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在其中 乐在其中

美在其中 乐在其中

刘春燕

美在其中乐在其中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育,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而新课改的美术课堂呼唤一种关注学生情感、能力发展的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美术、享受艺术,发展美术能力的基础。

我想,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以身示范,身教重于言教。从教美术教学十五栽,心中始终有一颗对美术的热忱之心,无论工作多忙,任务多重,我都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因为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更热爱生活,我想正因为我工作着,所以我充实着,我快乐着。怎样让学生也能体会到我的乐趣,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寻找一块属于自己的清凉世界,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以缓解学业上的压力。我认为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从课堂教学形式,作业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学习方式上进行改革。现将自己教学中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潜能,提高美术学习兴趣。

人的潜能无穷大,人都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艺,无量的德行,只是有的人能将其挖掘出来,有的人挖掘得少而已。“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是不会画,而是不敢画,对自己缺乏信心。每当让学生写生石膏体或静物素描时,学生都会说“老师,你帮我画吧,我不会!”我总会鼓励他们“没有天生就会画画的,自己亲自尝试,并不难的。”我反思,是否这种循规蹈矩的,由浅入深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弊端,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知道美术教学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重视个性发展,重视实践体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朋友,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易动,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差。针对这一特点,我将每年参展的美术作品带人课堂让学生临摹。

记得,我将2011年参加市举办的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师生书画展的作品《姐妹》带入课堂时,学生都惊呆了“老师,这幅画是描的吗?”“你笨呀!每看见纸这么厚,怎么描?”“肯定是老师画的!”“真美!”学生七嘴巴舌地议论起来。我发现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我便趁势提出本节课的要求“本节课请同学们临摹这幅作品。”只见学生再也不说难画了,而是低头在纸上描画者,教室里一下安静了。我知道学生是喜欢这幅画,对它产生了兴趣,才会这样认真对待。待交上作业一看,学生的笔触虽有些笨拙,比例有些不准,但神态很到位。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一种成就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我常对学生讲“只有在画的快乐中,才能明白创作的规律,那就是一个真正的好作品,必须渗透艺术家本人的主观情感,艺术创作要时时刻刻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做到

“画中有我’并把这种态度凝结在自己的作品中,只有当一幅画淋漓尽致的表现出精神价值,才能称得上有创造和艺术含量的,才能形成富于个性的造型方法和风格特色。”

二、用音乐描绘我们的世界

初三下学期美术教材中第二课《我心中的歌》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抽象”概念不理解,形体景物不能很好的联系到一起,色彩运用不灵活,给学生介绍抽象作品,学生欣赏不了,如同在迷雾中,更不必说能与画者产生共鸣,体会作品的寓意内涵及画者的情感了。

怎么来解决这一难题呢?我想需要用一种有趣且有意义的形式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既然是画心中的歌,我就用歌声来启发吧。

于是,上课前我放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启发学生“现在是春天了,春姑娘给大地披上了新装,从歌声中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有学生说“柳树发芽了,春风吹绿了稻田,农民在忙碌着春耕……”学生的思路一下开阔了,正当学生谈得热火朝天,想得美妙,沉浸在其中时,我话锋一转说“同学们,刚才说得都很好,很美,但大家说得都是具体的人、事物、景物,现在我们要用抽象的形式将你想象中的景物描绘出来,大家想应该怎样表现?”学生立刻投入到了思考中,正当百思不得其解时,我便让学生欣赏课本中的范作《春如线》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及画面中所用的构成要素,是点?是线?还是面?我又提示学生,抽象作品是完全抛弃自然形态,原形的结果,是一种符号式的抽象形态,采用点、直线、曲线、方形、圆形等基本要素,构成画面,曲线给人以轻松、自由、活泼的感觉,而大量鲜艳色彩给人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感觉,学生在形象对比中体会到抽象作品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

接着,我又趁势引导学生“如果是你,你还会用什么技法来表现这幅作品?”。有的学生立刻想到可以用最吹的方法、用撒的技法、用甩笔的方法、用点染的方法等。

此时,我又在学生沉浸在春的遐想中放出了一种悲壮的《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人们,”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一下把学生带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瘟疫、病痛、饥寒、苦难一片哀声。这时提示学生你现在还会想到七彩光吗?什么色彩在你眼前?并让学生欣赏课本中的《西班牙共和国的哀歌》形象地体会到画者的思想感情及用意。

将音乐走进美术课堂,让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兴趣、感受、感想或联想到人和景物画下来,就会使音乐与绘画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美术创作灵感。

三、改变评价方式,请学生当老师。

每节课的作业展评,每次活动课作业的批改,我都请每个班级出色的学生做老师,帮我批改作业。既提高了优生的自信心,又熟练了优生的绘画水平。初一一班,牟科颖同学有一定的素描基础,在批改作业时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他同学作业的不足之处。你听“你画得结构不准,重画!”“你这个球体不圆,而且调子不应该这么重!”“立方体明暗交界线不明显!”“球体小了,立方体扁了,都成长方体了!”“老师,他这幅作业没

法修改,形体都变形了!”就这样,牟科颖同学身边总是站者被她所修改作业的同学,她总是一边修改一边教同学注意的问题。一副小老师的样子。也怪,我在班上曾经强调的问题,学生一般不太注意,可经她这么一示范,一强调,同学们很快就接受了。我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以点带面起到的作用。

四、走近大师,勤于观察,发现美,创造美。

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绘画技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力。必须与大师交流,从欣赏到临摹大师作品入手。“择其上而取其中,择其中而取其下”就是这个道理。在临摹每位大师作品时我都会讲讲大师的生活趣事,来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灵感。如临摹齐白石的《虾》时,我会讲到齐白石老人为了画出生动形象的虾,专门到市场上买来一大堆虾,养在家里,每天观察虾的觅食、嬉戏、打架等生活习性,待到脑海中完全有了各式各样虾的动态后,才会一气呵成,正如他本人所说的“要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的是形神兼备”:临摹郑板桥的《竹》时。我会讲他与竹的故事“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我也常对学生讲,要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迁想妙得”就是由景象到物象的思维,也就是说学会形象思维,在观察中去粗取精,强化夸张取舍和谐统一,富有情趣,意味的东西。

总之,一个行走的美术工作者,他要时时思、处处思、事事思,在思中做事,思中改进,因此,他的许多想法,观点都必须是新鲜而深刻的,他要敏锐地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别人想不到,和别人还未发现的问题,才会不时迸发出创造的灵感,才会有震撼人心的作品。才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引领他们走上七彩阳光的艺术之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