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复习中国古代史(上)

复习中国古代史(上)

复习中国古代史(上)
复习中国古代史(上)

夏王朝的建立

过程:夏王朝自禹至桀,共为17君,历时471年。“启代益作后”,战于甘,平息有扈氏的叛乱,禅让制被破坏,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原因:由于私有制的发展,掠夺战争的日益频繁,氏族制失去了作用,军事首长转化为最早的专制君主。

国家制度建设:设官分职,并作赎刑(反应夏代已形成国家,并制定出最早的刑罚);五十而贡(贡赋的产生,是出现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商的兴起商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汤灭夏和商王朝的建立:夏代末年,夏朝无道而失去民心。商汤乘机扩大力量,剪灭属国,任用伊尹为佐,举兵灭夏桀。

盘庚迁殷:汤之盘庚,迁都五次,最后盘庚迁至北蒙,号之曰殷。(迁都前 9世19王 281年,后8世12王 273年)原因:缓和贫富矛盾;与地力耗尽有关武丁时期的商王朝:统治的五十年间,是商朝的最强盛时期。任用傅说为辅,兴修德政,关心民间疾苦。同时不断对外用兵,不断胜利,疆域日益扩大。

西周的经济结构

土地所有制:

1、周天子位于封建的最顶端,名义上是全国土地和人民最高所有者。

2、周天子把王畿之内的土地,作为自己直接管理的领地,王畿之外的土地则分封诸侯。

3、周天子有时不以“邑”的名义而以田若干赐给大臣。

4、诸侯和卿大夫都有权把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在分赐给自己的臣属。

5、天子和诸侯都有权把封赐出去的土地收回。

井田制和地租

西周实行井田制,“公事毕,然后敢治私田”,公田的收入归公室或用于公共支出,私田的收入才归农民自己。所谓井田制,实质上就是劳役地租制。

农人把最好的粮食和麻全部献给贵族,还有其他各种贡献。除此之外,还要担负徭役等。

西周的政治制度

官制:西周由于土地层层分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土地所有的等级结构,就使得这个政权具有地方分散性又有等级从属关系。

1、周王是最高首领,是诸侯的共主,称天子。实质上对他所封建的侯国有一

定程度的控制权,直接统治则在王畿以内的地区。

2、最主要的官职是卿士,天子的辅佐。还有太师尹氏。“三事”指司徒、司

马、司空。还有司寇等。

特点:(1)王室的官职都是由大小贵族担任,他们世代占有土地,垄断官职。(2)分封的诸侯绝大多数是姬姓贵族。天子与诸侯除了君臣关系外,还有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关系。宗法关系对于维护西周贵族的统治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3)诸侯需要纳贡,朝见述职,带兵从征。天子有权干涉诸侯内政,有些诸侯国的官吏要由天子任命。

兵制:周王氏军队周六师和虎贲,殷遗民编成殷八师。

刑罚:依靠刑罚来加强统治,“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并且法律把保护私有财产和标志封建等级制的名器作为首要的任务。

春秋争霸

齐桓公的霸业:公元前685年,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国力大增。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前660年,联合华夏,击退戎狄,存刑救卫。前656年率众伐楚,结盟于召陵。前651年,葵丘之会,正式成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的霸业: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出现“政出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前635年,平息王子带事件。前652年发生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同年会盟与温,成为中原霸主。

战国变法

魏李悝变法

1、制作《法经》,保护王权和加强君主专制。

2、作《尽地力之教》,加强劳动强度,增加国库收入。

3、作“平籴法”,调剂市场。

楚吴起变法

1、“封君之三世子孙而收爵禄”

2、“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

3、“废公族疏远者”,命令这些贵族迁徙到边远空旷的地区。

齐诛阿大夫赏墨大夫,齐国大治。邹忌改革

韩申不害为相,“学术以干昭侯”

秦商鞅变法

背景:前408年,“初税禾”;前378年,“初行为市”。“君臣废法服私”,国际地位低下。

措施:(前356年迁都前)

1、“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连坐法)

2、令民有二子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赋”(强制分家)

3、致粟多者,可免除徭役和租税,不努力耕作和弃本逐末者,全家罚为奴隶。

4、鼓励军功,以功得爵,严禁私斗。宗室无军功不得取贵族身份

(前350年迁都后)

5、禁止家人“同室内息”,使父子、男女有别

6、“平斗桶、权衡、丈尺”统一度量衡

7、将小都、乡、邑集合为41县,制令、丞,旧有封邑制度。

8、废井田,开阡陌,实行授田制。

影响:积极:(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使秦国经济繁荣,军力强大;天下人才汇集;军事胜利,领土扩张,国力强盛。

消极:(3)燔儒书,使大量儒家文化及其他名家学派著作被毁,禁锢世人思想。

(4)重农抑商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对近代化的演进起着消极作用。

(5)搞专制中央集权导致国家逐渐僵化,失去活力,难以进入现代民主社会。

作用:①经济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和封建生产力的繁荣发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乃至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的利益;

②政治上使得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使得秦国基本上建立起稳固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是一场全面彻底的封建化变法运动,其性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诸子学说

原因:这时期是中社会的变革时期,传统的学在官府被打破,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而争相礼贤下士,宽松的文化氛围

孟子:

1、主性善之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先天固有的。

2、在性善的基础上引导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注意改善劳动者的生活处境。

3、强调得民心

荀子:1、接受道家的自然观,主张天无意志,有其变化和运动的规律。进一步提出“知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点。

2、接受儒家崇礼的传统,并且添加法治的成分。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荀派儒学的一个特点。

3、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

韩非子:1、把人类历史看做是变化发展的。仁义适用于古代,当今必须依靠法治和暴力。

2、总结各个法家学派的经验,认为法、术、势必须并用。

3、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因此治国就不能离开刑赏。

(主张实行专制主义,而且把他扩大到思想领域。)

秦始皇建立专制统治和巩固统一的活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公元221年)

1、皇帝制度:称始皇帝,自称曰“朕”,并制定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

制度。其为显示统一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表示秦的统治将万世一

系,长治久安。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设九卿。

3、地方行政:设立36县(后陆续增加),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

设守、尉、监。县设令或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乡设三老、啬夫、游缴。另有里、亭等级别。

4、战国后期以告奸为目的的“户籍相伍”制度。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

在户籍中增加年纪和土地占有状况,利于国家统治管理,和便于征发租赋

兵徭。

5、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以圆形方孔为下币统一度

量衡

防止封建割据的措施:销兵器;迁豪强;隳城夷险;兴修驰道;巡游天下……严厉打击分裂割据的思想和政治倾向:前213年焚书事件;前212年坑儒事件。秦始皇用这种手段打击复活割据局面的思想,是维护统治的有力武器。

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

汉高祖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1、“兵皆罢归家”,“以有功行田宅”。

2、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的人个归本土,恢复故爵、田宅。

3、以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

4、抑制商人,……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

5、减轻田租,十五税一

6、命萧何做九章律,代替约法三章。

文景之治:

1、文帝重视农业,屡诫百官受令劝课农桑,受田租之半,三十税一。

2、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由每年120钱减为40钱。

3、取消过关用传制度,有利商品流通;驰山泽之禁,促进盐铁业的发展。

4、为了提高物价,实行“入粟拜爵”,准许富人买粟输边,按所输多少授予

爵位。

5、提倡节俭,改革法律。

削弱王国势力

1、迁徙旧贵族至长安,六国旧贵族和关东豪杰的分裂活动基本被控制。

2、“白马之盟”,剪灭异性诸侯王。

3、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爆发。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逐渐巩固。

汉武帝时期统一的巩固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公元前127年,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的土地一部分子弟为列侯,同时削夺列侯。这样,诸侯王强大难治的问题,就进一步解决了。

公元前122年,平定淮南王安和衡山王赐的谋反,颁布“左官律”(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和“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往)

2、实行察举制度建立太学:公元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以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就确立起来了。在长安城下,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学校,名为太学;还下令在郡国皆立学校官,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这些措施主要培养统治人民的官僚,在文化传播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3、削弱丞相势力:设置内朝,对抗外朝丞相。大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都成为掌握实权的中朝官,大将军领上书是更权倾内外,丞相权力大大削弱。

4、加强中央军力:在原来的南北二军的基础上,建立八校尉、期门和羽林。

5、设置刺史:惠帝时期部分恢复了秦朝的御史监郡制度。武帝的前106年,把全国划分为13个检查区域,叫13州部,建立刺史一名。

6、任酷吏,严刑法

7、统一货币:取消郡国铸钱权力,专令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

8、筦盐铁和实行均输法、平准法

筦盐方法:在产盐区设立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官家收购发卖。

筦铁方法:在产铁区设立铁官,经营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吏多由盐铁商人充任。

均输法:由大农在各地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从出产处转运他处出卖,再到卖处收购其他物品,异地出卖,辗转交换,把关中所需物品运至长安。平准法:由大农在京师设立平准官,接受均属货物,按长安市场价格涨落情况,贵则卖之,贱则买之,用以调剂供需,节制市场。

9、算缗和告缗

算缗:前119年,武帝“出算缗钱”,规定商人及手工业者,无论有无市籍,其存积的货物,都必须向政府申报,每2000钱纳税一算,及为120钱。

吿缗:前114年,武帝下令“吿缗”,鼓励告发,并规定以所没收违令商人资财的一半将给告发人。

光武帝对豪强地主武装的安抚与斗争

背景:在割据战争的过程中,面对武装地主豪强,刘秀一方面采用武力削平,另一方面安抚,以官位相诱。统一之后,地主豪强的势力很嚣张,东汉统治很不稳定。

措施:度田,公元39年,光武帝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和户口年纪。目的:除为了掌握确实的名籍和垦田数目,以增加税赋收入外,更重要的是企图通过户口年纪的检核,以控制和解散豪强武装。

影响与局限性:结果打击了豪强地主,豪强武装转为隐蔽状态,割据形势相对缓和。但豪强地主势力没有根本削弱,土地兼并仍在继续发展,广大人民生活困苦。

专制体制的完备:

1、人仕安排:一反汉高祖以功臣任丞相执政的办法,不给功臣以实职,剥夺

他们的兵权。不让外戚干预政事,下令相互纠察,诛戮外戚、诸侯、豪强、官吏等。

2、制度建设:中央,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实

际权力在由皇帝亲信大臣组成的尚书台。标志着专制皇权的加强。地方,裁并四百多县,废除内郡的地方兵,招募农民和刑徒,由中央和皇帝指挥。

3、思想文化:儒学是统治者的精神武器,特别提倡讲经论理,从儒生中选择

统治人才。又用孝廉、征辟制,网罗地主士大夫的子弟做官。

清议与党锢

清议: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成为“清议”。善于清议的人,被视为天下名士,他们对于人物的褒贬,很大程度左右着乡间舆论,因而影响到士大夫的仕途进退。对于当时政治腐败的情况,起到一定的激浊扬清的作用。但由大官僚和世家大族操纵选举,进退人物,更有为博得清议之名,造成社会虚伪的风气。太学生一般出自地主阶级同官僚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太学就成为清议的中心。

党锢:公元166年,李膺杀与宦官有密切关系的张成,张成子弟诬告李膺,并且桓帝在宦官怂恿之下,收系李膺,并下令郡国大捕党人二百多名。第二年,李膺及其党人被赦归田里,禁锢终生。史称“党锢”事件。

从提倡黄老到独尊儒术

背景:文景时期,新的社会问题出现。王国问题,诸侯王国势力凌驾朝廷;土地问题,商人日益滋长,兼并农民土地;边境问题,北方的匈奴对汉无休止的侵掠。过程:1、秦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发展。焚书事件又使得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西汉初年,汉高祖继续实行秦代的挟书之律,蔑视儒学与儒生。

2、在学术思想发展的低潮中,道家的无为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占据支配

地位。主要著作有陆贾的《新语》,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

3、文景时期,政治思想就出现了从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变化的趋势。

4、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前135年,田蚡为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①国家在思想领域方面得到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统治。

②后期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阻碍了近代化的演进。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继而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 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领荆州,进击江东,与孙权和刘备联军相遇于赤壁,在双方兵力悬殊是情况下,孙吴统帅周瑜乘东南风焚烧曹操水军,与刘备军队水路并进,迫使曹操退回北方。此战决定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淝水之战

过程: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

无外族侵略。

胜败原因:秦军是由临时征集而来的各族人民组成,离心离德,不愿作战,更不愿自相残杀。东晋“君臣和睦,上下一心”,北府兵战斗力强悍。前秦后方混乱,矛盾不断。

意义: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的胜利,使南方人民避免了外族统治者的摧残,使南方经济文化免遭破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孝文帝改革

背景:文成帝以后,北方的民族已趋缓和,民族之间的战争出现较少,而阶级矛盾却逐渐发展起来。由于过度剥削,自耕农经济不稳,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措施:吏治改革(冯太后),规定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为定,不拘年限;并颁布俸禄之制,规定俸禄之外贪赃满一匹者处死。文帝继续整饬纪纲,严明赏罚,使得腐败的吏治有所澄清。作用:整肃官僚机构,巩固了统治,为其他改革创造了条件。

三长制:就是重建乡官系统,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氏,五里立一党长,选择本乡“豪门多丁”者为之,用以代替宗主督护的统治。

均田令:……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废除九品混用的征收租调的办法。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土地所有制的一种补充形式,是在自耕农民稀少的特定条件下出现的。北魏朝廷把自耕农连同原有的小块耕地一起,按均田令规定的土地项目载入户籍,并且限制桑田的买卖,不许无故迁移,以加强对他们的控制,保证国家的租调收入和徭役征发。)

494年,迁都洛阳,进一步封建化

改革旧俗,易服,禁语,改姓

影响:在征服汉族和其他民族中,鲜卑拓跋部自己不得不被汉族文化所“征服”同时,鲜卑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等优秀文化被汉族吸收,对北方的经济生活起着一定的影响。同时在不同的意义上推动了拓跋部封建化的完成,推动了民族的融合。

占田制

背景:西晋统一以后,全国短暂的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户口大量增加,社会生产发展和国家力量得到增强。魏初的屯田制由于豪强大族的兼并,和自身的军事组织形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渐遭破坏。

措施:晋武帝即位前后,两次下令罢屯田官,废除屯田制。同时280年,颁布户调式。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占田制:规定男子可以占田70亩,女子30,丁男50,丁女20,次丁男25。(占田,指农民保有土地的假定指标;课田,指农民应负担田租的土地数量。)户调制:规定丁男之户,每年调绢三匹,三斤,丁女或次丁男为户者折半交纳。

目的(占田制和户调制):通过田租、户调的调整,尽可能加强对农民的控制,防止他们继续脱籍逃亡。但西晋时期豪强势力强大,剥削严重,政府无力严格控制农民的户籍,也无法掌握确实的垦田亩数,因此占田制不可能长期实行。

品官占田荫客制:规定官僚可以按官品高低占有土地从10顷到50顷;占有佃

客从1-15户;占有衣食客1-3人。此外,他们还可以按官品高低屁荫亲属作自己的依附农民。没有数量限制。

目的:保障官僚的特权(特别是以贫苦的族人为荫户),同时又限制他们过分强大,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但这种限制并无成效,大官僚早已奴客众多,水確遍各地。

中国古代史复习(二)

孝感2019年历史中考考试说明考点整理(二) 【秦汉时期】 考点1:秦兼并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①秦王嬴政,先后吞并六国,完成统一, ②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建立皇帝制,称秦始皇定都咸阳 (2)秦统一中国的意义 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3)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百官。 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①经济上:统一货币:度衡量,修筑驰道,统一车轨。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②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探远的影响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④思想上:进行了“焚书坑儒”,推行法家思想。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⑤军事上:反击匈奴,为防范匈奴而北修长城。 考点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统治 2.措施:(1)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从此确立了古代中国的统治地位,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但不放弃法家(3)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边患(4)文化上: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学校。大力发展儒家学说 3结果: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军事、文化上实现高度统一,进入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2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2 人类产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我国古代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和半坡氏族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方式不同②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③使用工具不同④社会生产方式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约至前3500年)。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④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请回答3-6题: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候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5.下列关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和西周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瓷器 C.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西周时古蜀国青铜艺术的杰作 D.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6.商代历法的最大成就是() A.日食、月食的记录 B.干支纪日法 C.关于闰年的规定 D.发现五大行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结合有关史实回答7-9题: 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衰微 B.民族融合加强 C.井田制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C.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必修一至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专题一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 1、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1) 耕作方式的变迁: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②商周时期:石器锄耕。③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 (2) 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②夏、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③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 2. 手工业 (1) 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 商周青铜铸造十分繁荣, 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最著名。 (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 商朝时己能烧制出原始瓷器。 3. 商业 (1)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 春秋战国时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4. 经济政策:战国时期, 商鞍在秦国实行变法,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 都继承并发展这一政策。 考点 2、政治制度 1. 分封制 (1)含义: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2)义务及权利: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内, 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3)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了边远地区, 扩大了统治区域, 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 宗法制 (1) 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 (2)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 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政治制度强调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注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考点 3、精神文明 1. 汉字 (1) 6000多年前, 原始文字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 脱离图画, 形成汉字。 (2) 商朝时, 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 汉字按照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 其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2. 中国画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这样说的目的是() A想实行焚书坑儒 B准备攻打匈奴 C反对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D准备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3、《齐民要术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而不录。”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 A、反对 B、赞同 C、听其自然 D、主张适当改变 4、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是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5、王安石设想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 收入。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B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 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 )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 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 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 )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 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C.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 D.为隋唐的统一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10、“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12、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减轻徭役 B.提倡农桑 C.加强军事 D.整顿吏治 1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 ★(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 第1课: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 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 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 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 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 3、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_含答案汇编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选择题 (本卷共有 3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 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 的发展。据此回答 1-4 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 .原始社会后期 B .商朝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 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 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 .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 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 因而它长期的实行, 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 ( 《货殖列传》 ),说明秦汉 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 作的传记, 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 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 .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 .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 .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 .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 .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 .修建防御工事 B .和亲与互市 C .进行战争 D .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 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 使当地文化丰 富多彩。据此回答 7-8 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 ,主要是由于 ( ) A .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C .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 C .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 回答 5-6 题。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 B .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D .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综合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史综合复习 一.封建社会的主要线索 (一).封建社会的五大分期及历史特征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辽、宋、夏、金、元: 明清: (二)、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主要特点: 政治上:(1)(2)经济上: 文化上:(1)(2)二.古代政治

(一)关于国家统一 1、结束长期分裂的四次大统一 ①史实: ②促成统一成为主要趋势的因素 △中央______制的建立与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南北______发展和交流,经济联系加强,促进统一。 △儒家_________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 △民族______使民族间的交往、关系密切,民族间的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扩大 △人民_____________(历史趋势) △统一的核心_________________ 2.局部统一 北宋统一 3.对统一的认识 ①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_____________,是主流;统一的时间长,统 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统一的_____性越来越大。 ②统一的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_______ △有利于______发展,文化____________ △有利于边疆的_______

△有利于抵御______________ △有利于提高_______________ 4.主要统一王朝的相关内容作比较(秦、隋、元) (二)重要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产生根源 △封建经济基础决定 △分散的小农经济 △地主阶级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与特点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特征是个人______专行,集各种_____于一身,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包含三层:一是个人独裁;二是个人终身制;三是家族世袭制。 △中央集权是政体形式,特征:是地方政府在各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官吏是任免制 △总特点: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听命皇上;,皇权至高无上。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过程(时期、主要内容、评价) △初步形成—— △确立—— △巩固—— △完善——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A.原始社会后期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②③④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A.修建防御工事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 ★(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第1课: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 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 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 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 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3、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4课: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开始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_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十二套密卷 第01卷 中国古代史综合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卷中国古代史综合卷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24.夏商周三代时姓与氏分离,姓源于母系氏族且多带女字旁;氏则主要来自父系贵族的封国封地。战国至秦代以来,姓氏逐渐合并而简称为姓,而氏则专指女子出嫁后的娘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民族融合趋势促进姓氏发展 B. 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 C. 女权社会被男权社会所取代 D.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答案】D 【解析】“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表明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主要考查分封宗法制的解体。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25.学者对秦始皇陵修陵人乱葬坑中的人骨取样进行 DNA 检测,数据显示劳工中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其中大多数来自中国南方,没有样本显示明显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个体。检测结果还不能为乱葬坑中人骨种族属性下最终的结论。这一研究说明 A. 秦政权的统治政策具有明显地域性 B. 秦政权带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色彩 C. 现代科技为考古学提供了精确方法 D. 现代技术可以拓展史学研究的领域 【答案】D 【解析】A.题干信息只是个案,不能由此得出秦政权的统治政策具有明显地域性,故不选A。 B.从题干中看不出秦政权带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色彩,故不选B。 C.项说法与题干“检测结果还不能为乱葬坑中人骨种族属性下最终的结论”信息相悖,故不选C。 D.由题干信息可知,通过现代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史实,这表明现代技术可以拓展史学研究的领域,故D正确。 故选D。 26.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人类产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我国古代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和半坡氏族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方式不同②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③使用工具不同④社会生产方式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约至前3500年)。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④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请回答3-6题: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候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5.下列关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和西周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瓷器 C.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西周时古蜀国青铜艺术的杰作 D.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6.商代历法的最大成就是() A.日食、月食的记录 B.干支纪日法 C.关于闰年的规定 D.发现五大行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结合有关史实回答7-9题: 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衰微 B.民族融合加强 C.井田制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C.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1、原始社会:禅让制(民主推选首领) 2、奴隶社会:世袭制(禹传启,家天下) 3、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朝),科举制(隋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㈠发展历程: 1、萌芽:战国、法家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初步建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3、正式建立:秦朝表现:政治上“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 设郡县制”,思想上“焚书坑儒”。 4、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儒思的正统地位。 5、完善:隋唐⑴实行“三省六部制”。⑵实行“科举制”(创立:隋炀 帝,进士科。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考诗赋。衰落:明朝八股取士。废除:清朝。影响:改善用人制度;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6、新发展:宋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 书省,简称“行省”,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7、强化:明清⑴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中央废中 书省、丞相,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削藩、迁都北京。⑵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社会恐怖、摧残人才;禁锢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㈡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三:清明统治(封建治世)1、文景之治(西汉):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以德化民。2、贞观之治:勤政爱民;轻徭薄赋; 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人才和重视纳谏。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4、开元盛世: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5、康乾盛世。 中国古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1、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 统一。)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宏观概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一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原始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氏族的特点之一是() A.按贫富组成 B.按血缘关系组成 C.按性别组成 D.按非血缘关系组成 2. 在陕西发现的与北京人同属猿人时期的古人类是() A.郧县人 B.和县人 C.蓝田人 D.丁村人 3.半坡氏族的婚姻形式是() A.族外婚 B.族内婚 C.对偶婚 D.一夫一妻制 4.下列文化中,以玉器而闻名的文化是()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5. 原始社会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是在() A.母系氏族社会后期 B.父系氏族社会前期 C.父系氏族社会中期 D.父系氏族社会后期 6. 下述不属于原始宗教观念的是() A.上帝崇拜 B.祖先崇拜 C.图腾崇拜 D.自然崇拜 二、填空题 1. 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在湖北_____________县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____________年。 2. 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中反映,在我国文明社会前夕,于东部、南部和中原地区分布着三大部落群,分别是东夷、苗蛮和_______________部落群。 3. 考古发现中,代表史前制陶业高峰的是发现于____________文化遗址中的“蛋壳黑陶”。 4. 马克思说,人类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 5. 原始社会末期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文献记载中被称为“四岳”的_____________。 6. 地处西安市东郊的_____________遗址是保存最完好的仰韶文化遗址。 7. 大约在距今_________左右,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 三.判断下列陈述是否正确 1. 我国典型的父系氏族公社遗址为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遗址。 2. 原始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是血缘家族。 四、名词解释 1. 禅让 2. 图腾崇拜 3. 族外婚 六.简答题 1. 略说原始社会组织演进过程中婚姻形态的变化过程。 2. 简述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各自的特点。 1

中国历史知识复习考试题目

中国历史 1.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是() A.商 B.周 C. 汉 D. 唐 2.我国古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界点是() A. 商朝与西周 B. 战国和秦朝 C. 秦朝和汉朝 D. 南北朝和唐朝 3.下列不属于春秋五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鲁国公 D.蔡桓公 4“战国七雄”指() A.秦、齐、楚、赵、魏、燕、韩 B. 秦、齐、楚、赵、魏、晋、韩 C.秦、齐、楚、赵、魏、吴、韩 D. 秦、齐、楚、赵、魏、燕、宋 5.《史记》的作者是()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吕不韦 D.孔丘 6.《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孙膑 B.孙武 C.张良 D.韩信 7.创造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国传统医学所采用的是()A.华佗B.张仲景C.李时珍D.扁鹊 9.下列不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之一的是() A.民族 B.民权 C.民生 D.民主 10.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12.雅典、开罗、罗马与中国古代的()被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A. 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13.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是() A. 1912年5月4日 B. 1918年5月4日 C. 1919年5月4日 D. 1921年5月4日 14.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是() A.刘家峡水电站 B.鲁布革水电站 C. 石龙坝水电站

D. 葛洲坝水电站 15、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疆域最大? A.秦 B.汉 C.唐 D.元 16、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 A.1839年 B.1840年 C.1841年 D.1842年 17、我国进行抗美援朝是在哪一年? A.1949.10 B.1950.10 C.1951.10 D.1952.10 19、成语“卧薪尝胆”说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物的故事? A.夫差 B.勾践 C.伍子胥 D.孟尝君 20、司母戊鼎铸造于哪个朝代? A.夏 B.商 C.周 D.春秋 23、墨家的代表思想是? A.无为 B.中庸 C.兼爱、非攻 D.法治 24、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的哪一个诸侯国? A.赵 B.秦 C.楚 D.魏 26、和陈胜一起发起大泽乡起义的是?

中考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封战国:()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建规定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权至高无上; 专秦朝中央设置丞相、()、()等官职,地方推行(); 制焚书坑儒,加强()。 主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义设立三省六部制 中隋朝开创()用人之权收归中央。 央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发展了隋代开创的()制 集宋太祖通过(“”)的方式解除石守信等武将的兵权; 权北宋实行文治,消除地方分裂因素。 政实施行省制度,中央设(),地方设(); 治元朝中央设(),管辖西藏和少数民族事务; 的 建在中央:朱元璋罢中书省,废宰相制,权分(),设殿阁大学士 立明朝明成祖时设内阁; 与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 加思想上:规定科举考试采用() 强清朝:在中央:雍正时创立()、乾隆时撤消()。 思想上:大兴()。 目的:加强对各地统治。 地西周:分封制办法:周王对贵族“授民授疆土”。诸侯与周王关系为效忠和接受效忠。 方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权力起了重要作用。 统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地方。 治秦朝:实行郡县制度,郡守、县令管理地方,都由皇帝任免并听命于皇帝。 与西汉:汉武帝采取了削弱侯国实力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行隋唐:地方上设州、县,隶属于尚书省。 政元朝:行省制度:中书省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措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分别管理地方行政、司法、军事 施三权相互牵制,统于中央)。 (六)、难点互动 1、秦朝和隋朝,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大一统朝代。比较一下,它们还有哪些相同点? (1)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沿用。如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开创了科举制。 (2)都兴建了一项闻名于世的伟大工程:秦修长城,隋建大运河。 (3)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4)都因统治者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 (5)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教训。西汉、唐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繁荣局面。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历程中,国家曾经出现过几次分裂局面,但更多的仍是统一时期,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分裂和统一 1、中国古代史上分裂和统一概况 政治分裂时期四个实现全国统一的王朝九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 唐朝、元朝、明朝、清朝 注意:北宋的统一是局部性统一,只是完成了中原汉族地区的统一。在中国范围内,还存在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2、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的原因和王朝统一的条件 分裂时期分裂原因 统一 王朝 统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发展的必然 结果,加上周王室东迁 以后,王室衰微,诸侯 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 令,各诸侯国之间争霸 兼并战争不断 秦朝 (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为统一 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 渴望统一 (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 统一战争的条件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制定出正确地统 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割据 势力的恶性发展;少数 民族南下,民族政权之 间长期混战不休 隋朝 (1)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的条 件成熟(2)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统一奠定了经 济基础 (3)隋文帝进行改革,增强了国力,并且加强军队建设,制定正确的 战略策略 (4)陈朝政治腐败,军纪松弛 五代 辽宋夏金元时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的发展;少数民族政权 的崛起 元朝 (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 (3)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4)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3、中国古代史上四个大一统王朝 朝 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史中考复习归纳与试题回放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第十一中学刘建宏刘铁山 一、中国古代史内容概述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境内至少在17O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本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原始人类及文化遗存、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禅让制、夏、商、周三代更替、分封制、灿烂的青铜文明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中考涉及较多的是商鞅变法、孔子的思想教育贡献,墨子、孟子、韩非的观点等。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本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秦汉时期的文化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本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三国鼎立的局面、主要战役、几次局部统一、江南地区的开发、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艺术等。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而又开放的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本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隋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凿、唐朝出现清明治世局面的原因及表现、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完善及影响、唐朝的民族关系、外交关系、外交成就、唐朝的先进农业文明代表曲辕犁、筒车等。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本部分主要内容有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原因、表现和影响、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及影响、宋元时期科技成就、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词的代表人物、风格和书法“宋四家”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