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歌鉴赏之形象概括练习(学生版)

诗歌鉴赏之形象概括练习(学生版)

诗歌鉴赏之形象概括练习(学生版)
诗歌鉴赏之形象概括练习(学生版)

诗歌形象概括检测

【要求】分点作答,书写工整

一、人物形象概括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①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簶③,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襜:短衣。②娖:整理。③银胡簶:银色的箭袋,这里指箭。④金仆姑:箭。问: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6分)

【答题步骤总结】

二、景物形象概括

南乡子·秋暮村居

[清]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①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注】①荧荧:灯光闪烁之貌。元吴师道《桐庐夜泊》:“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问: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分析。(6分)

【答题步骤总结】

三、事物形象概括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①,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虏弦开:指回鹘南侵。②仙掌:皇宫求仙时以铜铸人托盘承露的一种设施。③长门:汉宫名,这里指朝廷。

问: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早雁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6分)

【答题步骤总结】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诗歌阅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 (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 (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1)泰山 (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泰山 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感情。 2.古诗阅读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③丧乱:安史之乱。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导学案 一、真题预习 1,(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2、201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二、知识解说 (一)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分类?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也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形成画面、意境。 (3)事物形象: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二)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如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这个典故。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秋风”等意象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以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结合诗中的“逢”“抱膝”“伴”“说”等动词,再联想当时作者客居在外的情景,可以将形象定格为:刻画了除夕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 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降职。幽州台: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师的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了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概括为: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三)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步骤? (1)答题步骤分三步: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37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含解析

天天练37 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 基础过关 一、[2020·皖北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指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他为师。后来他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两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望”的悠闲之情。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有误,“没”指消失不见,根据“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从诗中看不出“疾驰前进”的意思。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上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是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遇。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雨、鸣蝉三种意象。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画面: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雨后黄昏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的写景角度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动静角度、声色角度(视听角度)、虚实角度、观察视角等。颔联上句写雨后残阳,是视觉角度;下句写秋日蝉鸣,是听觉角度。视听结合,描绘了秋日雨后黄昏的静谧。对于“描绘了一幅……画面”类问题,回答时需总括景物意境特征,并具体描绘画面。 知识拓展: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常见作用 (1)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 (2)借景抒情,为情铺垫。诗歌中的意象可为抒情蓄势做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 (3)抒情载体,寄托情感。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物、景,是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 (4)贯串全诗,成为线索。意象作为诗歌的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串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二、[2019·陕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阙'题①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含答案)

课案3 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 随堂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注】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词人看似写山和月,其实是借它们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上片写青山“招不来”,又写青山唤我到溪边和它一起居住,再结合词后的注释②,青山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下片写明月,“在天高处”,并且还夜夜听读屈原的《离骚》,结合屈原的形象,明月的特点也就很清楚了。 答案: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词人想象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 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词人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笋皮。③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这是一首咏竹诗,诗人要借“竹”言志,所以对“竹”的形象给以着力描绘,要准确把握其形象特点,必须关注分析这些描写其形象的诗句。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宜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答案:前三联描写出清新秀雅的新竹形象。它是新出嫩竹,颜色翠绿,竹影阴凉;雨洗后更加洁净,风吹过香气怡人。

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 意象和意境 ?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 要点阐释: 1、意象 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它是诗人主

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全诗前运用了“阴雨”、”江草”、”鸟鸣”,柳”、堤”等意象构成了这样一种凄凉凄清意境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1)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境是通过一个个意象构成的生活图景或艺术氛围。 2)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 3) 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没有意象,不能构成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总之,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37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解析版

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 基础过关 一、[2019·皖北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指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他为师。后来他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两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望”的悠闲之情。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有误,“没”指消失不见,根据“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从诗中看不出“疾驰前进”的意思。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上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是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遇。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雨、鸣蝉三种意象。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画面: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雨后黄昏图。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诗歌技巧题”配套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玉楼春① 欧阳修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②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 ①一说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②尊:通“樽”。 (1)下列对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南浦”句化用南朝文学家江淹《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借以表达“春水绿波”的美好意境。 D.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花朵相继开落,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解析:选B B项,“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错误,应该是一年中芳华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现,最值得人放眼欣赏。 ★(2)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三、四两句运用对举(对偶)的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纹”,南与北、高与低、红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暗示了整个天地间都是蓬勃绚烂的春景。(若答拟人、比喻,酌情给分)②这两句融情于景,充满生机的春景,正是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坚韧豪放的个性和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6分。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练)(含解析)

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练) 一练高考 一、【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歌鉴赏形象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歌鉴赏形象题专练 (附答案解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 【注】①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元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②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遭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曾考虑退兵。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③锦古江头:指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问: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 2、(2019·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问: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问: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北塘避暑[注] 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此诗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问: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篇紧扣题目,写于长安“春望”,侧重写望中所见,运用了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千门”代指京城长安,以“草色闲”衬托诗人的闲适之情。 B.颔联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羡慕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包含一种嫉妒之情。 C.颈联又转人写景,诗人先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远不可及;转而写近景,写眼前的长安宫殿。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D.尾联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逢世难”“衰鬂”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忧愤,“独将”“客秦关”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愁苦和客居他乡的羁旅惆怅之情。 E.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咏三叹,读后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表现出一种阴柔美。 (2)颈联刻画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梳理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内涵 2、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3、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30秒) 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等级为D。诗歌中的形象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之一。鉴赏诗歌形象,主要涉及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查形式为概括和分析。现就事物形象鉴赏题的设问方式和答题技巧和大家分享一下。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中的形象。 二、什么是事物形象。(1分30秒)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的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所以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三、备考锦囊(1分钟) 1、在高考中,鉴赏景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提问形式: ①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意象? ②说一说这一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③诗人通过诗中塑造的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2、答题步骤解析 答题思路是怎样的?下面就给大家分步骤讲一下。 ①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是什么物象; ②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内在品性; ③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最新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练习题word版本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练习题 1、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2、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4、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请结合全诗解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6、 采莲曲采莲词 白居易(唐)张潮 菱叶萦波荷飐风,朝出沙头日正红, 荷花深处小船通。晚来云起半江中。 逢郎欲语低头笑,赖逢邻女曾相识, 碧玉搔头落水中。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一、学习用品(school things) pen钢笔pencil铅笔pencil-case铅笔盒ruler尺子book书bag包comic book漫画书post card明信片newspaper报纸 schoolbag书包eraser橡皮crayon蜡笔sharpener卷笔刀 story-book故事书notebook笔记本 Chinese book语文书English book英语书math book数学书 magazine杂志dictionary词典 二、人体(body) foot脚head头face脸hair头发nose鼻子 mouth嘴eye眼睛ear耳朵arm手臂hand手finger手指 leg腿tail尾巴 三、颜色(colors) red红blue蓝yellow黄green绿white白 black黑pink粉红purple紫orange橙brown棕 四、动物(animals) cat猫dog狗pig猪duck鸭rabbit兔horse马 elephant大象ant蚂蚁fish鱼bird鸟eagle鹰beaver海狸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练习题学习资料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 练习题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 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点: ①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 ②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④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请简要赏析诗歌中“山客”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试分析诗中梅的形象。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试分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①,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②家鹦鹉洲③边住。 【注】①也么哥:感叹词,无实义。②侬:我。③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既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又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鹦鹉洲”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 ②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能力目标: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②学会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人物形象类题型如何规范解答 【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可知诗圣之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怡情田园。在诗歌的天空里,英雄、征人、游子、悲士、隐士、宫女、思妇……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如群星闪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明确概念 人物形象:作品中描写的人物;诗人自我形象。 三、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分析描写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通过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四、高考链接·规范答题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形象特征)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具体分析)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形象作用) 五、答题步骤归纳 1、总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概说特征、身份) 2、分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结合表达技巧) 3、评价: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六、随堂演练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

答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题归纳及训练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题归纳及训练答案 [即时小练] (1)清新美好(2)清冷孤寂(3)辽阔深远(4)萧索苍凉 2.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解析:首先找出第二联中描写的意象:日、桥、人、水、树、鸟,再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根据描写意象的特点及意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寻雍尊师①隐居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②卧,松高白鹤③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解析:选BC。B项,颔联除了写寻找过程的艰难之外,更主要的是表现寻找过程中的乐趣。C项,错在“以动衬静”。 (2)这首诗是怎样刻画“雍尊师”这一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刻画形象:①“逍遥不记年”直接表现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②“古道”“流泉”“花暖”“松高”描绘居处环境的清幽、静谧,侧面烘托人物的淡雅高洁;③运用青牛、白鹤的典故,表现人物洒脱自由的道家情怀。 思想感情:①对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的仰慕;②对恬淡自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③暮色苍茫,寒烟四合中独上归程的怅惘之情。 4.(2018·鞍山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①通②理,渔歌入浦深。 【注】①穷:失意,归隐。②通:得意,出仕。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赠友诗。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此诗回赠给他。 B.首联感慨自己人到晚年,唯好清静,对官场之事不再关心,表明作者追求隐逸生活,消极厌世的精神追求。 C.颔联中“自顾无长策”反映了作者的苦闷,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能为力,只好归隐。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出作者与自然心灵相通之意,表现了对自然山水的深深眷恋。E.尾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又以不答作答,勾勒出一幅韵味深蕴的画面,耐人咀嚼,发人深省。 解析:选BD。B项,“消极厌世”与诗意不符;D项,颈联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解析:本题考查画面的意境氛围,要先找出所描绘的画面,分析其具体特点,然后才能进一步把握营造的意境。 答案: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含答案)

课案2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随堂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环境特别要注意“北风”“白草”和“胡马骎骎”等意象。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① 柳永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完整版)小升初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 一、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1: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二、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例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全89780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纲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