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甲基丁炔醇及其下游

甲基丁炔醇及其下游

甲基丁炔醇及其下游
甲基丁炔醇及其下游

甲基丁炔醇及其下游产品调查

1.化学性质

甲基丁炔醇及其衍生物有甲基丁烯醇、异戊烯醇、二甲基己炔二醇,以及芳樟醇、去氢芳樟醇等。

1.1甲基丁炔醇

甲基丁炔醇又称为2-甲基-3丁炔-2-醇,英文名2-Methyl-3-butyn-2-ol,分子量84.11,相对密度0.8672(20/20℃),熔点2.6℃,沸点103.6℃,闪点25℃,折光率1.4211(20℃)。

1.2甲基丁烯醇

2-甲基-3-丁烯-2-醇(甲基丁烯醇) ,英文名2-Methyl-3-butene-2-ol,是一种无色或微黄色透明易燃液体,无色或微黄色透明液体,有特殊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醇、醚、苯、氯仿和脂肪酸等。为一级易燃品,与水形成共沸物密度:0.82 熔点:-43℃沸点:98-99℃折光率n20/D :1.416-1.418 闪点:13℃。

1.3异戊烯醇

别名:3-甲基-2-丁烯-1-醇或3-甲基-2-丁烯醇;英文名:3-methyl-2-buten-1-ol。无色透明液体,密度0.848,沸点140℃,折射率1.442-1.444,闪点43℃,水溶性170 g/L (20℃) ,不溶于水,溶于醇、乙醚等有机溶剂。用途:用于苯氯菊酯杀虫剂以及其它精细化学品的合成,是生产医药或农药的重要原料。

1.4 2,5-二甲基-3-己炔-2,5-二醇

2,5-二甲基-3-己炔-2,5-二醇(分子式:C 8 H 14 O 2分子量:142.2 )是白色结晶固体,熔点为96°C,沸点为205~206°C,密度小于水,约为0.949g/cm3,溶于醇、丙酮、醚、水(20°C时在水中的溶解度:27g/100g),环氧乙烷,不溶于苯、石油醚、四氯化碳等溶剂。常温常压下稳定,禁配物是强氧化剂。2,5-二甲基-3-己炔-2,5-二醇有毒,常用作农药原料。

1.5用途

炔醇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表面活性剂,并用作高温浓酸条件下的钢铁缓蚀剂在国外,炔醇已广泛应用于油气井高温酸化液和金属酸洗除锈液中,作为缓蚀剂的关键组分。炔醇类产品还广泛用于食品医药、香料添加剂、润湿剂、低泡剂或

消泡剂等。

2.市场情况

未查到近期市场数据。根据西南化工研究院提供的情况,甲基丁炔醇、甲基丁烯醇、异戊烯醇市场需求约2万吨/年,生产成本16000元/t以下,市售价格在22000-28000元/t。二甲基己炔二醇市场需求在1万吨/年,生产成本20000元/t 以下,市场售价在40000元/t。

早期(1998年)数据显示国内主要生产叔炔醇厂如下表:

*MB-甲基丁炔醇,MP-甲基戊炔醇,DH-二甲基己炔二醇

3.生产工艺

炔醇合成工艺路线主要有三种:

3.1固体氢氧化钾催化炔化法。

将乙炔通入悬浮有固体粉末KOH的有机溶剂(如芳烃、二氯甲烷、二乙醚、四氢吠喃等)及酮的溶液中,在接近室温的温度和常压下进行炔化反应,主要生成炔醇,在更高的温度时主要生成炔二醇。此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在接近常温和常压下进行,操作比较方便、安全,设备投资较低。

但该法也存在许多缺点:①所用的KOH是高度脱水的细粉末状固体,用量

很大,以摩尔数计超过理论用量的3-4倍;②反应结束后KOH溶解成水溶液,难以回收再用;③由于使用KOH粉末,反应混合物特别粘稠,在一般的搅拌釜中不能充分搅匀,为了防止堵塞及达到良好的传质、传热条件,需要用特殊的搅拌装置或者使用大量的溶剂。间歇生产的操作周期长,每釜长达20多个小时,并且产率低,不超过70%。上述这种碱过量的方法,称为法伏尔斯基法,其反应机理如下:

络合物遇水分解,生成相应的炔醇或二醇:

3.2液氨-氢氧化钾催化炔化法。

在液氨中溶入乙炔,加入酮和少量KOH,在加压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通入乙炔进行炔化反应。此法催化剂氢氧化钾消耗较少,为原料酮用量的15%-20%,催化剂呈液态加入,具有良好分散性、产物选择性。该法中液氨与KOH起共催化作用,KOH以水溶液形式加入,用量少,易回收再使用,大大降低了KOH耗量。炔化的原料和产物都处于液态(对于高级酮需加有机溶剂),反应是均相的,易于传热、传质,反应温度容易控制,容易实现连续生产和扩大生产规模。以酮计的炔醇产率可达到80%-95%。

该法的缺点:液氨的挥发性很大,必须采用加压操作,报道采用的压力为13-14bar,设备投资较大,需要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才能产生较好的效益,且使用加压乙炔需要采取特殊措施,以确保安全生产。

3.3采用醇钾催化剂。

该法以专门制备的醇钾为催化剂,碳8芳烃为溶剂,由乙炔和酮类在常压下合成炔醇。这种方法综合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点,KOH以水溶液形式加入,分散性好,反应结束后,醇钾水解成醇和KOH水溶液,可回收再用。该生产方法常压操作,设备投资少,操作简单,产率高达90%以上,一套设备可根据生产需要生产同系列多品种炔醇。其反应机理如下。

催化剂的生成:

炔化反应:

水解反应:

催化剂通过醇与氢氧化钾溶液合成,催化剂制备及使用过程在常压进行,催化剂用量为酮摩尔数的1-1.4倍,催化剂失效后呈醇与氢氧化钾水溶液态存在,可回收后再次进行催化剂合成。

3.4小结

第一种方法技术落后已基本淘汰;采用第二种报道较少,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通过液氨-氢氧化钾法进行的研究表示,酮计转化率可达95%,目前主流工艺采用此技术。对于炔醇实验室合成研究大多采用醇钾催化剂法,相关数据报道较多,醇钾催化乙炔、酮反应过程反应时间为2h,合成转化率(以酮计)及收率可达100%、80%以上。

3.5经济性

甲基丁炔醇,理论原料成本0.3023t乙炔(11000元/t),0.6977t丙酮(6000元/t),100%收率计算产品成本7511.5元/t,西南化工研究院低碳转化过程研究所提供成本数据低于16000元/t。

甲基丁烯醇,理论原料成本0.9772 t甲基丁炔醇(16000元/t),0.0228t氢气(2000元/t),100%收率计算产品成本15680元/t,西南化工研究院低碳转化过程研究所提供成本数据低于16000元/t。

异戊烯醇,理论原料成本与甲基丁烯醇一致,为15680元/t。西南化工研究院低碳转化过程研究所提供成本数据低于16000元/t。。

以上三种市售价格超过22000元/t,效益较好。

2,5-二甲基-3-己炔-2,5-二醇,理论原料成本0.5890 t甲基丁炔醇(16000元/t),0.4110t丙酮(6000元/t),100%收率计算产品成本11890元/t,西南化工研究院低碳转化过程研究所提供成本数据低于20000元/t,市售价格40000元/t,有较好的效益。

受反应转化率、选择性影响较大,同时文献显示生产溶剂消耗、三废排量大。

3.6早年西南化工研究院二甲基己炔二醇工业化报道

1985年西南化工研究院三室己二醇组,报道了其进行的一套二甲基己炔二醇合成技术工业化数据,其流程如下:

二甲基己炔二醇试生产装置流程图

说明:1.水储罐;2.二甲苯储罐;3.异丁醇储罐;4.碱储罐;5.炔醇储罐;6.丙酮储罐;7.酸

储罐;8.分离罐;9.缩合反应釜;10.中和釜;11.水洗塔;12.蒸馏塔;13.回流塔;14.冷却结

晶塔;15.分离塔;22.泵

二甲基己炔醇成本(1985年)

以上数据为1985年技术,以目前市场价格计分析二甲基己炔醇原料成本较高约26000元/t。

4.最新技术

公开号为CN102503772A,上海博鹤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提出一种2-甲基-3-丁烯-2-醇合成方法,通过向物料2-甲基-3-丁炔-2-醇中加入0.005-0.010‰的二甲基二硫醚在Al2O3为载体的Pd催化下进行加氢操作,使加氢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均接近100%。

公开号为CN104045518A,四川泸州巨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提交的一种通过乙炔、丙酮在氢氧化钾溶液催化及液氨条件下进行反应合成2-甲基-3-丁炔-2-醇,闪蒸

蒸出氨气,再通过盐析脱水后连续精馏获得产品。该发明表示本技术设备简单、投资少、工序简单、条件易控、易于操作,催化剂用量少、反应体系均匀,副反应少,溶剂易回收循环使用,成本低等特点。目前此专利申请在实审阶段。

其流程框图如下:

公开号为CN104470879A,隆萨有限公司(瑞士菲利普)提出一种用于纯化液氨-氢氧化钾(钠)法合成甲基丁炔醇产品的方法,方法采用渗透蒸发方法通过聚乙烯醇膜、聚酰亚胺膜或陶瓷膜对初步精馏的产品进行脱水、丙酮、氨等,渗透蒸发前不需要通过苯等剧毒溶剂进行共沸精馏,能够节约成本并降低毒害和环境污染。

5.总结

甲基丁炔醇等合成主要采用液氨-氢氧化钾、醇钾两种工艺。其中,前者适合大规模生产,随技术发展其工艺已更为成熟,但反应过程需要加压操作,安全风险较高,小试设备需要专门定制(液氨常温需要保持压力6-7bar),反应压力13-14bar;后者需要先合成催化剂醇钾、反应需要溶剂二甲苯,虽然反应过程为常压,但是后续处理工艺复杂。目前通过专利申报和西南研究院来看,主流发展方向倾向于采用液氨-氢氧化钾(钠)方法,下一步需要设计或采购小试设备进行小试研究或从西南化工研究设计有限公司得到确切的转化率及选择性、催化剂

消耗的数据以辅助进一步经济评价。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 方法

摘要:微生物的检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生长量测定法,微生物计数法,生理指标法和商业化快速微生物检测简要介绍了利用微生物重量,体积,大小,生理代谢物等指标的二十余种常见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概述: 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不断的吸收营养物质,并按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如果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的总量(重量,体积,大小)就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的生长现象。如果这是一种平衡生长,即各细胞组分是按恰当的比例增长时,则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繁殖,从而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这时,原有的个体已经发展成一个群体。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就引起了这一群体的生长,这可从其体积、重量、密度或浓度作指标来衡量。微生物的生长不同于其它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在科研上有一定困难,一般情况下也没有实际意义。微生物是以量取胜的,因此,微生物的生长一般指群体的扩增。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其在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因此生长繁殖情况就可作为研究各种生理生化和遗传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同

时,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各种应用或是对致病,霉腐微生物的防治都和她们的生长抑制紧密相关。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微生物生长情况的检测方法。既然生长意味着原生质含量的增加,因此测定的方法也都直接或间接的以次为根据,而测定繁殖则都要建立在计数这一基础上。微生物生长的衡量,能够从其重量,体积,密度,浓度,做指标来进行衡量。 生长量测定法 体积测量法:又称测菌丝浓度法。 经过测定一定体积培养液中所含菌丝的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测培养液(如10毫升)放在有刻度的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如5分钟)和转速(如5000 rpm),离心后,倒出上清夜,测出上清夜体积为v,则菌丝浓度为(10-v)/10。菌丝浓度测定法是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粗放,简便,快速,但需要设定一致的处理条件,否则偏差很大,由于离心沉淀物中夹杂有一些固体营养物,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称干重法:

甲基戊炔醇的合成及缓蚀性能

甲基戊炔醇的合成及缓蚀性能* 钟传蓉卢艾 摘要:本文介绍了甲基戊炔醇的合成及缓蚀性能研究结果。甲基戊炔醇的产率达92%。用正交设计试验法进行配方,以80℃的15%盐酸为腐蚀介质,N80钢片为腐蚀试件,得到了合理的甲基戊炔醇缓蚀剂配方。以甲基戊炔醇配制的缓蚀剂,其性能优于以两种其他炔醇配制的缓蚀剂。 关键词:甲基戊炔醇;合成;缓蚀性能;炔醇缓蚀剂;配方研究;盐酸液 中图分类号:TQ223.146:TG174.42:TE357.22文献标识码:A SYNTHESIS AND CORROSION INHIBITORY PROPERTY OF METHYLPENTYNOL ZHONG Chuan-Rong, LU Ai, RAO Zeng-Ke (Dept of Chem Eng, Sichuan Univ, Chengdy, Sichuan 610065,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ynthesis and the corrosion inhibitory property of methylpentynol (MP). The yield of MP obtained is 92%. MP as main component are compounded with triethanolamine, phosphoric acid, Sb2O3, a cationic and a nonionic surfactants as ingredients and the compositions obtained are investigated for inhibiting N80 steel corrosion in 15% hydrochloric acid at 80℃. In results an excellent and cheap corrosion inhibitor is formulated from MP(0.1%), triethanolamine(0.25%), phosphoric acid(0.35%) and Sb2O3 (0.15%) for use in acidic media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Other two alkynols (MB and S62) are less effective. Key Words:Methylpentynol; Synthesis; Corrosion Inhibitory Property; Alkynol Corrosion Inhibitor; Formulations;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s; 甲基戊炔醇(3-甲基-1-戊炔-3-醇,Methyl-pentynol,简称MP),结构式为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20℃相对密度0.8721,熔点-30.6℃,沸点121.4℃。可用作氯代烃的稳定剂、减粘剂和粘度稳定剂等,重要用途是酸液缓蚀剂。 酸性介质中的缓蚀剂,目前普遍采用的是能在金属表面强烈吸附的有机化合物。炔醇的分子中既有极性基团OH,强作用力基团CC,又有非极性的烃基,因此炔醇可以用作吸附型有机缓蚀剂。国外的实践证明炔醇在高温、高压、浓酸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防腐蚀能力[1,2],并且性能稳定,与其他缓蚀剂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近年来在高温深井酸化液中常选用炔醇类化合物作为缓蚀剂的关键组分[3]。在国内有一些单位研究过丙炔醇的缓蚀作用并用作缓蚀剂的配伍组分,但与丙炔醇配伍的组分多为昂贵物质,且丙炔醇的毒性很重,故难以得到实际应用[4]。 1甲基戊炔醇的合成

15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范文

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利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准确、快速检验和鉴定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并对引起感染的微生物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显微镜观察 由于细菌个体微小,肉眼不能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的放大才能看到。一般形态和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内部的超微结构则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常用显微镜有如下几种。 1.普通光学显微镜 采用自然光或灯光为光源,其波长约为0.4μm。显微镜的分辨率为波长的二分之一,即0.2μm,而肉眼可见的最小形象为0.2mm。故用油(浸)镜放大1 000倍,能将0.2μm的微粒放大成肉眼可见的0.2mm。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用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的观察。 2.暗视野显微镜 常用于观察不染色微生物形态和运动。在普通显微镜安装暗视野聚光器后,光线不能从中间直接透入,视野呈暗色,当标本接受从聚光器边缘斜射光后可发生散射,因此可在暗视野背景下观察到光亮的微生物如细菌或螺旋体等。 3.相差显微镜 相差显微镜利用相差板的光珊作用,改变直射光的光位相和振幅,将光相的差异转换为光强度差。在相差显微镜下,当光线透过不染色标本时,由于标

本不同部位的密度不一致而引起光相的差异,可观察到微生物形态、内部结构和运动方式等。 4.荧光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光源、滤光片和聚光器。目前大多数使用的是落射光装置,常用高压汞灯作为光源,可发出紫外光或蓝紫光。滤光片有激发滤光片和吸收滤光片二种。用蓝光的荧光显微镜除可用一般明视野聚光器外,也可用暗视野聚光器,以加强荧光与背景的对比。本法适用于对荧光色素染色或与荧光抗体结合的细菌的检测或鉴定。 5.电子显微镜 用电子流作为光源,波长与可见光相比差几万倍,大大提高了分辨力,并用磁性电圈作为光学放大系统,放大倍数可达数万倍或几十万倍,常用于病毒颗粒和细菌超微结构的观察。 8.2制片和染色 一. 非染色标本 非染色标本一般可用于观察细菌形态、动力及运动情况。细菌未染色时无色透明,在显微镜下主要靠细菌的折光率与周围环境的不同来进行观察。有鞭毛的细菌运动活泼,无鞭毛的细菌则呈不规则布朗运动。梅毒苍白密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弯曲杆菌等的活菌各有特征鲜明的形态和运动方式,具有诊断意义。常用的方法有压滴法、悬滴法和毛细管法等。 1.悬滴法 在洁净凹玻片的凹孔四周涂上凡士林,用接种环取一环菌悬液放在盖玻片中央,再将凹玻片的凹孔对准盖玻片中央的液滴并盖上,然后迅速翻转,轻压盖玻片,使其与凹孔边缘的凡士林粘紧封闭后置高倍镜下(或暗视野)观察。

甲基戊炔醇的合成方法概述

甲基戊炔醇的合成方法概述芦 艾(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成都,610003) 摘 要 介绍了合成甲基戊炔醇的几种方法,认为醇钾催化法是目前最好的方法。关键词:甲基戊炔醇 合成 催化 甲基戊炔醇简称M P,最早仅仅被当作镇静剂使用。当时对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生产成本的昂贵也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随着M P的特性不断被发现,其合成技术也不断提高,M P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例如它可作为氯化溶剂的稳定剂、减粘剂和粘度稳定剂,合成安眠药及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如紫萝酮和芒香醇等的中间体等〔1〕。尤其是,M P很可能用作油气井酸化操作液中的酸化缓蚀剂〔2,3〕(四川联合大学化工系与四川石油管理局隆昌井下作业处合作已作了一定的研究),这将为M P提供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M P的用途常见于国外的报导,但有关它的合成研究方面的报导却很少。而国内还没有M P的生产,需在这方面作大量的工作。 一、合成方法 目前合成M P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11固体KO H催化法〔4,5〕 该方法是将乙炔通入溶有丁酮的有机溶剂中(该有机溶剂里悬浮着粉末状固体KO H),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反应。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可在常压下进行反应,这样对设备的要求就不那么苛刻,操作起来也很方便。但它也存在着缺陷。那就是作为催化剂的粉末状KO H在反应结束后会溶于水中成为KO H水溶液,使得回收固体KO H非常困难。由于该方法固体KO H的消耗量以摩尔数计为酮消耗量的3-4倍,因此固体KO H 的消耗量很大,而且在反应中会造成堵塞现象,大量碱液处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1液氨与KO H共催化法〔5-7〕 该方法是在液氨中溶入乙炔,再加入丁酮和少量KO H,在加压和适宜温度条件下进行反应。该方法的优点是KO H用量少,仅为酮用量的15-20%(m o l),而且KO H是以50%的水溶液形式加入的,这使得KO H可以循环使用。此外,该方法反应是均相的,所以反应温度容易控制,适于较大规模的连续生产。目前在国内,西南化工研究院和江西省化工校采用了这种方法进行甲基丁炔醇(M B)的开发研究。不过,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液氨的挥发性很大,需要进行加压操作,对设备要求较高,而且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加压乙炔的安全性。 31醇钾催化法 该方法是第一种方法的改进。实际上第一种方法的缺点主要是由催化剂引起的,醇钾催化法就是用醇钾代替KO H作为催化剂。醇钾可用KO H水溶液与醇在常压下合成,在M P合成反应结束后,醇钾又可以再分解成醇和KO H,这样,KO H就可以循环使用。研究表明,醇钾与原料酮的摩尔比约为1∶1时,就能达到很好的催化效果〔8〕。 13 第1卷 1998年第5期四川化工与腐蚀控制

微生物研究技术与方法 重点大全要点

第一章绪论 课程主要内容: 1、微生物学研究技术发展 2、微生物材料的准备 3、微生物研究中的物理化学方法基础 4、微生物的观察与微生物分析法 5、细胞破碎方法及亚细胞物质分离 6、微生物育种技术 7、固相化技术与生物传感器 8、免疫学技术 9、微生物学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微生物学研究技术发展: 微生物学是整个生物学中第一门具有一套自己独特操作技术的学科,其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 1、显微镜术和制片染色技术 2、消毒灭菌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 3、纯种分离和克隆化技术 4、合成培养基技术;选择性和鉴别性培养技术 5、突变型标记和筛选技术;深层液体培养技术 6、菌种保藏技术 7、原生质体制备和融合技术 8、各种DNA重组技术等 第二章微生物材料的准备 第一节灭菌、消毒、除菌与无菌操作 掌握知识要点: 原理、方法、生物活性物质的除菌 无菌操作:意识、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灭菌、接种等操作、保存 一、几个基本概念 控制害菌的措施: 1)杀灭法: ○1灭菌:彻底杀灭(杀菌、溶菌)——一切微生物 ○2消毒:部分杀灭——仅杀灭病原菌 2)抑制法: ○1防腐:抑制霉腐微生物 ○2化疗: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菌 1、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 措施。例如:高温灭菌、辐射灭菌等。 2、消毒:消除毒害,即传染源、致病菌。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 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例如:

常用的对皮肤、水果、饮用水进行药剂消毒的方法 对啤酒、牛奶、果汁和酱油等进行消毒处理的巴氏消毒法 1)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 2)煮沸消毒法 采用在100℃下煮沸数分钟的方法,一般用于饮用水的消毒。 3、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抑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 防腐的方法: ①低温:利用4℃以下的各种低温(0,-20,-70,-196℃)保藏食物、生化试剂、 生物制品或菌种等。 ②缺氧:可采用抽真空、充氮或二氧化碳、加入除氧剂等方法来有效防止食品和粮食 等的霉腐、变质而达到保鲜的目的。 除氧剂的种类很多,是由主要原料铁粉再加上一定量的辅料和填充剂制成,对糕点等含水量较高的新鲜食品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③干燥:采用晒干、烘干或红外线干燥等方法对粮食、食品等进行干燥保藏,是最常 见的防止霉腐的方法; 在密封条件下,用生石灰、无水氯化钙、无氧化二磷、氢氧化钾(或钠)或硅胶等作为吸湿剂,也可很好的达到食品、药品和器材等长期防霉腐的目的。 ④高渗:通过盐腌和糖渍等高渗措施来保存食物,是在民间早就流传的有效防霉腐的 方法。 ⑤高酸度:在我国和韩国等具有悠久历史的泡菜,就是利用乳酸菌的厌氧发酵使新鲜 蔬菜产生大量乳酸,借这种高酸度而达到抑制杂菌和防霉腐的目的。 ⑥高醇度:用白酒或黄酒保存食品,在我国有悠久传统,如:醉蟹、醉麸、醉笋和黄 泥螺等产品,都是特色风味食品。 ⑦加防腐剂:在有些食品、调味品、饮料、果汁或工业器材中,可加入适量的防腐剂 或防霉剂来达到防霉腐的目的,如: 用苯甲酸来使酱油防腐; 用尼泊金作墨汁防腐剂; 用山梨酸、脱氢醋酸作化妆品防腐剂; 用二甲基延胡索酸(DMF)作食品、饲料的防腐剂。 4、化疗——化学治疗 利用具有高度选择毒力即对病原菌具高度毒力而对宿主基本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借以达到治疗该宿主传染病的一种措施。 用于化学治疗目的的化学物质称化学治疗剂,包括磺胺类等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生物药物素和若干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等。 要点: 1.灭菌:利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内部全部的微生物。 2.消毒: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有害微生物或使其钝化,使致病微生物不致病。 3.除菌:利用物理方法除去物体表面的微生物。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办法

精心整理 摘要: 微生物的检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生长量测定法,微生物计数法,生理指标法和商业化快速微生物检测简要介绍了利用微生物重量,体积,大小,生理代谢物等指标的二十余种常用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体积,是其在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因此生长繁殖情况就可作为研究各种生理生化和遗传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同时,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各种应用或是对致病,霉腐微生物的防治都和他们的生长抑制紧密相关。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微生物生长情况的检测方法。既然生长意味着原生质含量的增加,所以测定的方法也都直接或间接的以次为根据,而测定繁殖则都要建立在计数这一基础上。微生物生长的衡量,可以从其重

量,体积,密度,浓度,做指标来进行衡量。 生长量测定法 体积测量法:又称测菌丝浓度法。 取一 5为( 可用离心或过滤法测定。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在离心法中,将一定体积待测培养液倒入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和转速,进行离心,并用清水离心洗涤1-5次,进行干燥。干燥可用烘箱在105℃或100℃下烘干,或采用红外线烘干,也可在80℃或40℃下真空干燥,干燥后称重。如用过滤法,丝状真菌可用滤纸过滤,细菌可用醋酸纤维膜等滤膜过滤,过滤后用少量水洗涤,在40℃下进行真空干燥。称干重发法较为烦琐,通常获取的微生物产品为菌体时,常采用这种方法,如活性干酵母

(activity dry yeast,ADY),一些以微生物菌体为活性物质的饲料和肥料。 比浊法: 微生物的生长引起培养物混浊度的增高。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一定波长下的吸 公司的紫外 OD600 或数法 血球计数板法: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有特别结构刻度和厚度的厚玻璃片,玻片上有四条沟和两条嵴,

2019-2020 醇 的习题

课后达标检测[学生用书P101(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用分液漏斗可以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A.溴苯和水B.甘油和水 C.乙醇和乙二醇D.乙酸和乙醇 2.下列关于醇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醇 B.乙醇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少量的H+,故乙醇是电解质 C.乙二醇和丙三醇都是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乙醇,其中丙三醇可用于配制化妆品D.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点高于烷烃 3.(2019·北京朝阳区高二1月期末)关于下列两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磁共振氢谱都有3个吸收峰 B.都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C.都能与Na反应生成H2 D.都能在Cu做催化剂时发生氧化反应 4.某化学反应过程如图所示,由图得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生成物是丙醛和丙酮 B.1-丙醇发生了还原反应 C.反应中有红黑颜色交替变化的现象 D.醇类都能发生图示的催化氧化反应 5.(2019·周口西华高三开学考试)橙花叔醇是一种具有香气的有机化合物,可用于配制玫瑰型、紫丁香型等香精,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橙花叔醇的分子式为C15H24O B.橙花叔醇能发生氧化、还原、取代、聚合等类型的反应

C.橙花叔醇与钠和NaOH均能发生反应 D.橙花叔醇的同分异构体中可能含有苯环 6.分子组成为C5H12O,能发生催化氧化并生成醛,则符合要求的醇的种类为() A.2种B.3种 C.4种D.5种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的名称为2-甲基-2-丙醇 B.2-甲基-3,6-己二醇命名正确,且根据羟基数目分类应属于二元醇 C.的名称为4-甲基-3,4-己二醇 的名称为3,6-二乙基-1-庚醇 8.A、B、C三种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消耗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6∶2,则A、B、C三种醇分子中羟基数之比为() A.3∶2∶1 B.2∶6∶3 C.3∶6∶2 D.2∶1∶3 9.金合欢醇广泛应用于多种香型的香精中,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合欢醇与乙醇互为同系物 B.金合欢醇可发生加成反应,但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C.1 mol金合欢醇能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也能与3 mol Br2发生加成反应 D.1 mol金合欢醇与足量Na反应生成0.5 mol氢气,与足量NaHCO3溶液反应生成1 mol CO2 10.如图表示4-溴-1-环己醇发生的4个不同反应。其中产物只含有一种官能团的反应是()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_1

第27卷增刊V ol 127,Sup 1广西农业生物科学Journal o f Guangx i A g ric 1and Biol 1Science 2008年6月June,2008 收稿日期:20080122。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X05119)。 作者简介:姚晓华(广西大学副教授,博士;E -mail:x hy ao@g xu 1edu 1cn 。文章编号:10083464(2008)增008405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 姚晓华 (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摘要:微生物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的微生物种群类型和数量、种的丰度和均度以及种的分布情况。研究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方法包括传统的以生化技术为基础的方法(直接平板计数、单碳源利用模式等) 和以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方法(从土壤中提取DN A ,进行G+C%含量的分析,或杂交分析,或进 行PCR,产物再进行D GGE/T GG E 等分析)。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微生物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为更全面 地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生化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DN A 中图分类号:.Q 938115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ment of methods in studying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YAO Xiao -hua (Co llege of Ag ricultur e,G uangx i U niv ersit y,N anning 530005,China) Abstract:Species div ersity consist o f species richness,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species ev enness,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1Methods to measure microbial diversity in so il can be categ orized into tw o g roups:biochemica-l based techniques and m olecular -based techniques 1The fo rmer techniques include plate counts,sole carbon so urce utilizatio n patterns,fatty acid methy l ester analysis,and et al 1The latter techniques include G +C%,DNA reassociation,DNA -DNA hy br idization,DGGE/TGGC,and et al 1Ov er all,the best w ay to study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w o uld be to use a variety of tests w ith differ ent endpoints and degr ees o f r esolutio n to o btain the bro adest picture possible and the most inform ation r eg ar ding the microbial co mmunity 1 Key words:microbial diversity;biochem ica-l based techniques,mo lecular -based techniques,DNA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微生物生态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微生物在土壤中普遍存在,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敏捷,它能较早地预测土壤养分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敏感性生物指标之一[1] 。但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庞大,使得有关微生物区系的分析工作十分耗时费力。因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主要通过微生物生态学的方法来完成,即通过描述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微生物群落生态学机理以及自然或人为干扰对群落产生的影响,揭示土壤质量与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之间的关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研究策略,揭示自然界各种环境中(尤其是极端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真实水平及其物种组成,是微生物生态学各项研究的基础和核心,是重新认识复杂的微生物世界的开端。

产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产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B1产品采集与样品处理 于同一批号的三个运输包装中至少抽取12个最小销售包装样品,1/4样品用于留样,另1/2样品(可就地封存)必要时用于复检。抽样的最小销售包装不应有破裂,检验前不得启开。 在100级净化条件下用无菌方法打开检测的至少3个包装,从每个包装中取样,准确称取10g±1g样品,剪碎后加入到200ml灭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匀,得到生理盐水样液。液体产品用原液直接做样液。 如被检样品含有大量吸水树脂材料而导致不能吸出足够样液时,稀释液量可按每次50ml递增,直到能吸出足够测试用样液。在计算细菌菌落总数与真菌菌落总数时应调整稀释度。 B2细菌菌落总数与初始污染菌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产品除始污染菌与细菌菌落总数(以下统称为细菌菌落总数)检测。 B2.1操作步骤 待上述生理盐水样液自然沉降后取上小清液作菌落计数。共接种5个平皿,每个平皿中加入1mL样液,然后用冷却至45℃左右的熔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15-20ml倒入每个平皿内混合均匀。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35℃±2℃培养46h 后,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 B2.2结果报告 菌落呈片状生长的平板不宜采用;计数符合要求的平板上的菌落,按式(B1)计算结果: X1=A?K\5……………….B1 式中:X1─细菌菌落总数,cfu/g或cfu/ml; A─5块营养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的细菌菌落总数; K─稀释度。 当菌落数在100以内,按实有数报告,大于100时采用二位有效数字。 如果样品菌落总数超过本标准的规定,按B2.3进行复检和结果报告。 B2.3 复检方法

将留存的复检样品依前法复测2次,2次结果平均值都达到本标准的规定,则判定被检样品合格;其中有任何1次结果平均超过本标准规定,则判定被检样品不合格。 B3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B3.1 操作步骤 取样液5ml接种50mL乳糖胆盐发酵管,置35℃±2℃培养24h,如不产酸也不产气,则报告为大肠菌群阴性。 如产酸产气,则划线接种伊红蓝琼脂平板,置35℃±2℃培养18-24h,观察平板上菌落形态。典型的大肠菌落为黑紫色或红紫色,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常具有金属光泽,也有的呈紫黑色,不带或略带金属光泽,或粉红色,中心较深的菌落。 取疑似大肠菌落1-2个革兰氏染色镜检,同时接种乳糖发酵管,置35℃±2℃培养24h,观察产气情况。 B3.2 结果报告 凡乳糖胆盐发酵管产酸产气,乳糖发酵管产酸产气,在伊红美蓝平板上有典型大肠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芽胞杆菌,可报告被检样品检出大肠杆菌。 B4 绿脓杆菌检测方法 B4.1操作步骤 取样液5ml,加入到50mlSCDLP培养液中,充分混匀,置35℃±2℃培养18 ~24h。如有绿脓杆菌生长,培养液表面呈现一层薄菌膜,培养液常呈黄绿色或蓝绿色。从培养液的薄菌膜处取培养物,划线接种十六烷三甲基溴化琼脂平板,置35℃±2℃培养18-24h,观察菌落特征。绿脓杆菌在此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扁平,边缘不整,菌落周围培养基略带粉红色,其他菌不长。 取可疑菌落涂片作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菌者应进行下列试验:氧化酶试验:取一小块洁净的白色滤纸片放在灭菌平皿内,用无菌玻棒挑取可疑菌落涂在滤纸片上,然后在其上滴加一滴新配制的1%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30s内出现粉红色或紫红色,为氧化酶试验阳性,不变色者为阴性。 绿脓菌素试验:取2-3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在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斜面,

2-甲基-2-丁醇

---------------------------------------------------------------最新资料推荐------------------------------------------------------ 2-甲基-2-丁醇 2-甲基-2-丁醇(1)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 2-甲基-2-丁醇,二甲基乙基甲醇,第三戊醇,二甲基乙基原醇化学品英文名: tert-Amylalcohol,tert-Pentylalcohol,Dimethylethylcarbinol,Ethyldimethylcarbinol, tert-Pentanol,Amylenhydrate 分子式: C5H12O 相对分子量: 88. 17 (2)成分/组成信息成分: 纯品 CAS No: 75-85-4 (3)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 第 3. 3 类高闪点液体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中等毒性,刺激眼、鼻和呼吸器官。 吸入其蒸气可引起眩晕、头痛、咳嗽、恶心、耳鸣、谵语,严重者可致高铁血红蛋白病和糖尿病等。 大鼠经口 LD50 为 1000mg/kg。 生产设备应密闭,防止泄漏。 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具。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1 / 4

与空气混合可爆(4)急救措施皮肤接触: 食入: 吸入、食入或皮肤接触该物质可引起迟发反应,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5)消防措施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温、氧化剂较易燃; 燃烧产生刺激烟雾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方法: 干粉、干砂、二氧化碳、泡沫、 1211 灭火剂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 (6)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 (7)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 储存注意事项: 库房通风低温干燥; 与氧化剂分开存放(8)接触控制/个体防护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 呼吸系统防护: 眼睛防护: 身体防护: 手防护: 其他防护: (9)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

微生物检测手段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测手段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测手段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的检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生长量测定法、微生物计数法、生理指标法和商业化快速微生物检测简要介绍了利用微生物重量,体积,大小,生理代谢物等指标的二十余种常用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不断的吸收营养物质,并按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如果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的总量(重量,体积,大小)就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的生长现象。如果这是一种平衡生长,即各细胞组分是按恰当的比例增长时,则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繁殖,从而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这时,原有的个体已经发展成一个群体。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就引起了这一群体的生长,这可从其体积、重量、密度或浓度作指标来衡量。微生物的生长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在科研上有一定困难,通常情况下也没有实际意义。微生物是以量取胜的,因此,微生物的生长通常指群体的扩增。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其在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因此生长繁殖情况就可作为研究各种生理生化和遗传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同时,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各种应用或是对致病,霉腐微生物的防治都和他们的生长抑制紧密相关。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微生物生长情况的检测方法。既然生长意味着原生质含量的增加,所以测定的方法也都直接或间接的以次为根据,而

测定繁殖则都要建立在计数这一基础上。微生物生长的衡量,可以从其重量,体积,密度,浓度,做指标来进行衡量。 1. 微生物计量法 1.1 体积测量法 又称测菌丝浓度法,通过测定一定体积培养液中所含菌丝的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测培养液(如10 mL)放在有刻度的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如5 min)和转速(如5000 rpm),离心后,倒出上清夜,测出上清夜体积为v,则菌丝浓度为(10-v)/10。菌丝浓度测定法是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粗放,简便,快速,但需要设定一致的处理条件,否则偏差很大,由于离心沉淀物中夹杂有一些固体营养物,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称干重法 可用离心或过滤法测定。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在离心法中,将一定体积待测培养液倒入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和转速,进行离心,并用清水离心洗涤1~5次,进行干燥。干燥可用烘箱在105 ℃或100 ℃下烘干,或采用红外线烘干,也可在80 ℃或40 ℃下真空干燥,干燥后称重。如用过滤法,丝状真菌可用滤纸过滤,细菌可用醋酸纤维膜等滤膜过滤,过滤后用少量水洗涤,在40 ℃下进行真空干燥。称干重发法较为烦琐,通常获取的微生物产品为菌体时,常采用这种方法,如活性干酵母(Activity Dry Yeast, ADY),一些以微生物菌体为活性物质的饲料和肥料。

芳樟醇车间操作规程(2015.7.27)

芳樟醇制备操作法 1.甲基丁炔醇制备操作法 1.1原料名称及投料比 名称规格投料量(Kg)分子比重量比备注 丙酮含量>99% --- 1.0 1.0 乙炔-氨--- Nm3 2.0 乙炔含量约20% KOH ---+水--- (配制成40-50%水溶液) 硫酸铵含量约40% ---+水--- KOH:硫酸铵=1:1.15~1.2。(当量比) 1.2炔化操作法 1.2.1将--KgKOH投入溶碱釜中,加入饮用水---Kg,开搅拌,开夹套蒸汽加热让KOH全溶配制成40-50%水溶液,用真空抽入KOH液计量罐中待用。 1.2.2.将---Kg硫酸铵投入硫酸铵溶解釜中,加入饮用水---Kg,开搅拌让硫酸铵全溶配制成15%硫酸铵水溶液,用真空抽入硫酸铵溶液计量罐中待用。 1.2.3用真空将丙酮---kg抽入计量罐中待用。 1.2.4置换空气:炔化釜内通入N2气置换二次,第一次当釜内压力达0.5Mpa后泄压至0.05Mpa时再重复第二次通入N2气;最后通入NH3气置换一次,压力达0.5Mpa后泄压至0.05Mpa,泄压所排氨气用管道输入氨水回收系统。(首次反应或炔化釜开盖检修后均需置 含量应低于0.1%) 换空气,要求炔化反应系统的O 2 1.2.5置换空气毕,开启反应釜搅拌,夹套及蛇管盐水。依次将计量罐中的KOH碱液,丙酮料液用泵打入密闭的炔化反应釜。 1.2.6相继开启液氨-乙炔储罐至炔化釜间进料阀向炔化反应釜通入液氨-乙炔---m3,控制温度<---oC,时间<---分钟通毕,(夏季气温较高时要特别注意此时液氨-乙炔储罐内的压力,如高於2.0Mpa则不可迅速将液氨-乙炔放入)。控制温度6-8℃,压力<---MPa反应約---小时。取样送检(丙酮含量<1%)终止反应。若不合格继续反应,直到合格。1.2.7将终止剂硫酸铵溶液---Kg泵入己按1.2.5置换空气的终止釜中,再将合格的炔化反应液带压转入终止釜(亦称闪蒸釜),开搅拌进行闪蒸。 1.3闪蒸操作 1.3.1开启气液分离器到液氨-乙炔储罐间阀门,再缓慢开启终止釜到气液分离罐间阀门,泄压闪蒸。控制终止釜料液温度<---℃。待终止釜温度下降时,当釜温降至---℃开启终止釜夹套蒸汽阀门缓慢升温,闪蒸---小时后缓慢开启夹套热水(---℃),开启氨-乙

微生物检测菌落总数测定方法(精)

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的测定 1 原理 微生物活体数量的测定方法,常用平板培养计数法。它是通过将样品制成均匀的一系列 不同稀释度的稀释液,再取一定的稀释液接种,使其均匀分布于培养皿中特定的培养基内,最后根据在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计算出每克(或mL )样品中的活菌数量。 2 材料和仪器 2.1 平皿:φ90mm 。 2.2 无菌锥形瓶:容量250mL ,500 mL 。 2.3 无菌吸管:1mL (具0.01mL 个度),10mL (具0.1mL 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2.4 灭菌锅。 2.5 恒温培养箱 2.6 涂棒。 2.7 酒精灯。 2.8 超净工作台。 2.9 磁力搅拌器。 2.10 漩涡振荡器 3 检验程序 菌落总数的检验程序见下图。 方法①↙ ↘方法② ↘ ↙

4 操作步骤 4.1 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4.1.1 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LB培养基(最常用) 牛肉膏5g 蛋白胨10g 氯化钠5g 琼脂20g 蒸馏水1L pH 7.0~7.2 将上述成分加于蒸馏水中,煮沸溶解,调节pH值,分装锥形瓶中,121℃高压灭菌30分钟。 4.1.2 无菌生理盐水的配制: 称取8.5g氯化钠溶解于1000mL蒸馏水中,121℃高压灭菌30分钟。 4.2 样品的稀释: 4.2.1 固体样品:称取10g固体样品置于盛有90mL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中(内装 数粒无菌玻璃珠),在旋转式摇床上200r/min充分振荡30min,制成1:10的样品均液,即10-1稀释液。 4.2.2用1mL无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取1:10样品均液1mL(吸取前需要摇匀1:10稀 释液),缓慢加入盛有9mL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试管中(注意吸管或吸头尖端不能触及稀释液面),用漩涡振荡器振荡,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样品稀释均液。 4.2.3按照4.2.2操作程序,制备10倍系列样品稀释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一次1mL 无菌吸管或吸头。 4.2.4 根据对样品活菌数量的估计,选择3~4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均液(比如10-6,10-7,10-8,10-9稀释液)。 4.2 平板接种与培养 接种方法1: 用1mL无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分别吸取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1mL于一个无菌培养皿中(每个稀释度做三个重复),再在培养皿中分别倒入10~15mL已融化并冷却至45~50℃的培养基,盖好平皿盖子,趁热轻轻转动培养皿,使菌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合均匀,冷凝后在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24~28h,培养温度为36℃±1℃。同时以无菌水作空白对照。 注:比如1000亿CFU样品稀释梯度可选择为:10-8,10-9,10-10。 接种方法2: 用1mL无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取0.2mL稀释液均液于计数培养基平板上,将稀释液涂布均匀,吸附,在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24~28h,培养温度为36℃±1℃。同时以无菌水作空白对照。(计算时需要把0.2mL的倍数也计算在稀释倍数内) 注:比如1000亿CFU样品稀释梯度可选择为:10-7,10-8,10-9。 4.3 菌落计数 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借用放大镜或菌落计数器,以防遗漏。记录稀释倍数和相应的菌落数量。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表示 4.3.1 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无蔓延菌落生长的平板计数菌落总数。低于30CFU的平板记录具体菌落数,大于300的可记录为多不可计。每个稀释度的菌落数应采用3个平行平板的平均数。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

Pedobiologia50(2006)275—280 ?Corresponding author.Tel.:+14062434254. E-mail addresses:philip@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8613610.html,(P.W.Ramsey), matthias@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8613610.html,(M.C.Rillig),kevinferis@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8613610.html, (K.P.Feris),bill.holben@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8613610.html,(W.E.Holben), jim.gannon@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8613610.html,(J.E.Gannon).

treatment effects(Widmer et al.,2001;Ritchie et al.,2000).The relative power of each to elucidate treatment effects has rarely been com-pared.In one study,PLFA was demonstrated to be more sensitive than CLPP and a PCR-based method (guanine plus cytosine ratio)to changes in MCS across a gradient of grassland management inten-sities(Grayston et al.,2004).In another study,the ability of PLFA and a molecular method,length heterogeneity PCR(LH-PCR),to resolve the effects of tillage and ground cover on MCS were compared using discriminant analysis(Dierksen et al.,2002). In that study,the inclusion of molecular data into the discriminant analysis did not improv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analysis above that which was achieved using PLFA data alone.This study raises the hypothesis that using a polyphasic approach to detect change in MCS is no more useful than PLFA data alone.Here,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by searching for studies that used PLFA in conjunction with CLPP or PCR-based method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question:Has CLPP or a PCR-based method been used to detect a treatment effect on MCS that was not also detectable by PLFA? Searches of the Web of Science and CSA Illumina databases with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he words PLFA,FAME,CLPP,fatty acids,T-RFLP,Biolog s, DNA,PCR,16s,rDNA,DGGE,TGGE,gel electro-phoresis,soil,community structure,and polyphasic returned53studies that used PLFA in conjunction with CLPP or PCR-based methods to identify treatment effects on MCS.While not exhaustive, the highest impact factor soils journals were among the journals included(see references in Table1). Therefore,the sample should represent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Papers in which PCR-based methods were used to track speci?c populations either by DGGE band excision and sequencing or by the use of primer sets speci?c to phylogenetic groups were not considered to be demonstrations of change in MCS unless including a general test of signi?cant difference(or correlation)at the total community level. No studies were found where CLPP or PCR-based analyses were used to differentiate a treatment effect on soil MCS that was not also identi?ed by PLF A of the same samples.Conversely,in14of32 studies(44%),PLF A differentiated treatments that were not resolved by CLPP analysis of the same samples.In5of25studies(20%),PLF A differentiated treatments that were not resolved by a PCR-based method.These studies are arranged categorically in T able1.In the?ve studies where PCR-based methods were unable to detect differences detected by PLF A,the speci?c PCR-based methods used were LH-PCR,DGGE(twice),RISA,and DNA RAPD(Dierk-sen et al.,2002;Thirup et al.,2003;Leckie et al., 2004;Ritz et al.,2004;Suhadolc et al.,2004).If the MCS changes detected by PLFA are real in all cases, our analysis implies that studies using only CLPP or a PCR-based method incur a type II error rate of approximately44%and20%,respectively. Of the three general strategies for detecting MCS changes,PCR-based methods are used in a higher proportion of studies than PLFA or CLPP(Fig.1), probably because PCR-based methods offer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under-lying population level changes.However,the power of PCR-based methods to resolve treatment effects on the total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may be limited compared to PLFA because less statistically relevant information can be gained from pattern analysis of PCR-generated?ngerprint patterns than from PLFA pro?les.One explanation of this is that in a typical DGGE analysis,20–50detectable and quanti?able bands may vary in intensity by one or two orders of magnitude(due to detection and imaging limitations),while in a typical PLFA pro?le more than70continuous variables(PLFA peaks)can be detected in concentrations ranging over at least 3orders of magnitude.Further,quantitative estimates of population densities gleaned from community level analyses must be considered carefully due to so-called‘‘PCR bias’’introduced by the exponential ampli?cation of DNA targets. Rarefaction analysis of molecular data allows estimates of relative population abundance within a sample(e.g.Basiliko et al.,2003).Still,quanti-?cation of change in the abundance of individual populations requires support from additional ana-lyses,such as species/group speci?c quantitative PCR(Yu et al.,2005). CLPP produces large numbers of continuous variables and so should be highly sensitive to change in MCS.However,CLPP requires growth of microbes on carbon substrates in microtiter plates (i.e.metabolism).Many organisms present in soil will not grow in the wells and,conversely,organ-isms growing in the wells may not have been active in the soil.Also,not all substrates catabolized by soil microbes are represented.Thus,CLPP probably loses sensitivity due to a bias toward under-representing metabolic diversity. It hence appears that PLFA offers the most powerful approach to demonstrating change in MCS,and that monophasic studies relying on CLPP or PCR-based methods are prone to high type II error rates.On the other hand,PLFA offers limited insight into changes in speci?c microbial popula-tions.While certain PLFAs can be used as biomar-kers for speci?c populations(White and Ringelberg, 1998),the resolution of population level change P.W.Ramsey et al. 27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