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送别》音乐鉴赏

《送别》音乐鉴赏

《送别》音乐鉴赏
《送别》音乐鉴赏

李叔同《送别》音乐赏析

——长亭古道的艺术情怀

[摘要]近现代音乐家李叔同的《送别》,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一方面借鉴了西洋音乐成就,另一方面又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在歌词乐创作方面,成功运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意象,诗中有画,意趣高远,意境深悠。本文从音乐创作背景、特征和唱法三个方面对它进行了探讨,由于其演绎版本较多,本文还遴选个别比较有特色的版本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和赏析。

[关键词]送别;创作背景;特征;唱法;演绎版本

《送别》是20世纪初中国学堂乐歌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仍为学子们广泛传唱,但对其音乐背景和特征的了解不多,而且在声乐方法上也探讨较少,限于本人的音乐基础,在多方参考下,进行对音乐的简单鉴赏。

一、《送别》的音乐背景

李叔同祖籍浙江,生于天津,其父为同治进士,自幼饱读诗书,很早就显露出超凡的才华。1898年李叔同迁居上海,后东渡日本求学5年零7个月,1911年他32岁时返回故土,四年后在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创作《送别》,这时的李叔同不仅精通西洋音乐技法,而且内在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阅历让他的音乐思想和人文精神都达到纯熟,因而在《送别》一曲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离别”意境和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歌词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送别》的曲调并非李叔同自创,而是源自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1824—1880)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进行创作,李叔同并不是直接接触这首歌曲,而是间接地用了他的曲调。因为,在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的一位音乐犬童球溪就以原歌的曲调(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1907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国后,“天涯五友”,这段时期的生活显然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

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从音乐创作形式来看,李叔同的《送别》属于20世纪初刚刚中国兴起的“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学堂乐歌在本质上是新式学堂的校园歌曲,它从日本学习了新式乐歌的创作方法,一般借用日本、欧美的音乐曲调,填上自己创作的新词,从而编成新式乐歌,这种乐歌在后来民国的学堂教育中成为广大师生传唱的主流歌曲,影响深远,李叔同的《送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李叔同的《送别》不仅具有新式学堂乐歌的“新”,还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旧”,因为《送别》的诗一般的语言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离别意象。无论是长亭畅饮,还是折柳赠别,抑或芳草夕阳,都是唐诗宋词中常见的离别意象,《送别》将这些意象熔炼为一首精致的乐歌,凝聚力丰富的文化情感元素,因而一经传唱就强烈的中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离别情”,它让《送别》成为烙印了民族文化心理符号的艺术作品。

二、《送别》的音乐特征

从《送别》所表达的音乐情感来看《送别》,整体上清新不俗而又带有几分哀愁。在表达这种复杂情感时,《送别》用了三段式的结构。首先在第一段以长亭古道等具象描摹来展现“送别”的场景,引人遐想;其次,在第二段直抒胸臆,唱出知交零落在天涯的感慨;最后,用第三段进行重复,将送友离别的意蕴加以升华,隐约表达出人生如落日一般短暂易逝的深切悲凉之感。

从曲式结构来看《送别》是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两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第一乐段的曲式结构和第三乐段完全相同,整体乐段平缓,起伏很小。第二乐段第一乐句的“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改第一乐段的沉静,表现出一种激动、感慨的情绪,而第二乐句“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又重新再现了第一乐段第二乐句“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曲调,不过也略有变化,表现了一种友人离别的哀伤之情。这样微妙的曲式结构让《送别》在反复中突显了悠长的主题,但又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得以升华。

从《送别》的旋律构成来看,音乐素材简练,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结构上,全曲共四个乐句,第一乐句落音为2,第二乐句落音为1,第三乐句落音为2,第四乐句落音为1,四句重复第二句,构成abcb 结构,符合中国诗词最常见的、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也符合中国古典音乐重复下句的常用手法。从乐句内部来看,音阶是以五声为骨干的七声音阶,旋律进行除两次4—7.

的进行之外,其他均与中国的“三音环绕”式旋律推进如出一辙,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气质。

从词曲结合的角度看,《送别》的音乐起伏与字调抑扬二者配合自然贴切,几乎是天衣无缝,同时,作为艺术歌曲,《送别》的歌词借用了很多意象,很是优美,由此体现出李叔同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深厚的国学功底。

三、《送别》的唱法分析

《送别》近百年的流行,给了我们诸多启迪,完全可以作为当今流行音乐的样板。作为学堂乐歌,其唱法主要可归于通俗唱法,演绎时主要使用混声。混声就是真假声的混合运用,它介于真声和假声之间,是一种中性的声音。混声和单纯的真声假声相比,在声音技巧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混声在中声区时以真声为主适当加入假声;而在高声区时,以假声为主适当加入真声,从而使声音听起来更加圆润丰满。

在演唱《送别》时,演唱者需要通过轻柔的声音唱出人们分别是的惆怅和眷恋之情,并要借助速度和力度的对比,来实现音乐的情绪表达。由于《送别》在表达上具有“沉”、“扬”的特点,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较深的气息控制能力。

除此之外,演唱者演唱时需要身体姿势的协调性:要双脚自然分开,与双肩平行,双手自然下垂;头、肩要保持自然平稳,眼睛要平视前方;胸稍向前挺起,面带微笑,保持兴奋状态,整个身体的重心略向前倾。

四、《送别》各演绎版本

李叔同的《送别》主要有以下版本:

1.丰子恺版,收录在 1927 年 8 月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也就是我们今天广为流传的歌词版本。

2.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版,小说中作者将《送别》歌词后半部分有所改动。

3.电影《城南旧事》版,电影《城南旧事》中的第一段采用李叔同原有的歌词,第二段采用林海音小说中歌词。

4.陈哲甫版,收录在仁声印书局 1932年12月出版的杜庭修所编的《仁声歌集》

5.现代版《送别》。除了以上经典的版本之外,还有经过再创作后的现代版的《送别》。1999 年初,摇滚乐队唐朝发行专辑《唐朝—演义》,其中对《送别》进行了改编。此外,流行歌手陈绮贞、洪启、黑鸭子演唱组均演唱过此歌。

现个人遴选几个比较常见的版本,进行简单的讨论。

1、洪启版《送别》:洪启的《送别》,声音带有一点沧桑,由于没有过多的伴奏,让人听着比较感伤。他的声音或许不那么完美,但却十分的有感情,伴着孤独的口琴声,很能触动人的心弦。

2、青燕子演唱组版的送别:青燕子的这个版本,给人清新的感觉,洗去了歌曲本身所含有的沉重感觉,跳跃的伴奏下是带些悲伤的声音。她们的演唱技术很不错,但个人觉得情感的把握有所欠缺。或许这首歌是用于重温童年的那些美好记忆的,所以不用那么伤感地去唱。??

3、陈悦的《箫色》的箫版《送别》:陈悦的作品我都挺喜欢的,从《乱红》开始。箫声如老人细语,轻轻道来远去的事,后面的女声则像是一种画外音,主人公的自述。中间一段小提琴的过度,时光飞逝,来到后代们的岁月里,箫声再次想起像是现在的人在听老奶奶的故事,带着一种新奇而又尊重的感情。箫声本身拥有的萧瑟的感觉,在这里让我觉得有好几次感情的转化,不同的凄凉,这大概也是陈悦音乐的魅力所在吧。??

4、黑鸭子版《送别》:个人比较喜欢的版本,在老歌传唱中既融入新意,又不失亲切,唱出了别离的难舍,诉尽了别离的幽忧,能巧妙的把人带入怀旧思故的情绪之中。

5、朴树版的《送别》:一种全新的演绎,比较新颖。开头是一段淡淡的钢琴带入,而后是朴树干净明澈的嗓音。歌曲旋律上没有太多华丽的外壳,也没有摄人心魂的声线,但其平淡悠远的特色,给听者带来了亲切的感觉。

总之,不同版本的演绎是不同的音乐人用音乐传递个人的情感语境的手段。这些类型的音乐成为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的方式,成为了音乐的交流性文本。

五、结语

离别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人类诞生之日以来的漫长岁月里就一直是文学、音乐以及戏剧表达的一个恒久主题。《送别》一歌伴随李叔同送别人生,到和国人一起送走了一个苦难而无序的时代,细细聆听,总能从这优美的音乐中获得无尽的感动。其沉沉相思,淡淡哀愁的风格正是表达了当时弘一法师李叔同面临的特殊的人生境遇,也不禁让听者深思长亭古道边不知夹杂了多少人生悲欣交集的感叹。而《送别》正是在这样的淡远的意境中不断变换着人生聚合离散的悠远韵律。

[参考文献]

何霜华:《李叔同<送别>音乐特征及其声乐教学》,《音乐大观》,2012年第5期,第123页

李江霞:《<送别>音乐学分析》,《音乐探索》,2010年,第55页

孟凡玉:《论学堂乐歌与中国音乐传统以<送别>为例》

孟凡玉:《论李叔同学堂乐歌<送别>的审美意象》

附录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

有关送别的诗句大全

有关送别的诗句大全 其一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9.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0.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 其二 1.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3.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5.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8.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0.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11.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12.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其三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2.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8.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送别诗中出现的常见意象

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在这些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景或物。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 一、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

唐人送别诗赏析介绍

唐人送别诗赏析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L* 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古诗关于离别的诗句翻译赏析

古诗关于离别的诗句翻译赏析 关于离别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朋友离别的诗句大全,整理后列表如下: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其全文古诗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别董大》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离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其古诗全文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

有关送别的古诗

有关送别的古诗 有关送别的古诗 1、《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7、《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8、《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9、《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0、《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11、《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2、《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3、《山中相送》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14、《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5、《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16、《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关于送别的诗句

关于送别的诗 【一】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五】《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七】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八】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九】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十】

《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十一】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十二】 《于易水送别》 作者: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十三】 《送梓州李使君》 作者:王维

送别诗常用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 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 (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 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 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但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例:《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姆吟留别》《春夜别友人》《送友人》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情感分类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1)依依不舍的留恋、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例:《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赋得暮雨送李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描写送别的诗句大全

人》 13、知君仙骨无寒暑。——苏轼《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14、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 15、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16、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17、念故人,千里至此共明月。——寇准《踏莎行·寒草烟光阔》 18、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方外上人/送上人》 19、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20、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韦庄《章台夜思》 21、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22、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2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24、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25、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张纮《闺怨/怨诗》

26、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27、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28、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29、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30、故人何在,水村山郭。——孙道绚《忆秦娥·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 31、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高适《夜别韦司士》 32、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贺铸《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 33、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张九龄《答陆澧》 34、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圞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35、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36、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晏几道《生查子·狂花顷刻香》 37、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38、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摘要: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可以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现。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而古诗的意象,很多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而在古典诗词中,离别的意象就有很多,下面挑选其中应用较为广的稍加阐述。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 1. “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 杨柳是古代诗词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离别意象,并广泛应用。因折柳赠别本就是古人的风气,看到柳,就联想到别。而且因为“柳”与“留”谐音,更能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在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甚至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唐人这两句诗,说的就是灞(亦作霸)桥折柳。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白居易《杨柳枝词》 白居易诗说明了杨柳与离别的密切联系。“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代以降,杨柳便成为送别诗中的突出意象,以“折柳”表惜别之情,风靡有唐一代,流风波及两宋。

杜牧《送别》:“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施肩吾《折柳 枝》:“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杨柳,哀婉凄切的别离意象。离别之时,所以要折柳相赠,一是“柳”“留”谐音,赠柳寓挽留之意。二是随风摇摆之柳条与行行复止的离人在形象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三是柳生命力强,赠柳意味着祝愿离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四是柳随处皆有,柳垂于地,也便于折取。“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褚人获《坚瓠集》)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之作将“送”与“归”联系起来。诗人祈望,折柳不必折尽,留下一半,归还时回看送行时留下的半截柳枝,则更有意味。诗作写出“折柳”新意。 柳意象在诗人笔下有着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其意蕴丰富充盈。诗人笔下,由杨柳派生的柳丝、柳叶、柳絮等。皆与别情产生了联系。“江柳断肠色,黄丝垂未齐。”(戎昱《赋得江上柳送人》)“风静杨柳垂,看花又别离。”(李白《送友生游峡中》)“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白居易《杨柳枝词》)诗人极尽想象之能事,以柳丝代愁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状人生飘零,标新立异,描写细致,令人目不暇接。郑谷之诗状写杨花,令离情别恨转化成可视可触的“杨花”物象: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

赠友送别诗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 二.概念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唱歌送别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三、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

公开课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 ----------- 送别诗鉴赏 英山第二中学吴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齐唱或齐读《送别》歌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二)、回顾知识总结归纳 1、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 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哪几种? (明确)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阳关、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天;动物意象:杜鹃、大雁、寒蝉 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春草、愁云 (明确)送别诗常见的情感---------- ①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思念及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④借送别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⑤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对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三)、深入剖析探寻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1、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2、由上可知:鉴赏送别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以“柳“与”流水“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专题自助餐 一、送别诗中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如《送别》(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3、唱歌(唱歌饯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二)时间意象: 4、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5、月亮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6、“春”、“秋”等时间意象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关于送别的诗句古诗

关于送别的诗句古诗 抒情诗句 关于送别的诗句古诗 1、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卢纶《李端公》 2、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高適《送魏八》 3、绿满山川闻杜宇。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4、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5、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卢纶《李端公》 6、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骆宾王《送别》 7、满斟绿醑留君住。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8、花柳青春人别离。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9、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10、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李白《送友人入蜀》 11、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王昌龄《送郭司仓》 12、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杜甫《别房太尉墓》 13、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钱起《送僧归日本》 14、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 15、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16、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17、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李清照《临江仙梅》

18、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高適《送李侍御赴安西》 19、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韦庄《古离别》 20、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张籍《春别曲》 21、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 22、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李白《久别离》 23、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24、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25、画屏闲展吴山翠。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26、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7、相思一夜天涯远。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28、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29、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30、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31、莫避春阴上马迟。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32、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杜甫《野人送朱樱》 33、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苏轼《和董传留别》 34、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寇准《踏莎行寒草烟光阔》 35、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苏轼《送贾讷倅眉》 36、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37、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刘长卿《别严士元》 38、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39、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 导读: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送别诗内容分类方法; 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 体会诗歌韵律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送别诗的鉴赏了解有关的诗歌知识,掌握相关诗 歌的鉴赏方法。 德育目标: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送别诗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送别诗中情感的细微差别。 教学类型:教学反馈型 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 教师课下指导(一):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就送别诗中凄清感伤之别,清新乐观之别,和渗透身世际遇之别的送别诗进行解说欣赏,第四组则进行总结。 教师课下指导(二):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凄清感伤之别占了送别诗的极大比例。伤别之中又有不同的类别,如亲人之别,友人之别,情人之别等等。在选择欣赏解说的诗歌篇目时应该注意面,避免偏激。 学生活动:第一组——凄清感伤之别 导语: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如果

说爱情是缠绵悱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也许相见就意味着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史的盘中。 入选篇目: 无 题(李商隐)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送李端(卢纶) 教师课下指导(三):正如并非所有的聚会都令人欢欣一样,并非一切离别都让人伤怀。有一些诗人对离别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其清新乐观的精神境界会让人耳目一新,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送别诗。 学生活动:第二组——清新乐观之别 导语:第一组的同学告诉我们,离别是一种痛,痛得令人肝肠寸断,我想问一句,难道离别只有涟涟的泪水和无尽的哀伤吗?不。通过我们课上的学习和课下的阅读积累,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诗人敢于跳出送别诗伤感的通套,他们的诗别开天地,或对美景加以赞扬或对友人寄以祝福,清新秀丽,为送别诗添上了明快积极的一笔! 入选篇目:

送别诗练习的赏析

送别诗练习的赏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看来,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么?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钩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送人东游[温庭筠] [注释] (1)东游:题一作“东归”。(2)荒戍:荒废的营垒。(3)浩然:意志坚决的意思。《孟子·公孙丑下》:“予然后浩然有归志。”故关:旧时的关塞。(4)高风:秋风。张协《七命》:“高风送秋。”汉阳渡:在今湖北省武汉市。(5)初日:初升的太阳。郢门山:即荆门山,

描写送别的诗句

描写送别的诗句 1、离恨做成春夜雨。——杨炎正《蝶恋花·别范南伯》 2、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送友人入蜀》 3、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李白《送友人入蜀》 4、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5、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6、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李白《久别离》 7、杜鹃声里长门暮。——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8、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9、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王令《送春》 10、别离滋味浓于酒。——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11、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12、无端更借樵风送。——贺铸《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 13、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14、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15、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16、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高適《送郑侍御谪闽中》

17、却倚缓弦歌别绪。——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18、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20、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21、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李颀《送陈章甫》 22、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23、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4、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25、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26、黄菊开时伤聚散。——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27、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8、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2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30、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31、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32、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摘要: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可以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现。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而古诗的意象,很多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而在古典诗词中,离别的意象就有很多,下面挑选其中应用较为广的稍加阐述。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 1. “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 杨柳是古代诗词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离别意象,并广泛应用。因折柳赠别本就是古人的风气,看到柳,就联想到别。而且因为“柳”与“留”谐音,更能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在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甚至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唐人这两句诗,说的就是灞(亦作霸)桥折柳。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白居易《杨柳枝词》 白居易诗说明了杨柳与离别的密切联系。“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代以降,杨柳便成为送别诗中的突出意象,以“折柳”表惜别之情,风靡有唐一代,流风波及两宋。 杜牧《送别》:“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杨柳,哀婉凄切的别离意象。离别之时,所以要折柳相赠,一是“柳”“留”谐音,赠柳寓挽留之意。二是随风摇摆之柳条与行行复止的离人在形象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三是柳生命力强,赠柳意味着祝愿离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四是柳随处皆有,柳垂于地,也便于折取。“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褚人获《坚瓠集》)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之作将“送”与“归”联系起来。诗人祈望,折柳不必折尽,留下一半,归还时回看送行时留下的半截柳枝,则更有意味。诗作写出“折柳”新意。 柳意象在诗人笔下有着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其意蕴丰富充盈。诗人笔下,由杨柳派生的柳丝、柳叶、柳絮等。皆与别情产生了联系。“江柳断肠色,黄丝垂未齐。”(戎昱《赋得江上柳送人》)“风静杨柳垂,看花又别离。”(李白《送友生游峡中》)“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白居易《杨柳枝词》)诗人极尽想象之能事,以柳丝代愁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状人生飘零,标新立异,描写细致,令人目不暇接。郑谷之诗状写杨花,令离情别恨转化成可视可触的“杨花”物象: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 友人乘舟而行,诗人依依不舍,思念之情犹如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杨柳渡头”之杨柳,点染环境,烘托气氛,那漫天飞舞的零落杨花,“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刘禹锡《柳花词》),也正是人生飘零的一种象征。

高三语文: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of elective courses for appreciation of farewell poetry in Tang Dynast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 课题:送别诗鉴赏 课型:选修课 学校: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授课教师:韩冰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送别诗内容分类方法; 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 体会诗歌韵律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送别诗的鉴赏了解有关的诗歌知识,掌握相关诗歌的鉴赏方法。 德育目标: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送别诗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送别诗中情感的细微差别。 教学类型:教学反馈型 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 教师课下指导(一):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就送别诗中凄清感伤之别,清新乐观之别,和渗透身世际遇之别的

送别诗进行解说欣赏,第四组则进行总结。 教师课下指导(二):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凄清感伤之别占了送别诗的极大比例。伤别之中又有不同的类别,如亲人之别,友人之别,情人之别等等。在选择欣赏解说的诗歌篇目时应该注意面,避免偏激。 学生活动:第一组——凄清感伤之别 导语: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也许相见就意味着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史的盘中。 入选篇目: 无题(李商隐)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送李端(卢纶) 教师课下指导(三):正如并非所有的聚会都令人欢欣一样,并非一切离别都让人伤怀。有一些诗人对离别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其清新乐观的精神境界会让人耳目一新,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送别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