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伟大的转折

伟大的转折

伟大的转折
伟大的转折

【课程导入】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

家面临许多遗留下来政治、思想、

组织和经济问题。清除“文化大革

命”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就成为共和国面临的迫切任务。你知道我国是如何走出这一困境的吗?

你知道右图中的人物是谁吗?有人说他是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也有人称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邓

小平重新恢复工作。邓小平复出后,他是怎样领导中国逐步摆脱“文化大革命”阴影的?

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什么?为了防止“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工作?

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你会学到很多知识。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请你用史实说明这一决策的必要性。(提示:先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党的工作重心在哪,然后再进行分析和判断。)

2.“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当作“党内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的总头目和全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并且被迫害致死。请你想一想:这一冤假

错案给我们最深刻的历史启示是什么?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应该怎样做?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

A.遵义会议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C.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二、连线题

1978年纠正刘少奇的冤假错案

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填表题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资料下载】

邓小平的两大历史性贡献

──科学评价毛泽东,成功开辟新道路

邓小平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建国后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以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了解,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树的历史功绩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做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领导全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坚持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二是建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党在经济、政治、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

【思维拓展】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二十年的实践,二十年的发展,也使我们对这次历史伟大转折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请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当时的国内形势,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那么,关于红军长征感人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最近读到的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些感人故事,与大家分享。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1:神枪手 军委总部来到贵州仁怀县一个山坳的时候,警卫班的战士们麻利地把首长和自己的营房安置停当,留下值勤人员,然后一起走到村边,在一棵枝叶茂密、一抱多粗,约有十多丈高的大树下,唱歌、跳押、摆龙门阵,消除战斗、行军后的疲劳。 不多一会,碰巧总参谋长刘伯承也来这里散步。他主动参加了警卫班的活动,和年轻的警卫战士们一起谈天说地,玩得非常高兴。 忽然,从头顶上传来几声“哇哇”的叫声,刘伯承顺着声音一看,在大树纵横交叉的枝桠上,站着一群乌鸦,不由心中一动,立刻诙谐地对警卫员们说:“你们哪个的枪法最准,快打只乌鸦下来给大家打顿牙祭(即加餐)吧!” 警卫员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肯开枪打乌鸦,有的是怕枪法不准当面丢丑,有的是不愿在领导面前耍弄武艺。 其中有个年轻、机灵、调皮的警卫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总参谋长,你文武双全,是全军出名的神枪手,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示范表演吧!” “要得——” “欢迎——”警卫员们不约而同地拍起巴掌来。 刘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地回答:“你们还会倒打一钉耙,将起我的军来了!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说着,不慌不忙地从腰里拔出左轮手枪,只见他不用瞄准,手一举,“砰”的一

声,一只乌鸦扑棱棱地应声而落,黑光闪闪的翅膀还在不停地扑腾哩。 “好枪法,刘总长真不愧为百步穿杨的神枪手!”警卫员们异口同声地啧啧称赞。只有要求刘伯承作示范表演的那位警卫员依然半信半疑地说:“嗯,树上那么多乌鸦,怕是撞到一只的哟!” 刘伯承听了毫不生气,只是笑了笑说:“也许是这样吧,不妨再考试考试,看到底及格不?小鬼,麻烦你去给我找个鸡蛋来。” 那个警卫员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心里怦怦直跳,只好硬着头皮到伙房里要来了一个鸡蛋。刘伯承又叫他用力朝天上甩,他立刻明白了八九分,用最大的力气把鸡蛋朝天上抛去。当鸡蛋飞向天空,看上去小得像一粒黄豆时,刘伯承沉着地把枪一举,“砰”的一声,鸡蛋随着枪声四分五裂,蛋壳、蛋黄、蛋白纷纷洒落下来。那个调皮的警卫员连忙伸出大拇指,夸赞刘伯承是神枪手。警卫员们纷纷要拜刘伯承为师,请他教练枪法。刘伯承谦逊地说:“功多艺熟,业精于勤嘛,什么老师、学生的,我们互相学习好了。枪法愈准,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啊!” 从此,刘伯承就挤时间给警卫班讲习枪法,没过多久,警卫班战士也个个都成了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2: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砖瓦分疲惫。这一陈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脸皮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解析版)

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 A、宋 B、元 C、明 D、清 2、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叙述,最贴切的一项是 ( ) A、蒙古骑兵勇猛异常,南宋不堪一击,都城临安陷落 B、元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对临安进行了血腥的屠杀 C、元虽有凶悍的蒙古骑兵,但也无法攻下南宋,都城临安繁荣依旧 D、元朝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但保持了临安的繁荣 3、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4、下列地区从元朝时开始正式纳入我国中央政府所设机构管辖的是( ) ①台湾②新疆③西藏④云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忽必烈改制实质是汉化、封建化,在其改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任用汉人 B、设中书省 C、农桑立国 D、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6、中国有超过4 0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 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沙土志》。而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是( ) A、三国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7、下图是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他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了忽必烈( ) A、称雄四方的野心 B、问鼎中原的决心 C、对汉文化的仰慕 D、游牧民族的胸怀 8、“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 ) 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 ) A、改行汉法 B、工商立国 C、游牧经济 D、农耕文明

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教案新人教版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用时一课时。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思路教法、说教学程序也就是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整合教材,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共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下面进行第一部分 一、说教材 这一段内容主要是介绍本节课在本单元、本册书,甚至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这一段内内容说的是,依据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结合初中七年级学生特点和本课内容,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我们下面的第五部分内容主要就是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整合教材内容落实这三方面目标。 三、说重难点 此段表现的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本课内容确定的本课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课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难点:本课难点是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地位。长征精神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思路 长征历时2年,行程两万五千里,途径12个省,长征是一部流动的人类战斗史,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和运动性。 长征中涌现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和英雄事迹以及重要事件,有着丰富的史料,是一节向学生进行爱党爱国、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等思想教育内容丰富的课。 基于本节课以上两个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进行情景创设、史料展示,既可以直观动态地展现长征本身的发展过程和空间变化,又可以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立体地感受长征,走进历史,身临其境,符合七年级学生学习直观性强的特点,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同时,由于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较好地引发学生内心共鸣,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教育方面,也起到了突出和强化的作用。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整合教材内容,展开教学,落实本课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突出本课重点,突破本课难点。下面进行第一步: 五、教学程序 一)、导课 导课以播放视频电视剧《长征》片头曲,开始,以鲜明的方式凝聚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并且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注意里面的场景和歌词毛泽东《长征七律》中提到的时间和地点,为全面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做铺设。 二)、新授 看完视频,学生进入好奇和求知的状态,教师马上提出,长征虽然波澜壮阔,动人心魄,但是也是千难万险,那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从而展开教学,落实教学目标之一——长征的原因。。。开始新授课。

伟大的转折观后感

《伟大的转折》观后感 20XX年8月至9月,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原本不习惯看电视剧的我应组织的要求打开电视机,收看了《伟大的转折》多集剧情,从起初被动看剧到最后主动追剧,这部电视剧给了我太多的启迪。 该剧讲述了毛泽东等革命元勋在红军长征途中自通道转兵以后,指挥中央红军以东西驰骋、南北往返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终粉碎数十倍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而使红军重出生天的故事。中央红军自1934年12月进入贵州到1935年5月出贵州,历经了被国民党大军层层围堵,在长征中遭受湘江惨败之后,被迫在通道转兵进入贵州,之后历经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土城战役、四渡赤水、扎西会议、遵义战役、苟坝会议、南渡乌江、西进云南、北渡金沙、会理会议等历程,千难万险,艰苦卓绝,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摆脱了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 这部电视剧对当时中央红军的真实状态进行了生动的展现,加深了我们对当时毛泽东等革命元勋带领中央红军突破重围历尽艰辛取得革命胜利的认识,进一步启迪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再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不易。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

人,我们要继续发扬革命老同志的艰苦奋斗精神,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抗的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 当前,我们党从上至下都在开展“不忘XX、牢记XX”主题教育,通过观看《伟大的转折》这部电视连续剧,更让我明白了我们的XX和XX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不忘XX、牢记XX、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不忘XX,牢记XX,是党始终铭记历史的重要力量,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铭记历史,正确看待历史,才能不断完成新的任务、攻克新的挑战,取得新的成就。 下一步,我将努力围绕“不忘XX、牢记XX”主题教育,加强自身业务与理论的学习,将“XX”和“XX”融入到工作中,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长征感人故事500字

关于长征感人故事500字 关于长征感人故事500字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与当地军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谣。 1928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毛委员和朱德军长向根据地的军民发出了这样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 那时候,部队吃粮,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宁冈去挑,于是红军发动了一个挑粮运动。毛委员和朱军长同战士们一样,脚上穿着草鞋,头上戴着斗笠,翻山越岭,亲自参加挑粮。 当时,朱德同志已经40多岁了。战士们见他为革命日夜操劳,在百忙之中还和大家走山路过小河挑粮,生怕他累坏了身体,战士们都劝说:“朱军长,你那么忙,就不要挑了。”朱德感谢同志们的关心,仍然坚持要挑粮。战士们见劝说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以为这样朱德同志没扁担就挑不成粮了。谁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担,第二天又照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见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担,晚上又把它藏起来,没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样

出现在挑粮的队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担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记”三个字。朱德军长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朱德同志的一席话说得战士们都笑了。今天,这条扁担珍藏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内。 从此,“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就像长了翅膀,传遍了整个井冈山,也传遍了全中国,激发了全国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斗志。 关于长征感人故事500字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关于长征感人故事500字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5课练习及答案

2xxx春人教历史七下第2—5课练习及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小明同学制作了两则读书摘要,请你判断与摘要内容相符的皇帝是( ) 摘要一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摘要二历史上称他统治期间为“贞观之治”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答案】A 2、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答案】A 3、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 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A.日本派遗唐使到唐朝学习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答案】A 4、唐玄宗统治后期,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的是() A.节度使B.县令C.郡守D.丞相 【答案】A 5、“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C 6、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佣,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 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中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A.艺术的繁荣状况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D.开放的社会局面 【答案】B 7、在唐朝对外交往中,与“遣唐使”“鉴真东渡”等历史信息相关联的交往对象(国家)是()A.天竺B.新罗 C.波斯D.日本 【答案】D 8、七年级某历史小组编排“安史之乱”历史剧,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是( ) A.安禄山、史思明 B.杨贵妃、杨国忠 C.黄巢、朱温 D.唐玄宗、唐肃宗 【答案】C 9、武则天曾下令,奖励能使所辖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D 10、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答案】B 11、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随遣唐使来华、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A.鉴真和尚B.阿倍仲麻吕 C.高僧玄奘D.马可?波罗 【答案】B 12、下列哪一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问题的 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 运动。 2.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历史性决策。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开启了 我国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的工作全面展开。 5.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 平反。 6.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胜利完成。

二、合作探究 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有何意义? 三、练习巩固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的转折是指(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开国大典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的错误性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3.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党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D.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4.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 质是()

长征最感人故事有哪些

长征最感人故事有哪些 导语: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的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故事一: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

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练习6

第7课忽必烈改制 msan ?珂冒血 * ? ? GONGG UTISR 迟XINKDNGJIAN 基础夯实 1. 忽必烈当政以前,蒙古贵族普遍“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这一现象说明() A. 忽必烈即位时,漠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差别不大 B. 北方草原比中原地区发达 C. 当时,蒙古贵族还不能正确认识中原文化 D ?蒙古贵族不打算进军中原 解析7] “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意思是把北方草原看做统治的中心 ,言外之意就是“把中 原地区看做边远地区”。这是蒙古贵族对中原文化缺乏认识的典型表现。 2.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 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解析 行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划不可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 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 ( ) A. 确立了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B. 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C. 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加快了不同文明的交流 诏令的核心内容是强调农桑是国家的根本。 A 4. 元朝时“西域之士于 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 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律。”上述历史现象揭示了元朝 ( ) ①疆域辽阔 ②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 ③各民族交往密切 ④新的民族出现 A. 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揭示了元朝疆域辽阔,各民族交往密切,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 但并未表明这时出现了新的民族。 5. 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 ,可悉空其人以为 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 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

复兴之路之伟大的转折

《复兴之路之伟大的转折》观后感 liam 继大型公众政论片《大国崛起》之后,又一部以国家发展为思考路线的政论记录片--《复兴之路》横空出世了。《复兴之路》,以其恢弘的场面展现了十个大国的复兴之旅,可以说,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对国家发展的深刻思考。而中国,作为其中复兴的大国之一,经历了古老历史的厚重沉淀,又经历了近代历史种种挫难,在风云莫测的世界民族之林始终不倒。因为每一次艰难或重大的时刻,都会有中华民族的子孙站出来,创造一次又一次的奇迹,实现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转折。《复兴之路之伟大的转折》,就是通过屏幕像我们展现了这种精彩,向我们传递了这种震撼。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曾因外族的入侵而导致了文化的泯灭,只有中华民族经过了几千年的洗涤而完成了文化的传承。这种现象可以有很多解释:地理环境,文化影响,社会制度,帝皇百姓等等,也可以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中华民族是一个顽强的民族,是一个多样性又统一性的民族,是一个不断给世界创造奇迹的民族。因为就是这么一个民族,在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众志成城,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却能让整个民族飞速发展,令世界刮目相看。 这种历史沉淀的民族特性,在近代中国的崛起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近代中国百般罹难,满目疮痍,几乎世界列强都达成了这么一个共识:中国要消失了。可是,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拼搏让中国最终还是归于炎黄子孙的自由之土。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的潜在危机一度陷中国于摇摇欲坠的境地。可是,亿万中华子孙通过朴素的劳动坚强了国家的后盾,树起了中国崛起的支柱。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的坎坷,几乎让这个民族碰碰撞撞到一阕不起,但是,一丝微弱而又坚定强大的

长征路上的感人小故事

长征路上的感人小故事 第一个: 13岁的小姑娘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第二个:邓小平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三个: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2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忽必烈改制 1.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 ) 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 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 解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 答案:C 2.下列对元朝“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解析:“汉法”代表中原先进文化,“旧俗”代表蒙古社会落后的习俗文化,前者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奴隶社会和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两者性质不同,故选C。A、B、D说法均正确。 答案:C 3.下列元朝中央机构及其职权连线正确的有( )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②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③御史台——纠察百官④宣政院——行使宰相职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元代宣政院是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的,故④错误,①②③符合史实,B符合题意。 答案:B 4.下列属于忽必烈当政时的史实的是( ) ①登基颁布《即位诏》②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三大系统③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④命令编成《农桑辑要》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所给四项内容均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 答案:A 5.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②③④符合题意,①表述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张家口北元贵族墓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导语: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不

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1934年,刘湘围攻川陕苏区。红军撤离时,红军战士李中权的9个家人,因恶霸的报复被迫全部跟着红军长征。李中权虽然与母亲同在长征队伍中,但只有过3次短暂的相见。三别母亲,最终阴阳相隔。 第一次见面是在1934年春天,李中权在通江遇见母亲,当时两人都已经知道李中权父亲的死讯,但都在向对方隐瞒。由于身有任务,李中权匆匆离开了母亲。 第二次见面是在1936年3月,李中权在宝兴县意外遇到母亲。母亲拉着他的手,高兴地顾不上回答他的问话,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好像永远看不够似的。第二天一早,队伍就要出发了,李中权又一次匆匆和母亲告别。 第三次见面是在1936年5月,李中权带一个排到东边红一团检查工作,路上,在丹巴东边遇见了母亲,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李中权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形:“母亲面容极度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新人教 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兴盛制度和民族的融合。 2、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历 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二、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三、教学难点: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课堂导入(2分钟)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第二步:学习新课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 做的。 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 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 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 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

优质课教案 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三历史教师:玉梅 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 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华人民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难点突破】 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考点考向】: 1、本专题容属于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年年都有考查,题量和分值也很大。10年新课标地区考查了5 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09年6道选择,1道非选择题;08年6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 2、从考查的容上看,主要有“一五”计划成就、三大改造、大跃进、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中美贸易发展等。 3、从题型上看,客观题与主观题均常见。 【复习策略】: 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两个时期: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精选)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口袋翻过来。果然,在口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 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至一口吞下去,他又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学业达标测评岳麓版选修1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教材整理1 立志变通创新和“汉法”与“旧俗”之争 1.立志变通创新 (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2)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汉法”与“旧俗”之争 (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试验:治理邢州收到显著成效。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 教材整理2政体更新 1.方案 体制的框架构建中原王朝按,”立政安民,设官分职,参辽金之遗制,援唐宋之故典“政权机构。 2.具体内容 (1)在中央 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上 ①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世袭。 (4)其他: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 3.影响 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对忽必烈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的认识 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又保留大量蒙古的旧制,使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之间的文 化差异长期难以弥合,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元朝走向衰落。 教材整理3转变立国之本 1.向农耕经济转变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2.重农举措 蒙古贵族 颁发诏令:严禁 (1) 黄河南北 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 , 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 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 建立农业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 , (2) 。 专掌全国 农桑水利 , 完善农业法规: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3) 颁布 “ 。 ” 农桑之制 农桑辑要 (4) 》 重视技术指导:编成《 先进的科学技术。 推广 高度重视 , 3.对忽必烈改制的总体评价 (1)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 在推行 行省制 、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 树。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 中原文明 在 , 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 和发展。 (1)阅读教材P45小字部分第3~7自然段:想一想,从《元史》记载的这些史料中,能够 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读《长征的故事》有感读《长征的故事》有感二万五千里!这段惊心动魄的路程。 见证了多少战士的生离死别,见证了多少人民的悲欢离合呀!这途中惊险不断,但是一一被战士们克服了。 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呀!《长征的故事》一书中,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虽然,他们或不是名留青史,或不是大名鼎鼎。 但是,他们为长征做出的一切,是功不可没的!在面对险峻的腊子口的时候,战斗指挥员们也束手无策了。 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着办法的时候,一位叫李小猴的小红军出现了。 他自告奋勇,担起了引路的工作。 是他,在峭壁上钩住了一条绳子,得以让后面的人上去。 当他回到这个山坳时,大家激动不已。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孩子,竟然帮他们度过了这个大难关。 这本书中,还有一个人让我印象深刻——李国策!长征的艰辛是很难克服的,去过的战士往往是九死一生。 而李国策,三次过雪山草地,二十次遇险,竟然活了下来!他应该算的上是一个老红军了吧!他,躲过炸弹;他,进过泥潭;他,过

过铁索桥;他,受过伤,导致了终生伤残;他,穿过枪林弹雨;他,吃过皮带。 这些鲜活的事迹,另我所钦佩。 究竟是怎样的信念,支持着他,鼓励着他呢?信念,是一团烈火。 信念,是一盏明灯。 信念,是…… 敬业小学五年级:李昕诺读《长征的故事》有感读《长征的故事》有感古贤一中七三班周XX 当我读完《长征的故事》,合上书的时候,红军这两个字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14个省,历时两年,1936年10月才到达陕北。 长征途中,与红军作对的有三方敌军,分别是川、滇和黔三军,还有蒋介石的中央军。 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面对的并不止敌军,还有十分恶劣的天气。 大渡河上的暴雨,火焰山上的高温,岷山上的雪,草地上的沼泽......长征路上的困难三天三夜也数不完。 有很多现代人为了更深地感受长征的艰辛,还专门徒步把红军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走完后,无不感慨!二万五千里长征,真不容易!长征最重要的是无所畏惧,是要拥有着坚强的毅力,是团结的象征,还有强大的民众后盾。 看过《长征的故事》,让我觉得有精神,没有体力,也是做不到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