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糖代谢说课稿

糖代谢说课稿

糖代谢说课稿
糖代谢说课稿

《糖类代谢》说课稿

说课人:雷鹏丽班级:2010级3班学号:20101114031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13号考生雷鹏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糖类代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六节。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在学生学习了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呼吸作用的关键。在有了前面学习的酶作为基础的条件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的这个过程是需要具有专一性的不同的酶的,新陈代谢所需要的ATP的主要来源是糖类,为下一节呼吸作用的底物是葡萄糖且呼吸作用可以释放大量能量打好基础。

2、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资料中抽象出理性的概念。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浓厚,愿意参与与生物知识相关的社会问题的探讨。另外一方面,他们天真、敏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缺乏对事物的本质分析和识别能力。他们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社会上、媒体中、娱乐圈中出现很多不科学的减肥方法,学生很

容易盲目效仿,误入歧途,影响身心发育。因此他们需要科学饮食观念和正确的审美观点。

3、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理解糖类消化、吸收及代谢过程;

②了解糖类代谢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③巩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⑵能力目标

①尝试设计实验过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探究能力;

②通过观察动画、回答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

①通过糖类代谢平衡的分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生物学现象;

②通过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的介绍,让学生懂得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③重现实验设计的各环节,让学生体验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糖类代谢过程。

⑵教学难点:糖类代谢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播放动画、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糖类代谢过程认识和理解,通过引导学生形成一条探究的主线,将糖类的消化、吸收、代谢等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脉络,切实理解整个过程,并能应用于实践。

二、说教法

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通过探究性教与学的开展,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当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

⑴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不吃早餐会出现什么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启发学生进入今天的学习。

⑵探究法: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分小组讨论并总结归纳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进食后血糖变化曲线。

三、说学法

通过探究性教与学的开展,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能力。同时新课改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实际运用能力,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我会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总结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并讨论绘制血糖变化曲线。所以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有三种,分别是:

⑴观察法:通过观看动画,引导学生总结淀粉的分解过程。

⑵讨论法:通过归纳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让学生讨论人体进食后血糖变化曲线,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⑶探究学习法:在课堂中给出一个生活现象并要求学生针对这个现象设计一个探究实验。

通过这些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四、教学过程

我讲本节课分为三部分内容: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会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过不吃早餐的经历?如果没吃早餐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状况?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从而来引入新课。

(二)正体部分

首先从早餐的成分开始分析,我会给出几张图片早餐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主要成分从而得出淀粉是早餐的主要成分。然后通过提问“淀粉是怎样被机体消化的呢?”进入新课的学习。在进行葡萄糖的吸收过程的时候我会播放动画,让同学们理解葡萄糖吸收的过成及糖类代谢过程。接着我会强调各种代谢过程的先后顺序、肝糖元与

肌糖元的区别及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一旦不平衡,便会出现问题,引发相关症状。最后我会进行一个课堂延伸的环节,让同学们尝试设计实验,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探究能力。

(三)尾声部分

主要是小结和作业并通过提出问题“糖类代谢是三大营养代谢中的重中之重,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代谢,我们的食物中除了糖类,还有大量的脂类和蛋白质,那么它们的代谢过程又是如何呢?”引入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说课完毕!谢谢!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材料

第六章糖代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果糖(F),半乳糖(Gal),核糖 双糖:麦芽糖(G-G),蔗糖(G-F),乳糖(G-Gal) 多糖:淀粉,糖原(Gn),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各种组织细胞 门静脉 肠粘膜上皮细胞 体循环 小肠肠腔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SGLT 肝脏

过程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构 调节。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1、反应过程 ○1糖酵解途径(同糖酵解,略) 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 总反应式: 关键酶 调节方式 ?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 乙酰CoA ATP ADP 胞液 线粒体 丙酮酸 乙酰CoA NAD + , HSCoA CO 2 , NADH + H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糖代谢紊乱

糖代谢紊乱 一、概述 葡萄糖是人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肝糖原和肌糖原是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储存形式,而 大脑几乎无能量储备。严重的糖代谢紊乱会对新生儿造成极大伤害。如未能及时发现 和妥善处理,都可能影响新生儿大脑神经正常发育。因此,积极监测新生儿血糖水平 变化,早期发现并及时纠正血糖紊乱对其预后有重要影响。 二、低血糖症 (一)概念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糖调节功能不成熟,可使血糖调节机制失衡,从而导致低血糖。低血糖可使脑细胞的修复失去基本能量来源,影响脑细胞的代谢与发育,造成不可逆 的损伤。低血糖诊断标准,不论胎龄和日龄,低于2.2mmol/L诊断为低血糖,而低于2.6mmol/L为临床需要处理的界限值。 (二)病因 1.糖原和脂肪储存不足宫内生长迟缓或小于胎龄儿、早产儿、巨大儿。 2.耗糖过多围产期应激、败血症、窒息、HIE、低体温、红细胞增多症、休克。 3.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新生儿溶血症、Beckwith综合症、巨大儿、功能性胰岛β细胞增生。 4.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垂体功能低下、生长激素缺乏、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甲状 腺功能低下、胰高血糖素缺乏、糖代谢障碍、氨基酸代谢障碍。 5.医源性如骤停静脉输入葡萄糖液、交换输血后。 (三)临床表现 无症状性低血糖较症状性低血糖多10-20倍。症状和体征非特异性,多在出生数小时 到一周内,或伴其他疾病过程而被掩盖,主要表现为反应差、阵发性发绀、震颤、眼 球不正常转动、惊厥、呼吸暂停、嗜睡、拒食等,有的出现多汗、苍白及反应低下。(四)诊断 血糖的测定是确诊和早期发现本症的主要手段。生后1小时内应监测血糖,对有可能 发生低血糖者于生后第3、6、12、24小时监测血糖。 (五)治疗 1.对可能发生低血糖者应从出生后1小时即开始喂奶(或管饲),可喂母乳或婴儿配 方奶,24小时内每2小时喂1次。如血糖低于需要处理的临界值2.6mmol/L,患儿无症状,应静脉输注葡萄糖6-8mg/(kg.min),每小时监测血糖,直至血糖正常后逐渐减少至停止输入葡萄糖。如血糖低于临界值,患儿有症状,应立即输入10%葡萄糖 2ml/kg,速度为1ml/min。随后持续滴入6-8mg/(kg.min)。如经上诉处理低血糖不缓解,则逐渐增加输注葡萄糖至10-12mg/(kg.min)。外周输入葡萄糖的最大浓度为12.5%,如超过此浓度应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期间每小时监测微量血糖,每2-4

生物化学 糖代谢

糖代谢 一、多糖的代谢 1.淀粉 凡能催化淀粉分子及片段中α- 葡萄糖苷键水解的酶,统称淀粉酶(amylase)。 主要可以分为α-淀粉酶、β-淀粉酶、γ-淀粉酶、和异淀粉酶4类。 (一)α-淀粉酶 又称液化酶、淀粉-1,4-糊精酶 1)作用机制 内切酶,从淀粉分子内部随机切断α-1,4糖苷键,不能水解α-1,6-糖苷键及与非还原性末端相连的α-1,4-糖苷键。 2)水解产物 直链淀粉 大部分直链糊精、少量麦芽糖与葡萄糖 支链淀粉 大部分分支糊精、少量麦芽糖与葡萄糖,底物分子越大,水解效率越高。 (二)β-淀粉酶 又叫淀粉-1,4-麦芽糖苷酶。 1)作用机制 外切酶,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依次切割α-1,4-糖苷键,生成β-型的麦芽糖;作用于支链淀粉时,遇到分支点即停止作用,剩下的大分子糊精称为β-极限糊精。 2)β-淀粉酶水解产物 支链淀粉 β-麦芽糖和β-极限糊精。 直链淀粉 β-麦芽糖。 (三)γ-淀粉酶 又称糖化酶、葡萄糖淀粉酶。 1)作用方式 它是一种外切酶。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依次切割α-1,4-葡萄糖苷键,产生β-葡萄糖。遇α-1,6和α-1,3-糖苷键时也可缓慢水解。 2) 产物 葡萄糖。 (四)异淀粉酶 又叫脱支酶、淀粉-1,6-葡萄糖苷酶。 1)作用方式 专一性水解支链淀粉或糖原的α-1,6-糖苷键,异淀粉酶对直链淀粉不作用。 2)产物 生成长短不一的直链淀粉(糊精)。 3)现象 碘反应蓝色加深 2.糖原 (一)糖原分解 糖原的降解需要三种酶,即糖原脱支酶,磷酸葡糖变位酶和糖原磷酸化酶。 (1)糖原磷酸化酶

该酶从糖原的非还原性末端以此切下葡萄糖残基,降解后的产物为1-磷酸葡萄糖。 (2)磷酸葡糖变位酶 糖原在糖原磷酸化酶的作用下降解产生1-磷酸葡糖。1-磷酸葡萄糖必须转化为6-磷酸葡糖后方可进入糖酵解进行分解。1-磷酸葡糖到6-磷酸葡糖的转化是由磷酸葡糖变位酶催化完成的。 (3)糖原脱支酶 该酶水解糖原的α-1,6-糖苷键,切下糖原分支。糖原脱支酶具有转移酶和葡糖甘酶两种活性。在糖原脱支酶分解有分支的糖原时,首先转移酶活性使其3个葡萄糖残基从分支处转移到附近的非还原性末端,在那里它们以α-1,4-葡萄糖苷键重新连接的单个葡萄糖残基,在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被切下,以游离的葡萄糖形式释放。 补充: 1.糖原磷酸化只催化1,4-糖苷键的磷酸解,实际上磷酸化酶的作用只到 糖原的分支点前4个葡萄糖残基处即不能再继续进行催化,这时候就 需要糖原脱支酶。磷酸吡哆醛是磷酸化酶的必需辅助因子。 2.糖原的降解采用磷酸解而不是水解,具有重要的生物意义。 (1)磷酸解使降解下来的葡萄糖分子带上磷酸基团,葡萄糖-1-磷

生化糖代谢练习题

糖代谢练习题 第一部分填空 1、TCA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分别是由____异柠檬酸脱氢酶____和___α- 酮戊二酸脱氢酶_____催化。 2、在糖酵解中提供高能磷酸基团,使ADP磷酸化成ATP的高能化合物是___1、3二磷酸甘油酸________ 和________磷酸烯醇式丙酮酸________ 3、糖酵解途径中的两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分别由_____磷酸甘油酸激酶 ________ 和______丙酮酸激酶_______ 催化。 4、三羧酸循环在细胞____线粒体_______进行;糖酵解在细胞___细胞质(或胞液)________进行。 5、一次三羧酸循环可有____4____次脱氢过程和_____1___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 6、每一轮三羧酸循环可以产生____1个_____分子GTP,____3个_____分子NADH和____1个_____分子FADH2。 7、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反应中的NADH+H+来自的氧化。 8、糖酵解在细胞内的中进行,该途径是将转变为,同时生成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9、许多非糖物质如______,______,以及某些氨基酸等能在肝脏中转变为糖原,称为___________ 10、线粒体内部的ATP是通过载体,以方式运出去的。 11、1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代谢途径转化为_________分子乳酸净生成_________

分子ATP。

12、糖酵解在细胞_________中进行,该途径能将_________转变为丙酮酸。 13、三羧酸循环脱下的_________通过呼吸链氧化生成_________的同时还产生ATP。 14、糖酵解过程中有3 个不可逆的酶促反应,这些酶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15、由非糖物质生成葡萄糖或糖元的作用,称为__________作用。 16、糖是人和动物的主要物质,它通过而放出大量,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17、lmol 葡萄糖氧化生成CO2和H2O时,净生成__________mol ATP。 18、三羧酸循环的第一步反应产物是___________。 19、蔗糖是由一分子和一分子组成,它们之间通过 糖苷键相连。 1、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 2、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3、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4、线粒体,细胞质(或胞液) 5、4,1 6、1个,3个,1个 7、3-磷酸甘油醛 8、细胞质,葡萄糖,丙酮酸,ATP和NADH 9、甘油,丙酮酸,糖原异生作用10、腺苷酸,交换11、2,2 12、浆,葡萄糖13、氢,水14、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肠腔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吸收途径: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CO 2 NADH+FADH 2 H 2 O [O] TAC 循环 ATP ADP 变 五、糖的有氧氧化 1、反应过程 -1 NAD + 乳 酸 NADH+H +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乙酰CoA 胞液 线粒体

○1糖酵解途径(同糖酵解,略) 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 总反应式: ③乙酰CoA 进入柠檬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生成ATP 概述: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 )也称为柠檬酸循环或 Krebs 循环,这是因为循环反应中第一个中间产物是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它由一连串反应组成。 反应部位:所有的反应均在线粒体(mitochondria)中进行。 涉及反应和物质:经过一轮循环,乙酰CoA 的2个碳原子被氧化成CO 2;在循 环中有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可生成1分子ATP ;有4次脱氢反应,氢的接受体分别为NAD +或FAD ,生成3分子NADH+H+和1分子FADH2。 总反应式:1乙酰CoA + 3NAD + + FAD + GDP + Pi + 2H 2O2CO 2 + 3(NADH+H + ) + FADH 2 + CoA + GTP 特点: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生理意义:1. 柠檬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产能的共同通路 。 2. 柠檬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丙酮酸乙酰CoA +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新生儿的治疗

新生儿环境适中温度计算公式: 1.年龄<1周36.6-034×出生时胎龄*-0.28×日龄 *胎龄:30周=0,<30周计负数,>30周计正数 eg:28周=-2,32周=+2 2.年龄>1周36-1.4×体重(kg)-0.03×日龄 早期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发热原因除感染外应考虑体温调节障碍。测体温应在哺乳后半小时,安静状态下测量。 新生儿补液:生理需要量(出生两周以内体重有下降,按出生时体重计算补液量,若体重有增加按实际体重计算) 包括奶量,口服部分打7折。 足月儿 1d 60ml/kg,2d 80ml/kg,3d 100ml/kg。一周内可加到120ml/kg/d. 早产儿: 体重(g)1~2d 3d >3d 750~1000 105 140 150 1001~1250 100 130 140 1251~1500 90 120 130 1501~1700 80 10 130 1700~2000 80 110 130 >2000 60 80 100 双面光疗:增加总量的20% 远红外治疗台:增加总量的30%~40% 早产儿PDA开放、心功能不全、HIE、颅内出血的;降低总量的20%。 电解质的补充: 生后第1天只补GS,不补电解质。 生后第2天开始补钠,第3天开始补钾。 生理需要量: 钠=2mEq/kg/d 计算值×0.6=10%Nacl(ml) 以1/4张液体补充。钾=2~3 mEq/kg/d ×0.75=10%kcl(ml)

17m mol Na 相当于 1gNacl 1mmolNa=0.06g 1mmolK=0.075g 静脉营养: 氨基酸5% 浓度应稀释到<2% 生后第2天:0.5g/kg开始,每天增加。0.5~1g/kg,最大可用到3~3.5g/kg/d。 年长儿:1~2.5g.kg/d 脂肪乳20% 用法同氨基酸。高胆红素血症,重症肺炎慎用。 微量元素:0.1ml/kg 葡萄糖24h维持 速度: 足月儿<1周:6~8mg/kg/min 早产儿<1周:4~6mg/kg/min 足月儿>1周:12~14mg/kg/min 早产儿>1周:11~13mg/kg/min 浓度: 外周补液不超过12.5%,中心静脉可达20%,最低浓度不低于4%。 开奶: 足月儿(无窒息史): 5ml温开水试喂,无异常半小时后开奶,从10ml开始试喂,半小时后可增至20~30ml /次。45~60ml Q3h。奶量完成好可加奶。每次增加10~15ml。可以加到150ml/kg。30%奶量没完成,暂不加奶,观察。 轻~中度窒息,观察12h后开奶。 重度窒息,观察48h后开奶。 早产儿: 体重>2000g 同足月儿开足月儿奶 体重<1000g Q1h 体重>1000g Q2h

生物化学 糖代谢小结

糖代谢知识要点 (一)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 步反应降解为2 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 分子NADH+H+与2 分子ATP。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与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 及磷酸变成丙酮酸, 脱去的2H 被NAD+所接受,形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 (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 分子NADH+H+。乙酰辅酶 A 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 与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与乙醇。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连续两次脱羧与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 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 分子GTP 与琥珀酸;琥珀酸再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放出2 分子CO2,产生3 分子NADH+H+,与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 在胞质中,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磷酸葡萄糖经氧化阶段与非氧化阶段被氧化分解为 CO2,同时产生NADPH + H+。其主要过程就是G-6-P 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6 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与转醛反应生成5 分子6-磷酸葡萄糖。中间产 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就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 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 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与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糖异生作用不就是糖酵解的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的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就是在线粒体与细 胞液中进行的。2 分子乳酸经糖异生转变为1 分子葡萄糖需消耗4 分子ATP 与2 分子GTP。 (六)糖原与淀粉的降解与生物合成 糖原磷酸化酶与脱枝酶就是糖元降解过程的主要酶类,糖原磷酸化酶作用于糖原的直链部分,从 糖原的非还原端分解末端葡萄糖残基,生成1- 磷酸葡萄糖与少一个葡萄糖分子的糖原,脱枝酶就是具有双重功能的酶,一种起转移葡萄糖残基作用的酶,称糖基转移酶。另一种就是水解葡萄糖α-1,6-糖苷键作用的酶,称糖原脱枝酶,又称α-1,6-糖苷酶。 淀粉则在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α-1,6-糖苷酶的作用下淀粉切断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麦芽糖或葡萄糖。 在蔗糖与多糖合成代谢中糖核苷酸起重要作用,糖核苷酸就是单糖与核苷酸通过磷酸酯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在植物体中主要以UDPG 为葡萄糖供体,由蔗糖磷酸合酶催化蔗糖的合成;淀粉的合成以ADPG 或UDPG 为葡萄糖供体,小分子寡糖引物为葡萄糖受体,淀粉合酶催化直链淀粉合成,Q 酶催化分枝淀粉合成。 糖代谢中有很多变构酶可以调节代谢的速度。酵解途径中的调控酶就是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与丙酮酸激酶,其中6-磷酸果糖激酶就是关键反应的限速酶;三羧酸反应的调控酶就是柠檬酸合酶,柠檬酸脱氢酶与α-酮戊二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就是关键的限速酶。糖异生作用的调控酶有丙酮酸羧激酶,二磷酸果糖磷酸酯酶,6-磷酸葡萄糖酶。 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酶就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它们受可逆共价修饰、变构调控及能荷的调控。二、习题

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糖代谢

糖代谢 (一)名词解释: 1.糖异生 (glycogenolysis) 2.Q酶 (Q-enzyme) 3.乳酸循环 (lactate cycle) 4.发酵 (fermentation)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三)填空题 1.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的_________键,所以不能够使支链淀粉完全水解。2.1分子葡萄糖转化为2分子乳酸净生成______________分子ATP 3.糖酵解过程中有3个不可逆的酶促反应,这些酶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4.糖酵解抑制剂碘乙酸主要作用于___________酶。

5.调节三羧酸循环最主要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2分子乳酸异升为葡萄糖要消耗_________ATP。 7.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反应中的NADH来自于________的氧化。 8.延胡索酸在________________酶作用下,可生成苹果酸,该酶属于EC分类中的_________酶类。 9 磷酸戊糖途径可分为______阶段,分别称为_________和_______,其中两种脱氢酶是 _______和_________,它们的辅酶是_______。 11 12 13酶 14 15 16 17和 18 19.参与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反应的辅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0.在磷酸戊糖途径中催化由酮糖向醛糖转移二碳单位的酶为_____________,其辅酶为______________;催化由酮糖向醛糖转移三碳单位的酶为___________。 21.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包括3种酶,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催化丙酮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酶是__________,它需要______________和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门静脉 肠粘膜上皮细胞 体循环 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 rb ohyd rates)即碳水化合物,就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得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果糖(F),半乳糖(Gal),核糖 双糖:麦芽糖(G —G),蔗糖(G -F),乳糖(G —Gal) 多糖:淀粉,糖原(Gn),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得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得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得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得骨架 一、糖得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得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得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得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得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 +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 SGLT 肝脏

过程 第二阶段:丙酮酸得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CO 2 NADH+H + FADH 2 H 2 O [O] TAC 循环 ATP ADP 四、糖得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 TP数量:2×2-2= 2AT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谢途径得调节主要就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 变构调节。 生理意义: 五、糖得有氧氧化 1、反应过程 错误!糖酵解途径(同糖酵解,略) 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yl Co A)。 总反应式: ③乙酰C oA进入柠檬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生成ATP 概述:三羧酸循环(Tric arbox yl ic ac id Cy cle, TAC )也称为柠檬酸 循环或Krebs 循环,这就是因为循环反应中第一个中间产物就是含三 个羧基得柠檬酸。它由一连串反应组成。 反应部位:所有得反应均在线粒体(mito cho ndr ia)中进行。 涉及反应与物质:经过一轮循环,乙酰CoA 得2个碳原子被氧化成CO 2;在循环 中有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可生成1分子A TP ;有4次脱氢反应,氢得接受体分别为NAD +或FAD,生成3分子N ADH+H +与1分子FADH2。 总反应式:1乙酰CoA + 3NAD + + FAD + GDP + Pi + 2H 2O 2CO 2 + 3(N ADH+H +)+ FAD H2 + Co A + G TP 特点: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生理意义:1、 柠檬酸循环就是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产能得共同通路 。 E1:己糖激酶 E2: 6-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关键酶 ① 己糖激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③ 丙酮酸激酶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节 ?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得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 就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得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得细胞② 代谢活跃得细胞白细胞、骨髓细胞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Gn) 丙酮酸 乙酰CoA ATP ADP 胞液 线粒体 丙酮酸 乙酰CoA NAD + , HSCoA CO 2 , NADH + H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汇总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各种组织细胞 门静脉 肠粘膜上皮细胞 体循环 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SGLT 肝脏

过程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TAC 循环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 变构调节。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关键酶 ① 己糖激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③ 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节 ?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 乙酰CoA 胞液 线粒体

生物化学糖代谢小结

糖代谢知识要点 (一)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 步反应降解为2 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 分子NADH+H+和2 分子ATP。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 及磷酸变成丙酮酸, 脱去的2H 被NAD+所接受,形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 (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 分子NADH+H+。乙酰辅酶A 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 和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和乙醇。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连续两次脱羧和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 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 分子GTP 和琥珀酸;琥珀酸再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放出2 分子CO2,产生3 分子NADH+H+,和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 在胞质中,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磷酸葡萄糖经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被氧化分解为 CO2,同时产生NADPH + H+。其主要过程是G-6-P 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6 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和转醛反应生成5 分子6-磷酸葡萄糖。中间产 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 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和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糖异生作用不是糖酵解的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的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是在线粒体和细胞液中进行的。2 分子乳酸经糖异生转变为1 分子葡萄糖需消耗4 分子ATP 和2 分子GTP。 (六)糖原和淀粉的降解与生物合成 糖原磷酸化酶和脱枝酶是糖元降解过程的主要酶类,糖原磷酸化酶作用于糖原的直链部分,从糖原的非还原端分解末端葡萄糖残基,生成1- 磷酸葡萄糖和少一个葡萄糖分子的糖原,脱枝酶是具有双重功能的酶,一种起转移葡萄糖残基作用的酶,称糖基转移酶。另一种是水解葡萄糖a-1,6-糖苷键作用的酶,称糖原脱枝酶,又称a-1,6-糖苷酶。 淀粉则在a-淀粉酶、b-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a-1,6-糖苷酶的作用下淀粉切断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麦芽糖或葡萄糖。 在蔗糖和多糖合成代谢中糖核苷酸起重要作用,糖核苷酸是单糖与核苷酸通过磷酸酯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在植物体中主要以UDPG 为葡萄糖供体,由蔗糖磷酸合酶催化蔗糖的合成;淀粉的合成以ADPG 或UDPG 为葡萄糖供体,小分子寡糖引物为葡萄糖受体,淀粉合酶催化直链淀粉合成,Q 酶催化分枝淀粉合成。 糖代谢中有很多变构酶可以调节代谢的速度。酵解途径中的调控酶是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其中6-磷酸果糖激酶是关键反应的限速酶;三羧酸反应的调控酶是柠檬酸合酶,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是关键的限速酶。糖异生作用的调控酶有丙酮酸羧激酶,二磷酸果糖磷酸酯酶,6-磷酸葡萄糖酶。 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酶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它们受可逆共价修饰、变构调控及能荷的调控。

不同分娩方式足月新生儿生后早期血糖变化

不同分娩方式足月新生儿生后早期血糖变化 张亚欧1刘霞2 1.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 (山东济南 250021); 2.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妇产医院新生儿科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足月新生儿生后早期微量血糖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2月娩出的足月新生儿,其中剖宫产60例 (择期剖宫产36例,应急剖宫产24例),自然分娩44例,监测分娩即刻孕母末梢血糖,新生儿脐血血糖及其生后 0.5、2、6、12、24h动态血糖。结果剖宫产儿脐血及 0.5、2、6、12、24h的血糖值均明显低于自然分娩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且择期剖宫产儿脐血及2、6 h的血糖值均低于应急剖宫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生后0.5 h血糖值择期剖宫产儿高于应急剖宫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生后12、24h的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分娩前空腹低血糖母亲的剖宫产儿的脐血及生后 0.5、2、6、12、24h的血糖值均低于自然分娩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部分足月新生儿存在生后早期发生低血糖的可能,剖宫产儿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大于自然分娩儿,自然分娩和择期剖宫产儿低血糖多发生在生后2h左右,而应急剖宫产儿多发生在 0.5h左右;与自然分娩相比孕母分娩前空腹低血糖对剖宫产儿的影响更大。[临床儿科杂志,2012,30(9):828-831] 关键词: 剖宫产;自然分娩;足月新生儿;血糖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3606(2012)09-0828-04 Blood glucose in early period of full-term neonates in different modes of delivery ZHANG Ya-ou1, LIU Xia2 (1.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Pro v incial Hospital Af fi liated to Shandong Uni v ersity, Jinan 250021, Shandong, China; 2. Department of Neonatal, Maternity of Pro v incial Hospital Af fi liated to Shandong Uni v ersity, Jinan 250014,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blood glucose in early life in full-term neonates deli v ered by different modes.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1 to February 2012, sixty full-term neonates were deli v ered by Cesarean section (36 selec-ti v e Cesarean section and 24 emergency Cesarean section) and 44 term neonates born naturally. The dynamic blood glucose was analyzed started at birth. The umbilical cord blood was also analyzed at 0.5, 2, 6, 12, 24 h after birth. Results The dynamic blood glucose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at 0.5, 2, 6, 12, 24 h after birth was signi fi cantly lower in full-term neonates deli v ered by Cesarean section than that in neonates born naturally (P<0.05). The blood glucose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at 2, 6 h after birth was signi fi cantly lower in neonates deli v erd by selecti v e Cesarean section than that in neonates delil v ered by emergency Cesarean section (P<0.01), but it was signi fi cantly higher at 0.5 h after birth in neonates deli v erd by selecti v e Cesarean section than those delil v ered by emergency Cesarean section (P<0.05). There was no signi fi cant difference after 12 h (P>0.05). A few pregnant women had hypoglycemia before parturition and the dynamic blood glucose of their neonates deli v ered by Cesarean section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natural birth (P<0.05). Conclusions The full-term neonates ha v e a risk of hypoglycemia and the risk for neo-nates of Cesarean sec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natural childbirth. Hypoglycemia often occurs at 2 h or so after natural birth and electi v e Cesarean section, but at 0.5 h after emergency cesarean section. The in?uence of hypoglycemia before parturition is more se v ere in neonates deli v ered by Cesarean section than in those born naturally. (J Clin Pediatr,2012,30(9):828-831) 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 natural birth; term newborn; blood glucose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12.09.007·论 著· 新生儿低血糖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已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新生儿血糖异常的许多原因已经明确,如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窒息儿、母亲糖尿病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高血压等均易致血糖异常。然而新生儿低血糖大多无特异性症状,难以及时发现,尤其是健康孕妇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发生低 通信作者:刘霞电子信箱:lxbj2006@https://www.wendangku.net/doc/2b8832010.html,

生物化学试题库及其答案——糖代谢

一、选择题 1.果糖激酶所催化的反应产物是: A、F-1-P B、F-6-P C、F-1,6-2P D、G-6-P E、G-1-P 2.醛缩酶所催化的反应产物是: A、G-6-P B、F-6-P C、1,3-二磷酸甘油酸 D、3-磷酸甘油酸 E、磷酸二羟丙酮 3.14C标记葡萄糖分子的第1,4碳原子上经无氧分解为乳酸,14C应标记在乳酸的: A、羧基碳上 B、羟基碳上 C、甲基碳上 D、羟基和羧基碳上 E、羧基和甲基碳上 4.哪步反应是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生成高能化合物的? A、草酰琥珀酸→a-酮戊二酸 B、 a-酮戊二酸→琥珀酰CoA C、琥珀酰CoA→琥珀酸 D、琥珀酸→延胡羧酸 E、苹果酸→草酰乙酸5.糖无氧分解有一步不可逆反应是下列那个酶催化的?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丙酮酸激酶 C、醛缩酶 D、磷酸丙糖异构酶 E、乳酸脱氢酶 6.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的反应不需要下述那种物质? A、乙酰CoA B、硫辛酸 C、TPP D、生物素 E、NAD+ 7.三羧酸循环的限速酶是: A、丙酮酸脱氢酶 B、顺乌头酸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异柠檬酸脱氢酶 E、延胡羧酸酶 8.糖无氧氧化时,不可逆转的反应产物是: A、乳酸 B、甘油酸-3-P C、F-6-P D、乙醇 9.三羧酸循环中催化琥珀酸形成延胡羧酸的琥珀酸脱氢酶的辅助因子是: A、NAD+ B、CoA-SH C、FAD D、TPP E、NADP+ 10.下面哪种酶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作用中都起作用: A、丙酮酸激酶 B、丙酮酸羧化酶 C、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 D、己糖激酶 E、果糖-1,6-二磷酸酯酶 11.催化直链淀粉转化为支链淀粉的酶是: A、R酶 B、D酶 C、Q酶 D、 a-1,6糖苷酶 12.支链淀粉降解分支点由下列那个酶催化? A、a和b-淀粉酶 B、Q酶 C、淀粉磷酸化酶 D、R—酶 13.三羧酸循环的下列反应中非氧化还原的步骤是: A、柠檬酸→异柠檬酸 B、异柠檬酸→a-酮戊二酸 C、a-酮戊二酸→琥珀酸 D、琥珀酸→延胡羧酸 14.一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后产物是: A、草酰乙酸 B、草酰乙酸和CO2 C、CO2+H2O D、CO2,NADH和FADH2 15.关于磷酸戊糖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 A、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戊糖 B、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戊糖时每生成1分子CO2,同时生成1分子NADH+H

基础生物化学6 糖代谢 答案

第七章糖类分解代谢&第九章糖的生物合成 一、名词解释 1.糖酵解(glycolytic pathway):在细胞质内,糖在不需要氧的条件下,经磷酸化和裂解,逐步分解为丙酮酸并生成ATP的过程。 2.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 A→TCA循环(CO2,ATP)→电子传递链(H2O,ATP)。 3.糖异生(gluconeogensis):指由非糖的有机物转变成葡萄糖的过程。 4.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细胞质中,由6-P-G直接氧化脱羧,生成二氧化碳、NADPH和5-磷酸核酮糖,并进行单糖磷酸酯相互转变再生6-P-G的过程。5.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phosphorlation):在底物氧化过程中,形成了某些高能中间代谢物,再通过酶促磷酸基团转移反应,直接偶联ATP的形成,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6.三羧酸循环:在有氧的情况下,丙酮酸经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在线粒体内逐步氧化降解为二氧化碳、NADH和FADH2,并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称为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简称TCA循环,亦称为柠檬酸循环。由于它是由H.A.Krebs(德国)正式提出的,所以又称Krebs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二、填空 1.细胞质,线粒体,胞质(液),线粒体内膜。 2.2,30或32。 3.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4.糖原磷酸化酶,糖原磷酸化酶a。 5.A TP,柠檬酸。 6.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7.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NAD+。 8.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9.磷酸果糖激酶。 10.3-P-甘油穿梭,苹果酸穿梭,FADH2,NADH。 11.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6。 12.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琥珀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NAD+,FAD,琥珀酰硫激酶,GTP。 13.丙酮酸脱氢酶系,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14.1,1,4. 15.氧化脱羧,非氧化分子重排,NADP+,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16.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17.丙酮酸羧化。 18.CO2,H2O,ATP。 19.α-1,4-糖苷键,α-1,6-糖苷键,β-1,4-糖苷键。 20.6-P-G。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