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姓名:xx

专业:工商管理

学校:xx大学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市场化的基本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但由于很多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直存在很多障碍。本文在阐述了中小企业的概念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并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四类,一是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不足,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三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四是中小企业内部管控中存在问题,由此分析了出现上述障碍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相关建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研究意义

1.3 中小企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中小企业概述

2.1 我国对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2.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2.3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义

第三章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3.1 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不足

3 2 中小企业融资难

3.3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结束语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目的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作为经济市场化基本力量的中小企业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从数量上讲,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新增就业机会的比例来看,80%来自中小企业,从产出规模上讲,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60%。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小企业一直比较缺乏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对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和方法还缺乏系统和成熟的研究。因此,如何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1.2研究意义

1.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一套总体设想,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蓝图,是从企业全局出发而做出的较长时期的总体性的谋划和活动纲领。

2. 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向导和成功的边界。君略顾问在对数家客户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往往取得成功的企业,其运营管理行为均有意无意之间符合其战略意图,且成功度越高的企业,其总体的战略规划的目标则越清晰明了

3. 构建独一无二的核心能力发展体系是企业追求最高境界的战略管理。近年来国内关于竞争力、竞争优势、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战略术语,可以归根结底一句话,是否拥有核心能力!

1.3 中小企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1 基于互联网中小企业国际化对策研究

2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

3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

4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其面临的障碍

5 温州中小企业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6 中小企业集群式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7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国际化途径分析

8 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融资问题研究

9 我国中小服务企业的国际化思考

10 构建跨国战略联盟实现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11 中小企业国际化路径探析

12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13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竞争力问题研究

14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5 中小企业国际化与知识及其网络

16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研究

17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18 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中的跨文化管理

19 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20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探讨

1.4 研究内容

1.合伙人不对劲——不敢王左断臂。

2.急着成立分公司——盲目扩张。

3.选错了生产、销售与研发的地点——疏忽地理优势。

4.踏出混乱的第一步——仓仓促促营业。第2部分内容是:

5.过于乐观——强咽吃不下的饭。

6.差劲的信用规划——硬着头皮自己记帐/周转资金不足。

7.漠视财务上的数据——指标亮起警示红灯。8.追逐时髦管理论点——又想[开明],又想[人本]。第3部分内容是:9.漫无节制的内外库存——只要东西没卖,都是废品。10.选错广告对象,缺乏广告创意——宣传效果何在?11.过度服务,过度促销——利润成长率其实有一个拐点(反曲点)。12.淹没在混乱的市场竞争中——没学会多走一步。第4部分内容是:13.过分依赖关系与运气——划地自限。14.与消费者对抗——你如何预期及化解客户的投诉与不满?15.忽略了公司理财——不会维持收入,不会出售事业,不会兼并别人。16.事必躬亲或多头马车——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一片混乱。放弃一切努力——必要时就是要马上结束,宣告破产第二部分中国、美国、日本企业在管理上的比较与探讨第5部分内容是:·企业文化与经营哲学·行销策略与行销制度·生产策略与工厂制度第6部分内容是:·财务观念与财务管理·用人哲学与人事制度·研发策略与技术管理第7部分内容是:·策略规划与操作实务·组织设计与组织发展·沟通模式与人际关系第8部分内容是:·内部控制与考核制度·员工激励与领导统御·未来展望与长期目标

第二章中小企业概述

2.1 我国对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特点来划分企业是因为在经济学上,人们之所以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区别开来,除了规模差异以外,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在组织结构和经营行为上有着许多与大企业不同的鲜明特征。

在我国,建国以后曾对企业进行过多次分类,长期以来,中小企业是按照企业的规模划分的。1962年,国家根据企业的职工人数划分企业类型。具体标准为:职工人数超过3000人的企业为大型企业,在500-3000人之间的为中型企业,在500人以下的为小型企业。为了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我国在1988年发布了《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划分标准》,按不同

行业的不同特点作了分别的划分,将企业规模分为特大型、大型(分为大一、大二两类)、中型(分为中一、中二两类)和小型四类六档。当时中小企业一般指中二类和小型企业。1999年,我国又对企业类型进行了重新分类,对原标准作了修改,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出于政府宏观管理的需要和不同目的管理工作的要求,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调整企业分类标准应该是正确的,但在政府实际扶持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不要混淆了按国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划分标准所分类出来的“中小企业”与要加以扶持和大力发展的“中小企业”,这二者不完全是一个概念。现在各省市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纷纷设立地方中小企业局,专门负责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为维护有效的市场竞争,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和保护,但在政策上采用扶持、发展“中小企业”这一表述,必须注意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并确定科学的分类标准。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真正的含义绝不是泛泛地指扶持和发展一般的中小规模企业,是指扶持、发展在市场上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有效竞争十分必要的、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等有外部负效应的中小企业。这样,要加以扶持和大力发展的中小企业的标准可参考国家标准,与地方具体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重点相结合,而不要照搬。

不可盲目攀比企业发展规模。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在经济规模上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必须大规模生产,才有经济效益,才有竞争能力。切不可为了吸纳劳动力就单纯强调发展中小企业,必须全面作出比较、评价。一些花色品种繁杂、地方、民族特色突出的日常生活用品,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生产,应积极发展。要以大企业产品为主,重点发展那些为大企业生产零配件的“小而专”、“小而精”的专业配套厂,这不仅可以使中小企业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工业的竞争能力。

要严格坚持“科技优先”原则,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如果为了多就业而降低技术、质量要求,不注意技术水平的提高,反而会增加中小企业自我发展和就业的困难。

从企业规模上看,我国的中小企业大致包括: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它们相互之间又有一些交叉与重叠。这是我国经济成分多元化的特色,也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界定中小企业时要注意产权模糊这一深层次问题。要紧扣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地对待不同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对于效率低下、不符合国家改革方向、不利于行业有效竞争甚至严重污染环境的中小企业不仅不予扶持,反而关闭;但对那些体现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企业要大力发展。

2.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充实。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我国中小企业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1、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根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从企业的从业人员规模看,2001年末,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50人以下的小企业248.5万个,占82.1%,比1996年增加46.1万个,增长22.8%;1000人及以上的大企业1.9万个,占0.6 %,比1996年减少0.2万个,下降10.5%[③]。200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计42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4%以上,其中个体工商户3800多万户,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中小企业430多万户[④]。仅从数量上可以看到,我国中小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同样也反映了一个国际性规律,在国民经济中如“汪洋小船”般的中小企业存在的客观性。

2、中小企业是经济成长的支持力量。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28%[⑤]。这说明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和服务价值已经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中小企业上缴的税收占了我国税收总额的50%左右;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中小企业完成的[⑥]。另外,我们再来看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根据资料显示,单从工业上来看,2001年上海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分别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48.61%;而2002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的约45%来自当地的个体私营经济,而个体私营经济的主体就是中小企业[⑦]。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3、中小企业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1998年为53.57%,2007年增加到69.37%[⑧],可见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这当中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与此同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此来发挥他们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中小企业是出口创汇的主力之一。从引进外资来看,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从出口创汇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通过向大企业提供配件等方式实现间接出口,另一方面,通过外贸部门直接出口产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小企业更能发挥其灵活特点,生产适销产品,为国家赚取外汇。

2.3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义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17日正式发出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并核准了中小企业板块实施方案。这是发展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向

社会发出一个信号:在推进大企业集团整合、壮大的同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意义同样重大。要知道,目前全国134.46万个工业企业法人中,中小企业已经占到99.88%,缴税占到四成多,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更关键的是它在改善收入分配状态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加速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对中小企业制定了程度不同的优惠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主要有: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税收起征点和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等。西方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举措值得我们认真借鉴。一年多前我国也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政策环境虽有所改善,但在税收、融资、政府服务和收费等方面仍有欠缺,借设立“中小企业板块”的契机,政府和社会应该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降低从业门槛,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个人创业是促进低收入阶层增加收入并向中等收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供劳动要素发挥能力和均等机会的重要途径。在强化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背景下,发展中小企业,需要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认真落实促进法,依法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并落实具体的操作办法。要通过收费补偿机制取消不合理收费。在税收方面则应该尽快调整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通过“蓄水养鱼”,将有助于调动民众创业的积极性,培育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从而更好地发挥税收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从政府和税务部门角度看,调整税收起征点也许将减少一部分当前税收,但对整体税源影响不会太大,而从长远看,将会培植壮大经济税源。

完善就业环境,鼓励吸纳劳动力。就业状况对收入分配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广泛的就业和再就业,将是保障绝大多数人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获得合理的收入增长的基本条件。但我国目前恰恰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包括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以及以千万计的富余职工从所在企业中分离出来,导致每年新增上千万的新增劳动力。失业往往会与贫穷相联系,在我国失业救济体系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必须努力避免大规模失业的出现。由于中小企业数量远远超过大企业,且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应该通过政策影响企业规模结构,以优惠的融资、税收、政府专项资金扶持等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并积极运用鼓励企业吸收再就业人员和失业下岗人员自谋职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章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3.1 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不足

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了政府

重视不够,抗风险能力弱、负担重、素质低和人才匾乏等方面困难,而贝为突出的是融资困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需要政府、金融部门、社会服务机构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

3 .2 中小企业融资难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股权比较集中、客户覆盖面大部分集中在企业所在地、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在5000万以下的为主特殊群体.它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技术创新,培养有着巨大的影响。

3.3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不少,但有的途径在眼下的中国行不通。笔者研究表明,在眼下的中国,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特别是坚持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主导地位或许是一条成功的有效途径。由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小,银行的管理成本高,中小企业又面对较高的经营风险,银行贷款的风险也不小,为降低金融风险,银行业普遍采用抵押贷款取代信用贷款。但我国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小,缺乏抵押品,从而造成融资困难。日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把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中国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坚持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主导地位

从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的实践来看,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育较完善的西方国家大都倾向于以商业性担保公司为信用担保体系的主体。如1997年美国小企业的贷款余额为1180亿美元,而当年联邦政府担保贷款的新增额为110亿美元,仅占9%。中国的情形不同。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培育阶段,还存在一些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在现阶段不可能以商业性担保公司在信用担保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商业性担保公司按商业化手段进行运作,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就目前状况看,中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比较差,市场内又缺乏从事信用调查的中介机构,这就会导致商业性担保公司为降低风险,在选择担保时要求较高,范围过窄,因而无法有效缓解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眼下在中国政策性担保机构就不同了。政策性担保机构由于是政府出资,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工作重心是放在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如何刺激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上面,在效率和公平上更多的侧重于公平。同时,政策性担保机构以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为导向,通过为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以增强其融资能力,鼓励中小企业按国家政策的要求不断调整,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稳定增长。据此,在一定时期内,我们有理由确认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在中国的主导地位。

二、建立多层次的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中央政府的财政不足,如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政府财政总收入的60%以上,而我国就要低一些。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增长迅速,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使政府职能的需要,而且政府的财政收入比较分散,中央政府的财力并非充裕。据此,我们主张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地方政府为主。

中央政府实行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办法,重点对一些特殊项目和贫困地区以及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或对不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的担保计划提供再担保。地方政府则根据本地区中小企业的特点,确定地区扶持重点。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参与的担保计划应主要起引导和调动民间机构积极性的作用。政府的担保基金不一定要直接为企业担保,可以对企业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提供必要的再担保,以分散风险,以调动民间担保机构的积极性。

三、明确政府性担保的扶持重点

中国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对中小企业进行全面扶持,因此必须明确享受担保的中小企业的标准,使可以享受担保的中小企业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根据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政策性担保机构的重点应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技术先进、出口创汇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提供担保。为促进西部大开发,中央政府可以为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再担保提供一定资金,以扶持并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则应在中央政府确定的原则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立担保重点。

对于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或其他渠道融资的中小企业则不应再由政府提供信用担保,因为政策性担保的资金有限,只能优先满足那些从正常渠道不能获得贷款而又有发展前景或有暂时困难的企业。应当明白,一般担保贷款只占中小企业融资额较小的比例,例如日本的担保贷款不到中小企业贷款总额的8%。同时,还要防止商业银行过于依赖政策性担保基金,为降低风险把担保作为发放贷款的基本条件,从而使原本可以从正常渠道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也要来挤占担保贷款。

还须明确,一个企业不能长期享受政策性担保。一方面,当中小企业通过担保贷款的扶持成长起来,达到一定标准和规模后,就不应再享受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扶持。另一方面,政策性担保的目的,是在政府的扶持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条件,使其经过自身的努力,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如果一个中小企业,经过一定时间的扶持后,仍然不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只能说明该企业没有存在的价值,自然政策性担保机构就不应该再为它提供担保贷款。

四、规范政府性担保机构的运作

政策性担保机构,虽然由政府出资组建,但应由独立的专门机构经营,而非由政府直接

管理。政府通过委托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机构操作和经营政策性担保基金,政府相关部门对基金进行监督和检查。担保机构的经营在操作上要规范化、制度化和公开化,担保计划的申请、审核、担保条件、违约确认和担保赔付等都应有明确规定并具有透明度。在决策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办事,排除不适当的行政干预。政府管理部门对于政策性担保基金的主要责任在于明确担保基金的担保对象标准、承保条件和担保审查程序等,定期监督和检查担保计划的执行情况,而不是直接干预具体的贷款项目。

政府要保证担保基金有长期稳定的补充资金来源。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将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为政策性担保基金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在这方面,可以参考我国台湾省的作法,每年由政府、银行和金融机构拨出一定的资金补充担保基金,而担保赔付额主要由担保费收入和基金利息支付。

五、加强风险控制与管理

应当承认,信用担保,尤其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更具有风险性,但从国外的实践来考察,只要运作规范、设计合理,完全可以将风险和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第一,建立银行和担保机构共担风险的机制。为防止商业银行放松对担保贷款的审核,一般来讲,担保机构不会进行全额担保,而是根据贷款规模和期限进行一定比例的担保,使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共同分担风险。比如:美国担保机构提供的担保金额为贷款额度的75%-80%,台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担保额也不超过80%-90%。

第二,增强对中小企业所有者约束。我国由于法制的不完善,中小企业所有者可通过多种手段逃避债务。针对这种状况,为加强中小企业所有者的责任,可以要求企业所有者以个人的家庭财产作为抵押品。

第三,确定合理的担保放大倍数。各国的担保放大倍数由于国情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韩国的担保放大倍数为15;我国台湾省为30,而日本由于有信用保证保险,其担保放大倍数高达60。我国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小企业经营业绩和信用水平、担保机构对风险的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担保放大倍数。结合中国目前现状,我们认为,现行的放大倍数不高于15比较适宜。

六、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制度

信用担保体系是建立在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基础上的,没有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也就不可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信用担保体系,只有中小企业按时还款,使担保机构的代偿率在安全范围内才能确保担保体系的正常发展,从而扶持更多的中小企业,使之发挥预期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登记制度。担保机构之间应建立统一的客户资信数据库,将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相关情况记录在案。经过一段时期的资料积累,建立比较完整的中小企业资信记录,各担保机构则能方便地取得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担保贷款使用情况等重要信息。这样一来,有不良记录的中小企业要获取担保贷款就比较困难,从而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树立讲信用的观念。

第二,促进资信行业的发展。我国目前缺乏专业的资信调查公司、信用评估机构,而仅仅依靠金融机构等的自身力量进行信用调查的成本过高。据此,我们应当鼓励信用调查评估中介机构的发展,支持建立企业资信数据库,为金融机构有偿提供客观公正的信用信息。

第六章结束语

首先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四种障碍一是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不足,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三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四是中小企业内部管控中存在问题,并分析了出现上述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建议:一是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二是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三是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四是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中还会出现很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