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金钱是手段,不是目的

——《财富与幸福》讲座(3)周国平

金钱这个东西,所具有的是工具性的价值,手段的价值,而不是目的性的价值。当然,穷人在挣活命钱的时候,企业家在做生意的时候,金钱会成为当下的目的。但是,从人生总体上看,金钱只是手段,不应该是目的。一开始,它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在生存问题解决以后,它应该是满足精神需要的手段。我说金钱是好东西,也是指它作为手段的价值,而我说它不是最好的东西,就是指它不具备目的的价值,那些应该成为目的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东西,那就是生命本身的享受和精神的享受。

德国有一个作家叫伯尔,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有一篇很短的小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旅游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旅游者,到了一个偏僻的渔村。他看见一个青年渔夫躺在小渔船上,正晒着太阳打瞌睡。他觉得这个情景很美,就给他照相,咔嚓咔嚓,把渔夫吵醒了。于是他就跟那个渔夫聊天,他说你不应该躺在这儿晒太阳,渔夫问我应该干什么,他说你应该出海打鱼。渔夫就问然后呢,他说然后你就把鱼卖了,得到钱以后,你就可以买更大的渔船,挣更多的钱。然后呢,买一条更更大的渔船,说到最后,买一条现代化的最先进的渔船。渔夫问,然后呢,旅游者说,然后你就可以躺在这里晒太阳了。渔夫说:用不着,我现在就可以。

这个小故事讲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本来你挣钱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享受生命,可是我们往往这样,挣着挣着,忘记自己本来的目的是什么了,挣钱本身成了目的了,这不是很可笑也很可悲吗?把手段当成目的,一辈子都耗在本来是手段的东西上了,在我看来这是价值观的最大迷失。事实上,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许多人一辈子都忙着挣钱和花钱,花钱也不是享受,只是在消费,没有时间欣赏大自然,没有时间和家人共度快乐时光,没有时间读书、听音乐,你只能说这样的人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生命,

有一个词叫谋财害命,原义是谋他人的钱财,害他人的性命。我把它的涵义引申一下,现在多的是什么?是谋人世的钱财,害自己的性命。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谋不义之财,因此埋下了祸种,一旦东窗事发,就坐牢甚至真的搭上了性命。现在这种事很多,但在人口比例上毕竟还是少数。最多的情形是,在无止境的物质追求中,牺牲了生命本身的享受,败坏了生命单纯的品质。这一种谋财害命,因为它的普遍性和隐蔽性,正是我们最应该警觉的。金钱的用处有二。一是满足生命的需要,而这方面所需的物质是有限的。二是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这取决于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和精神需要其实是一回事,你有这方面的能力,你才会有这方面的需要,才会有去满足它的愿望和得到了满足的快乐。比如说,你喜欢读书,有了钱你才会去买很多书,甚至给自己建一个比较像样的藏书室。你喜欢音乐,有了钱你才会去买很多碟,置办高级音响,听音乐会。你是一个富翁,可以经常周游世界,可是如果你没文化,到了外面,你无非是去度假、消费、买名牌,不会有精神上的收获。多么有文化积淀的名城,对于你只是一个物理的存在,它们的文化内涵惟有对具备相应文化素质的人才是开放的。

由此可见,在幸福的问题上,财富到底起多大的作用,完全是由一个人的精神素质决定的。如果我们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就可以知道,一方面,得到幸福比得到财富要容易,你财富不多,但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精神素质,就完全可以得到幸福,另一方面,得到幸福比得到财富要困难,你财富再多,但精神素质不好,就仍无真正的幸福可言。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第2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3、第6段中作者说“一方面,得到幸福比得到财富要容易,”,但又说:“另一方面,得到幸福比得到财富要困难”,如何理解?3分

4、请概述第5段的论证过程。4分

《论苦难》(周国平)

①日本大地震,感想万千,最强烈的是两条:一、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多么渺小;二、在灾难面前,日本民族多么伟大。

②事实上意外事件常有发生。“天有不测风云”——不测风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把自己独独看作例外。

③人生的本质决非享乐,而是苦难,是要在无情宇宙的一个小小角落里奏响生命的凯歌。

④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项巨大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

⑤面对社会悲剧,我们有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演给我们心目中绝对清醒公正的观众看,我们称这观众为历史、上帝或良心。

⑥可是,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这里没有舞台,只有空漠无际的苍穹。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任何人间理想都抚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谈不上什么正义感。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的灭顶之灾时,当庞贝城居民被维苏威火山的岩浆吞没时,他们能有什么慰藉呢?地震,海啸,车祸,空难,瘟疫,绝症……大自然的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或我们的亲人毁灭。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灵魂的敌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优越自慰,却愈发感到了生命的卑微。没有上帝来拯救我们,因为这灾难正是上帝亲手降下。我们愤怒,但无处泄愤。我们冤屈,但永无伸冤之日。我们反抗,但我们的反抗孤立无助,注定失败。

⑦然而我们未必就因此倒下。也许,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⑧我们不是英雄。做英雄是轻松的,因为他有净化和升华。做英雄又是沉重的,因为他要演戏。我们只是忍受着人间寻常苦难的普通人。

⑨人生中有的遭遇是没有安慰也没有补偿的,只能全盘接受。我为接受找到的唯一理由是,人生在总体上就是悲剧,因此就不必追究细节的悲惨了。塞涅卡在相似意义上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⑩越是面对大苦难,就越要用大尺度来衡量人生的得失。在岁月的流转中,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过眼烟云。

(选自周国平新浪博客,有删改)

5.文章以“日本大地震”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

6.在作者看来,我们应该如何承受苦难?为什么要这样承受苦难?(4分)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6分)

?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人生中有的遭遇是没有安慰也没有补偿的,只能全盘接受。

8.阅读链接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60字)(5分)

链接材料: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地震后,在停电、交通中断、余震不断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秩序井然,没有看到突发事件发生后常见的大量人群聚集、骚乱的情景;没有人声鼎沸、夺路而逃的慌乱景象,连候车回家的人们都是默默地排队。几百人在一处广场避难,无一人抽烟,听不到有人抱怨,更听不到大声喧哗。看到有人在奔跑,那是热心人在拿毯子和食物,帮助老人、妇女和孩子。几小时后避难者离去,地上干干净净,看不到一点垃圾,也没有从报道中耳闻有人趁火打劫的暴力犯罪现象。

参考答案:

5.?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引出本文的论题—苦难(1分);?作为论据,为下文进一步论证论点服务,增强论点的说服力(1分)。(意思对即可)

6.?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2分);?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2分)。(意思对即可)

7.?不能删(1分)。“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强调这里维护的尊严既是人性的尊严,又是生命的尊严,去掉就没有这层意思(1分),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1分)。(意思对即可)

?不能删(1分)。“有的”表明人生中没有安慰也没有补偿的遭遇只是部分,去掉就成了全部,与事实不符(1分),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1分)。(意思对即可)8.在大地震面前,日本国民秩序井然,他们守法、镇定的文明素质让人钦佩。其实,每一次自然灾难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考验,面对自然灾难我们要维护人的尊严,要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感悟2分,链接材料1分,结合上文1分,语言流畅1分)

苦难的精神价值

周国平

①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二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折磨。在《活出意义来》一书中,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②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③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者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作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

机会,并因此而放弃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④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遁入空门(佛教)。与他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界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⑤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当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

B.人只有通过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C.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他仍有可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D.所有的苦难都是暂时的,因为苦难的生活是虚幻的生活。

E.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即在立足现世人生的立场上使人得以救赎原罪。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处于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一定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

B.人陷入绝境的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

C.宗教把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让人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D.当人带着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更有深刻的底蕴。3.请具体阐释文中画线句子中“最后的内在自由”这一短语的内涵。(4分)

4.廖智是一名美丽的舞蹈教师,有着和睦的家庭和热爱的事业。汶川地震,她在废墟被埋30多小时,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之后又遭受了失去幼女和肉体截肢的痛楚,最终还被丈夫离弃,但她积极治疗,坚强地活下来并舞出精彩人生。依据文意,试对苦难在廖智不幸生活中所发挥的精神价值作简要解析(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8. 1.AC

2.D

3.①人拥有的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2分)②既显示个人品质,又展示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2分)

4.①遭遇苦难,当个人失去了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有必要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以尊严的形式承受苦难,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廖智遭遇身体的残缺和情感的缺失,积极治疗,以尊严的形式承受苦难。②个人带着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带着承受苦难带来的精神价值,廖智找到了人生目标,舞出人生,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获得体验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文中观点2分,结合廖智事例分析2分。)

【解析】

1.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其中,B项说法绝对化,原文是“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文本第三段提到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创造,体验,肯定苦难本生在人生中的意义,而选项里只说到了创造。D项说法有强加因果的错误。文本第三段说道“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并不存在因果关系。E项曲解文意,文本第四段强调“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而不是“立足现世人生的立场”。说法错误在于,原文是说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A项,“一定”二字绝对化,文本第四段是“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B项,曲解文意,文本说的是“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丢掉了“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这个假设条件,选项就错误了;C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此种说法。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理解概念、词语、句子的含义都应该将它们放入原文,结合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等来理解,如果有代词则说明指代的含义,如果有修辞则说明修辞的具体内容,如果它暗含主旨则说明它怎么暗含的。此短语“最后的内在自由”前面有代词“这种”一次,说明“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指代的就是前面一句提到的“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这种方式意义何在?即“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归纳此二句,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综合第四段第五段来看,作者认为,遭遇苦难,当个人失去了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苦难本身在人生中是有意义的,以尊严的形式承受苦难,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另外个人带着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根据这样的观点,考生再来分析廖智,廖智遭遇身体的残缺和情感的缺失,积极治疗,以尊严的形式承受苦难;带着承受苦难带来的精神价值,廖智找到了人生目标,舞出人生,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获得体验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关于廖智遭遇的叙述,抓住题干中“苦难在不幸生活中所发挥的精神价值”一语,结合文本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比如,文本说,遭遇苦难,有必要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廖智遭遇身体的残缺和情感的缺失,以尊严的形式承受苦难就是例子。再如,文本说,个人带着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而廖智带着承受苦难带的精神价值,也找到了人生目标,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做人和做事周国平

①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地面对自己,在自己良心的法庭上公正地审视自己,既不护己之短,也不疑己之长,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足以使他哪怕在全世界面前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淡然面对哪怕来自全世界的误解和不实的责骂。

②做事即做人。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注重做事的精神意义,通过做事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走在自己的精神旅程上,只要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有意义的,而所做之事的成败则变得不很重要了。

③做事有两种境界。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时必定会充满焦虑和算计。二是道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炼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因此,做事时反而有了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博大的气象。

④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跳得出是站得正的前提,唯有看轻沉浮荣枯,才能不计利害得失,堂堂正正做人。如果说站得正是做人的道德,那么,跳得出就是人生的智慧。人为什么会堕落?往往是因为陷在尘世一个狭窄的角落里,心不明,眼不亮,不能抵挡眼前的诱惑。释迦牟尼说“无明是罪恶的根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⑤权力是人品的试金石。恶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折磨和伤害弱者。比如一个办事员,手里有了一点小小的权力,即使办一个正常的手续,他也会百般刁难,以显示他的重要。而善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造福和帮助弱者。他们都从中获得了快乐,但这不同的快乐,体现了多么不同的人品啊。一切世俗的价值,包括权力、财富等,都具有这样的效应,能彰显其拥有者的善和恶。

⑥天赋,才能,眼光,魄力,这一切都还不是伟大,必须加上真实,才成其伟大。真实是一切伟人的共同特征,它源自对人性的真切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的诚实和坦然。精神上的伟人必定是坦诚的,他们足够富有,无须隐瞒自己的欠缺,也足够自尊,不屑于用做秀、演戏、不懂装懂来贬低自己。(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12.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做人与做事”的关系。(3分)

13.文章用了那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试作分析(3分)

14.结合文本,请说说你对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https://www.wendangku.net/doc/268863059.html,

12.(3分)①做事真正的意义是做人;②做人的境界决定了做事的心态;③做事的方式体现了做人的品性。(每点1分)

13.(3分)①对比论证,阐将恶人和善人在权力面前表现进行对比论证。②引用论证:引用释迦牟尼的话进行论证③举例论证。列举办事员的例子。(每点1分)

14.(4分)①天赋,才能,眼光,魄力等属世俗价值范畴,单方面不能构成伟大;②真实源自对人性的真切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的诚实和坦然,是构成伟大的最重要的条件。(每点2分)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学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

仑,生成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①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②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③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④我中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⑤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⑥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⑦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⑧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⑨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选自《周国平文选》,略有删改)

11.第3段中“彻头彻尾”指的是什么?(2分)

12.文章第2、3段针对的人进行议论,提出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的观点;第4段针对生活中自以为成了自己的人进行分析,阐明了的道理(2分)

13.第4段中,作者把生活中的某一种人比作“事务的一架机器”,这种人的具体表现是(用原文回答)(2分)

14.对第5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要成为你自己,首先要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宝贵

B.作者借卢梭的话证明第⑤句所表述的观点

C.第⑨句中的“这一点”指的是“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

D.“怎样才能成为自己”,这是一个难题,作者认为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15.文章最后一句是“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其中,“这一标准”是什么?你

怎么理解文章最后这句话?(3分)

这一标准:

理解:

参考答案:

11.答案要点:从身体到灵魂

12.答案示例:想成为别人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3.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活动

14.C

15.这一标准是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强调坚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真正成为你自己的重要意义

周国平《善良丰富高贵》议论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①善良,丰富,高贵——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我期待今天更多的人拥有它们。

②看到医院拒收付不起昂贵医疗费的穷人,听凭危急病人死去;看到商人出售假药和伪劣食品,制造急性和慢性的死亡;看到矿难频繁,矿主用工人的生命换取高额利润;看到每天发生的许多凶杀案,往往为了很少的一点钱或一个很小的缘由夺走一条命:【甲】,于是我怀念善良。

③善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多么普通的品质,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中外哲人都认为,同情是人与兽的区别的开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会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怎么沦为兽的?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开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干一切坏事,成为法西斯,成为恐怖主义者。善良是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后界限。

④看到今天许多人以满足物质欲望为人生惟一目标,全部生活由赚钱和花钱两件事组成,【乙】,于是我怀念丰富。

⑤丰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开花和结果,上天赐给万物之灵的最高享受。为什么人们弃之如敝屣呢?中外哲人都认为,丰富的心灵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乐远远高于肉体的快乐。上天的赐予本来是公平的,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这种需求理应觉醒,它的满足理应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目标。那些永远折腾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从来不谙思考、阅读、艺术欣赏、精神创造等心灵快乐的人,他们是怎样辜负了上天的赐予啊,不管他们多么有钱,他们是度过了怎样贫穷的一生啊。

⑥看到有些人为了获取金钱和权力毫无廉耻,可以干任何出卖自己尊严的事,然后又依仗所获取的金钱和权力毫无顾忌,肆意凌辱他人的尊严,【丙】,于是我怀念高贵。

⑦高贵,曾经是许多时代最看重的价值,被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现在似乎很少有人提起了。中外哲人都认为,人要有做人的尊严,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违背,如果违背,就意味着不把自己当人了。今天的一些人就是这样,不知尊严为何物,不把别人当人,任意欺凌和侮辱,而根源正在于他没有把自己当人,事实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经看不出丝毫人的品性。高贵者的特点是极其尊重他人,他的自尊也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人的灵魂应该是高贵的,人应该做精神贵族,世上最可恨也最可悲的岂不是那些有钱有势的精神贱民?

⑧我听见一切时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本文有删改)

20.文章的中心论点是。(3分)

21.请将下面三句话的序号填在【甲】【乙】【丙】处。(3分)

①我为人们的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

②我为这些人的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

③我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惊

22.请你结合文中“善良”的内涵,为它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

答案: (三)9分

20.(3分,每点1分)答案要点:

人们要拥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或“人们要拥有善良丰富高贵的品质”)

21. (3分,每空1分)答案:③①②

22.(3分,具体事例1分,符合题意1分,表达1分)答案示例:“最美司机”吴斌在高速路上被铁板击中时极其痛苦,强忍着巨痛把车缓缓减速停在路边,打起双闪,对受惊吓的乘客说:“别乱跑,注意安全”,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保护了24名乘客和后车的安全。

周国平《精神栖身于茅屋》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就说说那位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

世界。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万物在阳光中按照同一节奏舞蹈的世界。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

教授的聘请。

②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③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1. 本文的题目中“精神”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象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①段中的凡?高和斯宾诺莎都为了“保持思想上的自由”而过着贫困、简单的生活,但

他们又分别为什么而“保持思想上的自由”?

3. 第②段中划线句“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能否删去,为什么?

4. 第③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补充一个相同类型的论据。

5. 目前,不少人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一片空虚。读完本文后,请结合你的阅读

感悟谈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

答案:1.那些热爱精神事物的人,清贫的物质生活,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

质的奢华的。

2.凡?高为了追求真正的艺术;斯…查看完整议论文阅读训练答案…补充论据示例:鸟翼

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

5.示例:追求更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被无尽的物欲遮住了双眼,过于追求奢华,从而沦为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乞丐。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过一种更有价值的生活。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③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⑤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选自《灵魂只能独行》,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中外,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自己信仰的人还有很多,请你再写一个事实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链接材料】信仰危机的消极表现之至是对他人生命的极端冷漠,西安某大学生药家鑫在交通肇事后,怕伤者记住自己的车牌号,就对其连捅数刀,置人于死地,药家鑫无视伦理、泯灭人性和漠视生命的行为令人发指。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属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沪江中学题库”)

1.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2.示例:①文天祥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从容赴死,在青留下美名。

②钱学森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科学强国的坚定信念,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并为民族的富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3.比喻认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信仰对于人生重要的引领作用,使说理通俗易懂。

4.从材料中我们发现,在当今社会中,某些人失支渠人生信仰年变得自私冷漠,甚至泯灭人性。每个人都应该树立崇高的信仰,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信仰,拥有健康的心态。(意对即可)

交往的质量

周国平

(1)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

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

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2)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

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3)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

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

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

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4)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

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

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

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

(5)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尊重他人,亲疏随

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

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6)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

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

明问题。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我认为是对的。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

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

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

其他的朋友。“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7)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没有旅伴,最坏是有一个不

称心的旅伴。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7.第(7)段说“最好有一位称心的旅伴”,请阅读全文,概括出“称心的旅伴”的特征。(3

分)

18.除了道理论证,第(3)段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

19.请你举出一个能证明“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不是刻意求得的”的论据,并作

简要分析。(3分)

20.请你具体说明第(6)段的论证思路。(4分)

参考答案:

17.3分相互欣赏和尊重;乐于奉献(慷慨大方);心灵相通(充满爱,新生孤独);

诚实守信。(答对3个要点得满分)

18.2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9.3分恰当的道理或事实论据均可(1分)。能结合“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

不是刻意求得的”这一观点对自己所举论据进行恰当的分析(2分)。

20.4分先提出“从一个人与人如何交往,尤能看出他的做人”的观点(1分);接着举

出孔子做人最强调一个“信”字的例子正面阐述(1分),再从做人不诚信的危害进行反面论

证(1分)。语言表达通顺(1分)。(没涉及具体内容只给1分)。

四、(广西桂林)

经典和我们

周国平

(1)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做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2)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3)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经典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4)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呢?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做闲书轻松地读。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内容。阅读经典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浸染和熏陶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阅读经典的确很像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阅读经典当做最好的消遣的,他们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阅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阅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

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中,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很遥远。

(5)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应该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却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该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啊。(选自《在维纳斯脚下哭泣》,有改动)

1.阅读第(2)段,请从人文性和经典性两方面简要说明“人文经典”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主张把经典当做闲书轻松地读,并且认为阅读经典很像一种消遣。请概述作者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经典和我们”,本文主要论述了哪三个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是阅读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请从下列备选故事中任选一个为例,简要说说你阅读这个故事后获得的感悟(60字以内)。

[备选故事]①三打白骨精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江苏中考真题

答案(找作业答案--->>上魔方格)

1.人文性角度看人文经典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经典性角度看人文经典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2.①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②阅读经典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浸染和熏陶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阅读经典的确很像一种消遣。

③阅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阅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

3.①人文经典的概念以及其价值意义。

②阅读经典才是真正的读书。

③阅读经典的方式。

4.答案示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提辖是(水淋传)刻画得最成功的英雄形象之一。拳打镇关西救助金氏父女.表现了他富有正义感,嫉

恶如仇慷慨豪爽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鲁提辖路见不平,洲相助的行为,表达了被压迫人民伸张正义的愿望。拳打镇关西也是他生活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他亡命江湖,最后被逼上梁山。这正是封建黑暗,恶人行,好人遭殃的社会现实所致。(意对即可)

ml

周国平《读永恒的书》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

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

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

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

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

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

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

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

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

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撼。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

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

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

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

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

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

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

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

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

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

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

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

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

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

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

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

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

3.第⑤段“人就四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4.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那些建议?

5.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请写出你读过的一本好书的书名或一篇好文章的篇名(课内外均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思想启迪。

答案:

1.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必定会对书籍有兴趣。(意思对即可)

2.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是永恒的书。或:关心、探寻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是永恒的…查看完整议论文阅读训练答案…最好的书不读的信念。④读真正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书。⑤在独特个性和追求方面成为书的知音。

5.写出书名或文章的篇名,抓住“思想启迪“,写出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

9.(3分)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必定会对书籍有兴趣。(意思对即可)

10.(4分)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2分)、具有永恒价值(2分)的书是永恒的书。或:关心、探寻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2分)、具有永恒价值(2分)的书是永恒的书。(答“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不朽之作”或“经典名著”也可得分。意思对即可)11.(3分)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或:一个人所读的书影响或决定着他的精神品位。(意思对即可)

12.(6分)①养成读书的兴趣。②读具有永恒价值的书。③树立非最好的书不读的信念。④读真正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书。⑤在独特个性和追求方面成为书的知音。

(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3.(5分)写出书名或文章的篇名(1分)抓住“思想启迪“,写出具体内容。(4分)(语句不通、条理不清的,酌情扣分)

周国平《朋友与寂寞》阅读训练及答案

朋友实在是一个笼统的词。一般人所说的朋友,多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的熟人,遇到需要帮忙的事情,彼此间是求得上的。关于这类朋友,前贤常予苛评。克雷洛夫说:“当你遇到困难时,把朋友们找来,你会得到各种好的忠告。可是,只要你一开口提到实际的援助,你最好的朋友也装聋作哑了。”马克·吐温说:“神圣的友谊如此甜蜜、忠贞、稳固而长久,

以致能伴随人的整个一生--如果不要求借钱的话。”亚里斯多德说得更干脆:“啊,我的朋友,世上并不存在朋友。”我不愿意把人心想象得这么坏,事实上也没有这么坏,我相信只要我的请求是对方力所能及的,我的大多数熟人一定会酌情相助。只是我这个人比较知趣,非到万不得已之时决不愿求人,而真正万不得已的情形是很少的。为了图清静,我也不喜欢把精力耗费在礼尚往来顶应酬上。所以,我和一般人的交往常常难以达到所需要的熟悉程度,够不上在这个意义上称作朋友。

与泛泛之交式的友谊相反,另一些人给朋友订的标准极高,如同蒙田所描述的,必须是两个人的心灵完全相融,融合得天衣无缝,犹如两个躯体共有一颗灵魂,因而彼此对于对方都是独一无二的,其间的友谊是不容第三者分享的。据蒙田自己说,他和拉博埃西的友谊便是如此。我不怀疑天地间有这样可歌可泣的友谊,不过,就像可歌可泣的爱情一样,第一,它有赖于罕见的机遇。第二,它多半发生在青年时期。蒙田和拉博埃西就是在青年时期相识的,而且仅仅五年,后者便去世了。一般来说,这种恋情式的友谊往往带有年轻人的理想主义色彩,难以持续终身。当然,并非绝无可能,那便是鲁迅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境界了。不过,依我之见,既然忠贞不渝的爱情也只能侥幸得之,忠贞不渝的友谊之难觅就不算什么了不得的缺憾了。总之,至少现在我并不拥有这种独一无二的密友。

现在该说到我对朋友的理解了。我心目中的朋友,既非泛泛之交的熟人,也不必是心心相印的恋人,程度当在两者之间。在这个世界上也有些这样的人,不见面时会互相惦记,见了面能感觉到一种默契,在一起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他们便是我心目中的朋友了。有时侯,这样的朋友会像滚雪球一样聚合,形成一个所谓的圈子。圈子容易给人以错觉,误以为圈中人都是朋友。我也有过一个格调似乎很高的圈子,当时颇陶醉于一次次高朋满座的畅谈,并且以为这样的日子会永远延续下去。未曾料到,由于生活的变故,这个圈子对于我已不复存在。鲍斯威尔笔下的约翰生说:“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如不结交新朋友,他就会发现只剩下了孤身一人。人应当不断修补自己的友谊。”我以前读到这话很不以为然,现在才悟出其中的辛酸。不过,交朋友贵在自然,用不着刻意追求。在寂寞的周末,我心怀感激地想起不多的几位依然互相惦记的老朋友和新朋友,于是平静地享受了我的寂寞。

1文中“前贤常予苛评”一句中“前贤”指哪些人?他们对“一般人所说的朋友”是如何评价的?我对“这类朋友”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2选文中作者将朋友分为几类?作者更倾向于哪一类?

3在作者的心目中,“心心相印”式朋友的形成有赖于哪些条件?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的?

4文中划线句中的“这样”指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5选文题目“朋友与寂寞”中“朋友”与“寂寞”用在一块是否矛盾?它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在交朋友方面,作者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它是什么?

7以前你对朋友是怎样认识的?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触?(尽量有文采,要结合名言,不少于50字)

1指克雷洛夫、马克·吐温、亚里斯多德等;他们认为泛泛之交式的朋友不可信,至少不能共患难;我认为这类人没有那么坏,只是看你的要求是否超出他们的承受力。

2 三类:泛泛之交式朋友、心心

周国平《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议论文阅读附答案

作者:飘零书生…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周国平《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①不论在什么场合,只要是面对着中学生,我经常提的一个建议就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②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每个人都只拥有一次人生,如果你热爱人生,你就一定会无比珍惜自己的经历。珍惜其中的欢乐和痛苦,心情和感受,因为它们是你真正拥有的东西。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为了留住它们,人们用摄影和录像保存生活中的若干场景。与图像相比,文字的容量要大得多,所以,我认为写日记是更好的留住自己的经历的办法。通过写日记,我们仿佛把逝去的一个个日子放进了保险柜,有一天打开这个保险柜,这些日子便会重现在眼前。对于一个不写日记的人来说,除了某些印象特别深刻的经历外,多数往事会渐渐模糊,甚至永远沉入遗忘的深渊。相反,如果有日记作为依凭,那么许多年前的细节,也比较容易在记忆中唤醒。在这个意义上,日记使人拥有了一个更丰富的人生.

③(A)日记是灵魂的密室。人活在世上,不但要过外部生活,比如上学,和同学交往,而且要过内心生活。内心生活并不神秘,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自己与自己进行交谈。你读到了一本使你感动的书,看到了一片使你陶醉的风景,遇到了一件使你高兴或伤心的事,在这些时候,你心中也许有一些不愿对别人说的感受,你就用笔对自己说。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是在写日记,也就是在过内心生活了。人必须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自己与自己交流,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较有深度的内心世界,而写日记正是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④日记是忠实的朋友。在人世间我们不能没有朋友,真正的友谊能让我们在一切时候得到温暖和鼓舞。不过,请不要忘记,在所有的朋友之外,每个人还可以拥有一个特殊的朋友,那就是日记。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你最忠实的朋友。(B)别的朋友总有忙于自己的事情而不能关心你的时候,而日记却随时听从你的召唤,永远不会拒绝倾听你的诉说。一个人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他便不会无法忍受寂寞的时光,因为有日记陪伴他。日记的忠实还表现在它不会背叛你,无论你对它说了什么,它都只是珍藏在心里,决不违背你的意愿向外张扬。

高中读书议论文800字【三篇】

高中读书议论文800字【三篇】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 金屋”,古往今来,读书的好处为人们所重视,有人“学而优则仕”,有人“满腹经纶”走上“传道授业解惑也”的道路……但是,从长远 的角度看,作者认为读书的好处在于增加了我们做事的成功率,改善 了生活的质量。 三国时期的大将吕蒙,行伍出身,不重视文化的学习,行文时, 常常要他人捉刀。经过主君孙权的劝导,吕蒙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 从此手不释卷,成为了一代儒将,连东吴的智囊鲁肃都对他“刮目相待”。后来的事实证明,荆州之战的胜利,擒获“武圣”关羽,离不 开吕蒙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他的韬略离不开平常的读书。 由此可见,一个人行事的成功率高低,与他的对读书,对知识的重视 水准是密切相关的。 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近说过,“假如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 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鲜花和掌声面前,一代伟人没有迷失方向,自 始至终对读书保持着热枕。牛顿的话语告诉我们,渊博的知识能让我 们站在更高、更理性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读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依旧不乏对读书,对知识缺乏认知的人,《今日说法》中我们反复看 到农民工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最终讨薪无果;屠户不知道往 牛肉里掺“巴西疯牛肉”是犯法的;某父母坚持“棍棒底下出孝子”, 结果伤害了孩子的身心,也将自己送进了班房……对书本,对知识的 零解读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他们奔波在讨薪的路上,当他们 面对高墙电网时,幸福,从何谈起?高质量的生活,从何谈起?

读书,让我们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读书,让我们感知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无奈;读书,让我们感悟 到“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 读书的好处在于提升了生活的质量,它填补了我们人生中的空白,让我们不至于在大好的年华里无所事事,从书本中,我们学会提炼出 有用的信息,汲取成长所需的营养。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充分认 识到读书对改善生活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是一种负责任的生活 态度。 【篇二】 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她对于这个世界是重要的,对于我 也是一样。我说不清对书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微妙,似乎是朋友,似 乎又是亲人,又好像是师生,难以琢磨。对待她,我与孙犁就有些志 同道合了,“惟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净手,阅后安置……”之一句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 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我和书之间有的是一种师生情。每当我困惑、懵懂了,她填补了 我的无知,充实了我的心灵,开拓了我的见识,给予我人生的智慧。 她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不幸而有顽强的一生,告诉我,人 要坚强;她用十八本《语文》把我引进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 海洋;她用一本泱泱万字的《上下五千年》为我讲述了中国这只雄师鲜 为人知的过去。书,她是我的良师,给我带来智慧与见识。 我和书之间有的是一种友谊。每当我寂寞、无聊时,是书给我带 来娱乐、轻松、解脱。每当沉浸在福尔摩斯的悬念侦探世界中,我的 空洞一时间被满足,跟随她揭破一个又一个阴谋;每当我漫游在二月河 描写的宫廷宦海中,看着康熙斗螯拜、清黄河、撤三藩,似乎我也投 身在着起伏翻滚的动荡宫廷,见证一个又一个气势辉煌的里程碑……书,她是我的益友,与我分享那一份刺激与喜悦。

初中议论文阅读理解及练习有答案

议论文阅读理解 【基础再现】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 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 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 合逻辑。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它是议论文的灵魂。 常见题目是:A、本文的论点是什么?B、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C、本文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怎样? D、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E、对论点的评述。(这是开放性试题) 2、在什么地方寻找文章的论点? 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揭示了论点从常见位置寻找文章的论点, 3、论点的呈现方式: 明确表述式:在文中可以找到现成的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有四种常见提出方式:有的文章标 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提出中心论点(有时是作者自己的话、有时引用名言表明); 有的文章是叙述现象后稍加分析提出论点;有的是在摆出对方错误观点分析否定后提出的中心论点。 4、如何归纳提取文章的论点:找出论题,判断作者对此问题的倾向。观察论据,根据论据与论点之 间所具有的支持与被支持的逻辑关系,从中推断它所支持的观点。 5、论据: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分为道理论据 和事实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种。 常见题目:A、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 B、这个论据(材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阐明什么道理、目的)?分析论据能不能为证明论点服务。 C、围绕论点补充论据。(这是开放性试题) 、 5、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及解析(1)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及解析(1)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停下来,做个发现者 张勇 ①李斌先生在文中谈到,大学时的老师来北京出差,邀请三两门生去喝茶。老师亲自沏茶、斟茶,并传授洗杯、闻杯、品茶的技巧。临走时老师特别叮嘱:“只有学会停顿,才能发现不同的自己,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给自己留出一点品茶静思的时间。” ②忙是一种节奏,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生活。现在社会,何人不忙?何事不忙?生活的逼迫,学习的压力,梦想的追求,常常让我们行色匆匆,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于是,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感到无力,彷徨,孤单……与其在苦难的泥潭中挣扎,不如停下来。 ③立陶宛有一种叫做“螺旋树”的松树,这种树在幼年时,长势过快,一味地疯长,顶端的幼芽就显得柔弱,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每当刮风下雨,这些脆弱的幼芽往往是不堪一击,几乎全被毁掉。顶芽被毁后,螺旋树就生长出许多侧芽来顶替,这样一来就渐渐地长成了弯弯扭扭的螺旋树。 ④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这样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人可以精力无限、奔腾不息,忙碌周期与休憩周期相结合才能让生命充满精彩。适度的停顿犹如登山过程中的休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激昂迈向激昂的必经阶段。就像电影镜头,长短镜头结合在一起,才会形成缤纷多彩的画面节奏;________________。 ⑤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赶路,让人们在“停”中补充体力,增添力量,让人们把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走得更快捷。“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这是中国古人智慧在“亭”中的形象体现。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仁者爱山,智者乐水,面对山之厚重,水之浩淼,难道你就不会有些许所感所悟么?那些洗净铅华,浮躁的心灵同样可以清丽脱俗,摄人心魂,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现在你,需要整装待发,重新起航。不偶尔停一下,你如何能“直挂云帆济沧海”呢?不偶尔停一下,你又怎能成为生活的主人,美的发现者、欣赏者。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偶尔停下来”会有哪些收获? (2)下面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们行到水穷处时,与其在苦难的泥潭中挣扎,不如停下来,坐看云卷云舒。 B.举螺旋树的例子是从正面论证人如果急于求成,不懂得适当的停顿就会根基不稳,以承受生活的重压。 C.只有学会劳逸结合,在停中补充体力,才能为今后的行路增添力量。中国的“亭”形象地诠释了这一智慧。 D.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尽情领略生活的美好。 (3)请在第④段横线上补写一个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

读书的议论文高中【三篇】

【篇一】 书,读而孜孜不倦,可清气,可育德行,可导人生。 谁能把用读书把空虚填满,谁就比前人聪明十分,就比别人站的高,看的开,走的远,行的顺。就能比别人更能承受苦难,经历伤痛。就能比比别人成功的把握更大,。就能比比别人胜利的基石夯砌的更加坚固,更加深厚阔广。就能比别人更快速的取得成就。就能比别人幸福百倍,快乐无限。能活出一种独特的绚丽和精彩。 如果无聊,请读书。历史会告诉你,人生应该怎样度过;先人会指导你,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大师们会给你讲他们成功的经验;伟人会教给你如何制造奇迹。时间会告诉你,本来他公平地属于每一个人,但有人却总在悲叹人生苦短,而有的人却成就了永恒。 如果空虚,请读书,至少可以知道一条人生格言,懂得别人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登上人生的峰,是因为他们从未停止攀援,滑下去从头再来。而有的人却一直在谷底徘徊,,因为他们一跌倒就躺下不愿起来,苟且度日,得过且过,或者养上半年伤,*连天,怨天尤人。 如果孤独,请读书。用一段时光来换一点智慧,不让时间之水,匆匆地从灵魂流过,也不让冷清一口口啃蚀伤残的心思,抽取出长长的无谓的自恋和私怨,。结出离群的苦果索居的烦愁。 如果寂寞,请读书。书会告诉你为什么你会寂寞,并教你怎样就不再寂寞。收藏家从不寂寞,艺术家从不寂寞,求知者从不寂寞,寂寞的人是闲适的人,是无所事事的人,是游手好闲的人,是虚度年华的人,是浪费生命的人。 如果有闲,请读书。书会告诉你,有的人会用闲暇打捞知识,有的人用这空白编织平庸,为什么有的人时间不够用而有的人时间多得用不完?告诉你:奇迹虽然来自瞬间,但瞬间却是持之以恒这条线上的一个端点。假如把一生栓系在别人的事业上,那么收获的只能是蔑视与无奈。假如只想着昨天的悲苦和明天的甜蜜,那么就又输掉了今天。 如果苦闷,请读书。书会告诉你,伟人也曾苦闷过,。只是很快就拨开了黑暗,找到了光明。豪杰也曾迷茫过,只不过能迷茫中尽快冲了出来。英雄也曾卑下过,只不过不被卑下拖进泥淖。有些事身不由己,但有些事全在乎自己。每次苦难都是一次淬火,假如你拒绝,一次成钢的机会你又将错过。 读书能医愚,读书能治穷,读书能励志,读书能致远,读书能练达,读书能聪慧,读书能够让人知道怎样识人,怎样交友,怎样谈吐,怎样实干,怎样为人,怎样入世,怎样活着才身心有价,怎样活着才不累,怎样才能彰显人生价值,怎样才能明白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完美无憾。

议论文阅读解析

议论文阅读解析 一、文体知识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述对某一现象的主张和见解。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行文,在结构上形成了议论文的三个部分:引论、本论和结论。 (一)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1.分清论题和论点 论题:作者要议论的问题、现象、事实,没有任何褒贬色彩。 论点: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的看法、观点,有一定的褒贬色彩,即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判。 2.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起到统率全文和统帅分论点的作用。 (1)中心论点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中心论点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分论点可有多个,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 (3)分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每个段落的首尾,一般有“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最后”等字眼。 (二)论据(用什么证明)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内容要真实、可靠,典型。 1.事实论据(现实事例、历史事实、统计数据材料) 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包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史实、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等。 2.道理论据(讲道理、名言警句、自然科学的公理等) 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认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 (三)论证方法(怎样证明)

议论文阅读《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 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 “品”:体悟。(焚香沐浴,如饮醍醐) (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 2.作者认为“吞”“啃”“品”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层递(层进、递进)关系;“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意思相符即可) 3.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略 4.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读书与境遇 罗建军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科学地认识读书的境遇,是人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同时还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平心静气,深思精进。顺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穿石”的韧性,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态,书籍恰好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丰富学识,增长智慧;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追求灵魂与人格的崇高。 ⑤“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不断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不能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苦生活,仍然自得其乐,坚持读书写作,终于完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B.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 C.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D.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

高考语文议论文30个经典句式

高考语文议论文30个经典句式 导读:高考语文议论文30个经典句式 备战高考,为同学们准备了写好议论文的30个经典句式。 个别学生们天生对议论文有一种很强烈的排斥感,很多学生喜欢那种情感丰盈的美丽而深邃的语言,但是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都有自己富有个性的肌理结构和表达方式。我认为,议论文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进入问题的视角意识。显然,议论文的上述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高考作文得到高分固然可喜可贺,但通过议论文的写作锻炼学生的触摸、进入、思考人生和社会的能力,才是每一名家长、每一名高三语文教师、每一名高三学生应该首先郑重对待的话题。 我建议学生练习写议论文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鼓励学生向自己的弱项勇敢地发起挑战,让学生在挑战中发现自身蕴藏的潜能和力量;一是我对高考作文阅卷者的评卷能力始终保持高度质疑,他们大多喜欢看四平八稳的议论文,一旦面对新颖的文体形式,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拘谨正统而自以为是的审美观无力对出类拔萃的小小说、微型戏剧等充满叛逆精神、现代意识、象征蕴涵的文章作出客观评判。高考学生迁就阅卷老师,这也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特色了,很中国,很中国!呵呵,让人心酸啊。不说也罢。还是看看这些句式吧,总比谈什么语文教育积重难返的痼疾更能让人舒坦一点。 1.不求……但求……:不求轰动效应,但求经世致用;不求辉煌卓越,

但求从容淡定;不求如日中天,但求月白风清。 2.不是……而是……:不是大地归属心灵,而是心灵归属大地。因为我们都是地之子,厚德载物的大地是我们茁壮成长和诗意栖居的家园,是我们精神和情感的港湾。不是人使真理伟大,而是真理使人伟大。(罗曼·罗兰) 3.……也……:亲情的生长,源自生活的环境,也渴望制度的保障。 4.……是……是……:尊严是生命的天赋内涵,尊严是人格力量的彰显,尊严是人生价值的标杆. 淡定是一种心态,淡定是一种力量,淡定是一种胸怀。 淡定是一种从容的心态,淡定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淡定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淡定是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淡定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力量,淡定是一种博大宽容的胸怀。 5.需要……更需要……:改革需要理念设计,更需要信心和行动;改革需要智慧和能力,更需要勇气和良知;改革需要激情和超越,更需要理性和务实。 人生需要理想和憧憬,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人生需要灿烂和辉煌,更需要平淡和从容;人生需要激情和个性,更需要理性和宽容。 6.需要……不需要……:我们需要自尊,不需要廉价的怜悯;我们需要理性,不需要盲目的激情;我们需要信念,不需要混沌和懵懂。 7.要看到……更要看到……:要看到民生是国计的起点和终点,民富

专题三、议论文阅读理解(附答案)详解

专题三、议论文阅读理解 时间:1课时 ⒈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⑴论点:是议论文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①分清论题和论点:如《谈骨气》中“骨气”是论题,“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论点。 ②论点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个完整陈述的表达明确判断的完整的句子。 ③中心论点的位置: ④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⑵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①事实论据: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 ②道理论据: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以及公认的公式、定理等。 ⑶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根据具体内容分为: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⒉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⑴立论:正面提出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⑵驳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分为三种方式: 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波论证 ⒊议论文的结构: ⑴纵式:①层层深入②起承转合 ⑵横式:①总分总②总分③分总 ⒋议论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鲜明、生动、概括性强。 ⒌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不同: ①论证方式指的是立论和驳论。 ②论证方法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根据具体内容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议论文阅读练习 (一)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发扬光大 瞿方业 学雷锋,树新风。这是多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每年的三月,社会都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宣传雷锋精神。但是,年轻一代对于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还是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许多人的理解停留于“学雷锋做好事”这一层次。的确,雷锋生前做好事无数,无私奉献做好事也是其精神的内核之一,但这并非雷锋精神的全部。只有搞清楚雷锋精神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追随这位先行者的脚步,与他的崇高精神无限地接近。 雷锋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无私奉献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无私奉献,就是愿意尽可能地服务他人,方便他人。常说的“学雷锋做好事”,正是其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诠释“钉子精神”,就是要像钉子一样刻苦学习和钻研业务,尽量挤出时间学习,补己之不足“螺丝钉”精神就是愿意在平凡岗位上踏实工作,刻苦钻研,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干一行爱一行。 完善的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人们通过市场为自身的聪明才智寻找出路,获取财富,实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_完整版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 第一部分议论文基础知识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全文的灵魂。起统帅全文的作用。)论点要求:鲜明、正确。 鲜明:论点必须表示拥护什么,反对什么。 正确:论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论据:作者用以证明观点的根据。 论证:作者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第二部分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令人信服。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二、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1、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 (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类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2、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

高三议论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三议论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我们认为关于认识的发展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这个信念从下述事实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所有科学,包括高度发展了的科学,都是以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其特征的。例如在物理学中,最稳妥的理论也经常遭到被其它理论取而代之的威胁,后者只把前者部分地归并进去。即使是最精确的实验结果也经常会受到校正,使甚更接近真理。虽然在逻辑学和数学的范围内已被承认的理论并未被后来的理论所否定,可是这些理论可能被放进新的或更广阔的相互关系中去,以致它们的意义有了改变或者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而关于它们的论证也能够达到新的严密程度。简言之,任何一门科学都总还是不完善的,经常处于建构的过程之中。因此,很清楚,认识论的分析必然迟早会获得一种历史的或历史批判的高度和广度;科学史是对科学作哲学理解的不可缺少的工具。问题是历史是否包含了一个史前史。但是关于史前人类概念形成的文献是完全缺乏的,因为我们对史前人类的技术水平虽然有一些知识,我们却没有关于史前人类认识功能的充分补充资料。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出路,是向生物学家学习,他们求教于胚胎发生学以补充其贫乏的种族发生学知识的不足,在心理学方面,这就意味着去研究每一年龄儿童心理的个体发生情况。

②其次,即使人们把自己局限于所谓本来意义上的历史,但历史与心理发生还是会有某些有时并不是不重要的联系的。例如,象库恩那样一个有远见的科学史家就谈到了我们的研究工作,甚至还写了下面这样的话:“我之所以能想出对早已死去的学者们提问的方法,部分地要归功于我研究过皮亚杰对活着的儿童提问的方法”。 ③第三,我们要说明,虽然研究认识论的哲学家们太经常地置心理发生问题于不顾,但我们主要关心的是跟那些对他们自己那门科学的认识论感兴趣的科学家们建立联系。事实上,近代数学、物理学等的最有价值的认识论是由数学家、物理学家自己提出来的。使我们很受鼓舞的是研究这些科学的认识论的学者当中有许多人对于心理发生问题感到兴趣。例如,哥本哈根的尼尔斯波尔研究所在它五十周年时举行了一个关于统计性因果关系的学术报告会,除了纯物理学家的论文以外,还有两篇逻辑学论文和四篇是关于偶然性、概率、因果关系等概念的心理发展的报告:我们看到在物理学家与心理学家之间进行着和我们的发生认识论年会一样的讨论。无可否认,这不过是一些确定的迹象,但是这些迹象却指明了:当各门不同学科之间人们日益感觉到的那些现在还不存在的跨专业关系一旦建立起来时发生认识论所将起的作用。 ④总的说来,我们想说:对认识的心理发生的研究是进行认识论分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研究教导我们:

第四章议论文阅读

第四章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一)“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20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高考议论文阅读解题技巧与训练

高考议论文阅读解题技巧与训练 高考阅读 2012-09-05 1233 5d56b7b40102dzi1 高考议论文阅读解题技巧与训练 议论文也称为论说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表达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文章。它是一种常见的文体,也是一些考生在高考中喜欢写作的文体。 在高考和平时的考试中,议论文阅读题常常是考试的重点,那么,如何解答议论文阅读题呢?具体说来,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准中心论点。议论文一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但有的议论文有多个分论点,而没有中心论点。如,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就用分论点对青年们提出了希望。 议论文对论点的要求是正确、鲜明、集中、一致。即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方法应正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论点前后要保持一致。 为此,要注意中心论点的这些特点,看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出现在开头,也有的出现在中间和结尾。 二.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议论文的语言严密、准确,概括性很强,往往运用长句(使用修饰语)来阐述。又由于议论文的逻辑严密,推理合理,因此,其结构非常严谨。为此,分析语言时,要抓修饰限制语,用语法分析法进行剖析。平时,可找出鲁迅先生的议论文进行分析,看其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看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对论述的对象(事物或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道理和事实,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总的论证方法为摆事实,讲道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细分为引证法、例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归谬法、比喻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等。分析议论文,要注意找出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以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中心。

最新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 一、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1)常见的考题样式: 1、选择题 如:能够概括本文论点的一项是( ) 2、填空题 如:本段文字的论点是( ) 3、判断分析题 如:你同意本文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课本链接 《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开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题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结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中间 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点 位置:1、从标题中找中心论点2、从文章的开头找中心论点 3、从文章中间找中心论点 4、从篇末找中心论点 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陈述句 作用:是全文(段)的中心、灵魂,统摄全篇 (3)疑惑点 ?论点: 议论文论点的表述是一个较完整的、表判断的陈述句。不会是否定句,不会是疑问句,也不会是抒情句或描写句。抓住表明作者观点的陈述句,表判断的肯定句,就很容易和论题区分开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而不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它的范围比论点大?结论部分:起总结全文的作用,或再次重复论点,或提出号召(要怎么样\应该干什么)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方法总结 1、根据议论文论点的特点概括 2、找中心句(中心段)、议论性的句子(段落) 3、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4、驳论文的论点是它们的相反的观点 二、论据 (1)常见的考题样式: ?1、概括文中的论据 ?2、文章中的第几和第几自然段的顺序能否颠倒? ?3、文中的某句/个名言/例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文章某段中引用某人的事例/名言有什么作用?) ?4、根据论点来选择或补充论据 (2)什么是论据? ?议论文的论点,要使人信服,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些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是论据。 ?根据材料的性质,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包括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据等。

高考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高考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高考阅读 2013-12-14 1827 5d56b7b40102eeau 高考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思路与技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的观点是什么?/本文讲述了什么道理? 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1)位置论点常在这些位置①题目点明②开头提出(事例引出/名言引出/直接提出/引用提出)③结尾总结④文章中间 (2)句式一般是判断句,有判断词,或能转换为判断句。 2、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 如果是论点,回答格式是是论点,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是判断句,表明了对★★问题的观点看法。 如果是论题,回答格式是是论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虽是个句子,但是个疑问句,)仅仅提出了本文要议论的问题或话题★★,没有表明的态度观点。 3、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常见的有⑴名言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名言后边,答题格式是①道理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如果名言比较幽默,还要写上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⑵事例开头,而且论点就在事例之后,答题格式是①事例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⑶比喻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其后,答题格式是①比喻论证,引出并证明论点,生动形象,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⑷直接提出论点,答题格式是开门见山,直接亮明了的论点。此种情况较少。 ⑸虽然是名言、事例或比喻开头,但后面跟的是论题,答题格式是;①引出论题,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还有一种开头不太多见。先提出一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举出一些貌似能证明的事例或名言,与中心论点截然相反。答题格式是提出错误片面观点,举出片面事例或名言,为本文树立批驳的靶子,从而引出本文论点。 4、本文/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题思路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其中的一种或几种。5、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⑴事例论证的回答格式是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⑵比喻论证的回答格式是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论点,通俗易懂,容易让人接受。

议论文阅读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专题三——论据、论证方法 一、阅读周国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完成1—4题。 ⑴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⑵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⑶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⒁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⑸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作者要通过本文表达一种什么观点? 2.第⑶段划线句使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你能再写一条有关“责任”的名言吗? 3.如何理解第⑸段中划线的句子。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链接材料】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二、阅读《黄岩岛,到底属于谁》,完成5—7题。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 1

议论文阅读练习一标准答案

议论文阅读练习一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朝鲜日报》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和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与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而不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 19.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论证思路。(4分) 答: 20.第②段划线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 答: 21.第③段中画线词语中的“废”字具体指哪几方面内容?(3分) 答: 22.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搬到“绿岸”小镇?作者对此持何态度?(3分) 答: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