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茯苓的种植技术

茯苓的种植技术

茯苓的种植技术
茯苓的种植技术

茯苓的种植技术

茯苓系常用大宗中药材,可食用亦可入药。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品年销售量达1000万公斤。其栽培方法如下:

一、选地整地

茯苓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土壤以黄砂土为好,粘土、砂砾土不宜种植,且不宜连作。选好地后,深翻时要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种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块,彻底除净杂物。

二、备料

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在生产上主要分为干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

1.干段木备料法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

2.树蔸备料法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时,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树桩,将其周围1?5m范围内的杂草、表土铲除干净,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铲去4面树皮,留下4条两指宽的引线。露出地面的树根最多留4-6条,将其余的根截断。对树根也要铲皮3面,左右侧各留1条手指粗的引线,留根长度1-1.5m。上述各项工作,宜在上年冬季进行。

三、接种

1.接种季节

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桂南、桂东南、桂西地区气温回升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宜;桂北、桂西北地区宜到立夏前后接种。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种。

2.接种方法

茯苓栽培是以菌种或鲜茯苓个(菌核)作为“种子”进行繁殖。菌种是用小松木段片装瓶(塑料)消毒,加适量培养基质,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后,在瓶内长出白色旺盛的菌丝体。鲜茯苓个繁殖则是选用皮薄、嫩红褐色的鲜茯苓个,用竹刀切成带皮、重为0.1-0.15kg的片块作为接种用的繁殖材料。

接种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cm,宽40-50cm,长度依段长而定。稍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先放入两段。用菌种接种时,先在两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宽=150cm×10cm的新口,用镊子将瓶内长有菌丝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摆在段木间新口处,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再放一条段木(两段木重20kg 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cm。用鲜茯苓块接种则在段木的上端锯几处,将鲜茯苓块贴上,轻轻摩擦后用手压紧,用土覆盖。树蔸接种则是在树蔸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和鲜茯苓块分别接种在树蔸的新口处,盖上松木片和松叶,盖土15-17cm,窖面要堆成龟背形。

四、田间管理

1.查窖补缺接种后7-10天,便可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这时应检查各窖内的菌情,以便及时补缺。1清晨露水未干时在种植地内察看,若窖内段木已长有茯苓菌丝,则窖上土干燥无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则说明段木未长有茯苓菌丝。2从窖旁把土挖开,发现段木下段

已有白色菌丝生长,闻之有茯苓气味,可确定为茯苓菌丝。如发现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应隔7~10天再检查1次。如第2次检查仍不见茯苓菌丝,才可开窖从其它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调到未上菌的窖内。或将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晒干水分,将剥口重新削过,另接上菌种。3要注意的是,茯苓菌种上菌1个月左右,在木面是见不到菌丝的。此时,大部分菌丝已入木生长。茯苓接种后1个月,不见基面菌丝,就误认为不上菌而把段木撬开,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接种7-10天后,如果发现白蚁,应立即用杀白蚁药喷洒在白蚁身上或蚁路上,进行防治。

3.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如发现茯苓露出地面应及时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

更多食用菌栽培技术,请登录中国食用菌商务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713849453.html,

怎么种植茯苓

怎么种植茯苓 篇一:茯苓栽培技术 茯苓栽培技术 一、茯苓简介及选种 茯苓味味甘淡,性平无毒,能入心、脾、肺、肾四经,具有利尿、安神、健脾之功效,能主治体虚浮肿、小便不利、脾虚虚弱、心神不安、健忘、心悸失眠、梦遗白浊、腹泻等症。除以上药用价值外,食用上也是一种佳品。我们经常吃的有茯苓饼、茯苓膏等,还可以在我们平时的饮食中加入一些茯苓做为食疗保健的营养品。由于茯苓也属于食用菌类,所以茯苓的菌丝跟其他的食用菌菌丝一样,呈白色或者灰白色,而我们采收的是就是它的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的像拳头那么大,大的直径可以达到35~45cm左右或更大。表皮较薄,呈浅灰棕色或黑褐色,粗糙呈瘤状皱缩,有时部分剥落,内部白色稍带粉红,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茯苓为兼性寄生菌,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cm,喜干燥环境。由于茯苓也是食用菌类的一种,所以茯苓的菌种也是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3个级别,同其他食用菌一样,茯苓菌种的制种也是要经过从母种接种,扩大繁殖成原种,再由原种扩大繁殖成栽培种这样一个过程。具体的操作上也同其他食用菌的制种操作一样,大家可以参考其他食用菌的制种过程。从有关单位购买母种来进行扩大繁殖,也可以直接从正规单位购

买栽培种来进行栽培。菌种购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了解茯苓的菌种分为四种,即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和广温型。这几种类型在外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第二点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购买。海拔在700米以上的购买中温型和低温型的菌种,海拔在700米以下的购买高温型和广温型的;最后就是在购买菌种时要看好菌丝是否长满并无且其他杂菌。 二、茯苓栽培技术 茯苓的栽培方法可以分为段木栽培、树兜栽培、松针栽培和室内栽培法4种。其中,最为广泛采用的是段木栽培法。栽培时间和地域上几乎没有限制,只要适合其生长所需条件就可以栽培。 2.1栽培材料的选择与准备 树木的选择 段木栽培茯苓以松木为主。虽然任何松树都是人工栽培茯苓的适生树种,但主要采用的松树品种有马尾松、黄山松、云南松、赤松、红松、黑松等,也可用杉树和枫香树栽培茯苓,但产量低。松树最好选择生长10~15年左右或者树干直径为10~40cm的松树。生长在阴坡的树木比生长在阳坡的树木栽培茯苓效果好一些。因为阴坡肥沃之地的松树生长高大笔直,松枝较少,材质适中,茯苓产量较高。阳坡的松树树多弯曲,枝多材硬,不利于茯苓菌丝生长。同样的道理,生长在山下的松树比生长在山上的松树栽培茯苓产量高一些。 砍树 砍树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讲究的。虽然一年四季都可以砍树备料,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 一、意义 土茯苓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原名禹余粮。陶弘景在注“石部”禹余粮时指出:“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历代本草书籍如《图经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规定土茯苓(Tufuling Rhizom glabrae)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土茯苓味甘,归胃、肝经。中医理论认为土茯苓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梅毒、筋骨挛痛、肾炎水肿、淋浊、带下、湿热疮毒、痈肿、瘰疬等[i]。广东地区因地处湿热,当地居民常在煲汤中加入土茯苓,以清热祛湿,市面上也有以乌龟和土茯苓为主要原料的龟苓膏出售,清热养阴。现代人喜欢醇酒厚味、膏粱美食,致痰浊湿热内蕴,利用土茯苓清热祛湿,泄浊解毒治疗效果良好。此外,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抗动脉硬化、β受体阻滞样作用、利脉血栓、免疫抑制、保护胃粘膜、保肝、抗菌、抗癌等作用。 二、现状 土茯苓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和荫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南部各省。土茯苓的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土茯苓现在国内年需求量已达500吨左右,现已由08年初的每千克5-10元左右上升到30-40元以上,混淆品增多。由于长期过度采集,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市场价格一路攀升,导致“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恶性循环,野生资源日益减少,预计至2017年前后野生资源将逐渐枯竭,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然而目前全国仍未进行人工栽培。除此之外,土茯苓产品的开发利用也只是局限在鲜土茯苓、土茯苓饮片、土茯苓汤料。还有很多值得开发利用的地方。 1.资源现状: 1.1 土茯苓的资源分布 土茯苓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 江南各省区均有生长[ 1] , 主产于广东高要、郁南、罗定、阳山, 湖南邵阳、郴县, 湖北孝感, 浙江青田、丽水, 安徽芜湖、六安等处[ 12] , 从本次调查发现, 尽管土茯苓药材分布广泛,但何地能形成商品及商品集散地, 与当地的采药、用药史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微波萃取技术

微波萃取技术 摘要:微波萃取技术区别于传统的溶剂萃取,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萃取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门课题。微波可以穿透萃取介质,直接加热物料,能缩短萃取时间和提高萃取效率。本文对近年的微波萃取技术以及其研究做了综述,介绍了微波萃取的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关键词:微波;微波萃取;高效 Technology of 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 Abstract: 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 has attracted growing interest as it allows rapid extractions of solutes from solid matrices in recent years, with high extraction efficiency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classical techniques. 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 consists of heating the extraction in contact with the sample with microwaves energy. But unlike classical heating, microwaves heat all the samples simultaneously without heating the vessel. Therefore,the solution reaches its boiling point very rapidly, leading to very short extraction time. This review gives a brief presentation of the theory of microwave and extraction systems. A discussion of the main parameters that influence the extraction efficiently, and its applications. Key Words: Microwave ; 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 efficiency 溶剂萃取是重要的传质单元操作]1[,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部分互溶)的液相之间不同的分配性质来实现液体混合物中某一单独或多种组分的分离或提纯。溶剂萃取通常在常温或较低温度下进行,具有能耗低的特点,较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经济效益较佳,有利于连续化的大规模生产。

怎么样种植茯苓-茯苓种植

怎么样种植茯苓-茯苓种植 更多茯苓种植相关资讯请访问 茯苓系常用大宗中药材,可食用亦可入药。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品年销售量达1000万公斤。其栽培方法如下: 一、选地整地 茯苓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土壤以黄砂土为好,粘土、砂砾土不宜种植,且不宜连作。选好地后,深翻时要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种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块,彻底除净杂物。 二、备料 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在生产上主要分为干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 1.干段木备料法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 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 2.树蔸备料法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时,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树桩,将其周围1?5m范围内的杂草、表土铲除干净,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铲去4面树皮,留下4条两指宽的引线。露出地面的树根

最多留4,6条,将其余的根截断。对树根也要铲皮3面,左右侧各留1条手指粗的引线,留根长度1,1.5m。上述各项工作,宜在上年冬季进行。 三、接种 1.接种季节 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桂南、桂东南、桂西地区气温回升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宜;桂北、桂西北地区宜到立夏前后接种。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种。 2?接种方法 茯苓栽培是以菌种或鲜茯苓个(菌核)作为“种子”进行繁殖。菌种是用小松木段片装瓶(塑料)消毒,加适量培养基质,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后,在瓶内长出白色旺盛的菌丝体。鲜茯苓个繁殖则是选用皮薄、嫩红褐色的鲜茯苓个,用竹刀切成带皮、重为0.1,0.15kg的片块作为接种用的繁殖材料。 接种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cm,宽40,50cm,长度依段长而定。稍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先放入两段。用菌种接种时,先在两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宽 =150cm×10cm的新口,用镊子将瓶内长有菌丝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摆在段木间新口处,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再放一条段木(两段木重20kg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cm。用鲜茯苓块接种则在段木的上端锯几处,将鲜茯苓块贴上,轻轻摩擦后用手压紧,用土覆盖。树蔸接种则是在树蔸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和鲜茯苓块分别接种在树蔸的新口处,盖上松木片和松叶,盖土15,17cm,窖面要堆成龟背形。 四、田间管理

土茯苓的种植产量分析

土茯苓的种植产量分析 一亩的用量在6-10吨左右木材,茯苓菌种每亩需要1800-2000袋,每袋1.8元,田间管理还是比较轻松。 最高出个5000公斤也会有,低的出1000公斤也正常,现在茯苓价格在3元左右。当年可以收获。 一、资源分布及功效 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随着这几年对土茯苓的市场需求变大,很多产区现在已经很难组织比较大的货源了。现在主要产区在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土茯苓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的功效。有治疗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拘挛疼痛、瘰疬、疮疡等作用。 二、供求关系简述 市场上销售的土茯苓基本上都是野生品种,资源的再生时间是3到5年,随着这几年大量的采挖,产区的产量逐年递减。在贵州遵义等地现在已有少量的家种土茯苓,由于投入成本比较大,及生长周期比较长,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种植。随着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极大的刺激了土茯苓需求。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食用方面的用量也在逐年增加。 三、历史行情回顾 1、1996-1997年(AB区间):在95年土茯苓的价格比较低只有 2-3元,需要到深山里采挖,回来之后还需要去除须根、洗净、干燥,工序比较繁杂,也比较辛苦,很多人宁愿去外地打工也不愿意去采挖,这也就造成了产区当时的库存不丰。随着药厂对土茯苓需求变大,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其市场价格也由4.5元升到7.2元左右。

2、1998-2003年(BC区间):当时产区的野生土茯苓资源还很充裕,闲置的劳动力也比较多,往年的陈货也比较多,造成产区的存货量迅速堆积。在这长达6年的时间里,因为产地还有原来的存货还没有消化,很多药商不敢囤货,一般都选择随购随销,市场需求不足,价格也回到了4.3元左右。 3、2003-至今(CD区间):随着经济水平的、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很多饭馆、酒店都会进行大量采购,在2010年估计消耗了1000吨左右,2011年消耗了1300吨左右2012年消耗了1500吨左右。随着前几年的采挖,土茯苓的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增加了采挖的难度。这几年价格都是稳中有升,目前的市场价格是16元左右。典型的上升趋势,每一次回调都没有打破起涨点。 四、后市行情预测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虽然目前的产量还可以勉强供应市场的需求,随着野生资源的进一步采挖,必定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贵州等地现在已经有少量的家种土茯苓,鉴于其生长周期长,短时间内见不到收益,只有等到一个满意的价位农户才会大面积种植。从价格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从2003年到现在价格呈现稳步攀升的势态,这也正是野生资源有限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从2012年6月至今市场价格没有选择先下跌然后在上涨,而是在15元左右徘徊,徘徊的时间越长,向上的信心越坚定,通过时间来换取空间。在未来几年大体是稳中有升。

中药材得最佳采收时期

中药材种类繁多,药用部位不同,其最佳采收得时间也不相同。所谓最佳采收期,就是针对中药材得质量而言得。中药材质量得好坏,取决于有效成分含量得多少,与产地、品种、栽培技术与采收得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有密切关系。为保证中药材得质量与产量,大部分中药材成熟后应及时采收。中药材得成熟就是指药用部位已达到药用标准,符合国家药典规定与要求。药材质量包括内在质量与外观性状,所以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外观性状如形、色、质地、大小等最佳得时期进行,才能得到优质得药材,达到较好得效益。 现根据前人经验,结合影响药材性状与品质得因素及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贮失规律,按中药材药 用部分得不同,对中药材得最佳采收期简述如下。 一、以根及根茎类入药得中药材品种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得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谢得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大部分品种春季发芽前采收为最适时期,因为初春时药用植物准备萌发,根茎部贮存得大量营养物质还没有或刚开始分解,所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营养物质最丰富,质量最好。但也有例外情况,如黄芪、草乌、黄连、党参等在秋季采收,而太子参、半夏、附子等则以夏季刨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现把部分品种最适宜得采收期分述如下(见附表),供参考。 附表 1、早春采收:甘草、丹参、拳参、虎杖、赤芍、北豆根、地榆、苦参、远志、甘遂、白蔹、独活、前胡、藁本、防风、柴胡、秦艽、白薇、紫草、射干、莪术、天麻、黄芩,南沙参、桔梗、苍术、紫菀、漏芦、三棱、百部、黄精、玉竹等。 2、秋季采收:黄芪、狗脊、防己、威灵仙、草乌、白芍、黄连、升麻、商陆、常山、人参、三七、当归、羌活、北沙参、龙胆、白前、徐长卿、地黄、续断、党参、香附、白附子、重楼、天冬、山药、白及等。 3、冬季采收:大黄、何首乌、牛膝、板蓝根、葛根、玄参、天花粉、白术、泽泻、天南星、木香、土茯苓、姜黄、郁金等。 4、夏季采收:延胡素、附子、川乌、太子参、贯众、川芎、白芷、半夏、川贝母、浙贝母、麦冬等。 二、以花入药得中药材品种 花类中药材多在花蕾含苞未放时采收,质量较好,如花已盛开,则花易散瓣、破碎、失色、香气逸散,严重影响质量。如,金银花应在夏秋花蕾前头蓬大由青转黄时,丁香在秋季花蕾由绿转红时,辛夷在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玫瑰在春末夏初花将要开放时,槐米在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最适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但也有部分花类中药材品种需在花朵开放时采收,如月季花在春夏季当花微开时,闹羊花在4~5月花开时,洋金花在春夏及花初开时,菊花在秋冬花盛开时,红花在夏季花由黄变红时等,为最适宜得采收期。 三、以果实及种子类入药得中药材品种 果实类中药材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较好;种子类中药材应在种子完全发育成熟、籽粒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时采收较好。如火麻仁、马兜铃、地肤子、青箱子、五味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莱菔子、覆盆子、木瓜、山植、瓜蒌、苦杏仁、郁李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草决明、补骨纸、胡芦巴、枳壳、吴茱萸、巴豆、酸枣仁、胖大海、大风子、使君子、河子、小茴香、蛇床子、山茱萸、连翘、女贞子、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天仙子、枸杞子、牛蒡子、薏苡仁、砂仁、草果、益智仁等。对成熟度不一致得品种,应在成熟时随熟随采,分批进行。如急性子、千金子等。

茯苓高产栽培技术

茯苓高产栽培技术 茯苓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别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等,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形如甘薯,球状,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者云苓,栽培价值极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茯苓高产栽培技术吧!

茯苓的栽培条件 1、营养:茯苓菌丝的纯培养过程中常用土豆汁、松木屑、松木片作综合营养源,或使用葡萄糖、蔗糖、米糠等作碳源,氨基酸、蛋白胨等作氮源,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硝酸镁、硝酸铵、熟石膏等作矿物质来源,为保证茯苓菌丝对各种矿质元素的需要,配制培养基时使用天然水而不使用蒸馏水。 2、温度:菌丝体在10~35℃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3~28℃。高于35℃,菌丝体易老化,持续时间较长或温度过高,则引起死亡,20℃以下生长缓慢,0~4℃的低温可保藏菌种。 3、湿度:菌丝体及菌核生长发育要求土壤含水量20%左右,子实体的形成需要空气相对湿度70~85%的环境。 4、Ph值:茯苓生长的土壤PH3~7,栽培中土壤PH4~6为好。

茯苓的栽培准备 1、栽培场地:茯苓栽培场地宜选海拔600~900米的山坡,坡高15~30度,要求背风向阳、土质偏沙、中性及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地块。清除草根、树根、石块等杂物,然后顺坡挖窖,窖深60~80厘米,长和宽据木段多少及长短而定,一般长90厘米,窖间距为20~30厘米,四周开好排水沟。 2、栽培备料:备料于头年秋冬,砍伐马尾松,砍后剃枝并依松木大小将树皮相间纵削3~10条,削面宽3厘米,深入木质部0.5厘米,使松木易于干燥并流出松脂。削好的松木就地架起,使其充分干燥,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脂、敲着有清脆响声时,再锯成65~80厘米长的木段,置通风透光处备用。约至6月份把木段排入窖内,每窖排三到段,粗细搭配,分层放置,准备接种。

茯苓

茯苓的本草学研究 【摘要】从本草学的角度对中药茯苓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包括茯苓的应用历史;古人对茯苓生长现象的认识;古代茯苓所用品种的考证;茯苓人工栽培的历史和栽培方法;古代对茯苓伪品的鉴别方法以及古今人们对茯苓的合理利用等。茯苓的应用历史极为悠久,古人对茯苓的生长现象认识较为肤浅,其观点又分为是松脂生成和松的营养物质生成两大类,所用品种古今一致。在梁代就已开始人工栽培茯苓,明清时代茯苓的栽培技术就已相当先进,在清代就已出现茯苓的伪品,其鉴别真品的方法较为粗糙,茯苓除做药用外,古今都是很受欢迎的食品。 【关键词】茯苓品种考证栽培应用 茯苓古今均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云:“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现对茯苓的有关问题从本草学的角度探讨如下。 古人对茯苓的认识 茯苓是一种真菌,对菌类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在英国物理和天文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65~1703年)发明显微镜之后的事,其历史不到300年。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一直徘徊在宏观世界之中,所以对茯苓这类菌类植物了解并不深入,关于茯苓是怎样生成的,古人的认识并不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茯苓是由松树的树脂变成。如《淮南子》云:“千秋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东汉高诱注云:“茯苓者,松脂也。菟丝生其上而无根,一名女萝也。”这里所云的“菟丝”显然不是指现在旋花科植物菟丝,因为松树不是旋花科植物菟丝的寄主,而是指茯苓的菌丝生于地面,或者是现代的松萝科松萝。《证类本草》引《典术》云:“茯苓者,松脂入地,千岁为茯苓。望松树赤者下有之。”[1]《本草述钩元》“茯神”项下引类明曰:“茯苓是古松流肪入地,久得霜露泉壤之精气而成。”[2]这些文献所述都认为茯苓是松脂变成。

茯苓种植技术.doc

茯苓种植技术 茯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备料 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在生产上主要分为干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 1.干段木备料法 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 2.树蔸备料法 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时,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树桩,将其周围1?5m范围内的杂草、表土铲除干净,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铲去4面树皮,留下4条两指宽的引线。露出地面的树根最多留4~6条,将其余的根截断。对树根也要铲皮3面,左右侧各留1条手指粗的引线,留根长度1~1.5m。上述各项工作,宜在上

年冬季进行。 接种 1.接种季节 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桂南、桂东南、桂西地区气温回升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宜;桂北、桂西北地区宜到立夏前后接种。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种。 2?接种方法 茯苓栽培是以菌种或鲜茯苓个(菌核)作为"种子"进行繁殖。菌种是用小松木段片装瓶(塑料)消毒,加适量培养基质,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后,在瓶内长出白色旺盛的菌丝体。鲜茯苓个繁殖则是选用皮薄、嫩红褐色的鲜茯苓个,用竹刀切成带皮、重为0.1~0.15kg的片块作为接种用的繁殖材料。接种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cm,宽40~50cm,长度依段长而定。稍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先放入两段。用菌种接种时,先在两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宽=150cm×10 cm的新口,用镊子将瓶内长有菌丝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摆在段木间新口处,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再放一条段木(两段木重20kg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cm。用鲜茯苓块接种则在段木的上端锯几处,将鲜茯苓块贴上,轻轻摩擦后用手压紧,用土覆盖。树蔸接种则是在树蔸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和鲜茯苓块分别接种在树蔸的新口处,盖上松木片和松叶,盖土15~17cm,窖面要堆成龟背形。 田间管理

袋料栽培松茯苓新技术

袋料栽培松茯苓新技术 据测产,采用袋料新技术栽培湘靖28,结苓早,结苓率达96%,生物转化率达75%~110%,平均亩产鲜茯苓达7712公斤,比对照品种“5.78”增产2848公斤。专家鉴定意见认为,此项技术成果达到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 产量表现 2005年至2006年多点试验结苓率为96%,比“5·78”高12%。“湘靖28”共收获鲜茯苓121.5公斤,“5·78”共收获鲜茯苓76公斤。每亩栽培茯苓3200袋,“湘靖28”平均亩产鲜茯苓7712公斤,比对照“5·78”增产2848公斤。[1] 茯苓是一种食药两用的真菌,从以往单一的药用,现已进入食用、保健、美 容、饲料等。随着市场对茯苓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茯苓产业正面 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品种退化、栽培技术落后、生物学效率低和农药残留 超标最为突出。作为中国茯苓之乡的靖州县,现已成为全国茯苓种植供种、技术服务中 心,全国茯苓产品的集散地。年栽培茯苓3000万窖,年产鲜茯苓3.5万吨,所用菌种 是1974年选育的菌珠,已连续种植40余年,造成菌种退化,生物转化率由开始的 30%—50%下降到目前的10%—20%,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资源利用率低,产业效益不 高,过来生产松茯苓都是用松树砍伐后的段木和树蔸,而松树尾、枝条、加工后的边角 废料、锯木屑基本废弃,商业用材和茯苓产业用材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栽培过程中农民 都施用一些剧毒、高残留的农药防治白蚂蚁危害,造成茯苓产品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因 此靖州县茯苓专业协会选育的茯苓湘靖28号新菌珠通过多年多点的示范种植已获成功 并高产。生物转化率达到了75—110%,此项技术成果2009年6月由湖南省科技厅、湖 南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到现场测产评审通过,此项技术的成功,对提高茯苓的生物学效率 和资源利用率,对白蚂蚁危害,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提高产业效益,对促进茯苓产业 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基础性作用。现将栽培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茯苓的种植技术

茯苓的种植技术 茯苓系常用大宗中药材,可食用亦可入药。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品年销售量达1000万公斤。其栽培方法如下: 一、选地整地 茯苓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土壤以黄砂土为好,粘土、砂砾土不宜种植,且不宜连作。选好地后,深翻时要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种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块,彻底除净杂物。 二、备料 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在生产上主要分为干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 1.干段木备料法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 2.树蔸备料法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时,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树桩,将其周围1?5m范围内的杂草、表土铲除干净,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铲去4面树皮,留下4条两指宽的引线。露出地面的树根最多留4-6条,将其余的根截断。对树根也要铲皮3面,左右侧各留1条手指粗的引线,留根长度1-1.5m。上述各项工作,宜在上年冬季进行。 三、接种 1.接种季节 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桂南、桂东南、桂西地区气温回升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宜;桂北、桂西北地区宜到立夏前后接种。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种。 2.接种方法 茯苓栽培是以菌种或鲜茯苓个(菌核)作为“种子”进行繁殖。菌种是用小松木段片装瓶(塑料)消毒,加适量培养基质,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后,在瓶内长出白色旺盛的菌丝体。鲜茯苓个繁殖则是选用皮薄、嫩红褐色的鲜茯苓个,用竹刀切成带皮、重为0.1-0.15kg的片块作为接种用的繁殖材料。 接种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cm,宽40-50cm,长度依段长而定。稍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先放入两段。用菌种接种时,先在两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宽=150cm×10cm的新口,用镊子将瓶内长有菌丝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摆在段木间新口处,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再放一条段木(两段木重20kg 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cm。用鲜茯苓块接种则在段木的上端锯几处,将鲜茯苓块贴上,轻轻摩擦后用手压紧,用土覆盖。树蔸接种则是在树蔸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和鲜茯苓块分别接种在树蔸的新口处,盖上松木片和松叶,盖土15-17cm,窖面要堆成龟背形。 四、田间管理 1.查窖补缺接种后7-10天,便可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这时应检查各窖内的菌情,以便及时补缺。1清晨露水未干时在种植地内察看,若窖内段木已长有茯苓菌丝,则窖上土干燥无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则说明段木未长有茯苓菌丝。2从窖旁把土挖开,发现段木下段

土茯苓五指毛桃煲猪骨正宗做法大全

土茯苓五指毛桃煲猪骨正宗做法大全土茯苓五指毛桃煲猪骨口感是清润可口,老少皆宜,而且挑选的主要原材料有猪骨头,土茯苓和五指毛桃,把这些材料放在锅中慢慢的炖煮,煲上一个半小时左右,煲出来的汤咸中带有一股清甜,而且有一股很丰富的水果香味,具有清肺润肠,通便利尿的功效,土茯苓五指毛桃煲猪骨制作的方法也很简单,可以来学习一下。 ★简介 今天特介绍这款五指毛桃土茯苓煲猪骨汤,味道清润可口,男女老少皆宜。 所属分类 药膳,食疗 美食原料

主料:五指毛桃、土茯苓、猪脊骨 辅料:盐适量 ★制作方法 1. 五指毛桃、土茯苓洗净,稍浸泡; 2. 猪脊骨斩块,洗净,氽水捞起; 3. 煮沸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20分钟,转文火煲一个半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饮用。 ★菜谱功效 清热祛湿,清肝润肺。 美味贴士

五指毛桃和土茯苓的外皮坑坑洼洼,清洗时用小牙刷可彻底刷洗干净。 ★食材分析 五指毛桃 听到五指毛桃的名字,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认为是什么新品种的桃子呢。其实它是一种植物,长在广东韶关和河源等地的深山里,因其叶子长的像五个手指,果实成熟时像毛桃而得名。五指毛桃以根入药,能健脾补肺、行气利湿、舒筋活络。在中药里,五指毛桃又叫做南芪,即为南方"黄芪"。这说明了它既有黄芪的益气健脾的功效,但又没有黄芪温热之性而十分适宜南方气候应用。广东人爱用来和猪骨、鸡等煲汤,取其祛暑化湿之效。 在客家餐馆,五指毛桃汤是必备靓汤,带有椰子的清香,色如淡奶,因此五指毛桃也有"五指牛奶"的别名。但奇怪的是,自己在家熬的汤总是没餐馆的香浓,以为是药材分量不够,但试过下多了,浓烈的反而是药材味,不知里面有什么秘诀呢!

士伏苓的作用与功效

士伏苓的作用与功效 土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且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长,在我国南方多有种植。味道略微苦涩,但回味过后有一股甘甜存于齿中。近几年土茯苓的功效被大肆渲染宣传,很多喜爱养生的人经常食用土茯苓来达到保健作用。但是土茯苓究竟有什么功效与作用,才会受到如此多的人追捧呢? 1、受体阻滞作用 赤土茯苓醋酸乙酯提取物能预防静注肾上腺素引起的兔心律夫常,拮抗异丙肾上腺素对离体大鼠心脏的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作用,使异丙肾上腺素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而对氯化钙量-效曲线无影响,其作用形式与普萘洛尔相似,提示赤土茯苓醋酸乙酯提取物可能有B-受体阻滞样作用。这一实验结果为临床应用土茯苓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 2、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赤土茯苓提取物(主含甾体皂甙成分)能在不影响血清胆固醇浓度的情况下,显著降低实验性鹌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土茯苓甘淡无毒,适于长期服用,这个实验结果提示其 可能成为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药。 3、细胞免疫抑制作用 土茯苓水提取物在抗原致敏后及攻击后给药均明显地抑制2,4,6一三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接触性皮炎和绵羊红细胞所致的足反应,其中攻击后给药时作用较强;土茯苓水提取物还明显地抑

制了二甲苯所致的耳壳及蛋清所致的小鼠足炎症反应,土茯苓作用特点为选择性地抑制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以后的炎症过程,即选择性地抑制细胞免疫反应,而不抑制体液免疫反应,这一特点对于临床治疗细胞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4、抗癌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土茯苓有治疗恶疮痈肿作用,各家中医肿瘤学家把土茯苓列为治疗膀胱肿瘤的常用药物。但土茯苓单方对BBN(致癌剂)膀胱肿瘤的发生无明显抑制作用,而且发生了较多的鳞状细胞型肿瘤。

土伏苓的种植

土伏苓可以种植吗?怎么样种植? 土茯苓 1.植物特性 茯苓多寄生于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菌丝(白色丝状物)阶段和菌核阶段。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营养,同时分泌酶来分解和转化木材中的有机质(纤维素),使菌丝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长。第二阶段是菌丝至中后期聚结成团,逐渐形成菌核(亦称结等)。结苓大小与菌种的优劣、营养条件和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不同品种的菌种,结苓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有的品种栽后3~4个月开始结苓,有些则较慢,需6~7个月。早熟种栽后9~10个月即可收获,晚熟的品种则需12~14个月。 2.生长特性 茯苓喜温暖、干燥、向阳,忌北风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广。温度以10~35℃为宜。菌丝在15~30℃均能生长,但以20~28℃较适宜。当温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温不致于冻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沙多泥少的夹沙土(含沙60%~70%)为好,土层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实、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菌丝生长。切忌碱性土壤。 3.栽培技术 1.备料 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并分解和吸收其中养分和水分之特点,选用松树作为茯苓的生活原料。为了充分发挥松树的利用效率,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方法。 (1)段木备料 每年10~12月松树砍伐后,立即修去树桠及削皮留筋,具体要留几条筋,要看树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质部,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削(不削不铲的一条称为筋),各宽4~6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经半个月以后,将木料锯成长约80厘米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阳处难叠成“井”字形,待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供用。 (2)树蔸备料 即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树蔸作材料。在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4~6向,留下4-6条约3~6厘米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向,留3条引线。根留1~1.5厘米长,过长即截断不要,使树蔸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蔸盖好,防止降雨淋湿。 2.选地挖窑 (1)选地 宜选排水良好的向阳缓坡地,土质深厚、疏松的砂质壤上(含沙量60%~70%)为好。黏土、透气性差的土壤不宜采用。最好选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庄稼地;栽过茯苓的地块即应放荒5~10年方可再种。 (2)挖窑 挖窑时间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进行。先清除场地的草根、杂木蔸、石块等杂物,然后依备料段木的大小与长短挖窑。窑形为长方形(长度视段水长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宽30~50厘米,窑地按坡度倾斜,清除窑内杂物。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洁。场地沿山坡两侧开沟以利排水,如

茯苓高产的栽培技术

茯苓高产的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茯苓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土壤以黄砂土为好,粘土、砂砾土不宜种植,且不宜连作。 一、选地整地 茯苓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土壤以黄砂土为好,粘土、砂砾土不宜种植,且不宜连作。选好地后,深翻时要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种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块,彻底除净杂物。 二、备料 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在生产上主要分为干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 1.干段木备料法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2.树蔸备料法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时,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树桩,将其周围15m范围内的杂草、表土铲除干净,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铲去4面树皮,留下4条两指宽的引线。露出地面的树根最多留4~

6条,将其余的根截断。对树根也要铲皮3面,左右侧各留 三、接种 1、接种方法 茯苓栽培是以菌种或鲜茯苓个(菌核)作为“种子”进行繁殖。菌种是用小松木段片装瓶(塑料)消毒,加适量培养基质,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后,在瓶内长出白色旺盛的菌丝体。鲜茯苓个繁殖则是选用皮薄、嫩红褐色的鲜茯苓个,用竹刀切成带皮、重为0.1~0.15kg的片块作为接种用的繁殖材料。接种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cm,宽40~50cm,长度依段长而定。稍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先放入两段。用菌种接种时,先在两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宽=150cm×10 cm的新口,用镊子将瓶内长有菌丝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摆在段木间新口处,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再放一条段木(两段木重20kg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cm。用鲜茯苓块接种则在段木的上端锯几处,将鲜茯苓块贴上,轻轻摩擦后用手压紧,用土覆盖。树蔸接种则是在树蔸上削 四、田间管理 1、查窖补缺接种后7~10天,便可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这时应检查各窖内的菌情,以便及时补缺。 A、清晨露水未干时在种植地内察看,若窖内段木已长有茯苓菌丝,则窖上土干燥无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则说明段木未长有茯苓菌丝。

松树头种植茯苓栽培四步骤

松树头种植茯苓栽培四步骤 一、备料。把砍伐后不久,没虫蛀、未脱皮的松树头挖下来,截去周围横根,削去一部分树皮(深度至木质部)。削面间留1个3-5厘米宽不中断的树皮,以利于传菌。 用松树头种植茯苓,成本低,产量高,收益大。 一、备料。把砍伐后不久,没虫蛀、未脱皮的松树头挖下来,截去周围横根,削去一部分树皮(深度至木质部)。削面间留1个3-5厘米宽不中断的树皮,以利于传菌。直径5厘米以上的横根或木尾,也可削皮作原料。然后把削皮后的木头放在通风、干燥、有光照的地方,按”井”字形叠起。待木料出现裂缝时便可种植。 二、选地。选择波度30度,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山脊或山腰地为种植场地。土壤以中性或稍偏酸性的沙质土(即沙粉土)为好。种前1个月,铲除杂草和表土,深翻50-80厘米,不必打碎,让土壤充分风化。翻锄前每亩用3%米乐尔颗粒剂4-5公斤撒于地面防治白蚁。 三、种植。 1、种前准备。泥土翻松打碎,清除杂草、树根等杂物,把树头根锯平成新截面。选择圆形、蒂小、外皮淡褐色、有裂皮白纹、汁液多、呈白色的茯苓为菌种。 2、种植时间。春种在4-6月,秋种宜在9-11月。选择晴天,当泥土用手抓而不结团时种植。 3、开壕摆料。壕的宽和深视木头的长短和大小而定,壕底坡度

为20-30度。木料摆放在壕里,新截口向上。摆放方式有分窑种植和平列排放种植两种。分窑种植:把两根木头平排靠紧,上面放一截木尾或树根成”品”字形,两窑间隔15-20厘米。平列排放种植:将木头平列排在一起,逐根紧靠。每两根之间上面放一截木尾或树根。采用平列排放种植茯苓,传菌均匀,没有空窑,结苓多,产量高。摆好木料后,在下方覆土,压紧木料。 4、贴种修沟。将选好的茯苓种用竹刀切成小块,贴在木头与木尾交接的新口处,每处贴1块,每10公斤木料用种0.1-0.15公斤。贴种时种肉向内,种皮向外,培土压实,开沟,把畦与畦之间的泥土盖在木料上面,开1条宽30厘米的排水沟。春种覆土10厘米,秋种可厚些。 四、管理。种植后45-60天,菌丝基本传遍木料时,进行第一次松土。即扒开泥土,将木料下方底部的泥土挖松(勿松动木料)半天后培土。第二次松土在结苓后进行,把苓块周围的泥土挖松,再培上。茯苓膨大时若表土爆裂,应及时培土。久旱时适当增加培土的厚度或封沟(在沟中填泥),以保持水分。平时注意检查,发现白蚁蛀食木料即用白蚁药毒杀或每亩用3%米乐尔颗粒剂4-5公斤撒施。 五、收获。茯苓生长4-5个月便成熟。成品外皮粗,呈黑褐色,没有裂皮白纹,质坚实。松树头种植茯苓可收获3-5批,每成熟一批采收一批,直至木头腐烂为止。

茯苓栽培技术

茯苓栽培技术 一、茯苓简介及选种 茯苓味味甘淡,性平无毒,能入心、脾、肺、肾四经,具有利尿、安神、健脾之功效,能主治体虚浮肿、小便不利、脾虚虚弱、心神不安、健忘、心悸失眠、梦遗白浊、腹泻等症。除以上药用价值外,食用上也是一种佳品。我们经常吃的有茯苓饼、茯苓膏等,还可以在我们平时的饮食中加入一些茯苓做为食疗保健的营养品。由于茯苓也属于食用菌类,所以茯苓的菌丝跟其他的食用菌菌丝一样,呈白色或者灰白色,而我们采收的是就是它的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的像拳头那么大,大的直径可以达到35~45cm左右或更大。表皮较薄,呈浅灰棕色或黑褐色,粗糙呈瘤状皱缩,有时部分剥落,内部白色稍带粉红,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茯苓为兼性寄生菌,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cm,喜干燥环境。由于茯苓也是食用菌类的一种,所以茯苓的菌种也是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3个级别,同其他食用菌一样,茯苓菌种的制种也是要经过从母种接种,扩大繁殖成原种,再由原种扩大繁殖成栽培种这样一个过程。具体的操作上也同其他食用菌的制种操作一样,大家可以参考其他食用菌的制种过程。从有关单位购买母种来进行扩大繁殖,也可以直接从正规单位购买栽培种来进行栽培。菌种购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了解茯苓的菌种分为四种,即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和广温型。这几种类型在外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第二点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购买。海拔在700米以上的购买中温型和低温型的菌种,海拔在700米以下的购买高温型和广温型的;最后就是在购买菌种时要看好菌丝是否长满并无且其他杂菌。 二、茯苓栽培技术 茯苓的栽培方法可以分为段木栽培、树兜栽培、松针栽培和室内栽培法4种。其中,最为广泛采用的是段木栽培法。栽培时间和地域上几乎没有限制,只要适合其生长所需条件就可以栽培。 2.1栽培材料的选择与准备 树木的选择 段木栽培茯苓以松木为主。虽然任何松树都是人工栽培茯苓的适生树种,但主要采用的松树品种有马尾松、黄山松、云南松、赤松、红松、黑松等,也可用杉树和枫香树栽培茯苓,但产量低。松树最好选择生长10~15年左右或者树干直径为10~40cm的松树。生长在阴坡的树木比生长在阳坡的树木栽培茯苓效果好一些。因为阴坡肥沃之地的松树生长高大笔直,松枝较少,材质适中,茯苓产量较高。阳坡的松树树多弯曲,枝多材硬,不利于茯苓菌丝生长。同样的道理,生长在山下的松树比生长在山上的松树栽培茯苓产量高一些。 砍树 砍树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讲究的。虽然一年四季都可以砍树备料,但以松树在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3知识分享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3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 摘要:通过研究土茯苓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土茯苓资源的生长分布,对其蕴藏量及市场需求量进行评价;对土茯苓资源的种植情况及已开发的产品进行搜集和分析。为土茯苓的可持续利用及深度开发提供可行措施。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保护土茯苓的种质资源及生态环境。让土茯苓更好的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关键字:土茯苓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市场需求 英文摘要: 前言:土茯苓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原名禹余粮。陶弘景在注“石部”禹余粮时指出:“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1]。”历代本草书籍如《图经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规定土茯苓(Tufuling Rhizom glabrae)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2]。土茯苓味甘,归胃、肝经。中医理论认为土茯苓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梅毒、筋骨挛痛、肾炎水肿、淋浊、带下、湿热疮毒、痈肿、瘰疬等[ 3]。广东地区因地处湿热,当地居民常在煲汤中加入土茯苓,以清热祛湿,市面上也有以乌龟和土茯苓为主要原料的龟苓膏出售,清热养阴。现代人喜欢醇酒厚味、膏粱美食,致痰浊湿热内蕴,利用土茯苓清热祛湿,泄浊解毒治疗效果良好。此外,近年来临床研究和药理试验表明,土茯苓在用于抗癌、抗动脉硬化和治疗冠心病等方面效果良好[4]。

土茯苓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和荫蔽。主要以野生采收为主,全年均可采收。土茯苓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 江南各省区均有生长[ 5] , 主产于广东高要、郁南、罗定、阳山,湖南邵阳、郴县, 湖北孝感, 浙江青田、丽水, 安徽芜湖、六安等处[6]。土茯苓在临床上做为药材广泛使用,在生活和生产中亦做为食品或食品原料,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常作为入汤羹的药材。近年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将土茯苓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土茯苓的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长期的过度采集,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市场价格一路攀升,导致“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恶性循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然而目前全国仍未进行人工栽培。导致土茯苓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严重。除此之外,土茯苓的开发利用还处于粗放的阶段,局限在鲜土茯苓、土茯苓饮片、土茯苓汤料及一些临床上的应用等。开发土茯苓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本论文通过研究土茯苓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土茯苓资源的生长分布,对其蕴藏量及市场需求量进行评价;对土茯苓资源的种植情况及已开发的产品进行搜集和分析,包括其规模和品种;研究土茯苓怎样野生变家种即人工种植,包括育种,选良种,建立GAP基地,最终形成产业化。为土茯苓的可持续利用及深度开发提供可行措施。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保护土茯苓的种质资源及生态环境。让土茯苓更好的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1.土茯苓资源的分布 1.1区域分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