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民党一大召开内幕

国民党一大召开内幕

国民党一大召开内幕
国民党一大召开内幕

国民党一大召开内幕:共产国际帮助国民党改组(1)

2010-04-06 10:40:12 《党史博览》【大中小】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这次大会的筹备是从1923年10月6日,苏联政府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后才逐步展开的。中间还经历了陈炯明的残余势力在11月上中旬从粤东进攻广州,一度到达广州郊区的叛乱。这一叛乱使国民党一大筹备工作一度受到很大干扰。在这种形势下,筹备工作仍基本完成,其中的艰难曲折,可想而知。近年来公布的共产国际和联共中央的秘密档案透露了不少内幕。今以1923年12月10日《鲍罗廷关于华南形势的札记》、1923年12月16日《鲍罗廷同瞿秋白的谈话记录》、1924年2月16日《鲍罗廷的札记和通报》这几份史料为主,结合海峡两岸已经公布的其他史料对其中几个主要问题扼要叙述如下:

最艰难的任务是要使孙中山认识到,改组国民党是使国民革命得以胜利的首要任务

鲍罗廷到广州后发现,“孙逸仙同最忠于他的国民党人都在忙于前线上的事情”。孙中山只希望苏联能从军事上援助他,希望开辟从海参崴到广州的航线运送军事装备。他的军队没有政治工作,没有灌输革命精神。他没有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没有注意发动群众支持国民革命。鲍罗廷感到中国的国民革命必须由国民党来领导,“但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国民党又不能担起这个运动的领导工作。为了起到这个作用,它必须进行改组。现在它既没有纲领,也没有章程,没有任何组织机构”。“他们对改组(国民党)还没有认识,还没有达到理解有组织的国民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高度。”鲍罗廷的这种看法,与苏联最高当局在同一时间接待孙中山派到苏联去的、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团时表达的看法相一致。因为苏联最高当局经常接到在北京的苏联全权代表加拉罕及鲍罗廷本人的报告,对孙中山在广州的情况是清楚的。联共中央书记鲁祖塔克、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等(当时列宁已病重)都向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团表示:“目前孙逸仙和国民党应当集中力量于政治工作,否则任何军事行动都必将失败。”

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来到上海。他在与中国共产党人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特别是与当时苏俄的全权代表越飞会晤后,已萌发要改组国民党的想法,也采取过一些初步措施。但从1923年3月他把陈炯明从广州赶走,回来建立大本营就任大元帅后,却对改组国民党一事没有真正提上议事日程,只是在10月6日鲍罗廷到达后才改变。

鲍罗廷在札记中说,他到广州的当天,孙中山就接见了他。鲍罗廷把加拉罕写的介绍信交给孙中山,他感到孙中山“同(日本)片山潜惊人地相像,只是年轻些,更有精神,精力更充沛”。“他主要关心我们的军事和工业情况。”“我向他讲了我们军队的情况,主要是让他注意我们的政治工作,那是我们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他立即说:'这项工作我们没有,我们应该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鲍罗廷了解到孙中山及其周围的国民党核心成员的想法,孙中山等也接受了鲍罗廷提出的建议。10月11日、17日,孙中山致电设在上海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本部,决定把本部移到广州,亲自抓改组工作。并于19日任命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委任廖仲恺、汪精卫、张继、戴季陶和共产党员李大钊为改组委员。25日,孙中山又正式聘任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并指定胡汉民、林森、廖仲恺、邓泽如、杨庶

堪、陈树人、孙科、吴铁城、谭平山9人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汪精卫、李大钊、谢英伯、古应芬、许崇清5人为候补执行委员。

国民党改组前,党员管理混乱。只能先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然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改组

改组不是任命几个中央执行委员就能完成的,要先从基层抓起,这一任务特别艰巨。鲍罗廷在札记中说:“在广州有以邓泽如为首的国民党分部,邓是一位年事已高的保守的新加坡商人,但他本人忠于孙。据他自己称,党在广州分部有党员3万,其中缴纳党费者达6000人。国民党改组时,党员重新进行了登记,从登记结果看,这些数字不符合实际。”还发现“党同党员没有任何联系,没有在他们当中散发书刊,没有举行会议”。一直到11月25日才出了第一期《国民党周刊》,刊登了《改组宣言》等文件,这才使党员知道党的中央在考虑什么。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情况又是如何呢?鲍罗廷了解到在广州的共产党员大约有50人,其中有9人在大本营的宣传委员会工作,其余人分散在工会和学校中;青年团员有150人,主要是青年学生,党和团之间也不联系。中共三大后,虽然决定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都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广州的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也都乐意参加国民党,但国民党却不积极,使中共三大决议“还是一纸空文”。陈独秀只得在11月24日至25日召开了中共三届一次执委会会议,作出《国民运动进行计划决议案》,并发出第13号通告。国民党方面积极起来后,才使中共三大决议逐步落到实处。这时的中共党员及青年团员大都年轻有为,革命积极性很高,在国民党改组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鲍罗廷和孙中山抓的另一个重点地区是上海。上海不仅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而且也是国民党组织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不过,那里的改组工作也进行得不理想。现在留下的一份1923年12月16日鲍罗廷与瞿秋白的谈话记录,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瞿秋白原在中共中央负责编辑《新青年》、《前锋》杂志,曾在中共三大上参与制定实行国共合作的战略决策,担任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鲍罗廷到广州时,把他借调到身边当助手兼翻译。鲍罗廷参与的国民党改组工作,瞿秋白也都参加了。11月底,当广州地区的改组工作有了一点头绪时,孙中山对上海地区的改组工作不放心,因此就派鲍罗廷、廖仲恺、谭平山到上海来视察。瞿秋白在12月初也回到上海。12月1日,鲍罗廷到上海后因为要到北京与加拉罕互通情况并了解莫斯科的指示,所以又到北京去了一趟。12月16日,当他刚回到上海后,就急切地向瞿秋白了解情况。下面是这次谈话记录的开头部分:

鲍:改组情况怎样?

瞿:改组工作是星期天开始的。(引者按:12月9日,廖仲恺在上海召开中央干部会议。)我们举行了党中央(引者按:指中共中央)、团中央和两个地方委员会组织的四委员会联席会议。谭平山出席了会议,并作了关于在广州改组国民党的报告。然后,指定了在共产党内部同青年团一起帮助国民党改组的常设委员会,由党中央代表、地方党组织代表、青年团代表和上海地方青年团组织代表。此外,还有6个地区各出1人,也就是说总计10人。

鲍:至今他们做了什么工作?

瞿:他们调查了我们组织还有多少成员未加入国民党,并发出了现在就加入的指示。

暂时他们再没有做别的什么工作。

鲍:你们得到了国民党的宣言、纲领和章程了吗?

瞿:是的。

鲍:在委员会里把这些文件搞清楚了吗?

瞿:没有。

鲍:在地区组织中呢?

瞿:也没有。

鲍:这就是说,哪儿也没有讨论,为什么?

瞿:因为我们只有一份。打算明天或后天召开我们党的地方会议来讨论章程、纲领等等。此外,我们明天将讨论如何推举出席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问题。

鲍:中央谁参加了委员会?

瞿:好像是陈独秀,团中央是卜士奇。

鲍:怎么不是刘仁静?

瞿:不知道。

鲍:我不在时出版了党的什么期刊了吗?

瞿:昨天出版了第48期周刊(指《向导》周刊),那里既有国民党的纲领,又有国民党的宣言,还有社论,只是我还没有看。

鲍:不管怎么说,有关于改组的社论吧?

瞿:我只看了标题。

鲍:你不知道社论的内容吗?

瞿:不知道,不过现在可以去买一张报纸。

这份谈话记录很长,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共及青年团方面虽做了工作,但抓得还不很紧。瞿秋白了解情况也欠仔细。接着,鲍罗廷谈到他在北京了解的情况。鲍说北京更糟,甚至连改组宣言及纲领都没有收到,党在做什么工作,地方组织不知道,看来中共中央应发一个通知给各级组织。鲍还向瞿了解国民党在上海做了什么工作。瞿说从已加入国民党的中

共党员那里了解到,国民党的工作还没有开始,他们感到国民党内没有中心。瞿听说18日将开会,鲍传闻是23日开会。瞿说社会上传闻都很好,“反对派也销声匿迹了”。国民党已出了《民国日报》,只登载了宣言,纲领、章程没有转载,拟出单行本。鲍还问了浙江的情况。他们都认为浙江的卢永祥会支持改组,但警察局长是吴佩孚派,与黑社会一起捣乱,卢也没法。沈定一参加蒋介石的代表团后已回国,一天前向瞿秋白说恐怕卢永祥制服不了那个警察局长,改组在浙江会遇到困难。

鲍罗廷还向瞿秋白了解赴苏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的情况。瞿答,蒋介石“昨天刚回来”,他和陈独秀都还未见到蒋介石。只听沈定一说在代表团内,蒋介石和王登云是一派,王很坏,沈和张太雷是一派。沈对访苏很满意。蒋对托洛茨基接见不满意,因为托洛茨基没有对军事援助作积极表态。沈与蒋几乎争起来。鲍认为应叫沈定一和张太雷也向孙中山写一个报告,以免孙中山只听蒋介石的一面之词。

从这个谈话记录可以看出,一直到12月15日,国民党在许多地方的改组工作进展得都不很顺利。后来由于廖仲恺督促,胡汉民也从广州来上海协助。12月26日才成立了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除选出出席一大的代表外,还进行了党员登记,建立了基层组织。到1924年1月10日,总算成立了一个区党部,36个区分部。全国其他地方的改组也在逐步展开,但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在选举出席国民党一大的代表时,国民党中央规定每个省市原则上是6人,其中3人推选,3人只能由孙中山指定,还有海外支部各派代表1人。鲍罗廷在1924年2月16日写的札记和通报中回顾了国民党筹备召开一大的情况,他说真正要在全国对国民党的情况调查研究清楚,非花两年时间不可。但当时只能先匆忙筹备召开了代表大会再说,只能在开了一大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改组,不能把基层改组好后才开一大。因此,除了广州、上海两个地区外,其他几个城市只能派人去散发一些书籍,解释一下改组的必要性及召开一大的必要性,先选出一大代表再说。在各地共产党的帮助下,这些任务总算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匆匆完成。但鲍罗廷始终认为这并不是“令人满意的筹备工作”。

鲍罗廷负责起草国民党党纲,一些国民党右派认为共产党“藉国民党之躯壳,注入共产党之灵魂”,结果遭孙中山驳斥

组织整顿艰难,起草政治纲领更困难,更复杂。国民党一大结束后不久,鲍罗廷写了一份札记和通报,现在留下一个摘录稿。笔者根据这份摘录稿,结合其他史料,大致弄清了国民党一大宣言起草的过程。

从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0月28日开始工作后,除起草国民党改组宣言及党章草案并在广州地区开始按此实施外,也起草了一个党纲草案发给大家讨论。这一党纲草案在近年中山大学陈锡祺教授主编的《孙中山年谱长编》中还保留了原文。党纲草案基本是按照孙中山过去对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论述摘写而成。但这一草稿未被采用。孙中山请鲍罗廷另外起草了一个党纲,其中当然包括了许多鲍罗廷的个人看法在内。此稿公布后,以邓泽如为首的一批保守的老国民党员秘密上书孙中山,说这个党纲是由陈独秀操纵、谭平山参与搞的阴谋,是“藉国民党之躯壳,注入共产党之灵魂”,要求孙中山决不能上当。孙中山阅后很不高兴,作了批示,说“陈独秀并未与闻其事,切不可疑神疑鬼”。

鲍罗廷当时对国民党有一个分析。他说国民党内有一批主要来自侨民组织的右派,他们

有反帝爱国的要求,但是对在国内要取消租界及治外法权等表示反对,怕他们在海外会遭受帝国主义的迫害。还有一批在国内的知识分子,除少数外也大都是右派,为着私利利用国民党的名义进行活动。另外有一批人,他们对国民革命运动是真诚的,“然而在思想上也是十分混乱的。在这个派别中有这样一些民族主义者,只要他们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了解所谓民主的真实内涵,了解帝国主义的含义,那么,由于革命运动的发展,由于国民党的改组,他们就能够充满新的革命热情”。此外,还有一些由年事已高的老人组成的派别,只会说些漂亮话,不会干实事。至于孙中山,鲍罗廷认为“现在倾向于左派……但同时他又不能断绝同右派已有的20年之久的联系”。“在他身上,就像在一滴水上一样,反映了国民党从共产主义者到新加坡商人的斑斓色彩。孙是个共产主义者,是国民党左派,是国民党中派,又是国民党右派。”鲍罗廷认为孙中山言词有时极端革命,比共产党人还革命,有时又成为“小资产阶级的庸人”。在另一处,鲍罗廷说:“要说服孙相信什么是很难的……要使他相信他的纲领不适用,就意味着要同他重温整个乌托邦历史,并使他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923年12月中旬,鲍罗廷回到上海后,他在原来起草的党纲基础上,将其扩充为一个包括三部分内容的新党纲。第一部分阐述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失败以后直到目前的中国局势,并评述批判了国内各个派别的方案,说明当前国民革命的必要性。这实际是他依据孙中山的多次讲话及国民党改组宣言的主旨改写而成,总结了辛亥革命以后失败的经验教训。第二部分是具体解释三民主义,对原来党纲中关于三民主义部分作了全新的解释,是宣言的主体,这里没有单独再提五权宪法,而把五权宪法归在民权主义之中。第三部分后来改定为“国民党之政纲”,这是三民主义在当时实践中要进行的具体的对外对内政策。鲍罗廷一直感到孙中山过去讲的三民主义“解释或者由此提出的具体要求却各不相同,所有的声明都极为混乱”。现在不仅要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之明确、统一,而且要制订最低纲领或行动纲领,以便可与赞成这一纲领的国内任何派别和团体采取行动。这个分为三部分内容的党纲以后就成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孙中山拟用自己起草的《国民政府建国纲领》代替鲍罗廷起草的国民党一大宣言

鲍罗廷在1923年12月中旬起草出来国民党一大宣言后,即交由刚成立的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讨论。整整一个晚上,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都参加了。鲍罗廷的俄文稿由瞿秋白译成中文交给汪精卫。讨论中有过激烈的争论,讨论后由汪精卫进行加工、改写并用中文提交上来。鲍罗廷发现:“当这个草案被重新译成俄文时,我们立即发现就连那些著名的国民党人的思想也极其混乱。”12月26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召开全体党员改组大会,廖仲恺在会上讲了话。

12月30日,鲍罗廷正式接到《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它详尽地解释了三民主义,并认为应将三民主义这样解释,才能“表明国民党是一个符合革命精神的民族政党”。但是,当鲍罗廷收到这个重要决议时,差不多迟了一个月。所幸的是,他读了这个决议后,发现自己起草的稿子与决议精神基本一致。鲍罗廷在1924年1月4日给在莫斯科的维经斯基写了一封信,其中说:“我的全部工作都符合这些提纲(指上述决议)的精神,也许我并没有立即掌握这个调子,但我会逐步领会

它。”

这时,李大钊和张国焘为参加国民党一大从北京前往广州,途经上海。陈独秀于1924年1月1日召开了中共中央与青年团中央的联席会议,鲍罗廷在会上讲了话。陈独秀指定李大钊、张国焘、瞿秋白到广州后会同在广州的谭平山组成一个指导小组,“指导出席国民党大会的共产党员”。1月8日廖仲恺回到广州,10日前后鲍罗廷、汪精卫、胡汉民、瞿秋白也回到广州。国民党一大原定1月15日召开,但由于宣言草稿还没有修改完成,因此汪、廖、胡、鲍、瞿五人于1月14日花了15个小时连续作战,除了还有四点不同意见外,基本达成一致,国民党一大也被迫推迟到1月20日开幕。

1月15日,鲍罗廷先召集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沈定一等开会,瞿秋白也参加了。鲍介绍了以前讨论的情况,认为这个草稿在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提出只与世界上被压迫国家的革命运动和世界革命运动共同前进(不是含糊地提出“同我们一起前进的其他国家和民族”共同前进),提出工人群众、农民群众的利益(不是含糊地只提“群众”、“人民”),提出民权主义的权利只给予坚持革命政权观点的人,对于帝国主义的所有走卒不享有民权主义等等。

鲍罗廷认为终于“制订了一个对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来说大体上可以接受的基础性文件”,所以是满意的。他还讲了瞿秋白作出的贡献(瞿不只是单纯做翻译,他还参加了许多重要的讨论)。

关于留下的四个分歧点(是否允许少数民族建立联邦,是否要剥夺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权,民权主义是来源于西方还是孙中山的学说,要不要提中国工人以勤劳著称等),鲍听了大家的建议,修改了自己的看法,在党内统一了认识。还有一件大事,孙中山原先主张要在代表大会上立即宣布建立全国性的政府,与北京政府对立,以便对付帝国主义,好由广东政府收回关税余款。鲍认为条件不成熟,千万不能这么做。他与孙中山单独谈了一个晚上,孙收回了自己的意见。

1924年1月15日,孙中山主持召开国民党临时中央执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一大宣言稿。1月19日,召开一大预备会议。1月20日,国民党一大终于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礼堂隆重开幕。会议中间突遇列宁逝世,孙中山于25日宣布休会三天志哀。大会于1月30日完成各项议程后闭幕。鲍罗廷未参加会议。当孙中山受右派代表影响一度想不讨论鲍罗廷起草的一大宣言而以自己过去起草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代替时,鲍罗廷立即感到问题十分严重。孙中山在正式向大会提出自己意见时,先征求了鲍罗廷的意见。鲍罗廷苦口婆心地说明了一定要在这次大会上讨论通过一大宣言的重大意义。孙中山终于收回了自己的意见,使一大宣言获得通过。在共产国际秘档中留下了鲍罗廷写的《宣言的危急时刻》的札记,这是过去国民党关于一大的史料中从未记载的,因为这是会外活动。

要赘叙一笔的是这个一大宣言中并未明确提出“联俄”,也未提“联共”而是“容共”(即否定了会上有人提出参加国民党的党员不得参加其他党,实指共产党一事),“扶助农工”的条款在一大宣言中已有了。至于把新三民主义概括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那是后来共产党人综合当时国民党一大宣言及国民党一大前后孙中山的多次讲话而提出来

的,称之为“三大政策”。

世界近代史 大二上册名词解释

织田信长泰姬陵东印度公司通讯委员会莱茵邦联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 葡萄牙和西班牙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葡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而大动干戈,互不相让。1493年5月,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发布训谕,规定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处,自北极至南极划一条线,区分西、葡的势力范围。1494年6月,两国据此正式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并同意将此线西移至西经43°40'。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后,两国在太平洋再起冲突,并于1529年签订《萨拉戈萨条约》,规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处划一线,线的东西两侧分别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两项条约,揭开了欧洲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序幕。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使文艺复兴时代成为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灿若群星的时代。 马基雅维里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律师家庭。曾长期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外交、军事等要职。因涉嫌反对美第奇家族而被逮捕,不久获释,归隐乡下开始著书。1513年,代表作《君主论》问世。全书26篇,主要论述为君之道。通过对历史和时事的分析,具体说明君主应具备的条件和才能,以及治理国家的策略。明确指出,要使国家统一,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无限君权、并掌握强大军队的君主政权。他主张君主应把国家利益放首位。君主为达到政治目的,可以背弃信义、不择手段。在他看来,政治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他的政治学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祖国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和对贵金属的渴求,在宗教狂热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一些探险家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世界市场扩大。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商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因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力图恢复希腊、罗马典文化,使之“复活”、“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传播到英法德等其他西欧国家,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使欧洲人开始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5.克伦威尔——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国民党一大召开内幕

国民党一大召开内幕:共产国际帮助国民党改组(1) 2010-04-06 10:40:12 《党史博览》【大中小】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这次大会的筹备是从1923年10月6日,苏联政府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后才逐步展开的。中间还经历了陈炯明的残余势力在11月上中旬从粤东进攻广州,一度到达广州郊区的叛乱。这一叛乱使国民党一大筹备工作一度受到很大干扰。在这种形势下,筹备工作仍基本完成,其中的艰难曲折,可想而知。近年来公布的共产国际和联共中央的秘密档案透露了不少内幕。今以1923年12月10日《鲍罗廷关于华南形势的札记》、1923年12月16日《鲍罗廷同瞿秋白的谈话记录》、1924年2月16日《鲍罗廷的札记和通报》这几份史料为主,结合海峡两岸已经公布的其他史料对其中几个主要问题扼要叙述如下: 最艰难的任务是要使孙中山认识到,改组国民党是使国民革命得以胜利的首要任务 鲍罗廷到广州后发现,“孙逸仙同最忠于他的国民党人都在忙于前线上的事情”。孙中山只希望苏联能从军事上援助他,希望开辟从海参崴到广州的航线运送军事装备。他的军队没有政治工作,没有灌输革命精神。他没有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没有注意发动群众支持国民革命。鲍罗廷感到中国的国民革命必须由国民党来领导,“但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国民党又不能担起这个运动的领导工作。为了起到这个作用,它必须进行改组。现在它既没有纲领,也没有章程,没有任何组织机构”。“他们对改组(国民党)还没有认识,还没有达到理解有组织的国民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高度。”鲍罗廷的这种看法,与苏联最高当局在同一时间接待孙中山派到苏联去的、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团时表达的看法相一致。因为苏联最高当局经常接到在北京的苏联全权代表加拉罕及鲍罗廷本人的报告,对孙中山在广州的情况是清楚的。联共中央书记鲁祖塔克、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等(当时列宁已病重)都向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团表示:“目前孙逸仙和国民党应当集中力量于政治工作,否则任何军事行动都必将失败。” 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来到上海。他在与中国共产党人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特别是与当时苏俄的全权代表越飞会晤后,已萌发要改组国民党的想法,也采取过一些初步措施。但从1923年3月他把陈炯明从广州赶走,回来建立大本营就任大元帅后,却对改组国民党一事没有真正提上议事日程,只是在10月6日鲍罗廷到达后才改变。 鲍罗廷在札记中说,他到广州的当天,孙中山就接见了他。鲍罗廷把加拉罕写的介绍信交给孙中山,他感到孙中山“同(日本)片山潜惊人地相像,只是年轻些,更有精神,精力更充沛”。“他主要关心我们的军事和工业情况。”“我向他讲了我们军队的情况,主要是让他注意我们的政治工作,那是我们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他立即说:'这项工作我们没有,我们应该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鲍罗廷了解到孙中山及其周围的国民党核心成员的想法,孙中山等也接受了鲍罗廷提出的建议。10月11日、17日,孙中山致电设在上海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本部,决定把本部移到广州,亲自抓改组工作。并于19日任命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委任廖仲恺、汪精卫、张继、戴季陶和共产党员李大钊为改组委员。25日,孙中山又正式聘任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并指定胡汉民、林森、廖仲恺、邓泽如、杨庶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最终人生结局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最终人生结局 1921年07月的中共一大,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除了会议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以外,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但是,由此所点燃的革命的火把,给黑夜沉沉的中国大地带来了一道光亮,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也由此谱写出了灿烂的篇章。出席中共一大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有13人,另有共产国际及远东书记处派来的两名外籍人员。中共一大代表的曲折经历,尽现了复杂离奇的社会变迁,折射出剧烈动荡的时代特点。 李达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李达,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1890年10月2日生, 湖南零陵(今永州)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 年后,两次赴日留学。1920年8月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 俊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主编《共产党》 月刊。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中央局宣传主任。9 月,创办人民出版社。1922年7月出席中共二大,后到长沙 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1923年4月,任《新时代》月刊主编。 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随后离开中共 组织。1923至1926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1927 年1月,任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 官。5月,任国民党湖南省党校教育长。9月回到武汉,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1928年到上海创办昆仑书店。1930年任上海法政学院及暨南大学教授。1932年后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学系主任。1938年到桂林,任广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1年9月后,长期困居家乡。1947年任湖南大学教授。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同年12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任北京法政大学副校长,1950年任湖南大学校长,1953年任武汉大学校长。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诬陷和迫害,同年8月24日在武汉含冤去世(1980年平反昭雪),时年76岁。 李汉俊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号汉俊,又名人杰。1890年10月 12日生,湖北潜江人。1902年去日本读书,1918年从东京帝 国大学毕业回上海。随后,从事翻译和撰稿工作。1920年, 与陈独秀等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共产党早 期组织。同年8月创办《劳动界》周刊,任主编。年底陈独 秀赴广州后,负责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工作,并任《新青 年》编委。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作为上海组 织的代表出席中共一大。1922年,因与陈独秀的意见不一, 离开上海到武汉,在武昌中华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执教, 10月,湖北工团联合会成立,任执行委员、教育主任委员。 1923年2月,参与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惨案后,潜居北京。6月,当选中共三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年秋返回武汉,继续在武汉高师任教。1924年中共中央鉴于他自动脱党,正式将其除名。1925年底,主持武昌大学校务工作。1926年春,任教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同年夏,参加中国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秘书。9月,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后兼任教育科长。1927年1月,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委。2月,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委员,主持校务。4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7月,任改组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世界近代史》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皇子午线:1494 年经教皇仲裁,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葡两国为争夺殖民地、市场和掠夺财富,长期进行战争。为缓和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在位)出面调解,于1494年6月7日两画了一条线,线西归西班牙,东归葡萄牙,此即所谓“教皇子午线”。 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开创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先河。(参课本P19)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表现在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内容,通常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他的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救出来。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封建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反对教会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教育;反对封建割据和外族入侵,主张中央集权和民族独立。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界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3.薄伽丘: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 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揭露教会的虚伪和腐化,提倡个性解放,歌颂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创作了西欧

文学史上第一部心理小说《菲亚美达》;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 4.因信称义:是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核心。 他认为,基督徒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因信称义”,不再受善功律的支配,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个人关系。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极其繁琐的宗教礼仪,只凭对上帝对的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内容有:1.圣经乃唯一的、最高的成就。2.平信徒皆为祭司3.僧俗平等,恪守天职。 这一宗教伦理是对天主教会所宣扬的“行为称义”的否定,所蕴含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宗教情感的个人主义与文艺复兴中具有理性的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5.预定论: 由宗教改革家加尔文(1509——1564)提出,也成为加尔文派的奠基。 预定论认为神的旨意是绝对的,也是无条件的,一切有限的受造物联合起来也不能影响神的旨意,这旨意完全是神在永恒里安排的。神是万物的主宰,伟大而有能力,安排大自然的运行,支配人类的历史,任何细节都在他的掌管之下。其内容为将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预定论提出了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去发财致富。 6.开明专制: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矛盾尖锐化而进行的具有明显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 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把自己装扮成“开明”的君主,高喊“开明”的口号,进行种种改革,如改革教会,兴办教育事业,编纂法典等 “开明专制”的时代是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时开始的。他自称“国家的第一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明治维新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西进运动北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爆发前后向北美大陆西部移民拓殖扩张、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运动。美国独立后阻止移民西进的敕令,来自沿海地区和欧洲的移民涌向西部。在西进运动过程中,出现3次巨大的移民高潮。1890年,西进运动正式结束。西进运动使美国的领土增加到建国时的3倍以上,扩大了发展工业所需的各种基本资源,对美国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普法战争德国完成统一的第三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后,位于德国西南部的邦国在法国支持下仍然独立,德意志的统一还未完成。俾斯麦积极准备用兵法国。1870年7月,战争爆发。战争以法国军队的进攻为开始,但在普鲁士军队的反击下,战场很快就转移到法国境内。9月1日,双方在色当进行大会战,法国军队再次惨败,拿破仑三世率领10万法军投降。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宣告结束。1870年年底,德意志西南部的4个邦国加入“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终于实现统一。 《1787年联邦宪法》美国宪法,也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年9月17日费城制宪会议上通过。宪法以三权分立为基本原则。以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实行总统制。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任期4年,有权任命部长、缔结条约,但须经国会同意,国会对总统、部长的渎职行为有权弹劾;国会是立法机关,由参、众两院组成,负责批准条约,制订税率立法。但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须经国会批准,任取终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以上三条旨在将立法、行政、司法之权分立,互相制约。宪法同时也带有明显的种族压迫条款,没有触动奴隶制。后增加了10项关于人权的补充条款,规定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宪法对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有很大作用,沿用至今。 吉伦特派法国大革命中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吉伦特派的主要成员最初属于雅各宾俱乐部,后在俱乐部内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新派别,因该派领袖人物多来自西南部的吉伦特郡而得名。成员主要是与西部和南部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有较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律师。1792年8月10日起义之后,以吉伦特派成员为主组成临时政府,开始吉伦特派执掌政权时期。吉伦特派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认为法国革命应当止步,恢复秩序。1793年初法国局势恶化,前线吃紧,市场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群众要求限制物价,打击投机商。吉伦特派则坚持经济自由原则,不愿实行对经济的干涉和管制。吉伦特派逐渐失去民心,17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雅各宾派领导巴黎群众起义,迫使议会下令逮捕吉伦特派首领,结束了吉伦特派统治。在恐怖时期,吉伦特派首脑人物被大批处死或自杀。热月政变后,该派残余势力构成热月党的骨干。 开明专制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利用伏尔泰希望有一个开明的君

201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这一现象被托马斯?莫尔比喻为“羊吃人”。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商主义 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学说。亚当?斯密称之为“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故名。中心内容是:货币拥有量是国家贫富的标志,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鼓励制成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方法直接干预经济。早期重商主义持货币差额论,主张禁止硬币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晚期重商主义持贸易差额论,主张发展制造业,扩大外贸出超,以获得大量货币输入。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错误地认为利润来自流通过程,但其对商业保护主义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逐渐废弃。 独立宣言 英属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美国独立的纲领性文件。由杰斐逊等五人起草,杰斐逊执笔,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该文件阐释了资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列举了英王压迫北美人民的暴行,从而深刻揭示了北美独立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宣布北美殖民地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解除与英国的一切从属关系。宣言反映了北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了反英独立斗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也产生了深远影响。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独立日。 人权宣言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1789年7月9日,第三等级的代表把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8月26日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后来被简称为《人权宣言》。宣言开宗明义指出,“人在权利上是生来并永远平等的”。《宣言》宣布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言论、信仰、著述和出版自由;人民主权、代议制和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法定主义和无罪推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启蒙思想、美国《独立宣言》指导和影响之下产生的,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口号。《人权宣言》在当时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情绪,成为反封建专制制

五花八门的国民党称呼

在民国题材影视剧中,国民党内部的称呼一直是个颇具时代感的元素,看得多了,观众也摸清了门道。领导一律称某座,如“师座”“处座”,“局座”甚至被顽皮的网友用在了当代某著名军事专家身上;同辈官员间喜欢称兄道弟,关键时刻可要“拉兄弟一把”;“校长”就是蒋介石的代名词,有时还叫“总裁”。 这些今天看来带着几分喜感的称谓是怎么来的?最低要达到什么级别才能被称为“座”?什么人可以叫蒋介石校长?什么层次的关系可以称兄道弟?这些问题理一下头绪,会发现影视中很多叫法其实是以讹传讹。实际上在当时国民革命军的将领之间,称呼是非常讲究的,不但“校长”不能乱叫,兄长也不能随便认的,套近乎也要按规矩讲辈分。 从党员“总理”到全民“国父” 说起“国父”,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孙中山,在电视剧里,会发现很多国民党员称之为“总理”。“国父”与“总理”这两个称谓都是孙中山逝世之后才有的,要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还得从清末革命党说起。 1905年7月,国民党的前身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主要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合并而成,从“同盟”二字就能看出其联盟组织的性质,各团体名为合并,但不代表原组织彻底失去自主权。同盟会“反清”的革命目标一致,但组织上却是松散的,缺乏集中统一。孙中山被选举为同盟会总理,这时的“总理”虽是同盟会最高职务,但并非他专属称呼,相当于造反者联盟的盟主。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光复,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时的孙中山地位与“国父”仍相去甚远,几个月后军政大权就落到袁世凯的北洋系手中。 民国初年,各地大大小小的政治组织无不热衷于组党造党,原为地下革命组织的同盟会必然也要适应这一时代的变化。几经周折后,中国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民国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等五党组成新党,根据“共和之制,国民为国之主体”的宗旨,定名为国民党,于1912年8月25日正式召开成立大会。9月3日,国民党在北京召开理事会,公推孙中山为理事长,这是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后的第一个职务。然而孙中山对党务并无兴趣,不久就委托给宋教仁代理。 需要说明的是,民初这个国民党和我们现在常说的中国国民党不是同一回事。在随之而来的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等一系列动荡后,这个松散的国民党在袁世凯的镇压下很快分崩离析了。1913年,孙中山再度流亡日本,于次年6月成立了与国民党有本质不同的中华革命党,并自任党魁。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公布明确以三民主义为宗旨的新规约,党名从此再未更改,一直延续至今。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党魁”,孙中山在党内的职务和同盟会时期的叫法一样,即总理。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本部设总务、党务、财政三部,分别由居正、谢持、廖仲恺分任部主任。在此后几年,国民党日益成长。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再次被推举为总理,仅隔一年后,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在总理的任上,他临终前的遗嘱因此被称为“总理遗嘱”。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中央于1925年5月召开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通过了《接受总理遗嘱宣言》和《关于接受遗嘱的训令》,此后国民党一直未选举出新的总理。1926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对党章的修改、宣传和财政、军事等工作作出了相应决议,并产生了党中央新一代的领导机构。根据“二大”通过的国民党新修党章规定,“本党以创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孙先生为总理”。从此,总理一职成了国民党中的特殊职位,总理之位永远留给了党的创始人孙中山。 相比之下,“国父”这一称谓的出现要晚得多,直到1940年4月1日,国民政府才正式尊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此后,许多叫法也有微妙变化,例如《总理遗嘱》开始被改称《国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负毯者进军 工业革命继续发展后,1817年,曼彻斯特的失业工人组织了向伦敦的进军。他们打算向议会递交请愿书,要求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在行进途中,像士兵一样背着折叠起来的毛毯,所以这次运动又称“负毯者进军” 彼得卢屠杀 1819年8月16日发生在英国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上的一场流血惨案。由于镇压这次集会的军队,有的曾参加过4年前的滑铁卢战役,群众乃讥称这次流血惨案为彼得卢屠杀。 1832年议会改革 背景: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 与国家管理。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下,英国再次掀起改革运动 高潮。资产阶级和工人都发动起来,改革的呼声响彻全国。集会、游行此 起彼伏,有些地方甚至发生暴动。内容: 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 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 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2.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 扩大选民范围,大大增加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以和 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权,但是 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定义:1832年议会改革为代 议制,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利。也就是“集 体统治”。作用:适应了工业革命需要,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 作用。意义: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 民主,防止独裁统治,还得以和平方式解决利益纠纷,避免暴力冲突。 (英)保守党、自由党 维多利亚统治时期,英国议会里,存在着两党制,1832年改革后,托利党和 辉格党分别改名为保守党和自由党。这两个党仍然交替地操纵着英国的政治。 保守党仍然代表土地贵族特别是大农场主的利益,但50、60年代时,保守党 的统治不能再长久维持,自由党已站到了首要地位此时自由党不仅代表大地主 和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也部分的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两党交替 执政的过程中,19世纪前半期保守党占优势50——60年代责有自由党长期执 政,在1848到1868这二十年里,即使在自由党在野的四年中,虽然由保守党 执政但事实也执行了本质上跟自由党相似的政策。 (俄)西方派、斯拉夫派 “西方派”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但不赞成采取革命手段消灭他们,而 是主张通过渐进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建立西欧式的君主立宪制,以实现俄国资 本主义工业化。1848年分裂为革命民主主义派和自由派。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过渡的历史。整个世界近代史有三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二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三是亚、非、拉美人民反对殖民压迫。从时间和内容上,可将其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按照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可将世界近代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时期(17、18世纪);第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19世纪上半期);第三,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确立(19世纪50、60年代);第四,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并开始进入垄断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平原派:又称沼泽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中间派集团,由于其在国民公会中的座位在会场的最低处,故名。该派在议会中人数最多,其特点是拥护革命,赞成共和,提倡经济自由,但政治上不坚定,没有形成稳定的领导核心。当吉伦特派和山岳派激烈争斗时,该派采取以不危害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为准则的中立态度,见风使舵。在吉伦特派执政时,支持吉伦特派。山岳派执政时期,它又赞助山岳派,甚至对雅各宾派专政的恐怖政策也表容忍。1794年7月,平原派又成为反罗伯斯比尔势力的组成部分,在国民公会发动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专政,平原派成为热月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2、山岳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民主派。因在国民公会中坐在会场左边的最高处而得名。代表人物有罗伯斯比尔、马拉、丹东等。成员大多数参加雅各宾俱乐部。山岳派与吉伦特派政见不同,对立严重,发展到无法共处于一个组织中,1792年10月,吉伦特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后,山岳派与雅各宾派成为同义语。1793年6月2日期以后居领导地位,实行雅各宾专政,将革命推向高潮。后内部分裂,相互倾轧。罗伯斯比尔被处死,山岳派影响日渐消失。 3、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共和国。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政体,但革命初期由君主立宪派掌权,一七九一年宪法规定保留君主政体,路易十六仍为国王。1792年8月10日第二次起义结束了君主立宪制。9月22日,国民公会正式宣布建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称帝,第一共和国为第一帝国取代。 4、1793年宪法: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执政时期通过的共和制宪法,亦称共和元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民主的共和制宪法。 5、热月政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专政的政变。因发生在新历共和二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热月政变

国民党一大宣言

国民党一大宣言 1924年1月31日 鲍罗廷等 一、中国之现状 中国之革命发韧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夫革命非 能突然发生也。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海禁既开,列 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 民地之地位。满州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钤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 侧媚列强。吾党之士,追随本党总理孙先生之后,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 故知革命之目的,非仅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 中国。依当时之趋向:民族方面,由一民族之专横宰制过渡于诸民族之平等结合;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 度的生产。循是以进,必能使半殖民地的中国,变而为独立的中国,以屹然于世界。 然而当时之实际,乃适不如所期,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 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 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 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 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而必不致为其所乘。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 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 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崇学论》等。他重视知识,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反对唯心主义和经院哲学,提出“二重真理”论,把真理分成理性真理和其实真理。2.笛卡尔:1596~1650,法国人,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反对经院哲学,主张怀疑一切,代表作为《方法论》和《哲学原理》,继承和发扬了培根的理论。 3.乌特勒支同盟:尼德兰革命在南方节节失败,在北方却取得了完全胜利。 1579年的阿特拉斯同盟破坏了根特协定,南北宣告分裂。1759年1月,尼德兰北方各省,包括荷兰、西兰、乌特勒支等和南方的部分城市采取了针锋相对的行动,他们的代表在乌特勒支城结盟,宣告永不分裂,即乌特勒支同盟。同盟以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议定关税、宣战、缔结合约和颁布根本法等一切重大事宜都由三级一会投票决定,并规定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同盟的协议奠定了北方共和国的政治基础。4.长期国会:苏格兰起义不断扩大,在伦敦许多地区发生骚乱,伦敦1万多人递交请愿书,要求召开议会。1640年9月,查理一世在约克召开了一个贵族“大委员会”,参加会议的贵族也要求召开议会。10月,查理一世与苏格兰人民签订了停战协定,查理一世无力筹措赔款,不得不在11月3日重新召开议会,这届议会陆陆续续存在到1653年,史称长期议会。长期议会召开后,成了反对查理一世为首的封建王党的领导中心,一般将它作为英国革命的开始。 5.《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确立君主宪制的宪法性文件之一。1689年由国会颁布。该法案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废止法律,不得征税,不得在平时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员在国会中的言论不受法院或其他机关的弹劾或质问;国会应经常召开会议等。法案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资产阶级的权力。这部法案是资产阶级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封建贵族实行妥协在法律上的反映。 6.无套裤汉:法国大革命时期对城市平民的称呼。当时法国贵族男子盛行穿紧身短套裤,膝盖以下穿长统袜;平民则穿长裤,无套裤,故有无套裤汉之称。原是贵族对平民的讥称,但不久成为革命者的同义语。 无套裤汉的主要成分是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小店主和其他劳动群众,也包括一些富人。他们是城市革命的主力军,是大革命中几次武装起义的参加者。在推翻王政、建立共和国以及推动雅各宾派实行恐怖统治,抗击外国武装干涉等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无套裤汉在经济上要求限制资产阶级,打击投机商,有平均主义倾向。在政治上要求实行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1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2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奥斯曼帝国 也称奥托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军事封建帝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1299年突厥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建国。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在此建都,改名伊斯坦布尔。经过不断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帝国内部实施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地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抗。17世纪中叶国势转衰,19世纪巴尔干半岛各国先后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失败,随后丧失了大片土地,仅保有土耳其本部。1919年国内爆发基马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苏丹穆罕默德六世被废,帝国告终。 4殖民制度 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诸国往往是通过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等各种方式进行早期殖民活动。在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时期,则使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被侵略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各殖民国家相互遵守共同的协定,但有时也会因为利益关系发生武装冲突,即殖民战争。殖民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殖民地的产物。 5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6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