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南师大5号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南师大5号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南师大5号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南师大5号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

第一章导论

1.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

2.

2这是对道德本质的错误判断。道德没有必然的善恶。道德是由

节。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超阶级、超历史的道德。

3. 道德的目的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即个人发展完善的目的+ 社会存在发展目的的统一。

4. 道德的本质包括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一般本质是指其同其他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包括:①社会经

则性的要求;③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它要成为人们行动的内在要求,并要靠人们的内心力量驱使才能发挥作用;④它是一种实践精神,虽然其表现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但它在实践中产生,引领人们的实践行动

5. 道德的特点:特殊的规范性、广泛的渗透性、独特的多层次性、更高的稳定性、强大的自律性。

6. 道德的基本功能:调节、论证、教育、导向。

7.

8.

9.

10.

11. 职业道德的特征:①调节范围有限;②规范内容与具体职业相关,有职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③具体

12. ①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是职业的生存条件;③对从业人员个人道德品质的

13.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14.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①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尊重自我,热爱学生;③团结协作,开拓创新;④严格自律,以身作则。(还可以加教书育人,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等)。

第二章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

1. 教育劳动的目的和任务都是培养人。

2. 教育劳动的特点:劳动目的是培养人,主体,任务是培养人,劳动对象具有复杂性、向师性和主客体双重性,劳动工具是教师个性,劳动方式有创造性,劳动过程有复杂性,劳动结果有特殊性。

3. 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包括: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对象的向师性,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

4. 劳动对象主客体双重性的原因:教育劳动的对象是有意识、有思想、有主动性的人。人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的,因此学生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而出现的,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要受自己意识的支配。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作用特点。

5. 教师劳动工具:除教材教学设备外,主要是教师的个性,即教师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思想觉悟、道

6.

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②教师劳动过程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规程、方式、方法上,在教育教学内容上也必须如此;③教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塑造完美个性形象的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

④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否定教师劳动过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遍的规律存在。

7. 网络时代,师生关系新在哪里?①师生交往的性质、角色、地位以及交往的方式、手段都有新的特征。

②教学的重心由“教什么”转移到“怎么教”;③教学方式变“传授式”为“合作式”;④师生的对话方式由面对面转变为“人-机-/人”的对话模式;⑤师生的地位更平等,更真实。

8.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①比其他职业的道德要求更高更全面;②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③调节方式更具自觉性。

2. 如何理解劳动对象的向师性;

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言行、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这就是学生的向师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不同年龄学生的向师性有不同的特征。幼儿、儿童对教师有一种依恋的情感,最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行。青少年阶段对教师广博的知识、崇高的人格产生慕师、崇师心理。

6. 学习和实践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

①树立新型的人才观②确立民主平等的教育新理念③有利于教师培养与职业道德建设.

1.

2. 大学精神的内涵包括:学术自由的精神、独立自治的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理

3. (理

4. :①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既要教书育

的基本条件,是大学知识创新、思维创新的基础,是大学教师应有的权利。③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社会需要或支持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大学教师有责任服务与引领社会;④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为学术而学术是大学独立存在的价值,是对象牙塔精神的坚守,它超越功利目的。

5. “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术价值观,即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所谈到的“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其实质就是对大学的象牙塔精神的坚守与维护,体现崇高的学术追求和独立的学者人格的大学精神。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1.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从以下四点理解: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具有基准性,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具有本质性,它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本质;③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具有稳定性;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具有自身独特性。

2. 确立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客观依据:①反映都职业活动的特点;②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

3.

4.

5.

6. 为人师表原则的确定依据:①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②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③为人师表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7. 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要求:①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②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③坚持言

8.

9.

①产生时期不同,道德比法早;②社会作用的特点不同,法是国家强制执行,

而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惯和内心信念;③作用范围不同,法律是明确的,而道德是模糊的。

联系:①遵循的根本原则相同,都是调节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②二者在作用上相辅相成;③二者在多方面大量交叉重合;④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1. 依法从教原则的确立依据:①它是依法治国原则在教育领域贯彻的要求;②它是其他四个原则的重要内容和贯彻保证;③它是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的要求;④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贯彻依法从教原则的要求:①遵规守法;②宣传法治思想,普及法律知识;③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

13. 教育人道主义确立的客观依据:①它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贯彻;②它是处理教育活动过程中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③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

14. 贯彻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要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保护学生(同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第五章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

1.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特有的身份、地位、思想、情感和行为形成的社会角色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层次、多内涵、多性质的相互融会、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系。

2.师生关系包括:伦理关系,法律关系,管理关系,心理关系,人际关系。

3. 在师生间的法律关系:在师生法律关系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身份都具有双重性。教师是公民+教师;学生是公民+学生。作为公民,师生都必须遵宪守法,享有公民的权利,也应尽普通公民的义务。但教师又享有作为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由于师生身份的双重性,师生间的关系即受宪法、一般法律的调整,又受专门的教育法律所调整。因此,师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可以包含师生间的宪法法律关系,师生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师生间的教育法律关系,师生间的经济法律关系等等。

4. 师生之间的管理关系可分为强制型管理模式、民主型管理模式和放任型管理模式。以民主型最好。

5. 师生间有一定的“心理交流”,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有传统型模式和现代型模式。

6. 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即两个普通社会人的关系。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可分为:冷漠型、紧张型、关注型和

3

切思想和行为,都要受自己意识的支配。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另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以其知识、思想品质作用于学生,学生则是客体,也随时以教师的思想、感情、见解、态度等,影响乃至改变教师的劳动。

意义在于: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又要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要求在师生关系建设中,教师应做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观念;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关心学

7.

生关系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③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角色期待上具有更强更深层次的互动性;④高校师

8.

①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②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③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是教师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的需要。

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严格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护学生。但严格不是严酷,不是严历。应遵循以下原则: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9.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严格教育学生是一门学问,应当全面科学地要求学生,即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严而有理。只有当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创造素质、体格、心理、自理能力等获得全面发展时,才是合理的。离开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的总标准,随意提出的种种要求都是不合理的。(2)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和接受能力应有一个正确的估量,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实际情况,能为他们所接受是适度的要求。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在严格要求上不能“一刀切”。(3)严而有方。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有办法促使学生乐意去接受、确确实实地执行。简单的命令和禁止都不会得到显著而成就的效果。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情况,权衡选择最佳的教育方案,使学生乐于接受,利于履行。(4)严而有恒。对学生提出的严格要求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教育上最忌忽松忽紧。

第六章高校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

1. 教师集体中的人际关系特点:①相互依赖,相互协作性;②个性特点鲜明;③有冲突,但价值目标和根本利益一致。

2. 教师集体中人际矛盾产生的原因:①分工冲突;②个性差异;③利益冲突;④历史传统的影响。

3. ,团结协作,有益竞争

4.

主义,绝不在于片面突出个人,也不在于单纯强调突出集体,而是在于强调个人与集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统一协调和生存发展上的共存;③在真实的集体中,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要看哪个利益价值更大;④在真实集体中,要兼顾个人和集体两者的利益。

5. 尊重同事的道德意义:①尊重同事是要求尊重人的一般道德要求在教育劳动中的具体体现;②尊重同事有利于良好的教师集体的形成;③有利于开展教育合作。

6. 尊重同事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①尊重同一学科的教师;②尊重不同学科的教师;③尊重优秀的和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同事;④尊重不同学术观点和教育思想的同事;⑤不同年龄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⑥领导与教师的相互尊重。

7.

意、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有意见提在当面,寻求和实现了充分的人际交流,不断达到新的理解,形成良

8. 1)在教师集体中开展竞争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2)在教

(3)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是促进教师个体奋发向上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背景,人事制度改革,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教师个人发展的外在推力与

9.

了教师个体和集体的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10. 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社会规范和激励机制是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外在条件。

11. 应如何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知、情、意、行。①培养教师认识集体之必要性的道德理性;②形成教师对于集体高尚的道德情感;③提高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自主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12.调节集体人际关系的道德实现①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②社会规范和激励机制: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外在条件

第七章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道德问题

1.教学工作的道德意义:①教学是以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进取性工作;②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体现教师的道德水平;③做好教学工作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

2. 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①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②建立合现的知识结构;③提高教育专业能力;

④注重全面教学改革;⑤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3.科学的教学理念的特征:①教学对象的主体性;②教学目标的发展性;③教学要求的全面性。

4.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要求:①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②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③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④教师要学而不厌,锐意进取。

5. 教育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和教育教学组织能力。

6. 教学改革的内容和要求是:①确立主动性教学的价值追求;②建立整体性教学目标模式;③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系统。

第八章高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1. 科学研究的道德意义:①有助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健康方向;②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③有助于在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养成;④有助于高校教师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⑤有助于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

2.

3. :学术腐败是人们对各种不道德不诚实的学术行为的概括。表现为①抄袭剽窃,将

;④大搞不正之风。

4.

术管理系统滞后;③从学术和学术人员来说,极少数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功底薄弱,心态浮躁,经不起名利的诱惑;④从监督和惩罚机制上看,监督和惩罚机制的缺位也是我国学术腐败未能得到遏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5.

6.

7.学术腐败的消除:彻底清除学术腐败现象:1.有赖于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2.有赖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3.研究人员也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因此,需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见效。

8. 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道德要求

(1)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有以下五方面:①打破科研的神秘感。②克服自卑感。③防止自满情绪。④反对迷信权威。⑤正确看待失败。

(2)实事求是,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治学严谨指在科学研究中要老老实实,不带有半点虚伪和骄傲,坚持一丝不苟,确保研究数据准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具体表现在以下五方面:①.选择研究的课题要有科学价值。②资料收集要客观、准确、全面。③在研究过程中,要消除主观上的偏向,尊重事实,不要先入为主。④反对学术腐败。⑤建立学术规范。

(3)配合协作,优势互补:在科学研究在做到:①增强合作意识。②分工协作。③优势互补。

(4)学术民主,提携后辈:①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学生民主的前提。②开展学生讨论、争鸣的学术民主的关键。③防止学术垄断是确保学术民主的保证。④提携后辈。

第九章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问题

1. 社会服务的道德意义:①履行社会赋予高校使命的必要形式;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调整发展的客观需要;③加快知识向生产力的直接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实现知识增值的重要环节;

④有利于激发自身的职业潜能;⑤有利于促进校际学术交流。

2. 社会赋予高校使命有:①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扩展的重要形式;②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也是实践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任务的具体体现。

3. 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要求:①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诚信、公平竞争与效率以及奉献是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所要遵循的这三个基本原则是一个整体,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②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对权力的追求应符合道德的“应当”。高校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过程就是履行义务和享有权利相统一的过程。这也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高校教师社会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2切实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③正确处理岗位主次关系:教书育人是岗位工作,是第一位的,高校的社会服务是第二位的;④确立自觉的守法道德;⑤要主动维护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⑥应具有人格示范的要求:在提供社会服务时,不要忘记了自己的高校教师身份。

4. 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要求:①以权利的追求应符合道德的“应当”:要合法,要符合道德规范,要遵守制度规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唯利是图;②切实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

5. 社会服务的守法道德包括:①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②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③处理好金钱和道德的关系,不要见利忘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④按章纳税。

6. 要主动维护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当某一社会主体,通过其行为对自然施加一定影响时,其行为的后果绝非仅限于这一主题与自然之间,而总是牵扯到其他的人,对他们的利益产生有益或有害的影响。如垃圾倒入公海等。2高校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意识都具有优势,在社会服务中应当承担模范遵守和宣传、教育、告知的义务,通过自身的道德意识和努力,主动影响客户的环保意识和思考,努力实现我国发展与自然的

904)

,都是无

偿的。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改革,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变无偿为有偿,这并不意味师德水平的下降。②在高校收费方面:在商业社会里,教师们的付出应该得到合理回报,学校应该收费;③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收取费用不一定就是“私心”。

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要求(解决方法):①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诚信、公平竞争与效率以及奉献是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②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③正确处理岗位主次关系:教书育人是岗位工作,是第一位的,高校的社会服务是第二位的;④确立自觉的守法道德;⑤要主动维护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⑥应具有人格示范的要求:在提供社会服务时,不要忘记了自己的高校教师身份。

第十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 修养:指个人在理论、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包括个人在行为举止、仪表风度、情感心态和待人处事方式上所表现出为的素质,既有修身养性、内化反省、感悟体现的意义,又有态度、能力和品质的内容。

简言之,“修养”既是一种境界,又指为达到这种境界而进行的锻炼和陶冶。

2. 道德修养指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和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及其行为实践。

3.为什么要加强道德修养:①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需要道德的时代;②完善自我的需要,做一个高尚的人;③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既有经济建设,又要精神文明;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健康的

4.

5. :①提高师德认识;②陶冶师德情感;③磨炼师德意志;④坚定师德意念;

6.

7.

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必须经过他律阶段的不断积淀、发展、提升,渐而转向自律。因此,师德修养必须坚

8. ①正确认识师德修养过程中他律和自律关系的

接受舆论监督,主动营造教书育人的环境;③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要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④在他律和自律的结合中,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还突出师德实践环节。

9.新时期师德修养的要求:①学习与实践结合;②他律与自律的结合;③品质修炼与仪表修饰的结合。

第十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1.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人们凭借社会舆论、教育传统和内心信念等力量,采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判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和品质的道德价值的活动。

2.评价的主体:主体是开放的,包括学生,上级主管部门,同行,用人部门,社会各界…..评价客体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和品质。

3.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分类:按评价主体分分为:自我评价,教育对象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等。

按评价方法分:定性和定量评价,绝对和相对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4.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

5.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主体性是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人被认识、被实践的对象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

6.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性原则的规定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7. 教师师德评价的标准是抽象标准+现实的标准。

8.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是善恶。教师评价的最高标准是:至善,即人的全面和自由地发展。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结合教师教育活动中具体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制定的标准是教育职业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

9. 善恶是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包含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阶级对善恶也有不同的理解。

10. 教育伦理评价的善恶标准的绝对性和一般性表现在:凡是对教育目的实现有价值的行为和品质就是善

的,凡是对教育目的实现有损害的、产生负价值的行为和品质就是恶的。

11.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在操作层面上有三方面要求:①必须有针对性地根据教师不同的工作岗位特点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体标准的制定,必须充分体现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特点,突出自我评价的自律作用;③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体标准的内容,既要满足高于一般社会意义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需要,又要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既要秉承中华传统美德,又要吸收当代中本方的人文精华。

12. “动机与效果之争”主要表现为“动机论”,“效果论”,“动机效果统一论”这三种观点。

“目的与手段之争”就是动机论基于多个动机的价值选择、判断的过程。

13.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依据界定:“动机、实践态度、行为手段、效果统一论”。以满足对教师职业劳动中的道德评价。

14.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过程可分解为:对评价对象道德住处的采集、道德评价标准的运用与评价结论的形成、评价结果的反馈控制。

15.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法的共性问题:心理因素的调控、评价中伦理道德问题、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16.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特殊性:善恶是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确定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善恶标准,不仅要体现社会性,也要体现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即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应当体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教育过程的特殊规律和教育劳动的特殊性上。教育过程不仅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客观上还受到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因素的制约,可以说,教育活动是各个方面整体协作的过程。这种协作过程也不单指学校内部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共同对学生发生作用的过程,还包括社会、家庭对学生发生作用和学生自身作用的协同过程。

2、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考察,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善恶标准要求教育行为符合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并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强调教师在教育劳动中自由选择和实施的行为,应当符合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教育活动是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以影响的活动,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只有通过思想、情感和意向等内在心理因素才能起作用。教育行为作为对学生施以教育影响的活动来说,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去影响和塑造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教育行为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

3、教师职业道德善恶评价标准的特殊性,还可以从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方面探讨。教育内容的制订,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行为者的取舍和选择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不同的教育措施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教育措施,可以评价为善的,反之尽管动机不错,但效果不佳,也是需要教育行为者调整的。

17.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依据

1动机和效果作为行为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和因素,在道德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动机论者以动机作为衡量行为道德性质及其价值大小的主要依据,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只存在于行动的动机之中,与其效果无关;而效果论者主要从实际教育效果来考察教育的道德性质和价值。动机论和效果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两者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2在道德评价中,要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的时候,应做到以下几点:1、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在道德评价中不偏废任何一方,这是评价的前提基础;

2、在强调两者缺一不可的前提下,也不否认两者在道德评价中有主次轻重之分;

3、教育善恶评价还应坚持历史性原则。对教育活动的道德评价不应脱离社会历史联系,这样才能恰当衡量它的道德性质和意义。第十二章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师的道德成长

1.

2.

则:只说不做无益,没有行动,认识永远没有深度的认识,不能转化我们的实际道德行为;④差异性原则:无论是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客体(学生)还是主体(教师自已)都有个别差异性;⑤连贯性原则:师德养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期的认识与实践,需要一致一贯的影响。

3. 准教师应具备以下教育素养:①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②对教育劳动的价值和教育劳动的特点有深刻的认识;③以师德规范有较高的认同,并提前进入对教师角色的体验;④从事教师职业的个性心理品质。

4. 职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确立的依据:①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教师的教育目标;②我国现行师德规范之蓝本;③准教师们的实际;④社会对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

5. 职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途径应采用教学与非教学及跨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教师道德: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活动才能转化为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师德的基

本素质。

在非教学或跨教学过程中培养教师道德:①校园环境和学校形象建设;②富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③强化准教师们的教师角色体验;④开展道德冲突方面的专题教育活动。

6. 在职教师师德教育的意义:①角色职责方面: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②市场经济、社会风气等方面;③国家政策: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7. 在职教师师德教育的内容:①教师角色意识的强化:包括角色认识和角色体验;②教师的职业情感的培养;③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

8. 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的培养要在注以下方面:①转变观念,重塑教师精神;②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9. 在职教师师德培养的方法:①改变培训方式,注重教师的主体发展;②注意教师教育观念向行为的转化;

③采用榜样学习的方法;④结合反面事例及时进行教育;⑤在继续教育中强化师德教育;⑥师德教育要与一般道德教育相结合;⑦要坚持长期性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

1、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 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主要表现在:a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b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c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主要表现为:a.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道德是非制度化的规范,一种非权力规范,一种内化的规范。b.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2、道德的基本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道德最重要、最突出的社会功能);道德的论证功能(是指道德对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作用);道德的教育功能(是指道德的教化作用);道德的导向功能(是指社会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向性指导及其要达到的道德价值目标)。 3、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a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注意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 b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c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 主要规范:职业道德规范是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整人们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包括以下几方面:a爱岗敬业,勤于职守b尽职尽责,奉献社会c遵纪守法,诚实守信d文明竞争,友好协作e勤奋学习,熟练业务。 4、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概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基本内容:A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尊重自我,热爱学生C团结协作,开拓创新D严格自律,以身作则 6、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1)教师的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地培养新的一代,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所需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他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3)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尽管他可能教过数十遍相同的课程,但教师还是要根据知识的发展、对象的变换、条件的变化而重新安排、重新处理;4)教育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2)~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3)~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 8、大学精神的内涵:1)学术自由的精神,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具体包括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两个方面。2)独立自治的精神,大学自治是西方大学最悠久的传统之一。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旨在求真;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旨在崇善。二者在价值上相互渗透,相互支撑。4)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学的开拓创新精神,一是指科学研究,二是指向人才的培养,三是只向社会发展。5)理性批判的精神。 9、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a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师生代际关系模式、师生朋友关系模式、师生代际-朋友式关系模式)b师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宪法、民事法、教育法、经济法律关系)c师生之间的管理关系(强制型、民主型、放任型)d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传统型、现代型) 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一种人际关系。a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b高校师生关系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c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角16、师德修养的意义及其过程 意义:a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就其本 质来说也是道德素质和道德力的竞争;b完善自我的需要;c是 实现现代化的需要;d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e是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过程:a提高师德认识b陶冶师德情感c磨炼师德意志d坚定师 德信念e培养师德行为和习惯 10、现代大学精神对高校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1)教学与科研 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大学是通过高深学问即学术研究来培育 高级专门人才的,其本质属性是教育性与学术性的统一,这就 内在地决定了大学教师具有不同于一般教师的双重身份——即 是教育者,也是研究者。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 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一方面要求大学教师必 须要珍视学术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要求大学教师要清醒的把 握和审慎地使用这种权利。3)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 对于大学教师而言,也应当对现实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 树立起服务社会的自觉意识。一方面要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 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以 知识权威的身份更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决策中来,以便使自己在 社会发展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大学教师担负着既要服务 社会又要引领社会前进的双重责任,他们是社会进步的领跑者 而不是追随者。4)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学术研 究既表现为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坚定信念,又表现为一种 超然独立的学者人格,学者的学术造诣和精神品格是相互支持 相辅相成的。 1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教书育人原则、为人师表原则、教育公正原则、依法从教原则、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12、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区别:a二者产生的时期不同,道德产生比法产生早得多b二者 社会作用的特点不同,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 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发挥作用的,而法则是由国家制定并 由国家强制执行的c二者同为行为规范,但法具有更强的刚性 度d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比较而言,法律具有明确性,法律 所干涉的范围有着明确的、具体的规定,而道德具有模糊性, 道德对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人们关系或多或少或强 或弱的调节作用。 联系:a二者遵循的根本原则同一,道德和法都是人们的行为规 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二者都以一 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二 者遵循着相同的根本原则c二者在作用上相辅相成,一定的道 德要以一定的法律为后盾加以维持d二者在特点上、层次上、 作用范围上交叉重合。 13、正确处理高校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 (1)确定学生主体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 也是主体,缺少任何一方,教育活动无法进行。教师应该做到 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 动性,②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主导的作 用,③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①尊重学生是教师有效实现教 育教学的需要,②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 要求,③对学生的尊重,不仅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还表 现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上。 (3)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首先,教师要扩大与学生的交 往范围,积极参与他们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增进师生的相互 了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其次,教师应遵循师德规范的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公正无私少成见,放下架子去接近学生,把握 学生的内心思想活动,以适当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 (4)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严格教育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 需要,如果教师不对学生严格教育,只能贻害学生。严格教育 学生应当全面地科学地要求学生,要遵循以下原则:严而有理, 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14、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 内在根据: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a培养教师认识集体之必要性的 道德理性b形成教师对于集体高尚的道德情感c提高教师在集体活 动中自主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外在条件:社会规范和激励机制 15、科学研究的道德意义:a有助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健康 方向b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c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人格 的养成d有助于高校教师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e有助于大学生 科研素养的培养 17、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1)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科 学的教学理念有着自身的鲜明特征:①教学对象的主体性②教 学目标的发展性③教学要求的全面性。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①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②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 养③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④教师要学而不厌,锐意 进取。3)提高教育专业能力。①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②教师把 握教材的能力③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a.对教材的组织加 工能力;b.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c.组织学生集体的能力。4) 注重全面教学改革。①确立主动性教学的价值追求②建立整体 性教学目标模式③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系 统。5)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①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②对学 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19、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依据 动机和效果作为行为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和因素,在道德 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动机论者以动机作为衡量行为道德性质 及其价值大小的主要依据,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只存在于行动 的动机之中,与其效果无关;而效果论者主要从实际教育效果 来考察教育的道德性质和价值。动机论和效果论都有一定的合 理性,但两者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因此,在道德评价 中,要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的时候,应做到以下几点:a坚持动机 与效果的统一,在道德评价中不偏废任何一方,这是评价的前 提基础;b在强调两者缺一不可的前提下,也不否认两者在道德 评价中有主次轻重之分;c教育善恶评价还应坚持历史性原则。 对教育活动的道德评价不应脱离社会历史联系,这样才能恰当 衡量它的道德性质和意义。 5、教育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1)作为一个有意识的、有 思想的、有主动生的广大青少年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 客体)而出现的,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的2)教师的 劳动“加工”过程,必然要包括教与学两种浑然一体的活动3) 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学习的过程4)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 中的反作用特点。 22、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A引导性原则:主要是从师德 教育的他律性特点出发,师德规范于教师个体而言,需要通过教 育使受教育者懂得这些规范之所以重要的道理。B内化性原则:主 要与道德的自律性相联系,在进行师德培养时,一定要注意师德 规范向受教育者内心的转化。C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师德 培养过程中,教育者既要重视对受教育者的理论教育,又要引导 受教育者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知道自己的行为,以便 把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D差异性原则:首先指高师院校 的师德培养工作必须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品德形成的规律来 进行,要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真正掌握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实际 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其次,还要注意到在职教师 的不同特点,又针对性的做好个别教育,重视解决个别性问题。E 连贯性原则:反映了师德养成过程时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 规律。影响师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具有社会性,另外, 师德的形成与发展还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18、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 (1)关心集体:重要意义:之所以要将关心集体作为对教师在 处理和集体关系时的道德要求,既在于教师集体对于教师个人 的重要意义,也在于它对形成团结和谐的集体的极端重要性。 ①在各个教师努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团结和谐的集体对教师个 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②只有每个教师关心集体,教师集体 所确立的价值目标才可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关心集体作为教师道德的具体实现路径:①一个关心集体的教 师,应该遵守集体的纪律,爱护集体的荣誉②自觉维护集体的 团结,正确对待集体的矛盾③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遇到矛盾 冲突时,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什么是真实的集体?“真实的集体”的思想,在真实的集体里, 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价值本质,价值地位,价 值意义上是统一的,不存在内在的分裂和价值序列上的优劣之 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①个人的价值创造,利益增长和需 要的满足依赖于集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②集体的总体价值和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2.B【解析】题干文言文的意思是:教师的职责是既要教学生有关具体事物的知识,又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这体现了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要求。 3.D【解析】略。 4.D【解析】教师的期望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 5.A【解析】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其中最核心的是师生关系。 6.B【解析】师德的教育伦理价值是由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决定的。从劳动对象角度看,学校教育是以向师性和模仿性强的未成年人为对象的。没有伦理道德参与的教育过程,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过程。 7.A【解析】略。 8.C【解析】教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核心和主干地位。 9.A【解析】略。 10.B【解析】师德内涵不断融入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 1.(1)热情主动——教师走向成功必备的第一心态; (2)端庄大方——教师形象塑造的基本要求; (3)规范得体——教师礼仪修养的基本要求; (4)宽容公正——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 (5)沟通合作——教师与家长真诚交流的基本原则; (6)双赢思维——教师之间协作的首要原则; (7)关注细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养成的重要习惯; (8)不断更新——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 2.(1)世界发展趋势对师德建设的挑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前提下,我国经济要在国际竞争中得到超越性发展,必须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完成这一使命,关键在于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教育能力。 (2)面临多元化、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挑战。在多元价值取向并存的现实中,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教师作为这一机构的代表,必须按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要求,选择与社会相一致的信仰价值和行为规范来教育自己及学生,这就需要我国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上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 (3)面临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挑战。社会发展需要法制作保障,更需要道德做基础,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能力、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主要靠教育来培养,所以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升华自己的道德。 (4)面临实施“科教兴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就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质,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教育的发展。 3.(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 (2)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4)对教师自身修养的引导功能。 4.(1)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 (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5)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和示范性; (6)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 5.(1)教师的人格、品质、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的作用; (2)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激励作用; (3)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的作用; (4)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完善的作用。 三、论述题(答案要点) 1.教师道德教育一方面对教育劳动的对象及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也有重要作用。 教师道德教育能使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深刻理解教师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心;能促进教师改善劳动态度,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教风;能提高教师的行为选择能力和心理素质;能促进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业务素质。 2.(1)理想主义的师德观,理想主义的师德观的基本内涵是指以集体利益或他人利益为基点来协调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行为方式,它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有两个特征:起点高(教师应该是社会上高尚的人),精神价值明显(社会提倡以精神的丰富来弥补教师物质利益获得的缺乏)。(2)现实主义的师德观,现实主义的师德观从考虑社会现实和人性现实这两

教资《综合素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资《综合素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常考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

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记忆口诀:321——3爱2人1终身 这一大段,综合素质可以材料分析每年都考,必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常考题型:选择题) 工作方针 ①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对应的地位要梳理清楚,选择题考点。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2015课件资料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近四年试卷 2010年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2、道德是一种从(实践—精神)上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之一。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 4、教师劳动最具影响力的手段是(言传身教)。 5、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具有(主导型)的主体。 6、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反映了他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基本职责。 7、确立教师道德教育引导性原则的依据是道德的(他律性)。 8、符合师生关系实际的师生之间关系模式是(代际—朋友关系)。 9、在真实集体里,个人与集体(不存在)价值序列的轻重与优劣。 10、统率师德评价全过程的原则有主体性原则、质的分析原则和(目的性原则)。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教育对象的向师性。 2、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师德修养要做到哪三个结合? 4、科研中的道德要求是什么? 5、如何理解“发展性团结协作关系”。 三、论述题 1、论述高校教师服务社会中的道德要求。 2、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当如何开展有益竞争。 四、案例分析题 1、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思想,谈谈对教育公正原则的理解。 2、从“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权利”以及教师对学生要严格管理和科学管理等材料中,谈谈对学生严格要求应遵循什么原则。 2011年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2、职业的要素包括社会责任、专门业务以及(主要生活来源)。 3、《论语》中反映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有教无类)。 4、大学精神指学术自由、独立自治、开拓创新、理性批判和(科学、人文精神)。 5、提出“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教育家是(梅贻琦)。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来比喻教师“为人师表”的意义。 2011年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2、职业的要素包括社会责任、专门业务以及(主要生活来源)。 3、《论语》中反映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有教无类)。 4、大学精神指学术自由、独立自治、开拓创新、理性批判和(科学、人文精神)。 5、提出“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教育家是(梅贻琦)。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来比喻教师“为人师表”的意义。 7、提出“真实集体”思想的是(马克思)。 8、师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师德行为习惯)。 9、师德评价的原则有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质的分析原则)。 10、教师在教育中是具有(主导型)的主体。 二、简答题 1、道德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如何把握。(性质、利益、变化发展、独立性)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章导论 1、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P.7) 2、道德的基本功能(P.11) 3、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P.15) 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P.22) 第二章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 1、教育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P.30) 2、教师劳动方式的创造性(P.31) 3、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P.39) 第三章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1、大学精神的内涵(P.48) 2、现代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P.55)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1、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66) 2、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70) 3、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73) 4、道德与法律的关系(P.76)

5、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及确立依据(P.84) 第五章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 1、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P.100) 2、正确处理高校师生关系的道德要求(P.104) 第六章高校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 1、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P.117) 2、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P.135) 第七章高校教学中的道德问题 1、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P.146) 第八章高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1、科学研究的道德意义(P.158) 2、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道德要求(P.165) 第九章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问题 1、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要求(P.185) 第十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师德修养的意义及其过程(P.195) 2、师德修养的要求(P.203) 第十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P.216) 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和最高标准(P.224)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依据(P.231) 第十二章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师道德成长 1、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P.242) 2、在职教师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P.252)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考试题型、分值及考试时间 一、考试题型 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案例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二、考试时间:90分钟

教师职业道德问答题汇编

教师职业道德(西北大学2011年2月版) 第一章师德概述 1.职业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答:所谓职业,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人们所从事和对社会承担的具有一定社会职责义务的专门的业务和工作!特点:,职业具有专门性、独立性、稳定性和特殊性等特点。 2什么是教师及教师职业? 答:所谓教师,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服务或为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教师职业,就是按照一定社会需要和规定的标准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的事业。 3简述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重要) 答:教师职业劳动是培养人、塑造人和改变人的社会劳动,与其他劳动既有一定的一致性,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长期性和复杂性。二、延续性和艰苦性。三、艺术性和创造性。四,主动性和示范性。 五、个体性和群体性。 4简述教师职业劳动的社会意义。 答: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的职业劳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其次,教师的职业劳动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着简洁而巨大的作用。最后,教师的职业劳动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引导作用。 5简述道德及其特点。 答:道德就是由一定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以区分善恶、正邪、荣辱等为内容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实践活动的总称。特点:a道德是非制度化的;b道德是非强制性的;c道德是以节制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6简述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其特点。答: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也就是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特点:第一,内在的稳定性。第二,形成和行为尺度的多样性。第三,适用对象的限定性。 7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其特点。(重要) 答:教师职业道德又称为“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特点:一、意识水平高层次;二、道德境界高尚性;三、道德意识自觉性;四、行为举止示范性;五、道德影响深广性;六、道德内容先进性。(重要) 8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有哪些? 答:1、调节作用;2、教育作用;3、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控制作用、调整作用、矫正作用);4、促进作用。 9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答:联系:1、共性,它们都是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道德包含教师职业道德,而教师职业道德是道德的特殊形式。区别:1、产生的世界不同;2、适用范围不同;3、层次境界不同。 第二章师德原则 10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答: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一定的社会和阶级在某一历史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

2016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基本要求试题和参考答案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基本要求 一、简答题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①从教师的社会责任来看,师德具有全局性; ②从教师的社会地位来看,师德具有超前性; ③从教师职业及个人素质来看,师德具有导向性; ④从教师的人格评价来看,师德具有超一般职业的示范性。 2.简述教师与家长合作沟通的态度和技巧。 合作沟通的态度:①谦虚和蔼;②尊重理解;③一视同仁。 合作沟通的技巧:①称呼得体;②语气委婉;③正确运用非语言技巧。3.简述教师的职业纪律。 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②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 ③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 ④从一点一滴做起; ⑤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4.如何建立双赢的人际关系。 要随时存入感情存款: ①理解别人;②注意小节;③信守诺言;④阐明期望;⑤诚恳正直; ⑥勇于道歉。

5.简述教师在公正对待学生方面的“偏爱”、“偏见”的危害性。 ①教师在公正对待学生方面往往出现的误区是对优生的偏爱和对差生的偏见。 ②教师对优生的偏爱很容易使那些自觉性、自主性不高的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进而放弃某门功课的学习。 ③教师对差生的偏见,就是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歧视,就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而造成学生逃学、辍学等,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6.简述国外教师道德教育的共性特点。 ①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 ②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于实施操作; ③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④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 7.教师道德教育的现代要求是什么? ①教育观念现代化,就是要确立以更新观念为先,以高尚师德为本的观念; ②才学知识现代化,就是要努力学习,丰富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③教育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在教学、育人、管理、创新上具备过硬教育学生的能力; ④心理素质现代化,就是要优化情感、性格、意志、心理调适,心理保健、心理体验等方面的心理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大纲说课材料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大 纲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描述: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是我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教育和学习,使立志从教的我校本科生明确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职业道德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作风去处理个人与职业、与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工作、教师职业劳动与社会、国家、集体、他人的关系,全面了解并积极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便在未来更好地教书育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本课程体现了国家、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和职业期待。学习本课程要联系实际,要自觉遵循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性。为考察考生具有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本科目要求学生能够明确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恪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能准确判断和理解与教师劳动相关的范畴和道德原则,掌握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途径进行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的修养,能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的分析与思考,努力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并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真正成长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二、先修课程及应具备的知识 首先,学生必须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分析任历史不同时期教师职业特点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具体社会现实,唯有如此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外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教师职业,更好理解当代教师职业特点。 其次,学生应具备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本常识。只有掌握了以上知识才能对大量史料进行分析鉴别,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才能概括出规律性的认识。

再次,从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思政专业核心课程的逻辑关系看,该课程应在学生修完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课程后开设为宜,有了对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的认识,有利于分析各种教学现象,熟练地掌握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三、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绪论 1.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时代背景,明确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整体要求,了解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觉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性。 2.重点、难点 重点:教师职业的特点 难点:教师的职业道德 3.教学内容: 第一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第三节学习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教师与教师职业道德 1.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教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什么重要作用,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以及它的特点和作用,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重点、难点 重点:教师职业的特点 难点:教师的职业道德 3.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师职业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和社会作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教师职业道德内容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1)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守的职业伦理;(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为特定的道德规范体系;(3)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育活动的特殊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本质是造就一代新人,因此,教师必须按照党和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迅速成才,而不能凭教师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地去培养和造就学生。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适用的针对性)。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表现为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善恶的体现和专门要求,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特点。 (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切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根本问题产生的,都是与这一根本问题相联系的。 (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教师职业道德从内容上说是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素质、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等组成的。 (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5)教师职业道德境界的高层次性。境界的高层次性是指社会和他人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总是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出于较高水平和较高层次。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层次性是由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的。 (6)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兹举性。意识的自觉性是指教师因职业劳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在职业道德意识上的更高的自觉性。道德意味着牺牲,价值取决于奉献,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7)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和示范性。行为的典范性是指教师的品德和行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行为具有榜样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典范性是由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的。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8)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的严格性。 (9)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四、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1)对教师工作的动力功能。(2)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功能。教师面临着道德冲突,具体有:①行为取向上的利益冲突;②行为表现上的角色冲突;③行为动机上的心理冲突。(3)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4)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功能。(5)对社会闻名的示范功能。(6)对教师自身修养的引导功能。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范畴 一、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一)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内涵 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最根本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 概述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c9359059.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具有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全心全意培养、教育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3、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适用的针对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即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善恶的专门体现性和对教育的专门适用性。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特点。 (2)教师职业道德的双重性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切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根本问题产生的,都是与这一根本问题相联系的。如我国古代《礼记》中就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教师职业道德从内容上说是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素质、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情感、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情操、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等组成。 (4)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和示范性 典范性:行为的典范性是指教师的品德和行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行为具有榜样作用。 (5)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广泛性:是指教师的思想道德不仅影响在校学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和家长进而影响社会。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范畴 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最根本的知道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具有指导、统帅和裁决作用。 2、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3、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 (1)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树立冲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3)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 (4)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4、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侦、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 5、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每个学生是教师公正最基本的内容,可以说,教师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标志。 6、教师人格修养最好的策略是:取法乎上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最新复习要点(山东师范大学版)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 师德的重要性(理解) 第一,教师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必须遵守其规范。 第二,教育活动归根到底是一项伦理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个根本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有特殊的道德标准和要求。 第三,教师职业具有伦理性和道德性,这是由教育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2. 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理解)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道德、师德),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应当遵循的,用以调节教师职业工作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等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称。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教师所应具有的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情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性的道德品质。 3. 师德的一般特征(理解) (1)调整对象和范围:专业性或特定性 (2)道德内容和结构:继承性和稳定性 (3)规范形式和方法:灵活性和多样性 4. 师德的专业特性(记忆) (1)教育性 行为示范;人格榜样;心理影响 (2)自觉性 教师必须要有道德自觉性,缺乏师德自觉性的教师在人际关系中永远处于被动、低效或无效的境地。 (3)整体性 作为一个整体去影响学生;影响学生集体;集体去影响学生。 5. 师德的功能(记忆) (1)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引导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个体和集体都具有引导功能。引导个体的信念和理想、价值和意义,促进教师道德意识、行为和品质的发展;引导良好教师集体的的形成,对教师集体起到监督和约束作用。 (2)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发展,而且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3)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的促进功能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生活重构。 6. 师德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理解) 良好的师德需要处理好教师与自己(自我、家庭)、教师与学生(班级、教学、管理)、教师与同侪(教师团队、学校)、教师与社会(学生家庭、社区、社会与国家)等关系。 第一,处理好“我”与“我自己”的良好关系,是一切关系开展的根本性前

2019年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师职业道德(一) ——教师职业道德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的权利保护这一节需要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一、教师职业道德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指教师行业的道德要求在教师个人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等要素的统一体。 1.教师职业遁德认识 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认识。从教师职业与社会的关系和教师职业内部的关系这个广义的理解看.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包括思想要求、政治要求和职业内部活动的道德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核心是职业道德价值观。其中.“义务”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重要范畴,道德范畴的义务是由人的内在精神力量支持的。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 2.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师在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时的情感体验。当教师将职业道德认识付诸职业实践时.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付出的要求,也在道德实践时感受到这种情感付出后的满足感。这就是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的重要范畴是“爱”——“教师爱”。教师没有职业之爱,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3.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行为上的体现。教师的行为自觉地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形成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标志。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范畴是“责任”。当教师把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责任”时.教师就会自觉地把自己的职业行为约束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准则下。 二、教师职业道德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素养,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保障,也是教育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大纲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描述: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是我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教育和学习,使立志从教的我校本科生明确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职业道德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作风去处理个人与职业、与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工作、教师职业劳动与社会、国家、集体、他人的关系,全面了解并积极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便在未来更好地教书育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本课程体现了国家、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和职业期待。学习本课程要联系实际,要自觉遵循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增强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性。为考察考生具有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本科目要求学生能够明确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恪守的职业道德规,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的涵和要求,能准确判断和理解与教师劳动相关的畴和道德原则,掌握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途径进行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的修养,能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的分析与思考,努力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并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真正成长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先修课程及应具备的知识 首先,学生必须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分析任历史不同时期教师职业特点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具体社会现实,唯有如此才能实事地评价中外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教师职业,更好理解当代教师职业特点。 其次,学生应具备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本常识。只有掌握了以上知识才能对大量史料进行分析鉴别,发现其中的在联系,才能概括出规律性的认识。 再次,从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思政专业核心课程的逻辑关系看,该课程应在学生修完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课程后开设为宜,有了对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的认识,有利于分析各种教学现象,熟练地掌握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涵。 三、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绪论 1.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时代背景,明确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整体要求,了解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觉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性。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职业道德简答题汇总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1、简述职业的概念与特点:P1-2 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人们所从事和对社会所承担的具有一定社会职责义务的专门的业务和工作。 稳定性、特殊性 2、什么是教师及教师职业:P2 会服务或为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 要和标准,向人们进行各方面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促使人发展的一种职业。 3、简述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P2-6 第一,长期性和复杂性。第二,延续性和艰苦性。第三,艺术性和创造性。第四,主体性和示范性。第五,个体性和群体性。 4、简述教师职业劳动的社会意义:P6-8 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2)教师是人类智能的积极开发者。(3)教师是一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4)教师是新知识、新科技的创造者。 物质文明建设起着间接而巨大的作用。 (1)教育事业和教师的劳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2)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物质财富的多寡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正比;劳动生产率同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3)教师的劳动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人的成长发展起着引导作用。5、什么是道德及其是特点:P9 系,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 心信念来维系,以区分善恶、 正邪、荣辱等为内容的思想意 识、行为规范和实践活动的总 称。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 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的调 节手段是非强迫性的。(3)、道 德是自律和内化的规范。(4)、 道德调节是以必要的个人利益 的节制和牺牲为前提的。 6、什么是职业道德及其特点: P9-11 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 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准 则和道德规范,也就是调整职 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 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 则。 第二,形成和行为尺度的多样 性。第三,适用对象的限定性。 7、教师职业道德 及特点: P11-15 又称为:“师德”“教师道德”, 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 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 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 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道德境界高尚性;三道德意识 自觉性;四行为举止示范性; 五道德影响深广性;六道德内 容先进性 8、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P15-21 答: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是指 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个人、对 学生、对学校集体、对社会的 作用,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 对学生、对社会的价值。 (一)通过调节教师与教育事 业的关系,促进教师爱岗敬业; (二)通过调节教师与学生的 关系,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氛 围;(三)通过调节教师与教师 的关系,形成团结协作的教育 凝聚力; (四)通过调节教师与 学校其他成员及与社会其他成 员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一)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 品德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 (二)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 智力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 提高有推动作用;(三)教师的 道德品质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具有促进作用;(四) 教师的道 德品质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 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一)激励作用(二)控制作 用(三)调整作用(四)矫正 作用 (一)有利于社会职业道德的 发展和从业者道德素质的提 高;(二)有利于家庭美德的形 成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 高;(三)有利于社会公德的发 展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9、教师职业道德和道德的联系 与区别是什么 、共性都是约束人的行 为规范,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道德包含职业道德,而教师职 业道德是道德的特殊形式。 、产生的时间不同,道 德在前,教师职业道德较晚。2、 适用范围不同,道德范围广, 而教师职业道德范围窄。3、层 次境界不同,道德境界低,教 师职业道德境界要高。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8 大原则) 10、什么是道德原则和教师职 业道德原则(P23) 级在道德上对人们的行为品质 提出的最根本的要求,是处理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基 本原则,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 的各种规范要求的最基本的出 发点和指导思想,是道德的社 会本质和阶级属性的最直接最 集中的反映, 它居于首要地位, 起主导作用,是贯穿各种道德 规范体系的总纲和精髓。 、一定 的社会和阶级在某一历史时期 根据社会或阶级和教师职业的 实际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提出的根本要求,2、是教师在 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 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 的根本规则。它在教师职业道 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整 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和 精髓。 1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有哪些:P25 育人道;三教书育人;四乐教 勤业;五教育民主;六教育公 正;七人格示范;八依法执教。 12、简述集体主义原则的内容 要求、 本质和具体要求P25-29 、坚持集体利益与 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 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2、充分 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3、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 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必要时要放弃或牺牲个人利 益,同时要不断发展完善集体 利益,以逐步满足个人的正当 利益。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根 本要求。第二,集体主义正确解 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 系。第三,集体主义贯穿于社 会主义道德的一切规范和范畴 之中,成为构成社会主义道德 规范体系的核心。第四,集体 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一 切旧道德的根本标志。 1、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 系;其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依 存,密不可分。其二,个人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