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4,以及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对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应用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考。

【教学重难点】

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把下面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

1. 45-40=5 5×4=20

2. 35-28=7 14÷7=2

3. 87-63=24 24÷6=4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好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学生列式,说说烈士的方法,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4。

屏幕出示例4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观察画面,说一说画面上讲了什么事?让学生说,从屏幕上获得的信息。

(2)思考怎样求出剩下的还要烤多少次?(先要知道剩下多少。)

教师边讲解,边用图形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师:一共要烤90个面包,包括已经考了的36个,和没有烤的部分,每次能烤9个,是把哪一部分平均分?(剩下的)

所以这道题,我们要先求什么?(剩下的是多少。)

然后再把剩下的,分成9份,就能求出剩下的还要烤多少次。

每次烤9个,烤几次?

(3)独立尝试解答例4.

学生列式解答。

指名汇报。

90-36=54(个)

这一步你求的是什么?(没烤好的面包有多少个?)

54÷9=6(次)

这一步你求的是什么?(剩下的面包还要烤几次?)

(4)谈话:刚才我们解决这道题用的是分步解答,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90-36)÷9

=54÷9

=6(次)

组织学生讨论第一种解法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从而弄清这样列式是错误的。第二种解法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小括号在算式中起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齐读两遍。

想一想,用综合算式解答时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

(5)检验。

学生交流检验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独立尝试,你也能向前面那样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吗?

先做好的可以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师巡视,及时捕捉差异资源。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2题。

先指名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的,在解答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需要先算的,可以加上小括号,再进行计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10课时 解决问题(1)教案

第2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会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6903 40022 50805 4284 6903 60005 32284 5455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0856.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课时 解决问题(4)(导学案)

第8课时解决问题(4)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工程问题的特征。 2、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工作效率的表示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42页例7,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知道在完成某项工程中,涉及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这三个量。与这三个量有关的问题就是工程问题。 自主学习: 写出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2、修一条长2400米的路,由甲队单独做12天可以完成,由乙队单独做8天可以完成。甲队1天可以修(),乙队1天可以修();如果两队合作共要修()天。 合作探究: 例7、修一条道路,如果我们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我们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完成? 阅读与理解 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知道两队独修所需时间,求合作完成需要的天数,但这条路的总长度是未知的。 分析与解答 求合作完成所需时间,必须知道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的和,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的和=合作的工作时间 1)假设这条道路总长为()千米。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 2)再次假设这条道路总长为()千米。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

3)假设这条道路的长度是“1”,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 回顾与反思 小结:用分数来解决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与用整数来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相同,所用数量关系相同;在用分数解决工程问题时,通常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解题时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拓展练习:一条水渠长3.3米,甲单独修要5小时完成,乙单独修要6小时完成。两人合作,要几小时可以修完? 提示:解决工程问题时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要同意,要么都用具体的量,要么都用分率表示。 学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1)一辆卡车8小时运完一批货物,5小时云玩玩这批货物的()。 2)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15天完成,甲乙一起做要9天完成。甲乙一起做,每天完成这项工作的();乙单独做要()完成。 3)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

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第5课时解决问题 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1.充分借助画图的方法理解题意。 在教学教材第63页例7时,为了使学生明确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读题,明确条件和问题,自主尝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两题中都有4和5,解答方法却不一样呢?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将两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抽象出具体的数学模型。接着让学生说出两图表示的意思,进而突出乘法和加法的意义,将其同运算联系起来,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2.注重让学生积累检验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明确题意,正确列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加以回顾,检查画图是否正确,所列算式是否正确地表示了图的意思。在整个回顾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画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画图等方式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验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 重点 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画图用彩笔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环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1.对比练习。 5+6= 5×6= 4+5= 4×5= 2.谁能说出上面每组 中的两题计算题有什 1.学生独立计算、点名汇报,集体订 正。 2.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然后在小 组内交流、点名汇报。 3.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1.看图列式计算。 (1) 算式:6×4=24

么异同? 3.这节课我们来解决 有关数字相同,运算方法不同的应用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算式:6+4=10 2.列式解答。 (1)有3排桃树,每排5棵,一共有多少棵? 5×3=15(棵) (2)有两排桃树,一排3棵,另一排5棵,一共有多少棵? 5+3=8(棵) 3. (5元)(6元) (1)买6本故事书要多少元钱? 6×5=30(元) (2)买一本《故事书》和一本《科技书》,一共要多少元钱? 6+5=11(元) 4. (1)买3张成人票需要多少元钱?6×3=18(元) (2)买一张儿童票和一张成人票,一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1.(课件出示例7)引 导学生比较一下,两 道题目有哪些相同 点? 2.引导学生列式计 算。 你能根据两道题目中 的数量关系,选择合 适的方法列出算式进 行计算吗? 3.两道题目中都有4 和5,所求问题也一 样,为什么解答的方 法不同呢?教师引导 学生说明原因。 4.引导学生检查列式 是否正确。 师:用什么方法能知 道自己解答的对不对 呢? 5.师生共同归纳解题 方法。 1.学生认真读题,交流题目的异同后 明确: 两道题目中都有数字4和5;两道题 目所求问题一样,都是求“一共有多 少张?” 2.学生思考后列式计算,汇报: 生1:第(1)题是把4个5加起来,列 式是5×4=20(张)。 生2:第(2)题是把4和5合起来,列 式是5+4=9(张)。 3.学生小组合作,根据题意画图理解 方法不同的原因。 预设: 生1:第一幅图有4排桌子,每排有5 张,求一共有多少张,就是求4个5 相加的和是多少,求相同加数的和是 多少,用乘法计算。 生2:第二幅图有2排桌子,一排有5 张,另一排有4张,求一共有多少张, 就是求2排桌子的总数,要把5和4 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4.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检验的 方法。 5.学生结合情境讨论、交流解题方法,

一年级数学第4课时 解决问题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完成教科书P108~110“练习二十五”第7、8、10、11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从不同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对所学的加法、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解题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观察、从多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复习多角度观察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用不同视角观察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加减法含义 课件出示习题。 师:请大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解决,怎样解决? 【学情预设】求一共有几只兔,就要把8只白兔和2只黑兔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8+2=10(只);求还剩几只兔,就是从10只里面去掉4只,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0-4=6(只)。 师:比一比这两道题,都是求兔子的只数,为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一样呢?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明确: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加减法含义的复习,学生已对求和、求剩余部分数量的现实问题情境有了丰富的认识。 二、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提示】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熟练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加法和减法的本质。

课件出示习题,回顾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学生观察图,互相说一说图意,再列式解答。 【学情预设】预设1:左边有3个萝卜,中间有5个,右边有1个,一共有几个萝卜?列式为3+5+1=9(个)。(教师追问:大括号表示什么?) 预设2:一共有8辆车,先开走了4辆,又开走了2辆,还剩几辆?列式为:8-4-2=2(辆)。(教师可以改变“?”的位置,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算式。明确求剩下的一部分就是从整体中减去其他的部分。) 预设3:车上原有8人,先有3人下车了,又上来了2人,现在车上有几人?列式为8-3+2=7(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说图意、说解题思路,能更清晰地理解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的不同。 三、解决问题 1.完成教科书P108“练习二十五”第7、8题。 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然后解决问题。 【学情预设】第7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信息转换能力,能将题目条件“要来16人,每人1把椅子”转换为“需要16把椅子”。会看图读懂题意:需要16把,已有6把椅子,问还需要多少把。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理解题意。 第8题是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学生比较轻松,能清楚地表达:要求原来有多少条鱼就是要把吃了的和剩下的合起来。 2.完成教科书P108“练习二十五”第10题。 学生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汇报。 【学情预设】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学生可以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预设1:树上有几只猴子?4+3=7(只) 预设2:树下有几只猴子?3+5=8(只) 预设3:河里有几只鸭子?6+5=11(只) 预设4:河里有几只天鹅?3+5=8(只) 预设5:一共有多少只猴子?7+8=15(只) 预设6:一共有多少只小鸟?9+3=12(只) 预设7:树上有几只小鸟?12-9=3(只) ……【教学提示】 第7题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讲讲画面中的意思,然后从问题出发去思考,将条件进行相应的转换,最终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下册(RJ)第10课时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案

第10课时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课题: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2、学习教材第30页例9.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指名学生板书。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第8课时 解决问题(1)

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8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判断并选择必要的 已知条件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能够从图文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难点:掌握一步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口算。 12—8 7+9 17—8 l6—7 15—5 11+2 2.★★★★★★★★ ●●●●● ★和●一共有多少个? 3.△△△△△△△△△△△ 还剩多少个△? 二、教学新授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先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通常求总数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五的第2题。 (1)看图,你从图中读懂了什么? (2)这里的三个已知条件,要求另一组有几人,该选择哪两个条件来解答?该怎样求另一组有几人?(选择“两个小组一共13人,我们组有6人”这两个条件来解答;要求另一组有几人,即从两组的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例5,完成教科书P15“练习二”中第13~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购物中的折扣问题,进一步巩固折扣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并正确计算不同优惠形式的折扣。 2.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的过程,能选择购物方案,并能充分解释方案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购物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销售方式的正确含义,能正确计算出优惠后的价格。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方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师:现实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提高销售量,经常搞一些促销活动。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促销方式? 【学情预设】学生举例:①打折销售;②有奖销售;③返券或返现金促销…… 师:购物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哪种最实惠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生活中的“促销”问题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觉形成“到底哪家的便宜”的问题意识。 二、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优选购买方案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调查,了解商场的一些促销方式,并理解其实际含义。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2例5。 教学笔记 (1)阅读理解题意。 师: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找到“A商场打五折销售”和“B商场按‘每 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一件裙子“标价230元”。 师:怎样理解“每满100元减50元”的意思? 【学情预设】预设1:商品价格超过100元,一共减50元。 预设2:每满100元减50元,就是每个100元都减50元,不 满100元的不减。 师:你同意哪种说法?(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经过讨论,我们确定第二种理解是正确的。“每满100元 减50元”的意思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 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独立解答。 【学情预设】预设1:230×50%=115(元),230-50=180(元),115 <180,选择A商场更省钱。 预设2:230×50%=115(元),230-50×2=130(元),115<130,选择A 商场更省钱。 预设3:230×(1-50%)=115(元),50×2=100(元),100<115,选择A 商场更省钱。 (3)展示交流。 师:你同意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学情预设】预设1:第一种方法是错误的,每满100元减去 50元,230元里面有2个100元,应该减2个50元。 预设2:第二种是正确的,总价里有2个100元,所以从总价 里减去2个50元。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第4课时 解决问题

第7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方法,会解答一些数学问题。 2、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通过小数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 教师:请同学们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学生:根据题意可知,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够买笔记本和铅笔,首先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多少,再计算出笔记本和铅笔的价钱,然后用小丽剩下的钱与笔记本、铅笔的总价进行比较,最后判断出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购买笔记本和带橡皮的铅笔的方法与前面相同。 3、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 方法一:10-6.8=3.2(元) 2.5+0.6= 3.1(元) 3.1<3.2,买绿色铅笔够了。

如果换成带橡皮的铅笔, 2.5+1.2= 3.7(元) 3.7>3.2,钱不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 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和例3、例4,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不同点:教师应到学生观察例3、例4,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结合第97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提出问题边解答,师生互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桌互相合作,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估价编题,并说出解题过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下面三件商品的单价按要求填在括号里。 魔方小布熊布娃娃 7.8元 3.7元 5.2元 (1)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布熊一共花()元。 (2)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布娃娃一共花()元。 (3)买一个布娃娃比买一个小布熊贵()元。 四、归纳总结 1、在解决有关小数加、减法的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2、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可以用来互相检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8课时 解决问题(2)

第8课时解决问题(2) 课题:解决问题(2)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 32×12= 22×14=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方法二: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搜集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 75÷5= 198÷9= 104÷8= 2、学校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你知道平均每乘层放几本书吗?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1、某商店运来一批装微波炉用的塑料盒,准备每个卖9元,这批微波炉盒可以卖900元。每箱里有多少个微波炉盒?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反思: 以下为赠送文档: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第6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页例3。 1.能借助画图的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利用画图转化的解题方法。 重点难点: 重难点:通过画图分析找准标准单位“1”,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转化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乐乐同学很喜欢喝牛奶,不过他在喝牛奶时遇到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互动新授 (1)教师出示教材第99页例3。 (2)阅读理解,喝了几次牛奶?第一次喝了多少?第二次呢?加了多少水?水全喝完了吗?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帮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画图理解。 (3)分析:喝了两次,肯定用加法来解答。第一次喝完后,喝 了1 2杯,剩(1-1 2 )杯,加满水,纯牛奶不变,还是只有1 2 杯,又喝 了加水后的1 2,也就是把1 2 杯的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 占其中的1份。 把1 2平均分成2份,可以把1 2 化成2 4 ,其中1份就是1 4 ,第二次 喝的牛奶是1 4杯,水是1 4 杯。

1 2+1 4 =2 4 +1 4 =3 4 (杯) (4)答:一共喝纯牛奶3 4杯,水1 4 杯。 1.阅读与理解。 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互相交流。 (2)集体反馈,并填写在教材上。 2.分析与解答。 (1)学生分组讨论解答问题。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牛奶兑水的过程。 问:你们能画图表示这一过程吗? ①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 ②指名上台投影展示画图作品。 问:把12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学生结合图,不难看出是) 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把转化成。 ③解决问题。 师: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完成教材中的问题。 a.学生独立完成。 b.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怎样检验?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步骤利用了什么知识?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借助画图找准标准量“1”,在画图分析中,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转化,从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第101页第9*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适时补充)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页例5。 本节课是在学生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会用四则运算解决一般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教材用租船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全面分析问题,不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策略。 (二)核心能力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对比分析和总结提炼,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渗透优化思想,提高应用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借助生活经验发现尽量租便宜的船更省钱,进行合理的假设。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尽量不空座位会更省钱,能说出调整方案的方法,感受优化思想。 3.通过回顾反思,能说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策略,能正确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掌握先假设,再调整的基本方法。 (五)学习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进行合适的调整,寻找最佳方案。 (六)实施资源 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超市有一种餐巾纸,有三包装和六包装两种,如下图:

9元12元 买哪种餐巾纸更划算?说说你的理由。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组织一次春游,大家都想去划船,说到去划船,从数学的角度考虑,你觉得需要了解什么信息? 就像你们说的那样,我在租船的地方确实看到了这样的信息,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出示课件) 如果我们一共有32人,你觉得我们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问题? 看来,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问题探究 (1)梳理信息,理解题意 题中的信息比较多,比较乱,你能把它们有条理的整理出来吗? 学生自主整理后汇报。 追问:限乘是什么意思? 总结:在解决问题时,如果信息较多,我们可以把信息进行简单的分类梳理,以便于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整理前的信息,这是整理后的信息,整理之后感觉怎么样? 突出整理后的信息更简洁,便于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信息较多的题目,通过整理前和整理后的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整理信息的必要性,进而全面理解题意,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2)探究方案,理解假设和调整的方法 结合信息,要解决怎么租船最省钱,你会先选哪种船呢?为什么?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第10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教学内容:文档设计者:设计时间:文档类型:文库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Word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放心下载 苏教版六下P80 “练习与实践”第10~13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恰当的策略或综合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解释和说明选择的策略和思路。 2.学生能根据策略说明分析问题的思考过程,提高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应用策略的能力,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加深对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的体会,进一步体会数学策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数学策略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和策略,主要复习了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画图、列表和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了解一些实际问题特点和相应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要求学生读题,看懂表格里的意思。 提问:能说说习题的意思吗?表格里已经填写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引导:请你在表格里填一填,看看是怎样变化的,经过几次白子和黑子枚数相等,然后根据填表的过程想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填表,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填表的?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出这样取放多少次后,白子与黑子正好相等?你是怎样列式的?能说说怎样想的吗?

追问:解答这道题时用的什么策略? 2.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让学生说说题里告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把长90米的绳子分成的三段长度有什么关系? 引导:你准备怎样理清三段绳长的关系,怎样解决问题?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你准备怎样理清绳长的关系?你想怎样解决问题呢?可以有哪些假设的方法? 引导:请你选择一种假设的方法,列式解答。 交流:你怎样假设的?说说你的算式。 用不同假设的同学来说说你的方法。 提问:解答这个问题用了哪些策略? 3.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让学生观察、阅读,把情境组织成实际问题。 引导:你想怎样解答?自己想一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然后列式求出结果。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板演。 交流:大家看看这里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追问:你是怎样假设的? 提问:还可以怎样假设?哪位同学用了这样的假设策略的?说说你的解答过程。 追问:假设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哪个条件假设的? 4.用恰当的策略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货场要运货50吨,用2辆大货车和6辆小货车正好运完。一辆大货车的载重量比一辆小货车多3吨,大货车的载重量是多少吨?小货车呢? 提问: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想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自己解答。有困难的可以讨论。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方法的学生分别板演。 交流:解答这道题能用什么策略?可以怎样假设呢? 哪一种解法假设都是小货车的?怎样思考的? 假设都是大货车时要注意什么呢?这里每一步表示的什么意思? 提问:这里用假设策略时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 (1)指名学生读题。 引导:你能按要求先在表里假设两种门票的张数,再通过调整找出答案吗?那请你自己假设、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假设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假设的?这样假设后怎样调整的?

人教二年级下册数学第10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0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3,以及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8个球拍图,3捆萝卜图,以及16根小棒;学生准备18根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准备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8÷4=2 再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按每2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 8÷2=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新课 教学例3。教师出示15只蚕宝宝。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师: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15÷3=5)你是怎样想的?(把15只蚕宝宝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 师:还有其他的写法吗?(15÷5=3)你是怎样想用?(15只蚕宝宝,每5只分成一份,分成了3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 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2题。 (1)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2)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题。 (1)学生读题,各自根据问题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 (2)全班共同校对,并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计算?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帮助小红和小明分蚕宝宝的问题中学会了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问题,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个整体,几个一份,求平均分成几份都是求平均有多少的问题,用除法计算。 【板书设计】 第4课时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红: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5÷3=5(只)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时 解决问题

第8单元总复习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解决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3.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情境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教材有关蝴蝶与花的主题图。 (1)组织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 (2)小组合作讨论:根据图中描述的内容,说说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交流。 图中的素材比较丰富,除了蝴蝶和蜻蜓外,还有不同颜色的小花。只要学生提出问题有道理,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解决问题时,也可以先让学生解答,然后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

语言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必按照一定的模式来说。 二、练习讲授 1.完成课本第96页练习二十一的第7题和第8题。 师:(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列式? 学生活动: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后,在解题。 2.完成课本第9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6题。 师:(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列式? 3.完成课本第9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7题。 第2小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完成课本第9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8题。 5.完成课本第9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9题。 组织学生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6.完成课本第9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20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小英和小平分别可能套中的是哪两个圈? 三、课堂作业 1.台式电脑比笔记本电脑多几台? 2.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最新)

第4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4课时用除法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3,以及练习九第2、3、4题。 【教学目标】 1.是学生初步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合理完整解答的良好习惯。 3.是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习题。 (1)12个苹果,每份4个,可以分成几份?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列式计算。

引导:12里面有几个4?12÷4=3表示什么?(表示12里面包含3个4。)(2)12个苹果,平均分成3分,每份是几个? 列式:12÷3=4,12里有3个4. 2.揭题:除法可以表示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图。 谈话:同学们,跟老师到商店购物吧! 课件出示小熊、地球仪、皮球的价钱。师:我有56元钱,想买地球仪,请问可以买几个? 出示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谈话: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知道哪些信息?(商品的价钱,总的价钱。)刚才这个购物的过程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一句话来表达?(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要求可以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人8元。 提问:应该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用除法计算,56÷8=)得数是几?你是怎样算的?(7,用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 得数7表示什么?写什么单位名称?(7表示可以买7个)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8=7(个)。口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2)检验。 谈话:我们的计算对吗?你有什么理由?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10课时 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第10课时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课题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估算。以购买电话机和电吹风为现实背景,提出在不会精确计算大数相加的情况下怎么解决所带的钱是否够买的问题,教材给出了通过估算来解答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估算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渗透过,学生已经体会到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知道可以通过凑整的方法进行估算,即把数凑成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本节课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几百几十加减法的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和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地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 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几百几十加减法的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学前准 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 排 1课时 教学环 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 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 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 是1095元,约是()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复习 近似数。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算一算。 (1)买一条围巾和一件外 套一共大约需要()元。 (2)买一辆自行车比买一 件外套大约便宜()元。

元。 2.揭示课题,板书: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答案:(1)700 300 2.长江小学三年级有学生289人,四年级有学生314人。 三、四年级大约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298+314≈600(人) 答:三、四年级大约一共有600人。 3. 买这两件商品,600元够吗?700元够吗? 380≈400 270≈300 380+270≈700(元) 答:600元不够,700元够。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25分钟) 教学教材第96页例 13。 1.课件展示例13情 境图,你从中获取了哪些 信息? 2.小组内讨论、交流 如何解答,说一说你的想 法。 3.交流讨论验证结 果。 4指导学生优化算 法,引导学生明确:要解 决问题,不需要准确计 算,只要进行估算就可以 了。 5.带700元够吗?说 说你的思路。 6.引导学生总结估 算的步骤和估算时应注 意的问题。 1.交流获取的信息,一部电话 358元,一个吹风机218元。买这 两件商品,500元够吗? 2.交流,预设想法:生1:要 知道500元够不够,先要知道买电 话和电吹风一共得付多少钱。 生2:我想把358和218加起 来,看看有没有超过500,可是我 还不会算。 生3: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我想358超过了300,218超过 了200,30+200=500,带500元不 够。 4.小组讨论得出:估算更适合 本题。 5.鼓励学生说出估算的过程。 6.(1)回忆估算过程,归纳出估 算的步骤:先找到合适的近似数, 再用近似数口算,最后判断能否解 决问题。 (2)交流后汇报估算时应注意 的问题:估算时,近似数的取值可 大可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第1单元小数乘法 第9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P15例8及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熟练并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列各式: 0.9×0.9×1O0 1.25×0.5×8 1.86×3.04+0.14×3.04 教师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稿纸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刚才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三题都是有关小数的乘法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5页例8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图中的这位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0.8kg肉,每千克肉26.5元。 生2:鸡蛋有10元一盒的和20元一盒的。 生3: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只带了100元。 师:很好!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表格的形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教材第15页表格。 师: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4:这位妈妈买完2袋大米和0.8kg的肉,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那么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