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7课 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第17课 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第17课  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第17课  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第17课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

第17 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使学生了解李时珍的伟大医学成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

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徐

光启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农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古今中外的农业生产和农学研

究的利弊得失做出了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本及必修Ⅱ第六和必须Ⅲ第、6、17提供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查找和分

析及概括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李时珍和徐光启的学习,培养学生以科学实践为依据,而不迷信邪说的精神;

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李时珍的人生经历和《本草纲目》

【教学难点】晚明科技的特点;晚明科技群星璀璨的原因

【教学时】1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投影:华夏明作为世界明的重要一支,无论在人还是科技方面都有不同其他明的发展脉络,并且一直到明末都代表着当时人类明发展的最高水平。明代的繁荣是和以《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大量伟大科学著作以及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明末科学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自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这一百年,在我国科学技术史,是个群星灿烂的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总结了中国古代所有的科学技术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时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华夏明的科学学科体系已具雏形。一、世界化名人——医圣李时珍

(提出问题):阅读本第一段,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李时珍一生的主要事迹?

(学生活动)

1、医生世家:118年某日,湖北蕲州,一个婴儿诞生到人世间。父亲李言闻抱过哭不

出声的新生儿,喂了几口草药汁,这小儿才“哇”的哭出声。父亲是位当地颇有

名气的医生,见儿子初到人世就不容易,为他取了“时珍”这个名字。医生李言闻

又哪里料到,这个医家的儿子,后竟成了一位享誉世界、名垂千苦的医药学家。

李时珍出身世医之家,他的愿望是像他的祖、父辈一样,当一名济世活人的医生。

2、科举应试:可是在当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

定让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成名,出人头地。李时珍不敢违背父愿,十四岁考

取秀才,以后三次赴武昌应试举人,三次鄉試都落榜而名落孙。3、从医之路,十年郎中:李时珍恳求父亲,让他专心学医。父亲无奈,只好答应了他

的请求。经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李时珍三十多岁时便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

4李时珍提倡“医者贵在格物”

(提出问题):结合本内容,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付出了哪些努力?你得到了什

么启发?

(学生活动)

(1)参阅800多种献

(2)历经9省采集药物标本

(3)遍尝百草掌握药性

(4)注重实证分析,汲取“炼丹家”炼制药物之法

博览群书,善于学习前人经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

献身科学的精神,不怕困难。

《本草纲目》的内容:图并茂的药物学巨著,全书2卷,200万字;收录药物1800

种,新增370种;载录一万多个药方;附有大量药物形态插图。

6价值和影响:

(1)不仅是医药大典,而且是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生物化学、矿物冶金、地质物候

等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2)首创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

(3)被译成各国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献

二、会通中西的近代实验农业开拓者——徐光启

(提出问题):阅读本,请你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徐光启一生的主要事迹?

(学生活动)

1、出身农家,官至大学士:在繁华的上海滩上,有一个明的聚集区——徐家汇,它

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内阁大学士、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身上。徐光启是我国

明末著名的科学家,是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的人。中国近代科

学的启蒙大师,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上海人。二十岁中秀才,

三十六岁以第一

名考中举人。四十三岁又考中进士。晚年进入朝廷,先在翰林院、詹事府和礼部任

职,升任礼部左侍郎、尚书、内阁大学士。

2、注重实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1600年,是徐光启人生旅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这

一年,他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这位传教士带的三棱镜、

自鸣钟、日晷仪等科技产品深深吸引了本就关注科技的徐光启。经过一年的交游,

徐光启深受利玛窦的影响,被一种新奇的西方科技和化所折服。徐光启在南京受

洗礼,正式加入了天主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天主教徒。这在伦理道德规范森

严的明代,不啻于石破天惊的举动。

徐光启(162-1633)在对待中西关系方面,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

之前、必须翻译”的原则,以“翻译”为“会通”的条,“超胜”为“会通”的目

的,表明了他将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于中国优秀传统融会创新,以赶超西方、

振兴国家的愿望。

3、著有《农政全书》等著述:《农政全书》全书共60卷,从“农政”,即国家政策的高

度,瞩目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主题,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失

做出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4、对徐光启的评价:徐光启始终不忘革新朝廷政治的理想,几次进京作官,又几次被

奸臣昏君排挤出京。他从政几十年,始终清廉自守,两袖清风,直到病逝时,身边

还不足十两银子。徐光启是中国历史上主动吸纳异域明的先驱,努力以西方化

之长补华夏化之短。作为我国第一位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明的爱国科学家,在数

学、天、历法、军事、测量、农业和水利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著有《农政全书》、

《几何原本》等著作。徐光启作为开风气之先的“引进西学第一人”,不但成为杰出的

农学家,而且被后世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三、堂探究:晚明何以科技群星璀璨?

(提出问题)晚明科技群星有哪些?何以科技群星璀璨?起作用如何?

(学生活动)

1、晚明科技群星:李时珍、徐光启、朱载堉、宋应星和徐霞客。

2、探究的原因: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

(3)思想化:经世致用思想影响;

(4)外部因素:继承传统科技;西学东渐,吸收西方科技;

()个人因素:个人努力

3、探究的作用:

综合看,明朝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眼界最为远大,统治者阶层对

于传播引进外国先进思想技术最为热心,心态也最为良好的时期,这和明代本身经济

的高度发展,思想的高度活跃,广大知识分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空前高涨是分不

开,而所有的这一切追根溯,都必须归到明朝开国之初所制订的政策。明朝前期

是明的恢复期,后期是明的崛起期。正是在明朝统治下,经济的发展,化的空

前普及,士大夫阶层的活跃,哲学思想的突破,使得原开始走下坡路的中国明挽

回了颓势,重新焕发出多样多采的的活力,重新显示出人性的尊严,个性的张扬。

【板书设计】【布置作业】

1晚明科技群英为什么会被时人视为奇人、异人?他们的奇特之处表现在什么方面?

提示:晚明科技群英之所以被时人视为奇人、异人,原因包括:①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

取向仍然是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平步青云,二晚明科技群英投身科学研究、追求经

世致用的做法与此格格不入。②晚明科技群英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讲求实践、勇于创新的

精神和做法,在但是特立独行的。他们的奇特之处表现在:①窥视陈腐的官本位价值观,

甚至弃绝功名利禄,投身于科学研究和著述。②在科学研究和著述的过程中他们都经历

了世人难以想象的主观和客观上的困难,而他们都以自己百折不挠的精神核对理想追求

的信心克服了这些困难。③他们勇于创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唯真,会同中西,

纵横各学科领域。

2,西方学者为什么把晚明科技群英与欧洲艺复兴巨匠相类比,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提示:因为晚明科技群英与欧洲艺复兴时代巨匠基本上属于同时代的人;站在整体的

明史观的角度看,晚明科技群英与艺复兴时代巨匠都对世界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推动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但是,他们之间又不完全一样。首先,晚明科技群英的

成就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科技成就的归纳与总结上,而欧洲艺复兴时代巨匠则以观察、

实验为基础,在科学理论方面创作出一种新的体系;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

“经典力学”,伽利略则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更为主要的是,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

景是不同的。晚明科技群英生活在君主专制社会晚期,但是中国正处于近代前夜,虽然

商品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也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甚至在思想领域

也催生了一些具有防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但就总体而言,旧的因素仍

然压倒了新的因素,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其实是最后的“回光返照”;而西方的艺复

兴运动此时正方兴未艾,资产阶级用人主义新思想冲破旧的封建神学思想的藩篱,欧

洲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的条是晚明的中国所无法比拟的。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情况,深刻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明朝灭亡的必然 性;正确认识“均田免赋”的口号,识记明朝灭亡的时间和原因;知道清朝的建立 者和建立时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明朝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执政者的所作所为将影响国家政权 的稳固,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 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从吴 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5.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6.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支? 答案提示:李自成农民军。 7.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8.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北京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图片展示。

博雅汉语第十七课课程教案

《博雅汉语》第十七课做客(一)教案 课程类型:初级汉语综合课。 教学对象:外国留学生 教学时数:3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材:《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 教学内容:《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第十七课做客(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领会本课所学的生词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2、帮助学生掌握本课出现的新的语言点。 3、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新词的理解。 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1、生词量:25个,补充词:2个,主人、客人、意思。 2、重点生词: 副词:真 数量词:一点儿 名词:心意、上 动词:打车。 3、语法点: “是X还是Y”。 “会”(1) “就是”。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重点词语并用其造句,回答问题或成段表述。 2、能较为流利朗读读课文,语音语调基本正确,注意发音。 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性、综合性和交际性的原则。以语言为中心进行综合训练,精讲多练。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语法理解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语法翻译法、情景法、听说法、实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图片、词语卡片、几包茶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生词学习 1、复习回顾(5分钟):问候、寒暄之后进入复习环节,简单回顾第十六课的重点生词,语言点,让学生说出带有重点生词和语言点的句子,以达到知识的重复、再现。 2、本课导入(5分钟):问问学生有没有去过中国朋友家里玩,都做了什么,与同学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主要让学生们谈他们的经历,此环节教师是倾听者,之后自然而然的引出本课的题目——“做客”。 3、朗读课文(1分钟):老师正常速度朗读一遍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入。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博雅汉语第一册 第6课 现在几点(教案)

第六课现在几点?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生词,并能正确运用。 二、掌握本课的语言点,正确运用并能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三、理解本课课文,掌握特定语境下的交际用语。 交际目标:1)时间的表达法 2)数字的表达法 经典句型:1)——现在几点?——现在八点。\现在八点五分。 现在八点一刻。\现在八点半。 现在八点三刻。\现在差五分九点。 2)——早上几点上课?——大部分是八点五十分。 ——电影几点开始?——晚上八点。 四、语音训练。 五、了解基本的汉字书写规律。 ★教学重点及难点:1.语音训练。 2.汉字书写规律。 3. 时间的表达法和数字的表达法 ★课时安排:本课将用6个课时完成 1、2课时——语音训练,生词,汉字书写 3、4课时——语言点、课文理解 5、6课时——总结及练习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 1.声调的听、读、写 2.复习第5课生词、课文及相应的情景对话。 3.作业点评 4.听写 二、导入新课: 1.从学生买东西的生活情景入手,引出数字表达法。 1、2、3、4、5、6、7、8、9、10

11、12、13、20、24、30、35、40、46、50、57、60、68、70、79、90、99 100、101、102、110、120、199、200(注意:二和两)567、999 1000、101、1010、1100、1199、1200、1999、2000(注意:两) 10000、10001、10010、10100、11000 100000、1000000、10000000、100000000 2.重点生词: (1)现在:刚才、以后 (2)几:“几”和“多少”的区别 (3)点:不是“hour”的意思 (4)早上: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5)部分:大部分、小部分 (6)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统称 (7)半:一半、六点半 (8)太……了:太+ADJ+了 (9)早→晚(注意:形容词) (10)开始→完了(口语) (11)差:差一个人、差护照 (12)一会儿:等一会儿、休息一会儿 (13)见:我见老师。(i am going to see the teacher) 我见到了老师(i have meet the teacher) 三、语言点 时间表达法。 表达一表达二表达三8:00 八点 8:05 八点零五分 8:10 八点十分 8:15 八点十五分八点一刻 8:30 八点三十分八点半 8:45 八点四十五分八点三刻差一刻九点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人关和农民军的失败。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 《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

料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 二、讲授新课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宦官刘瑾、魏忠贤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人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人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可贵的沉默》同步练习B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可贵的沉默》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7题;共121分) 1. (5分)给下面划线的词语换个说法。 ①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我也不阻止他们。 ②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③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 2. (8分)根据课文《欢庆》组词。 旗________、________ 祖________、________ 洁________、________ 庆________、________ 3. (8分)比一比,再组词。 粮________洞________干________东________ 浪________同________汗________冬________ 4. (4分)“外”字共________笔,第二笔________,偏旁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 5. (10分)按课文内容填空。 《可贵的沉默》主要讲的是上课时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________并向他们________,孩子们因此而感到________和________;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________,而________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强烈________之下,孩子们________,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________父母,并学会以行动________父母对自己的爱。 6. (8分)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博雅汉语26课教案

博雅汉语26课教案

《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 -第26课快考试了》 编著李晓琪任雪梅徐晶凝 ********************************************************************* 教学对象外国语学院汉语进修班初级二乙班 教学任务(一)语言知识 1. 重点词语 (1)名词:电、基础、假期、明信片、圣诞节、新年、贺卡、办法、亲戚、邮局、刚才、邮票 (2)动词:接、旅行、决定、出发、考虑、寄 (3)形容词:用功、努力 (4)副词:快、只好、快要、整整、再 (5)助动词:可能 (6)兼类词:放假、排队 (7)专有名词:东北 2. 语言点 (1)快/要/快要…… 了 (2)只好 (3)可能 (4)再 (二)技能训练 1. 读:能够熟读生词和课文,达到声调、语调基本准确:能读懂课文,领会作者的表达中心;能够读懂课后的材料,抓住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2. 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使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式准确回答课文问题。 3. 听:能准确听辨教师朗读的语气、语调,听清楚教师读出的句子,并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4. 写:笔顺部件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生词的写法,并通过听写的方式督促学习,最后能够用关键词“只好,可能,再,刚才,要……了”写出一段话。 时间安排 本课共需2次课,每次课2课时,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1. 第一次课:导入新课,先学习课文第一段中涉及的词汇、语言点,再学习第一段课文,组织课堂练习,小结所学,布置作业。 2. 第二次课:复习上次课所学,检查作业,先学习课文第二段涉及的词汇、语言点,再学习第二段课文,组织课堂练习,小结所学,布置作业。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可贵的沉默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可贵的沉默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会认9个生字,会读“迅速、蕴藏”等词语,理清课文条理。 2、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从而使学生懂得做子女的也应当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教法学法:启发、质疑;自学、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我知道大家听歌!(放生日快乐歌).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生日快乐歌).熟悉吗?那么听到这首<<生日快乐>>,你想到了什么?(指名说:过生日,我想到了爸爸妈妈带我去过生日,生日礼物,切蛋糕…..) 的确,关于生日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这其中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17.可贵的沉默).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吧! 二、学生自学,解决疑惑。 1.请同学们自己来学习这篇课文,老师给大家自学提示:第一点:认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第二点:借助字典学习理解生字,新词.第三点:同学之间互相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请

同学帮助解答.同学们自学之后,老师再来检查,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开始吧! 2.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词: 迅速蕴藏霎时寂静恰好犯错稚拙烦恼 ⑵指名认读,纠音。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三、朗读感悟,唤发爱意。 (一)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当我们读到老师问,你们的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他们是怎么向你祝贺的?这个时候课堂上出现了怎样的场面?(指 名回答,师板书:热闹)。 2、课件出示第一幅插图,这幅图就是当时课堂热闹的场面,课文那几个自然段描写的这个热闹的场面呢?(指名回答)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至九自然段,从中找找描写课堂上“热闹”的语句。 4.指名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句子): ①自由句子,读完以后,感受到了什么? ②你能找到描述这种心情的词吗? ③找找从哪些词中还能体会到他们的兴奋?(神气十足、左顾右盼) ④你们能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吗?齐读 ⑤从这这几句话中,“我”知道孩子们是——快乐幸福的。 ⑥他们的快乐是谁给的?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起义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可贵的沉默》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可贵的沉默》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题 1.读一读,写一写。 chóng fù huǎn hé wài p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jiàn yì biǎo dá fánnǎ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稚________顾________ 议________ 讯________ 暖________ 高________ 恰________ 贺________

唯________ 烦________蚁________迅________ 缓________ 享________ 哈________ 架________ 3.比一比,再组词。 骄________ 阻________ 免________ 神________ 贺________ 异________ 绪________ 情________ 娇________ 祖________ 兔________ 伸________ 驾________ 导________ l fán nǎo fàn cuò xùn sù huǎn hé xiǎng shòu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7.多音字组词。 传:chuán________ zhuàn________ 兴:xìng________ xīng________ 8.生字锤炼。 zhù hè shén qì shízú zuǒ ɡù yòu pàn lxiǎnɡ shòu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最新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孙文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三、新课讲授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吴三桂和陈圆圆的爱情故事,明朝末年有位大将吴三桂驻守山海关,自古英雄爱美人,他的爱妾叫陈圆圆,是个绝世美女,当时他的全家老小都在北京,后来农民起义军在李自

成的率领下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明朝灭亡,吴三桂见大势已去,决定投降李自成,可就在他去往北京投降的路途中,突然听说自己的爱妾被李自成部下李宗敏霸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清军,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清代诗人吴梅村根据这一故事写下了“六军恸哭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名句,那么明末的政治局势究竟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李自成起义 请大家打开课本85页,根据任务扫描,介绍一下李自成。 那么明朝末年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呢? (一)原因:根本原因: 1.政治腐败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材料,找出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表现: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教师补充: 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内忧外患(外有金兵的侵扰,内有明末的起义),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但朱由校却不务正业,不把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内容分析 《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统一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一时期历史的特色之一就是统一,明朝灭亡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动荡,但国家并没有因此而进入分裂时期,这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统一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另一特色就是多民族,而清兵入关,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 (2)说出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口号及建立的政权,起义的简单经过及结果,了解李自成起义成功的原因。 (3)了解清朝建立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所属民族、发展壮大和清兵入关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概括相关史料的主要内容,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 (2)通过阅读材料,能够根据《李自成起义》示意图,讲述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结果,培养学生识图画图的能力。 (3)通过观看《满族兴起》视频,能够用表格整理清朝建立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观看《清兵入关》视频,了解满族入主中原的史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明朝灭亡原因和李自成起义内容的学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主宰。 三、学情分析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本课历史史料丰富的特点,采用了史料阅读的方式。学生现阶段能够了解历史史实,但讲述历史的能力不够强,因此根据示意图复述历史史实就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初中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左右,他们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并且学生在现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选取第一手史料更能帮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因此,通过史料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灭亡这一难点问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分析? 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 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 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

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原因) 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 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 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13]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崔征如故。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末农民起义军壮大的是哪一只)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只? 答案提示:李自成。 3.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4.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多媒体展示努尔哈赤图像)教师讲述:满洲的兴起的基本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 ,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前的进程【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崇祯帝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5.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6.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支。 提示:李自成农民军。 7.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提示:(1)明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8.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提示: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北京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图片展示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 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 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理解 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教学方法】巧用史料创设情境导学,教师设问启发和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 名著 李时珍 宋应星 徐光启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明长城和 北京城 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和 外城组成 小说和 戏剧 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 科全书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17课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教授新课: 师:首先大家要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对课本内容进行标记。(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预习提纲) 生:自主学习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起义原因: 口号: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闯王李自成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清兵入关: 满洲兴起:发展: 明朝的灭亡 表现: 预习提纲: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师:通过自主学习,大家对本课基本知识内容已经有所了解,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 表现: ①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② 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③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师: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如明神宗在位48年,竟有20多年不上朝,还有一位著名的木匠皇帝(多媒体展示:木匠皇帝),同时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导致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朽。从而造成社会动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表现: ①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②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5.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6.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支? 答案提示:李自成农民军。 7.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8.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北京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图片展示。 努尔哈赤皇太极

《博雅汉语》第十七课做客(一)教案

《做客(一)》教案 教学内容:《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第十七课做客(一) 教学课时:3课时 一、本课基本情况分析及教学重点 1、生词量:25个,补充词3个 2、重点生词: 真 一点儿 心意 打车 3、语法点: 是X还是Y 会(1) 就是 4、“课文”为对话,共18句。练习共七大题。 二、教学环节设计 (一)导入阶段 ·问候、寒暄,铃声响后应尽快进入实际教学。 ·引入课文(5分钟) 问:你们来中国也有一段时间了,有没有人在中国过过年啊? 问:过年的时候我们一般都要干嘛? 问:同学们看这张图片(拜年),这是干嘛? 去别人家,把自己当做客人,对吗?我们就把这种行为叫做“做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叫做《做客》,请大家翻到课本第123页。首先我们进入生词的学习。 (二)讲解生词(35分钟) 带读,发现问题进行纠正。然后用部分时间让学生单独念单词,主要纠正发

音。注意快速的随机轮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念。然后每个单词逐一讲解,重点讲解“真、一点儿、心意、打车”。 1、做客 2、请进:“请”是一个礼貌用语,“请进”就是请别人进来。 3、真:这里是程度副词,常用在某些形容词前面,含感叹之情。比如:玛丽, 你的衣服真漂亮。今天天气真好。大卫,你的汉语说得真棒。 但是我们不能什么形容词前面都加“真”,比如,真雪白真浅蓝真深黄······“雪白、浅蓝、深黄”等词本身程度就很深了,我们就不能再在它们前面加“真”了。 另外,“真”还可以修饰动词,含惊讶之情。比如:没想到你真做到了!真让他说对了。 4、干净:在地上丢些纸巾、粉笔···问:现在地上是不是很脏很乱啊?把纸 巾、粉笔等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再问:现在呢?还脏吗?现在是不是干净了? 5、坐:大卫,你站起来,坐下,这个动作就是“坐”。 6、哎呀:叹词,表示惊叹、埋怨、不耐烦等。 哎呀,你太能干了。(惊叹)哎呀,你怎么现在才来啊!(埋怨)哎呀,你快点儿!(不耐烦) 7、客气:你帮了朋友一个小忙,朋友又是道谢又是请吃饭,朋友是不是很客气 啊?我们跟不认识的人说话是不是都会加“请”啊?这样子说话就是客气哦,朋友之间我们一般都不这样是不是?(可以请位同学表演一下) 8、一点儿:表示很少或不定,看我杯子里的水,是不是只有一点儿了啊?(很 少)但是很多时候“一点儿”是个模糊词,到底多少是“一点儿”,是不具体、不确定的。比如:我们经常说,我去喝一点儿水,可是却喝了一大杯。 天凉了,多穿一点儿。(到底多少,不确定)我晚一点儿回去。(到底是什么时候,不确定) 9、心意:一是对人的情意。比如:这些礼物使我们的心意。 二是心里的意思,想法。比如:你根本不明白我的心意。 10、收下:别人送你东西,你接受了,就是“收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