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信息技术读书笔记

小学信息技术读书笔记

小学信息技术读书笔记

【篇一:小学信息技术上好课学习笔记】

小学信息技术上好课学习笔记本课是对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师专

业教师标准》的解读,因此,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

( 1 )理解教师专业标准出台的意义,并和自己的发展结合起来;( 2 )理解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和结构,从新时期教师需要履行的

职责角度,理解教师需要强化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

( 3 )了解教师专业标准对于教育改革的意义

本课程立足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课程分三个部分解读教师专业

标准

一、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意涵

1. 三个维度

2.13 个领域

3. 各个领域的基本要求

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

1. 对教师教育机构

2. 对学校

3. 对教师个人

4. 对公众

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不断建构

1. 与教育场景结合

2. 与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结合

本课程帮助教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认识教师专业性的新内容。

【课程特色】

作为解读性的讲座,本讲座有两个突出的特色:

(1) 将教师所处的场景与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结合起来。教师专业标

准作为一个管理文件,它只是罗列要求,不可能将教师在学校中的

问题与教师专业标准联系起来。通过讲授,标准、要求与教师的生

活环境和困惑联系了起来。

(2) 整体性与结构联系起来。教师专业标准是分维度、分领域设置的

标准,整体和各个部分是什么关系?各个部分又是什么关系?各个

标准背后有哪些思想支撑着提出这些标准?本讲座都一一作了回答。

专业标准是有结构的整体概念,课程在设计时,这一点是非常突出的。

【重难点问题】

重点问题:

1. 为什么要教师要有专业标准?它和教师资格要求有什么不同?

2. 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有什么差异?

3. 以“我”为例,对照教师专业标准,“我”最近应该加强哪种教师专

业能力?

4. 按照教师专业标准来要求自己,可以帮助“我”解决我工作中遇到

的哪些问题?难点问题:

1. 教师专业标准背后,包含着怎样的教师专业能力观?

2. 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有什么区别?

3. 对照教师专业标准,我们的师范教育课程有哪些不足之处?我们

的教师培训又该怎样改进?

【学习要求】

学员在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是知识点的解释,例如,重点问题 1 , 2 ,以及难点 2 ,对于这些问题,讲座中都有

提及,可以根据教师的讲座加以总结即可。

第二类是将讲座的内容与自己联系起来,如重点 3,4 ,对于这些问题,讲座中提出了在工作中不断建构的思想,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是,由于每个教师的情况不同,需要指导教师引导学员讨论,应该加强

哪些能力和技能,如何实现。

除以上两类和讲座内容直接相关的问题外,还有拓展性的问题,例

如难点 3 ,这些在讲座中没有详细说明,只是略有提及,需要学员

借助参考资料进行讨论和概括。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深化对师德内涵的理解,清楚师德与师

爱的关系,切实弄懂师德的核心结构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真正明白“师爱是师德之魂”;做到将师德与师爱的教

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成材,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强大力量。

课程内容:

一、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一)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二、师爱-令人崇敬的师德之魂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三、公正-令人信任的师德要素

(一)教育公正的含义及理解

(二)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

四、师能-不可或缺的师德支撑

(一)以高度的创造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能力

(二)通才型的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

(三)精湛高超的专业水平与本领

(四)健全、向上的心里素质与良好的行为方式

课程核心问题:

1. 师德的核心结构包括哪几个要素?如何理解师德的核心结构?

2. 师德与师爱是什么关系?为何说师爱是师德之魂?

3. 什么是教育公正?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应如何做到教育公正?

4. 师德与师能是什么关系?教师如何做到师德与师能统一?

5. 课程中的典型案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你认为师德的魅力从哪里来?你如何让自己具有师德魅力?

课程特色:

1. 本课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将问题思考与案例教学紧密结合,在深刻阐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突出了实践修养上的操作引导和提示,有利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师德行为改进。

2. 本课内在结构清晰且目标指向性强,由师德的核心结构讲起,以师德之魂——师爱为中心线索,以教育公正的行为表现强化普通教师的师德影响力,以师能与师德的关系深化新形势下教师应有的专业发展,从而突出了新时代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的师德导向,强调了师爱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及认识

一、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理念

1.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和体

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不可或缺。

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素养就相当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文盲”。

2.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

切入点。另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以现代信息技

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使

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

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

3.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作用,不应仅

局限于教学的媒体和工具,它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更是一种新

的文化,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

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是要体现

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

发挥的余地,而失去了学生的主动性,课程就会死板、枯燥;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认知

发展水平相对应。

5.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所帮助。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实际有用的,是必不可少的,从而提高他

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信息素养的培育是以下四种途径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信息技术

课程与教学打下基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

教学的整合)是主要渠道;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

了信息素养的培育氛围与环境;社会家庭中的信息教育提供了特色

与发扬其特长。如何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呢?

可以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加以考虑。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我们认为可以从目标领域和目标层

次两个方面来考虑: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

我们考虑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分为基础领域、基本领

域和发展领域三个层面。

(1)基础领域: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

(2)基本领域:培养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篇二:信息技术读书笔记】

信息技术简介——读书笔记

王立勤

2012-5-23

信息技术简介

一、信息与信息科学

信息是信息科学的基本要素,既是信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信息科

学的归宿。具体地说,认识信息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信息科学的出

发点;利用信息来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是信息科学的归宿。

(一)信息及其特征:

从本体论的角度,信息可以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即事物的内部结构与和外部联系的运动状态和方式。

信息不是消息,信息是消息的内核,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二者是内

核与外壳的关系;信息也不是信号,信号是信息的一种载体形式,

两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信息也不是知识。知识是有组织的、大量的信息,获得信息并不等

于获得了知识,知识是关于事实和思想的有组织有系统的陈述,二

者是分散与组织的关系。

从认识论层次看,信息的定义是:“主体所感知(第一类认识论意义

的信息)和表述(第二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的相应事物的运动状

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信息的十个基本特征:可量度、可识别、可转换、可存储、可处理、可传递、可再生、可压缩、可利用、可共享。

(二)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

信息科学可定义为:“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更精确地说:“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作为主要

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扩展人的信息

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智力功能)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

住处科学所要研究的信息运动的七种规律:

信息产生的规律、

信息获取的规律、

信息再生的规律、

信息施效的规律

信息传递的规律

信息系统优化或自组织的规律

信息过程智能化的规律

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典型模型中,只有所有单元(信息感知、识别、交换、传递、存储、检索、处理、再生、表示、施效)

都发挥作用的时候,主体才能从本体论意义的信息中提取第一类认

识论意义的信息,并从中对对象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产

生出反映主体意志的第二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并通过它的反作用

实现对对象的变革或改造。

二、信息技术

技术并不是从古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既没有技术也没有科学,人们完全是以赤手空拳不争取自己的

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后来在人类认识与了解自然的过程中,为了增

强自己的力量、赢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科学技术才逐渐发生和

发展

起来的。

人类的四种器官及其功能:

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平衡感觉器官等――获

取信息。

传导神经网络,它又可以分为导入和导出神经网络等――传递信息。思维器官,包括记忆、联系、分析和决策系统等――加工和再生信息。

效应器官:包括操作器官、行走器官和语言器官等――施用信息。

信息技术四基元:

感测技术

通信技术

计算机和智能技术

控制技术

信息技术的体系的四个基本层次: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主体技术层次:主干――四基元

应用技术层次:枝叶与花果――四基元繁衍出来的具体技术群类

支撑技术层次:根系――机械技术、电子与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基础技术层次:土壤――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古代信息技术(远古――19世纪中叶):

声音与光――自然状态下的信息技术;

文字、造纸与印刷――信息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数字与运算――信息加工技术的雏形

(二)近代信息技术(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电报――序幕的拉开,1844年,美国画家,电报发明人莫尔斯

电话――篇章的推进,1876年,美国教授,贝尔

无线电信――高潮的到来

(三)现代信息技术(20世纪中叶――现在)

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1946年,

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革命,20世纪6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现代信息技术的力作,1993年

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而信息化教育是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显著特征的教育形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渗透到各门学科中,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技术与课程整合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因素:

客观环境的因素(包括环境、硬件、软件及资源);二是教师的因素;三是学生的因素。(环境因素、人的因素(包括管理者、维护者、应用者)。

【篇三: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心得】

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心得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学习心得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日常教学中,我体会到其重要性所在;这次通过上网对《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

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

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

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

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来说,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已学的信

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升华,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利用

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所涉及的软件

基本上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软件,如信息的获取中要用到的浏览器,信息加工等,我们在上有关这些软件的教学内容时,不能只是以前

所学简单功能的复述,这样会使学生觉得老师教的东西都是他们已

经会的,从而没有学习兴趣。我们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设计的教

学内容要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且学生不经过认真探索是不那么容

易解决的,以此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认识

到要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也深深感受到平时所说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深刻意义。是啊,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提倡终

身学习,我们只有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

和工作中时时、处处进行学习,也只有达到了终身学习,才能在以

后的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修心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

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

织者、引导者以及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教师要善于利用以计算机

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彻底改变被

动的学习方式。

随着“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开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小学中

得到广泛应用,语文阅读教学领域使用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

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极

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

能力。

传统的“五步阅读教学法” 即“课前谈话、激发学习动机——预习课文、学习生字——讲读课文——朗读全文、揭示中心——学生练习、巩固”。这一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课文的价值,特

别注重字、词、句的理解和课文知识的落实,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

间里掌握系统的知识,教学方法简单、实用,容易操作。但是随着

时代的发展社会信息量的增加,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教学方法出现了

弊端:首先缺乏对语段的整体把握和理解,看不懂文章的意思。这

主要源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能够

较好的完成课内的语段教学任务,将疏通字词,读通课文作为重点,对文章的分析讲解很空泛。其次缺乏积累和运用能力。现代社会学

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应该是相当广泛的,但小学生阅读面窄、知识积

累水平差。第三、缺乏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新教材越

来越贴近现实生活,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无法满

足高速发展的社会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其他相关和类似的问题。

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存在不足,如何解决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下,成

为语文老师的新的课题。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就

成了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

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自治力差对

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而对于没有兴趣的事物总是提

不起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教学中,可

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从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讲到桂林山水到底有多么的美丽,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展示出各

种各样的桂林美景。这时,学生们个个都瞪大眼睛,尽情地欣赏着

美景,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似乎已置身于桂林。这时让学生讨

论回答:“桂林山水美在哪里?”这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

纷纷发言。教师又问:“如果你是作者你打算如何写这篇课文,而本

文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美景的?”,,学生在积极、热烈的讨论中开

始了新课的学习进入阅读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古诗、散文、课文中精彩的段落具有很强的审美性、抽象性和精炼性。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以及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

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品的美感与学生的情感有时难以沟通。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或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他们迅速

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阅读课所不能及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利用校园网将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

学习。小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递信息,达到互相交流、共同学

习的目的。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我把相关的图片等材料及许

多网上下载的信息放在了机房的服务器上,同时还在网站上开博客

供学生协作讨论、回答问题。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在提出的

问题,通过上网查询相关的资料,结合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在上发

表对老师所提问题的看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典型的

观点加以分析、指导。

四、运用信息技术加大课外阅读量,夯实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

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

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显然这是个不低的要求。网

络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集多种信息资源于一体。使人们在最快的

时间里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课本中的

精读资料外还需要大量的课外资料。学校服务器可以存储存大量教

学信息,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

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在教学中,可以按照知识点来划分教

学内容并实现超链接,它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非常

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如《南极风光》,那是一篇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光让学生体味文

字毕竟是比较抽象的。我事先发动学生自己上网搜集有关南极气候、地形、动物、南极光等知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

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的学习,既培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到学习语文是很有趣的。又如学

完了《草船借箭》,学生们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马上调出《空城计》、《借东风》等有

关内容让学生品读,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通过补充阅读,学生对

诸葛亮的形象认识更加厚实,同时调动了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敦促他们看更多的有关诸葛亮及三国战事的文学作品。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充分发挥的广阔空间,

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

技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不断地探索、

发现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信息技术给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广阔平台,是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的尝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