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1年高考历史备考方案

11年高考历史备考方案

11年高考历史备考方案
11年高考历史备考方案

徐州市2011年历史科高考备考方案

一、教学课时安排:

课时是学科教学有效展开的时间保证,它与教学质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课时安排应科学反映学科教学量的要求和质的规定。根据既往的经验和江苏新高考对历史学科地位的认定,我们提出如下课时安排建议:

文科历史周课时数5节/周。

二、教学内容安排:

三轮复习是目前高中毕业班教学常见和较成熟的模式,一轮重基础,二轮重综合,三轮重训练,已成大家的共识。但如何操作,却呈“百花齐放”的态势。我们的设想如下:

第一轮复习

10年7月―11年1月底。建立基于“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整体搬家式的通史复习架构。即按“考试大纲”的内容时序体系,将按课程标准所设专题编写的教材知识整体分配进这一复习体系中去,不作大的改动,保证原有教材的完整性,但又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一点通史感。

具体操作:从课标中找方向,从考纲中定范围,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形成同心圆,寻找结合点(这是广州的做法,非常可取)。教学采取先学后讲课课练的学案式教学模式,构建确保学生高考基本分不丢失为达成目标的训练体系。在这一轮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全面开花地、扎实地、逐专题逐课地进行复习,师生在互动的状态下分解考点、理解并初步掌握考点,并具体要求做到:知识求面、求广暂不求深;求基础暂不求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综合;线索求大线暂不求细,同时注重学生识记、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达成。

这里我要说说“先学后讲课课练”这一教学模式。该模式体现了新高考改革的精神,立足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学生通过“先学”(预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了学科知识的点、线、面、体;通过教师的“后讲”,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化零为整,形成体系;综合化—前后贯通,纵横联系,相互渗透;规律化—形成观点,总结经验,得到启示。通过训练巩固了所学,提高了技能,强化了能力。该模式努力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试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二轮复习

11年2―4月底。立足考纲、重整教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通史”,强调贯通,注重阶段特征的归纳概括,史实的归类整合。(专题构建见下图)

具体操作:组建14个完全意义上的通史专题。每一专题下设如下内容:(1)建立时序。(2)阶段特征。(3)知识结构。(4)同步训练。

如专题1先秦部分复习设计如下:

■建立时序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上:(1)国家产生和完善。①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确立和完善。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

发展。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的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而在一些诸侯国开始设立郡、县组织。

2.经济上:(1)农业经历了从简单模仿、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发展到铁器牛耕,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得到发展,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领域:上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数学、天文学等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知识结构

★制度演变: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与宗法制、郡县制。

政治★中央机构设置:略

★地方机构设置:侯、伯(夏、商)及诸侯国(周)、郡(春秋)、县(春秋)。

农★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业★土地制度:井田制、公田与私田并存、封建土地所有制。

★原始社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手技术。原始彩陶、黑陶(龙山文化)。

工★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已有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出土玉蚕、设专职官

业员指导蚕桑生产);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先秦经济★西周: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商周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时期(纺织生产“妇工”,列入“国有六职”)。

★春秋战国: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间手工业(民营、家庭手工业出现)

★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商人”的由来);官府控制商业。

商★西周:官府控制商业(“工商食官”)。

业★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

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含义、表现、

影响)。

思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想儒家学派的产生与发展(孔子、孟子和荀子)。

文化科技:战国“司南”;冶金使用木炭(商周)、有关于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春

秋战国)等。

文学:《诗经》、屈原与楚辞。

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

艺术:《鹳鱼石斧图》(原始社会)、《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同步检测(略)

二轮复习要求在第一轮初步分解和大体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必修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以贯之的“通史”体系。将散见于必修教材各专题、课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联的内容予以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左右并串,条块分明,专一集中的,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通过该轮复习应让学生把尚未掌握或尚未完全掌握的知识掌握起来;把掌握得若明若晦(概念)的知识弄清楚、搞明白;把未理清的若断若续的线索拉连贯、串成线;把前后左右粘连的若即若离的知识形成面上的整体知识。

这一轮复习要求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把学过的东西简单化、规律化、系统化。学习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复习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通过二轮复习,引导学生借助于比较、组合、删减、抽象等思维过程,获得一个更核心更简单的规律性的知识框架。在二轮复习中还要引导学生有意改变知识在一轮复习中的呈现状态,按自己的逻辑重新分割和编纂知识内容,将学科知识变为学习者的知识。

第三轮复习

11年5月至考前。主要任务是重新回归考点,巩固考点,并进行模拟训练。我常将其归纳为考点狂背与模拟训练。

我们要辅导高考,就要在研究高考中去辅导高考。《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法定性文件,它既是试题形成的源头,又是试题形成的蓝本。因此,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必须再回到考点上来,同考点进行一次深度对话与交谈。具体操作如下例: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默写、背诵提示】(1)“皇帝”制度:由来、首创者、特点、影响。(2)秦朝中央机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主要职能;设计秦朝官僚机构结构图;“朝议”制度的作用。(3)郡县制:最早实行的时期、秦朝的全面实施(背景、主要建议者)、郡、县所设的主要官职及其职能、意义。(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对当代和后世)。

【重点、难点破解】(1)皇帝制度的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位至尊。(这也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秦朝创建的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①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是围绕皇权这一中心来设臵和运转。②体现“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一些官职专为皇室所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一个强调血缘,一个强调地域;一个官位世袭,拥有封地,一个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为皇帝管理地方;一个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一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4)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汉“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秦

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人民)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人教)(注意这一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政治管理制度)关于最后阶段的训练,要注意试题质量,强调等时等量训练,应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答题感,使每位同学寻找到自己答题的最佳程序和路径。

三、备考方略

(一)基本理念

(1)三种意识:备考要有基础意识;教学要有学生意识;训练要有过程意识。

(2)徐州市历史学科八条备考经验:1.千方百计让学生积极和主动的参与复习;2.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是判断复习课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3.针对性和参与性是提高复习课效率的两大要素;4.抓住主干快步走,滚动训练多回头;5.典型例题不回避,训练的质重于量;6.反思、讲评是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7.依“桩”游题海夯实基础,“组合”加“强化”练出效益;8.细节决定成败。

(二)复习课基本操作模式

课前预习:出示课前预习提纲(核心知识点识记、关键问题探究)

教师精讲:教师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学生圈、划、注、思、研、探。

随堂精练:光学不练,等于白干,当堂解决“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

课后评估:通过系统化的练习设计,巩固课堂所学。

(三)复习思路与对策

首先,指导学生预习。可以通过学案、课前选择题等形式,强制性引导学生预习,主要解决“是什么?”。其次,课堂梳理学案或解答课前选择题,发现问题。梳理知识线索,强化重点、难点,适当拓展。同时要对学生课后复习进行指导,主要解决“为什么?”。第三,适当介入相应的高考题目,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第四,课后练习题目,要强化默写,回归教材,对核心知识一定要人人过关。

2.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我们认为,高三历史教学要牢固确立“学生为本”的备考观,“学生是复习备考的主体”的观念,是备战“能力立意”考查命题的关键。高考中考查的能力仍然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所以基础知识的复习整理和结构化,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知识并不会自然转化为能力,能力的获得是需要知识内化后由学习者自我产生的,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必须经过一个桥梁,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毋庸讳言,毕业班仍较普遍的现状是学生活动总量不少,但结构不合理。知识运用过程(即练习)的学生活动偏多,而其他过程的学生活动则明显不足。不少教师还在迷信“多讲多练”这种在知识立意命题时代形成的“经验”,知识梳理,本来应该有足够的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完成,却往往由教师“条理清晰”的灌输代替;在知识结构

还是朦胧模糊之际,就用大量未加选择的训练进行“巩固”;大量练习后的总结归纳,本来正是学生通过反馈实现自我调控自我提高的大好机会,却被一些教师认为“浪费”时间而以简单的公布答案代替,这些复习教学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实际是剥夺了学生作为复习和考试的主体应有的自主活动的权利,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

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为关注“这堂课学生能提高多少”,从关心“这道题我布置学生做了没有”转变为关心“这道题学生能从中悟出多少”,使复习备考

加强精选习题落实有效训练的研究。教师要立足校情、学情,优化精选练习题,以“选题要精细,密度要适度,时机要恰当,反馈要及时”以及“确保中档题拿高分,带动低档题拿满分,冲击高档题拿多分”为原则落实有效训练。

教师要善于下“海”选题,确保训练材料的质量,合理调控密度,落实分层训练,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调控、消化和巩固知识。要加强反馈分析工作,强化讲评课的针对性、准确性、启发性,要通过讲评课评出方法、评出规律、评出能力。

4.关注并研究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是历史命题不可回避的兴奋点,热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桥梁”。它能充分体现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寻找热点要注意把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切入点)。具体地说,要求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就某一热点问题,研究其可能从哪些角度设问,涉及到哪些知识点,怎样规范答题,切忌泛泛而谈、过于空洞抽象。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热点问题为背景的试题,其设问的角度大都很小、很具体,这就要求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

5.强化贯彻和坚持意识

方法和策略可以复制,差别在于能否贯彻和坚持。有人说心态决定一切,有人说习惯决定未来,有人说细节决定命运,也有人说策略决定成败,那么究意谁最重要呢,我们认为大的目标决定之后,细节就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细节体现着心态、习惯和策略。这里教师要明白:上课+不落实=0;布臵作业+不检查=0;100-1≠99=0;抓住不落实的内容+追究不落实的学生=落实。

6、几条技术性问题提示

关于备课:面对新教材、新高考,历史教师一定要有集体备课意识,这可以说是解决目前新课程教学难的重要突破口。集体备课应这样来进行:主备人→研讨→研究课→研讨→集体教案(主备人须准备学案、精讲教案、典型例题、变式训练、回顾反思、知识结构;讲解构思和教学程序)。各位教师要博采众家之长,对自己的个人备课进行二次加工,集体教案→个性发挥→上课,下课后教师还要根据教学情况第三次对个人备课进行反思、修改,从而实现备课的最优化、个性化。

关于课堂教学:注意“三讲三不讲”。“三讲”——讲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讲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讲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知识的迁移、思路的点拨)。“三

不讲”——过易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能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做题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过偏的问题(超越本阶段教学深度的问题)不讲;过难的问题(超越高考题难度的问题,讲了也不懂的问题)不讲;切忌:揽的过多、面面俱到、不深不透,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力求高质高效,杜绝“水过地皮湿”。

关于训练:应采取典型例题导引,变式训练提高。练典型,练类型,练思路、方法、技巧,节节落实,发展智能。防止“水多泡倒墙”,陷于新的题海战术。

关于作业布置与批改:“三布置三不布置”:“三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发现规律方法的;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引导探究的。“三不布置”:重复性的;惩罚性的;超负荷的。对作业要全批、点批与面批。

7.复习准则

(1)复习必须及时,不能拖延。人们往往把复习理解为回忆已遗忘的东西,实际上最好的复习是防止遗忘。趁热打铁,及时复习,能使还处于记忆阶段里的知识深刻化和巩固起来。心理学也证明遗忘的速率是先快后慢的。及时巩固,费时少而效率高。因此,与其一次复习很多的东西而次数较少,不如一次复习范围较小而次数较多。

(2)复习必须是系统的综合的。复习绝不是单纯的重复,应当具有使知识综合化和系统化的目的。曾有人把平时的学习比作在显微镜下观察部分的物体,而把复习比作在望远镜下观察事物的整体。所以复习时应把教材重新组织,把它再加深再提高,以促进消化和吸收。

(3)复习必须是经常的有计划的,如果是突击式的,漫无目的,漫无步骤的形式主义的复习,效果一定很低。

(4)复习必须是多种多样的,千篇一律的复习方式和方法,对人没有刺激因素,往往使人感到味同嚼蜡。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教材,选择不同的复习方式和方法。

2010年8月

高考历史备考方法

高考历史备考方法 历史试卷考查的内容贴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坚持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历史备考方法,欢迎大家参考。 一、高考全国卷命题特点: 1、考查方向保持稳定。试卷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的知识点均为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对考生的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较为全面。试题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考生作答都须结合所学知识。 2、试题难度较为平稳。命题材料简洁明了,没有大的阅读障碍。材料体现的逻辑关系清晰贯通,指向性明确具体,考生容易归纳总结出材料主题。选择题区分度较大,多数试题学生较容易做出正确判断;材料分析题中的第41题与42题,材料线索清晰,第42题设问开放,能让考生有话可说;选做题部分均能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和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试卷较好地把握住试题与教材知识的契合点,在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明确主题之后联系教材有关内容来解答,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生作答的难度。 3、注重能力考查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从考查的学科能力来看,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均有考查。 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考查,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在试卷中也得到较好地体现。如第24题借助历史地图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命题均以材料出题,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意识,如第25题和35题所体现的考查方向;对考生历史理解能力的考查在试卷中能够充分体现。总体来看,试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 4、突出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命题材料鲜活生动,丰富多样;从考查方向来看,关注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解读,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材料的选择和命题的导向,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另一方面于潜移默化中表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历史的现实借鉴意义和纵深感。 二、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1、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深入研究和领会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是了解高考命题方向和命题思路的唯一正确途径。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是指导高考命题和高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高考的考试性质、指导思想、考试范围、试卷结构等等,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 《考试大纲》提出: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表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一些命题专家多次指出:材料第一,论从史出,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主要原则;远离教材,越来越远,是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趋势。 2、认真分析高考命题的特点: (1)、试题形式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征。 选择题基本上为清一色的材料选择题,最佳选择题比例有所上升; 选择题中串题、排列组合题、反项选择题等形式被迅速淘汰; 主观题全部为材料问答题,其背景材料较为丰富;两道必做题中有一道为开放性试题,给考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 图表材料在试卷中每年都有出现,通常是一个表和一幅图。 试卷文字阅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文综卷的历史部分由2007年约2800个字符逐渐增

高考历史备考方案

高三历史学科备考方案 同创中学陈军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考试题的难度不仅仅表现在知识本身的深度、广度上,而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体现出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根本就不表现在知识的深度广度上,而是表现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上。这就告诉我们该怎样依据难度的表现形式,做到有针对性地备考复习: 通过二轮复习,达到对基础知识的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达到对基本能力的史论结合、活用知识、以史为鉴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科应试能力,最终实现抓基础、促能力、提分数的作用。 本届高三学生主要掌握:必修Ⅰ《中外政治史》、必修Ⅱ《中外经济史》、必修Ⅲ《思想科技文化和教育》 大体复习进度是: (1)第一轮复习:高三上学期,复习必修Ⅰ、Ⅱ、Ⅲ。 (2)第二轮复习:高三下学期,专题建设,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高考仿真训练,学生自悟,高考心理建设。 第一轮复习 (1)时间安排:高三上学期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 第一轮复习时使用学校下发的《全品高考复习方案—历史》,同时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 (3)教学安排(按每周5课时)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课时) 第2讲汉代至清明政治制度的演变(1课时)

阶段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课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3讲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1课时) 第4讲罗马法德起源于发展(1课时)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5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课时) 第6讲治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1课时) 阶段检测二西方政治制度(2课时)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课时) 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2课时)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3课时) 阶段检测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课时)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0讲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课时) 第11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即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2课时) 第12讲祖国统一大业(1课时) 阶段检测四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现代中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课时)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3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课时) 第14讲开创外交新局面(1课时) 阶段检测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课时)

2017届高考历史的备考计划

2017届高考历史的备考计划 我这是第一次带高三毕业班,通过我对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的分析,认识到高考历史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在历史高考复习中,离开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去谈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就成了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历史高考复习时必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 重。因此,根据我校本届高三文科毕业班的实际情况作了如下备考计划: 一、三轮复习,一步到位. 历史学科通常的高考复习分为三步,单元复习、专题热点复习、题型训练,但针对特长生时间紧、任务重等特点,我们必须一步到位,为达到此目的,我准备从以下三方面落实: 1、提高课堂效率(具体做法) (1)、突出概念、标题; (2)、精选精讲重点问题; (3)、适当扩展专题热点; (4)、注重规律总结。 2、提高练习效率(具体做法) 从百所名校大联考卷、优化设计中精选试题分别用于课堂训练、 课后训练、考试等用途。 3、加强考试小结(具体做法) 每次有针对的单科考试、月考后除进行正常的课堂讲评外,由老师组内轮流做书面小结,小结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本试卷内涉及的专题 热点知识;二是通过考试暴露出的学生答题解题时出现的考试技巧等问题。

二、历史备考复习进程: 1、20**年9月底结束《中国古代史》新课 2、《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10月初—11月中旬) 10月初—10月中旬《中国古代史》第1,2章 10月15日—10月15日《中古史》第3,4章 10月16日—10月26日《中古史》第5章 10月27日—11月6日《中古史》第6章 总结、考试 3、《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轮复习(11月10日—12月22日) 11月10日—11月20日《中近史.上》上第1章 11月21日—11月29日《中近史.上》第2章 11月30日—12月9日《中近史.上》第3,4章 12月10日—12月20日《中近史.上》第5,6章 总结、考试 4、《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轮复习(12月23日—20**年2月初) 12月23日—1月2日《中近史.下册》第1,2章 1月3日—1月13日《中近史.下册》第3,4,5章 1月14日—1月24日《中近史.下册》第6,7,8章 1月25日—2月4日《中近史.下册》第9,10,11章 总结、考试 5、《世近史.上》第一轮复习(2月20日—3月20日) 2月20日—3月1日第一章第2章 3月2日—3月10日第3章

2014年高考备考方案

2014年高考备考方案 一、~年高考回顾 我校~年高考创学校开办以来的最好成绩。全校总分700分以上有6人,单科上700分以上人数48人次,重点上线人数68人,本科上线人数292人,省专上线人数686人,升学率达92%。其中杨光健同学以历史单科成绩815分、龚信礼同学以物理单科成绩798分位居全市第一,卢国祥同学以英语单科成绩771分位居全县第一。另外在“小三科”方面,我校均有历史性的突破,美术考生上重点29人,上本科线34人,入围率达85%,体育考生28人中有27人上本科线,上线率达96%,音乐4人全部考上星海音乐学院。 二、~届学生基本情况 1、~届学生人数719人,分11个班,其中生物2个班,历史2个班,物理2个班,化学2个班,政治1个班,地理1个班,美术1个班。 2、本届学生入学分数线为508分,三年前我校招生本来有58个学生超过博中分数线,但结果报名时一个都没来,也就是说该届学生没有尖子生,我们招来的线外生大都在350~480分之间,最低分229分。 三、~届高三教师基本情况 今年我校高三任课教师共有40位,绝大部分老师是从高一、高二年级经过一轮轮的竞争升上来的,是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老师进行笔试后选出来的,从高三留下来的少数老师也是优中选优、强中选强。但由于今年我校有经验的教师外调比较多,导致有些科青黄不接,如生物科组,一下子就走了三个老教师,数学科组长和语文科组长也调走了,他们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是学校教学的顶梁柱,他们的调走对我们高三正常备考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这一届高三教师的整体素质远远比不上上一届。 四、~届高三备考方案

为了争取高考出好成绩,制定如下备考方案: 1、抓好德育工作,搞好校风校纪。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搞好班风、学风建设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年级,确保高三级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抓好高考的各项备考工作。 (1)、各备课组制定好备课计划。各班制定好班级管理制度。时间:开学前两周。 (2)、各备课组要统一备考思想。做到统一进度,统一教材,统一辅导,统一考评。落实“备、讲、辅、批、考、评”等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办法,并严格实施。 (3)、继续抓好综合科目的教学,每周组织测试一次,并做好统计、分析工作。 (4)、在抓全面教育的同时,应做好两类工作。一是抓好尖子生的工作。对于各班的尖子生,指定专人辅导。二是抓好临界生的转化工作,特别对偏科生的辅导工作。 (5)、搞好体、美、音辅导与训练。 (6)、改革早操方法,使学习做到劳逸结合。 (7)、认真抓好三次月考和市调研考、市模拟考。严格按高考要求组织考试。(具体时间见后面备考工作日程安排表) (8)、抓好考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在考前一个月搞一些心理辅导板报和讲座。 (9)、组织好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指导工作。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新思想的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前,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危机的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 之士,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 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 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点,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 道。 二、新思想的萌发:(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 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他设立了译馆,编译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受到人们的重视。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提 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2)魏源编写出《海国图志》,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即主张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来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师夷长技”仅 仅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的思想。(3)鸦片战争后,出现了 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其中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车酋纪行》和徐 继畲的《瀛环志略》。 三、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 篇》。《资政新篇》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方面,具 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 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因为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文化 明清科技发展特点:传统科技世界,集大成科学巨著相继问世; 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戏剧、小说);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西学东渐。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3篇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3篇 在近年文科综合考试中,历史高考已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所以,高三历史备考中必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为搞好高三一轮 复习,现制订计划如下: 一.夯实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历史《考纲》中提出的目标要求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 讨问题”等,历史备考中,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要点化、 线索化,使学生掌握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容,并贯穿于历史复习的全 过程。那么如何夯实基础知识呢? 首先,要求学生读透教材。学生必须以课本为主,对于有关的知识点必须记死记准,不能似是而非,否则做选择题时就会无法准确 判断,做文字题时无法运用课本知识和历史语言来回答。 其次,要求学生重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视历史结论的掌握,并能够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要求学生完整地把握历史事件,理清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结果, 从而把握相关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第三,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要做好每节课一小测,每单元一测试,小测要以书面的形式,可以是选择,可以是填充,也可以是简答,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及时地查漏补缺。对于小测及单元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学 生要及时进行订正,老师除了讲解外,也要搜集错题率高的题重新 整理,过一段时间再检查,做好错题的反馈,让学生理解掌握,改 变一错再错的恶性循环。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基本 能力。

在一轮复习中,应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比较的观点来分析、观察历史,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掘历史事件之间的显性或隐性的 联系;从而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要注意用概括、综合 的方法,使分散在不同章节、互有联系的知识汇合形成系统连贯的 知识体系,构建严密的知识网络。 同时,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重视例题(材料题、问 答题)精选、整合、变式、编撰,改变学生认为历史只要背书的不良 观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提高主 观题的应试水平。在上课的时候精讲题目,主要讲思路,课后让学 生进行规范作题。形成审题、做题的良好习惯和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情感教育 高三紧张的学习加上频繁的考试,往往会使部分学生觉得复习乏味,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燥和消极心理,所以上课要注重激趣、 创设合理的情境,做到备课、上课、作业、讲评、补练等的精细化。上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对于优秀 生要好上加好,让他们成绩稳定,并且成为一种优势学科。对于临 界学生要多加督促,让他们懂得学科的薄弱是由于学习上时间不够、方法不对。对于差点的学生,也要多给予关照,让他们在原有的基 础上能有所提高。 四.加强备课组的团结,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认真做好共同备课,共同研究考纲、新课程理念。经常相互听课,互相借鉴课堂教学的好做法。分工明确,精心选择习题,对待每份 习题,无论是课堂小测题,还是阶段考试题,都要做到先做后选, 让自己钻进题海、让学生脱离题海。 总之,一轮历史复习的原则是求慢、求细、求实,做到低起点,小步子,扎扎实实地走好第一步,为二轮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特点

2018届高三复习备考方案

七砂中学2018届高三复习备考方案 为加强2018届高考备考工作的管理,科学、有序、高效的推进高考备考工作,切实有效地提高备考复习的质量,完成“保稳定、创特色、争亮点”的目标,在借鉴往届备考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届高三教育教学实际,拟定本方案。 一、备考指导思想 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加强管理,确保稳定;狠抓基础,注重实效;培养尖子,分层推进。 1、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来组织高考的备考,尤其是调动全体高三教师同心协力,艰苦备战。 2、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夯实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同时,随着高考录取率的提高,高考试题整体上难度下降,基础题的比例升高也要求我们抓好基础。 3、注重实效。考生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应对三年所学的内容,必需要有较强的应试能力,因此,必须提高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在抓好学生基础的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培养尖子学生。 5、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确定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 6、调适学生的心理,积极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2018届学生现状分析 本届学生共307人,设6个班,理科4个班,文科2个班,其中理科203人、文科126人。 本届学生高中录取分数在400分左右。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尖子生不突出。

三、高考备考目标 在总结和反思往届高考备考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届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保稳定、创特色、争亮点”的备考思路,确定2018年高考目标为:力争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给我校的任务,力争在一本、艺体考生上有所突破。 四、高考备考有效运行的保障体系 1、成立备考领导小组,明确职责 组长:喻钟显 副组长:段雪辉袁开刘裕霞 各学科负责人: 语文:王毅 数学:黄元 英语:涂雅 理综:刘裕霞 文综:魏再琼 组员:全体高三任课教师 下设毕业班办公室,黄万明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日常事务和协调工作。 备考领导小组负责高考备考的宏观管理:制定学校的高考备考计划;安排备考的进程(安排月考、高考研讨会、各种活动等),协调解决备考过程中的出现的重要问题;关注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各学科负责人:负责制定、实施本学科备考计划。协调高考备考计划的实施、教师的管理,协助班主任管理学生;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注重教学进度,检查,督促,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doc

2018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2018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 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 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 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 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 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四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

石泉中学2012届高三历史学科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以及生源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历史分析问题能力整体较差,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一轮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在正式进入高三一轮复习后,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应该有所提高,历史组全体教师已经达成共识,作到群策群力,加大教学力度。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1、指导思想 与时惧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复习以新课程标准与考纲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狠抓基础知识,注意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历史现象、探究历史规律和正确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争取在2011年高考当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第一轮复定下的基本基调是:“低起点,迈小步,踏实、准确、稳步前进”。 踏实:依据课标梳理课本知识,穿插小专题。延伸和加深要适度,照顾全体学生,注重夯实基础,扎扎实实,讲得实在,练到实处,达到实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讲到位、练到位。训练中突出重点,讲究效果。 准确:就是要瞄准考纲,准确定位,把准难度,讲练准确。 稳步:稳步推进,稳中取胜。不单纯追求进度,以知识是否掌握到位为基本标准。 2、复习目标 ⑴、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狠抓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一轮复习重点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具体做法要求以一个单元为基本单位,逐课讲解、提问,将课标要求落到实处。单元要有总结,形成知识结构,要有单元检测,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复习效率。 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要做到精选试题,认真训练,精心准备试卷讲评,规范学生答题格式,总结归纳答题技巧和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是学生容易丢分的题,在高三的复习训练过程中,应从审题、回忆教材、列提纲、规范书写等四个方面训来提高自己的解体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归纳、

高三备考工作方案

高三备考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奋斗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团结全组教师打总体战为方略,围绕本年度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强化管理,优化过程,提高效率把复习备考的各项工作落实实处,力争xx年高考本科线上人数达到150人,二本线上的人数达到25人,一本线上的人数达到2人。 二.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高三年级现有在校生共450多人,学生复杂,其中绝大部分学生是本县各乡镇的,也有周边县市的学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还有少数学生极端厌学,整体的基础较差,通过高一,高二的调考分析,我校本届学生的水平在全县普高位于下游。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定好一套班子: 经学校董事会研究决定,在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挑选有高三教学经验,工作责任心强,有进去心的教师上高三,高三年级组共有25人,其中语文5人,数学5人,英语5人,物理2人,化学2人,生物2人,政治2人,历史1人,地理1人。确定年级组教师后,在其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年级领导,加强年级组管理。确定高三年级组由肖自校长牵头,吴斌全面负责,王玉坤分管高三教务,组成了一套有力的班子。 〈二〉强化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1.要充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是高三复习备考的领导核心,在高三年级的全体党员应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高三复习备考工作的典范。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教育教学的质量高低与班主任的工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班主任要加强班级管理,按政教处要求全面履行班主任职责,切实做好跟班跟队工作,实行全日全程管理,各班应根据本班的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管理,违者必究,努力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班主任要注意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督促学生上好课间操,倡导学生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以适应紧张的备考复习和高考,同时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研究,准确掌握学生心理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力争高考取得优异成绩。 坚持一月一次班主任工作会,总结,交流班主任管理经验的教训,提出近期工作的任务与设想,坚持年级组的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改正,全面推进学风建设,努 力营造良好的复习氛围。 坚持一月一次的科任教师联系会,加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密切配合,打好总体战,会前班主任拟出议程并提前一天同志科任教师作充分准备,会议必须是高质量且具有前瞻性,会后将有关材料交年级组备案。 2.加强教学工作的管理,确定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

天津高考历史复习——天津地方史知识点整理以及练习题

高考历史综合复习之天津地方史复习知识点及练习题 本节重点:与天津有关的历史知识考查。 重点部分: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考查) 1重要条约的内容以及影响 2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在天津的表现 3天津的历史文化风貌 4历史人物如李鸿章与天津的关系,冯国璋,袁世凯,梁启超(维新变法以及梁启超的文化成就——在新文化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梁启超前后思想的变化反应中国政局怎样的变化?) 考察方法: 1 选择题部分——重要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洋务运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2 分析题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表现以及在天津的影响 3 分析题部分——世界历史进程在天津的表现,中西文化,经济和政治对比。 知识点汇总 天津是一座滨海大都市,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积淀。天津建城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一、具有特殊地位的古代史(属于农业文明城市) 1、地名演变 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又称:直沽,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初,朱棣“靖难之役”时,赐名“天津”; 1404年,天津建卫。 2、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及原因 经济: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北方商贸中心。(从元到清,一直是大运河北端的漕粮转运中心;是漕运和海运的交汇处;有鱼、盐之利;是北方商业和贸易的中心。) 军事:有较高的军事地位。(拱卫京师) 二、历经沧桑的近代史(1840---1949) 1、屈辱篇 发动两次鸦片战争(1840---1842、1856---1860)(攻打白河口、攻陷天津、《天津条约》、大沽口保卫战、《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 西方宗教势力活动猖狂(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高考是对考生智力、知识、能力、心理的综合检测,也是对考生十多年“寒窗苦读”的全面检阅。作为准备参加2004年高考的历史考生,你们此时是否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充分的准备呢? 一、精心研究考试大纲,充分了解历史高考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因为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生复习备考的行动指南。尤其重点领悟大纲中的十项能力要求及题型示例、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从中感悟专家们的命题思路、风格、对知识的处理思维以及对考生的基本能力要求,这对复习备考是大有裨益的。它不仅能让考生方向清晰、目标明确,而且也让考生的复习备考更具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细心研读课本。因为课本既是命题的依托,也是考生答题的载体,考生只有熟练掌握并应用课本知识,才能应对高考试题。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再认、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试题大有增加的趋势。在研读课本过程中,需注意:①强化记忆。特别是对重点章节、重点知识要反复阅读、反复理解。如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四章和第六章等。②在阅读中归纳、概括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在阅读、记忆、理解过程中可以将它归纳概括为一条主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二个核心(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股浪潮(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这样可以从纷繁点点的知识记忆中走出来,高屋建瓴地领会和把握课本知识的精髓。③在临近考前,要跳出课本的封锁和包围。可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章节目录回忆法来加强对课本知识的巩固,一方面检验自己的记忆效果,另一方面及时查漏补缺。 三、梳理知识,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即历史知识的专题复习。我们可将高考历史划分为三大版快(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高考出题分值分别约为25%、40%、35%)、十三专题(即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关系史、对外关系史等五专题;中国近现代史分可分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经济史、思想史等五专题;世界近现代史可分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民族解放运动史等四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可分若干小专题。在复习中必须将课本内容和具体知识点融入到相关专题之中,切忌离开课本,空洞无物。 四、删繁就简,明晰重点。考纲中没有的和新教材中带★号的内容在近阶段复习中可以忽略,但必须重视重点和难点知识。对历史进程影响重大的事件、人物活动以及制度、统治政策调整要重点把握。 五、坚持用生产力的标准认识、评判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演进。如现代化问题、科技发展及其影响、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等。 六、关注时事和重大热点问题,联想相关问题在历史上的脉络和演进。如由“三农”问题联想到古代史上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水利工程、统治政策,中国近现代史上太平天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英、美、法、日、俄等国的土地政策等;由“台湾政局”联想到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理、荷兰入侵和郑成功收复台湾,近代史上日本割

高考历史复习计划及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复习计划及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掌握各个单元及各专题的知识结构,这才是重点。可进行三个阶段的复习。第一阶段进行基础复习;第二阶段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扩展;第三阶段综合复习,查缺补漏。 一、第一阶段复习 第一阶段的复习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教材”。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掌握基础知识的具体操作,强调三点: 1、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 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是增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 ( l )通过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我们要在学习中去区分教材中的这些不同的成分,知识成分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采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联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因此,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开始形成了。这种方法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实效的一个操作手段。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实例,教材中表述道: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在这句话中,可以作为采分点的内容只能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这三个词。可以把这样的词叫做“核心词”,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甄别和记忆核心词的方法。从上例中可以看到,经过甄别以后的记忆内容精炼紧凑,记忆量仅有原先的1/5。 ( 2 )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复述知识要点的方法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再认、再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复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复述的依据,以此为提纲,逐条回忆和落实。尽量不去翻看教材,实在难以回忆起来的知识点,再通过教材来解决问题。 ( 3 )其他几种方法。联想记忆方法——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

高考备考方案及策略

高考备考方案及策略 一.依据高考要求,准确把握考点要求 一轮复习中 第一,教材的把握:知识点要全面、系统。 第二,考纲的把握:考点要准确、规范。 第三,教师复习教学中自主备课不依赖教辅。 对已学过知识的复习,我们有些老师都是简要复述、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和归纳,形成知识系统或知识网络,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是被动的,势必会使学生听起来索然寡味,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不高。这种复习方式,学生的思维当然也会不够活跃,甚至厌倦。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激活,这样的复习当然是低效或无效的。 以前我第一次在高三上复习课时,曾经也是这样复习,回想当时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确如此。后来曾尝试过好几种复习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但始终存在不同的缺憾。我也一直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复习方法。虽听过不少高三老师的复习课,不同的老师,复习风格和方法各异,总感觉老师始终是那带路人,学生的思维还是顺势思维,学生的独立思维、创新思维没有真正得到锤炼和提升。由此可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怎能应对能力选拔的高考? 最近常在网上检索高考化学的复习方法,出现最多的字眼是:"知识梳理""专题分类"、"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关注热点"、"综合提高"、"讲练结合"、"温故知新""善待课本"、"归纳技巧"、"把握重点"、"精讲精炼"、"仿真考试"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眼花缭乱。虽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真正瞄准激活学生积极思考、识破课标和考纲、有效突破重难点的为数不多。倒是"问题设计式复习法"或许见效。 所谓"问题设计式复习法",就是以课标和考纲为依据,围绕重点、难点,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情境进行复习的方法。 这种复习方法的好处:其一,可以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主动思考。其二,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

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怎样复习备考高考历史

(一、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用文明史观重构知识体系 首先明确什么是主干知识:主干知识第一个层次是指列入考试大纲的要点,第二个层次是指教材中未打★的章节,第三个层次是指教材中用宋体字排版的内容,第四个层次是指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历史主干知识各校教师都会高度重视,这里不再赘述。 用文明史观重构知识,不是要脱离教材,而是要用文明史观对教材知识重构和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再阐释,文明史是一种目光、是一种高度。例如:复习国共关系,就要站在“和则两利,分则伤民族元气”的高度来认识。 (二、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稳扎稳打,准确理解和把握每一节、每一单元 学生在学习每一节时,必须将知识内化,完成知识转化才是关键。: (1及时整理笔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理笔记千万不要抄写参考书上的预习提纲,而是要将知识浓缩、内化,要把书本读薄。边整理,边回想老师讲过的知识并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 (2及时完成课后训练。知识的落实和转化,都要体现在会做题和做对题上。通过做题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若将不懂的问题堆积起来,就很难在高考中获得成功,那些认为历史突击一下就能提高成绩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 (3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要用“色笔”标出,要不断强化记忆。①可以通过典型例题来加深理解。②可以通过错题积累和自我反思达到提高的目的。 (4学会知识迁移:许多历史知识必须结合地图册来掌握,凡教材上划*号的地图都是 要求掌握的。尤其那些与主干知识相关、与热点区域经济相关的地图更要引起注意。 (三、分阶段,理线索,整合单元知识,宏观掌握历史 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网络体系。以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下册第六章为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背景 国际: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全盘否定斯大林;帝国主义成绩掀起反共反社浪潮 国内: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主要矛盾变化,中共吸取苏联教训,注重自身探索,但经验不足,对国情认识不足 有益的探索:毛两文(背景、内容、意义、一八大(背景内容精神意义——为以后的探索提供经验 阶级斗争:两反右( 57反右派 59反右倾 曲折: 59~61年严重困难 (左社建规模、速度:三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原因 纠“左” p108下三方面(具体措施— 62年经济开始好转;64年完成调整 发展:经济建设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p109~110 方法指导: 首先:将历史知识概要化、简要化。在复习时要能够“纲举目展”。 其次: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要点化,做到点线清晰。

高三历史考试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考试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复习是高考冲刺复习的关键阶段,要求教师必须明确目标,认真备考,既要注意宏观知识框架的构建。下面是有高三历史考 试复习计划,欢迎参阅。 一、进行传统的三轮复习 1.复习课的基本原则: 讲框架、讲难点、讲过程、将方法、讲概念 注重师生分工: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的内容,学生自学容易的知识;教师进行情景创设,学生在新情境下探究学习,以发展能力。 关于知识要求应该明确;简化内容,尽量用词组或则短语突出重 点内容。 2.加强第一轮复习:按时序讲通史 低起点,小步走,进行全面复习。 3.第二轮复习:侧重纵向线索 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找出规律。这一轮复习基本上在四月底完成。 4.第三轮,一、二模之后(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时间)主要是查漏补缺,强化训练。 查缺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弥补漏洞;对查出的问题强化训练;根据考试形式,适当押题,缩小复习范围。 二、适当关注学科热点问题 (1)全球史观 (2)文明史观

(3)现代化的观点 三、高考前回归课本,自由复习。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特点 高三历史复习一般都要经过三轮复习,每一轮复习都有每一轮复 习的侧重点。第一轮复习是对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复习,需要学生扎 扎实实的抓基础;第二轮专题复习,需要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 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第三轮实行综合、模拟考试,查缺补漏,强化训练。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 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 又适当关照非重点。第二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专题复习,进行知识的 整合,按照线索归纳、理清、分析、综合知识。如根据现行高中历史 教材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我们可以把整个高中历史 分为13个专题: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 封建国家的发展;2、列强侵略与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近 代中国的民主革命;4、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5、近代社会民主 与专制的斗争;6、历史上的重大改革;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8、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9、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10、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11、中国思想发展史;12、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13、近代世界的思想文化。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以发展的、联系的 观点和方法处理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上述的13个专题我们还 可以把它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三部分。各部分我们可 以将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结合在一起,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相 互联系,突出历史现象的整体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记忆和认 知历史。 第三轮复习,即跨学科的“热点”专题复习,注意从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角度归纳知识,分析“热点”。如20XX年文综第40题从 地理学科考察第二战场开辟的条件,从历史学科考察了第二战场开辟 的政治、军事条件条件。20XX年第41题从地理学科考察考察了美 国“西进运动”中人口迁移问题,从历史学科考察了“西进运动”对 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及评价,政治学科考察了如何看待美国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