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沉重的话题: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郑铁生

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无论对于文艺创作还是文艺理论建设,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然而理论界苍白无力,主流文化失语无声,使得这一话题纷争无序,议论杂沓。本文从扫描明清以来、特别是上世纪历史剧的三次争论的理论要点入手,捋清延伸的轨迹,凸显这一理论话题长期论争在当代最有价值的成分:一、如何看待“历史真实”?二、怎样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切点?三、

“艺术虚构”的形态与“艺术真实”。这些理论问题的内涵虽然很大,但明确标示出来,有利于在理论建设上有所总结、有所推进、有所深化。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是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带有重大理论性质的话题。早在明清时代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已滥觞,上世纪40年代初、60年代初、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围绕历史剧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三次大争论。面对这长达五百多年的沉重的话题,当历史剧中正剧、戏说、“假说“、“胡说”铺天盖地而来、鱼目混珠之时,理论界苍白无力,主流文化失语无声,因此,今天不仅有必要对这沉重的话题进行重新审视,而且应当在理论上有所总结、有所推进、有所深化。

一、五百多年来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论争的再审视

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应该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这是衡量其优劣成败的准绳。究竟历史真实是什么?艺术真实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古往今来所谈所论,不可谓不多,但是至今仍在探索,亟待我们认真梳理,扬长去短,深入开掘。首要的是如何从理论上去建构,既是一种史论,“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刘勰语),又是一种创作论,指导践行。

最早论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一话题,是伴随《三国演义》的问世出现的虚实之争。今

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

存《三国演义》最早刊本明嘉靖壬午本(1494)卷首附有蒋大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通俗小说专论。他的基本观点:关于历史小说的历史真实,是与正史相比。他说《三国演义》“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以欣赏的口吻称颂:“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关于历史小说的艺术真实,点明了“未免一二过与不及”,虽没有明确地说明“过与不及”的内涵是什么,但我们能够意会到大体指与史实不尽相同的虚构之处,或史实增损,或人物铺张,或情节虚构,凡此为的是大众化的需求,“俯而就之,欲观者有所进益焉”。在同一书中还有张尚德所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引》,其观点比蒋大器偏执,更崇尚“羽翼信史而不违”,则不允许虚构和想象。在同一书中的《序》、《引》,却出现了对历史小说创作能否有艺术虚构的潜在分歧。从此,开启了史学家、小说家和评点家围绕这一问题长达数百年的争论。其中影响最大的说法是清代章学诚的“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被简化为“七实三虚”。

在我国戏曲史上,围绕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形态和理论取向,总体上历史剧始终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孔尚任是一位从创作到理论的结合上,最早也是最明确地宣称历史剧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的古代戏剧家。他认为历史真实,首先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都不能虚构。为了求实,他创作《桃花扇》经过十多年的文献资料的准备,“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以昭信史,但也不废虚构,“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凡例》)。也就是说,基本史实不违背真实,具体细节可以虚构渲染。孔尚任的天才,《桃花扇》的成功,就在于体现了历史剧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统一的创作原则,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那惊心动魄的历史上的“人”和“事”。“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小引》)。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效应。可以说孔尚任代表了这个时期对于历史剧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认识,奠定了历史剧“实”和“虚”的基本范畴。

20世纪40年代初期,正值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峥嵘岁月。为了鼓舞国人的爱国志气,郭沫若创作了《屈原》、《虎符》、《南冠草》等历史剧,演出曾产生了轰动性的效应,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剧创作问题的争论。郭沫若在主张“借古鉴今”,表现历史真实的同时,提出历史剧的虚构要“失事求似”,写出历史的必然。且不论郭沫若“失事求似”的表述是否准确,至少他已将笔触指向“艺术真实”的理论空间,提出了“艺术真实”的核心问题是虚构。

20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创作了为曹操翻案的历史剧《蔡文姬》,引起了人们对于历史剧创作问题的关注。当时的讨论,虽然是戴着政治的枷锁在学术的舞台上起舞,在“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主导下,对政治权力的顺从与逢迎,个人话语要服从公共话语,但在当时负有盛名的几位大学者带头下还是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品格,引发了人们从理论上对历史剧的思考。这次郭沫若选择了缺席,茅盾虽然写了一篇九万言的学术论文,但他明白历

—为政治服务。因此他讲得四平八稳,说所史剧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青睐正是“古为今用”——

谓“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统一”,就是“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总而言之,我以为我们一方面肯定艺术虚构之必要,另一方面也必须坚持不能随便修改历史;此两者并不矛盾,因为艺术虚构不是向壁虚构而是在充分掌握史料,并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史料、对历史事实(包括人物)的本质有了明白认识以后,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虚构的。这样的艺术虚构,就能与历史真实相结合而达到艺术真实(即在艺术作品中反映的历史)与历史真实(即客观存在之历史)的统一了”①。争论最激烈的双方,吴晗认为,历史剧中的

沉重的话题: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主要人物和事件,都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而李希凡则认为,历史剧可以以某一历史事件为血脉,通过艺术虚构,从侧面创造一个艺术形象的新世界来表现这个历史事件。吴晗所代表的更注重“事实”层面,李希凡等人更强调“意义”层面,而他们潜意识中都把历史本身的真实当作了不容置疑的真理,并以此作为衡量艺术真实的前提,很少有人对“历史真实”这个概念本身的真伪质疑。因而也导致了历史题材选择的审慎,以及功能的单一,有的作品甚至把历史文学作品当作为具体政治、政策服务的工具,明显“异化”了历史的功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历史剧又有了新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由于贯彻了“双百”方针,出现了大量的历史小说、历史戏剧和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其中历史剧如京剧《司马迁》、京剧《贞观盛世》、京剧《曹操与杨修》、话剧《秦王李世民》等;历史电影如《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鸦片战争》、《西楚霸王》等;电视剧如《努尔哈赤》、《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孝庄秘史》、《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太平天国》等。同时还有大量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孙中山》、《开天辟地》、《周恩来》、《长征》、《西安事变》、《陈毅出山》、《血战台儿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一时间,秦砖汉瓦的大气和粗犷,唐诗宋词的磅礴和绮丽,明宫清廷的丽人和疆场,不一而足。新时期对于历史题材艺术创作的反思和探讨,不仅首先体现在对这一时期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而且“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依然是讨论的热门话题。

90年代后,社会文化多元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消费文化的发展成型,“大众文化”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需求。文化语境的变化,深刻影响到包括历史题材在内的精神文化的生产。如何看待电视历史剧所叙述的“历史”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前几年因种种大行其道的“戏说”、“大话”电视历史剧所引发的“娱乐派”与“专家派”针锋相对的争论,向我们提出了不得不面对和重视的问题:1.如何看待“历史真实”?2.怎样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切点?3.“艺术虚构”的形态与“艺术真实”。

二、长期的论争带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话题,长期的争论并未在学术界形成基本一致的倾向,而后现代主义历史学的兴起对传统历史研究的冲击,使得这一话题的讨论,更加纷纭复杂,但是被淹没在无序的驳杂的论争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还是能够寻找出来。

1.如何看待“历史真实”?

上世纪60年代,历史本身的真实不容置疑的观念动摇了,批评的尴尬首先来自对历史真实标准的不统一和失范。我们知道,历史就是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和进程。历史著作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对它进行研究与阐述。所以,历史学是联结历史客体和历史主体的一个纽带。由于对历史认知和阐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史书也会在反映历史的真实的程度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国古代史学家历来都认为史传作品是秉笔“实录”,如班固评论《史记》时说:“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然而,从史传早期的著作《左传》开始,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虚构。《左传》、《战国策》以及《史记》都是这样的。例如,《左传》记述晋灵公失其为君之道,豪侈、昏庸、残暴。有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熟,晋灵公就将其杀了,并把尸体大解几块,让宫女用簸箕端着从朝廷走过,令群臣惧己。朝臣赵盾对晋灵公荒淫残酷之行,多次进谏。晋灵公不但不改,还派人去暗杀赵盾。“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

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寐。麑退,叹而言曰:

死也。’触槐而死。”②这一段文字记载了钅且麑奉晋灵公之命,晨往刺杀宣子的经过。其中钅且麑的叹而曰,是内心的独白。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发出声音。即使发出声音,作为刺客也必然避人耳目。这些话谁能够听得到呢?显然,作者为了塑造一位血肉丰满的忠义之士,虚构了这段话。

至于《战国策》虚构之处,也是每每可见,司马迁就说过:“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即使司马迁自己,为了事件和人物的完整性,也常常虚构细节。如《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汉王入织室,见薄姬有色,诏内后宫,岁余不得幸。始姬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先贵无相忘。’已而管夫人、赵子儿先幸汉王。汉王坐河南宫成皋台,此两美人相与爱,约曰:

笑薄姬初时约。汉王闻之,问其故,两人具以实告汉王。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徵也,吾为女遂成之。’一幸生男,是为代王。”③这段高祖和薄姬的私房话,显然是司马迁为逝去的人物虚饰的。再如《李斯列传》中,秦始皇在沙丘驾崩,赵高秘不发丧,先与胡亥密谋,后又与李斯密谋,结成左右朝中的势力后,于是诈称秦始皇之诏,立胡亥为太子。这段对话,“天机”不可泄,后人何以知之。因此,钱钟书说:上古既无录音之具,又乏速记之方,驷不及舌,而何其口角亲切,如聆罄欬欤?或为密勿之谈,或乃心口相语,属垣烛隐,何所据依?……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氏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④

史传典籍中存在着虚构的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如何理解其中虚构的性质和功能。史传典籍不仅强调历史事件的真实,而且还强调历史的真实。这就是说,当史料素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有虚构、想象的成分,以虚补实。但有一个原则,这虚构、想象的成分,虽非事实之真,却是情理之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不能脱离历史真实去随意夸张,而是经过史学家的揣度,以理度真,以情度真。这就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知和叙述,所以说历史的真实靠史传典籍的叙述,但史传典籍的叙述与历史的真实并不具有同一性。

2.怎样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切点?

当后现代主义历史学对“历史真实”观念动摇的时候,直接关系到了以“历史真实”为基石的“艺术真实”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的认知。连史书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虚构,那么是否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的虚构就无法说清楚了呢?艺术真实是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对历史真实的反映的基本要求,但怎样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历来见之相左的难题,而且新时期把这一难题提到了令人直视而不能回避的地步。由于不同的理念对于文艺之“真”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因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艺术虚构”的性质和功能的认知和把握。而要害的突破口则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切点,因为它既是艺术虚构的起点,也是规定艺术虚构的性质和功能的根据。

在这方面我们只有跳出文学艺术“小圈子”,改变思维方式去寻找答案,才能另辟蹊径,思路豁然开朗。古今中外已有无数的史传文学的优秀之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杰出的《史记》,既是历史学不可逾越的高峰,也是文学著作的典范。它所创造的史传文学的叙事,为文学艺术追逐“艺术真实”的天地提供了基石。韩兆琦谈到《史记》的叙事说:

沉重的话题: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司马迁搜集材料是很辛苦的,但使用材料却不是多多益善,他着力于突出人物的性格,写出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东西。例如写蔺相如,他抓住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写魏公子,他突出了请侯嬴和盗符救赵两件事;写田单他只写了火牛阵一件事。这些人并不是没有其他事情可写,例如田单后来当了齐国宰相,还当过赵国的宰相,但是司马迁都没有写,他认为使田单永垂不朽的是火牛阵,而不是当宰相,他认为要突出这几个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气质,有这几件事就足够了。⑤

《史记》的历史真实就是这样体现的,文学特点也是这样创造的。虽然我们过去从来没有这样大胆而明确地指出从《史记》的身上可以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二者完美的体现,可以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切点,但是当我们敢于寻其真理的内核的时候,才惊喜地发现,文学艺术与史传文学相比,其虚构的性质是一致的,只不过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的虚构比史传文学有更广阔的天地,有更大的功能。对于史传文学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切点,赵白生在《传记文学理论》中作了总结,他说最能体现历史人物个性和精神风貌的不是史料的堆积,而是事实的选择:

传记事实,狭义地说,是指传记里对传主的个性起界定性作用的那些事实。它们是司马迁所说的“轶事”,它们是普鲁塔克传记里的“心灵的证据”,它们是吴尔夫笔下的“创造力强的事实,丰润的事实,诱导暗示和生成酝发的事实”。简言之,传记事实是一部传记的生命线。⑥

从上面对中外大家共同认知的总结,可见其所强调的是,寻找所谓对人物个性、对事件本质起界定作用的历史事实,这就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切点。只有把握这个切点,才能为艺术真实的核心问题“艺术虚构”定位。因为这个切点,也是“艺术虚构”腾飞的基点,虚构的性质和功能是多层面的,而历史题材的作品的“艺术虚构”永远不能离开“艺术真实”的磁场,由此规定了它的性质。

3.“艺术虚构”的形态与“艺术真实”。

上面谈到“艺术虚构”的性质和功能,也就是“艺术虚构”的形态。传统理念认为“艺术真实”就是“艺术虚构”,其实“艺术虚构”是通向“历史真实”的思维方式和形式本体,“艺术虚构”的形态直接影响到对“历史真实”的把握、对“艺术真实”的显现。传统对“艺术虚构”的形态的基本认识,是以史书典籍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为参照物,至今还有许多学者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相比附,谈论《三国演义》的虚构。我的认识则与此不同,审视“艺术虚构”,不能只看哪部分是实,哪部分是虚,不能仅仅停留在叙事成分的来源上,而要把探索的犁头开掘到叙事的结构方式上。既有虚构对小说结构搭建的宏观意义,又有小说虚构情节肌理的具体操作,这才是揭示历史题材文学艺术虚构形态的根本。

依据我们对“艺术虚构”全新的理念,反观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针对“艺术虚构”,提出历史剧的创作要“失事求似”;60年代李希凡针对“艺术虚构”,主张历史剧可以以某一历史事件为血脉,通过艺术虚构,从侧面创造一个艺术形象的新世界来表现这个历史事件。80年代以后理论虽然滞后,但优秀的创作却发展和丰满了“艺术虚构”的内涵和外延,把传统历史剧的“实写史实、虚写精神”转化为“虚写史实、实写精神”。试举几例,90年代历史剧的代表作《甲申祭》,把甲申史实作为全剧的历史背景,笔墨酣畅地涂抹在对人物内心的披露和精神的展示

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

上。《夕照祁山》也是这样,不是歌颂诸葛亮这样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忠臣,而是把中国文化习以为常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模式,放到了一个更为广远深沉的历史情境中进行重新审视,使人们所习惯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审视之下发生了微妙的撼动,也多了些独立清醒的认知能力和思辨精神。《夏王悲歌》着力于人性深度的刻划,把追求美好的艰难历程中那些充满了仇视、杀戮的泯灭人性的场面充分展示,从而表现出人心的惶惑、孤独与无奈。细数历史剧的年轮,不难发现无论是半个世纪以来学者对“艺术虚构”的阐述,还是90年代以来个案的点拨,都仅仅囿于形式本体,没有走进思维方式的空间进行思考。

“艺术虚构”的形态不仅仅决定于它的组成要素,更主要的是决定于它的结构方式。文无定体,大体有则。这“则”就是结构方式:历史题材作品的构成因素,有取自史传文学中的素材,有取自俗文学中的素材。当这些进入作家概括、想象等一系列思维过程的熔铸和营造时,便受到作家情感、心理机制等主观意向的制约,导致人物形象创构的不同形态,成功的标准就是性格化。因此,人物性格也可以看作诸多个性意象的聚合和整体化,无法分辨其素材来源的实有还是虚构,否则便是割裂人物的整体性格。另一方面,人物性格与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中冲突的情境,又构成了同步关系,组成一个以某些主要人物为主体的各个阶层的人物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形象体系。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创造的全过程,其中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无不存在着虚实关系的建构。因此,论述虚实关系应该从选材、提炼、叙述的不同角度去分析,不能拘泥史料是否真实去比照、衡量,然后就得出一个结论。选材角度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作家面对社会生活,总要选择某一个领域作为表现对象,并在这个领域中考虑从哪一个角度去选材,其中无不渗透着创作主体的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而实际上人的认识又总受到历史、社会和政治的局限,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因而,不可避免地介入主观色彩,这就表现为“虚”。提炼也有角度,它同样存在于主体与客体(题材)的关系中,这种对题材意蕴的开掘且统一在审美意象之中,建构起的意象世界,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的,是创作主体“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⑦。所谓“自己的世界”正是“虚”的表现。叙述角度是作家处理和表达故事情节的一种方式,也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创造主体可以能动地改变现实时空形式,增大审美时空容量和自由度,这也是“虚”的表现。所以说,虚实关系不仅是历史题材作品首先遇到的问题,因为创造的文本,都是在主体认识和处理客体的关系中形成的。

“艺术虚构”的形态是对“历史真实”的把握,是对“艺术真实”的显现。沈伯俊就《三国演义》的“艺术虚构”做过这样的分析:“在具体编织情节,塑造人物时,罗贯中却主要继承了民间通俗文艺的传统,大胆发挥浪漫主义想象,大量进行艺术虚构,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浓重的

—赤壁之战这个情节单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例如作品中决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战役——

元,从第43回诸葛亮出使江东,到第50回关云长义释曹操,总共用了八回篇幅。从总体上看,罗贯中笔下的战役的起因(曹操夺得荆州后,直逼长江,虎视江东)、进程(诸葛亮出使江东,说服孙权建立孙刘联盟,吴军利用曹操的骄傲自大心理,由黄盖行诈降计,并借东南风大作之机,发动火攻)、结局(曹军惨败,曹操由华容道狼狈逃窜),大致反映了历史上的赤壁大战的全过程,使人觉得‘像’那段历史。然而,如果对这个情节单元的情节逐个加以分析,就会看到,其中想象和虚构的成分占了很大比重。这个单元主要有十三个情节:‘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苦肉计’、‘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横槊赋诗’、‘借东风’、‘火烧赤壁’、‘曹操三大笑’、‘华容放曹’。在这十三个情节中,只有‘智激孙权’、‘火烧赤壁’这两个情节有明确的史实依据,其他十一个情节则基本上是作家发挥浪漫主

沉重的话题: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义想象作出的艺术虚构。这些虚构的情节,既是强烈吸引读者的生动故事,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这种粗看好像与历史‘相似’,细看则处处有艺术虚构、时时与史实相出入的情况,在整部作品中比比皆是。这种虚实结合,亦实亦虚的创作方法,乃是《三国演义》的基本创作方法,是其最重要的艺术特征。”⑧

三、当前历史剧的现状与主流文化意识的缺失

关于历史题材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一内容,之所以开篇我名之为“沉重的话题”,是因为当前历史剧的现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繁荣与混乱相交,丰富和芜杂共存。而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折射出的,依然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一沉重的话题。它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问题,还有社会诸方面的问题。

第一,当前历史剧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催化下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新时期以来,历史小说和历史剧兴盛不衰,不仅可以普及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慰藉普通人的心灵,满足公众的娱乐需求,同时也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它的负面效应,如商业化的取向、娱乐化的取向、媚世媚俗的取向。究其原因,主要是历史剧成为现代社会被商品化的文化消费品。历史剧中除了一部分“戏说型”的品位不高,仅仅以“逗笑取乐”、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之外,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不是戏说,而是规模宏大的正剧,以大导演、大明星、大投入、大制作为宣传,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引起了媒体的追捧,为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仿佛正在创造经典,而实际却借助历史时空的隧道,随意编织,故作新奇,甚至粗制滥造。只不过公然将文学经典作为自己的资源来肆无忌惮地标榜而已,一时明星、大腕、大牌人物成为引领文化新潮的弄潮儿,模糊了人们的视线,误导了人们的文化取向。经典作品被无形地解构,会造成一种潜在的负面影响。

经典作品的高扬是主流文化的核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典作品代表了民族乃至人类在精神和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它们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它们的人文品格和艺术价值超越了民族,跨越了时代,是文明的结晶,是智慧的积淀。而流行文化的核心主要寻求一种经济学意义的阐释:一方面是社会的公众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压力需要纾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表达公众的需求,加入到文化建构的过程中。

走向经典是主流文化的文化取向。“戏说”和正剧作为艺术样式,没有高下之别,只有优劣之分。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剧《戏说乾隆》风靡大陆以来,《戏说慈禧》、《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等“戏说”剧一部接着一部,形成90年代后期的一大文化景观。这类“戏说”剧是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全面飙升的大众文化对历史的一种后现代主义解构,也使新时期历史剧的创作理念、叙事策略和审美走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戏说”是历史剧的艺术流变,是对历史真实另类的反映。优秀的“戏说”型历史剧,以谐代庄,采用夸张、谐谑、反讽、插科打诨、时空混淆、虚实错位等表现手法,通过不伦不类的言语、似是而非的装束、古怪离奇的冲突、荒诞不经的情节,也可以走向经典。但这需要主流文化的导向,而不是简单的排斥和轻视。

第二,当前与历史剧创作的繁荣相比,理论的研究苍白无力,走向边缘化。历史剧表现出的消费文化现象,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任意驰骋,根本不再理会文学理论的吆喝之声。究其原因,一是有些文学批评像丧失了脊梁骨,或是媚世媚俗,或是小圈子的代言人,成为花边点缀,缺少公信力;二是文学理论研究人员像散兵游勇,打一枪换一个地儿,无力应战;三是传统的

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

文学理论不能适应新的需要。文学理论只有与社会现代化转型同步,在文化的断裂与突变中保持自身的实力,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既不能回避大众文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又不能固守传统,视而不见。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是主流文化导向的主打品牌,特别是像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样重大的理论课题,理应成为主流文化担负的使命,组织研究队伍,拓展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建设性的文化工程。

第三,当前历史剧的现状说明主流文化意识的缺失。主流文化在当今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下,体现了新时期文化的导向,为多种文化共生提供了和谐的公共环境。应该说这是巨大的历史进步,符合改革开放时代的要求。但是,令人关注的是开放的文化环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已不单纯地表现在文化形态和观念之中,同时这些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对公共话语和人文关怀日趋淡薄。如果说主流文化以失语或缺失,显示自己非意识形态化,处于意识形态淡化过程,那么,久而久之,必然误导了我国的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架空了经典文化的社会效应,还会弱化文化的社会主义的性质。所以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主流文化永远要旗帜鲜明地弘扬坚定明确的价值追求、厚重深沉的人文底蕴、自由独立的学术品格、健康无私的理论批评,这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①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27、136页。

②《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67页。

③《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71页。

④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4—166页。

⑤韩兆琦:《中国传记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页。

⑥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⑦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38页。

⑧沈伯俊:《罗贯中与三国演义》,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68—169页。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责任编辑宋蒙

浅谈中国现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应用思考

大 众 文 艺 大50 现手法所带来的,其视觉质感问题也受到其表现的观念手法的左右。印刷与材质问题都可以结合到视觉表现手法中来,从而很好地为平面设计的形式感的创作服务。这些都是很好形成平面视觉质感问题的关键,也是其视觉质感这一概念呈现的前因。 四、视觉质感概念观点总结 视觉质感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视觉表现手法的探索研究及对当今平面设计的表现效果的归纳论述。在平面设计发展与方式方法不同趋向的今天,视觉质感这一崭新概念势必会受到设计观念手法创新的左右,有什么样的表现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 作品的视觉质感的风格。视觉质感的传递也是随着作品的表现手法方式的不同感性地传递给读者,所以我们在研究视觉质感这一概念性问题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于其成因即平面视觉设计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探索与试验设计方式手段的新领域,不断革新与突破原有的设计方式及思考方法,使得平面设计的视觉质感成为引导平面设计方式方法多元化发展的概念。作者简介: 张正甜,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平面设计师。 摘要:文化传统,是历史的投影和积淀,是支持一个民族心理活动的潜流。本文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得精髓所在,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实施现状中的地位,阐述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起的作用。 关键词:吉传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华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积淀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它是一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灵魂。如四大文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它们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类的劳动成果。“天圆地方,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精髓所在。天圆地方是认识事物的方式,看待事物的依据,天人合一是坚定的信念、方向和一切行为的准则。在思想上,“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基本理念。它提倡的是“改造自然”向“回归自然”转变。在此基础上,环境艺术从观念上、手法上、材料上运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创造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 二、传统文化思想带给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场所的合理创意和环境的适性整合,创造出一个即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又合乎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中国传统的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能满足人们渴望在环境空间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消除人与科技之间的情感对立,找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情感寄托。近代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能调理出根治地球资源环境危机的妙药良方。 三、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1)西方理念框架下进行设计。现代中国认为传统的风水学是迷信的,予以否定,导致中国在此领域理论呈现空白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引入成为必然。但在比较中西文化和哲学后,不难发现西方的传统艺术观、社会关中充斥着大量人类实践与自然对抗的理念,实为背弃大自然的概念。此概念指引下的营建环境得同时也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如很多各有特色的古城镇、文化遗迹,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逐渐褪色,丧失了原有的特点,而且逐渐被无情之手把它们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传统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对城市人文环境的破坏。北京市为平安大道而拆除了规划范围内所有清末的四合院,长春的老街道已经不见了往日的踪影,杭州西湖湖畔再也找不到半个世纪之前的面貌。(2)传统文化设计思维遭到现代设计得摒弃。从20世纪80年代环境艺术的概念引入,到现在的整个中国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以及大量的农村居民迁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为环境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然而,各种由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破坏,甚至灾难又使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面临严峻的考验。 四、现代环境设计怎样结合传统文化 当今的中国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已成为世界上最宏大的建设工地,这对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而言,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当前中国设计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根据中国地域的文化历史脉络创造符合时代精神风貌的现代作品。我们的设计师要从国情出发,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让时代感与传统文化意识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道路。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师时代重任。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才能走向新时代,走向世界。传统文化与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和转化 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得思想结合现今形势进行转化。就如“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思想。经过衔接现代设计思维让现代人接受,产生共鸣。能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节奏生存方式的同时,也追溯记忆,回归久违的自然,完成一种感觉上的精神释放与安逸。就如北京香山饭店:香山饭店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典园林特色的现代建筑。香山饭店结合地形采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式的建筑,将体积约15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切成许多小块,以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的目的,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贝聿铭老把这些司空见惯的中国园林中的传统元素作为建筑语汇,寥寥数笔将北京香山饭店勾勒在蓝天红叶之间。(2) 立足传统,推陈出新,设计应具有强烈时代感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创新的前提应当是:我们设计的东西,首先是现代的,同时是中国的,如果是在某一个地区,还应体现那里的地区特点,这才是扎根于时代和充满乡土气息的有血有肉的好作品。苏州博物馆,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传统元素,恰如其分地与这块土地有机地融合一起,既反映时代特征,又有强烈的地域感。 结语 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捋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的问题,也是我们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价值问题。完全背离传统明显是不可取的,对传统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继承中国的传统环境艺术优秀观念,必须分析内在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关注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中国传统环境艺术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有重大的意义。它能使中华民族的精髓在当今仍散发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环境设计史纲》重庆大学出版社.吴家骅著.2002年6月第一版.[2]《中国当代室内设计地域文化特征》.郑曙暘.[3]《乡土生态建筑与室内设计的生态解析》.周浩明.[4]《风水典故考略》.史箴. [5]《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尚廓. [6]《景观建筑学、生态建筑学与风水理论辨析》戚珩.丹宇.[7]《生态与风水环境意向:生态居住方案介绍》糜丹宇.白智平. 浅谈中国现环境艺术设计中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应用思考 覃方亮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400000) 理论研究?设计

《公共艺术》期末考试试卷

《公共艺术》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班级:分数 一.填空题:(共 60 分,每空 1 分) 1.美术包含一切美的艺术领域,狭义来说,美术是专指(视觉艺术)。 2.美术一般根据创作目的与作用可以分为(纯美术)与(应用美术)两大类。 3.在欧洲,纯美术主要包含(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在中国则还包括(书法)与(篆刻)等。(应用美术)则包含(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 和(空间设计)等。 4.绘画是一种利用(线条)、(形体)和(色彩),通过(平面描绘)来展示丰富多彩 生活的视觉的艺术。 5.西方的传统绘画是(写实的),它强调准确地再现物体。中国的传统绘画,特别是 文人画,讲究(写意)。 6.摄影作品是摄影家运用技术手段或鲜明,或含蓄的(艺术手法),通过色彩,影调等 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7.中国的书法与篆刻是古老的(抽象艺术),由于汉字的笔法,方块结体,等自身的特殊条件,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门类),它不仅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更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态)。 8.建筑是(艺术)与(技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产物。 9.中国绘画按照题材,形式,内容,材料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 (白描),等等。 10.中国文字书写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多样的表现力和书写方式,大致可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字体。 11.中国的传统雕塑丰富多彩,最早主要用做祭祀和生活。根据雕塑的材料可以分为(陶

雕),(石雕 ),(铜雕 ),(木雕 ),(泥雕 )五类 ;根据题材大致可以分为 (陵墓雕塑 )和(宗教 雕塑)两大类。 12.中国的传统建筑根据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宫殿建筑),(庙宇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礼制建筑),(防御建筑)和(桥塔建筑)等。 1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是指(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 二.连线题:(20 分,每个 2 分) 《开国大典》米开朗琪罗 《拾穗者》唐伯虎 《兰亭序》吕德 《韩熙载夜宴图》董希文 《清明上河图》古埃及建筑 《秋风纨扇图》王羲之 《蒙娜丽莎》米勒 《马赛曲》顾闳中 《大卫》张择端 《吉萨金字塔》达芬奇 三.问答题: 1.请写出你熟悉的20 个商品标志设计名称?(10 分,每两个 1 分) 2.选一幅你喜欢的绘画作品,简要的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10分)

中国艺术设计史试题整理

填空(每空格1分)? 1.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类型主要有(硬山)、(悬山)、(庑殿)、(歇山)、(攒尖)、(卷棚)、(单坡)、(平顶)、(囤顶)、(毡包式)、(穹隆顶)等。? 2.古代陶瓷的专着有《陶说》、《陶雅》、《陶录》、《古窑瓷考》、《说瓷》、《瓷史》,?建筑专着有《鲁班经》、《营造法式》,?刺绣专着有《蚕桑萃编》、《存绣堂丝绣录》、《绣谱》。?有关漆器的专着有《髹饰录》,?竹刻工艺专着有《竹人录》,?园林专着有《园冶》,? 刺绣专着有《存素堂丝绣录》、《绣谱》,?工艺专着有《天工开物》《闲情偶寄》《装潢志》。? 3.古代丝织品的纹样组织主要有(二方连续式)、(连续式)、(散点式)、(团花式)、(折枝花式)、(穿枝花式)、(几何纹)等。? 3.中国建筑彩画的制作程序分为(衬地)、(衬色)、(细色)、(贴金)4个步骤。? 4.马家窑文化主要有(黑陶文化)、(庙沟底文化)、(龙山文化)三种彩陶文化类型。?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简册)、(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线装)、(蝴蝶装)、(包背装)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 一、选择题部 1.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石器时代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3、古希腊建筑最高成就是雅典卫城 4、希腊陶器工艺先后流行三种艺术风格即:“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5、古希腊建筑的三大柱式是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 5.彩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装饰手法。 6. 中国青铜很早就加入锡,以降低熔点。 7、我国古代植物染料中最常见的是靛蓝 8、明代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典型代表。 9、宋代,青瓷已完全成熟,中国进入瓷器时代。 10. 我国陶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是唐代 11. 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中影响最深远的评论家是约翰·拉斯金 12、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由“工业设计之父” 威廉·莫里斯倡导的。 13、1851年英国皇家园艺总监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了着名的“水晶宫” 14、德国工业同盟主要人物有穆特休斯、凡?德?威尔德、彼得?贝伦斯

环境艺术设计介绍

【关于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Environment ART)有着宽广的内涵,除了包括为美化环境而设计的“艺术品”外,还应包括“偶发艺术(Happening ART)”、“地景艺术(Land ART)”以及建筑界所称的“景观艺术(Landscape)”等。也就是说人们所耳闻目睹的一切事物都是环境构成的要素。如:自然界的山、水、草、木,人工创造的建筑、市政设施、招贴广告,甚至人们自身的日常行为,如服饰、购物、休闲、运动等都是环境中的景致。 “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2]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 P?Dober)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二战后在欧美逐渐受到重视的,它是二十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 [编辑本段] 【环境艺术的理解】 设计师们认为艺术设计是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创造性活动。正因为这一特性,使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工作中,培养了对技术发展前沿的关注,以及对探索和创造的兴趣。无论是建筑设计师、工程师、雕塑家、画家、音乐家、灯光师、园艺家、工艺匠师等,都可把环境艺术视为己任,并且基于各自的专长,从不同角度理解“环境艺术”,共识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编辑本段] 大自然是天然环境 大自然是天然环境,即第一环境;城乡建筑及其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人造环境,即第二环境;园林、农场、水库之类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艺术是指人造环境。 [编辑本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也拉开了中国的公共艺术狂潮的序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也拉开了中国的公共艺术狂潮的序幕。 公共艺术在中国也叫“城市雕塑”,这个不太贴切的名称实际上也象征了中国公共艺术从幼稚状态开始的起点。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这条路基本上通过市场招标来作为主要方式来进行。中国的公共艺术主要分两大块:一块只由政府建设和规划项目内设立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项目等。 这主要是通过政府城市雕塑委员会来负责实施。另一块是由企业、地方政府等通过市场进行招标的地产项目来设立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 市场面前人人平等,但这个平等在中国的公共艺术市场上并不存在。因为这是一个不完全成熟的市场,诸多非市场元素还在其中产生影响。另一个影响中国公共艺术的重要因素是中国现代化公共艺术启蒙的缺乏。民众不太理解现代艺术和城市公共艺术,决定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项目交给谁创作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也不太具备现代艺术和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素养。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学院培养公共艺术人才是当下急务所需的。作为一名公共艺术家,一个能进行商业谈判和企业管理市场经营者,一个对中国社会和传统有深入了解的文化实践者。在公共艺术实践中,大部分雕塑家习惯将自己的架上纯雕塑作品放大做成城市雕塑,这样的雕塑往往不是过于个人趣味,就是离公众的文化心理隔得太远。这种将城市雕塑纯艺术化的做法使中国的公共艺术一直没有定位清楚真正的公共艺术概念。这也使中国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一直没有能够真正成为公众文化的一部分。这使得很多雕塑家在公共艺术市场上不是很成功,同时也让那些个人趣味极强的跟公共空间不搭调的城市雕塑在城市街头成为一种强制性和文化暴力。 “什么是公共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综合考试题

艺术设计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xx级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课程综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计20分)可在附加纸上回答 1.新媒体 2.交互媒体 3.HTML 4.米歇尔?麦克卢汉 5.数字阅读 【单项或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5分共计50分) 1.下列那种格式可以产生透明背景的数码图像: (A) PNG (B) GIF (C) TGA (D) JPEG 2.下列哪种格式存储可以包含动画的图像: (A) TGA (B) GIF (C) JPEG (D) Photoshop ( PSD) 3.数码影像或数字图像是指任何使用二进制数字来记录、存储、应用的影像文件,其中: (A) 矢量和点阵图像都属于数码影像 (C) 摄影图像属于数码影像 (B) 矢量图形属于数码影像,而点阵图像不是 (D) 数码相机采集的摄影照片属于数码影像 4.目前网页设计的分类和特征包括: (A)以功能性为主要特征,基于技术编程的网页 (B)以页面视觉传达为主要特征,偏重艺术性的网页 (C)介于二者之间的图文并茂的商业网站 (D)所有的网页都是由表格(Table)组成的, 5.在数字媒体中,下面哪种色彩模式的色彩范围最广? (A)灰度模式(B)RGB模式(C)CMYK 模式(D)Lab 模式 6.“媒, 谋也。謀合二姓。从女某聲”。(《说文解字》),以下关于媒体的正确说法是: (A) 介绍或导致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B) 承载信息之载体,即信息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 (C)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媒体就是充当介绍人的角色 (D) 媒体又称新闻媒体或传媒,指现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机构或大众媒介 7.下面对矢量图和像素图描述正确的是:

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

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视觉传达;学科;专业;艺术学;设计学 我国现行学科分类是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的产物,既缺乏科学依据又层次混乱。1998年将装潢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等7种专业合并为"艺术设计"一个专业,是对设计教育发展的倒行逆施,如不抓紧纠正,必将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应当着力培养日益细分的职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视觉传达设计是紧随时代发展的,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多种细分专业所构成的学科类(也称二级类)。视觉传达设计的特殊性,该学科类各专业的相互关联性和学科归属性,决定了这种学科类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随着中国的开放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更加凸显出我国高校的设计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滞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活动。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能够得到根本解决,并且矛盾愈加突出。视觉传达设计的教育则表现得尤其明显。承认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科地位,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形成有利于生产力高效益发展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是现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前提:艺术学和设计学都有作为一级学科门类的必要条件和充分理由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此前一年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学科分类基本一致,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十二个学科门类。学科门类下设二级学科"类",再下是"专业"若干种。这种分类是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思想还没有得到解放的产物。既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层次也是混乱的。居然把艺术学划在文学门类,把体育学划在教育学门类,显然是对这两个学科的独特性缺乏了解。著名设计教育家尹定邦1999年初对此就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设计学则是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就这一点而言,传统的学科划分规范就显得过于拘谨和迂腐。"①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中央还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科学发展观是符合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发展观,学科的再分类不能继续沿用计划模式的老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科分类,不应当是"指令性"的,而应该是"指导性"的。每个学校应当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和市场情况,确定专业和院系的设置,不应受到学科分类的束缚。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学科分类在我国现阶段仍然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科分类往往是计划的依据,对于院校、专业、学位的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触动学科分类这一敏感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博士提出的学科分类改革思路,既具有科学性,也符合中国国情:"我建议学科分类做如下改变,仍保留12个门类,但做重新划分。在基础学科层次分为3类:(1)自然科学(即

数字媒体艺术

P9的表格 阿凡达:采用了三项突破技术、虚拟摄像技术,表情抓取和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P26 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即带有“技术的艺术”的烙印和“后现代”与“大众化”的双重特征,是时尚文化的具体实现者。P37 交互作品根据互动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桌面式和现场式两种表现方式P38 媒体又被称为媒介,指的是具备承载信息传递功能的物质或实体,譬如语言、符号、声音、图像等。媒体一般都是指承载信息的综合性物质或实体,是集文字、图形、静像、动像、声音、语言等多种形态媒介的综合体。P78 数字媒体艺术属于广义的媒体艺术的一个分支。是视觉艺术、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和媒体技术相互交叉的学科,这是它的本质和内涵。作为交叉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传播+科技+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科技、视觉艺术、媒体文化三者的结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重点是艺术设计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P78 数字媒体艺术有着“金字塔结构”,其中四个侧面分别代表艺术设计、数字技术、社会服务和媒体传播。四个侧面相互依托,相互渗透,并形成金字塔的整体构架,也由此形象的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所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P78 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样性: 1.时空反转:数字媒体艺术借助图层、蒙板、通道和三维造型手段,

可以产生类似荷兰版画大师埃舍尔的时空幻觉艺术,或是达利的多重合理空间组合的不合理性 2.意识与潜意识:源于对超现实主义的理解,数字媒体艺术不但重 视人类意识的思考,更注重潜意识的范畴,是一种超理性、超意识的艺术 3.拼贴重组:源于对达达主义的继承和扬弃。数字媒体艺术家通过 拼贴组合不同质感或不同类型的物体与一个作品上,并采用非理性拼贴与矛盾并置的结构原则,这些往往可以产生出乎意料的震撼效果 4.制造矛盾与荒诞:数字媒体艺术家通过利用物体的比例、质感产 生矛盾感,强调宏观与微观,产生视觉上的奇特感官 5.幻觉与真实:视觉上产生真实的物体造型,而实际却只是科技产 生的幻觉影像,观者在真假、虚实之间游走 6.抽象的意像:将有机或无机物的形体结构重新组合成另一形态, 形成了另一种超现实的抽象意境 7.影像解析和表现:艺术家可以通过计算机产生修拉的点彩画类似 的视错觉效果图像P104 1925年爱森斯坦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电影史上划时代的巨献,最能表现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精义,其中,“敖得萨阶梯”被认为是蒙太奇运用的经典范例;爱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论大师,1922年,他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杂耍蒙太奇》,这是第一篇关于蒙太奇

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精)

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素质全面的,具备较扎实的美术基础和艺术设计的专门知识,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专业技能,能基本适应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专门人才。 (2)培养规格 要求学生具有系统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相关学科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艺术设计和工艺制作能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造能力。较好的掌握现代设计工具和手段,掌握一门外语。 (3)学制 四年 (4)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5)教学时间分配表 (6)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

(7)教学计划表

(8)课程介绍:学科通识课 中国美术史 课号:06312001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学期:2 内容概要:它是研究造型艺术——绘画、雕刻、建筑、工艺美术在社会中发生、发展的科学。 开设中国美术史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祖国民族艺术的成就。较为系统地掌握中国 美术发展史及基本知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和鉴赏能力、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讲授美术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理念、现象产生,发展状况和主要流派、代表画家,及对其作品的艺术评价。 外国美术史 课号:06312002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学期:3 内容概要:使学生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扩大视野,提高艺术技巧和鉴赏水平。讲授内容:主要介绍世界美术发展史,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流派画家和作品评价。 现代设计史 课号:06312003 学时:48 学分:3 开课学期:2

内容概要:着重在理论上介绍设计史绩点,东西方设计文化的异同比较及对近代设计文明的推导意义。使学生在自己的设计课中对本民族设计文化有一方位性的认识及提供演 进的依据,丰富激发个人的设计创意思想。授课方式,理论讲解,课题研讨,图片 观摹。 艺用解剖学 课号:06312004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学期:1 内容概要:艺术用解剖学是从造型艺术出发研究人体结构的科学。开设此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科学地掌握人体的比例、骨骼、肌肉的造型特点及其运动规律。在习作和创作中运 用解剖知识较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和精神状态,为画人物打下基础。同时对动植物 解剖也略作一般介绍。 讲授内容:讲授学习解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介绍全身骨骼、肌肉。了解面部表情变化规律。分别讲授躯干、头部、上肢、的运动规律及男女老幼躯干的差异,并进行相应 的写生练习。 绘画透视学 课号:06312005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学期:2 内容概要:通过透视学的教学,使学生科学地掌握透视基本原理和画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到创作和工艺设计之中,具备讲授中学美术透视课的能力。 教学内容:讲授物体透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人物透视的变化规律及画法。 (9)课程介绍:专业必修课 综合构成 课号:06313001 学时:112 学分:3 开课学期:1 内容概要:综合构成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其将传统的几大构成合并为一个板块,来解决形式与造型元素的重新逻辑关系,从而为设计思维和造型与空间视角提供较为多元 的理念和方法论,为艺术创作和设计提供开放和具有张力的原点。 环境色彩表现 课号:06313002 学时:64 学分:2 开课学期:2 内容概要:环境色彩表现为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训练,旨在通过对色彩表现的研究与应用来掌握环境设计中的色彩表现规律与特性,主要内容为熟悉色彩表现的原理与种类,环 境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光线对环境的制约,功能对色彩表现的制约,以形式美为 原则的环境色彩表现,材料质感的色彩表现。 工程图透视 课号:06313003 学时:64 学分:2 开课学期:2

公共艺术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班级:分数 一.填空题:(共60分,每空1分) 1.美术包含一切美的艺术领域,狭义来说,美术是专指(视觉艺术)。 2.美术大凡根据创作目的与作用可以分为(纯美术)与(应用美术)两大类。 3.在欧洲,纯美术主要包含(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在中国则还包括(书法)与(篆刻)等。(应用美术)则包含(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空间设计)等。 4.绘画是一种利用(线条)、(形体)和(色彩),通过(平面描绘)来展示丰富多彩生活的视觉的艺术。 5.西方的传统绘画是(写实的),它强调确凿地再现物体。中国的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讲究(写意)。 6.摄影作品是摄影家运用技术手段或光鲜,或含蓄的(艺术手法),通过色彩,影调等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7.中国的书法与篆刻是古老的(抽象艺术),由于汉字的笔法,方块结体,等自身的分外条件,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门类),它不仅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更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态)。 8.建筑是(艺术)与(技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产物。 9.中国绘画按照题材,形式,内容,材料等,可以有许多例外的分类,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等。 10.中国文字书写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多样的表现力和书写方式,大致可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字体。11.中国的传统雕塑丰富多彩,最早主要用做祭祀和生活。根据雕塑的材料可以分为(陶塑)两大类。

12.中国的传统建筑根据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宫殿建筑),(庙宇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礼制建筑),(防御建筑)和(桥塔建筑)等。 1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是指(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 二.连线题:(20分,每个2分) 《xx》xx 《拾穗者》xx 《xx》xx 《韩熙载夜宴图》xx 《清明上河图》xx建筑 《秋风纨扇图》xx 《xx》米勒 《xx》xxxx 《大卫》xx 《xxxx》xx 三.问答题: 1.请写出你熟悉的20个商品标志设计名称?(10分,每两个1分) 2.选一幅你喜欢的绘画作品,扼要的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10分)

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上)

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上) 一、历史教学语言的含义 1.教学语言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页。 )。教学语言如同影视语言、法律语言、音乐语言一样,是一种专业语言。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自

己的风格和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教学语言是专业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条件下,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因此,它属于专业语言,它受到教学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的制约。它有别于哲学、政治、法律、自然科学的用语,也不同于电影、相声、话剧、音乐等文学艺术语言。它既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用语。它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金”,是独白形式与对话形式的紧密配合。教学语言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汇,是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统一。这种独特风格的教学语言,是数千年来广大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创新的结果。 (2)教学语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教学语言具有一般语言的共性,如传递性、节奏性、情感性等,但也有自身的

专业特色:一是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二是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三是循循诱导,富有启发性。四是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 (3)教学语言是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的结合。有声系统的教学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它分为独自语言和对话语言两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说明和讲演,属于独白语言形式,而使用的问答、讨论及辩论等,则属于对话的形式。教学语言是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的有机结合,一堂课中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总是交叉穿插的,这是教学语言与其他专业语言明显区别的地方。 2.历史教学语言 所谓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它同时要满足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 (1)要满足历史学的要求。凡对历史学提出的要求,在历史教学语言中都应得到体现。如历史学要求具体的记述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专项调研报告(2014-2018)

2014-2018年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环境艺术设计为普通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目 录下设的一门专业,属于建筑设计类专业。该专业为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学制三年,接受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的研究、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园林与建筑企 业的,具有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养护与管理、园林生态学等方面的能力,并具备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牢固掌握城市园林专业必须的专业文化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从事城市园林设计、管理、经营、销售及生产等工作的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开设于土建类专业为特色的院校。 本报告依托公司多年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研究,结合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历年供需关系变化规律,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内的企业群体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采用定量及定性的科学研究方法撰写而成。 中企顾问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环境艺术设

计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共七章,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市场环境、生产经营、产品市场、技术水平、产业链运行、企业竞争、产品进出口、行业投资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详实系统地分析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预测。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进行投资决策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权威、充分、可靠的决策依据。 来自:中企顾问网 第一章2012年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 三、进出口贸易历史变动轨迹 四、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第二节近年来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政策分析 第三节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一、行业内竞争 二、买方侃价能力 三、卖方侃价能力 四、进入威胁 五、替代威胁 第四节影响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二章2011-2013年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运行情况分析 第一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回顾 第二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节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一、近几年行业企业数量变化 二、近几年行业从业人员变化 三、近几年行业企业规模变化 四、近几年行业企业性质投资主体变化 第四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上下游产业分析 一、上游产业 二、下游产业

演变与建构-1949年以来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

演变与建构-1949年以来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 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建设中对文化资源和公共空间创新的自觉 和反省,是属于公众集体所有的重要艺术样式,代表着国家和城市发 展的常态文化价值观,体现时代精神和国家、民族的民主与自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市都很重视公共艺术的建设,希望通过它来传承城市文化精神,建构能够被人民普遍认同的主流文化价值观,进而向 世界展示和宣传本国文化。所以,20世纪中叶以后,很多国家通过公共文化政策、百分比艺术法案、建立艺术社区等措施,推进公共艺术引导的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是一种依据史料的、以文化研究的视角来构建的、填补中国公共艺术空白的史述研究。它是一种从社会学的角度并结合艺术本体进行阐释的合乎逻辑关系的话语体系,是在现代艺术史观统摄下的,叩问历史与现状 因果关系的史学研究。其目的是对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清晰地梳理,试图在历史中呈现并寻求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路径。本文根据时间发展脉络,采用多维度、综合研究判断的方式展开分期断代。在书写每个阶段发展特征的同时着重阐述每个分期单元中概念内涵、文化政策、艺术作品、学术研究以及重要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探讨一种相对科学与客观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分期特征。公共艺术在中国本就是一个舶来之词,但是它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发展路径。本文将公共艺术放在整个中国20世纪大背景之中,审视中国公共艺术 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及建构的过程。研究将民族解放、文化自立的新中国成立设为研究起点,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宏观背景下,分析中

国公共艺术与国家政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梳理中国公共艺术面貌的形成和生长脉络,探究其孕育土壤的变化发展因素。研究将1949年至1978年定义为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萌芽阶段,其特征是以雕塑、壁画的姿态呈现的胚芽。它是在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生长的,创作的题材带有一种“运动”的意味,有着明显的革命化、政治化倾向,个性被共性所取代,作品呈现着一种万众一心的集体意识;将1978年至2000年作为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探索阶段,是强调这一阶段创作主题方向开始转变,公众的思想意识逐渐得到解放,具有公共艺术性质的 管理机制开始建立,公共艺术的建设和组织管理得到空前关注。这个时期中国的公共艺术经历了美化城市和观念蜕变的阶段。最后将2000年至今定义为建构阶段,中国公共艺术正式进入加速的建构与完善时期,公共艺术概念在争论中逐渐清晰,艺术本体的语言形式逐步多元 与完善,公共艺术的边界在实践中得以拓展。在本文的最后,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依据国家文化艺术发展的方针与政策,提出自 己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本文为了更清晰的呈现中国大陆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对港澳台地区公共艺术的详细研究暂且不涉及其中,本论文将全面详细剖析中国大陆地区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 但这并非是否定港澳台地区公共艺术对大陆地区公共艺术发展的影响,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中国大陆公共艺术的研究,港澳台地区的 公共艺术对大陆的公共艺术的发展其影响力是值得肯定的。

完整版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要点

第一章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 1.数字媒体艺术:属于广义的媒体艺术的一个艺术分支,是基于计算机语言和数字媒介的一门新型艺术形式,是科学、艺术何伟媒体相互交叉领域和实践应用科学。是指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不仅有艺术本身的魅力,而且其应用技术和表现手段,也是目前艺术设计领域中最有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 2.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征 (1)主要以计算机为主要创作工具或展示手段; (2)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和结果不确定性; (3)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 (4)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具有更广泛的表现题材 3. 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属性 (1)基于新媒体的先锋艺术前卫交互性沉浸体验虚拟现实(2)基于设计的大众艺术应用媒体大众娱乐性 4. 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法 (1)算法式。(2)交互式。(3)人工智能的数字媒体艺术。 5 算法式: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算法式艺术当属于分形艺术和非真实渲染。 6 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研究内容: ( 1 ) 数字媒体艺术本体研究(2)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史的研究 (3)数字媒体艺术创意方法学得研究,即对数字媒体艺术创意规律的研究。包括广告、影视、媒体公司的案列研究、创意思维、作品分析、调研与统计,受众行为和心理研究、设计步骤与流程研究等内容。 7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媒介产品的结构体系 时基媒体设计领域交互产品设计领域互动娱乐设计领域传统媒体延伸领域 8 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技术+艺术观念+媒体变革”的历史产物。电脑科技和网络技术、视觉传达和艺术设计、信息和社会服务、媒体文化和大众传媒四者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金字塔”四个侧面。 9 列夫·曼洛维奇《新媒体语言》媒体有五个原则:数字化、模块化、自动化、可变性、编码译码。数字化不仅是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基础,而且也代表了其美学特征。 10 尼葛洛庞帝认为数字媒介或者新媒体具备了超出媒介本身的更多的属性和功能。 11 沉浸交互式作品 主要在艺术场馆、博物馆、公共空间展示并多以“环境体验”或“多通道交互”的人机交互模式形式出现。作品反馈时间往往间接、环绕、滞后、延迟的特征,而观众通常“沉浸”与虚拟计算机交互环境,并通过作品的互动探测装置与作品互动。作品借助灯光、音响、震动、动漫等形式响应观众。 12 界面式与沉浸交互装置艺术的比较 比较类型界面式交互沉浸式交互 自由度体验对交互墙或屏幕依赖性较高部分依赖交互墙或屏幕,自由度高 沉浸感体验观众受周围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加强了沉浸体验 心理的体验直接的、瞬间的、视觉化的间接的、环绕的、滞后的、多通道的

我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

我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 班级:13装潢301班学号:2013043227 姓名:洪思坚 环境艺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一个艺术工程的综合性专业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涉及范围很广,还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专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环境艺术是环境艺术为媒介对公众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教育影响,是人类走向更高文 明的表现。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国的人民对环境艺术的认识不是很 了解,甚至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从而导致我国的综合总体的落后,比不过国外的精美建筑,经济生活比不过经济强国。恰恰相反,外国人高度重视教育,从小到大就受到了教育,外国的建筑优先我国,。但我国为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的吸取落后教训,吸收国外有益的设计和注意总结中国的设计经验,杀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艺术设计的道路出 来。 环境艺术是一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可以被人感觉知道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可以使 生活于环境中的人去感受其品质的优劣,领悟其中的创造者的意图,同时也可以使生活于其 中的人与之产生精神交流,将其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公众对环境艺术作品有可及性,参与性,甚至可以触摸。在这广泛的基础之上,人们不断地对环境艺术客体去体味,加深印象,从审美的角度作出评判,久而久之,审美经验的积累又会促使人们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是社会的伟大进步,是社会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为国家奠定了基础。 环境艺术是集众美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自然之美和人们的美化活动,常是分散而单一的。 环境艺术则是把自然界及人工之美集合起来,都是创作的要旨,是给人的一种时空与情境的 表现等等。 我对室内设计很感兴趣,环境艺术设计涉及范围很广,室内设计离不开环境艺术设计。要想学会室内设计,要不断的去实践,不断的去积累,多临摹有关室内设计的临画。一天一天的积累,量变引起质变,达到了一定的量,就能达到质的飞跃。在课堂上,我感知了学会了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自己也能设计出了作品出来,让同学们对我刮 目相看,我之所以会搞出一些作品,背后也是有一个临字,多临摹,多看书,但我对自己作品还是不满意,还有很多的地方要改,因为这是人生的开始,正是要了解室内设计建筑有关难题的时候,要更加了解平面布局,内部空间处理,人文景观,建筑外光,体量尺度,空间序列设计和园林设计等等。有助于对室内设计的更加了解。 室内设计不能轻视,它也离不开环境艺术,更离不开手绘,一个好的设计师具备全方位的能力,设计一个东西,在效果图的学习过程中,临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与环节。它是衡量大学生手绘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毕业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个真真会设计的人,不单 单是学软件,手绘也是一个让客户感受体现的重要手段。在学会软件的基础之上,更要学会 手绘,从而提高对室内设计的兴趣具有重大意义。不但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还为家庭带来 幸福,带来光彩,将来还有可能为我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 大的中国梦而骄傲,体现大国风采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种风云的情况之下,有一些国外人士用无理打彩的低级眼光看待我国建筑不如他国,小看中国轻视中国,这样我们就应该不断的发展我国事业, 提高我国全体人民对环境艺术的认识,对它的理解,在它的理解的基础之上要遵循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来改造成我国的东西。因为想办法 办事情,在规律的面前我们也并不是无能为力,我们也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处在亚洲大国的 前列。只有发展我国事业了,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国梦。通过了我每天的看书加以理解对环境艺术,室内设计,室内装饰,都有较深的了解了。室内设计涉及的范围很

2017尔雅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考试答案(供参考)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关于《贝多芬纪念性雕塑》,认识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 作者是鲁宾 B、 落成于1990年 C、 能够适应多角度观赏 D、 由卡尔的《贝多芬像》衍生而来 我的答案:D 2SkecthUp软件中的推拉工具,可以赋予图像以()。(1.0分)1.0 分 A、 色彩 B、 形状 C、 厚度 D、 长度

我的答案:C 3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是()。(1.0分)1.0 分 A、 毕加索对现成品艺术的探索程度远远超过了杜尚 B、 贾斯帕的《两个酒瓶》,采用了青铜雕塑复制啤酒瓶 C、 在单体现成品的选择中,要注意产品外形的完整与光滑D、 大众、短暂、廉价,都属于波普艺术的特点 我的答案:A 4关于《几何鼠》,描述不恰当的是()。(1.0分)1.0 分A、 模型和落成的作品,其各部分的比例是一样的 B、 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公共艺术更适合用暖色而非冷色 C、 模型和落成的作品,其颜色是一样的 D、 作者是奥登伯格 我的答案:C 5关于公共艺术作品《波浪》,认识不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A、 出于社区改造的目的而修建 B、 位于纽约 C、 使用了高强度陶瓷 D、 可供儿童攀爬 我的答案:B 6位于日本的《天空之门》,与地面结合部分的材质是()。(1.0分)1.0 分 A、 不锈钢 B、 陶瓷 C、 石材 D、 木材 我的答案:C 7亨利·摩尔《斜依像》的原型取自()。(1.0分)1.0 分

斯芬克斯像 B、 恰克莫尔雨神像 C、 沙普尔神像 D、 亚平宁巨人像 我的答案:B 8大地艺术的标志是()。(1.0分)1.0 分 A、 依附自然环境 B、 改变自然面貌 C、 与自然环境对立 D、 反射自然环境的特点 我的答案:B 9关于横向排版,描述错误的是()。(1.0分)1.0 分A、 适合系列公共艺术作品展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