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代的监司关系

宋代的监司关系

宋代的监司关系
宋代的监司关系

专恶篡㈣

论宋代的监司关系

——以转运、提点刑狱和提举常平司为中心

●徐东升

宋代监司除转运、提刑、提举常平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杂职监司,他们对一路的职权进行分割,形成职权互相交叉的局面。在行使职权过程中,监司之间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监督、牵制,构成宋代监司关系的主体。

这种关系的形成主要受中央集权加强和社会经济变化两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监司;监司关系;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

【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8)05一0134一07

徐东升(1968一),男,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史。(福建厦门361005)

宋代监司是联系中央与州县的纽带,在国家政治、经济等管理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①。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运司、提刑司、提举常平司的设置沿革、职权及其所受中央的考课、监督,对监司间的关系则较少提及,并且因对监司的理解存在偏差,影响了监司的研究范围。本文拟通过辨析监司之名实,考察监司对各项职权的分割、行使,以展现监司间的关系,并对监司关系的成因略作分析。

一、监司与杂职监司

宋代文献常把一些路级机构及其长官称为监司,但对于宋代监司究竟包括哪些机构和官员,现有研究与文献记载均有偏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宋代监司的演变过程和实质缺乏细致的把握。谢维新在《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监司门》中列举了总领、发运使、转运使(使副、判官)、都大提举茶马、都大坑冶、提举市舶、经略使、安抚使、提刑、提举常平,却又说:“国朝监司有转运使副、判官,使之按察官吏,又有提点刑狱,有武臣同提刑,又有提举常平茶盐司。”…‘‘后集’卷66—70’《庆元条法事类》云:“诸称监司者,谓转运、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司。”【2】‘卷7’今人对宋代监司包括的机构和官员也有所讨论,对此,金圆总结说:“近人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专指转运使;一种认为指转运使和提点刑狱;一种认为指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而在南宋还要加上安抚使”,并指出“上述三种说法虽都有根据,但都没有把宋代监司变动的过程反映出来,只是反映了某一时期状况,不免伤于不全”,但他并没有根本解决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仍只是认为“就整个宋代而言,监司除指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外,还应包括提举常平司”。…总之,今人所论与上言宋人的说法如

论宋代的监司关系——以转运、提点刑狱和提举常平司为中心

出一辙,似乎除了转运、提刑、提举常平司及其长官外,别无监司可言,而这与史实不符。

据《宋会要辑稿》:“自熙宁初厘正监司所治之职,罢武臣为提点刑狱。总其新法置提举司,位叙资级视转运判官,遂与提点刑狱、转运、发运副使及使定为迁格。而蔡河拨发司、广济河及汜水辇运司各掌漕事。提举解盐司掌盐禁,次提举官。提点铸钱司掌鼓铸泉货,视提点刑狱。”…‘职官4:之18以们既然这些机构在熙宁初“厘正监司所治之职”时被列在一起,就均应是监司。此后不断有新的机构和官员被列为监司。蔡戡《乞选择监司奏状》称:“国初始置转运使,淳化中遣官提点诸路刑狱,天圣中置转运判官,熙宁中置提举常平,其后又有坑冶、茶马、市舶,俱号监司,一路之间多至五六人。””J(卷2’即提举坑冶、茶马、市舶也是监司。元丰六年(1083)八月庚子诏:河北、河东、陕西三路提举保甲司比转运司,提举视转运使,同提举视副使,同管勾视判官;开封府界比提点司,提举视提点官,同提举视三路同管勾官,“并为监司”…‘卷338’。对熙丰间监司众多的情况,司马光《乞罢提举官子》中称:“自王安石执政以来,欲力成新法,诸路始置提举常平广惠农田水利官,其后每事各置提举官,皆得按察官吏,事权一如监司。”…‘卷5们显然,“每事各置提举官”并不仅仅指提举常平官,这进一步说明了北宋出现过的监司并不仅仅限于转运、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司。

南宋的情况与北宋基本一致,即除转运、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司及其长官外,仍有其他机构及其长官被列入监司。绍兴三年(1133)八月甲辰,提举广南市舶姚焯“请得具便民或边防五事,如守臣例,许之。自是监司皆得条上”【s】‘卷18”。刘一止言:“在今之日,宜增重监司之任,转运使副至提点刑狱并以曾任侍从官为之,提举茶盐、市舶等并以曾任左右司郎中以上为之。”…‘卷12‘论重监司之选"王十朋说:“今之监司有漕有宪,常平、茶盐则有提举,坑冶、铸钱则有提点。”【lo】‘赛议卷3‘除太子詹事上殿子三首"显然,提举市舶、提举茶盐、提点坑冶铸钱在南宋也都曾是监司。

既然如此,何以不少宋代文献涉及监司名称时,往往只提到转运、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司,而不涉及其他机构呢?监司或废或置固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其他机构有专用名称,即“杂职监司”或“杂科监司”。吕好问《上钦宗论杂科监司不可不尽罢》中说:“臣窃见比年以来诸路杂科监司猥多……欲望陛下诏三省、枢密院,应杂科监司不必专置司者,一切尽罢,令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分领,如弓箭刀弩手之类令帅臣兼管,市舶司之类令转运司兼管。”…】‘卷㈣即提举弓箭刀弩手、提举市舶之类属于杂科监司。又据马端l临记载:榷货务提辖官“外补则为州,内迁则寺监丞簿,亦有径为杂职监司或入三馆者”,并注日:“乾道八年十二月榷货王袒除福建市舶,左藏王楫除九路铸钱。”…】‘卷㈣可见,提举市舶、提点坑冶铸钱均属杂职监司。从提举市舶既称杂科监司又称杂职监司看,杂科监司和杂职监司只是名称不同,所指机构和官员应该是一致的。

杂职监司因何得名,史无明载,但可能与其职能有关。上言司马光所说“每事各置提举官”即多是指杂职监司。杂职监司也是监司,他们既有分管的具体事务,又有权按察官吏,这是他们成为监司的基本条件。元j右六年(1091)七月,关于陕西解盐是否专设官总领,范祖禹日:“设官置吏,别为一司,权轻则不足以动州县,权重则是又增一监司。”【6】(卷461’即无权按察州县则不能成为监司。但监司与杂职监司有所区别。转运、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司基本上每路均设,一般都分管多项事务,有权按察一路所有官员。杂职监司所管事务单一,如提举市舶、提举解盐、提举茶盐、蔡河拨发司、提点坑冶铸钱、提举坑冶、提举保甲、提举弓箭刀弩手、提举茶马等,均只主管一项或两项事务,按察官吏的范围基本限于和其分管的事务有关的州县官员,其设置也不受路分的严格限制,或包括数路,或限于一路,或限于一路之一地。这应该是他们被称为杂职

江西社会科学2008.5

监司的基本原因。

二、监司间的分工

宋代监司的设置与废罢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监司的每次变动均引起一路职权的重新分割。宋代监司的设置以转运使为最早,而最初转运使“止因军兴,专主粮饷,班师即停罢”,并非监司,自太平兴国二年(977)以后,“边防、盗贼、刑狱、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1211卷6¨,才正式成为监司。但分管事务过多,难免照顾不周,并且地方机构职权过重并非统治者所愿,转运司一统一路事务的局面难以长久。

提点刑狱始设于淳化二年(991),名为“转运司提点刑狱”f12】(卷e¨,只是转运司的下属机构,后于淳化四年(993)十月废罢,“归其事于转运司”16J(卷,引。景德四年(1007)七月复置,并规定:“所至专察囚禁,审详案牍。……每旬具囚系犯由,讯鞫次第申报,常检举催督。在系久者,即驰往案问。出入人罪者移牒覆勘,劾官吏以闻。诸色词诉,逐州断遣不当,已经转运使批断未允者,并收接施行。”…‘卷66’显然,与淳化二年(991)始置时相比,此时的提点刑狱已脱离转运司而成为独立的机构,虽然“专察囚禁”,职事单一,但具有按察官吏的权力,并且可收接、审理转运司断遣不当之案件,成为一路最高司法审理机构。此后,提点刑狱司自天圣六年(1028)至明道二年(1033)又经两度废置,从明道二年以后才固定下来,至南宋亡未再有大的变动。其职权也自景德四年(1007)以后逐渐扩大,如按问一路刑狱,按察一路官吏,总督一路经总制钱,督管一路封桩、无额上供等钱物,检括漏税,劝耕农桑,兼管常平广惠仓,兼管河渠公事,兼管巡检盗贼公事,镇压农民起义,督察军器什物、招军事宜,临时兼管本路盐、坑冶等。1131

提举常平始设于熙宁初,主要是为了推行新法,元{;占初保守派得势后,随新法一起被废,其提举一路常平职事转归提刑司。16】(卷36¨哲宗亲政后复置,掌“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按察官吏之事”。建炎元年(1127)并归提刑司,二年八月复置,“还其籴本,自青苗钱不散外,常平、免役之政皆掌之”。此后废置不常。绍兴十五年(1145)“命诸路茶盐官改充提举常平茶盐”以后,所掌仅“义仓及水利、役法、赈济等事而已”。…‘循集)卷70’此后,未再有大的变动。不过,上言职权并非提举常平职权的全部。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甲午诏:“常平钱谷、庄产、户绝田土、保甲、义勇、农田水利、差役、坊场、河渡,委提举司专管勾。”…‘卷27们贾玉英把宋代提举常平司掌管过的职权分为总领一路变法政务、主管常平仓和义仓、赈济灾民、掌管一路户绝和没官等田产、兼领慈善事务、兼管矿业生产、兼领盐法改革和买纳盐场、按察官吏、审理民事诉讼案件、荐举官员等十项。【】41

分割一路职权的监司除转运、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外,还有杂职监司。如上言杂职监司属于因事而设,所掌职事如其机构名称所示,多为一项,个别为两项,并且除提举茶盐司曾经“诸路皆置”fJ5】‘卷M,’外,其他杂职监司的设置对各路而言,不具有普遍性,只在部分路分设置。

就各监司职事范围和权力大小而言,转运、提刑、提举常平明显超过杂职监司,转运司又似超过提刑、提举常平司,这可从各监司属官的数量得到说明。崇宁四年(1105)曾对部分机构属官进行调整,其中转运司属官109员、提刑司18员、发运司9员、提举茶马司6员。【4】(职官45之3’这也可能是宋人言及监司时多称转运、提刑、提举常平的重要原因。但是监司对同一项职权的分割并不彻底,往往由一个以上的监司共同负责,只是他们之间有主次之分,有主管与兼管之别,不过,也并非时时处处以转运司为主。

常平事务最初由转运司管理。景德三年(1006)正月辛未,京东西、河东、陕西、江淮、两浙置常平仓,“令转运使每州择清干官主之”…‘卷6"。景德四年(1007)以后,提点刑狱司也参与了常平

论宋代的监司关系——以转运、提点刑狱和提举常平司为中心

事务。庆历年间,范仲淹说:“今诸道常平仓,司农寺管辖,官小权轻,主张不逮,逐处提点刑狱多不举职,尽被州府借出。”【16】‘卷上‘奏灾异后合行四事>’提举常平司设立后,常平事务自然由其主管,但转运司、提刑司仍有兼管职责。熙宁六年(1073)四月庚辰,“诏诸路转运使副、判官、提点刑狱不兼提举常平仓者,并兼提举。”…‘卷2川

提刑司设置之前,转运司于一路之中对刑狱事务拥有最高裁决权。按咸平四年(1001)规定的司法程序,“应论诉公事,不得蓦越,须先经本县勘问,该徒罪以上送本州,杖罪以下在县断遣。如不当,即经州论理。……若本州区分不当,即经转运司陈状”…(刑j击,之-纠。提刑司的设置只是分割而不是剥夺转运司在刑狱方面的职权,一直至南宋灭亡,转运司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据屈超立研究,宋代刑事案件的上诉先到提刑司,如果不服所判,然后才经由转运司,而民事案件则先到转运司上诉,其次才是提刑司。…】(P142’转运、提刑司之外,提举常平司也参与了刑狱职权的分割。乾道六年(1170)三月二十六日,权刑部侍郎汪大猷“乞自今诸路遇有推勘翻公事,许提举常平依诸司差官”,得到批准。14】‘刑法3之85’

坑冶职事也是转运、提刑、提举常平司的重要分割对象。太平兴国年间,转运司即已开始管理坑冶,洪咨夔在《大冶赋》中所说的“漕轺兼统,肇于兴国”…】(卷¨,即是指此。此后转运司始终负有管理坑冶的职责,但不是一直管理所有的坑冶,其间不断有其他机构参与。提刑司对坑冶的管理也很重要。熙宁二年(1069)十月规定“不系江南等路提点坑冶司所辖”路分的坑冶,由提刑司“每年据场冶申到所收金银细数,攒写为一帐,申三司拘催内藏库钱帛案”…‘职官z,之e圳。按绍圣二年(1095)十一月六日诏令规定:“诸路提点刑狱兼提举坑冶事”的职责之一,是检踏兴发坑冶是否可以采取,“如可采取,关转运司施行”…‘职官43之12叫。提刑司也是南宋坑冶的重要管理机构,除对本路坑冶具有管理职能外,还曾兼任江淮湖北铁冶铸钱司提点官¨9J‘卷1462"。提举常平司对坑冶的管理始于崇宁二年,范围限于该年三月以后兴发的新坑冶,旧坑冶仍隶转运司和提点坑冶铸钱司f41‘职官43之8一"。

以上只是以常平、刑狱、坑冶职权的分割为例,说明转运、提刑、提举常平司职权既互相独立、又互有交叉的特点,其实这在其他职权的分割上也多有体现,如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甲午诏:常平钱谷、庄产、户绝田土、保甲、义勇、农田水利、差役、坊场、河渡,“委提举司专管勾,转运使副、判官兼领”【6J‘卷27引。

杂职监司职权比较单一,属于具体职事的专门机构,但有关的职权也并非总是由其独占,往往还有其他机构兼管。熙宁初,“产银铜路分有提举坑冶司”…‘职官42之19)。由于提举坑冶司“掌收山泽之所产及铸泉货,以给邦国之用”【151‘卷16"。所以它的名称在文献中还有铸钱司、提举坑冶铸钱司、提举措置坑冶铸钱司等。毫无疑问,提举坑冶司是银铜坑冶及铸钱事务的主管机构,但转运司具有兼管权。绍圣四年(1097)五月,同管勾陕西坑冶铸钱公事许天启奏日:“本司职事,今转运司官兼领,京西、川路州县,别无条制统摄。欲乞应自来铸钱司所领职事,更不令转运司官兼领。”为此规定:“应铸钱司所领职事更不令转运司兼领。止为银铜坑冶鼓铸铜钱职事,令许天启通领,所有铸铁钱职事,自不合干预。”…(卷487’可见,绍圣四年(1097)以前转运司仍有管理本路银铜坑冶、铸钱的职能,此次虽然规定坑冶铸钱司职事不令转运司兼领,但范围仅限于陕西路。

总之,宋代监司由最初的转运司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他们都参与了对一路职权的分割。他们虽然在某项或若干项事务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并不拥有绝对的权力,往往还有其他监司兼管,在职权分割上形成互不统属、互有交叉、主次分明的特点。由于转运、提刑、提举常平司掌握了更多的职权,尤其是对一路官员的监察权,而在各监司中居于主导地位。

江西社会科学2008.5

三、监司间的合作与监督

监司职权互有交叉,在行使职权时互相合作自然也成为题中之义,无论主管,还是兼管,有关监司均须参与。元丰七年(1084)七月,大名府路发生水灾,急需救灾,而按常例,“凡干钱谷禀转运司,常平即提举司,军器、工匠即提刑司,埽岸物料、兵士即都水监。未尝有一敢专者”…‘卷弘"。缺少哪一个机构,都会影响救灾效果。正因如此,监司间的互相合作并不仅仅是彼此富有合作精神所致,更重要的应是制度规定的结果。元丰三年(1080)六月甲午,规定:“五路转运、提举官巡历所至,许按阅见教义勇、保甲武艺,有不如法,关牒提点刑狱司施行。”【6】‘卷30s’政和三年(1113)八月,诏“诸路应奏户口,岁终再令提刑、提举司参考同保”…J(卷…。嘉泰四年(1204)七月戊子,命诸路提刑、提举司措置保伍法。开禧元年(1205)七月壬午,诏诸路提刑、提举司措置保甲。…】(卷38’对监司而言,因自身的问题不参与应互相合作之事,属于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往往要受到相应的责罚。至于不让其他监司参与,则有专权之嫌。苏轼《论叶温叟分擘度牒不公状》云:元祜五年(1090)正月,因两浙、淮南路灾伤,敕令“各出给空名度牒三百道,付逐路转运、提刑、钤辖司分擘与灾伤州军。转运司既受上件敕旨,即合与提刑及浙东西两路钤辖司商量分擘,仍须参州郡大小、户口众寡及灾伤分数,品配合得道数,依公分擘。……臣窃原圣意,盖谓提刑专主赈济,钤辖司专管灾伤、盗贼,故令转运司与两司同共相度分擘。今温叟并不计会两司及转运判官,直自一面任意分擘,牒送诸州,更不关报钤辖司。臣忝为侍从,出使一路,温叟似此凌蔑肆行,臣若不言,必无人更敢论列”【2IJ‘卷5引。显然,转运使叶温叟在分擘度牒时,既没有按照旨意与应该参与的提刑司、钤辖司以及转运判官商量,而是由其一人包揽,有专权之嫌;又没有参照州郡大小、户口众寡及灾伤分数进行分配。在履行职责上存在问题,所以才招致苏轼的议论。

除监司自身的问题外,监司互不统属和职权行使的独立性也会影响其进一步合作。同一职事虽然往往有多个监司负责,但他们各有分工。绍圣三年(1096)二月二十二日,哲宗诏:“诸路应坑冶兴发处,并令提刑司差官检踏,如可采取,关转运司施行。”…‘职官43之㈨即提刑司负责考察、论证坑冶是否可采取,转运司则负责开采,而两司互不统属,各自独立行使职权,所以他们虽然都分管坑冶,并非在所有有关坑冶的问题上都能实现合作,这有时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利的结果。苏颂针对诸路提举常平司散青苗钱侵害人户、中外臣僚屡称不便,指出:“人户所信者莫如州县,州县所禀者独知监司。今提举官逐路自置一司,与转运、提刑既不相管摄,文移往复,其间事有异同,则州县莫知所禀,此是非之论所由起,而人情不得不惊惮也”,建议“以常乎广惠仓、农田水利、差役利害等事一切付之逐路监司,其提举官改差充转运司勾当公事名目,凡有兴置事件,并须咨禀转运使,度可否施行”…‘卷17《奏乞将常平仓等公事付逐路转运司其提举官改差充奉司勾当公事"。显然,苏颂认为人情“惊惮”、“是非之论”是提举常平与转运司、提刑司不能很好地进行合作的结果。据元符元年(1099)二月庚寅枢密院言:塘泺系河北屯田司及沿边安抚司职事,河北转运司兼都大制置,昨因河北东路提刑李仲提举开修御河,其间有经历塘泺地分与御河接近,因命李仲与屯田司同共提举管勾役功,但“年岁之间亦未能了当。缘塘泺本非提刑司职事,及转运司系当职官,合令专一提举管勾”№】‘卷4川。显然,枢密院认为塘泺未能尽快修葺完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提举官李仲为河北东路提刑,而塘泺“本非提刑司职事”。

监司职权互有交叉,尤其是转运、提刑、提举常平司都拥有监察一路官员的权力,也使互相监督、牵制成为他们关系的重要特点。宋代监司之间的监察、牵制自转运、提刑设立之后即已开始。大中祥符六年(1013)三月,信州铅山县开放坑港,兵卒死伤甚众,真宗“诏遣使劾转运司规画

论宋代的监司关系——以转运、提点刑狱和提举常平司为中心

乖当及提点刑狱司不即闻奏之罪”…‘卷舳’。转运司规画乖当而劾“提点刑狱司不即闻奏之罪”,说明提刑司对转运司具有监督职责,“或谓真宗时以武臣提刑,令机察漕司也”f121(卷6¨,当为有据。此后关于监司间的监督仍不断见于记载,并且随着监司数量的增加,参与监督监司的监司也在增加,只是监督范围仅涉及某些具体事情。元丰七年(1084)九月辛丑,“诏诸路科买上供圆融抑配,委转运、提点刑狱、提举司点检举劾,听逐司互察。”【6】‘卷,4¨至于一路之中的其他众多事务,是否也都允许监司互察,不得而知,如果考虑到监司职权互有交叉的普遍性以及转运、提刑、提举常平司监察一路官员的权力,监司互察的范围应是无所不包,但尚不能从史料上得到证实。

崇宁五年(1106),监司互察发生了一些变化,二月“丁丑,以前后所降御笔手诏模印成册,班之中外。州县不遵奉者监司按劾,监司推行不尽者诸司互察之”,扩大了监司互察的范围。六月癸亥,“立诸路监司互察法,庇匿不举者罪之,仍令御史台纠劾”。…J(卷:∽但此法曾被废罢。淳熙五年(1178)十一月庚辰,“复监司互察法”【15】‘卷35)。至于废于何时,史无明载,不过,北宋末到南宋绍兴年间仍有监司互察的记载。政和元年(1111)十二月四日规定:州县擅支用提举司常平等钱物,“其提举司知而不举者,委提刑司觉察闻奏”,“提刑司知而不举者”,“依擅支用条法科罪”。…‘职官43之们绍兴二十七年(“59)九月规定:州郡不依条赈籴,提举常平司按治,“若失于按治,即仰转运、提刑司互相按察”…‘职官43之3引。监司互察法并未涉及互察的范围,《庆元条法事类》的记载或许可资补充:监司发现州县推行法令违慢,若非其分管的职事范围,即须告知所属监司;所属监司得知后必须及时认真解决,否则,“元牒之司”即须上奏。同样,监司职事违慢,其他监司也要告知之,“职事违慢”之监司必须及时纠正,否则,其他监司必须上奏。12】(卷7’可见,监司互察的范围非常广泛。

四、监司关系的成因

宋代监司的多元化以及他们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监督、牵制关系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晚唐五代藩镇势力膨胀对中央集权统治的危害,深刻影响了宋代统治思想。淳化二年(991)八月丁亥,太宗谓近臣日:“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f6]‘卷32’显然,在统治者心目中,内患重于外忧。为此,宋代致力于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监司的设置及对其关系的安排,正是宋代统治者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目的的手段之一。顾祖禹说:祖宗“分天下为十八路,置转运使副、提点刑狱,……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22】‘卷22《转对条r四事状"。表面上看,州县之权收归监司,监司成为一路最高权力机构,但实际上这只是方便统治者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因为通过控制监司集中权力比直接控制数量更多的州县容易得多,并不是要真正赋予监司以大权,否则无异于培养势力更大的藩镇。

不可否认,一路之权确实很重,但宋代统治者并没有把它集中于某一监司,而是分散于不同监司。自设置提点刑狱后,宋代监司从未少于两个,他们对一路职权进行分割,形成职权互相交叉、互相牵制的局面,任何一个监司都很难拥有某项职事的完整权力。不仅如此,还通过监司互察,对监司权力进行全面监督。所以宋统治者既要“少假监司之权,使得竭忠悉虑,精察守宰”…1c卷s",又要有效控制其权力,最终达到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二)适应经济社会变化的要求

宋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事务明显增多,需要有多个监司分工、合作。提点刑狱司虽然在其设置之初曾经历多次废罢,但最终还是固定下来,其原因除要牵制、监督转运司外,还和转运司

江西社会科学2008.5

职事众多,无暇顾及有关。景德四年(1007)七月复置诸路提点刑狱官,真宗说:“今军民事务,虽有转运使,且地远无由知。”…‘卷s引此后,各类事务迅速增加,这可从诏敕数量的大量增加得到反映。大中祥符六年(1013)四月,判大理寺王曾等言:“咸平后诏敕共三千六百余道。”天圣五年(1027)五月诏:“以祥符七年止天圣五年,续降宣敕增及六千七百八十二条。”【23】(卷66’

提举常平司主要是为推行新法而设,元{右后因各种因素或置或废,但因其掌握的大量职事,并非他司能兼。绍兴十五年(1145)八月二十六日,“诏诸路提举茶盐官改充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即是因户部侍郎王铁言:“(常平事务)今虽隶于宪司,而狱讼繁多,不能究心,其能责以利国惠民之实效乎?”f41‘职官43之29’

熙丰时期监司数量颇为可观,除转运、提刑、提举常平外,还有提举坑冶、提举茶马、提举保甲、提举弓箭手、提举解盐等杂职监司,这和各类事务的大量增加密切相关。以铸钱而论,元丰三年(1080)铜钱铸造量达506万贯,不仅远远超过唐代最盛时的32.7万贯的年铸钱量,而且宋代熙宁以前也仅有庆历年间达到300万贯,其他年份均在200万贯以下。【241铸钱量的大幅度增加是转运司、提点坑冶铸钱司、提举坑冶司、提刑司等监司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铸钱涉及原料供应、经费筹措、生产管理等多方面事务,没有一个监司能够独立解决。

注释:

①目前所见者主要有:金圆《宋代监司监察地方官吏摭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许怀林《北宋转运使制度略论》、郑世刚《北宋的转运使》(《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汪圣铎《宋代转运使补论》(《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l期);戴建国《宋代的提点刑狱司》(《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贾玉英《宋代提举常平司制度初探》(《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等。

【参考文献】

【l】(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3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2】(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M】.海王村古籍丛刊.北京:中国书店。1990.【3】金圆.宋代监司监察地方官吏摭谈[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2,(3).【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5】(宋)蔡戡.定斋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5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7】(宋)司马光.传家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8】宋史全文【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30一33l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9】(宋)刘一止.苕溪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0】(宋)王十朋.梅溪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5l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1】(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3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13】戴建国.宋代的提点刑狱司【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2).【14】贾玉英.宋代提举常平司制度初探【J】.中国史研究,1997,(3).【15】(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16】(宋)范仲淹.范文正奏议【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2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7】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18](宋)洪咨夔.平斋文集【M】.四部丛刊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5.【19】(明)解缙.永乐大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6.【20】(宋)苏颂.苏魏公文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2l】(宋)苏轼.东坡全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7—110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22】(宋)范祖禹.范太史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23】(宋)王应麟.玉海【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43—94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24】徐东升.宋代铜钱铸造业的盛衰与铸钱成本变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4).

【责任编辑:俞晖】

第四单元 宋朝的变革与元朝的统一——宋元(试题部分)

第四单元宋朝的变革与元朝的统一——宋元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是从960年宋朝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此时期是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封建国家再次走向统一的时期。 政治由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完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宋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发展;元代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中央实行一省制,地方推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经济封建经济持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发展,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商业发达(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市民阶层兴起,海上对外贸易发展。元代青花瓷出现,商业发达,纸币流通,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大都是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思想文化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科技与文化繁荣。宋代程朱理学使儒学更具思辨化、理论化,并逐步成为官方哲学;宋代词、书法、绘画影响深远,文化出现多元化、世俗化趋向。元代儒士地位较低,元曲发达,世俗文化兴盛。宋元科技发展,三大发明远播欧洲

【考情探究】 5年考情 备考策略考题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综述 全国课标Ⅰ卷 2018,26,4分 宋代民营手 工业的发展 本单元虽在全国课标Ⅰ卷出现频率一般,但 未来山东卷可能会作为高频考点。考查内容 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具体考 查宋代的史实较多,如宋代科举制、重史传 统、土地制度、经济重心南移、民营手工业 发展、史学素养等;考查题型非选择题多,且 多是从贯通古今角度作对比,难度较大;试题 呈现方式,多有文字、图片、表格等,对学生 核心素养的要求较高 (1)注重对宋代历史特征的把握,理解 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联 系和新变化,相关历史现象的特点、 影响及出现的重要原因。(2)注意历 史情境与时代特征的结合,掌握历史 发展的基本脉络,关注宋元时代的民 族政权关系及发展趋势,关注宋代的 经济(商业的繁荣、土地制度、经济 重心南移及南北交流等),关注宋元科 技与文化特点等2016,26,4分 宋代重史传统影 响君主个人行为 2015,26,4分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 【考点集训】 考点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1.下表所列观点,说明宋代( ) 观点出处 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二十一《官门》 往往天下奸悍无赖之人,苟其才行 足以自托于乡里者,亦未有肯去亲 戚而从召募者也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一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宋所忌者,宣力之武臣耳,非偷生邀 宠之文士也 王夫之《宋论》卷二《太宗》 A.优容武将以增强战斗力 B.奸悍无赖者不得从军 C.文人偷生邀宠成为时尚 D.注重防范武人的威胁 答案D三者观点透露出的共同信息是压制武人,说明宋代高度重视防范武人的威胁,故D项正确。宋朝待 武将“厚其禄而薄其礼”,不利于提高武将的战斗力,A项错误;第二则材料意为奸悍无赖之徒不愿意从军而 非不得从军,B项错误;王夫之强调宋朝防范的重心是武将,并非指责文人偷生邀宠成为时尚,C项错误。 2.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 ) 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 答案C

元代行省制度&汉代中外朝制度

元代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元行省所辖路府州县无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大。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县以下设村社和里甲,常由蒙军驻村社实行军事统治。里长通常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由居民供应,成为当地的最高主宰。由此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 汉代中外朝制度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所构成;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西汉初年,由于历史的原因,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他们既能参与制定国家重要政令、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又能督察中央百官和地方二千石郡守、王国相。丞相权力的强大影响皇帝的集权。汉武帝时,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加强专制皇权,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之职。以丞相为首组成的官僚机构则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外朝。自从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和皇帝最为亲密的宦官、外戚,很容易变为中朝的主宰。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即以中书的身分专断国政;哀、平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莽代汉的结局。东汉文献中已不大提到中外朝,但中外朝仍然存在,而且还有所变化。光武帝、明帝时吸取西汉覆亡的教训,对功臣、外戚防范甚严,不许他们进入宫禁,竭力把权势揽在自己手中。外朝的三公成为备员,中朝的尚书的地位便更加重要。章帝以后,在位者多为女主、幼君,依靠外戚宦官治理朝政,他们逐渐取代尚书而成为中朝的支柱。 汉武帝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在政治体制上开设中、外朝,形成两个官僚系统:一个是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 中、外朝体制形成的根源在于汉初政治制度本身所存在的矛盾,换言之,它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汉初承袭秦制,以丞相辅佐皇帝,丞相权势之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形势在汉武帝即位之初仍然没有什么改变。他即位不久,丞相田蚡掌握任免大小官吏的大权,可谓权倾朝野。汉武帝对此十分不满。一日,田蚡入宫奏事,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仅一语便表明武帝不满丞相权柄之重,决心削弱相权,建立中朝。

探讨家谱中元代时期的数字人名

探究家谱中元代时期的数字人名 在翻阅家谱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所有家谱在宋末到明初(主要集中在元代)这段时期的老祖宗的名字几乎都是数字名字: 江西九江庐山区杨家大屋《王杨氏支谱》:省四、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念七郎、念十郎、念三郎、念八、念九、千五、千四、千十、千十一、千十六、千九五、万五、万六郎、万七郎、再二郎、再四郎、云一、仲一、仲二、楠二、胡百、小一、百一、百七、宗一秀、宗四秀、福一秀、福二秀、尚二、尚八、贵大、贵二、贵三…… 同样为元末的始迁祖,江西九江县分水岭杨家大屋始祖兄弟名字是:保一、保二、保三、保四、保五;安徽潜山县的《王杨支谱》始迁祖兄弟名字也是:祖一、祖二、祖三、祖四、祖五…… 《三沙王氏宗谱》之中沙阳湖礼嘉桥周陈支:第一世(行四四)、第二世(行五十五)、第三世(行九十一)、第四世(行百十五)、第五世(行细二)…… 《新安琅琊王氏宗谱》思经公支派:第四世(伯五)、第五世(千十三)、第六世(就二)、第八世(祥二)、第九世(奇二)、第十世(万四)、十一世(代三)、十二世(兴四)、十三世(隆一)、十四世(次

六)、十五世(大四)…… 除了《王氏宗谱》有数字人名外,其他姓氏也有数字人名,如江苏省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二年刘世祺所编的《洞庭刘氏族谱》:刘伯亭生3子:刘金、刘石、刘丝。刘丝考中宣和年间(1119--1125年)进士,官任仆射。靖康二年(1127年),刘丝奉父随宋高宗南渡,迁居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岱心湾立业,后裔世代居此,形成洞庭刘氏。刘金、刘石则仍居汴梁。刘丝娶夫人周氏,生3子:刘巨丞、刘巨相、刘巨卿。其中,二子刘巨相生子刘昂,刘昂迁居常州县。刘巨卿生2子:刘吉、刘泰。刘吉生2子:刘谷、刘足。刘谷生2子:刘台、刘各。刘台生子刘承事,刘承事生子刘三九,刘三九生3子:刘十三、刘十四、刘十七。刘十四生的儿子叫刘四十一。刘四十一生2子:刘七四、刘七六。刘七四官任佥判,生2子:刘元一、刘子三。刘元一生5子:刘贵一、刘贵三、刘贵四、刘贵五、刘贵七。刘贵一生子刘仁一,刘仁一生子刘谦一,刘谦一生子刘忠一秀。刘谦一的从兄弟刘敬一秀长子刘升,字伯昂,生子刘旭。刘旭生子刘瑶,刘瑶生子刘秉文,刘秉文生子刘禄…… 再如朱元璋家谱:朱五一娶妻刘氏,在盱眙生了朱重一、重二、重三;朱五四呢,娶了陈氏,在盱眙生了朱重四和一个女儿。到了钟离以后,朱五一的家里又添了一个朱重五。朱五四又在灵璧生了朱重六,在虹县又生了朱重七和一个女儿,迁到了钟离东乡之后,又生了

宋朝商业革命

1、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 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②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③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④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 ……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材料二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 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

的“商业革命。 ……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 1 / 5 ……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 ……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 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 传统与变迁》材料三(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 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 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马世力《世界史纲》(2)材料一、二中“商业革命与材料三中“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4分)(3)简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5分)请回答: (1)根据材料 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6分)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宋代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宋代饮食文化的研究综述 摘要:宋代是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高潮期,在我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众多学者对于宋代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对于过去学界对宋代饮食文化研究的回顾,能使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宋代的饮食文化,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宋代饮食文化 刘朴兵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一文中,从主食、副食、饮料等方面对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的特点进行论述,并进一步论述了在节日饮食方面北宋相对前代所产生的改变。 康保苓、徐规的《苏轼饮食文化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一文中,对北宋文豪苏轼的饮食进行研究,指出其的饮食文化融入了更多的雅的意蕴,这主要体现在浓厚的文化意识、美学意识上。苏轼喜欢亲自动手,从实践中品尝饮食的乐趣;其还特别注重食疗养生之道,等等。苏轼饮食文化的特色与其乐观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的性格相关,亦与其对儒、佛、道的信仰密切联系。 何立波、宋凤英的《宋代饮食风尚》(《中州今古》2002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宋代食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宋代饮食颇具特色。与前代相比,宋代百姓的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素食成分增多,素食的艺术成分更加明显,式样也更多。在宋代的大中城市,食品行业的竞争已经很激,市民食谱也日益多样化。同时,文中还对宋代的“饼”与现在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成荫的硕士学位论文《南宋临安饮食服务业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一文中,对南宋都城临安的饮食服务业做了细密的论述。对临安饮食服务业,从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指出了其繁荣兴旺的原因。 胡艳红的硕士学位论文《百种宋人笔记所见饮食文化史料辑考》(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将古典文献学和宋代饮食文化的研究相结合,对百种宋人笔记中关于饮食文化的史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刘朴兵的博士学位论文《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宋代知识点及名词解释

1.宋初晚唐体詩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禹偁。 2.元人方回《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划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这就是“宋初三体”。 3.宋初“西昆体”以杨亿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4.宋初,由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丽词风更弥漫一时,九僧 ,林逋是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向来合称_晚唐体_。 5.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知滁州,并写了著名的政文《_朋党论_》,文中认为:“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6.我国第一部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评论“诗话”的形式,继之而起的有陈师道的《后山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7.“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出自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_》。 8.宋代文赋的代表作有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等。 9.清末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认为欧阳修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指出了其词风在两个方面的影响。 10.“苏梅”指的是北宋两位齐名的诗人苏舜钦和梅尧臣。 11.王安石晚年七绝雅丽精绝,人称为“王荆公体”。 12.《蔡宽夫诗话》记载了北宋诗人王安石关于诗歌用典的意见:“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必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在北宋词人中,被认为是“尤工于羈旅行役”者是柳永。 13.词家向来欧晏并种,欧指欧阳修,晏指晏殊。 14.《珠玉集》的作者是晏殊;《片玉集》的作者是周邦彦;《漱玉词》的作者是李清照。 15.张先《天仙子》词中有”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连同另两句有“影”字的词句,其雅称即张三影。 16.北宋词人中,以善于写“影”而著称的是张先。 17.把边塞诗的内容带进词的领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和开阔的风格的作家范仲淹。 18.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的著名词人是苏轼。 19.据说苏轼曾戏呼秦观为“山抹微云君”,这是因为他的《满庭芳》曾经名动一时。 20.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21.小楼一夜听春雨,_深巷明朝卖杏花__。 2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23.《江西诗社宗派图》的作者是吕本中,宋末方回提出了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三宗”是指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24.“江湖诗派”之名是因南宋末期杭州书商陈起汇刊丛书《江湖集》而得。 25.秦观《踏莎行》寓有深意的名句是:“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26.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余人不逮也。”秦七是指__秦观_,黄九是指黄庭坚。 27.被王国维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风荷举”,其作者是周邦彦。 28.《六丑?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的作者是周邦彦。 29.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认为词“别是一家”,应该“协律”“可歌” 。 30.杨万里的诗风格独特,后人称之为“诚斋体”。 31.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的题目名《游山西村》 32.“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是陆游的诗歌主张。 33.陆游有词作多首,《诉衷肠》中“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和他的爱国诗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1.(2019·江苏仪征期中)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两宋时期,南方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A) 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皇帝崇尚节俭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2019·辽宁沈阳期中)今江苏苏州和浙江湖州一带,历史上曾因统治者兴修水利、自然条件优越,再加上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成为南宋时期的重要粮仓。下列说法与之相关的是(D) A.天下谁人不识君B.安得广厦千万间 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3.南宋时期,一位商人沿江而下去江东看一个乡下的朋友。沿途他会看到哪些经济作物(C) A.茶树、烟草B.棉花、大豆 C.棉花、茶树D.棉花、玉米 4.在我国封建王朝中,有一个王朝大力推广占城稻,其造船业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这个王朝是(B) A.唐朝B.宋朝 C.元朝D.明朝 5.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瓷都”。宋朝时期的“瓷都”是(C) A.河北曲阳B.河南汝州 C.江西景德镇D.河南开封 6.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叫作(D) A.夜市B.驿站 C.会所D.草市 7.(2019·陕西西安期中)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

A.都护府B.市舶司 C.礼部D.市舶使 8.(2019·江苏宿迁期中)“南海1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材料反映了宋代(C) A.农业繁荣B.手工业兴旺 C.海外贸易发达D.文化昌盛 9.(2019·江西南昌期末)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B) 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郑和下西洋 D.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10.(2019·江苏泰州中考)《宋史·食货志》记载:“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这一经济现象出现在(D) A.三国时期的蜀国B.三国时期的吴国 C.唐朝时的四川地区D.北宋时的四川地区 11.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某展厅出现了这样一组图片(下图)。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是(A)

浅谈宋朝前后商业布局变化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城市发展史》期末论文 学号:0908070054 姓名:唐义武指导老师:罗先诚得分: 中 国 古 代 都 城 商 业 布 局 演 变 特 征

中国古代都城商业布局演变特征 一.前引 宋朝商业的繁荣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绝后。虽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两宋时期相比出现了一些发展(更多是江南一个区域的发展),然而其他区域与宋代相比处于停滞、衰落状态。宋代商业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坊市制度的打破。汉唐时期的都市,实行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市民居住在坊内,商店集中在市内,坊与市四周筑有围墙,交易也有时限。但从北宋开始,城内城外都可开设商店,而且相同行业的店铺往往集中在一起,小卖行贩也十分普遍。此外,因循千年的宵禁制度也被彻底取消,于是,有了夜市,有了酒楼,有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勾阑的出现,为繁荣一时的元代杂剧表演提供了主要舞台。 二.宋朝前商业发展概况 商业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发展。 1.商朝: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人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商朝的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2、战国: 诸侯国的都城(临淄、邯郸、大梁、郢)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市内有贸易场所,但商品大都与统治者有关。 3.秦: 都城咸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民间自由经商的人日益增多,出现不少大商人,如巴寡妇清得到秦始皇的优礼。官府也兼营盐铁等。 4.两汉: 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各地物品,如山西的木材玉石,山东的鱼盐丝漆,东南的药材,北方的牛马,都作为商品交换,并形成较为适当的比价。西汉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1、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此派诗作的内容大多是馆阁生涯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拟古为主要题材,是当时盛世雍容堂皇气象的点缀,虽也有托古讽今之作,但多数作品贫弱苍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此派诗人师承李商隐,却缺乏李诗的深思挚情,追求用典精巧,属对精工,词采藻丽,音节谐婉。西昆体以华丽典雅的作风取代了白体、晚唐体的冲淡和瘦硬,使宋初以来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风靡一时,同时它的雕琢浮艳与模仿痕迹过重,也受到一些抨击。 2、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效法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由于宋人常把二人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称为“晚唐体”。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向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比较特殊的是寇准,他是晚唐体中唯一位至宰辅的达官,也是此派的盟主,诗作意境清寒,含思凄婉。 3、王荆公体:王安石后期的诗作以写景抒情的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巧于构图,善用色彩,体物细腻,兴象玲珑,同时又重视技巧、法度,讲究才学、用典,注意造语用字,这些诗作往往是通过人工的巧妙安排而达到唐诗浑然天成之境界的,因而一方面深得唐人风味,一方面又带有宋人习气,其审美价值取向影响了后来的江西诗派。人们通常把这些精工巧丽,圆融华妙的小诗称为“王荆公体”(因他曾被封荆国公),亦称“半山体”(因他自号半山)。代表作品有《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 4、江西诗派:由宋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此派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他们都师法江西黄庭坚,故以江西称派。宋末元初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又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之说,此派诗人主张以杜甫为宗,诗作也或浅或深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接近。他们过分强调形式技巧,讲究章法、句法,喜用拗律、险韵,形成一种生新瘦硬、奇峭艰涩的诗风。江西诗派是两宋之交最为流行、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其影响甚至远及晚清宋诗派。 5、爱国词派:南宋中叶的词坛,在金辽对峙的局面下,受辛弃疾的影响,形成的一个继承苏、辛词风,词作感情激越,词情慷慨,语言通畅,词风粗犷,叙事议论,明指直陈,抒发爱国激情的词派。代表作家是陈亮、刘过,并一直延续到南宋后期的刘克庄、宋末的刘辰翁等人。 6、格律词派:南宋苟安,一些词家逃避现实,学习周邦彦,专在词的艺术技巧上下功夫,刻意求工,重视声律,讲究辞藻,形成了词史上的格律词派。从词史的角度看,格律词派产生有其主客观的原因。客观上,是格律词派不满辛派词人的豪放叫嚣,矫枉过正。主观上,是姜夔等人没有苏辛的政治地位和胸襟气度,他们不满社会现实而又不敢正视,于是走上了钻研声韵,探讨技巧的道路,在词的格律技巧上有着重要的贡献。格律词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是姜夔,其他还有吴文英、周密、张炎、王沂孙等人。 7、四灵诗派:四灵是指南宋后期浙江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因个人的字号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故称“永嘉四灵”。他们彼此兴趣相投,诗风大体相近,又称“四灵诗派”。四灵论诗贬斥江西而取法晚唐,尤其崇尚贾岛、姚合。内容上较为单薄,多以抒发个人胸臆、吟咏田园、流连山水为主,很少有关注现实的作品。艺术上精雕细琢,极少用典,多用白描,诗风偏于野逸清瘦。永嘉四灵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江西诗派末流的弊病、抵制了理学诗的泛滥,并成为江湖诗派的先驱。但因取径太狭,格局较小,终不免破碎尖酸之病。代表作品有赵师秀的《约客》、翁卷的《乡村四月》。 8、江湖诗派:南宋后期,杭州书商陈起将当时一大批诗人的诗作陆续以《江湖集》的名义刊行,其中的创作主体也大都是功名不遂而浪迹江湖的下层文人,江湖诗派由此而得名。此派是一个没有组织、比较自由松散的作家群体,只是具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较之于四灵诗派,他们师法广泛,风格多样,格局稍为开阔,题材来源比较丰富,既有歌功颂德的干谒酬唱、叹老嗟卑的个人抒怀,也有清新工丽的写景诗、豪宕磊落的爱国诗。代表作家有刘克庄、戴复古、刘过、方岳。 9、元曲:在元代文学中,大放异彩的是元曲。它包括叙事体的杂剧和抒情体的散曲,因二者皆以曲辞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元曲一向与唐诗、宋词并举,为元代文学主流,是一代文学代表,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光辉。 10、元杂剧:在元曲中,成就更为辉煌的是杂剧,它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也是元代文学最高峰标志。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11、散曲:散曲是与剧曲相对而言的,它是金元时期北方兴起的可合乐歌唱的一种新型抒情诗体,在元代又被称为“乐府”。散曲突破了传统的诗歌审美意识的窠臼,其表现手法大多是铺陈白描,形式自由灵活,语言通俗流利,风格泼辣明快,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活力。在体式上,散曲大体上可以分为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带过曲。 12、话本:在元曲大力发展的同时,通俗文学的另一重要样式—白话小说在元代继续盛行。在继承唐宋以来“说话”伎艺的基础上,元代话本小说的创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于元代话本与宋代话本之间区别甚微,很难确指,又往往有前人创作后人再加工润色等情况,所以一般统称为“宋元话本”。

高考元朝历史知识点:中外关系

高考元朝历史知识点:中外关系 钦察汗国:钦察汗国亦称金帐汗国,是四大汗国之一,占有今俄罗斯及中亚部分地方,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及其后裔的封地。元朝与钦察汗国的关系甚为密切。当时从元朝大都到钦察汗国的都城萨莱(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沿途皆有驿站,凡持有元朝政府所给予的牌子(金字或银字圆符)者,均可在此路上乘驿往来。钦察汗国的塔纳城(今罗斯托夫南,顿河河口南岸)、别儿哥萨莱城(今伏尔加河下游),都处在中西交通线上,欧洲商人多由此以通中国,在别儿哥萨莱即可买到中国的丝织品。 伊儿汗国:伊儿汗国也是四大汗国之一,是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及其后裔的封地。元朝与伊儿汗国的关系更为密切。通常伊儿汗国新汗即位,都要得到元朝皇帝的认可才算合法。甚至伊儿汗国的国玺,也是由元朝所颁赐的汉字方印。元朝的钞法和驿站制度也传到伊儿汗国,伊儿汗国也曾发行过纸币,并在境内设置驿站。中国的文化也在伊儿汗国广为传播。当时有不少中国学者在伊儿汗国王廷供职,带去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法、历史等书籍。同时,波斯、阿拉伯的文化也传入中国。当时波斯、阿拉伯人曾大量移居中国,其中大都是伊斯兰教徒,在中国长期定居之后,遂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被称为回回。回回人把波斯、阿拉伯的工艺技术、天文历法、医学等知识介绍到中国来。 东亚、南亚、非洲:高丽在元朝时继续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元朝的兵制、驿站,均为高丽所仿效。而《朱子全书》、《农桑辑要》、《授时历》等书也流传高丽。高丽种植棉花,也是由中国传入的。 元朝与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xiān先)国(今泰国)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元英宗时,文子方出使安南,著有《安南行纪》一书。元成宗时,周达观随从出使真腊,著有《真腊风土记》一书。该书记载当时真腊人民喜用元朝货物,许多生活用品都来自元朝。元成宗时,暹国国王敢木丁曾两次来中国,带了不少制陶工匠回去。

论交子与宋朝商业繁荣

第30卷第2期Vol.30No.2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0年6月20日 Jun.202010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0.02.015 论交子与宋朝商业繁荣 王宝平 (许昌理工学校,河南许昌461700) 摘要: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金属货币在数量上供不应求,不断出现钱荒现象,贱金属货币给商品的大量流通造成了极大困难。四川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在四川实行特殊的货币政策,从而出现现代纸币的雏形—— —交子。交子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对国家经济贸易和货币、纸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交子;商业繁荣 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0)02-0047-04 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北宋在四川实行特殊的货币政策,从而出现了现代纸币的雏形—— —交子,并在以后的南宋、金、元几个朝代的几百年间与金属货币并行使用,逐步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货币,执行着商品经济的货币流通职能,联系着商品的转移,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所以,交子的出现不仅对四川地区,更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经济贸易以及货币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交子的产生与发展 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的四川地区,是宋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主要是由四川地区商业发展与货币供应不足的矛盾以及金属钱币钱使用不便造成的。 (一)交子产生的经济原因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虽然很早就出现了商品经济,但长期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商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到了唐朝情况有所改观,商业迅速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而北宋的经济又是在唐朝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到鼎盛时期,商业尤其发达,出现了以政治中心—— —东京为代表的都市商业。各地商人云集京师,使“至四方之食货,以会京邑,舳舻相接,赡给公私”,或由此转运各地。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都市商业突破了“坊”、“市”的界限,交易也没有了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周边商品经济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市镇,如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等四大名镇。四川地区是宋朝商业繁荣的一个代表。 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四川的治所益州(成都)就是全国著名的五大城市之一,是西南的商业中心。由于益州地处西南,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远离中原的兵灾战火,所以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被中原衣冠士族和广大民众视为乐土。左思在《蜀都赋》中描绘其繁华时说:“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1]可见其商品经济的繁荣程度。唐朝的四川已经是经济繁荣、商业昌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当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唐朝晚期至五代,扬州逐渐衰落,但是益州的经济却因少受战乱而继续发展。 入宋以后,成都及其周围地区,依然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时人将“吴蜀”并称,代表全国最发达的经济水平。由于中原长期处于战乱当中,中原人民大量迁移,其中一部分迁入西蜀,使四川人口大量增加。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四川人口就达到114万余户,占当时宋朝总户数的百分之十七。大量人口的迁入导致人多地少的矛盾,但四川土壤肥沃,都江堰水利灌溉范围广大,耕作技术改进,从而使平原和丘陵地区“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2]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仅仅低于农业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成为重要的稻米产地。这就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药材、甘蔗、荔枝等专门化种植,形成了商品生产基地。手工业方面,四川是全国重要的纺织中心,麻布、蜀锦、绢绸等多种丝织品的品种、产量、质量都得到空前发展,另外井盐、酿酒、制糖、造纸、印刷也久享盛名。经济作物的专门化种植使大宗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四川成为内地与西蕃、西南夷、西夏等西部、西南地区的贸易枢纽,长距离商品贩运非常发达。蜀锦、绢帛、药材、茶叶、书籍等蜀中商品,陆路就肩挑车驮,昼夜相继,远销甘肃、青海、云南、西夏等地;水路则“顺流而下……建帆高挂则舸越万艘,连樯直进则条逾千里”,直达华东华南以至转 收稿日期:2010-03-20 作者简介:王宝平(1965—),男(汉族),河南襄城人,许昌理工学校讲师。

1.宋元明清--名词解释(1)

复习资料 宋代文学——基础常识(名词解释) 一、宋代文学(名词解释) 1、白体诗: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王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2、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包括两个群体,一是寇准等僧人;二是林逋等隐逸之士。他们多注意身边景物,抒写闲情逸致,诗歌题材狭窄,风格清苦瘦峭,意境清幽秀雅,有廓清五代浮华文风的作用。其中林逋的“咏梅诗”十分著名,赢得了历代文人词客的赞赏。 3、西昆体:西昆体以扬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有扬亿、刘筠与钱惟演。此派标榜师法李商隐,注重艺术技巧,表现才学工力,他们的诗歌声律精美,词采妍丽,用事深密,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内容大都贫乏空虚,脱离现实,缺乏生活气息。这种诗风使宋初诗坛风气为之一变。 4、诗文革新运动:是对唐代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它以韩、柳文章相号召,以“复古”为旗帜,是配合政治改革形势的一次全面的文风、文体革新。要求文学反映现实,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理论上较好地解决了文道关系,创作上撰写了大量堪称典范的文学作品,开创了平易流畅的一代文风,掀开了宋代文学辉煌的一页。欧阳修是这次运动的领袖人物。 5、江西诗派:在黄庭坚影响下的一个诗学流派,因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此诗派以杜甫为宗,却未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过分强调形式技巧,讲究章法、句法,喜用拗句,形成一种奇峭艰涩、瘦硬生新的诗风,走上了新的形式主义道路。 6、六一风神:指欧阳修散文的主体风格。其内涵表现为,语言:平易晓畅,声韵和谐;意蕴:含蓄吞吐,寄慨遥深;章法:纡徐委备,跌宕有致;从审美意义讲,它情意深婉,神韵飘渺,偏于阴柔之美。 7、半山体:指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时创作的诗歌。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此时他的诗风化奇崛于寻常之中,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他的这种诗风被称为“半山诗”,或“半山绝句”。这类诗的特点是重炼字炼句,又重修辞,新奇工巧,含蓄深婉,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

元朝翰林院与汉人关系

元世祖即位之初,曹设立翰林院。第一任翰林学士承旨王鸽认为“翰范 载言之职,莫国史为重”,上疏备陈修史的重要性,于是翰林院才正式兼修史之任,更名翰 林国史院。á此后,修国史(历朝实录和后妃功臣列传)就成了翰林国史院的一项主要工 作,以致有的记载就简单地以“管编修国史”@一句话来概括翰林国史院的职掌。元文宗时,命奎章阁学士院负责纂修政书《经世大典》,不少翰林国史院官员参加了这项工作。够顺帝至正初年,诏修辽、宋、金三史。这虽已不属国史范围,但仍‘“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共事”O,参与纂修工作的官员来自很多机构,而实际负责者也还是翰林国史院官员。0 二、典制语。早在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就任命王鹦为元代第一位翰林学士承旨, “制浩典章告所裁定”。翰林国史院机构正式设立之后,起草制浩、“代言以施命于四方”,与修史、“载事以传信于万世”一样,都是它的主要职掌。元人记述说:“前代代 言之官,纂修之职,告号为清华之地。国朝合而为一,势严而势重。”“内则王侯之拜封、 百官之制谙,外则遣使四夷、怀柔远人,凡王命,言必以文。”0另外像救赐碑文一类文 字,也大都由翰林儒臣撰定。 三、备顾问。·元世祖设立翰林国史院的意图之一,就是用它在政治上起顾问咨询作川。 宋降臣谢昌元请立门下省,世祖责备翰林学士王磐说:“如是有盘之事,汝不入告,而使南 方后至之巨言之,汝用学问何为?”王磐因病请致仕,世祖遣使慰谕说:“卿年虽高,非 任剧务,第安坐敬人耳。何以辞为?”勿程拒夫以质子身份入觑,世祖授以应奉翰林文字之职,并对他说:“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巨邪正,宜皆为股言之。”à成宗即位,征李谦 为翰林学士,也对他说:“股知卿有疾。”一卿当与谋国政,余不劳卿也。”@大德七年(1303),“诏除集贤、翰林老臣预议朝政,其余三品以下年七十者,各升散官一等致仕。”忍 当时每遇大的天灾,皇帝往往就耍专门咨访翰林国更院。。故而苏天爵云“夫翰林、集贤, 祖宗所以优异儒巨,乞言议政而已”à。《元史》本纪中就有很多翰林国史院官员参加朝政集议的事例,这里不拟罗列。总的来看,他们所参与集议的事务范围很广,但尤以有关礼 仪、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事务为多。甚至连军官服色这样的细小问题,翰林国史院官员也曹参与讨论。函到元代后期,经筵进讲(即选择博学的官员为皇帝进讲经史)形成制度:“以省、台、翰林通儒之巨知经筵事。“一有公移,翰林国史知经筵者署之,仍用国史院印章, 奏为著令。”。于是经筵进讲也成了翰林国史院备顾问职掌的一个重要方面。 翰林国史院的主耍职掌,基本如上所述。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院中的汉族儒士所赖以 在政治上发挥作用的途径。这种途径,大体上有两条: 一、元代翰林国史院中的汉族儒士,因负有典制诗、备顾问的职掌,往往与皇帝较为接 近,也就有较多的机会对国家政事发表意见和看法。例如阎复在翰林,、“帝屡召至榻前,面撇召旨”,甚至成宗择相也询问他的意彰产甸三主鹤在承旨时,“若政之美疵,事之可否, 人之贤不肯,省板言正论,无所顾忌”‘窦默任翰林侍讲学士,“至其关国家大计,则面 斥权贵不少挠,虽古之汲黯、朱云无以加之”@。赵与票在翰林,“每视职i青望近,·“…故所言常若8l]切无隐”@。王挥授翰林学士,“凡预庭议,知无不言”。赵晨“自入翰林, 恒似时事为念,数敷陈便宜。“一每遇台省大臣,必反复言之,听者厌闻而公不恤也”à。 他们的意见,在不少情况下也能被采纳。例如王磐供职翰林时,疏请罢转运司,获准。后 “方伐宋,凡惟握谋议有所未决,即遣使问之。磐所敷陈,每称上意”。“江南既下,公 王磐)言禁敢军士、选择官吏、赏功罚罪、推广恩信,所以抚安新附、消弧寇盗之策甚备, 告略施行之”。阿合马欲罢按察司,也因王磐硫争,得不罢。欧阳玄任翰林待制时,“条 时政数十事,实封以闻,多推行之”@。这一类记载虽不无夸张之处,但大体上还是可信 的。 二、元代翰林国史院中的汉族儒士,主要是承旨以下到直学士诸官,往往有荐士之权。 元朝前期不行科举,儒士多由荐举得进,其中由翰林国史院保荐的就为数不少。例如前面一再提到的元栩第一任翰林学士承旨王鹦,一次就保奏二十余人为随路提举学校官。翰林国史院初立时学士以卞官员,也大多由他保举,故而元人称他“主盟吾道,奖进后学,推毅人

1.3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知识点)

考点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概念解析:商业的本质是交换,它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后来人们把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称之为商业。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 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⑴汉朝:①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起步。②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③“坊”“市”分开,商业交易(市)的时间、地点受到官府严格管理和控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常年战乱,农业、手工业生产遭到破坏,商业发展缓慢,草市出现。 【概念解析】草市:南北朝时期开始,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4.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1)原因:①国家统一,安定繁荣;②农业、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表现:①为商业服务的飞钱、邸店和柜坊出现。②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仍分开,农村集市(草市)发展。③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④对外贸易:

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⑤中唐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5.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⑴宋朝: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坊(居民区)市(商业区)界限,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不再受限制;出现晓市、夜市等;出现了工商业集镇(四大名镇—湖北汉口镇(造船业)、广东佛山镇(冶金业)、河南朱仙镇(纺织业)、江西景德镇(陶瓷业))。 ②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一种民间的交易凭证)北宋时在四川出现并推广。 ③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 ④边境贸易(榷场—辽宋夏金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的收税贸易市场,促进了民族间的经贸交流)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泉州,阿拉伯人为东西方贸易的中介)。 ⑵元朝: ①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②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③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进入新的高峰期。 6.明清时期:继续发展繁荣。

宋朝商业繁荣表现及原因探析

宋代商业评述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王朝中最糟糕的一个了,“弱宋”二字似乎就是人们对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的印象。的确,按中国传统对每个朝代的评价标准来看宋朝确实如此。北宋时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大一统,南宋时更是偏安于江南一隅。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按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来看,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历史上众多的朝代中,宋代的商业可谓是最发达的,商业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东西,一些记录也令后来的朝廷望之兴叹。那么宋代何以称得上是古代商业最繁荣的朝代呢?它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1.纸币的出现和商业资本的扩大。宋代商业的繁荣造就了一大批富商,良好的商业经营环境又使得他们财富与日俱增。据史料记载,北宋首都汴京富商云集,家产10万贯文以上者比比皆是,资产百万者已不足为鲜,一些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年收入可达千万。商业资本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使货币铸造量猛增,但也无法满足需求。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此时在北宋时期应运而生。至南宋,纸币的品种又有所增加,主要有东南会子、川引、淮交、湖会四种,且有不同的面额。除币种有所增加外,发行数额也大大增多。这些都大大便利了商业活动。 2.区域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宋代众多的水陆交通干线、支线,将地区性中心城市与其它县、镇联结起来,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网络,这也是宋代商业繁荣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北宋时期的商业网络已形成若干区域市场,主要有以首都汴京(开封)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市场、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蜀市场和以陕西、河东一带为主的西北市场等。南宋时则又形成了以首都临安(杭州)为中心、以建康(南京)为枢纽,联结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商业网络。这些区域性市场的形成,是宋代商业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3.商品品种增多,商业种类日益细分。宋代的许多农产品也成为商品,加之手工产品,使商品的品种量大增。当时作为商品的农产品主要有粮食、茶叶、蔬菜、水果、丝、麻、布等,手工产品则更多。一些商品还具有了地方特色,形成了特产,如景德镇的瓷器、蜀锦、端砚、晋铜、吴纸、建州茶等。商品品种的增多必然使商业经营者更加细分化。据史载,北宋时东京市上至少有160种行业。到了南宋,临安的市场上已发展到440行之多。 4.城市商业繁荣,超越了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宋代城市突破了市坊界限,街道两旁和居民区都有商业活动,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都有买卖,显示出宋代的商业高度繁华。北宋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突破了以往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呈现出全面繁荣局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