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教案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教案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教案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教案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教学目标:让大学生准确完整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深入理解这一崇高理想实现的必然性,最后能够认同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预见;3,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和长期性;4,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如按需分配等)的可行性;2,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3,远大理想、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贴近。

教学概要:

导入:《少先队队歌》放映,师生共唱,引出对共产主义理想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理想国、乌托邦、大同世界为例,说明探讨“人类向何处去”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关注的一个共同课题。展望未来,就是对未来进行某种预言,为何预言?能否正确预言?科学预言与空想式预言的差别何在?让我们首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展望的有关论述,来探讨这些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本节的目的主要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问题、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及他们心中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的基本构想,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应当如何看待这种思路和构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大胆预言,但他们决不是在算命和一般意义上的预言层次上对未来进行展望。他们与空想家、算命先生最本质的不同,就是对未来的展望建立在科学的立场和方法上。这些科学的立场和方法包含三个主要的方面:首先,对未来的预言建立在对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严密分析之上;其次,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

的把握,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再次,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不做具体细节描述,而只阐述一般特征和原则。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没有对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就无法对未来做科学的预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一样,都有客观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会受到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已经大致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少数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这是马恩揭示的、已经被历史发展引证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正像之前的社会形态的崩溃一样不可避免,它会被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这也正像封建社会一定会被资本主义社会代替一样不可避免。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不仅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去展望预言未来社会,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态,从批判旧世界中去发现新世界的基本特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包含着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现实可能性。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1)人的贬值;(2)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3)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二是,揭示资本主义包含的自我否定因素:(1)资本主义为未来社会创造了各种前提条件(“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的思想);(2)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这三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层层叠进。第一方面是物的层面,说明人类可以

告别贫困和需要无法得以满足的窘迫,基础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第二方面是社会关系层面和精神层面,和谐意味着消灭了剥削、压迫和种种不平等、不公正,精神境界的极大提升;第三方面是人的层面,这是最根本的特征,表达了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这一重要思想,自由是人类最高的理想。

插入表格,对比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目的是说明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人类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存在的暂时性。

师生互动环节:

问题1: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否是“追求物质生产力的无限增长?”

回答得很好。

问题2:“按需分配”能否实现?会不会导致浪费和奢侈?

“按需分配”完全有可能实现。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明。第一,在人类社会中,“按需分配”的因素和现象一直存在着。比如,在古代一些宗教团体内部,就是实行财产共有,按基本需求分配食物和日常用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中的供给制,也是一种比较低层次的按需分配。当然这还是低层次、低水平、局部范围的,再比如超市是按需购物,自助餐应该是按需取食,这说明将来在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并不神秘;第二,共产主义按需分配是建立在产品极大丰富基础上的。在物质产品匮乏的情况下,人们想要多吃多占,如果东西很多,不顾自己的实际需要去多占,就不仅没有必要,而且还会带来痛苦,比如家里在打折换季的时候买回不少东西,其实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现在堆在那里,又舍不得扔,穿又穿不出去,反而占了很大空间。所以到了物质产品非常丰富,足够满足所有人需要的时候,按需分配就成为最自然的事情,就像空气随便用,人们不会去抢空气一样;第三,按需分配要以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为条件。共产主义社会里的人会不会像《一千零一》

在互动之后,再插入经典作家关于什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论断。说明,共产主义社会的确与千百年以来人类渴望建设一个和平繁荣的共同世界的理想相一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认为,凡是“关心的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问题,因此总会有人读它,总会需要它!”,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也是如此,这从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德里达、詹姆逊、哈贝马斯、吉登斯)对马克

思主义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凡是真正严肃认真思考人类当代命运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学者,都会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无法绕过的思想坐标,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同时需要针对人类新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共产主义毫无疑问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它包含的这些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但是,常有人把这种理想视为乌托邦,认为正因为它太完满了,太理想了,所以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我们还是无法把现实的努力与遥远的将来联系起来。共产主义太高、太空。针对这些疑问,我们必须力图去论证一个康德式的命题:“共产主义何以可能?”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节的目的,是要论证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实现,虽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共产主义作为价值理想和现实运动,却已经在现实中确确实实地存在,共产主义社会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社会理想,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既有必然性,又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我们不懈地为之奋斗,也的确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1)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目标

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不是根据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凭空想像的,也不是算命掐算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确定的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目标。凡是科学设定的社会发展目标,就不是虚幻的,而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会促使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进行变革,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不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资本主义就必然会被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所替代,新社会形态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基于社会发展规律而确定的社会发展目标,在现实中还会根据每一代人们的实际需要与客观条件而细化和具体化,比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近期目标就是在21世纪头20年,使中国变成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人均3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这也就说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显示了社会主义这种新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是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发展速度和更有利于人发展的社会环境。尽管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本身建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也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社会的规律认识不清,社会主义事业曾经遭受了重大的挫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主义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了资本主义要在几百年的时间内才能完成的事情。

(3)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社会主义事业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向前推进,可以说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自觉选择,而西方发达国家内部也逐渐出现了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因素有不断增长的态势,这说明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种已经出现的客观的历史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意识形态的力量所能扭转的。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包括:合作经济、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高额累进税、企业管理的“共决制”、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三大差别的缩小。(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1,历史规律是人活动的规律。因果规定:过去?现在?未来(机械决定,“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价值规定:过去?现在?未来(价值追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2,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必然趋势+自觉追求

共产主义的理想的实现是合乎历史规律,有其必然性的一面;共产主义理想的基本方面,都是合乎人类目的的,有利于实现人的发展需要,因此人类又会自觉地去追寻。历史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历史规律不同于盲目自发的自然规律的特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将通过人们自觉的追求来完成。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践,但是,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是一个非常漫长甚至充满艰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首先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取决于这些国家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共产主义只有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无论是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人们精神境

界的不断提高,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和成长,都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又包括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阶段,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的阶段,只有在一切条件具备之后,社会主义才可能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性估计不足,超越阶段企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遭受严重挫折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来讲,要注意摒弃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采取“人间天堂式”解读,把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理解为“共产主义渺茫论”,对共产主义丧失信心;相反,如果采取“人本式”解读,就会发现共产主义最关怀人的发展,是最切实际的社会和最实际的运动。要把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共产主义到底是否遥远、到底值不值得追求的问题。(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共产主义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不仅要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还要有赖于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转变后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这必然同样是一个十分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学会如何与资本主义长期相处,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发展社会主义。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要正确理解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还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命题的“两个必然”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命题的“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前者是讲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后者是将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前者树立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后者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由于自我变革等因素,还将长期存在下去,但资本主义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就不可避免地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所以,两个命题对于我们认清当前世界历史大趋势,预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走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讲实现共产主义与当代中国、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关系。

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最终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有不同历史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些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联系起来,就能通向共产主义的大门。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选择了一条最终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者是统一的。21世纪的青年大学生,要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在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的理想。

(一)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马克思、列宁都曾经区分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阶段,两个阶段虽同属于一个社会形态,但发展阶段和成熟程度不同。社会主义虽然本身离共产主义还十分遥远,但不建设好社会主义,就无法实现共产主义。任何试图认为地跳过或缩短社会主义阶段的做法,都是有害的。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实现共产主义不仅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必须根据民族国家的不同特点来决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又一重要前提。没有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这是历史经验教训反复证明了的真理。经过长期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十七大报告的有关阐述。在21世纪初期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回答了中国将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既包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又将引领着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部分,我们会不断地以不懈地奋斗努力和聪明才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走出一条激动人心的光明之路。(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因为理想是动力,是方向,是支柱。个人理想必须与社会进步的大趋势相一致,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个人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当代大学生正置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洪流之中,我们要认同于这个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还要认识到这一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内在联系,从而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到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一必然趋势被发现出来,并不是基于良好的主观愿望的空想,而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必然逻辑。信念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共产主义信念,不同于宗教信仰,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崇高性和健全性的特点。要掌握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真理,通过学习它,大学生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共产主义、为什么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必然趋势等重要问题,才能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重点内容归纳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内容归纳(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含义是什么 答: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 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列宁对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 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 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运动的含义。 答: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 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5、实践的范畴、特征、形式和作用。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最新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现在正在学校学习的中学生,到21世纪初期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他又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所以我们是否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江泽民同志更高瞻远瞩地提出:“要以对今后10年乃至下个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广大青少年。”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我们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规律,运用求实、创新而有成效的理想教育原则,开展扎实而又生动活泼的理想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逐步树立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一.新时期中学生理想教育的特点 理想是每个人所向往的远景目标,是人生命的精神支柱。它激励人们为事业、为未来努力奋斗。 新时期中学生的理想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会给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带来深刻的变化,也必然对青年学生的理想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二是,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即正处在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这期间,他们的身体发育趋于完全,思想水平不断发展,知识基础逐渐充实,自我意识日益强烈。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将初步形成。从这两方面的特点来看,抓好中学生的理想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具有“百年大计”的特殊意义。 (一)识经济时代对理想教育的要求 当今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确立和完善,而且必将发展到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

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精编版

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无锡技师学院数控50704 许泽锋 【摘要】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成就事业的动力。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坚定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文章分析了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和重要意义,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成就事业的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并为之奋斗的人,才能找到人生最美好的归宿。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坚定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和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和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具有以下特征: 1.实现的可能性。理想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上,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在我们的努力之下可以变为现实,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否则,我们只能称之为幻想。但是也有些幻想,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有可能变成现实,如

“嫦娥奔月”。 2.时代性。任何一种理想,都建立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总是和时代发展的特征相联系,脱离不开那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所具备的物质生活水平及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也会存在区别,所形成的向往和追求必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3.社会主体性。社会主体不同,所面临的主客体关系不同,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同,就可能形成不同的理想。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个人,都可能形成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理想。理想总是受到社会主体的社会地位和谋取的利益制约。 4.实践性。理想反映的是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但它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实践。理想在实践中产生,并通过人们的努力变为现实。只想不做,那是空想,是美丽的“海市蜃楼”。 5.超前性。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超前反映,理想反映的是科学和理性,代表的是发展的、通向未来的思考。任何一种理想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试图超越时代的产物,是超越时代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成为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动力。 6.多样性。理想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说,从层次上可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等;从主体上可分为个人理想、社会理想;从性质上可分为崇高理想和庸俗理想、革命理想和反动理想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想信念 理论自信绝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和一句空洞的套话,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然而直面现实,我们会看到许多奇怪的现象:一些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嘲讽的对象。那么,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来支撑我们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是自发产生的,它必须把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坚实基础。我们的理想信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因此我们的理想信念就应当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支撑,必须把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的“看家本领”。 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论自信。理论自信绝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和一句空洞的套话,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一是信仰。我们的理论自信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的信仰。毛泽东有一句名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为人们谋幸福的理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毛泽东思想中的“为人民服务”,邓小平一直强调的“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讲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强调的都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的一条红线。可以说,我们的理论自信首先就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的信仰。我们现在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体现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宗旨。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和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继承和创新 (三)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1.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 1)哲学的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他思潮&马恩诞生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6)马哲的解答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运动&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 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 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具体形式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1)把握两大方面 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 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 明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客观性p40 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自然&社会规律 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 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

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教育与重塑

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教育与重塑 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新时期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从长远看,就是在中国未来挑大梁的青少年一代是否能有坚定和明确的理想信念。从世界观的层面上看,理想信念作为解释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一种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从价值观的层面上看,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的意义世界,是规范人们立身行事的价值尺度;从人生观的层面上看,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人生指南,为生命提供支撑,为生活提供依据,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转化为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理想信念是目标、是民族凝聚力、是人的灵魂。当代青少年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当前,虽然青少年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在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下,各种社会消极因素也对青少年理想信念起着消解与误导作用。此时,如果我们放松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势必会导致他们理想、信念的神圣性让位于经济的现实性,轻者导致学生心理结构的失衡,重者会使学生失去评判人生意义的标准。共和国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信念教育。毛泽东曾反复要求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痛陈改革开放前十年工作“最大的失误是忽视了思想教育”;江泽民强调,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对比,科学回答了在一个日益开放、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道德风气,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等重大现实问题。我们要切实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强烈的责任感,坚定他们为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崛起与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一、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是要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也就是教人学会做人。理想信念,在一定意义上,理想就是信念,信念就是理想。所谓理想,从大的方面说,是指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追求;从小的方面说,是指个人的一些具体的人生理想,如求学理想、从业理想、交友理想、择偶理想、人格理想等等。所谓信念,可以指对某一理论、学说、教义的信仰,或对于建立在某一理论基础上的理想社会的信仰。这后一种情况,信念(信仰)与理想就重合、等同了,即理想就是信念(信仰),信念(信仰)就是理想。而在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中,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信念是居于主导、统领和核心地位的。由于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信念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等为基础,所以,如果一个人确立了对未来某种社会制度的憧憬和追求,那么他相应地也就确立了与这一理想信念相统一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所以,是否确立了明确的理想信念也是一个人、一个政党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当代的信念教育主要是指培育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信念。理想信念教育不但要深入到政治层面、道德层面,而且要深入到日常精神生活的层面,并注意人生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理想信念是一个系统,其最高层面是政治理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第二层面是道德理想,是对理想人格和理想的人际关系的追求和向往;第三层面是生活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涉及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性质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信念问题,是思想理论教育的根本功能和根本任务,只有教育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才能树立坚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有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是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3).公有制经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4).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5).公有制经济是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共同富裕的保证。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何在?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和个人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当前,随着轨道交通事业的大发展,特别是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带来了机遇,各铁路企业迅速壮大,职工年龄日趋降低。现在,我们的分厂60%以上都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所以加强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青年作为担当国家未来和希望的有生力量,积极拥护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不断深入的改革进程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然而,有的青年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认为只要物质生活提高了,管他什么“主义”都行。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的一部分青年思想空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偏离和动摇。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增强。 市场经济观念以追求最大利益为原则,使物质利益的观念空前膨胀和凸现。“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万万不能”等口号在青年中流传甚广。有些青年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使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任意滋生蔓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严重蜕变。 二、社会转型使青年出现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逐步完善,使原有的一切依靠国家逐步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方向转变。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已不再是新鲜事,医疗制度、福利分房、工资制度改革等方案的相续出台,使许多青年感到茫然,无所适从。青年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应运而生。 三、信息渠道的改变和信息网络的建立。 高科技的运用和多媒体、互联网的广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打开电视、电脑,世界就在你的身边。各种各样的信息纷涌而至,全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新的观念、东西文化互相撞击,各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传播,使传统的理想信念受到严峻挑战。 以上这些是造成青年理想信念动摇的外部原因。但是,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能否加紧自身的学习和修养,能否在各种复杂政治思潮和各种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坚定信念,站稳自己的立场,把握前进的方向,才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所在。我认为,要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应结合青年特点和时代特点,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以正确的理论武装青年,使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解决理论指导的问题。要构筑青年一代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青年,坚持对青年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进行爱厂爱岗教育,帮助青年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正确的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钟卫华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定义述评 1. 领袖人物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这一定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加以界定的,突出了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但是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本质,也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同时会被人误解为只要是马克思的言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会把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形成的成熟的、不成熟的观点都当作真理性的东西。斯大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这个定义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但同样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这门完整科 学的研究对象,只强调了自然和人类社会,而把思维领域排除在外。可见,列宁 和斯大林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定义的。 2. 国内学者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定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高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 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个定义是简洁的一个定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

精髓,但不够完整。 吴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一门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具有最高视野的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也就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括着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定义有其合理性,但同样会让人 发生误解,很多人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特定历史条件的消失和环境的变化,对今天马克思主义是否还适用提出了质疑,甚至以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 段若非也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并没有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状况,并且这个使用了“特别是、更特别是”的递进副词,这就“把关于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看成不 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更特别’的内容;即使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 律理论,也被看成不是马克思主义‘更特别’的内容。” 程恩富则认为,经过数十年国内外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定义的探讨和争论, 可以给出马克思主义四层面的新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创立主体层面界定),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从学术内涵层面界定),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 系(从社会功能层面界定),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除此之外,还有梅荣政、赵家祥、梁树发、郭大俊、桑志达等学者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

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 文昌小学杨昱婷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保持党员先进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必须认真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深刻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着力解决为什么要树立远大理想的问题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价值观念同时并存、互相碰撞,“理想理想,有钱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部分党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共产党员,树立远大理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支配着共产党员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区分是否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根本标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广大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并自觉为之不懈奋斗。相反,一些党员之所以在革命遭受挫折、面对艰难险阻时产生迷茫、彷徨,甚至投敌变节;之所以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甚至违法犯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摇或丧失了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面临着各种严峻的现实考验。每个党员只有把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自我修养的终身课题,作为党性锻炼的重要内容,作为改造主观世界的主攻方向,时时处处做到自重、自省、自励,才能在考验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激发人们产生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吴运铎曾经说过,“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坚定,目标越远大,追求越执着,就越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红军长征,从江西出发时10万人,到达陕北时只剩1万多人,但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必然实现,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党员自

理想信念教育资料

理想信念教育资料

关于在全省青少年当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主体教育活动的通知 各市(州)团委: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文明不断改善,但相伴而来的也出现了一些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发展期,社会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的发展至关重要。鉴于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深化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夯实青少年思想基础迫在眉睫。由此,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相关单位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青少年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 以建党九十周年为契机,结合迎接党的十八大,回顾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伟大成绩,引导青少年热爱党、信赖党、拥护党,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开展此类活动,要紧密结合当前青少年的思想实际,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建党90年以来,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宣传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新变化,宣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在青少年中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特别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充分

了解和认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了解和认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从而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和热爱,更好地把坚持爱国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统一起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积极传承党的优良传统,踊跃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党在我心中”青少年学党史系列活动、“永远不能忘记”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活动、青少年“永远跟党走”青春歌会活动、“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五四主题团日活动、“与信仰对话”党史报告进校园活动、“红领巾心向党”系列活动、“在光荣的旗帜下”党团队员话成长等主题活动,抓住清明节、五四、六一、七一等重要时间节点逐次推进,不断形成热潮。 二、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甘肃同发展”主题教育活动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要积极宣传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使青少年提高自身认识,增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发展的信念,推动青少年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青春和汗水。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邓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发专管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这样的一大法宝;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到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近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新民主主义总路线:1948年在《在晋媛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三农: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1.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2.坚持教育为本3.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供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党的十七大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之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即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论。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特指我国市场了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设置与现代化技术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四个现代化】》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界未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全)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