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 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在肯定加工贸易促进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足,特别是进入后危机时代,加工贸易的诸多问题开始显现。本文指出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从多种角度提出了推进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加工贸易问题对策

一、加工贸易的概念

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和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外汇体现的附加值。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其方式主要有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加工贸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范畴的理解:

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以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这种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成为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加工贸易同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贸易紧密相联,体现了商品和资本交换的国际化。

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用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较高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采取了对以来料或进料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办法。

我国原外经贸部l999年发布的外经贸管发第314号文件《加工贸易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材料( 以下简称进口料件),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二、加工贸易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总体状况

我国加工贸易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加工贸易取得了很大发展,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9093.2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另据海关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12.6万家,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有3000万~4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业、税收、创汇等方面及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由开放初期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放缓趋稳阶段。我国加工贸易增速有两次低谷阶段,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这两次都源于外来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次年,我国加工贸易同比增长仅2个百分点,创下20年来最低增速。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下,我国加工贸易增速再次大幅回落。2008年10月当月进出口同比增速放慢至6.3%,环比下降4.9%;11月同比和环比同时呈现15%上下的降幅;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速出现-13.9%的首次负增长,其间全国共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同比下降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外商直接投资的回落,制约了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国外订单大幅减少,国内加工贸易企业也不得不收缩生产规模,加工贸易进出口严重受阻,由此拉开了“零下气候”的大幕,加工贸易的脆弱和结构性缺陷也随之显现。

(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

随着近年来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进入2 l世纪以来,加工贸易快速地促进了我国G D P总量的增加,极大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我国一跃成为经济大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总体科技水平。通过进口加工贸易,我国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从国外引进一些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填补我国工业技术方面的某些空白,提高我国主要工业方面的科技水平;通过出口加工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

2、创汇作用。贸易顺差是外汇的最主要来源。统计数据显示,1991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额为72.9亿美元,而到200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上升到为8 3 1 9亿美元,实现进出口顺差高达1750亿美元。而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国外贸进出口近50%,很显然,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3、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工贸易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加工制成品出

口快速增长,提高了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部分,但与十几年前相比,产品的规格和品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加工贸易出口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大大提高,反映了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制造业、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已从以纺织、轻工制成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出口为主。

4、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我国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对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要求并不高,较多地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增加了就业机会。在缓解了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熟练的加工贸易方面的技术人才,为中国能够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在我国,加工贸易凭借成本比较优势、地理优势、环境和政策优势,大大推动了制造成品出口,使之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方式,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1 9 8 1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仅l 0 .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 .8 %。但自2 0世纪9 0年代中期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作出了巨大贡献。见表1 :

年度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占进出口总额比重

(亿美元)(%)(%)

1995 1320.7 26.3 47.0

1996 1466.0 11.0 50.6

1997 1698.2 15.8 52.2

1998 1730.4 1.9 53.4

1999 1844.6 6.6 51.1

2000 2302.1 24.8 48.5

2001 2414.3 4.9 47.7

2002 3021.5 25.2 48.7

2003 4047.8 34.0 47.6

2004 5497.2 35.8 47.6

2005 6905.1 26.0 49.0

2006 8318.8 20.5 47.2

2007 9863.5 18.5 45.4

2008.1~3 2411.5 14 42.3

四、后危机时代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国际因素

在后危机时代,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金融危机的深化对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投资需求和用工需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1、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威胁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必然会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对我国加工贸易带来较大冲击的是亚洲其他一些发

展中国家加工贸易的发展。例如,为了解决国内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越南和北朝鲜将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凭借着劳动力素质较高、工资水平低及邻太平洋的地理优势,颁布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加大了吸引外资的力度,成为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加工贸易所面临困境

(1)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下降(加工贸易面临升级的紧迫)

2 0 0 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危机不断蔓延,已经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进而对欧盟、日本等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产生影响。由于财富缩水、信用规模收缩,使得这些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支减少。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着外部需求急剧减少的不利局面。表1 列出了人世以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入世后,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都经历了高速增长,2 0 0 5年以后增长率逐步回落,主要是增长基数增大的影响。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率都较高,反应了我国加工贸易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特点。但2 0 0 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率都有所下降,但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则急剧下滑,分别重挫1 4 .7和1 1 .9个百分点,降幅为人世以来最高。

从业人员的素质远远跟不上物流发展的需要。我国劳动力供给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必将影响我国加工贸易顺利转型升级发展。

(2)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世界加工厂”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我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支撑。但是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国内经济的发展促使工资水平不断上升,进而削弱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改革开放3 0年,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人民工资的不断提高。总的来看,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整体水平在世界各国都是在不断增长的。据德国《财经时报》报道,1 9 9 8 - -2 0 0 4年,我国平均工资的年增长率高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和菲律宾。这表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但一直在上升,而且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不断缩小。

2、技术因素:产业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1)我国加工贸易目前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水平,缺乏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由于研发经费不足、市场机制不完善、加工企业缺少自主研发的主动性都严重制约了技术进步能力。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出口产品,仍然是以代表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诸如纺织品和机电零部件。虽然沿海地区较早开展加工贸易,产品也具有一定的高科技含量。但是由于在技术和资金以及人才上的缺乏。导致自身在产品的深加工方面也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低的问题。

(2)本土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占据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本土企业所占比重偏低,且多从事低附加值的产业。制约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核心竞争力的缺乏。核心竞争力包括产业的基础生产能力、技术水平、技术工人素质、企业管理水平等多方面。我国的加工贸易从来料加工开始,由于历史定位问题,本土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注重低端产品的加工组装,忽视或者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技术吸收、研究开发,导致自身研发能力不足,进而加工制造中间投入产品的提升能力不足。当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开展加工贸易后,其技术“溢出效应”并没有预期的大。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导致我国目前的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 成熟技术) 产品或工序上。

( 3) 企业营销能力普遍弱化,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营销能力普遍较差,甚至不具备营销职能。企业不研究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不掌握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企业所从事的多是按订单委托进行加工制造,设计和销售受控于海外环节,就容易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性。不仅如此,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即便拥有自有品牌,因其开拓市场能力不强,在外销时也宁愿贴牌出口,这就阻碍了企业的升级脚步。

3、企业因素

( 1) 我国加工贸易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低下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大幅下降,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大幅上升。加工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所占的比重从1 9 9 2年的2 1 .7 2 %,上升到2 0 0 0年的4 3 .2 2 %,这一比例在2 0 0 8年达到7 8 .9 0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占5 0 .7 5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结构逐渐从以纺织、服装和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到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虽然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却增长缓慢。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在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所从事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环节,在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运输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所构成的产业链条中只承接对零部件的简单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因而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经济效益低下。我国的加工贸易虽然数量上很大,但是相当大一部分尚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发展阶段,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增值率低,生产加工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更是严重依赖进口,料件本地采购比例偏低。这种状态限制着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致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总体上仍处于传统、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 (成熟技术 )工序上,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低。

(2)我国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很难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一项产业是否能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这要看它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如果加工贸易中间投资品由东道国提供, 且其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 属于高科技产品,那么它对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要求也必然相应提高, 这就会带动东道国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产生所谓的技术“溢出效应”。这些技术改造在大范围内进行时, 产业结构随之改善。然而, 在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 不仅技术含量低, 而且中间投入品没有实现国内供给替代, 而主要依靠进口, 加工贸易通常只是个别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一种贸易方式。即使具有一定的贸易规模, 也主要局限于部分企业和少数相关企业, 整体规模的扩大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大。因而加工贸易的发展就不能给国内企业发展拓展新的市场, 也很难通过加工贸易带动相关工业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了。

( 3)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削弱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能力

国内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堪忧。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比例不仅低于新兴工业国家,而且低于东盟国家。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能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产业的配套能力,加工贸易逐渐与本地经济相融合。然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20多年,配套产业仍不理想。这是由于加工贸易关联程度较差和技术含量不高的特点造成的。传统加工贸易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因此传统加工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大量进口原料,这给我国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原材料工业的发展的提升受到阻碍。加工贸易本是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台阶。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其波及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在我国,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原材料与零部件从国际市场上来,产成品到国际市场上去,而在国内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产业链条短,使得加工贸易对国内其它产业缺乏前向和后向的带动作用。因此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没能大规模地,有效地带动基础产业的改造和进步,产业结构也没得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一旦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都将受到恶劣影响。因此,鼓励和培植加工贸易的配套产业的发展,是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既有紧迫性又具有长远意义的问题。

4、环境因素:加工贸易的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走的是外延式粗放型、以数量换取外汇的发展道路。这种贸易模式虽然推动了外贸出口绝对额的增大,但它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原材料、能源以及恶化生态环境基础上的,效益不高且资源利用率低。一些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只顾及眼前利益,而忽视可持续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大量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都以这些中低档次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居多,生产耗能比较大,自然资源的投入高,使我国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稀缺,而且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严重,产生了巨大的外部不经济。2 0 0 6年,我国钢材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2 5 .3 %,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分别增长2 2 .1 9 %和2 3 .7 6 %。这些产品的出口都是通过加工贸易形式实现的,属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其出口的盲且增长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会使我国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和维护。不仅如此,出口加工外商企业来华投资除了利用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外,另外还利用我国尚不完善的环保体系、扭曲的资源价格,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加工业转移到中国。我国虽地大物博,这些都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5、监管因素:我国现行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存在问题。

(1)我国加工贸易布局分散,监管单位涉及海关、外贸、税务等多个部门,各行其政没有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2)我国对加工贸易实施的是开放式的无担保管理模式,而其有效运行的前提是完善的法制和健全的信息化监管网络,而这一要求是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所无法做到的。

(3)加工贸易监管政策存在不足: 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滞后于业务的发展; 缺乏健全、有效的产业政策导向和税收保障机制; 相关政策不协调。在贸易政策和税收等政策方面,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之间存在较大的政策落差。(4)不法企业利用加工贸易走私现象十分突出, 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加工贸易的管理模式与监管手段仍有实际困难, 使加工贸易成为不法分子走私的渠道之一,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营秩序。

(5)没有形成有力的协调配合机制: 各部门多头共管, 各地区监管条件不平衡; 技术标准不规范; 管理脱节; 保证金台帐制度需要进一步落实; 监管任务重。加工贸易超常比例增长与海关监管人力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 过重的监管任务使海关事实上难以有效监管。

(6)各部门多头共管,各地区监管条件不统一。技术标准不规范,导致管理脱节。

(7)国家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后,相关的操作规程仍跟不上国家保税业务的发展和通关制度改革的要求。突出地表现在机构设置不尽统一、规范;人员配置不尽合理;对有关法规的理解和执行严宽不一。(8)现行的税收政策影响限制了加工贸易使用国产原材料..如加工贸易使用国产材料不予退税或者退税不足直接打击了国产料件。甚至还出现有的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比例越大,税赋越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的积极性,导致一些企业减少了采购国产料件的比例,改从国外进口本可由国内供应的原材料。

(9)惩罚走私的力度不够。不法分子采用虚报品名、规格、数量、高报单价、以次充好,甚至采用“假单证、假印章、假签名”等手段,从事走私勾当,将保税进口的货物在国内倒卖。尽管我国已加大了监管力度,但仍未能有效地遏止加工贸易走私。

6、政策法规因素

( 1 ) 地方政府盲目引资政策。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降低了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为追求引资数量,个别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竞相制定更为优惠的引资让利政策,在扭曲中央政策的基础上形成地方间的恶性竞争,引资缺乏长远战略规划,造成项目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地方政府对外资流向往往不加引导和限制,致使外资大量进入高能耗、低环保行业和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行业。

( 2 )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我国知识产权观念薄弱,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欠缺。这一方面使得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技术创新、创建自有品牌、申请专利方面的积极性不够;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影响了跨

国公司将先进技术、研发中心转移到我国的意愿。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加工贸易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进行低附加值的生产,阻碍了我国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方向转型升级。

( 3 ) 税收政策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关税政策中对国产料件与进口料件的双重税收标准,进口料件享受更多优惠,不利于国产料件的使用和加工贸易

国内增值率的提高。出口退税政策实施中,对境内结转的上游企业不实施出口退税,出口退税时间长、周转环节多,深加工结转“先征后退”。缺乏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税收政策。中西部地区缺乏加工贸易税收政策优惠。这些都或多或少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产生了不利影响。2007年之前,政府对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从境外进口的料件实行免征进口税,而对加工贸易企业在本地采购的料件,采取先征后退且部分退税的待遇,这明显鼓励了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保税进口料件,不利于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当地采购率,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向上游产业转移。关税政策中对最终产品高关税而对中问产品的减免税;出口退税政策实施中,对境内结转的上游企业不实施出口退税;出口退税时问长、周转环节多;深加工结转“先征后退”等政策都或多或少对加工贸易的发展与升级产生了不利影响。

(4)深加工结转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制定出统一的转厂、转关等深加工结转操作方法,转出、转入地海关对商品名称、数量和价格等存有异议时,手续更难以办理。转关查询核实需耗时一至两个星期,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且政策多变,阻碍了深加工的发展。一些外资企业对转关产品,不得不采取先出口复进口的做法,徒增经营成本。

(5)我国的加工贸易政策主要针对加工制造环节,而针对研发、测试、维修、营销等高增值环节的管理和鼓励政策相对不足。由于缺乏相应的鼓励政策,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本地化的进程受到影响,加工贸易企业在开展维修、售后服务方面存在困难。

五、后危机时代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的对策建议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突破制约,解决问题,稳步推进加工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改善结构因素:

1、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

一般认为,加工贸易利益按照U形曲线( 微笑曲线) 在不同环节分配,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间的生产装配环节获得的收益最少,两端的技术环节和营销环节都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在加工贸易中处于支配地位。中国的加工贸易大多位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收益甚微。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其他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基于产业层面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包括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分布的优化和产业内部的阶梯升级,即加工贸易由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而在同一产业内部,则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并进一步延长国内价值链。在某一特定的产业内部,则要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价值链的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营销服务延伸,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向上游延伸,一是要发展上游的零部件配套产业,由易到难,沿着“简单组装——复杂组装——零部件制造——产品研发——自有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的轨迹,推动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达到提高工业化整体水平的目的。二是要鼓励研发,提高产业的研发水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下游延伸主要是发展仓储、物流、配送等服务环节,以及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发展自主品牌,这些环节较组装加工具有更大的附加价值,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后危机时代,中国加工贸易应当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企业,向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延伸,实现转型升级。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可以利用当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准备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型产业转变。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可以借国家政策调整的时机,实现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近年来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开始出现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比较优势,因此,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应该向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延伸从简单组装到上游的产品研发和零部件生产以及下游的营销环节,以获得更多加工贸易利益。国家应该强化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 实行加工贸易产业评估制度, 向高端产业环节升级,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些加工程度不高,技术含量不大、附加值低, 特别是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环境污染的项目, 要制定禁止或限制政策,对符合标准的加工贸易项目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加工企业为国外品牌制造商提供研发设计和国际营销等更高层次的合作, 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整合延伸, 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应用高技术对传统轻型加工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实现加工贸易的全面提升。

2、转型加工贸易产品结构

产品层面是研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微观层面。从产品层面来看,加工贸易转型意味着加工贸易企业所从事产品的更新换代,即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由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转变等;而加工贸易升级则意味着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沿着产品价值链在工序环节层面上的提升。因此,我国加工贸易应基于产品层面的转型升级主要沿着以下两个方向,一是加工贸易产品的更新换代,要努力引导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再到高科技产品的转变。特别是要把握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加工贸易产品构成向高新技术产品占主导地位的方向转变。二是加工贸易产品工艺流程的升级。提升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所从事的产品工序,由组装加工环节向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品牌运作环节延伸,由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端发展,对于提升我国加工贸易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

3、调整加工贸易主体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是外资企业主导的加工贸易方式,外资企业占据加工贸易进出口主导地位,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大部分的贸易产值实际上是由外资企业创造,而且集中于加工贸易。一方面,外资企业控制了关键技术、专利技术,主导了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并成为贸易的主要获利者。另一方面,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外资企业受制于母公司的总体经营战略,有随时撤回投资的危险。我国加工贸易由于对外资依赖过大,面对的风险更大,更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鉴于此,为了提高我国加工贸易抵御风险的能力,需要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广泛参与,逐步提高内资企业的比重。要完成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就应大力培育、鼓励和扶持国内企业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国内加工贸易企业融资能力不足、缺少国际市场资讯和人才、缺少关键零部件和生产技术等具体困难,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进人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促进我国内资企业生产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使我国本土企业更多的加人加工贸易,获取加工贸易利益。我国加工贸易应逐步改变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的主体结构,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内资企业为主导,外商投资为补充的加工贸易格局。

4、优化加工贸易布局的区域结构:

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随着东部沿海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东部加工贸易的人力资源优势已不再明显。再加上经历金融危机影响后,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更面临着外部需求萎缩,内部原材料、能源及劳动力价格上升的双重压力。中西部劳动力丰富低廉,原材料成本低,可以引导东部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生产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发展。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加工贸易呈饱和态势只是极少数发达地区,即使在这些“饱和”区域,高级形态的加工贸易也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必须创新观念,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在更为广阔的区域合理布置加工贸易,依梯次递进的规律引导加工贸易向腹地延伸。鼓励东部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的发展。对于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沿海地区,可以按比较优势,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技术贸易的循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可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先进生产制造基地;京津唐地区根据技术知识比较优势,

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东北地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中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资源产品、农产品和优势工业品。各地要发挥比较优势,依托资源、劳动力、区位、土地等要素的不同禀赋状况,确定加工贸易主导产业。政府应在“梯次转移”中体现区域间的政策落差,给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并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中西部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中西部地区应当抓住机会,制定出相关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设工业园区、加强运输物流建设,加强人员熟练技能的培训,还要就主动积极地到东部沿海地区寻找和自己能够“嫁接”的企业,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做好准备。

(二)改善技术因素

1、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增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很快就会被挤出市场。因此.政府应努力营造适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的环境。一方面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向我国转移,使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起点增高;另一方面,通过奖励或其他优惠政策。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使它们中的大多数能走上弓I 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新路子。同时,政府还要加强知识产权政策的实施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

2、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不足不仅阻碍国际企业问技术的转移,而且也严重影响国内技术创新。对于加工贸易企业而言,能否拥有并保持先进的技术是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关键,因此,东道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就成为跨国企业是否输入新技术、设立研发机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吸引跨国企业研发机构进驻,引进先进技术,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保护我国的专有技术不被别国侵犯。

3、努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加工层次。为避免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劣势,我国加工贸易业应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与研发,向研发、设计、营销等产业链上游发展,加强资金、技术等优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技术创新支撑下,现有的贴牌生产企业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差异产品创立自有品牌,逐步从简单的O E M ( 贴牌加工) 向O DM( 委托设计生产) 再到O B M( 自有品牌营销) 转变。

4、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它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创造、技术的创新能力上,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研发活动呈正相关。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完成转型升级的使命。首先,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将行业高端作为发展目标,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其次,加工贸易企业自身应该充分地利用好国家给予的研发资金和扶持政策;第三,企业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环境,鼓励员工参与创新活动;第四,加工贸易企业应与高校、中科院、科研机构等建立稳定的研发合作关系,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华为、中兴等国内知名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与跨国公司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在全球通信设备研发制造中取得一席之地,主要得益于珠江三角地区在加工贸易基础上形成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改善劳动力因素:提高劳动力资源素质,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才升级

近年来。我国人才队伍流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高新化的发展,我国要实现相对完整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就必须实现劳动力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转变,在国际市场上更应该具备供给充分的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优秀人才的支持,而在核心环节中人力资本状况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故而,提高人力资本也是加工贸易升级的重中之重,。因此,全社会都应关注对技术工人群体的培养。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需要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相配合,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和鼓励教育部门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同时加强在职培训与转岗培训。努力塑造能够适应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劳动力队伍,在大力培养本地人才,使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和造就产业开发中急需的应用型、开发型专业和技术人才以及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主动与发达国家开展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引进国外高层次的技术和智力;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千方百计吸引各类人才来华发展。

(四)改善环境方面因素

1、限制并逐步停止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加工贸易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电解铝、铁合金、焦炭、黄磷、电石、稀土原矿等一些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的加工贸易却仍在不断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从出口退税、出口关税、配额管理和贸易政策等方面对这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限制。然而,由于涉及到企业、地方、部门等多方面利益之间的协调,目前要在我国完全停止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加工贸易并非易事,因此需制定长期的

政策,对该类产品的加工贸易加以限制,并逐步采取措施来停止这类产品的出口加工。

2、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型加工贸易产业发展

我国政府应着力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支持高新科技产品的市场开拓、研发咨询,倡导绿色加工贸易,逐步健全“低碳”加工贸易环境。对损坏或者可能损坏环境,有损于人体健康的加工贸易项目予以禁止,对有利于环保的加工贸易项目予以政策扶持。继续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密集型的“两高一资”加工类产品,以及各类加工项目的盲目发展。用“低碳”生态型资源循环的理念指导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从而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价值链升级。此外,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引进项目时,可以向环保“低碳”项目倾斜,充分开发新能源类产品,利用再生资源和能源,对无法再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样一条“低碳”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实现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质量型增长转变,这有利于延伸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开辟新的加工生产领域。

3 、合作与自主创新相缩合。努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有理由相信,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世界发展趋势,各种各样符合低碳要求的产品必将进人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加工企业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积极与发达国家展开技术合作,争取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多得先机,从而在该领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哥本哈根协议》明确指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此外,我国也对各类技术含量高、低污染的加工企业给与了资金和政策的支持,2 0 o 7年8 月,《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发布,在该规定中就明确提出了国家将出台各种税收和财政激励措施,包括补贴和税收减免。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的资金、技术以及政策的支持,在大规模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实现国外引进和国内自主创新相结合,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努力促进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五)改善企业方面因素

1、妥善处理内销问题

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使加工贸易出口大受影响,加工贸易企业订单减少或惨遭破产,为了扶持加工贸易企业走出困境,国家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在稳定国外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将部分外销产品转为内销,并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逐步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创立自己的内销品牌。在国际市场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需求持续下降、短期内难以复苏的形势下,出口转内销无疑是解决加工贸易产品市场困难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这方面加贸易大省广东率先试行出口转内销支持政策。2 0 0 8 年广东省在东莞选择1 O 0家企业试行“先销后税”,取得了良好效果当年,东莞外资企业内销销售额达1 6 7 4亿元,同比增长l 9 .5 %(1)企业方面措施:开拓内销市场。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加工贸易企业的产晶有些与国内市场需求一致,可以直接进入国内市场。而国内市场标准或需求与国际市场有差异的,需要经过调整,使之符合国内市场要求。虽然不是每一个出口企业都有必要开展内销业务,但是对于有条件内销的企业来说,开拓内销市场,近期可以弥补外销下降的缺口,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程度。从长期看,可以分散市场风险,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第二,练好内功“强身健体”。企业自身强硬才能增强对外界不利环境的抵抗能力。因此,练好内功是企业提高生存能力的基本要求。练内功就是要加强和改善管理。如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通过改进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质取胜。在金融危机下一些逆市上扬的企业表明:企业自身技术、产品质量过硬,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也较强。

(2)政府方面措施:一是严格控制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加工贸易保税料件内销, 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条件。严厉打击利用加工贸易保税料件内销进行走私、牟取暴利的违法行为。二是规范对加工贸易内销料件的处理。对不属于进口配额许可证或登记管理的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内销, 海关根据《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批准证》, 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进口料件补征税款及税款利息后, 办理加工贸易登记手册的核销手续。对属于进口配额许可证或登记管理的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内销, 如经营企业能在规定的核销期内提交相应的一般贸易进口许可证或登记证明, 海关按规定办理加工贸易手册的核销手续, 如经营企业不能按期提交相应的一般贸易进口许可证或登记证明, 海关除按规定补征税款及税款利息外, 同时按进口料件案值处以等值以下、30 %以上的罚款, 方予办理加工贸易登记手册的核销手续。三是加大对加工贸易违法内销的处罚力度。对未经海关许可, 擅自转让、抵押、调换加工贸易保税料件或成品的, 对有关保税料件数量短少且不能提供正当理由或有关纪录不真实的以及三次以上走私的企业, 要依法进行处罚, 规范加工贸易秩序, 尽量避免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内销对我国民族产业的不利影响。

2、实施差别化的出口市场战略

推进市场多元化需要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协同努力。加工贸易企业要加强市场调研,做好市场策划,了解进口地区的贸易法规,加强客户资讯调查和管理。在市场开拓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制定能够从整体上加强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方案;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国内企业的生产、销售、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联合行动,以发挥集团军的优势;加强与国外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构建与进口地区政府的关系,为企业争取

较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政府对开拓新市场要给予政策支持、比如把加工贸易出口纳入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担保范围;国家的驻外机构要在信息收集、贸易纠纷的处理等方面给企业以必要的帮助。在开拓国际加工贸易市场的进程中,利用战略营销联盟能有效顺利地将产品打人国际市场,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生产了一流的产品,只是缺乏国际市场营销经验.营销联盟可以使我国与国外的一些公司,特别是与丰富营销经验的网络公司形成联盟,借助于他们的营销网络来销售我国的产品,也可以与我国有丰富国际经验的营销外贸公司形成联盟,增强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还可以利用战略营销联盟发展中小企业。例如我国许多中小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但在某些技术方面可能有优势,如果企业间能够形成战略营销联盟,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就可能克服困难,在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有许多小企业没有能力独自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如果和有关代理商形成联盟。利用代理商庞大的销售网络来销售产品,就可以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

3、提高贸易企业的营销能力。

积极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必须积极培育自身的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这有助于掌握经营的主动权。对有实力的制造企业,可在进行代工的同时尝试树立自己的品牌,并积极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对中小型制造企业,营销重点应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等。另外,中小企业还可与贸易类进出口企业合作,弥补海外竞争能力弱的缺点,同时,积极利用官方相关网站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努力发展自己的营销网络。发展加工贸易电子商务。在全球化经营中,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快捷地掌握各地的生产、销售、原料供应等情况,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可以对加工贸易产品的种类或技术含量进行远程控制,为消费者提供网络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可以通过电子网络把商品的全部信息瞬间传递到生产第一线,按照顾客的要求进行加工生产;还可以实现各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联网,节省大量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第一时间对市场作出准确判断与决策,以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使我国的加工贸易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4、积极推进我国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

科学规划我国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战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无论是开拓国外市场还是利用国外资源,都要贯彻多元化的方针。要从国家经济增长和国家发展全局的角度。规划我国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战略。为了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鼓励我国有条件和竞争力的加工贸易企业充分利用政府“走出去”的优惠政策,到境外有市场潜力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资源限制,带动国内相关产品的出口,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风险比较大,需要政府加以引导。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监管。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加强境外加工贸易项嗣的审批和管理。另一方面,政府要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在税收、信贷、保险和外汇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

(1)在投资主体的选择上,国家应积极鼓励具有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形成以其为先锋的梯队发展模式,成系列、互相配套、成片地带动国产设备、材料、技术出口,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在投资区域上,一方面,通过对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型投资,把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境外进行加工贸易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带动原材料、技术及设备出口,使我国的一些产业继续保持规模经济优势。提高我国的外贸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应鼓励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对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更高的国家进行水平型的跨国投资,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在投资方式上。采取集约式投资,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企业,使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相互配套,使产品成系列、上规模。我国上海市以南非为主要拓展国、以家电和轻工业等配套产品为重点,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极兴办海外合资企业,减少或避免政治风险。通过利用合伙人同当地政府的关系,可以迅速掌握企业所需的信息资源,并可得到当地的贷款。

(4)在金融服务方面,要拓宽国有商业银行服务领域,在保证金融安全的情况下,为我国境外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服务。

(5)在信息服务方面,商务部在对国外市场需求状况、投资环境及国内生产能力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库”,并通过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公布一方面为国内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作为审批境外加工贸易具体项目的依据,避免在境外盲目布点、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5、加强金融支持

金融危机通过金融市场传导,也是加工贸易企业遭受冲击的途径。我国应该进一步出台政策,促进更好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减少其融资成本。当然,加工贸易企业自身也要应积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合作,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缓解占用资金压力。例如国家可以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业务,同时降低对中小外贸企业信贷的门槛。可以考虑信用记录较好,同时产品有竞争力、有订单,但出现了暂时经营或财务困难的进出口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在国际结算中,可以利用国际上通用的的信用证融资,鼓励出口企业使用

信用证进行结算,加大融资力度。地方政府要和有关金融机构加强协作,用好贸易融资和长期贷款。并购是实现资产优化组合的很重要的方式,当前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是优质企业做大做强的机会,对此可以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并购贷款,及时满足中小企业合理的并购融资需求。建立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运用票据贴现、押汇贷款、对外担保等方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出口拳头产品,大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鼓励各金融机构自主创新对中小企业加工贸易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快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企业信用自律管理。此外,保险机构应积极配合,提高保险保障能力,加大对企业投保的支持力度,研究推进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引入有条件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短期险商业化经营。我国各级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积极构建专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不断拓展渠道,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和资源帮助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如,成立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企业联保协会及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服务。此外,各商业银行还可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直接贷款计划、贷款担保支持计划、贷款贴息计划方便中小企业融资。

(六)改善国际环境因素:

1、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减少和消除贸易摩擦

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违背自由贸易原则,在大力倡导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又设置贸易壁垒阻碍自由贸易,使得国家问的贸易摩擦频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的加工贸易的“出口导向”型以及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也使我国进入了贸易摩擦的高发期,而加工贸易摩擦也仅仅是全球贸易争端的一个缩影。我国要减少和避免贸易摩擦就要把扩大需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这既有利于缓解贸易悻擦,又有利于避免口可能的产业空洞化问题。因此围家、政府要以民为本,通过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致力建设完善的基础义务教育制度、廉价高效适用的医疗保险制度、失业救济制度、公平透明的廉租房分配制度等各种手段,拉动社会有效需求从而降低对外贸易依仔度,缓解贸易摩擦。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抵制贸易保护主义

2、抵制贸易保护主义

我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如果不能有效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我国很可能成为其最大的受害者。.从以往经验来看,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会诱发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企业可能遭遇更多的贸易摩擦,我国应该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出台相应的对策。首先,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大多借道所谓的救市计划以达贸易保护之实,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对各国救市计划的监督和审议,抵制相关国家通过救市计划实施贸易保护措施( 钱岳、王正飞,2 0 0 9 ) 。其次,政府部门要警惕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动向,利用多边贸易规则坚定地捍卫中国企业的合法利益。对于各国不断增长的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如反倾销、反补贴等行动,必要时应当采取积极的主动的针锋相对的行动予以回应,切实保护我国出口贸易利益。最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加强我国出口企业与进口国的国内产业界的沟通交流,以扩大共同利益,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七)改善监管因素:完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

1、加强和改善加工贸易的审批管理。一是完善加工贸易业务的审批制度。适当扩大地(市) 和县(市) 级加工贸易审批权。二是适度放宽加工贸易企业审批条件, 减少程序, 简化审批手续。三是严把加工贸易业务(合同) 审批关。严格按照海关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制订的单耗标准来审批加工贸易。四是规范加工贸易批准证的时限。五是提高加工贸易审批效率。实现加工贸易各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网,充分利用电子化管理将有效地在政府部门管理现代化中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六是对敏感的配额许可证商品、有污染的商品、国际市场容量有限并易冲击我国一般贸易出口的商品等限制类商品, 其加工贸易的审批要更加严格。

2、贯彻分类管理的思路,实现多种管理模式共存。加工贸易企业多、产业分布广、地域差异大,应从总体上保持进口保税政策,对不同种类的企业实行与符合其发展实际需要的管理模式。对出口规模较大的加工贸易企业推广电子联网、电子手册等新的监管模式,为大型企业创造更加有效的运行环境。对信用记录不良、动作不规范或首次从事加工贸易、信用无法判定的企业要实行“保证金实转”、“担保”等办法,在提高政府退税效率的前提下,还可以考虑对其深加工结转时部分税金实行“先征后退”,完善特殊区域管理政策。进一步落实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政策定位,充分发挥其区域封闭管理的优势。在保证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对加工贸易进口设备、料件和出口成品等给予税收上的最大优惠,给予通关等手续上的最大便利。如允许对出口到保税区的产品予以退税、下游企业可以从出口加工区保税进口料件等,以吸引大型的上游企业向区域集中,并稳住已人区的企业,保证其健康发展。

3、加强监管部门的有效协调与配合,形成协力共管的格局。各职能部门包括工商、税务、公安、外汇、城管等执法部门应共同组成打击走私的组织,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配合,确保监管到位。增加海关人数,提高监

管能力,建立举报走私的奖励制度,动员全民参与打击走私。

4、发展出口加工区, 规范加工贸易管理。一是进一步规范出口加工区货物进出的监管。加强出口加工区与境外之间进出货物的监管, 加强对出口加工区与区外之间货物进出的监管。二是切实落实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保税监管政策, 提高加工贸易产品国产化率。三是进一步完善出口加工区的管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相应完善出口加工区的服务功能, 在对加工贸易业务有效监管的基础上, 进一步放宽政策, 简化企业的手续。四是积极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一方面, 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向我国新设立的出口加工区内集中, 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扩大整体优势。另一方面, 建议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高新技术产业已有基础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开发区内试办规范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

5、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加工贸易管理体制。一是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实行封闭管理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集团、保税工厂转移, 对指定区域内的加工贸易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 在完善现行监管办法的基础上实行规范化的管理。经过一定时期过渡后, 指定区域外只允许采取保税工厂、保税集团的形式。要进一步强化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等指定区域的保税加工功能, 放开加工贸易的产品范围, 简化手续, 相应强化封闭式管理。二是采取有力措施, 完善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制度。为实施“实转”有困难的加工贸易企业寻求多种担保或抵押, 经海关认可, 可暂免缴纳有关税赋, 待加工生产成品出口后予以核销。如果经营单位在规定时间没有出口或违规内销, 海关将担保金或担保物抵交税款或缓税利息。三是严格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管理。利用计算机异地报关系统和加工贸易分册, 规范加工贸易的异地加工及深加工结转管理。四是引入加工贸易业务风险管理机制。目前, 要在坚持台账制度的基础上, 引入风险管理机制, 加大对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的监管力度。五是创适条件, 逐步使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发展。建议选择上海、天津和深圳等建立比较早、发展比较快、规模比较大主要港口城市保税区, 率先建立综合型自由贸易区, 实现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的“在内地再造几个香港”的战略构想。

6、加强对外贸易管理力度。尽快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通过“控制增景”来提高水平,将不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淘汰;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出现加工增值含量降低的情况及时做出反应,进行客观分析;在对加工增值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出台完备的法律监管体系,指导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加强对加工贸易的联合监管,促进守法企业转型升级,对心存侥幸的违规企业加大打击力度,同时加大走私犯罪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走私违法犯罪行为,为我国加工贸易高新技术化提供良好氛围。

(八)改善政策环境因素:建立完善的加工贸易政策促进体系。

(1)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应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支持的政策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转变引资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的指导思想,继续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变劳动力成本优势为综合服务环境优势和技术支撑优势,承接外资高端加工贸易产业和环节的转移。鼓励内资企业进入国际化产业链中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环节,逐步提升我国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鼓励技术进步,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转移,实现技术本地化,逐步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在统筹考虑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基础上,统一各种贸易方式下国产料件出口的退税率,以比较合理的税收优惠,引导加工贸易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促进我国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出口。

(3)将加工贸易的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政策的范畴, 以确定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有利于国内经济和产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 颁发批准证书, 准予加工。加快制订各类加工产品的耗料标准, 并根据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改进适时进行调整。

(4)为加工贸易中上游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供政策支持,减少下游产业的政策优惠幅度,通过信贷、许可证件等金融和贸易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加工贸易中上游产业,投向电子信息( 物联网)、新材料、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战略产业,使加工贸易迅速介入到高科技生产环节,介入到国际科技生产前沿。

(5)要根据我国经济及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现有的加工贸易产业指导目录。同时,要稳步推出各项政策,给企业调整的空间。

(6)积极完善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尤其是涉及加工贸易研发、测试、维修、营销等高增值环节的管理和鼓励政策;简化手续支持加工贸易内销。

(7)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汇率政策,通过稳定汇率保障加工贸易企业的正常经营。

( 8) 完善加工贸易相关法律法规,为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根据《对外贸易法》和《海关法》等基础性法律,制定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法规,对现有的加工贸易监管法规中不完善不明晰、不适应发展要求的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制定加工贸易监管法律、法规时要正确处理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加强监管来促进发展。加大打击走私、逃税等违法活动的力度,保护加工贸易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海关、税务、外经贸、工商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执法行为,明确职责,相互协调配合,严格执法,提高综合监管水平,保障加工贸易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9)加强深加工结转政策。目前,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的

意见》的通知规定,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对加工贸易继续实行保税政策不变,特别是对深加工结转继续视同进出口售付汇,海关、外经贸、外管和税务等部门统一政策,进一步落实对深加工结转业务的有效监管。此外,创造深加工结转的政策环境,促进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国家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的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如税收政策方面,对采用进口料件的深加工结转继续实行不征不退的税收政策为鼓励企业使用国产料件,对涉及采用国产料件的结转货物给予退税。

结语:20多年来,加工贸易作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长卷上描绘了绚丽多彩的篇章。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其它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同时,我国加工贸易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需要清醒的认识。事物在运动中前进,矛盾在解决过程中化为动力,认清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才能使之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樊长科《金融危机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对策》,《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6期

[2]吴杨伟《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10年7月9日

[3]钟子建《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3期

[4]廖力平,陆小芳《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商业经济》2009年第9期

[5] 徐燕《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升级的对策》,《经济纵横》,2009年第6期

[6] 武力超,陈熙龙《金融危机下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考验与政策扶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2010年5月

[7] 孙少叶,张彬彬《基于转型升级视角的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8] 黄瑞玲《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及对策》,《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12月

[9] 王风云《中国加工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及对镱分析》,《商业研究》2009年9月

[10] 陈知湘《浅谈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年5月

[11] 孟令岩,郭浩淼《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22期

[12] 刘宇《如何促进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经济导刊》2010年5月

[13] 龚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影响及对策思考》,《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7期

[14] 刘永锋《试论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和发展对策》,《产业市场》2009年第9期

[15] 郭丽《我国加工贸易存在问题及对策》,《北方经济》2009年第7期

[16] 张群,邹辉文《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2期

[17]王胜远,牛亚芬,张平《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策略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21期

[18]李颖《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出路研究》,《新西部》2009年第16期

[19] 袁定喜,聂影《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及转型升级策略》,《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3期

[20] 詹春龙,张慧《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期

[21] 万红先,段金朝《我国加工贸易升级问题研究》,《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2] 贺强,周罡《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商场现代化》2010年3月

[23] 孙嘉敏《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4月

[24] 李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25] 石丽丽,冯培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调整对策》,《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第10 期

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贸易平衡探讨

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贸易平衡探讨 摘要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出口急剧萎缩,然而加工贸易确是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文章对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政策:通过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完善加工贸易产业评价体系;利用出口转内销政策,将加工贸易内销和外销都作为政策的导向;利用加工贸易平衡的调节器——内外销弹性调节机制,促成加工贸易发展趋于平衡。 关键词:加工贸易;贸易平衡;出口转内销;弹性调节机制 正确认识和处理进出口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民币升值及各XX取贸易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加工贸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急剧萎缩,很多企业不敢接单或无单可接,为了缓解出口压力,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如何处理内销与外销的关系,本文提出笔者的思考。 一、加工贸易失衡的数据分析 一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必然会遭受他国的贸易报复。从一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来看,贸易平衡应该是长期发展的趋势,也是最好的选择。那么,我国目前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只有认清这个问题,才能尽量减少顺差,规避他国的报复行为,减少贸易摩擦,使我国进出口贸易趋于平衡、健康发展。 引起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很多,我们主要从贸易方式的角度出

发,通过对2005--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可知,2005—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延续长期贸易顺差的态势,且贸易顺差的额度都较大。其中,一般贸易成为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来源之一,但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且加工贸易的贸易顺差呈递增态势。 按照通常的理解,既然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而非一般贸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应该大于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2005--2007年,加工贸易确实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但2008--2009年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2009年,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一般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到2009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在进出口贸易总值中占比为48.2%,加工贸易占比为41.2%。 这种进出口主要贸易方式的转变和贸易顺差的来源是相悖的。因为,一方面,贸易顺差一直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且呈递增态势;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确呈递减态势。这种相反的变动趋势告诉我们,虽然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为了减少贸易摩擦,促使贸易趋于平衡,我们需要重点调整的是加工贸易而不是一般贸易。因此,处理好加工贸易的进口与出口,适当地将加工贸易外销的部分份额转向国内市场,减少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减少贸易顺差,实现长期贸易平衡的关键。否则,虽然人民币存在升值的预期,但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依旧,会招致更多的贸易摩擦。

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录 论文摘要 1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现状、特点 1.1加工贸易的概念 1.2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 1.3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特点 2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加工贸易中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大 2.2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基本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 2.3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与监管模式尚不能完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要求 2.4容易引起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2.5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缺失 2.6我国加工贸易渠道走私严重,扰乱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秩序 2.7我国加工贸易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3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3.1我国加工贸易的新机遇 3.2我国加工贸易的新挑战 4我国加工贸易的对策 4.1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型加工贸易产业发展 4.2改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 4.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加工贸易的政策体系和监督模式

4.4转移原产国别,减少对外贸易摩擦 4.5积极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创新 4.6严厉打击加工贸易走私违法活动,维护健康的对外贸易秩序 4.7实现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 5结论 参考文献

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技术依赖、贸易的贫困化增长、走私、引发贸易摩擦等鉴于此,我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在新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将如何利用政策手段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国内外的关注焦点。本文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特点、现状着手,首先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给加工贸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加工贸易、存在问题、转型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processing and trad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Howev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cessing trade, China's economy to a Some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poverty increased trade, smuggling, lead to trade friction, in view of this, our government has formulated a series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processing trade policy. Under the new policy context, how China will use policy instruments 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processing trad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to start with the first analysis of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problem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cessing trade, processing trade in China's positive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hange research to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rocessing trad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made after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Keywords: processing trade, problems, transformation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关键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 摘要: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地位突出、影响广泛,因此对加工贸易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意义深远,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总之,从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从国际化背景到中国的自身条件和需求、从己经取得的成就到存在的制约因素等多方而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并在多方而提出建义。 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我国的加工贸易1978年起步从无由有,从小到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加工贸易已经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在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大背景下,必须借鉴世界其它国家加工贸易的先进经验,并联系中国的实际,从战略的角度来思考和改革我国的加工贸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下、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也标志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开始。 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原因 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象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己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方式之一,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中国的加工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国加工贸易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以实现平稳发展。 1、国内原因 (1)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转型升级进程加速。具体表现如下:①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明显政善。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来大最新产品、新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②加工贸易的产业链不断延伸。随着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导致产业链自上

加工贸易现状及对中国的利弊

加工贸易现状及对中国的利弊 09营销陈驰 09113094 摘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经济层面,加工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可以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从社会层面,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扩大就业和稳定社会做了巨大的显著的贡献。但是近年随着我国产业格局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工贸易显露出来一些重大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对外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如何解决加工贸易目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立足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列举了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加工贸易面临的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加工贸易的历史及现状 1.我国加工贸易的历史。 我国现代加工贸易的发展开始于1978年。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通过业务外包、贴牌生产等方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利用自己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规模地开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业务。1996年,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首次超过一般贸易。据统计,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6 905.1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5.3%。其中出口4 165亿美元,增长了27%;进口2 740亿美元,增长了23.6%。在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除了初级产品外,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 2.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有明显的改善,技术进步效应逐渐显现。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势化趋势十分明显。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投资主体从20世纪80年代港澳台到90年代初的亚洲“四小龙”国家或地区,主要从事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90年代初开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资金和技术来源,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以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开始拓展。境外加工贸易作为新的加工贸易方式正在得到发展。 二、加工贸易的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1.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居于主体地位。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8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

专题八第一节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了二战后美国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由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这个体系包括: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构成调整世界经贸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既承接了专题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又启领本专题第2、3课即《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内容,起到了衔接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2)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国际自由贸易体制的确立。 (3)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形成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知识点,并认识二战后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的必然性,以及它对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是美国全球霸权的体现,也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充分认识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强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应当适应这一趋势的发展,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学情分析】 (1)高一阶段的历史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一定的历史学习思维。 (2)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该专题内容相对比较陌生,基础不够扎实。而且他们在学习历史时存在一些问题:学习方法有缺陷,知识体系不完善,重视程度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注意考虑本节课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二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重点要突出鲜明;三是上课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背景、过程、作用) 2.难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作用;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 【教学资源】 1.教科书 2.校内资源:学校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网络和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 (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分析 加工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现已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文献已对加工贸易的兴起以及在我国开放经济中的作用做了细致地分析。但是,由于加工贸易本身的特性,以及在我国发展过程所显现出来的不足,诸如,与国内产业关联性弱,固化我国静态比较优势,对一般贸易产生挤压,不利于技术进步,以及监管困难易引发走私和税收流失等等,也使一些学者和实际部门人士对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现行优惠政策提出诸多质疑。因此,今后我国加工贸易应如何发展,现行的政策应如何调整,有必要深入探讨。 一、分析的前提和框架 本文对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分析是基于以下前提和框架展开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下文简称《十五纲要》)。加工贸易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以及实现的目标应服从于并有助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已制定《十五纲要》,这是今后五年内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因此,加工贸易的发展及政策调整也应以此为指南。本文将以《十五纲要》所提出的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指导,对现行加工贸易政策进行剖析,提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政策调整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作出建议。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已经加入WTO,这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其中,既有有利的改变,也有不利的改变。为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我们在制订一切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入世”的影响。我们将主要就“入世”对加工贸易的中间品替代,对加工贸易的出口以及贸易磨擦公平解决等方面来讨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及政策调整。 3.加工贸易的“进口——加工——出口”分析框架。在现实中,加工贸易就是对“两头在外,中间在内”这样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的界定。我们对加工贸易的理解和研究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工”,二是“贸易方式”。“加工”属于“中间在内”环节。它是东道国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对进口投入要素进行加工生产的过程,它表现为国际分工。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实质是“两头在外”。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等由外商提供或从国际市场购入,加工制成品应全部出口。许多国家的政府为了利用“加工贸易”这一贸易方式,往往实行相关的政策措施,对原材料等中间品的进口以及加工成品的出口进行必要的管理,所实行的政策措施更多的是鼓励性的,特别是确保加工成品的出口。之所以如此,在于加工贸易对本国的经济、外贸发展有着其他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加工贸易的研究与对其相关的政策探讨总是无法剥离的。因此,加工贸易是由“进口——加工——出口”三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成其为加工贸易。本文将按照这一框架,分别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不可避免的是,这三个部分的政策划分不可能是十分精确的,一项政策会影响三个环节。但就我们研究政策的目的而言,这种不精确并不十分紧要,因而我们在文中并未严格拘泥于这种划分。而分三个环节分别进行论述的好处在于,有利于我们基于加工贸易的内在运行机理和各个环节的突出问题来讨论相关政策,从而使政策剖析和建议更具有针对性。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 我们认为,我国加工贸易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及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的确立,应紧紧围绕《十五纲要》制定的总体战略目标来进行。根据加工贸易本身的特性及作用,《十五纲要》中所涉及的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出口等问题值得我们在考虑加工贸易政策时重点注意: 1.关于就业。大力发展和鼓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仍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从事的大多仍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应该说这符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十五纲要》提出的有关就业的目标,有必要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因为,首先,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出口贸易的扩大;其次,以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水平而言,尚不具备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换言之,要扩大出口,我们所能依赖的,就是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生产环节的加工贸易。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永远停留在为跨国公司当加工装配车间的阶段,相反,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建立营销渠道,积累资本,努力将出口产业升级至更高的技术层次。但是,在完成这个过程之前,作为一种过渡,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积累资金、技术包括经验都是完全必要而且必须的。 2.关于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加工程度低,加工链条短,原材料国产化率低,波及效应不强等等。这是否意味着发展加工贸易与我们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互不相容呢?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为解决就业问题所必需;另一方面,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本身固有的两头在外造成的产业关联程度低,波及效应弱的弱点也不容讳避。这要求我们在政策制订中努力兴利抑弊,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其消极的一面要加以纠正克服。

加工贸易现状及转型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现状及转型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和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外汇体现的附加值。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其方式主要有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加工贸易现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和增长的主导力量。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我国加工贸易由1981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到2001年的20年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从10亿美元扩展到1400亿美元,从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不足5%跃升到55%以上。2003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7.6%,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商品总出口额的55.17%。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贸易1111.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3%,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6.3%,其中加工贸易出口651.9亿美元,增长38.0%,占全国商品总出口的56.34%。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一个主要方式,它对扩大出口、促进就业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的方式和内容都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第一,加工贸易方式的变化。加工贸易可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等。对我国来讲,来料加工是一种盈利较小但风险也较小的加工贸易方式,而进料加工是一种盈利较大但风险也较大的加工贸易方式。按照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可以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料加工为主,这一阶段以对外的来料加工和装配作为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的启动模式。(2)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以进料加工为主,这一阶段以亚洲“四小龙”向我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直接动力。进料加工是比来料加工更为成熟的一种加工贸易方式。(3)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以外商投资为特征,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投资成为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产业特点和技术档次以及分工的层次上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这意味着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综合发展阶段,其综合性特征表现在以外商投资为基础带动各种方式的加工贸易发展,因而是一种投资式的,而非单纯契约式的加工贸易。第二,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加工贸易的最初发展缘于发达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后将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移植于交通便利的发展中国家,因而传统产业的转移主要着眼于东道国的劳动力优势和区位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走向国际化。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过程中,跨国公司更加注重东道国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研发能力和信息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水平等因素,劳动力优势和交通便利条件的重要性正逐步降低。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第三,外商投资主体的变化。我国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随加工贸易的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历了与港、澳、台毗邻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然后到港、澳、台商投资,再到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变化过程。投资主体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的投资规模、技术与管理水平,经营方式,销售渠道以及行业结构的改变,反映出我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的渐进过程。二、我国加工贸易中的主要问题 1、国内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堪忧。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比例不仅低于新兴工业国家,而且低于东盟国家。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能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产业的配套能力,加工贸易逐渐与本地经济相融合。然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20多年,配套产业仍不理想。这

加工贸易的创新与发展的浅议

加工贸易的创新与发展的浅议 内容摘要:加工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现已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文献已对加工贸易的兴起以及在我国开放经济中的作用做了细致地分析。但是,由于加工贸易本身的特性,以及在我国发展过程 所显现出来的不足,诸如,与国内产业关联性弱,固化我国静态比较优势,对一般贸易产生挤压,不利于技术进步,以及监管困难易引发走私和税收流失等等。因此,今后我国加工贸易应如何发展,现行的政策应如何调整,有必要深入探讨。 关键词:加工贸易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1 加工贸易政策分析的前提和框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我国已经加入WTO,这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其中,既有有利的改变,也有不利的改变。为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我们在制订一切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入世”的影响。我们将主要就“入世”对加工贸易的中间品替代,对加工贸易的出口以及贸易磨擦公平解决等方面来讨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及政策调整。 在现实中,加工贸易就是对“两头在外,中间在内”这样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的界定。我们对加工贸易的理解和研究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工”,二是“贸易方式”。“加工”属于“中间在内”环节。它是东道国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对进口投入要素进行加工生产的过程,它表现为国际分工。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实质是“两头在外”。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等由外商提供或从国际市场购入,加工制成品应全部出口。许多国家的政府为了利用“加工贸易”这一贸易方式,往往实行相关的政策措施,对原材料等中间品的进口以及加工成品的出口进行必要的管理,所实行的政策措施更多的是鼓励性的,特别是确保加工成品的出口。之所以如此,在于加工贸易对本国的经济、外贸发展有着其他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加工贸易的研究与对其相关的政策探讨总是无法剥离的。因此,加工贸易是由“进口——加工——出口”三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

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问 题及对策分析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南开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生学位论文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学号: 姓名:卢志杰 批次:0903 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深圳学习中心(直属)[22]VIP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完成日期:2011年06月指导教师:刘重力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外贸出口成倍增长,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进步。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工贸易日益壮大,并发展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方式,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工贸易的发展增强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加速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外汇、财政收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但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加工贸易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日益表现出来,大大阻碍着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性论述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稳健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加工贸易改革开放进料加工共同繁荣

目录 引言 (1)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1) (一)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主导地位 (2) (二)外商投资企业是经营主体 (2) (三)经营模式以进料加工为主 (2) (四)出口产品逐步向机电、高新技术转变 (3)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问题 (4) (一)区域的发展不平衡 (4) (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多,加工技术落后 (5) (三)加工贸易监管模式不合理 (5) (四)产业关联度低,无法带动产业发展 (6) (五)加工产品逐渐充斥国内市场 (6) 三、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策略 (6) (一)平衡区域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7) (二)发展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7) (三)加强监管,完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 (8) (四)鼓励使用国内原料,提高产业关联度 (9) (五)妥善处理内销,减少对国内产业的冲击 (9)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报告

南开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生学位论文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号: 4 姓名:卢志杰 批次:0903 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直 属)[22]VIP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完成日期:2011年06月指导教师:重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外贸出口成倍增长,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进步。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工贸易日益壮大,并发展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方式,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工贸易的发展增强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加速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外汇、财政收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但随着国外环境的变化,加工贸易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日益表现出来,大大阻碍着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性论述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稳健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加工贸易改革开放进料加工共同繁荣

引言 (1)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1) (一)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主导地位 (2) (二)外商投资企业是经营主体 (2) (三)经营模式以进料加工为主 (2) (四)出口产品逐步向机电、高新技术转变 (3)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问题 (4) (一)区域的发展不平衡 (4) (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多,加工技术落后 (5) (三)加工贸易监管模式不合理 (5) (四)产业关联度低,无法带动产业发展 (6) (五)加工产品逐渐充斥国市场 (6) 三、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策略 (6) (一)平衡区域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7) (二)发展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7) (三)加强监管,完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 (8) (四)鼓励使用国原料,提高产业关联度 (9) (五)妥善处理销,减少对国产业的冲击 (9)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 (12)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刘朝阳 教改经144 14121095 第一次国贸作业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国际贸易产生的三个前提条件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的扩大,剩余产品的出现,商品交换的产生;以及国家的产生。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国际贸易;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 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首先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的地位很小,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广泛的发展,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同时,对外贸易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将着重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展开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 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00年) 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第一个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黄金时期) 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5.2%,也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 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形成了以美国为重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国际贸易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对优势,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在国际贸易中占很一部分比重;商品输出依然以农产品等初级商品为主;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绝对份额。这一时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都饱受战乱之苦,都不再愿意轻易卷入大规模的战争,西方各国纷纷把各国的重心转移到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上来,大规模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战后西方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基本原因;其次是科学技术的推动:以原子弹,电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开拓国外市场,获得廉价的资源,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另外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国际分工的扩大,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个阶段: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滞涨时期) 该时期内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其中1974-1979年世界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18.9%,世界贸易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远低于六七十年代的水平,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期,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加工贸易由无到有发展至今,占我国对外贸易半壁江山,成为一种以外企为主体,以进料加工为主要经营模式,以机电、高技术产品为主要出口品,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伴以本地采购比重不断增加的贸易方式,对我国民经济、就业、国际收支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做出突出贡献。 过去的外汇缺口、资本缺口和供给缺口已转化为知识缺口、竞争力缺口和需求缺口。 在单纯鼓励出口和优惠外资的导向下,国外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企业向我国转移,而我国资源价值和环保成本没有完全补偿,加剧能源、资源和环保压力。 我进出口扩大不仅对国际市场供给端造成冲击,而且对国际市场需求端形成冲击,如能源、原材料等需求增长已成为影响国际价格的重要因素。 新形势下加工贸易发展面临新问题

在加工组装工序和环节上仍处于中低端,竞争优势仍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成熟技术,分工档次处于低端。 外企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微观主体,其战略和目标影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 有些地区加贸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影响我国加工贸易本地化持续发展。 加贸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加工工序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有很大差距。国内中小企业配套能力不强,有条件的大企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仍然还有较多困难。 人民币升值会形成促进我国产品和技术结构转型升级的外部压力。但我国产业链的前、中、后端的支撑明显不够。 在境外发展加工贸易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与美欧发生贸易摩擦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开放程度最高、混合所有制成分比例最高、贸易互补性程度最高的产业和产品,如纺织服装、彩电、家具、鞋,这些产品并不形成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22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 的演变 “美元帝国”——战后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3)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2.形成 (1)确立:1945年,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2)特征: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 3.意义 (1)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 (2)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30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出现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它们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 ——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1.原因 (1)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美国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以有利于其商品输出。 2.建立: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3.宗旨: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4.职能:是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起了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5.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加工贸易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然而加工贸易取得 巨大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附加值低、国内相关产 业带动作用弱、劳动力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减弱等严重问题。因此,加工贸易转 型升级势在必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已成为“1015”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 课题。本文从加工贸易的企业性质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描述了我国加工贸易的 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加工贸易发 展转型升级的措施和建议。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产品附加值、自主 创新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carry out,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has developed rapidly,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processing trade has grown considerably, there still exist a great number of problem such as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lowness of value-added products, the weakness of leading power in domestic industry, the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labor gradually weakened and so on. Therefor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processing trade is imperati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processing trade has become the a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fty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This thesis elaborated on the act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 of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and then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After tha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were proposed.Keywords: processing trade, structure of industry, Additional value of produc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国内加工贸易发展情况及措施

国内加工贸易发展情况及措施 1.当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状况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水准有很大提升,涉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其中以加工贸易发展尤为显著。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是我国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并且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外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外资企业为我国加工贸易带来了很多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有效地促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近几年,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更是以主角出场,所占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基础逐渐稳定,加工贸易持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使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持续动态优化,吸引了更多外国加工贸易企业在我国实行科学研发带动了我国产业技术的进步发展。虽然我国加工贸易在近些年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但是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所存有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 2.我国加工贸易存有的问题 2.1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导致贸易摩擦持续 我国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持续提升。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为了抑制过高的外贸依存度而采取了一些政策手段,但是因为加工贸易增长的过快,以至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没有明显的回落。并且因为外贸依存度过高而导致了我国贸易摩擦持续增强。因为我国采取低价大量出口加工贸易产品的措施来占取国际市场的份额,这样就引起了其他国家和贸易保护组织的注意,纷纷限制我国出口,所以最近对华反倾销的起诉案件一直持续。 2.2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会引起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我国的加工贸易消耗能源太大、环境污染水准过高。特别是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因为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和增加就业率,和我国没有一

套相关环境保护的可实施性体系,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在加工贸 易发展进程中,给我国的自然环境增添了很大负担。 当前,我国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占有主要地位,民族所占比重很低, 说明在我国加工贸易中,民族企业并不是主要力量,导致我国国内企 业很难参与国际化贸易,进而使我国很多技术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抑制了我国加工贸易快速稳定的发展。外资企业占有我国发展最好的 加工贸易地段,进而使各种有利因素在外资企业中流动,为其所用。 这样就导致,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都将受制于外资企业的发展。 2.4我国各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的加工贸易在各方面存有很大差别 当前,东部沿海地区因成本上升,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开始转移;而中 西部地区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并不具备转移 的条件,也难形成东中西地区之间有效的转移机制。 3.加工贸易的对策 3.1利用转变外资的方式,提升内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地位 当前我国加工贸易中民族企业所占比重小。所以,我国加工贸易产业 结构的优化升级的主动权就会被外资企业所掌握,其发展规划就会受 到外资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只有使我国民族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 的主导才会使这样的情况得以改变。所以,我国应该着重改革国有企 业体制,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提供给民族企业更多的竞争机会,增强 其参与加工贸易的积极性,有助于民族企业政策环境的改善,我国应 该为民族企业提供更多相关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人员培 训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只有培育出实力雄厚并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 跨国公司,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加工贸易中的地位,才能使我国加工 贸易转型顺利实行。 3.2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科学技术水平,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