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为什么投资者愿意持有有违约风险的主权债券

为什么投资者愿意持有有违约风险的主权债券

为什么投资者愿意持有有违约风险的主权债券
为什么投资者愿意持有有违约风险的主权债券

为什么投资者愿意持有有违约风险的主权债券?

为什么投资者要借钱给有外债违约历史的国家政府?新的

研究表明,答案是,平均而言,在过去两个世纪,主权债券一直是一种有利可图的投资。

投资违约国债券有利可图

外部主权债券是一国政府发行的外币债券,在伦敦或纽约等金融中心交易。这种债券的现代市场可以追溯到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结束于1825年的金融恐慌。1826年,希腊首次出现外债违约。自那以后,它又违约了6次。在同一时期内,俄罗斯违约4次,委内瑞拉违约9次,墨西哥违约10次。

据Josefin Meyer、Carmen M. Reinhart和Christoph Trebesch,投资者继续向重复违约者放贷是因为这样做是有回报的。在“滑铁卢以来的主权债券”这一论文中,他们计算得出,对于以英镑或美元计价的全球主权债券投资组合,经通胀调整后的平均年回报率为6.77%。这是1815年至2016年期间的全样本平均数,但大多数年份的平均水平相当(在5%至10%之间),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回报率尤其低。

这一回报率相当于同期股票的平均回报率。这比公司债券的回报率高,比持有美国或英国政府发行的政府债券的回报率高出

约4%。风险规避型投资者要求并获得了更高的补偿,因为他们承担了由手段有限或有连续违约历史的政府所代表的更高风险。连续违约者发行的债券的收益率平均显著高于风险较低的外债的收益率。

在违约前两年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在违约后四年就能实现盈亏平衡

为了研究外部主权债券的回报,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数据集,其中包含来自美国或英国以外的国家的1400多个债券的月度报价。这个数据集包括了从1815年到2016年的219968个月度观测值。第二个数据集量化了投资者在债券重组或被拒付时蒙受的损失,即“折价率”(或扣减率)。它包含了91个国家313项外债重组的信息。

票息支付约占这些债券收益的70%。完全拒绝偿还债务的情况很少见,因为几乎所有的违约都是通过重组来解决的,折价率远低于100%。样本中的平均折价率为44%,其中包括重大战争、革命和大萧条等动荡事件后的重组。债券收益率通常在违约后恢复。平均而言,在违约事件发生后,债券的累计回报率会下降约15%,然后停滞几年,但平均而言,在违约前两年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在违约后四年就能实现盈亏平衡。对于低折价的情况,研究人员将其定义为投资者损失不到其投资的47%(样本中值)的

案例,损失通常在初始违约后两年内得到补偿。

平均折价率的统计数字掩盖了一些非常低的回报。表现最差的25%的债券让投资者在6年后仍蒙受巨大损失。一些债务违约花了数十年时间才得以解决。研究人员指出,底部25%的债券大多是在二战前发行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只有两起违约造成了债权人的长期损失:2001年阿根廷违约的投资者直到2016年才实现收支平衡,而2008年违约时持有厄瓜多尔债务的投资者直到2013年才停止亏损。

在1815年至1973年间,经通胀调整后的平均回报率为6.4%,平均折价率为1.3%。从1973年到1995年,外部主权债券市场相对较小,因为向主权国家提供的贷款大多来自银团贷款。这些贷款于上世纪80年代违约,随后,外部主权债券市场出现了复苏。从1995年到2016年,实际年回报率平均为9.1%,平均折价率仅为1.1%。

商业银行债券业务风险管理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的发展是建立有效利率体系、合理的投融资秩序、开展金融创新的基础。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速度仍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各种制约债券市场发展的弊病依然存在。近年来,在管理部门的推动下,我国债券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参与主体和产品结构逐渐丰富。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债券市场仍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个“短板“,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融入国际市场已经是大势所趋。 在银行间债市中,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降低宏观经济对银行体系的依赖,但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债券业务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为加强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管理,银监会于2009年3月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管理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科学制订投资指引,明确相关职责权限,对债券实行风险分类管理,重点关注高风险债券,并对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流动性管理等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但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债券业务风险管理仍不成熟,相关制度尚未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内部和外部均存在许多需要关注的新动向和亟需解决的老问题。 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取得了高速发展,发行次数和托管量增速均超过同期利率产品。截至2012年11月末,共发行1022支,较上年同期增加5.69%,发行量总计1.88万亿元。其中,截至2012年11月末,企业债共发行414支,发行量总计0.57万亿元;短期融资

券共发行2支,发行量总计0.04万亿元;中期票据共发行510支,发行量总计0.79万亿元(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中债数据-统计报表)。 截至2012年11月末,银行间市场信用债券托管量达到6.24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9.1%,其中,企业债托管量达到2.22万亿元,同比增长17.3%;中期票据托管量达到2.45万亿元,同比增长26.2% 。 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作为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商业银行债券业务规模也在近几年取得高速增长。截至2012年11月底,商业银行信用债券托管量为2.32万亿元;全国性商业银行信用债券托管量约占全部商业银行信用债券托管量的73.4%,城市商业银行约占18.0%,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合作银行约占6.9%,外资银行约占1.6%。目前,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债券资产规模已达到其自身总资产规模的20%~30%。 银行内部债券交易风险管理的问题 加强债券业务资负管理。中国债券市场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开始至今,经历了曲折的探索阶段和快速的发展阶段。早期,商业银行债券业务主要以利率产品(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等)为主,且针对单一利率风险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也较为被动。应提倡对债券头寸实行积极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ALM),即预判式ALM模式。期限不匹配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常态,预判式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在科学预测债券价格的基础上,通过债券价格场景、业务策略、投资策略、对冲策略等的组合模拟分析,在总体市场风险容忍度的控制范围内,有效利用期限错配来获取收益。 债券交易在银行内部的从属地位。目前,信用债券的交易和投资是商业银行资金业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交易业务所占份额较小,主要为满足做市要求。相对而言,投资

《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关于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有关事宜的通知》答记者问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关于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有关事宜的通知》答记者问 (2020年7月1日) 1.《通知》出台的背景及意义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债券违约事件有所增多,债券违约进入常态化阶段。由于我国债券违约历史还比较短,过程中暴露出处置效率不高、处置周期长等问题。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防范化解风险,去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加快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共同制定本《通知》。建立完善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提升违约处置效率,是防范化解债券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有效路径之一,也是市场向纵深发展的必经之路。《通知》的发布是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推动债券市场规则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有利于完善债券市场的基础性制度,补齐市场发展短板,促进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2.《通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违约处置的基本原则;二是建立健全受托管理人等投资者保护制度,充分发挥受托管理人和债券持有人会议制度在债券违约处置中的核心作用;三是明确违约处置各方的职责与义务,强化发行人契约精神,加大投资者保护力度,明确中介机构责任;四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提高处置效率;五是加强监管协调,加大债券市场统一执法力度。 3.《通知》重点完善债券违约处置中的哪些方面?

一是明确债券违约处置的基本原则。坚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各方尽职尽责原则和平等自愿原则。 二是夯实债券募集文件等契约基础。《通知》聚焦公司信用类债券的信用属性,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契约约束,明确债券募集等发行文件应当包含受托管理人责任义务、债券持有人会议规则、违约处置机制等与投资者密切权益相关的重要事项,为风险的处置端口前移和违约后顺畅处置提供基础。 三是建立健全受托管理人、债券持有人制度。《通知》明确引入受托管理人制度,突出受托管理人的角色定位,同时鼓励优化债券持有人会议机制,提高持有人会议效率,促进国内债券投资者保护制度与国际接轨。 四是丰富市场化违约处置机制。《通知》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前提下,探索为发行人和投资人搭建市场化处置平台,进一步丰富违约债券处置的手段和路径。 五是强化债券违约的信息披露。充分发挥市场化约束机制作用,进一步强调发行人等信息披露义务人在债券违约中的信息披露义务,完善破产阶段的信息披露要求。 4.《通知》主要明确违约处置各方的哪些职责与义务? 第一,关于债券发行人。强化发行人的契约精神,明确发行人积极履行清偿责任的义务,不得恶意逃废债或蓄意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二,关于债券持有人。坚持投资者权益保护与投资者风险意识提高并重。支持债券持有人充分利用集体行动机制维护合法权益,明确发行人要公平、公正对待债券持有人。

2019年债券违约复盘系列:公司治理问题导致违约案例汇总

【债券深度报告】 公司治理问题导致违约案例汇总——债券违约复盘系列 在我们的系列首篇专题《风波初定:114个信用债违约主体因素分析汇总—债券违约复盘系列之一》中,介绍了导致违约频发的前几大因素,公司治理问 题是违约事件重要的伴生因素。2014年~2018年违约债券数据中,涉及公司 治理问题的违约主体有20个,占全部违约主体的19.42%。涉及违约债券余额 378.65亿元,占全部违约债券余额的29.35%。 “祸起萧墙”比喻祸乱从内部发生的情形,是对公司治理风险很形象的形容。 那么何为公司治理?公司治理,从广义角度理解,是研究企业权力安排的一门 科学;从狭义角度上理解,是居于企业所有权层次,研究如何授权给职业经理 人并针对职业经理人履行职务行为行使监管职能的科学。在本报告中,我们更 倾向于从广义角度阐释公司治理,将涉及实控人、管理层和股东的相关因素 纳入这一事项的统计范畴,将公司治理相关风险分为以下三个领域:1、实控 人风险:实控人利用自身控制权侵占公司利益,或出现了由于违法违规被起诉、 被逮捕等情形。2、管理层与内控风险:公司管理体系存在漏洞,高管频繁变 动,出现公司内控失效的情形。3、股权人风险:出现了公司股东内斗、争夺 控制权的情形。 公司治理风险一般是导致违约的伴生性因素或加剧发行人资金链紧张的导火索,个别极端情况下,会成为引发违约的首要因素。如山水水泥的控制权之 争,最终成为了导致公司经营出现混乱进而演变为导致违约的首要因素,而此 情形具有很强的“黑天鹅”性质,虽然可以通过控股股东股权稳定性的视角来 进行风险防范,但毕竟只是个概率问题,并不一定发生。另一类公司治理风险 成为了伴生性因素,如金立实控人赌博、亿利实控人被逮捕、东特钢董事长自 杀、丹东港实控人贿选等,均出现于公司自身本已遭遇资金链困境的背景下, 事件的深度发酵带来的“破窗效应”成为了遭遇债权人“挤兑”的导火索。然 而“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这类事件的背后,往往是公司原有经营决策问 题、不利竞争地位、投资过度激进、再融资难以维系等一系列问题酝酿的结果, 即我们可以假设,类似的情形出现在信用水平十分健康的公司之上,也未必带 来违约。对这类问题预警和防范,仍可从信用基本面角度入手,使用传统的信 用分析逻辑。 如果我们将企业面临的风险分为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则公司治理风险属于内生性风险中首当其冲的。对外生性风险的预判,可以通过预判行业风险、 判断竞争环境、深挖信用周期与融资环境来实现;而内生性风险则潜藏更深, 虽难以通过表象直接观察,难以“一言以蔽之”直接盖棺定论,但仍有诸多迹象 可以让我们提前预判:1、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高。2、对处于竞争红海中 的民营企业。3、出现高管异常变动、大批高管离职。4、对实控人身兼多职或 重要管理岗位长期缺位。 汇总出现了公司治理问题的全部典型案例,其历史最高信用等级以AA为主,企业性质以民营企业为主,具体出现的公司治理问题涉及实控人风险、管理层 风险、股权人风险等诸多方面,其中实控人风险涉及更多。通过对这类违约案 例的深入探究,可见民企发行人资金往往在体系内拆借现象十分普遍,甚至与 实控人个人账户存在严重“资金混同”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商业环境之下,民企 信用与其实控人个人信用仍难以做出明显拆分,诸多违约案例中体现了民企 实控人个人意志对公司信用水平的深刻影响,民企实控人的个人行为也成为 了影响违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本报告中,我们选取了存在公司治理问题 的典型违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分别是中弘控股、亿阳集团、金立通信、中 科云网、印纪娱乐、盛运环保、山东山水、中城建。 风险提示:信息收集及因素判断存在误差。

企业信用分析框架_债券投资信用风险研究

企业信用分析框架:债券投资信用风险研究 公司基本情况 1、包括公司名称、成立时间、历史沿革、注册地、注册资本、实收资本(报表中的实收资本、营业执照、验资报告及公司章程披露的注册资本应当一致,不一致的应追究原因)、出资方式(货币出资要优于实物出资)、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业务资格资质(是否有从事无业务资质的业务); 2、公司主要股东及股权占比,股东背景,实际控制人。股东背景对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方向、经营效率等有重要影响。股东背景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有无外资分(外资控股企业要注意股东方撤资外逃风险和利润输送风险),2)按有无国有股份分(国有背景优于民营背景);3)按有无公开上市分(上市代表信息透明度高、财务报表真是性高、具备再融资能力);4)按有无集团背景分(一方面反映股东方支持,另一方面反映关联资金占用、关联交易输送利益的可能);5)按有无家族背景分(家族性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不够健全,经营风格激进的特点)。对于一些资本运作的企业和民营企业,其股东往往是比较深的,有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并不是实际控制者,有的企业第一大股东并不是实际控制者,应注意挖掘。

3、公司组织架构,主要职能部门,经营团队、员工队伍、企业文化、制度建设,主要关联企业及投资企业。形成对公司及其关联企业的一个框架性认识,看企业是集团核心生产主体,还是只是一个车间,或者是投融资平台等。并从根据公司整体的资本实力、资源配置、人员素质,分析其产业链的覆盖、产业的扩张是合理的还是激进的,分析其投资扩张的动机,分析其投资扩张行为是否会对其资金链带来相应的影响、经营管理水平能否覆盖其投资领域。必要时我们甚至要对整个关联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资信状况等作相应的调查和反映。 4、关注公司管理者的风险,要重点考核客户管理者的人品、诚信度、融资动机及其道德水准、教育程度,历史经营记录及从业经验。管理层、股东层面的稳定性。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性企业更要关注这一点。 公司经营情况 1、行业背景情况,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情况,企业在这个行业的排名、在当地区域市场上的排名和占有率情况。企业行业竞争力(包括价格竞争、品牌竞争、产品升级换代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行业壁垒(包括资金壁垒、技术壁垒、资源壁垒、政策壁垒)。对“两高

债券违约风险控制与后期处置法律问题研究

债券违约风险控制与后期处置法律问题研究“11超日债”的违约被学界称为打破债券市场“零违约”怪象的里程碑,但是从最后通过重组全额兑付的处置结果来看,我国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并未被打破。而近几年债券违约事件又频频出现,债券违约趋于市场化,但是我国债券市场应对债券违约风险以及违约后期处置的相关制度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从容迎接债券市场的风云突变。本文结合近几年发生的债券违约事件,提出了我国债券市场在违约控制中存在的发行人怠于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发行人与承销机构的利益冲突、评级机构公信力不足以及债券持有人会议制度的缺陷等问题;同时指出我国在债券违约后期处置中存在的债券违约条款欠缺、债券受托管理人职责虚空、债券违约保险的欠缺以及行政权力过度介入等问题。本文在第二章着重介绍了美国和欧洲债券市场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相关制度或规定,并对比分析了我国债券市场与境外成熟债券市场之间,在信息披露理论与投资者保护理论上的差异,发现我国债券市场乃至证券市场理论基础的偏倚之处。 笔者在第三章从债券市场的三大类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对发行人的风险自控,承销机构、评级机构、审计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风险把控,以及投资者利益的代表机构——债券受托管理人相关制度创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结合第三章债券违约风险控制阶段中各项制度的完善,笔者在最后一章论述了在债券违约后期处置中政府隐形担保彻底退出的重要性,倡导债券违约后期处置逐步市场化,并从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的角度,提出了债券违约之后持有人与发行人自主和解的重要性和意义。笔者认为:在债券违约后期处置中,政府的隐性担保应当逐渐退出,进而我国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应该而且必须要打破,使债券市场应回归“投资风险自担”的本质;在此前提下,我国债券市场中的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级制度、债券受托管理制度以及债权人会议制度等债券违约风险控制相关的制度才会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发挥制度效用;与此同时,债券违约后期处置中涉及的和解、调解以及诉讼求偿制度才能得到发展。

谈信用违约互换与债券市场发展(一)

谈信用违约互换与债券市场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信用违约互换;信用债券;风险转移论文摘要:作为发展最为迅速的信用衍生品,信用违约互换为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信用违约互换可以转移信用风险,从而降低信用债券发行难度,增加债市投资者的可选择空间和投资收益。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银行担保退出的背景下,应当推出信用违约互换以促进我国信用债券市场发展。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都将是重要的市场参与主体。 2007年10月,银监会要求银行不得再为企业债、公司债等提供担保,这使得债券发行回归信用本源,我国信用债券(无担保债券Debenture/UnsecuredBond)市场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信用债券中的信用风险。发展信用衍生品成为一个重要选择。信用衍生品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比现代金融衍生品晚大约20年,但其发展极为迅速,其中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CDS)尤为明显,引起了国内学者和从业者的浓厚兴趣。目前国内对信用违约互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问题;二是信用违约互换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主要偏向于对银行信贷的研究,而对其在债券市场上的应用研究还不多。 一、信用违约互换概述: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视角 信用违约互换是一种与特定违约风险相挂钩的信用衍生品。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双方分为信用保护买方(也称信用违约卖方)和信用保护卖方(也称信用违约买方),信用保护买方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Premium),当参考资产(ReferenceAsset)出现合约双方约定的信用事件时,信用保护买方有权从卖方获得一定的补偿。常见的信用事件包括破产、到期未能偿付、债务重组、债务加速到期、债务提前到期而债务人不履行、拒绝清偿/延期偿还等。 信用违约互换是当今金融市场上最为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之一。李宏(2006)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把动态模型和宏观经济干扰运用到信用管理理论中是信用管理方法中最重要的创新。动态模型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信用管理的传统特征,更加注重主动控制和管理信用问题,信用衍生品的广泛采用就是一个代表,它以Black-Scholes-Mer-ton(BSM)模型为核心,进一步扩展得到一个一般化的结构化模型,通过求出违约距离作为选择信用管理具体形式的基础。通过信用违约互换,投资者可以将参考资产的信用风险转移给交易对手,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 目前国际上发布信用衍生品市场数据的机构主要有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ISDA)、英国银行家协会(BBA)、国际清算银行(BIS)等。虽然统计的口径不尽相同,但它们的数据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信息——信用衍生品尤其是信用违约互换发展极为迅速。BIS每3年进行一次的调查统计显示,2007年6月底,信用衍生品头寸从3年前的5万亿美元增加到了51万亿美元,而信用违约互换占比达到了88%。信用违约互换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合约在与信用风险匹配方面有着较大的灵活性。除此之外,信用违约互换还有一些重要的优点,比如,提供做空机制、在参考资产存量有限的情况下介入信用风险管理、投资于外国信贷资产而不承担汇率风险、在流动性紧张时方便转让信贷头寸等。同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信用衍生品对信用风险的缓释作用等同于担保的作用,但目前只承认信用违约互换和总收益互换的缓释作用(王蕾等,2006)。 从信用违约互换的操作流程来看,信用违约互换同时具有固定收益证券和期权的某些特征。首先,信用保护买方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的金额,买方相当于间接卖空(或发行)债券,卖方相当于间接购买债券。所不同的是,信用违约互换合约生效时买方没有从卖方处收到资金支付,而到期时有可能会收到资金支付,而债券发行或卖空时,卖空方或发行方会收到资金支付,而到期时必须支出本息等。其次,只有在双方约定的信用事件发生时,信用保护卖方才有义务向买方支付一定金额作为补偿,而如果信用事件没有发生,卖方不需要支付费用,对于卖方来说这属于或有支付,类似于期权合约中交易对手的行权与否,信用违约互换因此也

企业信用分析框架债券投资信用风险研究分析(doc 30页)

企业信用分析框架债券投资信用风险研究分析(doc 30页)

企业信用分析框架:债券投资信用风险研究公司基本情况 1、包括公司名称、成立时间、历史沿革、注册地、注册资本、实收资本(报表中的实收资本、营业执照、验资报告及公司章程披露的注册资本应当一致,不一致的应追究原因)、出资方式(货币出资要优于实物出资)、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业务资格资质(是否有从事无业务资质的业务); 2、公司主要股东及股权占比,股东背景,实际控制人。股东背景对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方向、经营效率等有重要影响。股东背景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有无外资分(外资控股企业要注意股东方撤资外逃风险和利润输送风险),2)按有无国有股份分(国有背景优于民营背景);3)按有无公开上市分(上市代表信息透明度高、财务报表真是性高、具备再融资能力);4)按有无集团背景分(一方面反映股东方支持,另一方面反映关联资金占用、关联交易输送利益的可能);5)按有无家族背景分(家族性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不够健全,经营风格激进的特点)。对于一些资本运作的企业和民营企业,其股东往往是比较深的,有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并不是实际控制者,有的企业第一大股东并不是实际控制者,应注意挖掘。

3、公司组织架构,主要职能部门,经营团队、员工队伍、企业文化、制度建设,主要关联企业及投资企业。形成对公司及其关联企业的一个框架性认识,看企业是集团核心生产主体,还是只是一个车间,或者是投融资平台等。并从根据公司整体的资本实力、资源配置、人员素质,分析其产业链的覆盖、产业的扩张是合理的还是激进的,分析其投资扩张的动机,分析其投资扩张行为是否会对其资金链带来相应的影响、经营管理水平能否覆盖其投资领域。必要时我们甚至要对整个关联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资信状况等作相应的调查和反映。 4、关注公司管理者的风险,要重点考核客户管理者的人品、诚信度、融资动机及其道德水准、教育程度,历史经营记录及从业经验。管理层、股东层面的稳定性。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性企业更要关注这一点。 公司经营情况 1、行业背景情况,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情况,企业在这个行业的排名、在当地区域市场上的排名和占有率情况。企业行业竞争力(包括价格竞争、品牌竞争、产品升级换代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行业壁垒(包括资金壁垒、技术壁垒、资源壁垒、政策壁垒)。对“两高

债券信用风险计量 课后测验100分

债券信用风险计量课后测验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单变量分析中样本数据识别异常点时,将变量按从小到大的顺 序进行排序,确定异常值的位置,将()值规为异常值。 A. 小于2%分位数和大于99%分位数 B. 小于2%分位数和大于98%分位数 C. 小于1%分位数和大于99%分位数 D. 小于1%分位数和大于98%分位数 描述:样本异常点识别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2. LOESS回归,是一种局部拟合,当选择点x进行拟合时,x临近 点的权重是根据它与点x的来确定的,即距离点x越近,权重越 ()。 A. 高 B. 低 C. 与权重无关 D. 不能确定 描述:变量平滑处理方法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3. ROC曲线描述了在一定累计好客户比例下的累计坏客户比例,模 型的区分能力越强,ROC曲线越往()靠近。 A. 左下角 B. 左上角 C. 右上角 D. 右下角 描述:统计模型开发阶段验证-区分能力验证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二、多项选择题 4. 影子评级模型的基本组成要件主要有()。 A. 统计模型

B. 专家经验调整 C. 公司治理架构和政府支持因素调整 D. 评级推翻 描述:影子评级模型 您的答案:B,C,D,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5. 在构建多变量回归模型之前,应对每个单变量分别进行分析, 以决定哪些变量是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多变量分析的。其中检验区分能力分析的统计量有()。 A. AR统计量 B. K-S统计量 C. Somers'd统计量 D. Phi系数 描述:单变量分析-区分能力分析 您的答案:B,C,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6. 单变量分析包括()。 A. 缺失值和异常值处理 B. 变量转换 C. 区分能力分析 D. Logistic回归 描述:单变量分析-变量转换 您的答案:C,B,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三、判断题 7. 债券评级模型一般会分为两个维度,发债主体评级模型和债项 评级模型。() 描述:P22,债券信用风险模型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8. AUC系数表示ROC曲线下方的面积。AUC系数越高,模型的风险 区分能力越强。() 描述:统计模型开发阶段验证-区分能力验证

公司债券的风险防范措施

公司债券风险的防范措施 2015年1月,证监会颁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公司债券发行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长,债券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一边是火热的配置需求,一边是频繁发生的违约风险。2015 年有37只债券违约,涉及金额221亿元;2016年以来,信用债风险事件已经发生10余起,主体评级下调13起,违约有可能成为常态。 由于中国的破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还有待完善,投资者难以有效的事前跟踪,事后维权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信用风险被看成债券违约的主要风险。 本文通过研究公司债券违约风险,探讨各种风险防范措施,为投资者做债券投资时提供参考,加强对自身的保护。 一、偿债保障条款 偿债保障条款通常在债券募集说明书中约定,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如出现条款约定的事项时,可以采取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追加担保、提前赎回等措施,防范风险的扩大,减少损失比例等。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显示,设计精细债券条款可以使债券持有人充分认识投资风险,约束发债主体的行为,最终有效保护债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偿债保障条款中通常涉及两类条款:“指标维持类条款”和“事件发生类条款”,前者是指选定某些财务指标并约定这些指标需维持在某一水平;后者则着眼发行人等相关主体的具体行为或发生的事件,约定是否可以发生以及发生时需满足的条件。

(一)指标维持类条款 指标维持类条款通常涉及到企业的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毛利率、净利率、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现金流量债务比等等;还包括定量的财务数据,如销售收入、EBITDA、息税前净利润等等。利用财务数据约束企业能够起到很好的偿债保障作用,有利于督促企业规范经营、扩大收入、提高偿债能力等等。一旦企业无法实现上述目标,将面临提前偿还债券、拍卖变卖资产、破产清算等法律行为。 案例1:以民生银行成都分行和恒鼎实业之间的约束条款为例,指标维持类条款如恒鼎国际及其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贷款与净资产的比值、毛利率等指标需维持在某一特定水平。 (二)事件发生类条款 事件发生类条款涉及对投资者构成不利影响的事件,通常在债券募集说明书中约定违约条款,避免企业种种行为损害投资者利益,是债券投资经常采用的方式。最常见的包括控制权变更限制、核心资产出售限制、负债限制、支出限制、抵押限制、并购限制、售后回租限制条款等,对每种限制条款进行介绍:

我国债市主体信用评级与违约概率

我国债市主体信用评级与违约概率 一、背景介绍 2014年3月4日,“11超日债”无法按期兑付本息,成为我国债券市场中首例违约的公募债。“超日债”违约事件标志着我国债市零违约神话的终结,从这一天起,我国债市违约事件不断出现,近两年的数量有着加速增加的趋势。主体评级与债券违约的关联性也受到愈来愈大的关注。 二、债券违约统计 债券历史平均违约概率是最能反映主体评级与债券违约关联性的指标之一。表1统计了债券历史平均无条件违约概率,由于我国债市自2014年起才出现首例债券违约事件,因此统计范围定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30日。 该表展示了某个级别主体发行的某一债券在其期限中某一年的违约概率。举个例子,对于AA级主体发行的债券,在其期限中第二年的平均违约概率为0.103%。通过这张表,能获取某一主体评级债券在不同年份的违约概率,从而度量不同存续年份下债券的违约风险。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鹏元数据整理统计 注:仅统计包含主体评级信息的公司债、企业债、私募债、中票短融及定向工具。统计时对各年份统计当年存续的债券,因此单只债券可能会在不同年份中被统计多次。另外穆迪的评级符号会被转换为对应的标普评级符号,AA级由于数量较多,对其微调等级进行统计。 数据来源:穆迪,鹏元数据整理统计 观察表一的结果,除了数量较少的BB级及以下评级主体外,我国债券违约概率随着各发行主体发行时评级的降低而增加,与表二中穆迪对公司内部的评级统计相一致,表明我国主体评级与违约事件有比较大的关联性。 然而从数量来看,低等级的主体数量较少。从债券存续年份来看,我国债券的违约概率与存续年份关系不大,这可能是由于自2014年起我国债市才出现债务违约事件,违约债券的数量较少导致鲁棒性较弱。

债券投资的风险和规避方法

债券投资的风险和规避方法 进行债券投资时,要承担的投资风险主要有: (1)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资金市场利率的变动引起倩奉市场价格的升降,从而影响债券投资收益率。一般说来,当资金市场利率上升时,债未的市场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当资金利率下降时,债券的市场价格就会上涨。例如:按牌价100元买进一张面额为1000元的债券,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期限25年,到期收益率7%。如果期间利率上升,新发行的同种债券的收益率提高到9%,这时,原来发行的收益率为7%的债券价格必然下跌,以获得9%的实际收益,这样,就与新发的发债券的收益率水平取得了一致。 (2)购买力风险 购买力风险是指因物价止涨,货币购买力降低所产生的风险。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债券投资者投资资本金和利息收入实际上会相对减少。例如,一张面额为10000元的债券,年收益率7%,每年收益700元,如果设物价止涨10写,则实际收益272.7元,即10000元X 1.07/(1+0.1)一10000元--272.7元。因此,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会使债券投资遭受损失. (3)期限风险债券的期限越长,其投资者负担的风险就越大。 首先,期限愈长的债券,其市场价格受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亦愈大。当货币市场利率升高时,投资者将透到债券价格下跌的报失,当货币市场利率降低时,企业有可能按面值提前收回债券,另外再按降低后的利率发行新的债

券,从而使投资者损失了原来预期的收益。其次,投资的时间愈长,因通货膨胀而引起的货币的买力下降的风险亦愈大。在物价水平连年上涨的情况下,这种风险史为明显。 (4)经管风险 经营风险指企业因生产、经管等方面的原因,盈利下降,乃至亏摘,从而给投资者过成的摘失。主妥表现为:第一,债券到期时无力支付利息及偿还本金而发生的违约风险;第二,因企业亏损、信用下降而发生的债券价格下跌的风险。 (5)变现力风险 变现力风险是指投资人在紧急需要资金时,将债券变现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投资者的买一年期或三年期债券时,原以为这笔资全在这一年或三年问用不着。但在此期问有可能出现急需支付的事项。 这时,为了急于得到现金,有可能必须忍受债券的减价出售。债券变现力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减价出售债券时证券市场的供求情况。因此,债券的变现力愈强,可能引起的资本损失亦愈小;反之,债券的变现力愈差,可能引起的资本损失亦愈大。 投资者如何避免债券风险? 为了减少风险,使债券投资获得较为理忽的收益,一般有以下防护方法:

(完整word版)债券投资中的利率风险及管理

债券投资中的利率风险及管理 债券是一种典型的利率产品,套用一句“国债利率是国债的灵魂”,可以说利率是债券的灵魂。风险识别的内容就是分析对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什么,债券投资中的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市场利率的改变是难以预测的,所以债券的价格在到期之前都是不确定的。债券价格对利率的变化很敏感,利率变化越大,债券投资者潜在的损失或收益也越大。 投资附息债券的收益包括利息收入和资本增殖,其中利息收入包括息票的利息支付,即债息,以及用临时现金流动(息票支付或本金偿还)进行再投资时所赚取的利息。资本增殖是指到期时债券的面值或到期前卖出的价格高于原始的买进价格的差额。投资零息债券的收益主要来自资本增殖。市场利率的变动决定债券投资总报酬率的高低。利率变动对投资收益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价格效应和再投资效应,或者说是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 对一个计划持有某种债券直至到期的投资者来说,到期前那种债券价格的变化与否没有多大关系;然而,对一个在到期前不得不出售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在购买债券后利率的上升,将意味着遭遇一次资本损失。这种现象被称为价格效应或价格风险。债券主要有两种偿还方式,一种是到期时一次归还本金,如零息票债券,另一种是每年支付一次或两次利息,到期偿还本金,如息票式债券。 投资者为了实现购买债券时与所确定的收益相等的收益,就要求在持有债券期间将所获得的现金按等于买入债券时确定的收益的利率进行再投资。若市场利率下降,再投资时的利率低于预期收益率,则投资者所赚得的收益就比购入债券时所确定的收益低。这种现象被称为再投资效应或再投资风险。 决定利息的利息收入的重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再投资风险程度的是债券的两个特征:偿还期限和票息收入。在给定偿还期和到期收益率的情况下,息票利率越高,偿还期限越长,这张债券的总收益就越是依赖于利息的利息收入,以便实现购买时的收益率。换一句话说,偿还期越长,再投资的风险就越大。这一点的含义在于,长期息票债券的到期收益率的衡量结果,说明不了一个投资者如果持有债券直至到期而可能的潜在收益是多少。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给定偿还期和到期收益率的情况下,溢价债券比平价卖出的债券更加依赖于利息的利息收入。折价债券比平价卖出的债券对利息的利息收入的依赖

辽宁企业债券违约案例分析

辽宁企业债券违约案例分析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债券市场正一步一步成为我国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贴合的、较为成熟的融资渠道,同时也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但随着债券市场快速发展,潜在的信用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 长期以来,由于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的存在,我国债券市场始终未曾出现债券违约的现象。2014年3月上海超日集团的“11超日债”发生实质性违约,使我国债券市场的“零违约”奇迹就此终结,此后违约事件时有发生,2018年我国债券违约的数量与规模均达到了近几年的最高值。 由此可见,探索债券违约的根本原因,防范违约风险,应对债券违约,保障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是我们正在面临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辽宁企业债券违约事件作为研究案例,探究债券违约过程及违约原因。 辽宁企业债券违约是在供给侧改革、产能过剩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带有区域性的大规模违约事件。东北特钢集团是全国首个发生债券违约的国有企业,而丹东港集团和大连机床集团都属于地方民企,这三家企业都发生了连环债券违约事件,这与辽宁地区经济下滑和行业产能过剩密切相关。 本文从债券发行、监管与投资三个层面总结出关于债券违约的启示。首先,本文阐明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主要内容、方法与思路;其次,简单介绍了东北特钢集团、丹东港集团和大连机床集团三个企业的基本情况,回顾并梳理了债券违约的过程及处置进展;然后,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对辽宁企业债券违约进行违约原因分析,具体从宏观经济,行业与地域因素和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深度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债券违约防范与处置的观点为出发点,从债券发

债券投资的风险及规避

债券投资的风险及规避 【摘要】:债券投资是投资者通过购买各种债券进行的对外投资,它是证券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指债券预期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及变动幅度,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同时,根据一定的理论、通过一些方法是可以规避的。 【关键词】:债券投资;风险;规避 一、主要的债券投资风险类型 (一)法律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债券市场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 引起债券价格的波动, 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二)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也称信用风险,是指债券的发行人不能履行合约规定的义务,无法按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而产生的风险。我国债券按发行主体不同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三种。政府债券包括公债、国库券等,企业进行政府债券投资基本上没有违约风险。金融债券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债务人向投资者发行的借债凭证,金融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同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购买金融债券的违约风险也较小。公司债券是筹集资金的公司向投资者出具的到期还本付息或到期还本、分次付息的债务凭证,企业购买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较大。 (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债券的价格会随市场利率的上升而下降,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当市场利率上升时, 会吸引一部分资金流向银行储蓄等其他金融资产, 减少对债券的需求, 债券价格将下跌; 当市场利率下降时, 一部分资金流回债券市场, 增加对债券的需求, 债券价格将上涨。同时, 投资者购买的债券离到期日越长, 则利率变动的可能性越大, 其利率风险也相对越大。 (四)变现力风险 债券投资的变现力风险是指债券投资者打算出售债券获取现金时,其所持债券不能按目前合理的市场价格在短期内出售而形成的风险,又称流动性风险。这就是说, 如果投资者遇到另一个更好的投资机会他想出售现有债券以便再投资, 但短期内找不到愿意出合理价格的买主。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债券投资者要么将债券价格降低以迅速找到买主, 要么丧失投资的机会, 前者会使债券投资者蒙受债券价格损失, 后者会使债券投资者丧失新的投资机会, 产生机会成本。

某某银行债券投资风险及规避方法

某某银行债券投资风险及规避方法 在某某监管分局以及本行风险管理、稽核审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行债券投资业务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原则,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在今年前10个月实现了债券投资安全、稳健发展。主要规避的风险及做法是: 一、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一)风险介绍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同条款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银行间市场的信用风险一般在三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一是出现在结算前,即债券交割或资金清算前,已经达成交易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全部或部分条款,导致交易的撤销或合同内容被迫部分变更,给另一方造成损失。二是出现在结算中,即在结算过程中一方已经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发生违约。三是出现在合同到期清算时,一方不能如约归还本息或返还债券。 (二)规避方法 我行认为,信用风险具有主观性,规避的关键在于交易对手的选择。为此,我行一是将交易对手定位为资金实力强、诚信规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较少发生资金业务往来。二是每次交易时,交易人员严格关注交易和结算进程,通过电话、MSN等方式询问、督促,及时掌握对手方是否有违约迹象,一旦发现,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三是建立对手方不良信用档案。交易过的对手方一旦出现违约行为,即列入档案内的黑名单,今后不再与其进行任何交易。

二、有效规避价格风险 (一)风险介绍 价格风险是指由于资产市场价格波动超出了交易时所预计的范围,从而给交易成员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对于银行间本币市场来说,主要是利率风险,即由于交易成员对利率变化趋势判断失误,在交易完成后,利率的波动导致实际资金成本的增加或是债券价格的损失。 (二)规避方法 我行认为,价格风险的识别和规避是靠具体的人员来实现的,主要是交易人员。规避价格风险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提高交易人员的操作、分析、盈利和防范风险四项能力。为此,我行立足培训和培养优秀交易人员,充分利用中债公司、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尽可能为交易人员提供方便,鼓励他们走出去学习。同时,自我加压,每周召开学习例会,加强内部的交流与学习,使交易人员做到一是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敢于发掘风险中蕴藏的商机,善于用智慧破解难题,利用集体的经验和能力把利润做到最大。二是密切关注和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经济政策、债券的供求情况和其他相关市场信息,特别是对加息预期准确做出判断,必须避免在债券投资时犯方向性错误。三是准确把握债券市场“拐点”,及时调整债券投资思路,有效规避风险,稳步赢得收益。 三、有效规避流动性风险 (一)风险介绍 流动性风险是一种综合性风险,包括金融工具买卖的流动性或现金流与资金需要不匹配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指金融工具不能

我国债券市场违约成因分析及未来信用状况展望

我国债券市场违约成因分析及未来信用状况展望 摘要:本文基于2014年以来公募债市场发生的实质性 违约及风险事件,分析了我国债券市场违约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并对未来债券市场信用状况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信用风险偿债能力违约回收城投债 我国债券市场违约的主要特征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持续下行,产能过剩行业、强周期行业企业以及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及再融资 压力加大,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不断暴露,发生了多起债券违约及信用风险事件。信用债违约由私募债扩展至公募债,违约主体由民企扩展至国企和央企。2014年至2015年12月21日,我国公募债市场共发生重大信用风险事件16起,其 中发生实质性公募债违约事件9起。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违约企业主要集中于强周期和产能过剩行业 违约的9家企业所涉及的行业中,建材、钢铁、机械、生铁和光伏均为强周期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其中,有3家为光伏企业。2014年以来,在国家陆续出台的光伏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光伏行业盈利能力有所好转,但现阶段

光伏行业发电成本依然较高,对国家政策扶持的依赖性较强,行业自主发展的稳定性不够。在发债规模方面,债券违约企业所涉及的建材、钢铁和生铁行业均为钢铁的上下游行业,行业内发债企业众多,此外机械行业发债数额也较大。目前建材、钢铁和机械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产品升级改造压力增大的现状,这些行业也是未来违约的高风险领域,加之行业发债企业数量和发债金额庞大,未来易产生多米诺效应。 (二)违约债券整体回收情况较好,刚性兑付无实质性突破,系统性风险暴露的可能性较小 从9家发生实质性违约企业的后期债务回收情况来看,“11超日债”和“12中富01”本息已全部回收,“12二重 集MTN1”提前兑付使得本金全部回收,投资人部分利息损失。公募债市场违约债券债务全额回收率达33%。在债券抵押方面,在未完成全额回收的违约债券中,除“11天威MTN2”进入破产重整以外,其余均有股权抵押、土地使用权和引入第三方代偿等后续兑付措施,使用股权抵押来偿还债务的比率达50%,股权流动性较好,变现能力较强,能够对后期债务的偿还提供较好的保障。在偿债意愿方面,债券发生违约以后,违约企业均与债权人进行积极沟通,及时披露偿债的最新进展情况,积极配合债权人探讨多种偿债措施,偿债意愿较强。整体来看,我国债券市场违约债券回收情况较好,违约主体偿债意愿很强,后续均有较好的回收保障措施,刚

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研究

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研究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不断发展完善,其中作为企业直接融资工具的公司债券规模更是大幅增加。然而,债券违约是债券市场化运作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公司债券违约问题愈发突出。通过行政手段保证刚性兑付, 会扭曲债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但放任违约爆发、忽视投资者保护,无异于竭泽而渔。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公司债券违约的市场化监管和法治化处置,在便利融资和投 资者保护之间求得制度的平衡,已经成为关涉公司债券市场稳定与发展的本源性问题。 从风险监管的层面来讲,政府兜底的刚性兑付思维和分散监管的样态是监管改革的最大桎梏,刚性兑付思维造成违约处置逻辑的扭曲,监管权分散引发不同 的监管主体、发行规则和交易市场的出现,共同导致了在面对违约事件时监管的失灵。因此,回归市场化的债券违约治理理念,构建相对统一的集中监管体系,兼顾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的改良,是使公司债券市场监管在债券违约防范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从违约处置的层面来讲,债券受托管理人制度、自主协商、担保权实现、破产偿债机制、诉讼求偿机制等是目前国内外债券违约处置的主要途径,但我国的前述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此外,作为违约处置重要一环的投资者保护, 我国的实践还相对匮乏,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保护性条款、过错追责机制、报告审查机制和债券保险等一系列合理化构想。 本文从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违约现状出发,结合国外发达债券市场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公司债券市场风险监管及违约处置困境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试图构建以行政指导为前提,市场化自律管理为主体,以司法救济为保障的违约风险化解机制。以期对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