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五年级学生寒假生活指导

小学数学五年级学生寒假生活指导

小学数学五年级学生寒假生活指导
小学数学五年级学生寒假生活指导

小学数学五年级学生寒假生活指导

同学们:

辞旧迎新,我们送走了硕果累累的旧岁,迎来了孕育挑战与希冀的新春,就在人们欢快地准备过新年的喜悦之中,我们伴着这种愉悦送走了劳碌的2011-2012学年的第一学期,迎来了快乐舒心短暂的寒假。希望同学们在寒假中从以下几方面去自觉锻炼自己,过一个愉快、安全、充实的寒假。

一、孝敬父母

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懂得心存感恩,方能感知父母和生活施予的恩泽。在享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呵护的同时,同学们,你们也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请你利用寒假努力守铖以下六个感恩作业:总结一学期来自己的学习生活,向父母交一份“我的收获记载卡”;向爸爸、妈妈赠送一份自己制作的新年礼物,以书信或交谈的方式,把你最想说的话告诉父母;认真倾听父母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建议;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拟订一份“健康生活计划”,邀请父母与你一起进行活动;观察和记录“爸爸或妈妈的一天工作情况”写下心得和感受。

二、做自爱、自护的“安全卫士”。

在假期中,同学们一定要增强安全意识,注意防溺水、防触电、防火(烟花爆竹)、防盗窃及交通安全、食品卫生、人身与活动、交往安全等,真正做到“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努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做诚信、节俭的好学生。

守时守信是每个学生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待人接物,讲究信用,真诚务实,不期瞒,不撒谎;参加社区或其他集体活动,遵守时间约定,听从安排;假期学生、活动任务如期完成,不打折扣。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管好、用好压岁钱,反对铺张浪费、不适当的、过高标准的消费。要将压岁钱存放、保管好,用于下学期的学生、活动中(如:购买学生用品等)。

四、复习好本学期知识预习下学期知识

1、重新把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整理一下,总结出每一章节的知识点。

2、借一本下学期的数学课本预习一下,并做一做课后习题。对于课本上的

概念与公式有一个大体了解。

同学们,春节快乐热闹,稍纵即逝,应早作打算,自律自强,使自己得到锻炼,有所收获,过一个愉快、安全、充实的寒假

附:五年级数学上册假期复习计划

指导思想

通过对本册内容的系统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本学期所学习的内容,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行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6、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材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6、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材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复习措施

1、逐单元、有重点进行复习

提纲挈领式的队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复习。采用“看、读、想、练、说、评”的方法进行复习。看,看课本中有关运算方法、算理的语句。读,读这些词句,做到对本单元心中有数。想,通过自我反思,自查这个单元有些什么困难,及时提出,解决。练,通过作课本以及练习册上的有关练习,做到巩固知识。说,对于练习中有关的算理、数量关系等思维过程说出来,理清思路。评,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加深对题的印象

2.在复习分块章节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理解上进行记忆。比如:基础概念、法则、性质、公式这类。在课堂上在系统复习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防止学生机械地背诵;但是对于计量单位要求学生在记忆时,比较相对的单位,理顺关系。

3.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紧抓学生的能力。(1)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面,重地在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既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又要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简便方法计算。利用自习与课后辅导时间对学生进行多次的过关练习;(2)在量的计量和几何初步知识上,多利用实物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习题类型的衍射性指导学生学习;(3)应用题中着重训练学生的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寻求合理的简便的方法,练讲结合,归纳总结,抓订正抓落实;(4)其它的在复习过程中穿插进行,以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具体要求。

4.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启发,加强导优辅差。对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尽量跟上复习进度,同时开“小灶”利用课间与课后时间,按最低的要求进行辅导。而对于能力较强,程度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做,老师随时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5在复习期间,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的复习,学习系统化的归纳和整理,对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方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在复习当中,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要及时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地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以期达到复习目

五年级期末调查卷

一、直接写出得数

1.5+3 = 1.8×0.3 = 42×100 = 3.4+1.6 = 4×0.25 =

6.6-0.6 = 0.49÷7 = 100×0.2 = 1-0.01 = 10÷0.1 =

二、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0.48×0.15 2÷0.16

验算:验算:

三、能简便运算的用简便方法算

4.4×4.6+

5.4×4.4 1÷[0.1÷(1.43-0.93)]

12.6-1.9+1.9-3.39 3.5×4.5×4

四、填空

1.南极冬天的气温曾经达到零下76.5℃,可以记作。从银行取出1500元,存折上通常记

作。一盒食品的包装袋上标着“净重(300±5)克”,实际质量在克到克之间。

2.15个一和8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精确到十分位的近似数是。2008

年我国在校小学生约11246.2万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是亿人。

3.在括号里填适当的数。

()()

()

4.右图中的大长方形由2个1平方厘米的小长方形拼成的。

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三角形①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5.在○里填上“>”“<”或“=”。

0.404○0.44 2.63○2.630 1○0.9999

6.580 米=()千米300000 平方米=()公顷

4.2 吨=()千克8 平方千米=()平方米

7.根据34×29 = 986,3.4×2.9 = ,0.43×0.29 = 。

8.9.8÷0.015 = 98÷()=()÷15。

9.一件上衣卖56元,一条裤子卖28元。买一套这样的衣服,如果都付面值20元的人民币,至少付张。

用500元最多买套这样的服装。

五、选择合适的答案,在□里画“√”

1.比3大,比4小的两位小数有多少个?

90个□99个□100个□

2.把一张长方形纸裁成直角边是3分米的三角形

做小旗(如右图),最多可以裁多少面?

6面□12面□15面□

3.一道减法算式的被减数是4.356,减数是一位小数,差是几位小数?

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

4.某钢铁厂准备建一个足球场。下面是三块地的面积,选哪块地比较合适?

1平方千米□1公顷□100平方米□

5、小林和小军从两张完全相同的梯形

纸上,各剪下一个平行四边形,谁

剪下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大?

小林的大□小军的大□两人一样大□

六、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在方格纸上画画、算算

1.左边图形的面积大约是平方厘米。右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在上面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直角三角形。

3.一个梯形的高是5厘米,如果把它的上底向一端延长3厘米,就成为一个正方形。画出这个梯形。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七、解决实际问题

1.五(1)班进行“男生1分钟跳绳”测验,以跳80下为标准,超过的下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下数用负数表示。下表是第一组的成绩记录。

(1)跳的最多的是 ,实

际跳了 下。跳的最

少的是 ,实际跳了 下 (2) 估一估这组男生平均每人跳多少下,在合适答案旁的□里画“√”。

超过80下□ 正好80下□ 不足80下□

2.1只大熊猫1天大约吃竹叶2.8千克。照这样计算,动物园里的5只大熊猫一个月(30天)需要吃竹叶多少千克?

3.下表是某商店两种文具的进货价和零售价。

(1)零售1本练习本能盈利多少元?

(2)零售1枝铅笔能盈利多少元?

(3)昨天卖出1包练习本和1盒铅笔,一共盈利多少元?

4.王大伯用篱笆在河边围了一块梯形的地种菜(如图,河岸不要篱笆)。

(1)围这块地用的篱笆长多少米?

(2)照每平方米地一年能收入15元计算,这块菜地一年能收入多少元?

5.孙洪等三名同学为了参加跳绳比赛,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练习。下图是他 们练习前后的成绩比较。

(1)经过练习,谁的成绩提高最快?

(2)练习前后,谁的成绩变化不大?(3)现在平均每个人1分钟能跳多少下?

浅析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析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培养。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就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教师使用起这样好玩的教材教学,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到特别有兴趣。 一、贴近生活,让数学变得富有魅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理解这个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对生活数学的提炼,也是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一种视角,搭建一座平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理应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我们应从学生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入手,体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应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所以,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知识的

建构活动。数学也所以变得富有魅力。 二、自主探索,让学生体验研究的乐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持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教材中,增强心算、允许估算,计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有的学生发现了5+8其实用8+5来想更好,把5拿来分成2和3;有的学生认为刚学了9+5=用它来推算出结果更简单;更有学生掰起手指头一手比8,一手比5,重叠的是3,那就是13。在我们看来有的似乎不能够理解,但在学生的应用中它们却很自如,原因源于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体验,多样化的知识由此产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弗来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准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学生实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教材知识的表现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而学生获取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动态的。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当一名组织者,提供学习材料,提出学习要求;充当一名引导者,提示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做;充当一名合作者,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每一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都能得到锻炼与表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将数学与生活融合起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将数学与生活融合起来 摘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与生活进一步融合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 应用过程。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融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与生活数学问题 一、数学语言与生活融合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W,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

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5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数学情境与生活融合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 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8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2个,8÷2=4(盘);(2)每盘放8个,8÷8=1(盘);(3)每盘放3个,8÷3=2(盘),多2个;(4)每盘放4个,8÷4=2(盘);(5)每盘放5个,8÷5=1(盘)多3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来实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建立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生活;联系 一、理念——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灌装知识的“容器”。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显著特征。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提供基本内容的现实情景,让数学内容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让数学课程走向生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掷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综合性评价,体现人文关怀,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意义——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 传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大多是严格按照学科体系展开的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内容便于教师教给学生系统的数学知识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这些内容是否真实而有意义,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否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却往往考虑甚少。由于学生平时极少接触高深的数学知识,缺乏数学感悟,如果对这部分结构较为复杂的知识不事先进行铺垫就直接教学,很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因无法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而对他们感悟、理解并完善认知结构带来一定的障碍。 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并最终走向社会,如果数学内容的题材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走入他们的生活世界,呈现的形式能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就会让他们感到亲切,并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心理满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这是数学界权威人士弗赖登塔尔的基本主张。他认为数学教育体系的内容应该与现实密切联系,并且能在现实中得到应用。然而事实上,我们的数学课堂往往存在学生脱离实际学数学,只学到一些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却不会应用,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因而,很多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没有兴趣。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所以,数学要摆脱生涩的说教,应从生活中提取源泉来丰富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使他们有意识的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切切实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才会对数学发生兴趣,从而乐于学数学,理解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形势要求我们提出了数学生活化的理念,也就是应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数学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小学数学中,数的计算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数的计算中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学生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及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繁杂的运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可见,课标强调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同时,数的计算在生产生活中应用也十分广泛。如购物时,计算总价会用到四则混合运算,学校春游时包车需要计算这些学生需要多少辆车,可见,生活中处处有计算,数的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各种计算方法,在生活中也要会应用数的计算。 既然计算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生要学会在生活中应用计算来解决问题。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计算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学习数的计算,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一、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1.以实例为铺垫,促进对计算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对学生来说比较深奥的算理,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们很难理解,这时,教师不妨通过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出这些算理。 在教《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有这样一个课件:小明到学校管理处领本子,他对管理员说:“我要领49本算术本和98本生字本。”管理员先数出49本算术本给小明,又拿出一捆100本的生字本,从中抽出2本后递给小明。问题:小明一共领回多少个本子?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49+98 师:怎样才能算得快? 生:像刚才小明领本子那样,49本再加上一捆100本,就是149本,再减 去抽回的两本,就是147本。

浅谈加强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加强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结合集市上卖鸡蛋的场景来导入鸡蛋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时0.5 元一个,有时0.6 元一个,有时2元钱买三个……你知道这时的鸡蛋是多少钱一个吗?再如,在引出“负数”这一新知的时候,我以观看当天的天气预报引入:在学生收看了天气预报后,提出“那温度最低是0 度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出了“负数” ,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例7(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把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第一组有12 个同学,请大家把他们排成一排, 然后平均分成3 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他们平均分成 2 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哪份人数多?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出示学生熟悉的徽标、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观察,探索一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指导学生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如在设计数学活动:测量校园中旗杆的高度,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

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东刘小学谢文萍 摘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生活经验当“脚手架”,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关键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生活经验当“脚手架”,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

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从生活到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长方体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长方体的运用及好处。

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

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 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

最新生活中的数学小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小知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数学的知识,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 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现实生活中,数学游戏也有很多,比方说小朋友在打扑克时快算二十四、数学填框游戏,就连赵本山的小品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数学游戏。如“树上七个猴,地上一个猴,一共几个猴。”等等生活中的例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学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贴近生活,让数学变得富有魅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 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对生活数学的提炼,也是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一种视角,搭建一座平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我们应从学生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入手,展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应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 因此,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数学也因此变得富有魅力。如教学“总价=单价×数量”这一组数量关系时,我课前要求学生去商店购买物品, 并开具发票,初步体验这种数量关系,然后课中再次通过自己算价格、开具发票等一系列活动, 抽象出数量关系。像这样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把抽象化、形式化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活的现实 背景之上,对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之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数学都很有帮助。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把现实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渐渐萌生了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再现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选择、设计教学内容。如在“按比例分配”教学时,书上的例题是与“水稻的播种面积”有关的,而这对于生长在北方的学生来说,水稻离他们的生活太远。所以教学时, 我的设计是:六(1)班有男同学36人,女同学28人,体育课上陈老师要把32个实心球分给男、女两大组,怎样分才合理呢?生1说:平均分,这样才公平。生2说:我认为这样不合理,应该按男女生人数的多少来分才公平。师:到底该怎么分呢?这样,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了按比例分配这一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学习对象 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充分挖掘教材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 以显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时, 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让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本讲知识点』 1、明确题目所问,确定解题思路; 2、找出各数量间的关系,尝试画图说明。 【例1】(***) 爸爸出差回来带了18个杨桃和一些芒果,吃了6个芒果后,杨桃比芒果还多5个,请问爸爸带回来多少个芒果? 【例2】(***) 电线杆上有19只麻雀和一些燕子,跑掉了8只燕子后,麻雀还比燕子多10只。电线杆上原来有多少只燕子?

【例3】(****) 草原上有一群羊在吃草,牧羊人数了一下白羊比黑羊多8只,过了一会儿牧羊人又赶来了9只黑羊和7只白羊,现在草原上白羊多还是黑羊多?多多少只? 【例4】(****) 奶奶给马克一些小甜圈,马克上午吃了这些甜圈里的一半,中午吃完饭后又吃了剩下小甜圈里的一半,这时还剩下5个小甜圈,请问,奶奶给了马克多少小甜圈? 【例5】(****) 小曲拿了爷爷给她的压岁钱去买学习用品,她先花了这些钱的一半买了一支钢笔,然后又买了一本8元钱故事会,最后还剩下2元钱,请问爷爷给小曲的压岁钱有多少? 【例6】(*****)

兔爸爸挖到一些胡萝卜,小白兔吃了1根,把剩下的一半分给了小灰兔,小灰兔吃了一根,把剩下的一半分给了小白兔,这时小白兔还有4根胡萝卜,请算一算,兔爸爸一共挖了多少根胡萝卜? 『课后练习』 【习题1】(***)

妈妈买菜回来带了20个苹果和一些梨,吃了8个梨后,苹果比梨还多6个,请问妈妈带回来多少个梨? 【习题2】(***) 办公室大鱼缸里有23只红金鱼和一些黄金鱼,取走了7只黄金鱼后,红金鱼还比黄金鱼多8只。大鱼缸里原来有多少只黄金鱼? 【习题3】(****) 小河里有一群鸭子,数一数小白鸭比小黑鸭多9只,过了一会来了8只小黑鸭和6只小白鸭,现在小河里小白鸭多还是小黑鸭多?多多少只? 【习题4】(****) 爷爷给奥特一些核桃,奥特上午吃了这些核桃里的一半,下午又吃了剩下的核桃里的一半,这时还剩下4个核桃,请问,一开始的时候有多少个核桃?

浅谈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最新教育资料

浅谈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 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1.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

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 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开题 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生活数学的意识,增进对生活数学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目的:数学生活化教育研究是继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教育传统,改进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力求探索出一条数学教育与生活实践之间有机结合的道路,挖掘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生活的素材,运用数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需要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力求做到深入挖掘学生、教师、社会多方力量的潜能,切实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有益收获,缩小差异,营造共赢的良好局面,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学好生活化数学,用好数学乐生活”。 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1、社会价值。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呼涣实践型人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数学教学陪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教育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虽然是数学教学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却能提供一个范例,即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范例,所以,它有助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三、课题的界定。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生活化: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数学生活化: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研究如何挖掘现有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使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并与生活现实脱节的教学内容变成富有现实性、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四、主要研究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14生活中的数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14生活中的数教案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数就在我们身边。 2.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5.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第57页、第87页生活中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学卡片、学具盒中的数字、算式卡片。 教学设计 导入 小朋友们,在我们已经认识的数中,哪个数最小?哪个数最大?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来吗?(生边拍手边说:0、1、2、3、4、5、6、7、8、9、10)再让学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以师生拍手对口令的形式复习已学过的数,形式活泼。]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这些数可是我们的好朋友,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见到它们。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生活中的

数。 板书:我会说 我会说 1.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数?(让学生充分地去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说明你们平时观察得很仔细。现在就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看生活中的数。(多媒体课件演示校内、校外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 [直观演示,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看完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是我们人类的亲密伙伴,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数来和别人交流。 请学生把教科书翻到第46页生活中的数。 师:看看书上的几位小朋友在向我们说什么?(指导学生看书上带数的话) [尊重教材,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沟通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 师:第一位小女孩正在干什么?她说了什么?(生:我7岁了。) 第二位小男孩指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他说了什么?(生:我家有5口人。)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进行有效的教学 文章提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样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实际; 兴趣; 学以致用; 创新 正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1]为生活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知。使学生有兴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或熟悉的故事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更重要的是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时,我抓住学生喜欢看《西游记》,喜欢其中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知道里面的主要人物都有谁吗?学生的兴趣马上高涨起来,一个个面带笑容,眼睛睁得圆圆的,争先恐后地脱口而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牛魔王、白骨精……学生如数家珍地报出许多人物的名字。我微笑着点点头说: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感到十分困乏,师傅唐僧说:''八戒,你去前面化些斋饭来。''猪八戒答到:''遵命。''就去找吃的,不一会儿,猪八戒回来了,只见他手里拿着三个一样大的饼,嘴里还不停的嘟囔着:''三个饼,我们四个人吃,这可怎么分啊?''同学们,你们能帮猪八戒解决这个难题吗?能同学们齐声回答。请拿出事先做好的三个同样大的圆形纸片代替三个饼,动手分一分,说一说,他们师徒四人各得几块饼?如果是9个饼呢?学生纷纷动起手来,……这样的导入就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故事,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与生活是一个相辅相成、和谐兼容的有机整体。生活的世界就是教学的世界。只要有机地把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就能让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价值性,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质疑欲。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也就达到了活学活用、活用活学的境界,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目录 序言 (1) 一、走进生活,捕捉“生活现象” (1) (一)、采撷生活教学实例 (1) (二)、捕捉“生活现象” (1) (三)、生活中数学的抽象性 (2)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2)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 (三)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3) 三、合理改组教材,体现教学内容生活 (4) 四、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4) 五、数学问题回归生活,体味数学乐趣 (6) 参考文献 (7)

序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与生活是一个相辅相成、和谐兼容的有机整体。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的世界就是教学的世界。数学教学必须开放小教室,走进生活的大课堂。让原本抽象缜密的数学内容在鲜活的生活题材相互渗透中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数学技能和生活经验。学生学习的知识,有很多来自于他们的实际生活,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所以当数学问题作为一个系统知识编入教材加以呈现时,学生会因缺乏灵性而乏味,失去兴趣。我们在教学时,要选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数学活动更精彩、更直观、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教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与此同时,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就会促成有效的数学教学。所谓有效的数学教学,首先决定于对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意识,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的行为表现。对于以接收信息和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为主要行为的学生主体来说,其参与教学的有效行为,可以集中概括为三点:渴求、质疑和活动。只有充分地把教学融入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第一心理:渴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同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课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为群言堂,一人教变为数人教,独角戏变为多角戏。那么,如何让小学生在数学生活中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中学会数学呢?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走进生活,捕捉“生活现象” (一)采撷生活教学实例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教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在教学时,我充分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物件进行观察与动手: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周围无处不出现“长方形”图形,你能注意到哪些?你能否通过动手量出至少有三种以上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纷纷动手动脑,热热闹闹、兴趣盎然。不难发现,学生量出了数学教本的周长、课桌的周长、长凳的周长、文具盒的周长。使学生清晰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含义。这样用学生自己身边的事物,呈现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增加教学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自己是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捕捉“生活现象”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 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 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 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 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 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 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 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 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 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 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 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 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 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 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 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