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考点汇总

财政学考点汇总

财政学考点汇总
财政学考点汇总

第一章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

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收入分配不公

4.经济波动

5.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财政学中的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需要

?私人需要

?财政的概念

财政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公共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财政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公平的衡量标准:

劳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的机制和主要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经济稳定的含义

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主要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第二章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生产

(一)公共生产的地位和类型

(二)提供公共物品和某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宜采取国有国

营模式

(三)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采取国有国控模式

(四)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宜进行公司制改造

(五)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1.平均成本定价法 2.二部定价方法 3.负荷定价法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必须将项目的收益【包括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全部量化,

同时也将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全部量化,然后再分析比较其效果。

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收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

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

的情况。

●2.最低成本法,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

公共选择的基本内容(三个层次)

●立宪阶段公共选择要决定公共物品的决定规则,及决定按何种原则把社会各成员

的偏好加总起来,以确定社会需求的公共物品量,按何种原则确定各阶层要负担的税收

●立法或议会阶段公共选择的主要内容是由民选议员们在议会通过立法程序讨论表

决各种议案,议案涉及从投票人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中确定出公共物品的社会需求量,最后通过的法案就是社会所需要的和政府将提供的公共物品量。简而言之立法阶段要在现行规则和法律范围内开展集体活动

●行政和司法阶段公共选择的内容是要有政府行政机构生产和提供社会所需要的,

议会所决定的公共物品,即将立法机构通过的法案付诸实施,执行立法阶段所同构的各项决策。

第三章

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功能分类可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

他支出五类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四、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二不要】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一)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指标及占GDP 或GNP 的比重】

(二)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公共支出扩张法则(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提高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1.经济性因素 2.政治性因素 3.社会性因素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三)政治决策程序【以上三点要具体看一下】

十一五期间财政在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方面的内容

1、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3、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4、促进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6、着力支持经济体制的改革

第四章

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购买性支出之一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是混合物品,义务教育是公共物品

政府必须介入和干预卫生医疗费用的理论依据的三条理由

第一,减少贫困是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

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起作用具有外部性

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干预四结果健康低成本满意度公平

第五章

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相比的特点

1、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的生产者,最求

微观上的盈利性

2、企业或个人主要靠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规

模受限,一般主要从事周期快、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而政府财力雄厚,资金来源多半无偿,可投资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企业囿于一行一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

政府(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1、资产-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

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

3、结业创造标准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

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基础设施提供方式的特点

从经济性质来看基础设施大体上可以归类为混合物品,可以由政府提供,可以有市场提供,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管理,并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以此称为“政策性金融”。

财政投融资的意义

1.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

2.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先行资本或公共物品。)

3.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导机制。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三大”政策性银行概况

1.中国国家开发银行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中国进出口银行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点:

1.业务职能的政策性 2.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由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理由: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3.私人保险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

形成了目前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险体系

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财政补贴的积极效应

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

2.财政补贴可以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消除“排挤效应”。

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

我国财政补贴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1.财政补贴项目仍然偏多,规模仍然偏大。

2.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地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

3.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4.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刺激了不合理消费,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三、财政补贴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1从制度创新入手,提高财政补贴支出效益

2.改变农业补贴方式

3.取消绝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

4.改革公用事业补贴

5.增加财政对科研费用的补贴,调动企业研究开发的积极性。

6.运用财政补贴,加强环境保护。

7.运用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

二、税收支出的形式 p181

1.税收豁免 2.纳税扣除 3.税收抵免 4.优惠税率

5.延期纳税 6.盈亏相抵 7.加速折旧 8. 退税

第七章

财政收入的分类

1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2种分类法)

1.税收,收费,债务收入,铸币收入(铸币税),通货膨胀收入(通货膨胀税)。

2.经常性收入和非经常性收入。

(1)经常性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各种收费

(2)非经常性收入主要包括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2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

1.预算内资金收入2.预算外资金收入

3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

两种亚类:一是以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可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二是以部门结构为标准农工服一二三轻重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等

一、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三)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1、适度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2、将财政收入规模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

3、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关键在于调节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

4、坚决取缔乱收费,继续进行税费改革,控制预算外收入增长

5、对现行税制和税收政策继续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

6、兼顾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方针,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

区间

预算外资金的含义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货代履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而未统计在财政收入之内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第八章

税收的“三性”

(一)税收的强制性(二)税收的无偿性(三)税收的固定性

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纳税人的负担和国家税收收入的多少,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税收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税率主要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三种基本形式。比例税率。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税额占课税对象的比例总是相同的。比例税率是最常见的税率之一,应用广泛。比例税率具有横向公平性,其主要优点是计算简便,便于征收和缴纳。

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是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的等级,随着课税数量增大而随之提高的税率。累进税率一般在所得课税中使用,有效地调节纳税人的收入,正确处理税收负

担的纵向公平问题。

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应纳税额的税率形式。(???)起征点与免征额

二、税收分类

(一)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对象的性质】

(二)直接税与间接税

(三)从量税与从价税【课税标准】

(四)价内税与价外税【与价格关系】

(五)中央税与地方税 [l女属关系

第三节税收原则 p223

公平类税收原则

受益原则能力原则

效率类税收原则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负转嫁方式

1.前转方式 2.后转方式

3.其他转嫁方式

(1)混转(2)消转(3)税收资本化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3. 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 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 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第九章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普遍征税的影响)

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二、税收的替代效应(差别征税的影响)

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和纳税人的购买量。

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

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朝同一方向变化。

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有点和书上的不同】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

3.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十章

增值税类型

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

第十一章

一、工商税制改革的主要理论

(一)公平课税论 ( 二)最适课税论(三)财政交换论

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

1.主要强调横向公平目标,几乎不涉及纵向公平,主张将纵向公平留给政治程序去解决。2.把税收问题与政府支出政策分开讨论。

3.以税基的综合性和税收待遇的统一性作为指导原则。

4.主张按纳税能力来纳税,但纳税能力的衡量方法,为所得(纳税能力)等于适当会计期间消费加上应计净财富的变化,使之直接对应于可计量的现金流量。

最适课税论的主要内容

1.直接税与间接税搭配理论2.最适商品课税理论3.最适所得课税理论

直接税与间接税搭配理论

(1)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

最适商品课税理论

(1)逆弹性命题(2)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

最适所得课税理论

(1)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2)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型”

二、世界税制改革的实践

(一)所得税: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减少档次

(二)一般消费税:普遍开征增值税、提高标准税率、制定标准化的增值税

(三)开征“绿色税收”,重视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第十二章

国债的种类

1.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分为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

2.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分为内债和外债。

3.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4.以发行的凭证为标准,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国债的结构

1.应债主体结构2.国债持有者机构或应债资金来源结构3.国债期限结构

国债负担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1)认购人负担(2)政府负担(3)纳税人负担(4)代际负担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过再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及债务和税收等价。其学派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的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

国债的经济效应 p311

(一)国债的资产效应(二)国债的需求效应(三)国债的供给效应

国债的政策功能

(一)弥补财政赤字(二)筹集建设资金(三)调节经济

控制国债负担率的基本途径;

1、控制基本赤字

2、国债利率要适度

3、强调国债投资的效益,保持适度的高经济增长率国债市场的功能

(一)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国债市场具有顺利实现国债发行和偿还的功能

(二)国债作为金融政策工具,国债市场具有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和提高社会资金效率的功能

国债市场现状

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交易市场

第十三章

一、国家预算的含义及其类别

(一)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二)以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国家预算原则:

1.公开性 2.可靠性 3.完整性 4.统一性 5.年度性

我国政府五级预算:中央省市县乡

什么是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和竞争性的特点。

4、政府采购方式及其选择

(1)招标性采购:通过公开招标、投标及竞争性谈判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市场上为政府及其公共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制度。它具有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特点。

具体方式:1公开招标(非限制性招标)、2邀请招标(限制性招标)

(2)非招标性采购:泛指招标性采购以外的其他采购方式。

3询价采购,4单一来源采购、5、竞争性谈判采购 6、其他采购

预算管理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统收统支“体制于1953-1978年20多年时间内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开始改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施行“分级分税”体制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1) 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我国增值税的范围是:除了农业生产环节和不动产外所有的销售货物或进口货物,并对工业性及非工业性的加工、修理修配也征收增值税。

(2) 税率:17%,13%(一般纳税人),3%(小规模纳税人)

适用13%低税率的货物:人民生活必需品;宣传文教用品;支农产品;国务院特殊规定;

小规模纳税人的界定:生产企业年应税销售额<50万元,商业企业<80万元。

(3)增值税的计算

计税方法:扣税法

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进项税额:发票注明税额,不得抵扣情况

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增值税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的计算

销项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

一般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确定: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特殊情况下销售额的确定1

A视同销售行为

a委托他人代销货物

b以收取手续费方式销售代销货物

c设有两个以上机构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是机构在同一县(市)除外;

d将自产货物用于不征收增值税的项目或固定资产建设项目

e将自产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f将自产、进口或购买货物无偿转让其他单位或个人;

g将自产、进口或购买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h应停业、破产、解散等原因,将余存货物低偿债务,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特殊情况下销售额的确定

B混合销售业务

一项销售行为如果同时涉及货物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为混合销售行为;从事货物生产、批发零售的企业或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应当征收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非应税劳务,不征收增值税(征收营业税)。

C纳税人兼营非应税劳务

纳税人的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或应税劳务,又涉及非应税劳务,为兼营非应税劳务。如果纳税人的应税行为为兼营非应税劳务,则应分别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如果纳税人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其应征营业税的劳务要与应征收增值税的应税行为一并征收增值税。

D不合理的销售额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价格明显不合理的,主管税务机构有权依据市价核定其销售额。

进项税额的计算-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

A纳入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B纳税人进口货物,从海关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C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免税农产品,准予按照买价依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进项税额=买价×扣除率(13%),废旧物资经营扣除率10%;

D一般纳税人购、销货物(固定资产除外)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根据运费结算单据(普通发票)所列运费金额依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扣除,但随同运费支付的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杂费不得计算扣除进项税额

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A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B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C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D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

E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销售额×税率(3%)

例题1:某一般纳税人某年8月经营情况如下,试确定其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税率17%)n1、外购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货款100万元,税额17万元。

n2、进口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已纳增值税额25万元。

n3、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入一批原材料,经核准价值为50万元。

n4、外购免税农产品,支付价款100万元。

n5、将货物运往外省销售,支付运费50万元。

n6、从废旧物质经营单位购回一批免税废旧物质,支付价款15万元。

n7、上月尚有未抵扣完的进项税余额2万元。

解:上述7项业务中,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17 +25+50×17%+100 ×13%+50×7%+15 ×10%+2=70.5(万元)

例题2:某果酱厂某月外购水果10000公斤,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

和增值税额分别是10000元和1300元(每公斤0.13元税金)。在运输途中因管理不善腐烂1000公斤。水果运回后,发放职工福利200公斤,用于厂办招待所800公斤。其余全部加工成果酱400公斤(20公斤水果加工成1公斤果酱)。其中350公斤用于销售,单价20元,50公斤因管理不善被盗。确定当月该厂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

解: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1300-[1000(腐烂)×0.13+200(福利)×0.13+800(招待所)×0.13+50(被盗)×20×0.13]=910(元)

例3:某零售商店当月销售一件售价为2000元的衣服(不含税),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假定当月进项税额为150元,计算该商店应纳税额。

解: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2000×17%-150 =190元

例4:某公司当月销售收入100万元,当月购进原材料金额20万元,购进生产经营用

电脑一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税额为10万元,还为改善职工生活条件购进一批抽油烟机发给职工,取得发票注明税额6000元,计算当月该公司应纳税额。(税率17%)解: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 100×17%-20×17%-10 =3.6万元

例题5:某企业某月发生以下业务:购入商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货价金额为600万元,同时支付商品费用取得的货运发票上注明运费10万元,同月销售商品取得收入936万元(含增值税),赠送客户价值6万元的商品,将委托加工的部分商品作为礼品分送客户,加工单位开具的专用发票注明价款10万元,同类商品的零售价格为12万元,当月该企业支付实物奖金20万元,上月结转是进项税额14万元。销售和委托加工的商品增值税税率17%,确定企业当月的应纳增值税。

解:当月进项税额=600×17%+10×7%+10×17%+14=118.4万元

当月销项税额=936/(1+17%)×17%+(6+12+20)×17%

=142.46万元

当月应纳税额=142.46-118.4=24.06万元

2、税率

《企业所得税法》第4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同时规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

际联系的,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纳税,适用税率为20%

3、应纳税额---解读新企业所得税法

《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中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即企业应纳税额的公式为: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

(1)财政拨款;(2)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1)国债利息收入;(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3)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4)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第九条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第十条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一)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

(二)企业所得税税款;

(三)税收滞纳金;

(四)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五)本法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

(六)赞助支出;

(七)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

(八)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四十条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第四十一条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

第四十二条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第四十三条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第四十四条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例题1:某企业2008年度产品销售收入1000万元,销售成本500万元,期间费用200万元,请计算该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例题2:某工厂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营业成本400万元,税金及附加55万元,投资收益50万元(其中:认购国债利息收入30万元,金融债券利息收入20万元),营业外收入10万元,营业外支出40万元(包括赞助某单位25万元,合同违约金支出10万元,因税收违法被税务机关处以罚款5万元),管理费用230万元,财务费用120万元。请计算该工厂2008年应纳税所得额和所得税额各为多少。

例题3:一家机械制造企业,2008年实现税前收入总额2000万元(其中包括产品销售收入1800万元、购买国库券利息收入100万元),发生各项成本费用共计1000万元,其中包括:合理的工资薪金总额200万元、业务招待费100万元,职工福利费50万元,职工教

育经费2万元,工会经费10万元,税收滞纳金10万元,提取的各项准备金支出100万元(未核定)。问:这家企业当年应纳的企业所得税额是多少?

(二)个人所得税

1.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纳税人和征收模式

2.计算方法:

(1)工资薪金所得:

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x税率-速算扣除数

应纳税所得额 = 工资薪金所得-2000

工资薪金所得

税级: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1 不足500 5% 0

2 500-2000 10% 25

3 2000-5000 15% 125

4 5000-20000 20% 375

5 20000-40000 25% 1375

6 40000-60000 30% 3375

7 60000-80000 35% 6375

8 80000-100000 40% 10375

9 100000以上 45% 15375

例:王某当月取得工资收入90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共计1000元,费用扣除额为1600元,试计算其当月应纳个人所得税。(2)稿酬所得

每次应缴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x20% x(1-30%)

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4000)-800

每次收入额( >4000)x(1-20%)

(3)财产转让所得

应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20%

应纳税所得额=财产转让收入-财产原值-可扣除费用、税金

(4)偶然所得

应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20%

偶然所得以每次取得的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不扣除任何费用

(5)财产租赁所得

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x20%

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4000)-800)

每次收入额( >4000)x(1-20%)

(6)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年应纳税额=(年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全年已预缴税款年应纳税所得额=年收入总额-成本、费用及损失(or 800)

个体工商户和承包所得

税级: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1 不足5000 5% 0

2 5000-10000 10% 250

3 10000-30000 20% 1250

4 30000-50000 30% 4250

5 50000以上 35% 6750

(7)劳务报酬所得

①每次取得劳务报酬在1000元以下的(含1000元),按预扣率3%全额计税。

②每次取得劳务报酬在1000元以上的:

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 x20%

应纳税所得额 =(每次收入额≤4000元)-800

(每次收入额>4000元)x(1-20%)

(8)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每次应缴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x20% (5%)

(9)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每次应缴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x20%

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4000)-800

每次收入额( >4000)x(1-20%)

例题1某公司经理王某,11月获得工资收入5000元,银行利息收入4000元,在某高校MBA 班讲课收入2000元,请计算他当月应纳税所得税。

例题2作家张某12月取得如下收入:工资2580元,与他人合作完成著作一本获得稿酬合计36000元,其中张某完成工作量的1/2,拍卖邮票一套,卖价8800元,原买入价3000元,手续费800元,计算应纳税金。

例题3个体工商户王某2003年度销售收入20万元,销售成本10万元,销售费用4万元,计算应纳所得税。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 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2.财政基本形势。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 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 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 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 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 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 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 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价格的变动全影响企业的( ),进而影响财政收入。 A、所得 B、营业额 C、财务 D、会计核算 2、( )是财政分配结构的中心环节。 A、税收收入 B、税收支出 C、财政收入 D、财政收支 3、( )有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 A、C B、V C、m D、V,C 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该界限的确定具有( ) A、主观性 B、重要性 C、客观性 D、现实性 5、( )的职能是指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 A、监督 B、收入分配 C、聚财 D、稳定经济 6、1953年的所得税是指( ) 国营企业所得税 B、私营企业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 D、以上均不正确 7、国家通过法律程序规定的税种称为( ) A、正税 B、附加 C、税法 D、税制 8、征税活动的各种规定即( ) A、税制 B、准则 C、税法 D、条例 9、现行营业税征税范围主要局限于( ) A、工业 B商业 C、第三产业 D、农业 10、免税法可分为全额免税和( )免税。 A、部分 B、超额 C、累进 D、绝对 11、( )抵免适合于跨国子母公司或控股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 A、直接 B、间接 C、抵税 D、特别 12、关税是对( )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 A、进入 B、出口 C、进出 D、流入 13、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

A、建设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我国特有的经济范畴 14、以下哪面不是消费性支出( )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国防 15、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是( )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公平分配 D、国际收支平衡 16、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 )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 B、农轻重 C、基建与更改 D、工业与农业 17、我国财政最大和最主要的支出类别是( )支出。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建设性 18、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 A、基本建设 B、更新改造 C、住宅建设 D、基础设施 19、非转移性支出是指( ) A、社会保障 B、补贴 C、国债利息 D、行政管理 20、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 A(社会保障 B、资本转移 C、财政补贴 D、债务利息 21、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 ) A、各项税收 B、利润 C、收费 D、债务 22、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称为( ) A、经济计划 B、国家预算 C、收支方案 D、国家扶算 23、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 ) A、税收 B、利润 C、国债 D、财政贷款 24、《预算法》规定,从( )年起国债不再作为财政收入,而是作为弥补赤字的手段。 A、1979 B、1992 C、1994 D、1995 25、预算外资金是( )的组成部分。 A、预算同资金 B、财政资金 C、银行资金 D、国债

财政学期末复习题

1、从财政职能和公共产品的角度认识环境保护支出与政府的关系30 财政的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的财政担负着四个方面的职能,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我国环境保护支出是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在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根据公共产品的内涵:环境保护支出属于公共产品的支出,环境保护属于对公共资源的保护,是公共产品。 政府有环境保护的职责,有对公共产品的保护职能,国家财政对环境保护支出属于对政府公共产品的支出。在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构建环保支出与GDP、财政收入增长的双联动机制,确保环保科目支出额的增幅高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并将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环境保护。如2012年环保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243143.83万元,其中:基本支出28261.13万元,项目支出214882.7万元。据公共预算收支总表数据显示,环保部2012年部门公共预算支出逾37亿元。但是,就目前情况下,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最终要依靠环境科技的创新和进步,这就需要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重要的依据是06年召开的科技大会,国务院颁布了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纲要特别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并将环境列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并规划了方向。以上都说明了,政府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能,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出。同时,也是政府通过对财政职能的履行,加大对环境保护公共产品类的政策倾斜,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积极履行对环境保护支出公共产品的财政倾斜。 因此从财政职能和公共产品角度来说:环境保护支出就是政府履行其财政职能的行为,是政府从宏观层面上对环境公共产品的保护,积极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履行环保职能,体现我国政府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谋利益主旨,是负责任政府的体现。 2、谈谈你对课税原则的理解20分 我国税法的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课税法定原则。税收法定原则,又称税收法定主义、租税法定主义、合法性原则等等,它是税法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它是指一切税收的课征都必须有法律依据,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纳税人有权拒绝。税收法定是税法的最高法定原则,它是民主和法治等现代宪法原则在税法上的体现,对保障人权、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举足轻重。它强调征税权的行使,必须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征税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以法律规定的税法构成要素为依据,任何主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均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从而使当代通行的税收法定主义具有了宪法原则的位阶。。 2、课税公平原则。指纳税人的地位在法律上必须平等,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进行,公平分配,实质是按纳税人的收入多少来征税。包括两个方面:(1)税收立法公平原则。它是公平原则的起点,它确定了税收分配的法定模式,没有税法之公平,就没有税收之公平;。(2)税收执法公平原则,也称为平等对待原则,即税务机关在运用税法时必须公正合理,对于情况相同的人应给予相同的对待。 3、课税效率原则。指以最小的费用获得最大税收收入,并利用经济调控作用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的发展。税收的效率包括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经济效率两大方面。税收行政效率是通过一定时期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的税率之间的比率而衡量,即表现为征税收益与税收成本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市场失灵: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市场 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些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效应,即产品或服务对生产 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 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课本)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公众共同受益,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PPT)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私人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萨缪尔森 4、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 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利。(课本) 非排他性(nonexcluding)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外是不可能的或成本很高的。如:国防、灯塔(PPT)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5、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 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课本) 非竞争性(nonrival)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PPT) 6、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定义见1。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成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自考财政学考点十四

自考财政学考点十四 设立偿债基金 从历史经验看,设立偿债基金的办法弊多利少。 有利之处:较受投资者欢迎,其发行价格能高于条件相同或类似的同值债券。 弊端:偿债基金常常不可避免地挪作他用,因而形同虚设。 依靠财政盈余 特点:盈余多,则偿债数额多;盈余少,则偿债数额少;无盈余,则无款偿债。 从一般情况看,这种方法实属理论上的假定。 国债的发行价格 1、平价发行:发行价格=票面金额。要求国家信誉良好,且市场利率=国债利率。 2、折价发行:发行价格<票面金额。 3、溢价发行:发行价格>票面金额。一般只在债券利率高出市场利率较多时才会出现。 国债的发行和推销机构 包括:金融机构、邮政储蓄系统、中央银行、财政部或国债局。 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 1、国民经济的分配结构; 2、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3、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任务; 4、认购者负担能力; 5、政府偿债能力; 6、国债的使用方向。

国债的限度及衡量指标 1、国债绝对规模指标: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当年发行国债的总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2、国债相对规模指标: (1)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总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它反映了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赖程度。一般以15%-20%为宜。 (2)财政偿债率:=当年国债偿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100% 它反映了财政偿还到期国债本息的能力。一般认为,财政偿债率应小于20%。 (3)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它是衡量经济总规模对国债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用于反映国债规模的主要指标之一。 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的警戒线是: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4)国债发行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国债发行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按照经验,这一指标的控制应在5%-8%之间。 (5)国民经济偿债率:=当年国债偿本付息额÷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00% 通常情况下,该指标以5%-6%为宜。控制偿债率的关键是控制国债的发行额。 [例题](),是指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单选题) A.国债依存度; B.财政偿债率; C.国债负担率; D.国民经济偿债率, [答案]C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汇编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考点

财政学考点 第一章 一:财政大三大要素:P.3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公共权力组织,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配形式的根本标志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这决定于国家和财政产生的根源 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 四要素说:财政分配的形式:实物、力役、价值形式 二:财政的特征:P.4 1、强制性:即不遵循自愿性原则,依据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强制性分配;政府行为一旦发生,参加者都要接受,无法选择:例如组织财政收入的强制性; 提供公共商品的强制性) 2、无偿性:即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例如:组织财政收入的无偿性——个体(直接)无偿性;提供公共商品的无偿性——整体(间接)有偿性。 3、国家主体性:财政分配由国家主持;处理财政分配关系的主动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三:现代财政学的三大理论基石:P.9 公共商品理论;效率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四:公共商品的概念:P.15 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公共商品需求是垂直相加 补充:特点:消费者消费的产品数量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消费的商品的效用。不可拒绝性,不可分割性,没有可分性和可加性,集体消费品 五:公共商品的基本特征:P.15-16 1、消费的非排他性:受益对象范围广,一个人消费不排斥其他人也同样消费。 2、消费的非竞争性 (公共商品的提供为什么是政府?——公共商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在消费生产生的问题造成了两大后果:公共商品定价困难;公共商品供给困难。P.31) 1、由于私人不愿意或无能力提供,因此,公共商品领域存在严重的市场缺陷; 2、市场缺陷的存在决定了公共商品领域是政府干预的核心,即纯公共商品通常由政府完全免费提供,而准公共商品则往往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 3、由于政府缺陷,公共产品的公共提供也会导致资源配置偏离最优状态,原因: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规模是否适当;政府管理成本的大小;税收效率损失的大小。只要政府缺陷小于市场缺陷,公共提供就是合理的。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00002)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 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2017年秋季《公共财政学》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纯公共物品 答:纯公共物品有两个特征,第一,非竞争性,即多一个人受益不会增加任何成本。第二,非排他性,即要将个人排除在享受纯公共物品之外,通常很难做到或不可能做到。 2.财政收入 答:所谓财政收入,是指公共部门为供应财政支出的需要,自家庭、企业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 3.消费税 答:消费税是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的统称。 4.外部性 答:许多产品的生产或消费,可以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这些成本或收益在企业或个人进行经济决策时往往不予考虑,成为外部化了的成本或收益,这就是外部性。 5.财政投资 答:财政投资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资金为来源的投资活动。 6.横向公平 答:福利水平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公共财政的职能主要包括什么? 答: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是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 2.公债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公债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当政府职能日益扩大,仅凭税收不能满足开支以至出现赤字时,它就必须举债;二是社会上要有充足的闲置资金,可供政府借贷。 3.财产课税主要包括哪些税种? 答:财产课税是以一定的财产额为对象,向拥有或转让财产的纳税人课征的税。财产税主要包括一般财产税、特别财产税、财产转移税。 4.政府的收入再分配项目主要包括什么? 答:有两种主要的收入再分配项目:公共援助项目——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群提供救济;社会保险——向退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业者和病人提供保险金。 5.为什么在有些市场有效的情况下,政府还要干预市场? 答:第一,竞争性市场可能无法产生社会满意的收入分配。第二,有人认为,即使拥有完全信息的个人,也不能对他们消费的产品做出很好的判断,这样政府强迫人们消费某些物品(称为有益物品)就有了理论依据。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财政学 简答题答案

财政学简答答案 1.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根据产品和服务在消费中的竞争性与排他性划分,社会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则称为私人产品。人们在消费公共产品时,并不对其他人同时消费这种产品和服务构成任何影响,也无法独占对这种产品和服务,无法阻止他人对同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私人物品则恰好相反,当某一个人消费某项产品或服务时,其他人就不可能再享受到这项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效用,同时,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组织其他人该项产品或服务。 2.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答:一般来说,纯公共产品比较适合公共生产与政府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产品只能进行公共产品和唯一由政府提供,换言之,许多公共产品尤其是混合产品也可以由私人生产和市场提供,或者采用私人生产政府提供的方式,或者采用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方式。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点,由市场提供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中,尽管也可以由市场提供,但政府仍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必然要通过公共支出和税收来实施,所以换言之,公共财政是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和主要来源。 3.试述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稳定器)起作用的机制。 答:财政收入具有弹性,有收敛经济的作用,而财政支出有扩张经济的作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发挥的作用于经济变化的作用是相反的。经济情况好,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有可能减少,会使过热额经济有所收敛;反之,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有可能增加,会使萧条的经济有所复苏。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自发发生的,不管掌管财政预算的人是否认识或承认它的存在。 4.资源配置中政府可能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治失灵是指由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原因:缺乏竞争压力。由于政府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没有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导致政府部门的过分投资,生产出多于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造成社会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提供的混乱。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不能及时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准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过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试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答:首先,行政管理支出属于公共支出。其次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再次,行政管理支出具有稳定性。最后,行政管理支出的效率难以考核。6.试述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 答:由于科教文卫支出在短期内并不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因而长期以来将其视为社会消费支出,并主要由财政支出保证。但随着教科文卫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日益增强,也体现出非社会消费性的一面。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经济组织甚至个人都将对科学教育的支出视为一种投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学教育支出具有生产性的特征。文化卫生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虽然是以提高国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身体素质为基本目的,但也能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从社会进步和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考虑,科教文卫并非纯

财政学期末判断题解析

1.基尼系数是指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对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进行税负转嫁。× 3.税收豁免是指在计算应税所得额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 例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增长较快,认购国债的能力随之增强,国债的规模因此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5.零基预算的特点是按计划决定预算.按预算计算成本.按成本分析效益.按效益衡量业绩。× 6.税收的固定性具有连续性的含义。√ 7.税收的起征点比免税额的优惠面更加广泛。× 8.所谓税收效应就是指以尽可能少的征收费用获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9.税收是历史上最早的财政范畴。√ 10.税收的主体是国家。√ 11.所谓税收的社会政策,主要是指所得税政策。√ 12.税负转嫁的最早方式是变化商品的价格。√ 13.财政支出是指国家对财政收入进行计划性安排使用,是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 14.财政支出的目的可分为政治,社会和经济三种目的。√ 15.财政支出的原则是指导人们开展财政支出活动的准则。√ 16.经济稳定和发展的主要标志是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17.固定资产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在较长时间内为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物质资料√ 18.基本建设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固定资产的资金支出× 19.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通过国家财政和银行信贷两条渠道来进行的√20.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支出,是财政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手段√ 21. 财政分配主体是国有企业。× 2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政府。× 23. 行为课税大都归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财政学考点

外部性:指的是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的情形,个人之经济抑或非经济行为会对其他人之境遇产生积极抑或消极的影响,并且该影响未通过任何明显的协议得到补偿 投票悖论:没有一种提案能够赢得超过其他所有提案的多数票,这意味着简单多数票规则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这一现象称为投票悖论 随着备选提案和投票人数的增加,出现投票悖论的概率会越来越高 投票悖论的主要问题在于:投票的最终结果与投票顺序有关两难冲突:两种关系此消彼长的关系。比如,你不可能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我们常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之间的矛盾,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 什么是财政?什么是财政的本质? 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主要体现为: 一、个人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 系

试述财政的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 公共性:财政具有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的属性,它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财政具有的共性 利益集团性: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反映着参与财政分配活动的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 竞争性: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其他人享用 排他性:指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些产品的权利,因此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囚徒困境: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公共产品理论在回答一国“国防支出应当是多少”这一问题时有何局限性? 从理论上说,一国国防支出的合理规模应当满足的条件是,公民对国防的边际支付意愿总和等于国防的边际成本。那么,这一条件如何实现呢?或许,通过计算建造一架战机和裁剪一名军人的成本可以确定国防的边际成本,但是,我们应当如何让确定公众对国防的总边际支付意愿呢?且不说人们并没有真实反映他们对国防的真实边际支付意愿,即便有,现代国防高度的技术性本质也会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产生怀疑。要了解国防的重要性,需要掌握关于外来威胁、

《财政学》习题、答案94418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 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B、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以减缓经济波动:一是累进所得税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机制;C、财政增收减支或减收增支安排可产生需求收缩或扩的“乘数”效应。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三、简答题 1、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简述成本――收益分析法。 3、简述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4、简述公共定价。 四、论述题 1、试述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化的借鉴意义。 2、试述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