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第10卷第1期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收稿日期:2007Ο10Ο20

作者简介:张俊梅(1985—

),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张俊梅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使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近代启蒙理性为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科学认识的保障,而拿破仑开创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史,德国古典哲学则使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了历史哲学的框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主要有4种方式: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一系列由日常风俗、行为和信仰所构成的传统的象征形式和价值观。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理论在理性与价值批判两个维度获得了充分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概念

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Ο4970(2008)01Ο0026Ο04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

志意识形态》几乎吸引了每一位研究意识形态理论

的学者眼光。毋庸置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部著

作在意识形态史上占有中心地位,它使得意识形态

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

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英国著名思想家大卫?

麦克里兰说:“然而无论如何,直到最近几十年,意识

形态的研究,无论其企图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那

些以某种方式把自己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人

们的保留地。”

[1]9Ο10当然,要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

(以下简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件比较困难的

事。英国学者拉瑞恩提出:意识形态可以说是社会

科学领域我们能够发现的最有歧义和最难理解的概

念之一,而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困难还在于

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形态定义[2]。

关于意识形态也多为顺便提及,并未对此进行系统、

具体阐述。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意

识形态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情况、当时的社会背景以

及马克思、恩格斯意图实现的理论目的、政治实践目

的,这样方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意识形态”这个词的基本含义。一、Ideology :从观念的科学到“理性的狡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背景 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拿破仑时代的一位

启蒙思想家托拉西创造出来的。他反对“天赋观念”,认为宗教神学歪曲了观念起源和本质,而我们所有的观念是以身体感觉为基础的,因而我们可以建立一门科学,摆脱宗教和神学的偏见,揭开观念的真正起源和本质,对思想的起源进行理性的探究。他将这门科学命名为“Ideology ”,Ideology 是由希腊语中的术语“理念”(eidos )和“逻各斯”(log os )合成的新词,用来表示“观念的科学”的意思。生活在科学理性至上的知识氛围中的特拉西及其思想家群体,相信可以用科学理性来改进社会和政治状况,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揭示出人们观念的起源,从而为社会的健康进步奠定观念基础。因此,意识形态概念在其初始阶段“展现了一种利用理性把握和控制社会生活的规律以增进人类生活的改善和获得更大幸福的启蒙运动的乐观主义态度”[3]。在它的最初意义上,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积极的、进步的。它联系着启蒙运动的理想,特别联系着对世界(包括社会—历史领域)理性认识的理想,以及对人类自觉的理想[1]8。然而在拿破仑那里,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很快就变成了贬义词了。当他的政府在已有的宗教支持下向帝制演变时,他对于那些提倡共和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家的批评就不可避免了。拿破仑借助于这个

词表达了对这些理论家的不满:“意识形态,这种模

糊不清的形而上学,巧妙地寻找第一原因,希望在此

基础上确立人民立法,而不是从关于人类心灵的知

识和历史的教训中获取法则,我们必须把我们可爱?

62?

的法兰西的一切不幸归罪于它”[1]8。他轻蔑地称他的这些反对者们为幻想家、空想家、脱离实际的梦想家,赋予“意识形态”一词以完全否定的含义。自此,“意识形态”不再只是指观念学,而且也开始专指一些错误的、脱离社会现实的观念。这种贬义性用法也开始流行开来,意识形态概念也开始摇摆于肯定与否定的含义之间。另外,意识形态也逐渐地与政治实践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在观念领域进行的自觉的政治操练。

法国大革命所营造的启蒙理性与革命实践之间的令人震颤的社会情景为德国思想家们理解意识形态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一方面,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认为法国大革命显然呈现了理性的不足,在他们的“审美教育纲领的底部,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矛盾情感,一种反映了他们自己对理性力量的不确定性的模糊性”[4]。另一方面,德国历史主义思潮提供的历史哲学框架又为理性提供了“避难所”,它使得理性在自身的历史进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辩证运动确证自己、实现自己。例如对黑格尔来说,“一个特定时代的思想不能自称自身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它们显然都是相对于变化着的历史情境而言的。如果历史有理性、有意义的话,那么它也必定存在于整个历史过程中,而不能从特定的个人或时代的部分性意图中寻找。因为个人的和时代的计划是著名的‘理性的狡计’的手段,用以造成通常远不同于原先思想家所期望的结果。”[1]9德国历史哲学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扬弃”了启蒙时代理性中感性与理性、个体和整体、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分裂,运用唯心主义历史辩证法,把人类的精神世界放置在一个整体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从而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意识形态研究的维度和深度,为马克思创建以历史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支援。当然,众所周知的是,由于黑格尔精神哲学固有的头脚倒立的特质,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只能成为他所宣布的人类精神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环节。

因此,意识形态概念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产物,是近代科学理性发展的产物,更是资产阶级塑造自身意识形态的结果。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表明了西方政治理性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意识形态政治的产生。在意识形态政治中,一方面,人的理性能够自觉地去把握政治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概念———即对政治意识的意识———有可能成为政治操纵的工具。意识形态政治的这种矛盾性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意识的内在矛盾:在形式上,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等普适价值,但在实质上,这些普适价值观只是反映了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利益。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来说,它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概念的这种内在矛盾。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于

“意识形态”的使用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本身获得非比寻常的地位是从马克思开始的,准确地说应该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重要论著的出版开始的。此书全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从文本和最新的研究资料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当初并不打算写一本大部头的论著,而只是试图针对《维干德季刊》的德国哲学界的混战提出自己的看法,主要目的是想界划他们已经获得的新世界观与被超越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根本异质性[5]5。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时期集中研究意识形态问题,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当时德国思想界,由于黑格尔哲学的解体,绝对精神的瓦解,民族精神受到打击,人们思想迷茫,各种学说和思想竞相宣扬达到顶峰。一时间,形形色色的学说泛滥,在思想上迷惑了不少人,更为严重的是,在德国的现实面前,许多试图改变的人们却找不到理论的支点,迷失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对此,马克思不得不给予揭露和批判,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先按照当时的使用方法,用“意识形态”指称一系列虚假的观念体系,对当时德国的各种思想和学说展开批判。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无论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还是布?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和施蒂纳的利己主义,都只是“幻想、观念、教条和想象的存在物”,“天真的幼稚的空想”[5]2,虚假的观念体系。这里的虚假主要是指其颠倒了物质现实和观念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的实践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甚至以观念代替现实。即没有把观念摆在适当的位置。这并不代表意识形态本身是完全错误的观念。另外,“虚假”还表现在他们把批判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通过将现实问题化为宗教问题,与现实之间建立一种虚假的批判关系。由于批判仅仅停留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仅仅是“用词句来反对词句”,“绝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因而“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5]14。应该说马克思的这种“意识形态”的使用方式“受惠于拿破仑对于理论家们的主张的攻击,他和拿破仑都蔑视对脱离实

?

7

2

?

际的政治观念的偏爱,他们都深信这种观念和偏爱是幻想或误导”[6]。但是,马克思对这一概念的使用目的是大大超过拿破仑的。马克思的创见不在于这一概念的使用,而在于他利用这一概念在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的批判的基础上,认识到“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5]16,最终创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除了将意识形态用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观念进行批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意识形态”的使用还有一个更为一般的用法。他在该著作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65这里预示着马克思给了“意识形态”一个新的概念,即用“意识形态”指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代表其阶级利益的一整套思想体系。在这个意思上,意识形态不一定完全是“虚假”的。因为在这里,意识形态只是现存经济关系在观念上的体现,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政治理论的一部分,是一种用来使人们认同现存社会制度的价值体系,这一点来说它谈不上虚假,并不含有价值上的否定意义。只有当统治阶级成为一个落后的阶级,它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编造出一系列思想或幻想,用来维护一种已经过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才表现为一种虚假的、虚幻的观念,如马克思提到:“要说明这种曾经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方法,以及它为什么主要占统治地位的原因,就必须从它与一切意识形态家的幻想,例如,与法学家、政治家的幻想的联系出发,必须从这些家伙的独断的玄想和曲解出发。”[5]76

第三,指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即每一个领导革命的阶级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借以团结、发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口号。马克思写到:“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由普遍意义的思想。”[5]112在这里,革命阶级的革命思想不再仅仅是一种骗人的伎俩,虚假的观念,它能以社会代表的名义动员群众在于“它的利益在刚开始的确同其他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多少还有一些联系”[5]112。即这种意识形态在起源时必定偏于某一方,却都必然代表当时人类的一种普遍诉求或共同利益。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一切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而革命阶级存在的前提则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因此,发展生产力,调整代表新的生产方式的阶级的相应社会关系就成为任何革命意识形态的绝对要求。也正是因

为革命意识形态与新的生产方式的这种内在联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革命阶级的思想将越来越具有普遍性。一旦人类的普遍利益真正实现,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也就不复存在。

马克思在第四种方式上使用意识形态,是用“意识形态”来描述一系列社会现象。它们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产物。它们不完全由生产的经济条件所决定,也不能完全根据生产的经济条件来解释,而具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性。主要是指一系列由日常风俗、行为和信仰所构成的传统的象征形式和价值观,一般在社会发生变革、革命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反动力量,阻止人们行动起来反对现存的压迫自己的社会秩序。例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字里行间偶尔出现的“怪影”、“幽灵”、“怪想”、“民族偏见”等等。

三、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意义

近代启蒙理性为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科学认识的保障,而拿破仑赋予了意识形态一词完全否定的含义,德国古典哲学则使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了历史哲学的框架。这些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都得到了充分地继承和发展。但是,最重要的是马克思在继承的基础上,创建了新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马克思不仅揭示了意识形态属于“观念”领域,更揭示了观念的社会物质生活基础。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性质、内容、形式等都取决于当时的生产方式:“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世界生活过程”[7]。也就是说,并非人的生活实践永远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纠缠,相反,意识形态的所有玄思妙想都不能脱离人的生活实践。人类的生活实践决定意识形态,并使它被认识、理解,以及超越。

第二,揭示只有将意识形态放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放在真实的历史联系中,才能使之显露本质,才能真正克服和扬弃意识形态,找到一条超越意识形态的路。所有的意识形态理论都必然会面对这样一个难题:即所有关于意识形态的观念自身就是意识形态的,那么每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怎样才能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呢?黑格尔诉诸绝对理性的自我扬弃,通过精神的自我救赎,在精神领域实现了完满,但这不能解释并解决现实实践中的一系列矛盾。马克思充分认识到黑格尔意识形态理论的缺陷,建构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认为只有在人的历史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尺度上,才能真正理解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未来的超越之途。意识形态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

8

2

?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ve trial

On Establishment of Compensation System of Criminal Victims in China/Li X in(Law School,Suzhou University,Suzhou215006,China)

Abstract:The trend of m odern criminal policy is to establish the state com pensation system to protect the victims of crimes.Being lack of such system,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establish the com pensation system of criminal victims based on present situation.First,the state com pensation sh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s ocial assistance system.Furtherm ore,the state com pensation must correspond with the legal assistance and judicial rescue system.Finally,the State C om pensation Act for Criminal Victims should be enacted.With regar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 om pensation Act,it is im portant to establish the Act according to s ocialism system and dem ocracy.It must reflect both the human2oriented idea and the theory of state responsibility,embodying justice and humanitarianism.Als o it should be pertinent, extensive,and practical.

K ey w ords:criminal victim;com pensation system of criminal victim;C om pensation Act

Discussion about Jean Jacques R ousseau’s Ideas on Feminism/Xu Li(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 olitics,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8,China)

Abstract:Jean Jacques R ousseau,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 M ovement of the18th century,launched the feminist m ovement of m odern time. At the same time,he was criticized by the early theorists of feminism.This paper,by analyzing the view points reflected in the fifth v olume of R ousseau’s Emile,tries to indicate his natural difference idea of feminism based on male2dominated belief in order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 porary western feminism m ovement.

K ey w ords:Jean Jacques R ousseau;Emile;feminism

An Analysis of the U se of Ideology in German Ideology/Zhang Junmei(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 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

Abstract:G erman Ideology co2authored by Marx and Engels,is of great im portance.It not only lay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cept of ideology,but als o provides new ways for scholars to do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ideology.M odern enlightenment rationality offered scientific epistem ology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and Napoleon initiated the derogatory history of the concept.G erman classical philos ophy made it possible to have the frame of historical philos ophy.In G erman Ideology,there were four ways of using the concept of ideology:the false notion system;the ruling class’ideological system;the rev olutionary class’class consciousness;and a series of traditional symbolic forms and values consisting of daily customs,behaviors and beliefs as well.A fter Carl Marx,the theory of ideology has been fully developed in both the rationality and value criticism.

K ey w ords:Marx;G erman Ideology;concept of ideology

Probe into Five Controversies about Darwinism/Duan Y ong,et al(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he issues pertaining to high2level and low2 level creatures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ev olution are still open arguments.It is possible to make objective definition on high2level and low2level creatures by means of com plexity degree and sequence degree which are the standard of evaluation system.The sequence parameter should bear the general value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system.Only when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leads to the appearance of new function can the sequence parameter increase.It is inevitable for creature to ev olve since the advanced creature may make use of the res ources out of the upper level one.Ev olution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priorism,whereas it may be considered as the mainstream process resulting from the ev olution result.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do independent research on ev olution.

K ey w ords:Darwinism;ev olutionism;controversy; sequence parameter;inevitability

The Function and I nspiration of I 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in Overseas Project Immigration/Bi X ia,et al(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 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cale,the classification,and the essential procedure of overseas project immigration.It then summarizes the functions of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such as participating in the immigration plan,neg otiating com pensation standard, coordinating immigration process,and helping settle down.Drawn less on from other countries,it proposes the concrete im proving suggestions pertaining to the shortcomings of project immigration in China.

K ey w ords: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project immigration;inspiration

Social Exclusion and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A C ase Study of Dongzhai Village in Fujian Province/ Chen Fenglan,et al(Department of S ociology,Fuzhou 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an exploring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aiming at finding out the reas ons why the rural married w omen massively gathered in the area of agriculture and the im pact on their development as well.It holds that the

?

9

?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05489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理论的力量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对德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一开始,吸引人的,应该是德国人那紧绷着,严谨的不透风的性格。但是众所周知,德国自从二战之前,便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国家,而二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却在短极短时间里迅速崛起,我想,这与德国独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有莫大的关系。 这本书我并不能说看懂和理解。只表达一下零星破碎的感受。 首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和纯自然的人的批判,确定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人类历史的源头是物质生产,并以此作为出发点,研究和探讨了人类历史,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对着世界发问开始,人就在思考,人到底应该以一种怎样的面貌来生存。书中指出,人类历史是以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前提的,但是,有生命个人的存在和这种存在能持续下去,始终是以为满足人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为基础的。然而这一切都是遵从历史唯物主义。恩、马两人他们对于历史观的描述是:我们的“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几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沿着这一途径,首先阐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辩证关系,指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很本 动力。他们在这里,用“交往形式”来表达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而历史上各国的改革等等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在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成功也说明新的生产关系并不适应于当时的生产力。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对于分工及其作用的做了分析。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分工只是草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分工是私有制、国家和阶级斗争的前提。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因而产生了所有制。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分工是异化存在的前提。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 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论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他们指出,经济基础是“整个历史的荃础,然后必然在国家生活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讲解

幻灯片1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讲解 幻灯片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 幻灯片3 一、写作、出版背景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意图 ● 1.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 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 3.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 幻灯片4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写于1845—1846年。共分两卷。 第一卷(序言、1-3章), 第二卷(序言、1-5章)。 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 幻灯片5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文本概况 ●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 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幻灯片6 (四)写作背景: 《形态》写于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写作这部著作是为了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并清算他们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幻灯片7 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派,高举批判的大旗,在哲学上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停留在对宗教和基督教义的批判上,因此,青年黑格尔运动虽然在德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哲学批判却严重脱离现实,将改造社会的事业等同于理论斗争,日益蜕化为革命运动的羁绊。 他们认为,思想、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受观念的支配,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故而从观念、思想出发就可以理解物质世界。要改变现实只需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即可。对于如何进行思想革命,费尔巴哈提出用抽象的人及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代替现存的宗教观念,鲍威尔将理论家的批判视为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而施蒂纳则以为宣称某些思想观念为“怪影”并予以抛弃就可以摧毁现存的世界。 幻灯片8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简介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作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本书第一次系统地全面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 一)写作背景 1、揭露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史观 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3、革命实践的需要 二)创作与出版 1、创作:1845年秋至1846年5月 2、出版:马恩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书发表 三)篇章结构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有两卷组成,每卷各由三章组成 1)第一卷: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 该卷包括:序言 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费尔巴哈》章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由四个手稿构成。 莱比锡宗教会议 第二章圣布鲁诺 第三章圣麦克斯 莱比锡宗教会议闭幕 2)第二卷: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该卷包括:真正的社会主义 第一章莱茵年鉴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 第四章卡尔·格律恩。“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1845年达姆斯塔德版)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编纂学;

第五章“霍尔施坦的格奥尔格·库尔曼博士”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 (其中第二章、第三章已缺失) 著作的最后还附有恩格斯的著作《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它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的直接承续。 二、文本解说——对《费尔巴哈》四份手稿的分析 手稿Ⅰ(P6~P18,第1段至第29段):着重阐述分工与所有制在历史发展的的不同阶段上的相互对应关系,并阐明了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的观点。 1、写作目的: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实质(1-4) 2、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9) 3、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前提:现实的个人的存在(10-14) 4、生产和分工。劳动分工和所有制的形式:部落所有制、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 的或等级的所有制(15-25) 【P129,文本节选Ⅰ:3、4,第10到25段】 5、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的实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26-29) 【P133,文本节选Ⅱ:5,第26到29段】 手稿Ⅱ(P18~P42,第30段至第59段):着重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强调了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其实就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共产主义者。 1、人的解放(30-31) 2、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性观、不彻底性(32-34) 【P137,文本节选Ⅲ:1、2,第30段到第34段】 3、三种生产方式: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满足新的需要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人的生 产,家庭)(35-38) 【P140,文本节选Ⅳ:3,第35段到第38段】 4、社会分工及其结果:私有制、国家、社会活动的异化(39-45) 【P143,文本节选Ⅴ:4,第44、45段】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这学期很高兴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门课程,我了解了马克思的许多重要思想,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的科学理论,领略一代伟人的风采,我在闲暇之余阅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本书。《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神圣家族》之后合作的第二部宏伟巨著。这部著作系统的概括了直到那时为止他们还不曾制定过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为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崭新的、科学的论证。这本著作一共分为两卷,第一卷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第二卷批判了当时流行于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假社会主义本质。就《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地位而言,学界均认为这本著作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当我们重温这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时,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中重要的意义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的重要著作,也是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更是丰富我们思想和指导我们实践的良师益友,让我发自内心地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这本著作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现实的个人”理论,因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基于“现实的人”这一前提展开的。“现实的人”这一概念包含着三个基本的方面之一是,“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其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现实”一词就是人普遍都只看到了物质的诱惑,而主动忽略了自己本身对精神的追求。有的人会为了外在的钱财、

权力,从小偷小抢,到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道:“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受到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定发展的制约。“意识决定生活”即每个人面对的一切都是自己意识的投射与反映,当一个人见到一个自己不曾见过的东西时,就会去想和自己以前见过的相比较,因此这个人的意识是接受他以前接触过的物质(现实)所决定的。生活决定意识即物质决定意识,一般来说是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依赖于物质。打个比方说,山上的桃花开了,你虽然没有看到,但桃花的开放不会因你没有看到而不存在,意识有赖于对于物质的接触(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口鼻等),而后再通过理性思维去认识,形成关于此物的意识。再比如说一个从没有见过手机、电脑的人,他的意识里是没有手机电脑的概念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些东西后,他才知道原来生活中有这些东西的存在。所以我们要从对客观现实的不满情绪中摆脱出来,拥有美好的意识去期待美好的生活,如果我们的意识充满了嫉妒、愤恨、仇视、那么我们的未来也会是一个充满丑恶的世界。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因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对推进我国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拥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文化素

《德意志意识形态》详解

基本观点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详细分析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1845-1846年 分为两卷: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当时德国的“真正社会主义”。《费尔巴哈》是这部著作第一卷的第一章。它概括了全书的基本观点,是整部著作的导论。 产生的原因: 第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进行革命实践的产物。 第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和组进行理论研究取得初步成果的条件下产生的。 内容说明: 主要内容有: 第一,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第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第四,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第五,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作用。 第六,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特征。 当然,应该指出,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创的理论的某些基本概念,有的还是用不太确切的术语来表达的。例如:生产关系这个概念经常是用“交往方式”、“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术语来表达。有些提法不确切。如:“消灭分工”、“消灭劳动”、家庭是“起初”的社会关系等。 一 《费尔巴哈》 (共四节)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一节共25段。中心内容是阐明唯物史观的前提、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论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及其批判的实质 从四个方面剖析: 青年黑格尔派从来没有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 青年黑格尔派和黑格尔一样,都把观念的东西当成世界万事万物的决定者和创造者。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1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创作的。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在此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我们认为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是马克思的个人理论,而这种理论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社会中、历史中行动的人” 。 【关键词】:马克思;现实的人 一、个人的含义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人在马克思的哲学和思想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个人始终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个人始终是马克思进行研究的一条主线。 读到这里,很容易让人想到,我们当今社会所特别强调和提倡的”集体主义”--就是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和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是有些出入的,那么究竟集体和个人谁是更基础性的?当二者的利益出现冲突时,应该怎样处理?笔者认为,个人是社会的细胞,是基础性的,集体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重新发现个人,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各项权利,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这样的集体才更有活力,更强大,集体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二者的利益出现冲突时,应该怎样处理?对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建立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应该建立在上一个答案的基础之上的,当我们个人遇到这个问题时,个人可以完全根据个人的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决,你可以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也可以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完全是一个个人化的问题,个人有选择的权利。单个人遇到这个问题,单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这是自由的和偶然的,但是从总体上来考虑,总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或者多数人会选择”个人利益是第一位的”,或者多数人选择”集体利益是第一位的”,无论单个人怎样选择,从统计上讲,总会有一个多数人的选择,这个却是必然的,就是这个多数人的选择,就是对问题的最好回答,也是问题的最后的答案。这里面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样,在调节着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选择和解决。 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问题上的两个错误,第一、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看成是抽象的人,而不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现实的历史的人”。第二、批判费尔巴哈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简单、直观地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没有看到人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在完成对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批判之后,马克思进一步对”现实的人”作了具体说明:”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16传播刘冕飞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概括的说明:“当1845年春他(指格斯——编者注。)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源头之作,它在本体论革命的渊源中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本来内涵,对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具有关键的启发意义。 从篇章结构上来看,《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共有两章,第一章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其中包括:第一节:一.费尔巴哈;二.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之后是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内容,第二章,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 从内容上来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证和阐述了很多我们学习和涉及到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一、提出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 揭示了人类历史过程的主体,科学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 第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三,生产力决定分工,进而决定所有制和交往形式。 第四,人们的存在即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决定人们的意识。 第五,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二、强调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出发来理解社会历史 第一,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第二,人的生产表现为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关系,历史表现为物质决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第三,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第四,分工是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以及人的实践活动发生异化的根源。第五,受生产力制约的交往形式即市民社会是历史的发源地和舞台。第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一个经验事实。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解读

摘要:共产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不仅完成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而且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对于当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深刻地指导意义。 一、阐释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主要从分工的角度以及私有制的产生角度来分析共产主义的。他们认为,私有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分工造成的,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发展与扩大,与此同时,分工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阶级矛盾的激化,甚至人的本质的异化。如何消灭这种“异化”,首先,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高度发达。其次,由于异化造成了阶级出现了分化,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越演越烈,无产阶级革命最终爆发。最后,交往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异化”作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只有消除了“异化”现象才能够为共产主义的实现铺平道路创造先决条件。换句话说,消除“异化”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共同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为了生存,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形成同盟,继而为实现共产主义,扫清障碍,创造有利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就交往的力量本身来说是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某种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以下这样的结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普遍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只有从全世界的角度把握才能够实现共产主义。 二、共产主义不能在一个国家首先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可能的。”这句话指明共产主义是不能也不可能由某个国家单独完成的。共产主义是一种联合的运动,只有通过几个先进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斗争才能够实现。否则,共产主义只是一种“经验上的可能”。 三、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特点 1.以彻底消灭私有制为根本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指出:“但随着基础即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灭,人们将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私有制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这些论述从某种角度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消灭私有制,这在以前是完全没有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过去以往的社会革命不过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而共产主义本质上是要消灭这种私有制。 2.共产主义运动是自由联合体的运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每个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的个体都是抱着为了完全消灭阶级的信念而组成的自由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多次使用“联合起来的个人”“各个人之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通过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这篇文章,我了解到了这篇文章写于1845年秋—1846年夏,1924年用俄文发表。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在文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意识形态表现为具有理解性的想象(包括思想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多方面)。这篇文章写作的主旨在于通过批判地分析费尔巴哈等旧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确立自己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目的在于阐述自己的见解与德国意识形态见解是对立的。文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唯物史观的科学阐释。黑格尔——绝对精神;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产;现实的人: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时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也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其二,历史活动的四个方面。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人口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其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费尔巴哈——人是感性的存在,主张从人的自身寻找人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存在;人的自然属性——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理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指人们基于社会实践结合中的依赖性,以及人与人,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生存和发展的相互制约性。其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意识对实现社会生活过程的反映;确立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其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冲突的根源。其六,分工的产生及其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在当时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 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楚问题,我们就情愿让 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此外,更为重 要的是,著作的的主题是要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就是说,作者认为,他们的新见解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当时未能出版(除其中的第2卷第4章在1847年发表在一份杂志上以外),以致这部 对于世人正确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最为重要的文献,要迟至20世纪30年代(1932 )年才以手稿的形 式全部面世。 此书就其作品形式来说是未完成的,其中的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是一份未写完的手稿。此 外,全书甚至没有一个总标题,现在的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后来在一篇声明中对这部著作所用的称呼。 以手稿的形式面世的作品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困难,因此出版者在发表前必须对它进行编排、分节和加设 标题,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编排本。现在我们这里所用的中文版本,依据的是1985年的德文单行本,所以与1960年的全集中文版有所不同。 从手稿的表达方式来看,此著一方面具有论战的形式,另一方面也具有作者对自己的见解作进一步探讨的性质,所以并不具备确定的原理体系和深思熟虑的结构安排。但这与其说是它的缺点,倒不如说是它的优点,因为它促使读者自己运用理解力,去体会在一场哲学革命之后作者关于人类思想与知识的真正性质和任务的看法。 在这部著作之前,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文献是马克思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者其实可以看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_百度文库.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奠基之作。它借批判德国哲学,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明确阐释和表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考察社会历史发展。 在第1 卷第1 章(即《费尔巴哈》章),曾有一段话说:“在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提出一些能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见。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见是必要的。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认真地加以研究。”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章不仅是针对着费尔巴哈的批评文字,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从正面阐明唯物历史观的作用。马克思称费氏及后来的青年黑格尔派为“玄想家”、“满口讲着震撼世界词句的保守派”,他认为青年黑格尔派沿袭了老年黑格尔派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把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人们之间的关系、一切举止行为、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人们意识的产物。因此,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们从意识、观念和词句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观念真的是作为这个世界的本原而独立存在的,那么同意识、观念和词句展开斗争,改变意识就必然带来世界的改变。那我们可以推论,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他们被重力的思想迷住了。如果他们头脑中抛掉这个观念,宣称它是迷信观念,是宗教观念,他们就会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险。这显然是可笑的,事实是,如果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如果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将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历史背景和内容结构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作的历史背景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是革命实践提出的新要求 同任何一部经典著作一样,《形态》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845年1月,法国政府在德国反动政府的要求下。把马克思逐出巴黎。马克思被迫来到了布鲁塞尔,接 着恩格斯也来到了那里。当他们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时,新的迫切的斗争任务正摆在他们面前。欧洲的革 命形势已经成熟,各国的无产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各种工人团体、共产主义组织相继出现。马克思主义奠 基人极力主张把这些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于是1846年初,根据马克思的倡议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时期收到了大量书信,通报了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交 流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这一切表明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不断增长。后来恩格斯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我们两人已经深深投入政治运动;我们已在知识分子中间,尤其在西德意志知识分子中间拥有信徒,并 且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建立有相当大的联系”。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选》,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版,第2卷,第342 页)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同英国的宪章主义者的革命派、法国社会民主党“民主派兄弟协会”、特别是“正义者同盟”等组织建立了联系。“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的手工业工人联合组成的一个秘密组织,在 这一组织中占居统治地位的思想,’一部分是布朗基主义,一部分是魏特林主义。魏特林原是德国的裁缝 工人,他的早期著作和言论,无疑地曾经起了促进革命的作用,可是他很快地就变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绊 脚石。魏特林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定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企图把“正义者同盟”变成一个 俯首贴耳地追随他的宗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正义者伺盟”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力图使它成为真正革 命的、共产主义组织。 1846年5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另一些成员发表了《反克利盖的通告》,这个通告对克利盖的冒牌共.产主义宣传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克利盖原是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后 来侨居美国并在那里出版了《人民论坛报》。他在文章中把共产主义描绘成旨在使全人类走向团结友爱和 幸福生活的新的爱的宗教,千方百计地掩盖旨在消灭私有制关系的共产主义改造的革命实质。《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通告》中揭露了克利盖的充满伤感主义的和宗教观念的冒牌的共产主义。这个委员会的 大多数成员都在《公告》上签了字,而魏特林却加以拒绝,他把马克思恩格斯及其战友的这一行动看作是 旨在破坏他的学说的威信的“阴谋”,是“同室操戈”。 当然,在谈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当时的工人团体和共产主义组织中的影响时,必须看到,在这个时期马克 思的学说“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之一而已”,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基本上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 级社会主义派别。他们的思想严重地腐蚀这些组织的机体。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任务靛在 于科学地论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方面要把它同自由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又要把它 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对立起来。必须使无产阶级确信,只有科学共产主义才是唯一正确的理论。 后来恩格斯写道:“我们负有义务要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见解.但同时必须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德国无产 阶级确信我们的见解的正确”。①(《马克思愚格斯文选》,外国文书籍出版局莫斯科1955年版,第2卷,第342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抱着这一目的来撰写《形态》这部著作的。由此可见,这部著作的诞生, 是马克思恩格斯直接参加工人运动的结果,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提出的新要求。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是时代的要求和理论斗争的需要 任何一个思想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自己的活动的。这种条件除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政治状 况外,还包括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传统。 1 / 43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心得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例如经济伦理中的分工原则,在这里就得到了较细的阐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做了分工及其作用的分析。分工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分工越发达,说明生产力越发达。分工起初是以家庭中的自然产生的分工和社会分裂为单独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同时出现的还有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这就产生了所有制。所以,分工和私有制其实是同义语,分工是就活动而言的,而私有制是活动产品而言的。 因此,在一个民族内部,分工的发展,会引起民族内部成员的差别与分化,导致所有制的出现,最终有的人占有了生产资料,成为统治阶级;有的人被迫依附于生产资料占有者,成为被统治阶级。分工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文章阐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的特点,通过分析他们特点,马克思得出结论,认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而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是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分工是异化存在的前提。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所以,人是不自由的。而人为了获得自由,就要消灭异化,摧毁这种旧式分工,

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第10卷第1期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收稿日期:2007Ο10Ο20 作者简介:张俊梅(1985— ),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张俊梅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使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近代启蒙理性为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科学认识的保障,而拿破仑开创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史,德国古典哲学则使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了历史哲学的框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主要有4种方式: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一系列由日常风俗、行为和信仰所构成的传统的象征形式和价值观。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理论在理性与价值批判两个维度获得了充分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概念 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Ο4970(2008)01Ο0026Ο04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 志意识形态》几乎吸引了每一位研究意识形态理论 的学者眼光。毋庸置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部著 作在意识形态史上占有中心地位,它使得意识形态 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 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英国著名思想家大卫? 麦克里兰说:“然而无论如何,直到最近几十年,意识 形态的研究,无论其企图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那 些以某种方式把自己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人 们的保留地。” [1]9Ο10当然,要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 (以下简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件比较困难的 事。英国学者拉瑞恩提出:意识形态可以说是社会 科学领域我们能够发现的最有歧义和最难理解的概 念之一,而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困难还在于 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形态定义[2]。 关于意识形态也多为顺便提及,并未对此进行系统、 具体阐述。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意 识形态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情况、当时的社会背景以 及马克思、恩格斯意图实现的理论目的、政治实践目 的,这样方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意识形态”这个词的基本含义。一、Ideology :从观念的科学到“理性的狡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背景 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拿破仑时代的一位 启蒙思想家托拉西创造出来的。他反对“天赋观念”,认为宗教神学歪曲了观念起源和本质,而我们所有的观念是以身体感觉为基础的,因而我们可以建立一门科学,摆脱宗教和神学的偏见,揭开观念的真正起源和本质,对思想的起源进行理性的探究。他将这门科学命名为“Ideology ”,Ideology 是由希腊语中的术语“理念”(eidos )和“逻各斯”(log os )合成的新词,用来表示“观念的科学”的意思。生活在科学理性至上的知识氛围中的特拉西及其思想家群体,相信可以用科学理性来改进社会和政治状况,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揭示出人们观念的起源,从而为社会的健康进步奠定观念基础。因此,意识形态概念在其初始阶段“展现了一种利用理性把握和控制社会生活的规律以增进人类生活的改善和获得更大幸福的启蒙运动的乐观主义态度”[3]。在它的最初意义上,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积极的、进步的。它联系着启蒙运动的理想,特别联系着对世界(包括社会—历史领域)理性认识的理想,以及对人类自觉的理想[1]8。然而在拿破仑那里,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很快就变成了贬义词了。当他的政府在已有的宗教支持下向帝制演变时,他对于那些提倡共和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家的批评就不可避免了。拿破仑借助于这个 词表达了对这些理论家的不满:“意识形态,这种模 糊不清的形而上学,巧妙地寻找第一原因,希望在此 基础上确立人民立法,而不是从关于人类心灵的知 识和历史的教训中获取法则,我们必须把我们可爱? 62?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的读后感 摘要:初读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笔者体会到了马恩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行文的严密逻辑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意义。作为阐述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著,文中也预示了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唯物史观共产主义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的记载都应当从自然基础及其变更出发。 人的肉体组织决定着人们生产何种生活资料和怎样生产生活资料。这些人生产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又反作用于人的肉体组织。 人们怎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是由人们已经拥有的生活资料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的特性两者共同决定的。 这种获得生活资料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为生存而进行的肉体再生产活动,而且也是人们生存状态的反映。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是怎么样的,他们的生存状态就是怎么样的。 生产生活资料的活动本身是人的活动。它是以人们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系的生产关系为前提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的读后感 个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该社会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上层建筑)。通过经验的观察就可以发现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被决定和决定的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上层建筑)一经形成,又会反过来制约、限制人的现实生活的过程。 思想、观念、意识最初是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生活中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并且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精神活动都是物质活动的产物。人是精神活动的生产者。并且受到生产力和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意识的对象是存在,就是人们的现实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