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网络共和国》

《网络共和国》

《网络共和国》
《网络共和国》

《网络共和国》读后感

最近,我拜读了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所写的《网络共和国》。凯斯·桑斯坦是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和政治系法哲学讲座教授,曾就美国宪法、宪法第一修正案和法哲学发表多本著作。

美国参议员爱德华·M·肯尼迪这样推荐这本书:“凯斯·桑斯坦是美国最杰出的法律与宪法学者。他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提醒我们,应该对因特网及其对言论自由、观念市场和民主制度的影响投注更多关心。因特网是一种可以有效保存上述价值并加以发扬光大的方法;但因特网也潜藏着破坏上述价值的能力——我们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史蒂芬·霍姆斯也说:“凯斯·桑斯坦以其犀利的眼光和出色的分析,清晰地勾勒出新一代的通讯技术对美国老一代的民主多元论所造成的矛盾影响,只指人心、发人深省,是高呼网络万岁的群众不能忽视的言论”。显然这是一本论述关于高科技发展带给原有价值秩序冲击的著作。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双刃剑的特征,它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以网络的发展为例,新闻网站的发展加速了新闻这个“易碎品”老化的速度,公民能够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知晓;QQ等网络工具的流行节约了人们交流的成本,极大地增强了人们交流的便捷性,但在实际生活中也出现不少以此为工具的犯罪事件。网络,究竟让我们欢喜还是让我们忧?

该书以网络社会中根据网络用户个人喜好定制的“我的日报”现象入手。作者指出,“新闻、娱乐和信息的市场将日趋完美,消费者能够准确地看到他们想看的节目。当筛选的力量没有什么限制时,人们能够进一步精确地确定,什么是他们想要的,什么是他们不想要的。他们设计了一个能让他们自己选择的传播世界”。桑斯坦认为,网络用户依据个人喜好而量身定制的“我的日报”将使“我们的传播市场急速地朝着乌托邦前进”。作者据此提出了几个问题:

——不断壮大的个人控制力将如何影响民主?

——网络、新形式的电视和传播媒体又将如何改变公民治理自己的能力?

——个运作良好的民主机制,或者是个人自由本身,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先决条件?……

《网络共和国》主要是反思上述的问题。作者试图在本书中,探究自由表现机制的形成原理,并力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这样的机制需要更加尊重个人的选择,而非政府的监控”。作者认为,一个表达自由的完善机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人们应该置身于任何信息下,而不应该被事先筛选;其二、大部分公民应该拥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经验。作者认为“一个自由的社会会赋予人们力量去过滤他们不想要的信息,只有暴君才会强迫人民去读、去看”,“一定程度的共同经验,尤其是又媒体特别塑造的共同经验,提供了某种社会粘性”。

桑斯坦敏锐地洞察到,传播多元的现象在民主国家早已司空见惯,随着选择越来越多,个人对内容的掌控激增,而所谓公共媒体的力量,包括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却相对的剧减。——公共媒体是形成作者所想要的“共同经验”的必须的、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基本工具,对此作者不能不担忧,因此“将在本书中大力阐扬公共媒体的社会功能”。

作者再次强调了“新科技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的观点。在该书中,桑斯坦无不担忧地指出,“从确保接触更多意见和话题的立场来看,新的传播技术简直就是老天的恩赐。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许多街谈巷议的议论,特别是在网络上,其主题往往更为局限”。作者所以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2000年的时候作者和维斯乐为了本书所做的一个调查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在60个政治网站的随机研究里,只有9个(15%)链接到不同看法的网站,相对应地有35个(大约60%)会链接到志同道合的网站。

作者由此指出:“我不担心人们缺乏好奇心或街谈巷议从此消失,相反地,人们越来越好奇,对街谈巷议的需求也持续升高,因此,表达自由的机制必须从这种需求的角度加以检

视。我也想建议,当个人都忽略公共媒体,而对观点及话题自我设限时,这样的机制其实存在着许多危险。我特别想强调的危机是,越来越多的人只听到他们自己的回音,这样的情形比分裂来得更糟糕”。

网络技术的发展、发达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在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和可能性的同时,事实上也“降低了我们与他人不期而遇的机会”,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喜欢电子通勤,而非去公司上班,这样的工作形态已经成为趋势。我们不在逛地区书店,而是改在亚马逊书店买书”。

桑斯坦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其利弊: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急剧增加的方便性是最美好的礼物,消费者“移动鼠标并按下按键,是一个了不得的进展”,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可以“去”他以前根本想不到会造访的地方;但是从民主与公民权的角度而言,作者得出了极为悲观的结论:“这样的便利性减少了百万人与他人实际接触的机会,也削弱了民主和公民权”。——共同经验的缺乏以及个人化的过滤系统,将使得宪法理想大打折扣!

桑斯坦说,“要修正这种情形,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自由社会应该建立许多公共论坛,让演讲者接触到不同的民众,并且确保我们可以在过程中听到不同演讲者针对不同主题的不同意见”。作者认为公共论坛原则可以促进三大目标:首先、确保演讲者可以接近一大群人;其次、公共论坛允许演讲者,不只可以接触不同的公民,还可以接触他所抱怨的特定人及特定机构;再次、公共论坛原则增加了人们置身于一堆不同人和看法中的可能。

公共论坛原则是要确保经验的分享,“我认为这有助于彼此的了解,也许有助于自由”作者指出了人们置身于公共论坛中时的情况:非计划的和不想要的、置身于体验和置身于论述。非计划的和不想要的情况是指公民在公共论坛所碰到不期而遇的信息,之前没有计划性,主观上是否接受的预期被降至最低;而置身于体验和置身于论述也都是参与者无法预料的,作者认为“最好的公共论坛能同时给人们提供论述和体验,虽然体验常常是一种参考,就像一张照片或一次实际接触却可能胜过千言万语”。

公共论坛原则有两个特点:其一、赋予演讲者接触场所和人的权利;另一个特点是公共论坛原则创造出一种权利,政府不应该处罚言论,反而应该补助言论。此外,桑斯坦还认为“在公共论坛原则下,无疑地纳税人应该支持街上和公园里的演讲活动”,——作者把这看成是在公共论坛所代表的法律区域里,言论自由权是让演讲者获得公共补助的唯一理由。

这是否意味着公共论坛只应该在街道和公园里?不是的,现在已有其他场所取代了传统公共论坛的角色,比如大众传播、包括网络,这些场所已经比街道、公园成为更重要的表达活动的竞技场。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公共论坛原则的合流逐渐使直接民主成为一种可能。作者在书中举了个例子——网络投票——人民似乎可以据此每天告诉政府“他们的欲求”,作者说,“我们所采行的体制从来不曾是直接民主,一个好的民主体系会确保深思熟虑与广为人知的决策体系,而非只是快速呈现个人的意见以及适当加总而已。”公共论坛原则显然可以确保“深思熟虑与广为人知的决策体系”,这正是美国立国者的初衷。

但是,不管怎么说,公共论坛在网络时代在逐渐萎缩。在网络时代,个人超强的信息筛选能力使得每个人都能完全控制自己的传播世界,而这些控制将减少传播经验的分享,减少个人置身于事先未经筛选的题材里的机会,并且为个人和社会都带来难题。桑斯坦认为,难题有三:其一、新的科技,特别是网络,会增强人们听到自己回音的能力,让自己与他人隔绝。这种趋势将加速社会的分裂,同时不同的群体也将逐渐走向极端化,进而产生极端主义、仇恨和暴力;其二、在每个人都“量身定制”自己的信息世界时,太少信息供人们选择,或者个人选择时会忽略社会公益;其三、自由被曲解,自由在“消费者主权”原则下被理解为自由就是满足个人喜好,自由就是一种毫无限制的个人选择,这显然有悖于当代言论自由的观点。是以,作者得出结论说:“一个只致力于‘我的日报’的体系,是无法保障自由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