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第四章(自己总结的)

马原第四章(自己总结的)

马原第四章(自己总结的)
马原第四章(自己总结的)

第四章

4-1

1.社会制度的改变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时间:14世纪末—15世纪初

2)地点: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

3)途径:

a)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

b)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换而来

4)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两种,对应上面两种途径):课本P139—140

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1)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能够实现要求商品更大规模生产,满足世界市场扩大的需要)。

2)利用暴力手段进行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3)资本原始积累定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

的过程。P141

4)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间:西欧:15世纪后30年——16世纪高潮——19世纪初结束

5)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途径:P141-142

a)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b)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42

劳动价值论

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P143

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6.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的定义: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两个因素,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

2)二因素:

a)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

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适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

所持有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c)两者关系:对立统一。p144-145

7.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

a)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有用劳动)。形成商品的使

用价值

b)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的体力和脑

力的消耗。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2)两者对立统一关系:p145

8.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的价值:包括

a)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

b)量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决定。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能力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5)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a)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和在生产中的应用

c)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d)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e)……

7)商品的价值量与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8)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或者多倍见到劳

动(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此原理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实现的)9.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马克思阐明了价值、交换价值的区别,单页揭示了两者内在联系与辩证关系

2)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长期中形成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a)简单或偶然的形式

b)综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4)货币的5种基本职能: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5)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级:

a)一级: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b)一级:货币(代表商品的价值)

c)这样商品在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转化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一切

商品只要转化为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够得到解决,从而使

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

d)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没有解

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反而扩大了矛盾。

10.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

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3)价值在价格的周围进行波动。

4)价值规律是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体现的他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5)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P148-149

a)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本配比例

b)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6)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产生的消极后果:P149

a)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b)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c)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

成资源浪费

1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a)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由社会分工决定)

b)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

2)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这一矛盾贯穿商

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此

矛盾不断运动,才到这,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必然性)

12.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p151—153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a)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地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

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b)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

供了理论指导。

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a)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b)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c)深化认识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d)深化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4-2

剩余价值论

13.劳动力定义: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

动。

1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

需的东西。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15.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成资本

1)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2)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

定的。(包括三部分P154)

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

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货币购买者购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

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

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成了资本。

4)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16.所有制

1)经济意义上: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方式实

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

2)法律意义上: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所决定的。

17.所有权与所有制的关系p155

所有制与所有权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区别。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18.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P156

19.资本主义所有制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20.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行动动机,就是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2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二重性:

a)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

i)劳动过程定义:P157

ii)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iii)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

属于资本家;;;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b)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i)价值增值过程定义:超过劳动力价值刚好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

行程过程。

ii)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iii)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用于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3)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并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

系。

4)资本:

a)定义: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b)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

c)根据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分为:

i)不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存在的资本

ii)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d)剩余资本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力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e)表示资本家对公工人的剥削程度

m’(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v(可变资本)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物质化劳动的形式)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活劳动的形式)

22.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a)延长劳动时间【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和限制,容易引起工人阶级反抗】

b)提高工人劳动强度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他们改善经营,

时期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

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管动机是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的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的

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23.认为“无人工厂”的出现,所以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解释。P161

24.资本积累

1)定义: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2)意义: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

的本质;;;;;审核阐释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3)本质:资本家不断的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穿凿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

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4)资本积累消极意义:不但使社会财富占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

会事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5)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a)定义: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后,完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规模上重复进行。

b)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的统一。

c)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剩余价值,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

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6)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a)定义:无偿获得剩余价值后,用于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试生产在扩

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b)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c)资本积累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所用资本、所费资本之间的

差额以及资本家颠覆资本的大小。

7)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从价值形式上看,

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两者的联系:p163

8)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用c:v表示。

9)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10)相对过剩人口(三种形式:流动过剩人口,潜伏,停滞)

a)产生原因P163-164

b)经常性的庞大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的顽疾。政府干预只能缓解不能消除。

25.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取代,原因:p164最后一段

26.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个别资本的运动)

1)产业资本在循环中经历的三个过程

a)购买阶段: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c)生产阶段: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2)产业资本的运动的前提条件:p165中间

a)

b)

c)

3)资本的周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

4)资本周转越快,一定时间剩余价值越多。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缩短资本周转时间,

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5)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资本周转的时间;;;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

构成

6)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

资料)

7)社会总价值: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凝结在产品中的有工人必

要劳动穿凿的价值;;;凝结在产品中的有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

8)是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代,使社会在生产顺利进行。

9)经济危机的发生: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

27.

1)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2)社会平均利润率P168

3)利润率平均化

28.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68-169

2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完整)马原前三章知识点,推荐文档

1,马克思主义: 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 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物质与意识谁是本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有)与不可知论(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观点)与形而上学 (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唯物辩证法(承认)与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其根 本方法) 唯心主义宿命论——只强调必然性而否定偶然性; 唯心主义非宿命论——只强调偶然性而否定必然性; 辩证决定论——坚持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3,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普遍状态;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社会实践(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5,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形式和状态(量变与质变的依次更替);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 2.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 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 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 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 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的关系:P68-69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 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 科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①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 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②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 验的科学总结。 ③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 作方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 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 具体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 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第五六七章马原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 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 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 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 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 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 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 额利润 (2)企业规模大,形成 对竞争的限制 (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 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 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 行垄断

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 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作用 1)积极作用: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 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协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国家作为消费者,为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 销售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改善了商品的实现条件。第四,国家推行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的进程,从而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福利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 社会环境。 2)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 固有矛盾,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 经济干预使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陷入“滞胀”困 境。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状 况,反而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个体系曾经对战后恢复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它是维护美国霸权的一个体系,造成了内部矛盾激化。)70年代,这个体系瓦解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2、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他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不断提高。 分析:这一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较大的优越性,也就是说西方国家要求离开美国的控制,希望金融自由化。 3、金融资本快速发展的表现:这里简单概括。 第一: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二:金融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比例越来越大。 第三: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实体经济把一部分利润投向金融领域,金融资本膨胀。 第四:制造业人数逐步减少,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 第五: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列宁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1)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注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 (2)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却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2.案例或记忆方法 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看到一篇报道——墨西哥发生了畜类瘟疫。于是,他断定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必然会很快传到相邻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政府必然会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食品外运。这位老板立即从上述两州购买牛肉和生猪,并火速运往美国东部。几天后,正如其所料,美国市场因肉类食品短缺而涨价,而这家肉类食品公司却因此获利9000万美元。所以,规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案例中的这位老板就是自觉运用了价值规律中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最终赚了个盆满钵满。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27、唯物主义运动观与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8、“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蕴含的哲理是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的,不了解静止就不能具体地了解运动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p2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意义:(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意识的本质 (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6、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重点总结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 知识点汇总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得,为她们得后继者所发展得,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得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得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得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与发展得观点与学说得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与列宁等发展了得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得科学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得性质、目得与解放条件得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得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得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规律得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得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得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得能动作用就是人得意识所特有得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与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得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得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与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得规律;认识与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得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得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得价值性得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得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瞧法。(P42-P43) (1)矛盾得普遍性与矛盾得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得基本原理。矛盾得普遍性即矛盾得共性,矛盾得特殊性即矛盾得个性。矛盾得共性就是无条件得、绝对得,矛盾得个性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任何现实存在得事物得矛盾都就是共性与个性得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得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得个性。矛盾得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得道理,就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得精髓,就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得关键。 (2)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得普遍真理同各国得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得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