “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习题及答案教材:《信息安全概论》段云所,魏仕民,唐礼勇,陈钟,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概述(习题一,p11) 1.信息安全的目标是什么 答:信息安全的目标是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抗否认性和可用性;也有观点认为是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即CIA(Confidentiality,Integrity,Avai lability)。 机密性(Confidentiality)是指保证信息不被非授权访问;即使非授权用户得到信息也无法知晓信息内容,因而不能使用 完整性(Integrity)是指维护信息的一致性,即信息在生成、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人为或非人为的非授权簒改。 抗否认性(Non-repudiation)是指能保障用户无法在事后否认曾经对信息进行的生成、签发、接收等行为,是针对通信各方信息真实同一性的安全要求。 可用性(Availability)是指保障信息资源随时可提供服务的特性。即授权用户根据需要可以随时访问所需信息。 2.简述信息安全的学科体系。 解:信息安全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知识。除了数学、通信、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外,还涉及法律、心理学等社会科学。 信息安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研究等。信息安全研究包括密码研究、安全

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包括安全实现技术、安全平台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研究包括安全标准、安全策略、安全测评等。 3. 信息安全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是什么关系如何体现 答:信息安全理论为信息安全技术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信息安全技术是信息安全理论的体现,并为信息安全应用提供技术依据。信息安全应用是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的具体实践。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安全平台和安全管理来体现。安全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建设安全平台提供理论依据。安全技术的研究成果直接为平台安全防护和检测提供技术依据。平台安全不仅涉及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和边界安全,还包括用户行为的安全,安全管理包括安全标准、安全策略、安全测评等。这些管理措施作用于安全理论和技术的各个方面。 第二章密码学概论(习题二,p20) 杨越越 1.概念解释: 分组密码、流密码、对称密码、非对称密码 答:分组密码:对明文的加密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先对明文消息分组,再逐组加密,称之为分组密码. 流密码: 对明文的加密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对明文按字符逐位 加密,称之为流密. 对称密码:密码系统从原理上分为两大类,即单密钥系统和双密钥系统,单密钥系统又称为对称密码系统或秘密密钥密码系统,单密钥系统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或者相同,或者实质上等同,即易于从一个密钥得出另一个. 非对称密码:双密钥系统又称为非对称密码系统或公开密码系统.双密钥

.消防组织和各级消防安全责任人架构图

xx(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架构图

xxx(单位)灭火救援人员架构图

消防安全责任人职责 一、确保单位新建、扩建、改建(含室内装修、用途变更)等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必须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 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有关规定的要求对单位新建、扩建、改建(含室内装修、用途变更)等建设工程办理相关消防手续,确保建设工程的合法性。 三、单位属于公众聚集场所的,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应向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者经检查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营业。 四、贯彻执行消防法规,保障单位消防安全符合规定,掌握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情况; 五、将消防工作与本单位的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等活动统筹安排,批准实施年度消防工作计划; 六、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 七、确定逐级消防安全责任,批准实施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八、组织防火检查,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九、根据消防法规的规定建立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其中人员密集场所应组建义务消防队,义务消防队员的数量不应少于本场所从业人员数量的30%。 十、组织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

消防安全管理人职责 一、消防安全管理人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实施和组织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二、负责拟订年度消防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三、组织制订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并检查督促其落实; 四、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 五、负责拟订消防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和组织保障方案; 六、组织实施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工作; 七、组织实施对本单位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的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八、组织管理专职消防队或义务消防队; 九、在员工中组织开展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 十、指挥本单位初期火灾的扑救 十一、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委托的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十二、应当定期向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消防安全情况,及时报告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

企业安全管里组织架构图

企业安全管里组织架构图(示意图) 厂长安全生产职责 厂长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具体要做到: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把安全工作列入企业 管理的重要议一日程,亲自主持重要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批阅上级有关 部门安全方面的文件,签发有关部门安全工作的重大决定。 2、负责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检查同级副职和所属单位行政正职抓好 安全生产工作。 3、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充实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定期听取安全生产管理 部门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或审批有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 4、组织审定产批准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技术规程和重大的安全技术措施, 解决安措费用。 5、按规定和事故处理的“三不放过”原则,组织对事故的调查处理。 6、加强对各项安全活动的领导,决定安全生产方面的重要奖惩。 厂长签名盖章: 201 年月日

注册安全主任安全职责 企业注册安全主任是企业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应当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贯彻执行上级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检查企业有关职能部门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和规定的情况,督促、协助各职能部门采取整改措施,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1、协助企业领导组织生产中的安全工作,贯彻执行劳动保护法规、制度。 2、组织和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安全生产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对其监督执行和 检查。 3、经常进行现场检查、协助和解决问题,遇有特别紧急不安全情况时,有权指 令先行停止,然后及时报告企业领导处理。 4、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 5、指导各部门、班组的安全生产及宣传教育工作。 6、督促有关部门、班组按有关规定分发劳动护用品。 7、参加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分析、统计上报安全生产情况。 安全主任签名盖章: 201 年月日

信息的安全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 1.信息安全目标 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 基于以上的需求分析,我们认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安全目标:?保护网络系统的可用性 ?保护网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 ?防范网络资源的非法访问及非授权访问 ?防范入侵者的恶意攻击与破坏 ?保护信息通过网上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 ?防范病毒的侵害 ?实现网络的安全管理

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框架 通过人、管理和技术手段三大要素,构成动态的信息与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WPDRR模型,实现系统的安全保障。WPDRR是指:预警(Warning)、保护(Protection)、检测(Detection)、反应(Reaction)、恢复(Recovery),五个环节具有时间关系和动态闭环反馈关系。 安全保障是综合的、相互关联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管理和技术三大要素的结合。 支持系统安全的技术也不是单一的技术,它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整体的安全策略的控制和指导下,综合运用防护工具(如:防火墙、VPN加密等手段),利用检测工具(如:安全评估、入侵检测等系统)了解和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通过适当的反应将系统调整到“最高安全”和“最低风险”的状态,并通过备份容错手段来保证系统在受到破坏后的迅速恢复,通过监控系统来实现对非法网络使用的追查。 信息安全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

预警:利用远程安全评估系统提供的模拟攻击技术来检查系统存在的、可能被利用的脆弱环节,收集和测试网络与信息的安全风险所在,并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报告,提供解决方案的建议,在经过分析后,了解网络的风险变化趋势和严重风险点,从而有效降低网络的总体风险,保护关键业务和数据。 保护:保护通常是通过采用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及方法来实现网络与信息的安全,主要有防火墙、授权、加密、认证等。 检测:通过检测和监控网络以及系统,来发现新的威胁和弱点,强制执行安全策略。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入侵检测、恶意代码过滤等等这样一些技术,形成动态检测的制度,建立报告协调机制,提高检测的实时性。 反应:在检测到安全漏洞和安全事件之后必须及时做出正确的响应,从而把系统调整到安全状态。为此需要相应的报警、跟踪、处理系统,其中处理包括封堵、隔离、报告等子系统。 恢复:灾难恢复系统是当网络、数据、服务受到黑客攻击并遭到破坏或影响后,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如容错、冗余、备份、替换、修复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系统恢复正常。 2.2安全体系结构技术模型 对安全的需求是任何单一安全技术都无法解决的,应当选择适合的安全体系结构模型,信息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由安全服务、协议层次和系统单元三个层面组成,且每个层面都包含安全管理的内容。

安全协议理论与实践

目录 目录.......................................................................................................... I 摘要......................................................................................................... II 前言........................................................................................................ III 1SHAMIR无秘钥协议 (1) 1.1研究背景 (1) 1.2参数设置 (1) 1.3具体步骤 (1) 1.4运算结果 (2) 2DIFFIE-HELLMAN秘钥协商协议 (3) 2.1研究背景 (3) 2.2参数设置 (3) 2.3具体步骤 (3) 2.4运行结果 (4) 3KEA秘钥协商协议 (5) 3.1研究背景 (5) 3.2参数设置 (5) 3.3具体步骤 (5) 3.4运行结果 (6) 4总结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本课题主要是运用C#,研究几个安全协议其相应的算法和用程序实现其结果。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一程序的设计思想,功能结构以及某些功能函数的设计。本文还给出了对这一程序的测试情况以及对测试结果的分析。 关键词:安全协议,秘钥协议

前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网络已经成为人类胡获取信息、沟通交流以及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随着金融、交通、电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大,信息安全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信息安全问题已经由个人、团体的隐私与机密性问题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问题,而安全协议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可以有效地解决源认证和目标认证、消息的完整性、匿名通信、抗拒绝服务、抵赖性、授权等一系列重要安全问题。 安全协议是简历在密码算法基础上的一种高互通协议,它运行在计算机网络或分布式系统中,为安全需求的各方提供一系列步骤,借助于密码算法来达到秘钥分发、身份认证以及安全地实现网络通信或电子交易等目的。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架构与管理平台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架构与管理平台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340-64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架构与管理 平台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 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 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分析 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ControlSystems,ICS),是由各种自动化控制组件和实时数据采集、监测的过程控制组件共同构成。其组件包括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远程终端(RTU)、智能电子设备(IED),以及确保各组件通信的接口技术。 典型的ICS控制过程通常由控制回路、HMI、远程诊断与维护工具三部分组件共同完成,控制回路用以控制逻辑运算,HMI执行信息交互,远程诊断与维护工具确保ICS能够稳定持续运行。

1.1工业控制系统潜在的风险 1.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问题 由于考虑到工控软件与操作系统补丁兼容性的问题,系统开车后一般不会对Windows平台打补丁,导致系统带着风险运行。 2.杀毒软件安装及升级更新问题 用于生产控制系统的Windows操作系统基于工控软件与杀毒软件的兼容性的考虑,通常不安装杀毒软件,给病毒与恶意代码传染与扩散留下了空间。 3.使用U盘、光盘导致的病毒传播问题。 由于在工控系统中的管理终端一般没有技术措施

安全保证体系框架图43385

安全保证体系 思想保证 提高全员意识 施工技术安全 规则教育 安 全 第 一 预 防 为 主 强有力的组织、措施保证 组织保证 措施保证 建立各级安全组织 建立医疗保健机构 建 立劳动保护防疫机构 有力的后勤保障措施 安全生产、事事相关、人人有责 制度保证 各项安全生产制度 可靠的医疗保健措施 完善的劳动保护措施 通畅灵敏的通信措施 各工种安全生产制度 月季年安全检查制度 安全总结评比制度 经济保证 包保责任制 监督检查 奖罚分明 经济兑现 事事讲安全 处处有保障 目标: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工地。 生 产 必须安全 安全为了生产

质量管理目标 质量保证工作计划 质量保证工作体系 产品形成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 思想工作体系 组织保证体系 对设计图纸的质量审核 ↓ 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 材料、机具的质量控制 ↓ 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 ↓ 使用过程的质量控制 施工作业标准化 计 量 工 作 质 量 管 理 信 息 系 统 贯标办公室 质量检验工程师 施工队 队质检员 质 量 第 一 用 户 至 上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工班长 质量管理部

施工组织机构框图

序号岗位部门管理职责 责本工程项目的验工计价。对本工程的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技术 工作负责,结合本工程的作业环境和施工特点,科学周密地制定并下达安全生 产的技术方案、劳动保护措施和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并认真贯彻落实。 五项目经理部各职能部门职责 1 工程部 对本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负责对设计图纸进行核对、技术交底、过程监控,解决施工技术疑难问题;负责编制竣工资料和进行技术总结,组织实施工程竣工后保修和后期服务;组织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开发新成果。 负责控制测量、放线定位测量和对工程进行复核、检查及其它抽查性测量工作。负责测量桩位的交接;根据建设单位和设计部门给定的控制点,布置施工阶段的测量。 负责项目施工生产调度指挥工作,发布和接受调度命令、通知,上报或接受调度报告,督促实施情况汇报。 2 安质部 负责本标段质量管理工作,组织编制质量管理办法、质量内控标准、纠正和预防措施、创优规划;配合监理工程师做好现场质量的监督检查。 组织编制本项目质量管理手册及相关程序文件,制定质量计划、项目创优规划和创优措施,并组织实施;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贯彻、实施,并进行监督检查。负责本工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协助征地拆迁工作,制定环保、水保规划与措施,并贯彻落实。负责本标段施工过程中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 负责安全综合管理,组织编制安全管理办法、安全内控标准、安全计划、安全技术方案,并认真贯彻落实。组织定期安全检查和安全抽查,负责安全检查督促,定期组织对所有参建员工进行安全教育。 3 合约部 负责合同的谈判管理,依照合同法负责与各施工队进行劳务合同、内部承包合同的制定、签定和管理。 负责本工程进度目标的分析和论证、编制进度计划、定期跟踪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采取纠偏措施,并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工期要求,适时提出计划修正意见报项目经理批准执行。 负责验工计价工作,开展责任成本核算工作。负责按时向业主报送有关报表和资料。对本工程各工序进行定额测定及分析,适时算出各工序定额并分析各项目定额单价。 4 财务部 负责本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承包合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工作。 参与合同评审,组织开展成本预算、计划、核算、分析、控制、考核工作。按照财务法负责本工程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5 物设部 根据工程特点及工程量完成设备物资采购和管理,制定本标段设备物资管理办法。联系厂家完成大型机械设备的操作与维修保养培训工作,检查、指导和考核各工区的物资采购和管理工作。负责本工程全部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制定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根据业主的物资供应方案,积极配合做好“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的物资采购工作,按时上报主要物资申请计划,按招标结果和配送中心的分配数量与中标厂商签订供货合同,在现场进行物资的验收、现场物资信息的反馈。确保施工生产需要。 6 中心试验室 负责本工程的计量、测试工作,负责工程检测试验计划的制定、实施与管理。 指导工地试验室做好现场各种原材料试件和混凝土试件的样品采集。审批各种混和料的施工配合比等试验数据。负责现场各种原材料试件和混凝土试件的测试、检验及质量记录。根据现场试验资料,提出各种混和料的施工配合比等试验数据,并在施工过程中提出修正意见报批准执行。 负责工程试验原始资料的整理、保管。 负责本项目测试仪器、设备的购置、使用、管理、维护和定期检定工作。 参与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工作。 7 综合部 负责处理项目经理部一切日常工作,负责党政、文秘、接待及对外关系协调等工作。下设治安室配合当地公安部门做好本工程的安全保卫工作;卫生所负责工地的消毒、员工医疗、事故救治及流行病的预防。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架构与管理平台实用版

YF-ED-J5938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架构与管理平台实用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架构与管 理平台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分析 工业控制系统 (IndustrialControlSystems,ICS),是由各种 自动化控制组件和实时数据采集、监测的过程 控制组件共同构成。其组件包括数据采集与监 控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 程逻辑控制器(PLC)、远程终端(RTU)、智能电 子设备(IED),以及确保各组件通信的接口技 术。

典型的ICS控制过程通常由控制回路、HMI、远程诊断与维护工具三部分组件共同完成,控制回路用以控制逻辑运算,HMI执行信息交互,远程诊断与维护工具确保ICS能够稳定持续运行。 1.1工业控制系统潜在的风险 1.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问题 由于考虑到工控软件与操作系统补丁兼容性的问题,系统开车后一般不会对Windows平台打补丁,导致系统带着风险运行。

计算机安全:原理与实践

计算机安全:原理与实践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对计算机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为了满足教育中人们对计算机安全知识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出版了许多有关计算机安全的专业书籍、教材和读物。计算机安全涉及密码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一本计算机安全的书籍能够将相关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得任何一个从事计算机安全领域研究和学习的人,都能从中获取自己关心的知识;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使得无论初涉计算机安全领域的学生,还是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学术研究人员,通过阅读都会受益匪浅。William Stallings博士等人的力作《计算机安全:原理与实践》就是这样一本具备了上述特点的非常有价值的书籍,通过精选其中的内容,它也可以作为教材使用。 本书作者William Stallings博士是世界知名的计算机学者,已撰写和出版著作多部,内容涉及计算机安全、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等多个方面,堪称计算机界的全才;曾九次荣获由美国“教材和学术专著作者协会”颁发的“年度最佳计算机科学教材奖”。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安全领域的各个方面,全面分析了计算机安全威胁、监测与防范安全攻击的技术方法、软件安全问题以及管理问题。书中重点介绍了核心的安全原理,揭示了这些原理是如何将计算机安全领域统一成一体的,并说明了它们在现实的系统和网络中的应用。此外,作者还分析了满足安全要求的各种设计方法,阐释了对于当前安全解决方案至关重要的相关标准。书中内容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安全技术和原理,涵盖了支持有效安全策略所必需的所有技术领域和原理,如密码编码技术、认证、访问控制等。第二部分软件安全,包含了软件的开发和运行中的安全问题(如软件避免缓冲区溢出和恶意输入等弱点)以及相应的对策。第三部分管理问题,讨论了信息与计算机安全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如物理安全、培训、审计和策略等;同时还探讨了计算机犯罪、知识产权、隐私和道德等问题。第四部分密码编码算法,讨论了各种类型的加密算法和其他类型的密码算法(如对称密码和公钥密码算法等)的细节。第五部分Internet 安全,主要讨论的是为在Internet上进行通信提供安全保障的协议和标准,包括SSL、TLS、IP安全、S/MIME、Kerberos、X.509以及联合身份管理等。最后一部分是操作系统安全,该部分详细介绍了两种广泛使用的操作系统Windows(包含最新的Vista)与Linux的安全模型与安全方法。 本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 内容覆盖面广。安全管理是计算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一本计算机安全方面的书籍如此全面地介绍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书中涵盖了计算机安全领域中各个方面,不仅包括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内容,还重点阐述了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强调了安全管理在计算机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计算机安全中“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思想。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大纲

《信息安全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信息安全概论(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ecurity) 2.课程管理:信息科学学院 3.教学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4.教学时数:总时数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实训0学时。 5.课程学分:2 6.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7.课程衔接: (1)先修课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 重要知识点:计算机组成原理,TCP/IP协议,路由和交换设备,网络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2)先修课程二:软件工程 重要知识点:网络编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开发,数据库技术(3)后续课程: 1)网络安全技术 涉及本课程的知识点:信息安全技术理论,信息系统安全设计原理。 二、课程简介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前置课程,本课程着力使学生理解信息完全保障方法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现手段的关系,为学生后续学习信息防御系统的工程和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信息安全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政府和企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巨大。信息安全也是一个在过去十年中从基于理论的学科转变为基于经验的学科的领域。针对信息安全领域的快速发展,本课程采用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并启发诱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身边学起,由浅入深,融会贯通。 有鉴于此,本课程将围绕以下三方面内容开展教学: 1)讲解信息安全领域的方法和技术原理。 2)讲解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依据和技术实现手段,防御的逻辑、层级、费效比。 3)讲解新兴信息安全实践标准、技术和案例。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课程导论 (一)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课程内容、课程地位和作用、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了解数字信息安全领域涉及的诸多知识要点,以及学习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的方法等。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计算机安全之原理与实践

Computer Securi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Windows and Windows Vista Security Based on the book by William Stallings and Lawrie Brown

Windows is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O/S advantage is that security enhancements can protect millions of nontechnical users challenge is that vulnerabilities in Windows can also affect millions of users will review overall security architecture of Windows 2000 and later (but not Win9X) then security defenses built into Windows

Security Reference Monitor (SRM) ? a kernel-mode component that performs access checks, generates audit log entries, and manipulates user rights (privileges) Local Security Authority (LSA) ?responsible for enforcing local security policy Security Account Manager (SAM) ? a database that stores user accounts and local users and groups security information ?local logins perform lookup against SAM DB ?passwords are stored using MD4

安全体系架构与模型

信息安全模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8508135.html, 22:55

1 计算机体系Computer Architecture ?计算机体系结构是指组成计算机的基本组件(fundamental elements) ?主要硬件组件: – CPU, memory, input/output devices. 22:55

1.1 中央处理单元CPU –算术逻辑单元Arithmetic Logic Unit (ALU) Performa data transfer, arithmetic, data editing –控制单元Control logic: coordinate, select, interprets of instructions –多个一般寄存器registers –一个指令寄存器instruction register –一个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片内内存on-chip local memory ?Store instructions and data needed by CPU 22:55

1.2 CPU ?Buffer overflow 缓冲区溢出 Data being processed is entered into the CPU in blocks at a time. If the software instructions do not properly set the boundaries for how much data can come in as a block, extra data can slip in and be executed. 22:55

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原理与实践(第四版)知识要点

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知识要点 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原理与实践(第四版) 0. 密码通信系统的模型?p18 1.安全服务有哪些?p11(课后习题1.4) 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的技术特征 可靠性 可用性 保密性 完整性 认证 不可抵赖性 可控性 保密性 网络信息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 利用 。是在可靠性和可用性基础之上,保障网络信息安 非法 侵入者 信源 M 加密器 c=E k1(m) 解密器 m=D k2(c) 接收者 密码分析员 (窃听者) 密钥源 K 1 密钥源 K2 搭线信道 (主动攻击) 搭线信道 (被动攻击) 密钥信道 m c m k 1 k 2 c ’ m'

全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保密技术 ●防侦收防辐射信息加密物理保密 认证 ●确证实体就是其所宣称的自己。 ●实体身份认证 ●数据来源认证 可控性 ●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的特性 2.密码学研究的主要问题?p1密码学研究确保信息的秘密性和真实性技术密码学(密码技术 ) 分类 密码编码学:对信息进行编码实现信息隐蔽 密码分析学:研究分析破译密码 3.密码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成果? 4.何谓Kerckhoff假设? 5.无条件的安全性? 如果无论破译员有多少密文,仍无足够信息能恢复明文,这样的算法

是无条件安全的。事实上只有一次一用的密码本是不可攻破的。其它所有密码系统在惟密文攻击下都是可以攻破的。 6.攻击密码体制的一般方法?p21(ppt第二章) 7.传统密码学使用的技术?(第二章ppt) 对称密码加密代换技术 p22 (ppt和书上的具体题)置换技术p33 转轮机p34 隐写术p36 8.密码体制的构成要素? 9.密码体制的分类? 10.计算上安全的准则?

信息安全概论课后答案解析

_ 四45五3六57十4十一34十二47没做 “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习题及答案 教材:《信息安全概论》段云所,魏仕民,唐礼勇,陈钟,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概述(习题一,p11) 1.信息安全的目标是什么? 答:信息安全的目标是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抗否认性和可用性;也有观点认为是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即CIA(Confidentiality,Integrity,Availability)。 机密性(Confidentiality)是指保证信息不被非授权访问;即使非授权用户得到信息也无法知晓信息内容,因而不能使用 完整性(Integrity)是指维护信息的一致性,即信息在生成、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人为或非人为的非授权簒改。 抗否认性(Non-repudiation)是指能保障用户无法在事后否认曾经对信息进行的生成、签发、接收等行为,是针对通信各方信息真实同一性的安全要求。 可用性(Availability)是指保障信息资源随时可提供服务的特性。即授权用户根据需要可以随时访问所需信息。 2.简述信息安全的学科体系。 解:信息安全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知识。除了数学、通信、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外,还涉及法律、心理学等社会科学。 信息安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研究等。信息安全研究包括密码研究、安全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包括安全实现技术、安全平台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研究包括安全标准、安全策略、安全测评等。 3. 信息安全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是什么关系?如何体现? 答:信息安全理论为信息安全技术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信息安全技术是信息安全理论的体现,并为信息安全应用提供技术依据。信息安全应用是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的具体实践。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安全平台和安全管理来体现。安全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建设安全平台提供理论依据。安全技术的研究成果直接为平台安全防护和检测提供技术依据。平台安全不仅涉及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和边界安全,还包括用户行为的安全,安全管理包括安全标准、安全策略、安全测评等。这些管理措施作用于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