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访高中特级教师熊昌进

访高中特级教师熊昌进

北京师范大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论文

访高中特级教师熊昌进之教育教学小感

王晓文

院系:

班级:

学号:

教学不管是知识培养、思维培养、能力培养、创新培养、实践力培养,总归是人的培育,教学还是人学。——熊昌进

访高中特级教师熊昌进

教育教学小感

熊老师是我高中的第二个数学老师,说话有趣,教学有特色,我最喜欢的应该是他对教育教学的一些感受和感悟。熊老师算是一个老教师了,但他教学和生活却很“年轻”,真正意义上的年轻,我想这应该归功于他对教师的一些理解比如:职业倦怠——研究是条幸福的道路职业倦怠,可能是所有行业的从事人员都不可避免的问题,喜新厌旧似乎是人的天性。在教师行业,职业倦怠现象是极其容易产生的。老师们在日复一日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进行测试和评阅等的教学工作中渐渐失去激情,失去动力,或者失去前进的方向,特别是在学生越来越不注重课堂参与的今天,这些精神的筹码失去的可能性更是高出许多。在熊老师的博客中还提到部分教师有着以下几个倦怠的理

由,也许不都正确,但从我作为中小学生的这些年里的感受和与部分老师的交流来看,他们是非常符合实际的:缺乏目标。教书不是为了育人,而是为了谋生。缺乏待遇。与其埋头苦干搞教学和研究守清贫,不如赚点外快改善生活来的实惠。缺乏公平。认不认真干一个样,大家都拿一份同样的工资,凭什么我一定要拼命奉献呢?曾有人对我说现在的教育已经商业化了,我想反驳,可是脑袋里的现实让我无法反驳。这不仅仅体现在诸如新东方这样的教育机构的出现,还有我们的老师的思想上的意识,哲学上说世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人多少是要受个人意识影响的,商业化的意识对商人有积极的影响,但老师们也就渐渐地被现实牵走,对教师这个职业也就倦怠了,而且还会让我们的教育事业渐渐偏离了教育的轨道,失去教育本来的意义。

此外,诸如缺乏坏境、缺乏乐趣、缺乏激励等等都会让我们的老师们对这个职业感到倦怠的。然而,如果做研究,真正投身到教育教学中去,把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放在心里,

把学生的成长(知识的成长和心灵的成长)当作自己的快乐和成就,那么教师就会时时有成就感、有温情、有感动。我高中时的一位老师说:“当老师有时真的很让人……特别是在经济上有负担的时候,觉得这样劳心劳力真不值,可看到你们拿着通知书一个劲地给我们发短信报喜说谢谢的时候,一切又都值了!”这样的老师纵使有时有点抱怨、疲倦,但他不会真正厌倦,也可以在工作中找到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而且,每个人的好奇心总是能给我们无尽的动力,研究就能带给自己也带给别人惊喜。一个从事研究的人会是一个永远的年轻人,因为他所接触的东西永远是新的。

“能摹仿的教学叫教学技巧,不能摹仿、不能学到的教学叫教学艺术。”

——熊昌进老师的博客

教育浅谈之科目的味道

“一个女人缺少“女人味”不会令人喜欢,那么数学教学缺“数学味”,其教学怎样也不会算优秀的教学。”

——摘自熊昌进老师的教育博客熊老师在博客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几年前,听了四节省高中数学赛课最高水准的课,这些课是通过层层选拔多人事前反复打磨后获一等奖的课,题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这四堂课都拖了不少时间的堂,其中三节连公式都未推导出来,只能草草收场。有一堂,教师以她和学生的距离引入,还提到在飞机上一次远距离看见城市的垃圾山的体验,感觉美,事后才知是垃圾,得出距离产生美。在这样的情景中花费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是一种教学浪费。一到公式的核心,思维启发就不得要领,推演就磕磕碰碰。他们的多媒课件做得可谓一流,背景丰富漂亮,插入音乐旋律优美,还有动画演示,让人有点眼花瞭乱。宣称的教育理念、设计理念、育人目标等,不仅紧跟了新课改,让人听了难免不动心,

什么“发现法”、“建构主义”、“情景化生活化”、“互动”等。拖堂事小,没有完成预设目标可能也不能算什么,令人失望是真。课后,专家翁凯庆点评时说到:“情景也可以就是数学问题”,我认为是有所指的。

是的,现在我们强调情景引入、情景教学,想要利用情景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联系实际,然而诸如上例中的“情景”,虽说是在讲距离,但重点何在,对学生的思维的启发何在。贴近了生活,但失去了数学本来的味道,耐不住人的探询和深思啊!

其实其他科目也是如此,例如语文教学涉及人类的情感与人生: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生命的意义、人类社会中的悲欢离合……,这就决定了语文是以情感来促进学习,是“情知教学”。理学讲究理性、求真、严谨、准确,思维上讲究逐步递进和灵活多变,但变也是有根有据,这就决定了理学需要思维的变化来促进学习。教学中引用的好的情景,一定要是最能揭示所讲的知识的本质(重点)和反映

生活与科目的内在联系的情景。

北大名师武际可教授谈教学经验时说:“在数学力学系有两位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师。一位是已故的吴光磊老师。……吴光磊老师讲课的特点在于严密的逻辑,你听了他的上一节课的内容必然会想听他下一节。他是用科学内在的逻辑美来吸引学生。吴光磊老师讲课时很严肃,很少说笑,他的言语不多,板书也不太多,但是每一句话都说得非常准确,交待得非常清楚,他能够体会到学生的思考节奏。”(《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吴光磊教授的成功就在于他的数学课充满了数学味,他把握住了科目内在的美丽,用科目的美吸引学生,让学生有自主探索的欲望,以及对科目由衷的喜欢。

教育浅谈之言传身教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就是忘掉学校所学知识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我还想追问:剩下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看世界的观念……虽然这些剩

下的东西可能并不具体,但它象一只看不见的手,随时左右着我们的大脑。”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常言道:“知识改变命运。”陈腐的死板的教条的知识并不能产生力量也不能改变命运,只有那些富含思想方法的能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有价值,那么既教知识也揭示其中的思想方法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学”

——摘自熊昌进老师的教育博客常听老师提: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如何思考,那么他要如何进行自己的修行呢?很显然他不能进行真正的“修行”,于是就有了知识点记得很牢,但不会解题,能解题又不能进行知识迁移的问题,我认为这不是学生是否认真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教学不应只教知识点(即后面说的明确知识),教学不仅仅是教学问,还应教学生做学问,以及怎么做。

英国哲学家波拉尼把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用文字、符号等

来表述的知识,比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而所谓默会知识则是指不能言传的“只可意会”的,不能系统化、符号化表述的那部分知识,如认知策略、元认知、经验智慧、直觉思维。

默会知识是每个人最终真正属于自己的,别人拿不掉,你也用简单的语言说不出来的知识,有时你甚至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可能无法回答他为什么会想到某一种解法的原因,或者说“题做得多了就有这样的感觉了”中的感觉就属于默会知识。在这里,我不是在推崇题海战术,只是作为一个人们最熟悉的例子,默会知识并不仅限于这种感觉,他还包括思维上的启发,举个简单的例子:64-28=?学生经过努力得到36,但如果问是怎么减的,不说初学者,就是我们也是回答不上来的,但如果再问可以找到其他也等于36的减式吗?一开始可能依然很难,但当一个人说出63-27或者65-29时,一定会有更多的学生得出类似的答案,这就是一种简单的思维启发,用形式或者一种潜

移默化的东西去告诉我们一些无法用语言直接陈述的,并得到思考的方法,这远比知识本身来得重要。

由此教学应更多关注知识的习得,而不只是知识本身。正如熊老师说的:“题会过时的,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不会过时。”

此外,诸如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做人的教学已经被人们说过很多了,他们也是默会知识,但在此就不赘述了。

教育浅谈之互动

在谈到互动时,熊老师说了很多,诸如讨论的重要,交流的重要等等,我把它们总结为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三种互动。

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就是讨论和互助。在课下的自主学习中,自己研究、探索必不可少,但一千个头脑针对一个问题可能就会有一千个答案,而这些答案又可能各有所长,封闭式的学习是不利于个人的成长的,惟有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可能最快地成长,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

方法的获得、思维的展现、学习的方法等默会知识更是珍贵异常啊。

而针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我觉得熊老师的“倾听”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现在的孩子们在课堂上越来越不活跃,越来越被动,学了什么,为什么要学,老师怎样的教法和说法可能更容易接受和吸收,什么地方的知识需要更多的巩固,什么地方的巩固太多,浪费了精力和时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倾听,相互协商,争取有一个最好的最高效率的课堂,这对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古有“对牛弹琴”的说法,倘若课堂成为老师的课堂或只是学生的课堂,那都是一种“对牛弹琴”的模式,是教学的失败,是学习的失败。

总之教育教学不只是知识,也不只是老师,他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各个部分的充分配合,也需要各个部分的努力,而各个部分的成长都需要发现自己的问题才能改进。

附:熊老师简介

熊昌进同志,男,汉族,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凉山民族中学数学教师,教科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凉山州首批专家型教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