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文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题

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之“写法探究”题 一、考题解说 “写法探究,就是指对在写作中运用某种写作方法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探究,讨论。在中考中,根据文体的不同,“探究”题主要分三类类,一是对文章某项内容是否删除进行探究,二是探究文章写法是否矛盾,三是对某种写法进行探究。其基本设问方式是: ……是常用的手法之一,说说……的表达作用。 选文中……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文章写…… 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二、解题点拨 (一)对某种写法进行探究 1.答题格式:运用了……手法,表现了……,达到了……的作用。 2.举例 (1)14.文中多处出现土豆汤“喝得很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2008年中考淮安卷) 分析:解题时首先明确具体写作手法,再根据手法作用作具体分析。此题中运用的是反复手法,反复手法可以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答题时围绕这一作用答题即可。 答案: ①深化文章的主题,突出了亲情的美好与温馨;②紧扣文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层次结构分明(答两点给全分) (2)l4: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上面的文字中有两处对比,把它们找出来.分别说说这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2008江苏苏州卷) 分析: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我们知道对比的主要作用是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于是可以这么说:这里巧用对比,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突出地表现了……(结合选文语境) 答案: 通过少年闰土与水生脸色的对比以及“银项圈”有无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窘迫的境遇。“我”与闰土的隔膜和水生与宏儿的“松松爽爽”的“一路出去”毫无隔膜的对比,表现了“我”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希望。 3.应答材料: (1)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2)衬托的作用是能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3)象征的作用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4)烘托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5)篇首段的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 (6)篇中段落的作用是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7)借景抒情:可以使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8)抑扬结合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 (9)托物言志的作用是借物说理能够把不易讲清楚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使道理说得生动而

具体,更有说服力。 (二)探究文章写法是否矛盾 1.答题格式:不矛盾,这样写表现了……突出了…… 2.举例 (1)9.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 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2008年中考成都卷) 分析: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选择“不矛盾”,分析时要运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我”对杨木桩的情感变化过程。这是第一点。从“全面的观点”看,文章开头写我对杨木桩的随意,不仅显现了它的普通与不引人注目,而且为下文写杨木桩的特点和抒发自己对它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作 了铺垫;结尾这样写抒发了对杨木桩生命成长的惊叹与景仰之情。首尾相扣,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把两种分析结合起来就是答案。 答案: 不矛盾(1分)。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我”对杨木桩的情感变化过程(1分)。文章开头写我对杨木桩的随意,不仅显现了它的普通与不引人注目,而且为下文写杨木桩的特点和抒发自己对它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作了铺垫(1分);结尾这样写抒发了对杨木桩生命成长的惊叹与景仰之情(1分)。首尾相扣,突出了文章的主旨(1分)。(语意相近即可) (2)15.第四段说,“二十多年来,我目睹了来来去去的风如何改变了一个人”,又说“但是谁都没有在意”,这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3分)(2007年中考常州卷) 分析:本题两文,一般情况下,文章的这种写法都是有道理的,宜选择答“不矛盾”,在分析原因时,要结合情节、主题、情感通过比较作答。 答案: 不矛盾,前者说的是多年的观察和挂念,以祖孙情感积淀的漫长过程为基础。后者是一瞬间的行为,应该说是“当时谁都没有在意”,这也合情合理。(3分。判定不矛盾的得1分。理由2分,意对即可) 3.应答材料 解答这种题要学会辩证法,辩证法的内容较多,这里注意三点:一是用发展的眼光看矛盾,矛盾对立的双方都在一定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二是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即认识事物要由表及里,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三是用全面的观点看矛盾,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全面的观点要求我们看事物发展要认清主流和支流,既不要光看支流而忽略主流,也不能只看主流而忽视支流,要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发展。 (三)关于文章某项内容是否删除的探究 1.答题格式:不能删去(可以删除),因为…… 2.举例 (1)12.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2008年中考河北卷) 分析:本题有两问,解题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明

原因,要注意原因必须合情合理。要根据相关内容在文章中的位置、作用作具体分析。 答案: 23.示例一:不能删去;正是这一人物使“我”转变了第二天就回城的想法,引发了“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 示例二:可以删去:删去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冬英的故事令人伤感,冲淡了全文营造的美好温馨的氛围。 (2)⒛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2008年中考襄樊卷) 分析:这种题型多数情况下要从“不能删去”去考虑,作为文章的一段,往往是整个文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结构、内容上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答案: ⒛不能删(1分)。因为本段是插叙,交代了拮据的经济背景,解释了我的心“一阵阵颤栗”的原因(1分),有利于更好地展开情节,描写人物(1分)。(共3分) 3.应答材料 这种题型常见于记叙文、小说等文体,一般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渲染气氛等方面考查。 (1)对人物的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塑造人物形象,有利于展开情节。 (2)插叙的作用是:交代背景,有利于展开情节,描写人物。 (3)环境描写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思想性格。 三、类似表述 (1)17.在熄灭电灯哀悼爱迪生的一分钟前后,世界从“一片黑暗”到“一片光明”,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5分)(2008年中考金昌卷) 分析: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原文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 答案: 用光明和黑暗形成鲜鲜明的对比。(2分)突出爱迪生引导世界走向光明,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表达了后人对爱迪生的敬仰之情。(3分) (2)8.选文介绍的是中国戏曲,文章在第②段中还介绍了西方戏剧的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2008年中考淮安卷) 分析:先明确这样写的手法,然后根据写法分析作用。 答案:介绍西方戏剧强调摹仿,写实,通过比较(1分)突出中国戏剧强调神似、强调写意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特征。(3分) 四、实战演练 橘 子 李培俊 (1)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

鼓的裤袋…… (2)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3)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4)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5)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了一下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6)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7)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9)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

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10)他捧着钱和报纸哭了,跪在摊主的遗像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2009年1期《小说选刊》) ⒈小说结尾写“他”因为立功而提前出狱,而“送他橘子的摊主”却去世了,你认为这样处理好不好,为什么? 答: ⒉文章写“摊主”两次热情帮助“他”,后来却又打电话报警把“他”送进了监狱,这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答: ⒊文中第(7)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香山红叶随想 张梦阳 (1)香山看红叶,是北京人的一大秋兴。然而,去香山容易,看红叶却大不易。进了公园门,就开始东张西望,急于看到红叶。可是到了勤政殿,却只看到殿前一株黄叶玉兰。叶子黄得透亮,倒也宜人,但终归不是红叶。到了来秋亭和问松轩,见遒劲、高挺的松柏间,又有高高的黄叶树,撒了满地嫩黄的圆叶,更是喜人,但仍然不见一点红。又上了玉华岫,才在玉华寺天王殿遗址的空场边,看到一株鲜红的小枫树,叶子果真红得如火。玉华岫景区简介中写道:“此处东临京西平原,视野开阔;直眺丛山,是秋赏红叶最佳处。”但到南边围墙旁放眼眺望,却只见青苍的松柏,并不见簇拥的红叶。 (2)只得再往上爬。心想:可能爬得越高,看见红叶的机遇越大吧! (3)终于到达香炉峰顶了。不承想今儿是阴天,清晨下过雾,山下雾茫茫一片白,什么也看不见。正好上来一位经常爬香山的中年男子,从他那里得知:即便是晴天,也看不到多少红叶。我的红叶如火的盛景之梦全然破灭,不禁大失所望! (4)我泄气地坐在一块岩石上,给友人发手机短信:“我在香炉峰顶,没有看到多少红叶,更没有红叶如火的盛景。”但突然想到了什么,又加了一句:“而这正是人生一悟。” (5)很快收到友人的回信:“你已经到了峰顶,看到了一个和想象的世界并不相同的风景,就不虚此行。回首俯瞰人生的来路,一切都是平淡的。但只要这一路上,尽心尽兴,也就拥有了一个壮美的旅程。辉煌处回返平常心,反过来说,以平常心过好绚烂的每一天。” (6)说得真好!一语中的,道破了我朦胧中的省悟:人生如登山。都要往高处走。然而不必把高处想得过于辉煌。到了高处,眼界自然比山下开阔,但也可能仍然是平淡的。倘若梦想过于辉煌,反而可

能大失所望,丧失再往高处走的兴趣。而且即使有辉煌处,也应该回返平常心。平平淡淡才是真。无论登得多高,真实的人生也是平淡的,就像爬山时迈出的每一步,因为平淡,才可能坚实。不然,走每一步都追求新奇,想吸引别人的眼球,早就摔下去了,哪会站在高处瞭望呢?也有点像婚姻。真实的婚姻都是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锅碗瓢盆、吃喝拉撒睡,哪里有那么多的浪漫?沉醉在过于浪漫的梦想里,不安于平淡如水的生活,往往是婚姻破裂的起因。还如做学问,无论多么大的学问,也都是一点一滴,皓首穷经,慢慢积累、蓄养、升华而成的。哪里有什么热闹?喜欢热闹,不甘于寂寞,正是那些表面聪明、爱哗众取宠的浮躁之人做不成学问的原因。 (7)正想得入神,友人又来了短信:“香山的枫叶无论多美,大概在人们的心中都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所缺失的诗性隐喻。看得到或者看不到,她都萦绕在热爱生命的人们心中。” (8)是的。不要后悔费力爬到峰顶却没有看到红叶。不正是峰顶引领我们的生命不断攀升吗?不也正是红叶浸染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使之有滋有味吗?红叶如诗,美和梦就在寻找者心中。 (9)我神闲气定地走下山去,比看到了红叶如火的盛景还满足。 (选自《 人民日报 》 2008年11月17日,有删节) ⒈文章想写香山红叶的美丽,却先写到了登山赏叶的失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⒉第(3)段说,“我的红叶如火的盛景之梦全然破灭,不禁大失所望!”,结尾又说“我神闲气定地走下山去,比看到了红叶如火的盛景还满足”,这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答: ⒊文中第(7)(8)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橘子 ⒈考查对文章写法的探讨。这是一个创新题,回答可否都可以,但要言之成理。参考答案:好。这样写使小说更增添了曲折性,更能突出“他”的变化,更能表现出“摊主”的善良品质,也增强了小说的情感抒发。 ⒉考查对看似矛盾写法的探讨。答题时先明确态度,在结合文章内容组织答案。参考答案:不矛盾。这样写更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摊主”是一个善良诚实而又富有正义感的人,正因如此,看到落魄的人他能给予帮助,遇到逃犯,他也会选择正义,选择举报。 ⒊考查写作方法的作用。不能删。这一段内容承上启下,串联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为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若删去,下面的情节就无法展开了。 香山红叶随想 ⒈考查常见写作手法作用。答题时先确定写作手法,然后探讨其作用。参考答案: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文章的目的是要表现香山红叶之美,开

头却先写自己的失望心情,欲扬先抑,为后面表达自己的感受做了铺垫,更加突出强调了作者游山而得的感受。 ⒉考查对看似矛盾写法的探讨。答题时先明确态度,在结合文章内容组织答案。参考答案:不矛盾。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我”对香山红叶的情感变化过程。文章第四段写我对香山红叶的失望之情,是为下面感悟生活道理作铺垫;结尾则是经过朋友点拨后“我”产生的深刻感悟。这样写,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语意相近即可) ⒊考查写作方法的作用。不能删。这两段使作者的感悟从人生角度推及到生活与生命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突出了主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