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画像石_嫦娥奔月_图的造型艺术与宗教品质

汉画像石_嫦娥奔月_图的造型艺术与宗教品质

汉画像石_嫦娥奔月_图的造型艺术与宗教品质
汉画像石_嫦娥奔月_图的造型艺术与宗教品质

汉画像石“嫦娥奔月”图的

造型艺术与宗教品质*

赵红

提要汉画像石中共有“嫦娥奔月”图四幅,皆出土于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墓。四图在构图内容与造型艺术上呈现出各自的风格和特征;但通过对其在墓葬中出土位置及与其它画像石组合关系的考察,则四图又具有着相同的现实功用与宗教品质。

关键词汉画像石“嫦娥奔月”图造型艺术宗教品质

在目前可见汉画像石中,共有“嫦娥奔月”图四幅,皆出土于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墓。综观四图的内容与造型,大致相仿,都以巨大的圆形满月居于画面左侧,嫦娥则与月轮处于同一水平面,配置在画面中部偏右位置,人首蛇躯,有双爪,后拖曲尾,作翩然飞翔之状。

但若对之细加比较、区分,则四图在具体表现和细节勾画上又有各自的风格和特征

图1

1964年出土于南阳西关汉画像石墓的“嫦娥奔月”图(图一),高64厘米,长119厘米。①画面左上方绘刻一轮圆月,内有肥硕的蟾蜍一只,头西尾东呈俯卧姿态,肚腹紧贴月面,四肢奋力伸张,与身体几成平面。月像右侧一女子人首蛇身,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身后长尾屈曲蜿蜒,上饰倒钩状细短羽毛,疏落排列。双臂挺直前拱,抵住圆月外沿,面向月轮,作升腾状。周围云气缭绕,并有大小不等的九星散布其间。画面构图丰满,但繁而不乱,勾勒工细,一丝不苟,多用富于弹性的圆弧线,使形象饱满圆润,运动感很强,嫦娥飘然飞举之形、神毕现。

1965年出土于南阳英庄汉画像石墓前室盖顶的“嫦娥奔月”图(图二),“画像左边刻

*①本文为西南民族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资助金项目“嫦娥、羿神话的文学移位及其文化意蕴”

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4884。

王建中:《中国画像石全集·河南汉画像石》,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幅。

图2

绘满月,月下有云团,其右刻嫦娥,人首蛇身,仰面,将奔入月中。”①图中满月盈圆,云团边

沿呈波纹形起伏,

烘托圆月。嫦娥身体与画面底边平行,头戴圆冠,面部微微上仰,眉目虽不甚清晰,但表情似非常严肃。背部略为凹陷,使臀部显得较为挺翘,有细尾,向上卷曲呈

半圆形。上、

下四肢皆向下弯曲,在空中作用力撑持之态,似正欲飞身入月。身后有疏淡、轻盈的流云飘浮。画面布局开阔疏朗,线条豪放流畅,特别是嫦娥之像,形象饱满,动感十足,对其动态瞬间的把握和表现非常准确、生动

图3

1985年冬出土于南阳蒲山汉画像石墓前室墓顶的“嫦娥奔月”图(图三),嫦娥形象与前两幅多有差异。虽亦是“画面左方刻一月轮,其右刻一女子为嫦娥,人首蛇身,后拖

曲尾,有双爪,头梳高髻”,但右臂微微高抬,握拳向前直伸,似要揽住月轮,左臂则呈圆形

弯曲,紧贴身体,抱于腋下。身侧无云团或云气装饰,只有八星分为三组环绕,其中两组为

三连星,一组为两连星。“此画像和以前发现的有所不同,为研究嫦娥奔月这个远古神话

提供了新的资料。

”②汉画像石中还有一幅“嫦娥奔月”图(图四),内容较为丰富。

③画中左上仍刻满月一①

③南阳博物馆:《河南南阳英庄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河南南阳县蒲山汉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1年第4期。《南阳汉代画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35幅。

图4

轮,其下一女子为嫦娥,头绾夸张高髻,向后略略倾斜,脸孔直面前方,显得端庄、威严。身着宽袖贴身锦裙,裙摆随风微动起伏,摇曳生姿,腰间秀带在身后飘摇摆动,与细长的蛇尾略有缠绕,相映成趣,将其瘦细、柔美的体态衬托得更加纤盈而舒展。中刻一人与嫦娥侧身相对,面庞稍垂,低眉顺目,拱手胸前,作拜谒状。其后又刻一奇兽,双首,独角,长颈,头向嫦娥。画面布局富有平衡、和谐之美,对嫦娥在空中飞舞姿态的呈现,无论是飘飞的裙袖,亦或是摆动的长尾,都抓住了其动态瞬间的微妙变化,使造型飞扬灵动,生意盎然。同时,以拜谒者之静态衬托嫦娥之动态,于动静结合中,展现画面生动、活泼又沉稳、雅静的节奏感。

关于“嫦娥奔月”神话,古代典籍之中多有记载,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篇有“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嫦娥奔月”之句,①李善注《文选》时又径引《归藏》旧文:

《归藏》曰: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谢庄《月赋》注)

《周易》、《归藏》曰: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王僧达《祭颜光禄文》注)②

《归藏》为古代占卜巫书,郭沫若先生以为,就是荀勗对和《竹书纪年》同时出土于汲冢的《易繇阴阳卦》的拟名,其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惜宋代以后就散佚了。三段引文虽然记述简略,却可由《归藏》的成书时间将“嫦娥奔月”神话的产生年代上推至战国以前。在传世文献中,则以《淮南子》为载录“嫦娥奔月”神话之最早者,其《览冥训》篇言:“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东汉末年张衡《灵宪》一文,对这则神话的叙述更为详细:

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③

此外,西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嫦娥奔月”条、清马骕《绎史》卷十三中也有相似文字。以汉画像石四幅“嫦娥奔月”图的图像内容与相关史料记载相互参校,可知在两汉时期,“嫦娥奔月”神话已经广为流传了。不过,图像的呈现显然要比文字的表述更为具体

①②

③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215—216页。

[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04页、第

1426页。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77页。

且逼真,从对个别细节的打磨与雕琢,到整体构图的圆融与精巧,繁缛中不失清丽,华美中映衬飘逸,以高超、精熟的石刻技法,在造型艺术上赋予了“嫦娥奔月”神话动人的美感。

若细考汉画像石四幅“嫦娥奔月”图的发现情况,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它们皆出土于汉墓之中,位置多为墓室顶壁,且通常与星座图、神兽图、升仙图并列出现。仅以英庄和蒲山两座汉画像石墓为例,前者墓室盖顶有四块画像石,分别为“嫦娥奔月图”、“虎车雷公图”、“应龙升腾图”和“阳乌图”;后者前室墓顶也有四块画像石,分别为“嫦娥奔月图”、“升仙及白虎星座图”、“苍龙星座图”和“羽人升仙图”。在不同年代、不同区域的不同汉墓中却出现如此题材内容相似、位置安排相同的“嫦娥奔月”画像石,表明这绝不仅仅是单纯为了墓葬美观而进行的图案装饰,而是有着更为直接、目的性更强的现实功用,换言之,在艺术性的审美意义之外,还有着功利性的宗教意义。

出于畏死求生、本能救护的心理和企望自由、快乐的内心驱动力量,汉人在生前虔诚的抱持着神仙信仰,急切而热烈的追求肉体不灭的同时,也极为真诚、切实的相信死后即使身体归土,然而灵魂依旧可以在“彼岸”享受美好浪漫的生活。因此汉人事死如生,希望借墓葬建构理想而舒适的另一个世界,即“神鬼世界”,以表达一种对生命遥远而深沉的精神寄托。“汉人墓葬的神鬼世界是一个大的形象系统……这一大系统可分为如下三个子系统:(1)神祗所居的天国世界;(2)墓主人阴间的生活世界;(3)魑魅魍魉与打鬼辟邪的形象世界。三者之间,‘墓主人的阴间生活世界’是连接‘神祗世界’与‘鬼魅世界’的枢纽。”①墓主人的灵魂在阴间世界继续生活,一方面要努力获得神仙羽人的引导、祥禽瑞兽的帮助,羽化登仙,进入到“神祗所居的天国世界”;另一方面,还要随时防范“鬼魅世界”中四方魑魅魍魉对灵魂的侵犯与打扰。而对比汉画像石“嫦娥奔月”图的表现内容与出土位置,其应为构筑高高在上的“天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日月运行、斗转星移、云雾缭绕;那里仙人驾鹤巡游、仙兽展翼飞腾;好一派自在快活、逸乐逍遥的美妙景象,这正是墓主人热切渴求、心向往之的天上仙境。而“嫦娥奔月”神话“看似纯粹的神话,其实是仙话了的神话”,②最主要的依据便是其中所包含的吞服不死之药、入月成仙的内容。嫦娥的平地飞升、羽化得仙对于匍匐在神仙信仰之下、对升仙长生充满无限祈盼的汉人而言,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是其企望并追求生命不朽、灵魂永续的重要精神动力。

无独有偶,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帛画上,也绘有一幅“嫦娥奔月”图,③与汉画像石四幅图像正可相互印证,来说明汉墓顶壁绘刻“嫦娥奔月”神话,具有着标明“神祗世界”,从而与“阴间世界”和“鬼魅世界”相对立构成三重“神鬼世界”,以及通过拥有不死之药而登仙的嫦娥形象接引墓主人升入天国的双重宗教意义。

这一块“T”形帛画的上方左侧,所绘“嫦娥奔月”图的画面为:一弯镰刀形的白色弦月高悬天宇,镰月上部是一只身形硕大的蟾蜍和一只体形较小的兔子,周围缭绕着云气;而镰月下方则有一个人兽合体形象的女子,身着宽袖长襦,侧身斜立,头向上仰面,双手用力上举,向月飞奔。对于帛画的空间结构关系,当前学术界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即上部绘天国景象,中间绘人间生活,下部绘阴间世界。不论从构

①②③陈江风:《汉画像“神鬼世界”的思维形态及其艺术》,《中原文物》,1991年第3期。

袁珂:《嫦娥奔月神话初探》,见《神话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5页。《中国绘画全集·战国至唐》,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5、6幅。

图原则还是从内涵上的主次关系来看,这三个部分并非并列平行的叙事性的图像组合,而是以一种相关性方式进行排列的,表达对死亡现象的理解和对死后复生的想象。此帛画是墓中覆于死者棺柩上的铭旌,《礼记·檀弓下》云:“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郑玄注谓:“明旌,神明之精。”在古代丧葬仪式中,铭旌是送殡时的“开路”和“引魂”之物,因此帛画上部所出现的日载金乌,月载蟾蜍、玉兔以及日居于东、月居于西等内容,中间绘墓主人人间活动的种种场景,下部以各种怪兽构成地府的缩影,这种构图模式在汉魏以来的墓葬壁画、砖石画像中比较常见。按照自上而下的解读顺序,多元图案的组合其实是为了表达一个主题,即引魂升天,将铭旌作为引魂幡来引导、保护死者的灵魂得以顺利进入天国、归宿仙境。正是在这一升仙思想作用下,以嫦娥飞奔入月来隐喻、象征墓主人死后能够获得再生,在仙界复苏生命以享受美妙的神仙生活。比较出土于长沙战国楚墓的一幅人物龙凤帛画,画面布局与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基本相同,熊传薪先生在《对照新旧摹本谈楚国人物龙凤帛画》一文中作出了明确解释:“实际上,原画的构图和布局,有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天空,有展翅欲飞和扶摇直冲的凤和龙,中层为妇人,即为墓主人的化身,下层为弯月状物,似为天地。因此,从帛画的构图和布局来看,三者密切相关,反映了我国古代‘引魂升天’的神仙思想。”①这两幅战国和西汉帛画的根本内容是一致的,都是为死者招魂而设,希望其魂能羽化登仙,飞升天国。区别只在于后者所表现的是在彼岸世界墓主人个体生命复苏的过程,而前者表现的则是墓主人个体生命复苏的结果,后者中嫦娥奔月的最终目的正是要实现前者中墓主人立于弯月之上的那种状态。诚如李立先生所论:“显而易见,帛画主人公脚踏的‘弯月状物’即是墓主人生命得以再生的载体,也就是能够体现生命生而死、死又生这一生命永恒性的月。毫无疑问,帛画描述生命形式已经结束的墓主人立于弯月之上,其意图只能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这样的画面,期望墓主人生命的复苏。”②所以,马王堆汉墓帛画上的“嫦娥奔月”图蕴含着深刻的原始宗教意义,嫦娥形象作为一种隐喻和象征,表达了对生命复苏的深切渴望,具有浓厚的宗教功利色彩。

以上述分析反观四幅汉画像石“嫦娥奔月”图,其与星座图、神兽图、仙人图并列于墓室的顶壁之上,则导引墓主人升入天国而成仙得福的宗教品质是相当鲜明的。

而嫦娥飞升入月化为蟾蜍的神话,之所以能够使汉人引申并确信其具有可以帮助墓主人升天为仙的宗教意义,除了“嫦娥奔月”神话的内容与不死之药相关连而外,还与“嫦娥奔月”神话的深层意蕴原本即为冲破生命有限的物质存在而获得生命永恒的精神本质的“变形”神话紧密相关。文化哲学大师恩斯特·卡西尔在论及神话思想基础时指出:他们(原始人)的生命观是综合的,不是分析的。生命没有被划分为类和亚类;

它被看成是一个不中断的连续整体,容不得任何泾渭分明的区别。各不同领域间的界限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栅栏,而是流动不定的。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之内绝没有特别的差异。没有什么东西具有一种限定不变的静止形态:由于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形,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为一切事物。如果神话世界有什么典型特点和突出特性的话,如

①②熊传薪:《对照新旧摹本谈楚国人物龙凤帛画》,《江汉论坛》,1981年第1期。

李立:《文化嬗变与汉代自然神话演变》,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果它有什么支配它的法则的话,那就是这种变形的法则。①

中国许多上古神话都包含着一个基本情节———变形,从炎帝少女游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到帝之季女未行而亡化为瑶草,从夸父逐日道渴而死、杖化邓林,到互人之国颛顼死即复苏、蛇化为鱼,都是借助冲破生命原本的、固定的初犯之形,来实现对时间拘束的挣脱,对空间囹圄的超离,对现实规范的鞭挞。同样,嫦娥化蟾蜍实际上也是在以变形来代替死亡,以变形来重获新生,通过生命形式的转化表达对生命能够永续的认识固执的坚持。同时,古人通过对月相周期性晦明变化的观察,以及对蟾蜍生物特性的掌握,将月之盈亏循环、蟾蜍的形体特征及繁殖能力与女性特有的生殖功能相联系、相比较,从而在心理上认定月和蟾蜍具有深刻的生命内蕴。对此,赵国华先生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中,谈及月亮神话的起源时曾精辟的指出:

天上的月亮夜夜变化,很是神秘,成了吸引人类细心观察的一个对象,远古人类发现,月亮由朔到望,再由望到朔,二十八天是一个变化周期。女性们又发现,自己的信水也是二十八天为一个周期。她们遂将信水与月亮联系起来,称之为“月水”、“月信”、“月经”。月亮由亏到盈,再由圆到缺,还使女性先民进一步联想到自己怀胎后日渐膨起、分娩后重新平复的肚子。在远古先民将蛙(蟾蜍)作为女性子宫(肚子)的象征以之后,他们力图对月亮的盈亏圆缺作出解释。于是,他们想象月亮是一只或者月亮中有一只肚腹浑圆又可以膨大缩小的神蛙(蟾蜍),主司生殖。因之,初民又崇拜月亮。这就是月亮神话的起源,这就是月中蟾蜍的来历。②

从这个意义上讲,看似天真而浪漫的嫦娥奔月化为蟾蜍的内容,实质而言已经包含有描述生命的原委与曲折、咏叹生命的情操与价值的深刻意蕴。

所以,嫦娥入月得仙也好,嫦娥勇化蟾蜍也罢,在富有诗意的“嫦娥奔月”神话背后,始终有一种一以贯之的精神力量在牵动、维系着神话的每一个情节,那就是对生命的坚持,对死亡的否定。而这,才是汉墓中一再以同一内容、同一位置出现画像石“嫦娥奔月”图的根本原因:由人性根深蒂固的求生本能所驱动的汉人对成仙永生执著而热烈的追求。

(作者通讯地址赵红成都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610041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00875)

(责任编辑晓思)

①②[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艺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114页。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5页。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篇一: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 有个叫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用宝弓神箭,射下九个太阳。最后那个太阳一看大势不妙,连忙认罪求饶,后羿才息怒收弓,命令这个太阳今后按时起落,好好儿为老百姓造福。 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美丽贤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王母娘娘十分钦佩羿的神力和为人,赠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长生不老。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和乡亲,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后羿有个徒弟叫蓬蒙,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好自己升天成仙。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天近傍晚,找借口未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把药全部吞下肚里。马上,她便身轻如燕,飘出窗口,直上云霄。由于嫦娥深爱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就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 听到消息,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宫,默默地遥望下界,思念丈夫和乡亲们。她那美丽的面孔,使得月亮也变得格外圆格外亮。 后羿和乡亲们都在月光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从此年年如此,代代相传。由于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为中秋节。 篇二:有关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有关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

徐州汉画像石

引论 从内容上看,画像石所表现的几乎无所不包,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汉代社会而且表现了一个想象奇异的神话世界,把汉朝人脑子里所想的,所需求的都揭示出来了。事隔两千年左右,社会的变化很大,当我们在欣赏这些刻在石头上的画面时,有的虽已不明其意,也有的并不陌生。譬如那些礼仪和宴会上的场面,庖厨和杂技,以及耕田者,纺织人和打铁的人。有些生活和生产的方式仍然继续。由此也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脉络是难以割断的。它的变化正是说明文化的生命力,源远流长不等于一成不变,有变化才有活力,有活力才能发挥前进,所以说,事隔两千年左右,我们回头看那些画像石时,有的看得懂,有的看不懂。可以说是很自然的现象。因此需要对画像石进行“解读”和“诠释”。 一、徐州汉画像石的历史和发掘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清同治《徐州府志》碑碣考中就有徐州沛县发现汉画像石的记载。民国年间,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张伯英(徐州人)也收藏、保存了一些汉画像石,但这些都是未经科学发掘的零星发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铜山县的茅村、洪楼、苗山、白集、利国、柳新、汉王,睢宁县的张圩、邳州市的燕子埠、新沂市的瓦窑、沛县的栖山等乡镇,保护性发掘了一批汉画像石墓。目前,徐州地区保存的汉画像石共有1300多块,其中,大部分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内,现在实际对外展出的有600多块。 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从雕刻技法、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上看,不同于河南南阳、陕北、晋西、四川一带的汉画像石,而和山东南部一些地区的汉画像石极为相似,因为这两个地区在汉代同属徐州刺史部,经济、文化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形成了同一风格。 汉代画像石艺术是在当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厚葬之风盛行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和艺术渊源,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那精美的画面不仅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而且使我们得以窥见汉代社会风貌。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两汉时期一直为封建王朝所重视。西汉初期,刘邦封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地方广大,有薛郡、东海、彭城等共36个县,西到河南,东至大海,南达淮河,北到今山东的临沂和泰安的汶河一带,今天苏、鲁、豫、皖交界的广大地区皆以今徐州为中心,徐州无疑成为“五省通衢”的重要门户。两汉四百年间,这里共有楚王、彭城王十八代,至于其荫封的王子侯孙、豪族世家就更多了。豪强之家生时恣意享乐、极尽其欲,死后则崇仰厚葬,加之崇仰鬼神,迷信之风甚盛,多爱把自己所崇拜、爱慕的东西在墓中雕刻成画。豪族贵戚如此,一些中小地主也竞相效仿。同时,徐州地区盛产石灰岩、青石,为营造汉画像石墓提供了充足的石料来源。因此,众多的汉画像石墓便在徐州一带兴盛了起来。 二、汉画像石中的社会活动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就会十分的困难。目前看来,对画像石的分类多根据直观的印象进行分类。主要的学术分类有:李发林将其分为4类:(1)表现祥瑞和神话故事的图像,(2)刻画自然风景的图像,(3)反应社会现实生活的图像,(4)描绘历史人物故事的图像。吴文祺和蒋英炬将其分为4类:(1)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2)描绘社会生产的内容,(3)表现神话传说及鬼神信仰的内容,(4)描写历史故事的内容圆。日本学者土居淑子将其分为7类:(1)具有故事情节的画像,(2)关于祭祀礼仪的画像,(3)有关天象和然现象的画像,

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特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9277090.html, 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特征研究 作者:张明月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1期 摘要: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是中国造型艺术之大宗,其中人物造型高度概括简化, 充分表现出一种整体、深沉而雄大的恢宏气势,是艺术创作中形神兼备的高度体现。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艺术表现力,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画历来强调的以形写神、意韵生动的艺术理念在这里找到了最早的源头。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人物造型;概括;简化;整体 0 引言 在一次艺术考察中,我在洛阳艺术博物馆近距离观看真实的画像石拓片以及墓室中的画像石,接触到汉代画像石,被其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和极具动感的夸张表现深深地吸引。其人物形象,整体大气,动势夸张,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审美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造型手法及艺术价值两方面对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进行深入研究。 1 概念 画像石就是汉代的像石,是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产生与西汉,生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称汉画像石。 ——范迪安[1]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系在石棺平面利用雕刻技法并施涂彩色制作的特殊壁画,用以嵌饰祠堂和墓室,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在世界其他地区中不见与之完全相同的艺术品。 ——杨泓[1] 通过广泛学习,综合诸多概念我了解到,“画像石”,顾名思义,石上的画像,也可以说是一种石刻绘画。因其形象塑造大多使用雕刻技法,所以,就其成型技术而言,属于雕刻艺术。但就其整体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而言,又与绘画极为一致,因此称为画像石。画像石艺术在我国汉代时期发展至高峰阶段,所以一般意义上的画像石就是指汉代画像石。 2 画像石中人物造型手法 2.1 高度概括和简化

嫦娥奔月的优秀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的优秀神话故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嫦娥奔月的优秀神话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那么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有哪些呢?下文是我为大家列举的关于,欢迎大家参考。嫦... "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那么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有哪些呢?下文是我为大家列举的关于,欢迎大家参考。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 有个叫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用宝弓神箭,射下九个太阳。最后那个太阳一看大势不妙,连忙认罪求饶,后羿才息怒收弓,命令这个太阳今后按时起落,好好儿为老百姓造福。 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美丽贤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一个老道人十分钦佩羿的神力和为人,赠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长生不老。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和乡亲,不愿自己一人升天,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 后羿有个徒弟叫蓬蒙,是个奸诈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好自己升天成仙。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天近傍晚,找借口未

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迫不得已,仓促间把药全部吞下肚里。马上,她便身轻如燕,飘出窗口,直上云霄。由于嫦娥深爱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就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 听到消息,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宫,默默地遥望下界,思念丈夫和乡亲们。她那美丽的面孔,使得月亮也变得格外圆格外亮。 后羿和乡亲们都在月光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从此年年如此,代代相传。由于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为中秋节。 嫦娥奔月 嫦娥原来是一个美丽善良的村姑,她勤劳朴实活泼可爱,尤其有着一颗金子般闪亮的心,她总是千方百计地为百姓做好事。嫦娥有个恋人叫后羿,是个神箭手,也是个好后生。 有一天,嫦娥与几个要好的女伴在村边小河旁洗衣。不料,无所事事、心术不正的河神河伯正闲逛到此。他见到嫦娥的沉鱼落雁之容,顿时惊为天人,便一抹脸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觍着脸走过去跟嫦娥搭话。嫦娥见他不怀好意便急忙躲开,可是河伯露出了狰狞的真面目,要强抢嫦娥入水。正在这危急关头,后羿来到了,他一看,顿时气得剑眉倒竖,怒发冲冠。他拈弓搭箭,"嗖"地一声,射瞎了河伯的一只眼睛。河伯疼痛难忍,大叫一声,便跳下河去。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风格赏析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风格赏析 两汉文化看徐州,作为徐州标志性的文化底蕴之一,徐州汉画像石代表了中国汉画像石的最高艺术成就,其数量和质量以及艺术形式在全国均首屈一指。作为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依据,汉画像石无论是从构图、造型、雕刻手法还是装饰特色等方面将成为当今美术考古与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一、内容题材 汉画像石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作为全国四大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的徐州,对汉画像石题材的选择,可谓丰富多样,天上人间,历史现实,无奇不有,囊括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主要归纳有以下几类:一是生产活动类。主要是表现汉代的生产劳动场面。二是社会生活类。反映现实封建贵族及墓主人生前钟鸣鼎食、舒适安逸生活,这类题材在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出现较多。三是历史故事类。四是远古神话类。五是祥瑞图像类。六是天文星象类。七是装饰图案类。汉画像石丰富多样的题材正是对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民俗、愿望。 (瑞兽行云图东汉) 二、夸张精练的造型 “造型是运用艺术手段依循美的规则,将处于变化运动中的事物予以概括、综合、凝聚、固定的物化与升华的过程;创作过程中对形象的提炼、加工以至必要的夸张、变形,都是为了更有效地突出形象本身审美特点;造型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揭示艺术主题的一种手段。”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造型”与“传神”两者相辅相成。在汉画像石的图像造型是对形象外部形貌和特征的把握与刻画,在以线造型的基础上进行精雕细刻。

三、饱满均衡的构图 构图是绘画艺术的基础。也是艺术家传达艺术的第一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构图又称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被认为是“画之总要”等。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上,恰当地安排和处理图像之间的位置和关系,非常之重要。汉画像石的出现,使中国美术产生了一次质的升华。汉画像石的构图章法、布局排列有序,已形成独立的构图。徐州汉画像石构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散点透视、、分层分格、饱满均衡、对称呼应。 (羽人捣药图东汉) (百宴图西汉)

《嫦娥奔月图》解读精品文档4页

《嫦娥奔月图》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中有一幅插图叫《嫦娥奔月图》,这幅图其实是马王堆汉墓1号墓帛画的一部分。该帛画(图略)为彩绘,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创作时间为西汉文帝时期。 帛画是绘在一张棕色丝绢上的,画上宽92厘米,下宽近48厘米,全长205厘米,为T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晰,色彩鲜艳、丰富。帛画右上方是一株高大的扶桑树和一轮又大又圆的红色太阳,太阳里面有一只黑色的鸟;左上方,便是一弯镰刀形的白色月亮。月亮之上趴着一只大蟾蜍,蟾蜍两旁缭绕着祥云;弯弯的白色镰月下面是一个冉冉飞升的女子,她就是嫦娥。这幅《嫦娥奔月图》上还有仙鹤翼龙神兽等。必修一上的《嫦娥奔月图》只是T字形帛画的左上一角,占整幅帛画很小的一部分。 仔细观察那只蟾蜍,那蟾蜍居然有着四条腿。可是传说月亮里的蟾蜍是三条腿的,吕叔湘先生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蟾蜍”一词也如此注释。 那么,月亮里的蟾蜍到底是三条腿还是四条腿呢? 月亮里存在蟾蜍的说法比较古老。战国时代的屈原作品《天问》里有“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这句话,为其作注释的东汉文学家王逸,把“菟”释为“兔”,宋代的朱熹认为“顾菟”应该是兔的一种名称,而现代学者闻一多则认为“顾菟”就是“蟾蜍”。如果我们遵照闻一多先生的解释,那么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它的肚腹里有个蟾蜍”,而《天问》也应该是最早提及月中有蟾蜍的古籍。

除此之外,较早的还有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淮南子?精神训》有“日中有?Z乌,而月中有蟾蜍”之句。 东汉初期的思想家王充《论衡?说日》云:“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明确说了日中之乌为三足,但没说月中蟾蜍几条腿。 同为东汉但比王充稍晚的天文学家张衡《灵宪》中说:“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象乌而有三趾……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蛤焉……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之以奔月。……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其大意是“太阳积阳精而成鸟,象乌鸦但有三脚趾,月亮积阴精而成兽,为兔子与蛤蟆……嫦娥窃药奔月,寄身月中,变为蟾蜍。” 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天咫》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有人玩八月十五夜,月光属于林中如疋布。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此两处有桂树、蟾蜍、吴刚,疑是月中的金背虾蟆(蟾蜍),然而仍未说蟾蜍(虾蟆)是三条腿。 以上几则是与“月中蟾蜍”有关的重要文献,但它们都没有说月中蟾蜍是三条腿。 那月宫中的蟾蜍是三条腿的传说又出自何典起于何时呢? 通过百度、搜搜、谷歌多次检索“三脚蟾”或“三足蟾”,我们发现其内容大致相同:传说在古时有一叫刘海(或曰刘海蟾)的仙人,他是八仙吕洞宾的入门弟子。他云游四海时,收伏了一只会变钱的三只脚的蟾蜍,由于刘道长最喜布施,这只会变钱的三只脚金蟾,正好帮他变出钱来布施贫民。后来民间便流传“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传说。清代褚人获

造型艺术之汉画像石

造型艺术之汉画像石 【摘要】从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角度,浅析汉画像石中题材与生活的联系,从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寻找与篆刻技法的相似之处,验证艺术相通的道理。通过对汉画像石的研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希望提升大家对汉画像石及其它没落艺术的关注度。呼吁大家重视传统的艺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创新并将之发扬光大。 【关键词】汉画像石题材雕刻技法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然今之学者,以墨守成规者居多,改变创新者少矣。死读书,读死书,不擅变通。殊不知艺术源于一体,皆有可相通之处。若能心细如丝,善于观察,必将站在华山之巅,得世外桃源之妙。 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一种造型艺术所绘之物都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画家张璪也曾提出“师造化”理论,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今以汉画像石为例,浅谈造型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及篆刻与画像石雕刻技法的相似之处。 一、汉画像石的概念 汉画像石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

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重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汉画像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二、汉画像石的题材 1、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 图 1庄稼收获图 此图表现了汉代农业的繁荣,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中间三位男子正在低头辛勤的劳作,右二举起劳作工具准备砍下的姿势也被描绘的栩栩如生,右一停下了劳作的动作,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呼喊声正转头向后看去,原来是他的妻子来给他送饭了,左一明显是一位妇人,肩上挑着担子,右手提着食盒,正在深情的呼喊着远处的丈夫,深厚的伉俪之情教人羡慕不已。当然这幅画也表现出了很浓重的生活气息。汉人收获庄稼时的样子跃然纸上,生动形象。

描写月亮的好段嫦娥奔月

描写月亮的好段嫦娥奔月 夜幕降临的时候,月亮升起来了。她像是望着我们,对 着我们笑。她那圆圆的脸庞有些嫣红,也许是暗暗的粉红,像一 个红红的灯笼挂在天边。月亮懒懒的往上升的时候,就像是背着 一个大包袱,慢慢地向上爬,一纵一纵的,看起来很累。费了好 大的劲,月亮才冲出了地平线,挂在了半空中。这时,她脱去了 红装,换上了金黄色的纱巾,用白玉般的笑脸来迎接我们这些云 云众生。可是我们再看看她的面庞,就又感到是蓝月亮,绿月亮,蓝微微,绿莹莹,也许月亮姑娘是个变脸大王,美得令人惊奇。 晚霞消退,太阳渐渐褪去了明亮的光辉,留给大地的是 暗红中的忧伤,也许是一份恐惧,把人间带进了黑暗之中。忽然 一种莫名的银白洒在了大地上,我抬头一看,好不惊喜,啊,月亮,原来是月亮!月亮用她那皎洁的光辉抚摸着大地,大地更有了 一些妩媚和神秘,我们也就少了一些恐惧,多了一些梦幻。 清晨,在朝阳拉出的一片淡红中湖水显得五彩斑斓,我 们悄悄地走进月亮湾,好像怕把月亮湾的月亮给吓跑似的。远远 望去,月亮湾在晨雾的笼罩下就像披上了一件华丽的绸衫,轻轻的,柔柔的,好似一位多情的月亮仙子。 一朵薄得像轻纱一样的浮云飘过来,慢慢地把月亮给遮 住了,可在浮云的后面,月亮美轮美奂的轮廓和迷迷蒙蒙的月光 依然楚楚动人,仿佛是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呀,月 亮一定是知道了我在看她,有点儿害羞了,于是用纱巾遮住了自 己的面容。这真是童话般的夜晚,真是童话般的月亮! 圆月高高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上,她那圆圆的脸上露出甜 甜笑容,静静也望着大地,几朵灰白色的薄薄的云绕在她身边,

宛如仙女翩翩起舞,皎洁的月光给大地又披上了银灰色的纱裙。照亮了万物,照亮了花瓣,显得花儿更加的娇美,这更加引起我对月亮公主的喜爱。 古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今有人类登月的壮举。月亮还是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对象,古代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月亮,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有多少人曾经为月亮的美丽感叹不已呀!月亮永远是那样皎洁,高高在上。(美文句子) 刚刚升起来的月亮倾泄下了一片清辉,月亮亮灿灿的,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白色。月光静静地洒在了地面上,整个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层银色的光,镇上像被笼罩着薄薄的银纱。月亮穿过了云朵,将光辉洒在了马路上,马路就好像是用银子铺成似的。它还将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风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 唉——!也是啊!柔弱的月光怎能媲美闪亮的灯光呢?一轮孤月的幽光怎能比得上成千上万的路灯的辉煌呢?在遥远的外太空的月亮怎能突破近在人们咫尺的路灯的防线到达人们的视线之中呢? 月光均匀地撒在湖面。湖面上波光闪烁,月色便朦胧在湖面的水气之上,夹杂着嫩柳的清香,使人赏心悦目。月光翩跹着,低吟着。这光剔透,朴素,这光美丽,纯洁。 月亮公主不但装饰天空,星星还帮她打扮着天空,无论太阳多么辉煌,也不如月亮那么清澈,但她们将梦幻般洒到了人间,诱发着人们探索的欲望。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300-400字)

1.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300字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简介:很久以前,有十个太阳,农夫们非常受不了,有一天嫦娥丈夫后裔,射了九个太阳,还有一个太阳在求饶,后裔命令它要给百姓带来阳光,阳光不能太大,然后女娲娘娘知道了,非常感激后裔,赐给了后裔一个长生不老药,女娲娘娘说,吃一颗药可以成为仙,后裔给妻子嫦娥说;八月十五吃了长生不老药,后裔一个徒弟知道了这件事,不告诉了别人,第二天早上后裔去打猎,这是最好的时机,后裔的徒弟趁着嫦娥一个人在家,去找嫦娥让嫦娥把长生不老药交出来,嫦娥把长生不老药吃下,然后飘出窗口,飘到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后裔追赶着月亮,后裔越追越远,第二年,后裔拿出嫦娥最喜欢的甜食和石榴放到桌子上磕头,然后嫦娥在月亮上也非常伤心,嫦娥升到天上的时候是八月十五,这天为了纪念她,成为中秋节。 2.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300字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中午我和弟弟,妈妈,爸爸一起吃了火锅。晚上,我们在一起,一边吃月饼一边赏着淡淡的月光,真的很开心。 中秋节是怎样来的呢?这可还有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从前,天空上方有十个太阳,把大地烤的火辣辣的。一个名叫后羿的人,登上山顶射掉了九个太阳。从此,大地上不再那么炎热,皇后娘娘知道以后,给后羿一个仙丹,后羿舍不得吃,就给了妻子嫦娥。一天,蓬蒙来到后羿家中,逼着嫦娥把仙丹交给他,嫦娥实在没办法,只好自己把仙丹吃了,之后,嫦娥就飞上天空,变成了仙女。 3.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 400字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

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像艺术探究

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像艺术探究 汉画像石是汉代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内容丰富的石刻艺术形式,它寄托了古人对升天的愿望,主题表现更是代表性极强的装饰图像。通常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主题是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形象经过艺术加工,使其形态更符合人们的审美原则,是实用与装饰艺术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在形象思维上解决了装饰造型上的基本问题,而且还能够全面遵循艺术形式美的规律。 前言 汉画像石艺术是依托汉代的丧葬观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遗存之一,一种雕刻于石上的文字与图形,描绘了器物、制度等方面的历史真实,它反映了当时的人文背景、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出汉代人幻想中的不解世界,体现出很高的装饰艺术水准。 徐州汉画像石的源起 徐州汉画像石发展始于西汉末、东汉初,兴盛于东汉中、晚期,结束于魏晋。汉代的建立,使得徐州成为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和丰厚的地区之一,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为徐州“汉代三绝”。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先秦看西安、两汉看徐州”。徐州汉画像石从其发展的规律来看,其艺术风格有继承、有

创新、稳定中有渐变、多样中又统一。 徐州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 从徐州地区现存汉画像石来看,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内容涉及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神话传说等方面。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汉代生活及当时的宗教、哲学和审美意识,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汉代人心目中的神仙世界。 1.主体装饰题材 徐州的汉画像石主体装饰题材分为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两类。现实性主题以刻画人世间的现实生活,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以及起到宣教、劝诫作用的历史故事,此类画像石画面较大,雕刻精美、造型生动、构图完整。人物和故事树立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信等内容,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在社会中起到以古鉴今、扬美惩恶的宣教和劝诫作用。 非现实性题材表现的是汉代人意向中的神仙世界和代表祥瑞的珍禽异兽。墓葬形式代表着这一个时代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式的背后除了物质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非现实性主题刻画了许多神仙世界和表示祥瑞的珍禽瑞兽。 2.边饰图案题材 汉画像石主体图案的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边饰图案艺术。所有民族的原始文化中,都曾出现十分广泛的运

汉画像石文献11

箫鼓东汉山东沂南北寨汉墓出土 一辆车,用三匹化装了的马拉着。车上安装着建鼓。建鼓的中间插杆挂着缨穗缨络,最上面安个方座。 车上有五人,一人驾车,二人在前面吹箫,二人在后面举着缨络。而在车顶上的方座上,有一个小孩倒立其上,显出独特技艺。这是一辆出行的彩车,是带领乐舞队伍的。 骑马听乐图(作者收藏拓片) 骑马偶相遇,问君何所适,未及开口言,忽闻楼上有歌声,勒马细聆听,竟是年青别离曲。相顾人老两鬓白。

摇鼗鼓,山东沂南北寨出土 鼗是导也。摇鼗鼓,即在小鼓两侧有小珠以绳与鼓面相连,有一支长柄可用手捻动,使两侧小珠摆动而打击鼓面发声。在乐队开始演奏乐曲前,先摇鼗鼓,在演奏中不时穿插鼗鼓声,以烘托气氛。 抚琴,山东沂南北寨出土 汉代的琴,在众多乐器中,起着统帅作用。它声音和谐,音量大,却不喧哗。声音小时也能让人听到。它携带方便,因此成为不离身的乐器。 光武帝刘秀每次宴会上,都要让人鼓琴。可见琴在汉代是比较普及的一种乐器。 吹笙,山东沂南北寨出土 笙是以匏为底,在上面有规律的插上一定数量的竹管,再加金属的簧片。利用气流与簧片共振发音,每个竹管发出一个音,这音好像是从植物中发出的,的以叫笙。它是汉代乐器中的佼佼者。 “笙奏”是指全部乐器合奏的意思。

吹笛,山东沂南北寨出土 山东沂南北寨出土的画像石,有一人竖吹一乐器,它就是汉代的笛。 击铙 铙像铃,比铃大。使用时,以手执铙把,铙吕朝上,另一手拿小锥子敲击。 在汉代的乐队中,有四个人吹排箫,一人吹埙。为首的一人既吹排箫,并以锥击立于地上的铙,作为调节乐曲的节奏。 撞钟,山东沂南北寨出土 特钟,现存南阳汉画馆 上图是山东沂南北塞出土的画像石,一幅撞钟,它架子上悬挂两个钮钟。乐人用长棒撞之,棒上有一条带子,可见棒的分量不轻。 下图是特钟。它悬挂的是一个甬钟。在乐队演奏乐器前,首先要击特钟,作为乐曲的前奏之一,使乐队各种乐曲,同时开奏。二是在演奏乐曲过程中,击这特磬,可以加强乐曲的节奏。

嫦娥奔月教案

嫦娥奔月教案 教学内容 嫦娥奔月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要求会认会读会运用。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初步感受嫦娥善良无私、舍己为民的美好品质。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资源 1.课文配有嫦娥奔月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2.相关材料: 传说中后羿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 3.学生对《嫦娥奔月》有不同的解读,课前让学生搜集不同版本的故事,进行交流,为本课服务。 预习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2遍),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划出本课中的生字词,并认真抄写2遍。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写在书上):奸诈贪婪、周旋、威逼、树影婆娑。完成《一课一练》一~三题。《补充习题》一到三题。 3.搜集民间故事。 学程预设 导航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走进课文(5分钟) 1.背诵有关月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引背《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嫦娥奔月》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嫦娥奔月》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嫦娥奔月》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嫦娥奔月》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嫦娥奔月》读后感1 读了《嫦娥奔月》这篇文章,嫦娥的善良和牺牲自我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晒得大地之冒烟,正直勇敢的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为老百姓解除了苦难。为人奸诈贪婪的逢蒙也随着众人拜在了后羿的门下。逢蒙为了得到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一丸仙药,假装生病,趁后羿外出时闯进了他的家中。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眼看逢蒙就要找到仙药了,她一口吞了下去。嫦娥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可见她是多么的善良,读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情景,哪怕家里只有一点粮食,她也要分给穷苦的乡亲。当嫦娥飞向月宫后,乡亲们都很想念她,在院子里摆上她平时爱吃的食品,遥遥的为她祝福。这就从侧面体现出了嫦娥的善良,如果乡亲们有困难时,嫦娥不帮助他们,那么,乡亲们就不会为她祝福了。嫦娥牺牲自我的精神更让我感动。逢蒙闯进后羿家中,威逼嫦娥把能使人长生不老、升天成仙的仙药交出来。宝剑架到嫦娥的脖子上她也毫不畏惧,如果我是嫦娥,我早就把仙药交出来了。逢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只好翻箱倒柜,四处搜寻,当他快要搜到藏仙药的百宝匣时,嫦娥疾步向前,把仙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升天成仙,而是为了老百姓,为了不让逢蒙祸害大家,她宁愿忍受夫妻离别时的痛苦,也不让像逢蒙这样奸诈贪婪的大坏蛋得逞。嫦娥飞向了冷清的月宫,与玉兔生活在一起,这是多么的寂啊,难道她这牺牲自我的精神不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吗?愿天下所有恩爱的.夫妻都能永远在一起!《嫦娥奔月》读后感2 我看了《嫦娥奔月》这本书,感到很伤心,嫦娥一个人住在广寒宫,很孤单。她不能和羿在一起,羿也很伤心,不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羿不怕苦一口气射下了9个太阳,让老百姓脱离了苦难,他的妻子嫦娥也很善良,经常帮助老百姓,所以人们都很尊重他们。我要像羿和嫦娥学习,做个善良的女孩,我不要像逄蒙学习,做个让人讨厌的人。我知道了中秋节的由来,也知道了为什么中秋节要吃

民间信仰视域下的汉代祈财仪式图释读-中国汉画学会

民间信仰视域下的汉代祈财仪式图释读 郑先兴 【内容摘要】汉代人对于财富的崇拜,一是体现在汉画像所绘制大量的五铢钱形象,二是在四川等地出现了大量的青铜质地的摇钱树,其所传达的财富、长寿、平安、幸福等可以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诉求,可谓是溢于言表。汉画像的鱼儿,则借助于语音的相谐,表明人们对财富的诉求;捕鱼的画面则表明了财富可以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鱼儿与莲花绘制在一起,则是一种纯自然的象征,即“连年有余”。汉画像中的天仓体现了普通民众那种能够不劳而获、得天而食的愿望;而汉画像中的各种工艺环节劳作场面,说明汉代人深刻地意识到,财富的获取只有通过勤奋的劳作,人们才能够必须的粮食、财富。 【关键词】汉画像;民间信仰;祈财;仪式图 【作者简介】郑先兴,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史、史学史。 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依靠。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作为民间信仰的五福内容之一,当然也体现在汉画像中,其主要的形式是摇钱树、莲鱼和天仓等等。 一、摇钱树:汉代祈财的时代特色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时期,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仅是在地域政治上,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文化方方面面实行了一体化。尤其是货币形态,统一采取了铜质与内方外圆的形制,即所谓的秦半两,汉承秦制,采用了五铢的形制。由此,汉代人对于财富的崇拜,集中体现在人们渴望拥有大量的五铢钱。今天能够看到的就是在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实用五铢钱、阴用冥钱。另外,在汉画像中,也绘制了大量的五铢钱形象。如图1,南阳汉砖画像,画面为模制图纹“大泉五十”,两两一组。如图2,南阳汉砖画像,画面为模制,上下各位菱形图案,中间为内方外圆的钱币,中间似乎有绳索穿起,可谓是“钱串”。[1]显然,这两幅画像反映了汉代人对于财富的渴望与膜拜。 图1 南阳汉砖画像“大泉五十”图2 南阳汉砖画像“钱串” 当然,汉代对于财富的崇拜,或者说拜金主义最大的表现,还是摇钱树的出现。根据考古发掘,在四川等地出现了大量的青铜质地的摇钱树。如图3,四川省博物院所展出的摇钱树,有1972年彭山县汉代崖墓出土一株144厘米的摇钱树,1983年广汉市东汉砖墓出土一株152厘米的摇钱树,绵阳东汉崖墓出土一株200厘米的摇钱树,等等。这些摇钱树的特征是青铜质地,如图4,其叶片为五铢钱样,配置有西王母、朱雀、佛、乐舞百戏等神话和生活场景。西王母是长寿的偶像,佛则是平安幸福的偶像,朱雀是汉代四灵的南方神,乐舞百 189

《嫦娥奔月 》原文翻译及赏析

《嫦娥奔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译文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

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民间传说 民间的传说又略有不同,大体谓嫦娥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儿偷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

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 导读: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

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 1.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作文 2.中秋节嫦娥奔月作文

文物200503--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_刘云涛

·81· 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 刘云涛(莒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东莞镇位于莒县城北55公里。1993年5 月底,东莞镇文化站站长李永英在东莞村西南 约1.5公里处发现石刻一块。莒县博物馆闻讯 后派人前往察看,发现是一座古代墓葬,随即 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图一)。 该墓早年被严重破坏,墓上无封土,墓圹 已残。为一座长方形土圹竖穴砖石合建墓,方向南偏东15°。墓圹残长7.8、宽3.8、深1.7米,填土中夹杂着大量的残砖块。墓内的画像石表面全部用白灰涂抹,而且未发现随葬品。该墓共出土画像石10块,现分别介绍如下。1号石,顶残。高1.72、宽0.62、厚0.37米。四面皆刻画像。正面画像自上而下分为7层(图二)。第一 层是内饰卷云纹的拱形边框,框内刻朱雀和羽 人图案。第二层中间刻题记8行,每行13至18 字不等,惜已被后世造墓者凿残(图六)。题记 如下:“惟光和元年八月十日◆◆琅琊东莞◆ 孙熹 年六十四故世◆◆故◆◆诸曹(?)掾◆ 县主簿 ◆◆升离◆◆情意◆此大门阙◆◆ 归 于◆千秋万岁◆◆◆◆◆◆◆山◆◆◆ ◆◆◆◆有刻◆◆◆者游魂◆无不◆ 其 ◆◆◆◆◆◆◆◆◆◆◆◆孙◆ 东◆命行事 承◆◆升太知播惠康 ◆◆◆◆◆◆◆◆◆◆ ◆永无疆” 题记右侧一人,双手持盾,右向躬立,脑后 有榜题“门大夫”,其身前置一釜灶。题记左侧 为两层干栏式建筑,楼上楼下各坐一人。第三 层中间刻一圆坑,深6.5、直径13.5厘米。圆坑 右侧刻三人,其中右者荷物登梯,左者张弓射 之,二人中间立一小人。右下角有一榜,无题 。 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

·82··2005年第3期 文物图五2号石背面及右侧面画像拓片 图三1号石背面及右侧面画像拓片图二1号石正面及左 侧面画像拓片图四 2 号石正面及左侧面画像拓片

【中秋节】中秋节民间传说:嫦娥奔月

中秋节民间传说:嫦娥奔月 无论有多少版本,一点是共通的: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后羿射日之功,赠之不死仙药。而嫦娥因故吃了仙药,无法逗留地面,飞天奔月而去。 有的版本中仙药是一粒,被嫦娥得之。而更多版本是两粒:人服一粒长生,服二粒成仙。后羿拿回家给嫦娥保管,准备夫妻分食,然而却被意外打破了这个计划。 意外是什么?无数版本的意外让嫦娥的形象在千百年来飘忽不定。有传说是嫦娥因不知详情而全服下;有人说嫦娥是好奇偷食;也人说嫦娥是故意盗之;一种悲伤的说法是后羿冷落嫦娥,嫦娥伤心而去;还有的传说是,后羿的部下蓬蒙趁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时手持宝剑闯入后院,威逼嫦娥交出宝物,嫦娥危急中将宝物吞下……无论如何,这个意外,造就了千古传说中一位最美丽浪漫、也最缥缈不定的月宫佳人。 服下仙药的嫦娥身子渐渐飘离地面,而广邈清冷的天空中,该去哪里呢?抬头望见皎洁的月光,嫦娥终于决定向那轮圆月冉冉飞去。 (附:嫦娥被迫奔月的版本)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王母娘娘赐给他两颗仙丹,吃一颗可以长生不老,吃两颗可以上天为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丈夫。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