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书报告metaphors we live by

读书报告metaphors we live by

读书报告metaphors we live by
读书报告metaphors we live by

Metaphors we live by

1.隐喻本质

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来分析,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这在本书的开篇就提到,人们通常认为隐喻只是一种语言工具,是一种可以为日常语言增添色彩的修饰(Lakoff & John, 1980:3)。事实上,正像Lakoff说的那样,隐喻式一种普遍现象,它无处不在,“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仅仅存在语言中,同时也存在于思维和活动中(Lakoff & John, 1980:3)”(metaphors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 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而且,我们赖以思考和活动的一般概念体系在本质上基本是是隐喻的(Lakoff & John, 1980:3)。据此,我们思考的方式,我们每日的体验和我们每日所做的很大程度上都应该是隐喻的(Lakoff & John, 1980:3)。

Lakoff 的认为,隐喻式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它能反映出人类的思维方式,是构成人类思想体系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概念性的。而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念另一种事物(1980:5)。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LIFE IS A JOURNEY 和HAPPY IS UP。这里的LIFE和HAPPY称为目标域( target domain) , JOURNEY 和UP称为始发域( source domain) , IS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 隐喻以它为基础, 我们根据它理解隐喻( Lakoff &Johnson, 1980: 20) , 即“经验基础”。Lakoff在本书中一致强调了经验对概念的形成,隐喻形成理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头到未,我们能够发现,其实本书不单单的给读者讲述隐喻,更重要的是概念隐喻背后的哲学基础,即经验主义哲学。

2.隐喻种类

莱考夫把概念隐喻分成三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而其中,方位隐喻是最基本的,是其它隐喻的认知基础。

2.1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以方位为始源域,通过将方位结构投射到非方位结构概念上,赋予该非方位概念一个空间方位。也就是说,我们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的概念。如MORE IS UP这一概念隐喻赋予QUANTITY这个抽象概念一个纵向方位,表现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上如:My income rose last year.中文中有“工资涨了”之类的说法。方位隐喻给被喻概念一个空间方位。(1980:14)。

方位隐喻不是任意的,它是构建于我们的自身的身体和文化经验之上(1980:14)。方位隐喻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同上)。比如在一些文化,“未来”在我们之前,但是在其他的文化中有着相反的概念隐喻。

方位隐喻有其人类的身体经验和文化经验。人类的方位感来源于人类自己身体对外部物理环境的感知,空间概念是人类出生开始便感受到并伴随一生的概念体系。诸如up/down, in/out, front/back/, on/off, deep/shallow, central/peripheral等方位来源于我们身体本身以及身体与外部物理环境的互动(1980:14)。

通过方位隐喻,我们可以把具体的空间方位投射到一些抽象的概念上,如情感(高兴,悲伤),数量(多少,大小),道德(美丑),身体(疾病和死亡),政治经济(荣衰),等。莱考夫(1980:15)举例说明了方位隐喻的运作方式,并总结出了方位隐喻的特征(1980:17-19)。

在“隐喻的经验基础”这个小节中,莱考夫确立了经验对隐喻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们感觉独立于身体经验之外,任何隐喻都不可能被理解或充分的描写(1980:19)。”

2.2本体隐喻

莱考夫在本书中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他说,“用有形的实体和物体来理解我们的经验允许我们选取我们经验的一些部分,然后把他们当作有同一形式的实体或物质”(1980:25)。这就应该是所谓的本体隐喻。换句话说,本体隐喻就是把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思想等具有连续性质,抽象的经验看作是有形的实体和物质。如INFLATION IS AN ENTITY这一隐喻就是把INFLATION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INFLATIO看作一个物体使得我们能够指陈它,量化它,确认它的一个特定方面,把它看成事一个原因,并据此做出相应的行为等(1980:26)。也就是说,本体隐喻可以以承担指陈,量化,确认,目标设定等一系列功能(1980:25-27)。

Inflation is lower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 (指陈)

We need to combat inflation.(调整目标,促起行动)

Inflation is backing us into a corner.(识别原因)

If there is much more inflation, we’ll never survive. (量化)

正如人们对空间方位的基本经验产生了方位隐喻,我们与物理实体产生的经验,尤其是存在我们自身上的东西,也提供了数量上尤其多的本体隐喻,也就是,把时间,活动,情感,思想等看成实体和物质的方式(1980:25)。

很多实物在我们表达的时候不能明确地分离出来或呈现出明显的分界,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物理现象认为地,强制地制造出来事物的边界,以便使我们的阐述更明细。如,山,街角,篱笆等都没有明确的边界,我们会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做不同的陈述(同上),比如“我已经爬到了半山腰”。

仅仅是把非物质的东西看成是实体或物质并不能对它有全面的了解,但是本体隐喻可进一步的细化(1980:28):如本体隐喻THE MIND IS AN ENTITY可以被进一步精确为以下两个本体隐喻:THE MIND IS A MACHINE; THE MIND IS A BRITTLE OBJECT

这两个本体隐喻分别说明一个概念的不同方面,它们对“什么是心智”给出两个不同的隐喻模型,使我们关注同一概念的不同方面(1980:28)。

容器隐喻(land area; the visual field)

2.3结构隐喻

莱考夫没有对结构隐喻做出精确的定于。蓝纯(2005:123)指出,“所谓的结构隐喻就是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外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赵艳芳()也给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括:“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外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个概念,于是产生了一词多用的现象。”如THE MIND IS AN ENTITY 这个实体隐喻只是将MINF这一概念实体化,持支持之外并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这一概念,但是当把这一实体隐喻拓展为结构隐喻THE MIND IS A MACHINE/THE MIND IS A BRITTLE OBJECT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由于MACHINE/A BRITTLE OBJECT它们有清晰的结构和界定,通过隐喻投射这些就被移植到了MIND之上而使的MIND有了清晰的结构和界定,我们认为MIND像MACHINE一样也有工作/休息的状态,有不同的效率,有能量的来源等(1980:28)。

结构隐喻比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更为常用,一个概念结构固定了可以衍生出更为广泛灵活实用的句子。具体的结构隐喻是有:

ARGUMENT IS WAR/TIME IS MONEY

3.隐喻的特点(系统性,连贯性,突显和隐藏;性)

3.1. 系统性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反映在两个层面:语言层面和概念层面。

语言层面的系统新主要是指一个概念隐喻衍生的许许多多的隐喻性语言表达或语言隐喻不是孤立的而是成系统的。莱考夫在本书第二张就提到一个事实(1980:7):我们用”战争’这个概念部分的概念化“争论”,这就系统的影响了“争论”所具有的形式,以及我们谈论我们在“争论”这个活动中所做具体方法。由于隐喻隐喻概念是系统的,我们用来谈论这个概念相关方面的语言系统的。在ARGUMENT IS WAR在和概念隐喻中,用来描述谈论“战争”的语言表达也系统的用来谈论或描述“争论”的相关方面,这些表达有:attack a position, indefensible, strategy, new line of attack, win, gain the ground, etc.根据莱考夫,语言层面的系统主要指用于理解,谈论和描述始源域中概念的语言表达会部分系统的用来描述目标域中被隐喻的概念。这是因为经验具有完形的感知结构,这个多维度结构的整体(1980:81)使得隐喻内的映射具有系统对应关系。

除了语言层面上的系统性,隐喻也体现出来概念层面上具有系统性。也就是说不同的概念隐喻之间不是彼此孤立运作的。莱考夫(1980:9)指出,“隐喻和隐喻之间蕴涵关系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隐喻概念体系及一个相应的协调一致的隐喻表达体系。”如在隐喻中关于TIME的概念隐喻有三个相关的隐喻:TIME

IS MONEY/TIME IS A LIMITED RESOURCED/TIME IS A VALUABLE COMMODITY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高度发达文明的社会,金钱就是一种有限资源,而有限资源优势一种由价值的商品。换句话说,TIME IS MONEYTIME 蕴涵IS A LIMITED RESOURCE,而后者又蕴涵TIME IS A VALUABLE COMMODITY。这三个隐喻彼此之间吻合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体系,由于我们用在生活中与金钱,有限资源和有价商品的生活经验更直接个具体,而这些经验被用来理解和谈论TIME这一抽象的概念。

3.2 连贯性和一致性(coherence and consistency)

3.2.1一致性

当两个隐喻不具一致性,也就是说两个隐喻不形成同一个意象(image)(1980:44)。如我们经常用JOURNEY的概念来理解和谈论LOVE这个概念,即LOVE IS A JOURNEY。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JOURNEY的概念不尽相同,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不同JOURNEY,如坐车旅行,坐火车旅行,海上旅行等。所有这些旅行有着不同的互相作用特质,所以当我们用概念隐喻LOVE IS A JOURNEY时候,我们不能形成一个单一的JOURNEY意象。这个隐喻因此表现在语言上会有以下特点:

It’s a long, bumpy road. (car trp)

We’ve gotten off the truck. (train trip)

No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 (sea voyage)

即使用JOURNEY这个概念来理解LOVE这个概念时候不会形成一个单独一致的意象,但是此概念隐喻而衍生的隐喻语言表达却是连贯的。使得他们连贯的是他们都是用JOURNEY这个隐喻,尽管他们关注的是不同方式的旅行。莱考夫(1980:44),我们发现,隐喻间的联系更多是的连贯性而不是一致性。

3.2.2连贯性

我们用来概念化我们经验的隐喻和转喻不是任意的,而是形成一个连贯的系统(1980:41)。概念隐喻的连贯性是指几个概念隐喻,通过他们的共享的隐喻蕴涵,不但使这几个隐喻概念具有连贯性,也使得它的隐喻表达式具有连贯性。

(1)单个隐喻内部的连贯

以概念隐喻ARGUMENT IS A JOURNEY为例。

其中,JOURNEY概念就一定预设有路线,据此我们就可以有概念隐喻A JOURNEY DEFIENS A PATH。它产生的相关的隐喻表达式有:he strayed from the path./he’s gone off the wrong direction./I’m lost…

当我们把ARGUMENT IS A JOURNEY和A JOURNEY DEFIENS A PATH就可以得出AN ARGUMENT DEFIENS A PATH这个概念隐喻,因而有以下的隐喻表达式:He strayed away from the line of argument./now we’ve gone off in the wrong direction again.

在进一步我们能知道,路线具有一定的表面,据此我们能有概念隐喻THE PATH OF A JOURNEY IS A SURFACE,并因此产生隐喻表达式:we covered a lot of ground.当它与AN ARGUMENT DEFIENS A PATH结合就能蕴含出THE PATH OF AN ARGUMENT IS A SURFACE. 然后我们就有相关的隐喻表达式:We have already covered those points./we have covered a lot of ground in our argument.

在AN ARGUMENT IS A JOURNEY这个概念隐喻下,我们蕴涵了一系列的子隐喻,据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系统的连贯的隐喻语言表达式。使得这些隐喻表达式系统连贯的是根据JOURNEY这个概念事实而产生的一些里隐喻蕴涵。隐喻蕴涵使得AN ARGUMENT IS A JOURNEY这个概念隐喻具有内部的系统性,并使所有由此概念隐喻衍生的隐喻表达式具有连贯性(1980:91)。

(2)一个概念的两个方面的连贯

我们用AN ARGUMENT IS A JOURNEY 来彰显或是谈论争论的目标,方向或是争论的进展,但当我们要谈论争论的内容是,我们用AN ARGUMENT IS A CONATINAER这个结构复杂的概念隐喻。

这是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的两个概念隐喻,他们突显争论的不同方面。但是他们之间却是连贯的。我们称之为同一个目标域的两个概念隐喻之间的连贯。这两个隐喻不是完全重合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可能同时起作用,合力描述争论的进展(JOURNEY)和内容(CONTAINER),从而得出混合的隐喻表达式(1980:92),如:At this point our argument doesn’t have much content./if we keep going the way we’re going, we’ll fit all

the facts in.

使得这些重叠可能的是JOURNEY和CONTAINER这两个概念隐喻共享一个隐喻蕴涵: as we make an argument, more of a surface is created. (1980:94)

每一个隐喻彰显“争论”概念的一个方面。为什么我们需要两个或是多个概念隐喻来对一个概念进行理解呢?莱考夫(1980:95)说,我们需要两个概念隐喻的因为某一任何一个单个的隐喻能够承担这项工作,也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概念隐喻可以帮助我们对一个目标域概念的方方面面有完全的理解。正如莱考夫(1980:89)所讲到,没有一个概念隐喻能够单独的使我对ARGUMENT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完全,一致并完整的认知和理解,但是多个隐喻一起却能使我们对RATIONAL ARGUMENT具有一个一致的理解。

隐喻蕴涵在隐喻间的连贯具有重要的作用。莱考夫(1980:96)指出如下:

(1)隐喻蕴涵在链接一个概念的单个隐喻构建中的隐喻表达式上面其重要的作用(metaphorical

entailments paly an essential role in linking all of the instances of a single metaphorical structuring of a concept)。

(2)Metaphorical entailments also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liking two different metaphorical structurings of

a single concept.

(3) A shared metaphorical entailment can establish a cross-metaphroical correspondence.

(4)The various metaphorical structurings of a concept serves different purpose by highlight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concept.

(5)Where there is an overlapping of purposes, there is an overlapping of metaphors and hence a

coherence between them. Permissible mixed metaphors fall into this overlap.

(6)In general, complete consistency across metaphors is rare; coherence, on the other hand, is typical.

3.2.3突显(彰显)和隐藏Highlighting and Hiding;部分构建(partially construct)

隐喻是依据较为清晰的一类事物的概念来系统地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但是所依据的这类事物在突显另一类事物的某一(些)方面的同时,也必然会隐藏了该事物的另一些方面。这是隐喻的突显和隐藏功能,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是隐喻的系统性。一个隐喻的概念在使得我们关注一个概念的一个方面(如,the battling aspect of argument)的同时,也会使我们忽略这个概念的与隐喻不相一致的另外的一些方面(1980:10)。例如,在“ARGUMENT IS WAR”这个概念隐喻中,当我们以战争的概念来理解和经验争论时,隐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争论中的关于争斗的那些层面。而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些层面的时候,自然就会无视争论中的其他层面,例如,合作层面。

隐喻的突显和隐藏功能使得对于概念的隐喻性建构总是部分的,而不是整体的。一个概念只是依据另一个概念而被理解,否则,一个概念就成了另一个概念(1980:13)。例如,争论并不就是战争。这种部分性也体现在日常的语言之中。以“THEORIES ARE BUILDINGS”这个概念隐喻为例,因为概念是按照系统的方式被隐喻性构建的(理论概念按照建筑概念得以建构),那么就能将某一邻域(建筑邻域)的内的一些词汇(例如,基础,建造/构造)应用于另一个邻域(理论领域)之中。而像“基础”这样的词汇在“理论”中意味着什么,则是取决于这个隐喻式如何构建理论这个概念的(1980:52)。在构建“理论”这个概念的时候,隐喻只是部分使用“建筑”这一概念。这些被使用的部分是“基础”和“外壳”而屋顶,房间,楼梯,走廊这些部分却没有在理论概念中被使用。因此,在THEORIES ARE BUILDINGS这个隐喻中,有着两个不同的部分,被使用的部分(基础和外壳)和未被使用的部分(房间,走廊等)(ibdi: 52).

日常语言表达也可能反映隐喻中美被使用的那些部分。例如“His theory has thousands of little rooms and long, winding corridors.”这些超出日常语言邻域的往往被看作是带有“修饰性的(figurative)”和“富有想象力(imaginative)”的语言。但是,他们跟日常语言表述“He has construct a theory”一样,两者都可以归入到“THEORIES ARE BUILDING”这个隐喻之中(1980:53)。

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s),死隐喻(dead metaphors),新隐喻(Novel metaphors).

莱考夫所说的概念隐喻通常都是常规隐喻,如“he has constructed a theory”.常规隐喻式那些建构我们

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反映在日常语言中隐喻(1980:139),他们才是我们真正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52-55).

死隐喻是指那些特有的,鼓励的,无系统性的隐喻表达方式(1980:54,there are idiosyncratic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that stand alone and are not used systematically in our language or thought)。这些隐喻跟其它隐喻没有任何的互动,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55)。这样的隐喻表达有,如山角,葱头,桌子腿等,它们虽然是隐喻家族的成员,但根本不与其他成员往来,更没有在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中被系统地使用(虽然有时候可以临时激活)。

新隐喻具有和常规隐喻一样的系统特征,如果一个新隐喻进入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即成为了概念隐喻,它会改变我们原有的概念系统及行动方式(1980:145)。因而,新隐喻可以创造新现实,而不是一种对业已存在的现在进行概念化的又一方式。新隐喻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使我们对我们的经验有新的理解(1980:139)。新隐喻跟常规隐喻一样能够使我们理解我们的经验,它们也能衍生连贯的隐喻结构,突显和隐藏一些方面,并且具有隐喻蕴涵,这些蕴涵有些是隐喻性的,有些不是。每一个蕴涵又可以有他们自己的蕴涵。

4.哲学思想

本书不仅仅论述人类隐喻概念体系,还把隐喻概念体系的哲学思想做了详尽的论述。在论述“客观主义神话”和“主观主义神话”基础上,把本书的哲学基础“经验主义”跟以上两种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明确了客观主义神话和主观主义神话的可取之处,指出其不足之处。并近一不提出了本书的哲学基础“经验主义”。

4.1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针对对真理的理解问题上)

传统的理论多是在修辞的层面上理解隐喻的,并且从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的区分入手进行阐述。莱考夫他们认为之前的哲学并没有关注过隐喻的概念性本质,隐喻在理解中的作用,以及隐喻可以创造实在。哲学家们总是把隐喻看作是背离常规的表述,或是诗性的语言。他们论述多是关注这些隐喻式如何为真。对这种真理的关注,莱考夫他们认为,以前哲学中主要关注的是真理的客观性问题,也就是说,以前哲学关注客观性,真理对他们来说是客观的绝对真理。他妈它们典型的哲学结论是,隐喻是不能直接表现真理的。即使他们可以间接的表达真理,也是要通过那些被称为隐喻的字面释义的表述来达到(1980:159)。

但是莱考夫他们认为,隐喻是可以创造实在的(1980:145),特别是文化实在,所以他们否认客观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真理存在(1980:159)。而这观点与西方文化传统背道而驰。莱考夫他们并不否定真理的存在,因为即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也是离不开真理的(1980:159-160)。他们认为真理总是与某个概念体系相关的,同时真理有时基于理解的,而概念体系很大部分是隐喻的,理解也是以隐喻为主要媒介(159-160)。所以,真理并非是就绝对的和无条件的,而是与隐喻相关的。

要获知这些真理并在生活中使用它们,我们就必须对自己世界中的需求有一个充分的理解。这种理解部分来自我们直接形成的概念或范畴(category),如方向,物体,因果等范畴。当从直接经验获得的范畴无法被直接使用时候,我们会将把这些范畴投射到不是直接经验获得的物理世界的某些方面上(160-161)。例如,当以足球停在我和一块石头之间的时候,我会说:球在石头前面。这便是将一个前后方向性投射在了石头上,把石头看作是具有前后方向的,好比一个与我面对面的人。在这个投射中,文化和目的起着关键的影响,例如某个豪撒人就会说球是在石头后面,因为他们把石头看作是一个被对着我们的人。同理,我们会把很多无边界的东西投射上边界,如The fog is in front of the mountain,这里我们不仅为山投射了一个前后方向,同时,也将雾看作是一个具有边界的东西,因此可以说他在某物之前(1980:160-161)。但是象这些前后方向不是物体,如石头,雾等,固有的本在特征(inherent property),而是把方向投射给了它们(160)。

莱考夫认为有些范畴是直接形成于我们经验之上的,那是因为我们本身身体所致和我们跟其他人的互动以及也我们的物理和社会环境的互动的结果(1980:162)。

某个物体的范畴包含许多自然的维度,这些维度包括知觉的(perceptual)维度,功能的(functional)维

度,目的的(purposive)维度等。一个被范畴化的物体应被视为是一个具有这些维度的完形(gestalt)。而据此事物的属性被看作是人与物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即相互作用属性(interactional property)(1980:119)。例如,一把真枪之所以不同于一把假枪是因为人们可以如此使用它,真枪在某种特定的功能上与假枪不同。同样,被范畴化的事件,行为和其他经验也会具有某些维度。而在这个范畴化的过程中,总是有些属性被突显出来,而另外一些被隐藏了(163)。因为一个真实的陈述时基于这些范畴的,所以真实的陈述必然也是基于那些被突显出来的属性。如:

I’ve invited a sexy blonde/a renowned cellist/a Marxist/a lesbian to our dinner.

因而一个陈述是否为真,依赖被选中的范畴是否符合当前的情绪,并未会因人们的目的和语境中其他方面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一个既定的情形中,要将一个普通句理解为真,就要对这个句子和这个情形都有所理解,而当这两个理解足够符合时,我们就将这个句子理解为真的。(166)

4.2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内在思想

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绝对客观的,具有独立于人意外的特征。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即对其特征了解,客观的只是才是真正的知识。其语言管认为自然语言具有独立于人的思维和运用之外的客观含义,词语应该具有明确的,能客观描述现实的语义。隐喻语言是非客观的,不明确的和不具真值边缘的语言。据此,他们对语义的界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抽象观(the abstraction view) 和同行同音异义观(the homonym view)。如“He buttressed the wall”和“He buttressed his argument with more facts”当中的“buttress”这个词,抽象观认为,表建筑的“buttress”和表示争议的“buttress”中间有一个总括的中性的抽象的BUTTRESS的概念,两个buttress是同一概念的不同形式。而同音同行异义观则相反,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的概念,两个概念之间无任何联系。

但是隐喻理论认为,人类概念体系是隐喻的,隐喻概念的形成使得概念之间相互关联。因此,概念隐喻ARGUMENT IS BUILDING是根据buttress在建筑完形经验中的概念来理解争议中的buttress的含义,没有必要给它另外设立一个意义。

主观主义认为:世界是主观的,人的感知和知觉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认为预言师个人直觉,想象,情感的表现,其含义是不能充分穿点的。语言和人的经验没有结构,杂乱无章。文学艺术能超越理性和客观使人更接近于现实。想象的语言,特别是隐喻对表达独特的个性经验非常必要。

据此客观主义对真理和意义通常会给予一下的解释:(1)真理是语词对世界的符合。(2)一个对于自然语言的意义理论是基于一个真理理论的,这个真理理论独立于人民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方式。(3)意义是客观的,无实体的(disembodied)/无体验基础的,独立于人们的理解。(4)句子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抽象物体。(5)一个句子的意义能够从它的个部分的意义和这个句子的结构中获得。(6)交流是说话者将一个具有固定意义的信息传达给听者的过程。(7)一个人如何理解一个句子,并且这对他意味着什么,這些都是由这个句子的客观意义所决定的,同时也受到这个人对世界的信念以及句子所在语境的影响(1980:196)。

而主观主义:意义是私有的。对于某个个体来说有意义的事是别人无法知道的,并且也无法与别人交流的。意义的本质也是没有结构的,因为意义对某个个体总是他私有的感觉,经验和价值观。这些都是整体的,他们本质上是没有结构的。因为意义是没有结构的,所以意义是无法按其本质而被描绘出来。经验是纯粹整体的,对于我们的经验没有一个自然的结构,所有结构都是认为加上去的。语境被用来理解某句话-自然的,文化的,个人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语境,因此没有结构。(1980:223-225)以上两种观点不足在于他们的极端性。他们采取第三种路线:经验主义。

4.3经验主义本质

经验主义并没有完全抛弃客观主义神话和主观主义神话:

(1)经验主义保留了客观主义的一些积极方面的东西:世界是外在与个人的,同时强调有真的事物这

一事实,这些食物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并制约着我们也它们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我们理解他们的方式。但是,经验主义否认有绝对真理的存在。认为真理总是与理解相关,而理解是基于非普通的概念体系的。

(2)主观主义意识到意义总是对于某人有意义。对于“我”有意义的食物,不仅仅依靠“我”的理性

知识,同时还依赖“我”过去的经验,价值观,感觉和直觉等。意义并不是被割裂的,也不是枯燥的,二是富有想象的,并且是具有结构上的连贯性的。这些经验主义都吸取了,但是,它更强调了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属性,表明了意义如何总是“对于”某人有意义。它强调连贯性结构式形成与经验完形的,解释了某物对于某人意义意味着什么。它还解释了理解是如何通过隐喻使用想象的,以及由可能给经验一个新的意义或是创造一个新的实在。

总之,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语言理解中的重要性。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物理的, 人与人生理的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作用, 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感觉动力器官、智力感情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吃、穿、住行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每一种经验都有其结构, 正是这种多维的结构构成了经验的完形。人类最初的和最基本的经验是对具体的,能明确定义的事物的经验, 如方位概念。对抽象的, 或不能明确定义的概念如感情、思想、时间等, 需要根据对具体事物的完形经验以相应的方式构造其完形经验。

隐喻思维是参照一个经验域理解另一经验域, 这意味着隐喻思维产生于不同的经验域之间, 是其相互作用的结果。隐喻思维的产生不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有相似特性,而是客观世界和人的思维共同作用的创造。正是人们的隐喻思维方式使人们看到了概念之间的联系, 从而产生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投射。隐喻的基础-相似-不是绝对客观的,而是相对于人们的经验而言。

5.2 经验主义

Metaphors We Live by这本书市以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作为语言研究的基本的哲学主张,认为隐喻起源于人的基本的生存体验,在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中普遍存在,是我们理解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心智的切入点。本书开篇就提到人们通常认为隐喻只是一种语言工具,是一种可以为日常语言增添色彩的修饰。但是他们发现,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仅仅存在语言中,同时也存在于思维和活动中。而且,我们赖以思考和活动的一般概念体系在本质上基本是是隐喻的(Lakoff & John, 1980:3)。据此,我们思考的方式,我们每日的体验和我们每日所做的很大程度上都应该是隐喻的(Lakoff & John, 1980:3)。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

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线性系统理论大作业小组报告-汽车机器人建模

审定成绩: 重庆邮电大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计报告 (《线性系统理论》) 设计题目:汽车机器人建模 学院名称:自动化学院 学生姓名: 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班级:自动化1班、2班 指导教师:蔡林沁 填表时间:2017年12月

重庆邮电大学

摘要 汽车被广泛的应用于城市交通中,它的方便、快速、高效给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这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研制出一种结构简单、控制有效、行驶安全的城市用无人智能驾驶车辆,将驾驶员解放出来,是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有效方法之一,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设计出很多控制算法,对汽车进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汽车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建模和仿真,研究了其模型的能控能观性、稳定性,并通过极点配置和状态观测器对其进行控制,达到了一定的性能要求。这些研究为以后研究汽车的自动驾驶和路径导航,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字:建模、能控性、能观性、稳定性、极点配置、状态观测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概述 (1) 第二节任务分工 (2) 第二章系统建模 (2) 2 系统建模 (2) 2.1运动学模型 (2) 2.2自然坐标系下模型 (4) 2.3具体数学模型 (6) 第三章系统分析 (7) 3.1 能控性 (7) 3.1.1 能控性判据 (7) 3.1.2 能控性的判定 (8) 3.2 能观性 (10) 3.2.1 能观性判据 (10) 3.2.2 能观测性的判定 (12) 3.3 稳定性 (13) 3.3.1 稳定性判据 (13) 3.3.2 稳定性的判定 (14) 第四章极点配置 (15) 4.1 极点配置概念 (15) 4.2 极点配置算法 (15) 4.3 极点的配置 (16) 4.4 极点配置后的阶跃响应 (17) 第五章状态观测器 (18) 5.1概念 (19) 5.2带有观测器的状态反馈 (20) 5.3代码实现 (21) 5.4 极点配置和状态观测器比较 (23)

线性系统理论Matlab实践仿真报告

线性系统理论Matlab实验报告 1、本题目是在已知状态空间描述的情况下要求设计一个状态反馈控制器,从而使得系统具 有实数特征根,并要求要有一个根的模值要大于5,而特征根是正数是系统不稳定,这样的设计是无意义的,故而不妨设采用状态反馈后的两个期望特征根为-7,-9,这样满足题目中所需的要求。 (1)要对系统进行状态反馈的设计首先要判断其是否能控,即求出该系统的能控性判别矩阵,然后判断其秩,从而得出其是否可控; 判断能控程序设计如下: >> A=[-0.8 0.02;-0.02 0]; B=[0.05 1;0.001 0]; Qc=ctrb(A,B) Qc = 0.0500 1.0000 -0.0400 -0.8000 0.0010 0 -0.0010 -0.0200 Rc=rank(Qc) Rc =2 Qc = 0.0500 1.0000 -0.0400 -0.8000 0.0010 0 -0.0010 -0.0200 得出结果能控型判别矩阵的秩为2,故而该系统是完全可控的,故可以对其进行状态反馈设计。 (2)求取状态反馈器中的K,设的期望特征根为-7,-9; 其设计程序如下: >> A=[-0.8 0.02;-0.02 0]; B=[0.05 1;0.001 0]; P=[-7 -9]; k=place(A,B,P) k = 1.0e+003 * -0.0200 9.0000 0.0072 -0.4500 程序中所求出的k即为所求状态反馈控制器的状态反馈矩阵,即由该状态反馈矩阵所构成的状态反馈控制器能够满足题目要求。 2、(a)要求求该系统的能控型矩阵,并验证该系统是不能控的。

任正非《华为执行力》读后感

---------------------------------------------------------------范文最新推荐------------------------------------------------------ 任正非《华为执行力》读后感 没有任何借口体现的是一种负责、敬业的工作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工作态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华为执行力》有感,供大家参考。 【篇一】读《华为执行力》有感 我们正处在产业升级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时期,执行力是否到位势必影响我们改革发展的成果和企业的生死存亡。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在企业执行力方面的学习体会。 一,按质按量践行执行力,让企业战略落到实处 新时期新形势下,钢城公司的党建工作突出抓好党建促经济,抓好经济促发展为重点,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发展,确实有效地做到服务生产,服务人民群众。我们在工作中要求党员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提升执行力的有力抓手,按质按量及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以此同时我们注重培养积极肯干,表现优秀的团员,争取让他们早日加入党组织,选拔他们到合适重要的岗位上。 在机器设备维护方面,要求操作者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日常维护制度,并定期检查调试机床设备,把指标分解到每一个机床负责人,形成考核绩效机制。近期,机床故障率明显下降,保养维护工作明显好转。 二,有的放矢提升执行力,让企业管理发挥实效虽然我们在以往 1 / 21

的工作中已经试图提升企业的执行力,但是相较于那些出色的公司和国际化的企业, 我们的缺陷与不足是显而易见,触目惊心的!无论是人员的执行意识,流程机制,执行文化,更不用说成套的培养与保障模式。在中国,华为是执行力创造商业王国的一个典范,甚至有人这样形容任正非的成功:偏执狂+执行力! 相较于华为,我们国企与集体性质的企业,缺乏危机感、功臣意识,元老文化盛行,这些都影响了整个企业的执行意识,脱离了剧烈竞争的市场经济。 而且在这个信息极易扩散的年代,固步自封缺乏集体合作和有效的执行力,随时都有可能成为狼群待宰的羔羊。 三,形成良好的执行文化,让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任正非的华为,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执行力当然离不开14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带给他那种强大的信念和锻造出的钢铁意志、执行力和社会责任感!我们不难 发现没有良好企业文化的公司,是很难长久生存下去的,尤其没有关于执行力的企业文化的。我们需要在每一个员工的头脑中根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形成与企业共存亡的执行力。 我们在强调执行文化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当然不能忽视科学长效的执行流程机制,这有利于使所有公司员工的心往一起走,劲往一块使。比如对机床维护保养的指标下达,就必须落实到个人,必须定期检查,形成绩效机制。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敬告什么 周三10-11节翻译学院商务外语B班雷雨晴学号:15307146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在上海(后期迁至北大)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敬告青年》一文,就是陈独秀为《新青年》撰写的创刊词,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所以《敬告青年》的写作背景相当于是新文化运动的写作背景。 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因此,新文化运动是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敬告青年》开门见山就指出了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自然淘汰之途,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生尊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尊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

会则社会亡。”比喻十分恰当而具有说服力,充分说明了青少年的重要性。接着,他提倡科学与人权并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青年杂志》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科学与民主“改造青年的思想,辅导青年的修养”。为了将民主科学的思想发扬光大,他指出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并进行论证:(一)自主而非奴隶的,“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而我国“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这六条标准的要求都是从当时的实践出发,强调反对自古以来的封建专制、反对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科学精神。陈独秀将中西文明相互对比,并且大加赞扬欧洲文明,尤其是法兰西文明。 《敬告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同样对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思想解放产生了一定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

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实 验 报 告 课程 线性系统理论基础 实验日期 2016年 6月 6 日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同组人 实验名称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评分 批阅教师签字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用状态观测器获取系统状态估计值的方法,了解全维状态观测器的 极点对状态的估计误差的影响; 2、 掌握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 3、 掌握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设计方法。 二、实验内容 开环系统? ??=+=cx y bu Ax x &,其中 []0100001,0,10061161A b c ????????===????????--???? a) 用状态反馈配置系统的闭环极点:5,322-±-j ; b) 设计全维状态观测器,观测器的极点为:10,325-±-j ; c) 研究观测器极点位置对估计状态逼近被估计值的影响; d)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带观测器及不带观测器时); 绘制系统的输出阶跃响应曲线。 三、实验环境 MATLAB6、5 四、实验原理(或程序框图)及步骤

利用状态反馈可以使闭环系统的极点配置在所希望的位置上,其条件就是必须对全部状态变量都能进行测量,但在实际系统中,并不就是所有状态变量都能测量的,这就给状态反馈的实现造成了困难。因此要设法利用已知的信息(输出量y 与输入量x),通过一个模型重新构造系统状态以对状态变量进行估计。该模型就称为状态观测器。若状态观测器的阶次与系统的阶次就是相同的,这样的状态观测器就称为全维状态观测器或全阶观测器。 设系统完全可观,则可构造如图4-1所示的状态观测器 图4-1 全维状态观测器 为求出状态观测器的反馈ke 增益,与极点配置类似,也可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构造变换矩阵Q,使系统变成标准能观型,然后根据特征方程求出k e ; 方法二:就是可 采用Ackermann 公式: []T o e Q A k 1000)(1Λ-Φ=,其中O Q 为可观性矩阵。 利用对偶原理,可使设计问题大为简化。首先构造对偶系统 ???=+=ξ ηξξT T T b v c A & 然后可由变换法或Ackermann 公式求出极点配置的反馈k 增益,这也可

执行力就是结果读后感

执行力就是结果读后感 执行力就是结果读后感一 对于我们来说,好像这句话真的很重要。甚至比做什么都更加的重要了。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机会。但是这么多机会,真正去做的,真正有结果的,真的都很少很少。 而结果,是我们追求的。为了追求,我们需要真正的来说下我们的执行力。 题目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而这本书,是一个朋友送我的。他自己事业做得很好,最主要的是他看了很多的书,而且还坚持的看书。我说,你为什么还看书,而且老送书。 他说,看书一是为了成长,二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方法与成长。 也就是这个朋友,他说,他最喜欢看的是那种可操作的书。 我说,我也是,因为这样子的看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果,我说,这个也是我的性格。 因为我们都是为了一个结果。 看着我们身边,好像很多的人一下不见,都跑到我们的前面去了。如果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他们,也许可以从他们的性格里得到一个启发。会想着,原来他们性格也是为了结果。 但是我们更多的,也是看到一个一个在为了结果努力执行的人。如果有一个人,他不努力,而做没意义的事情。我觉得,如果他是我身边的人,那么我应该是会引导他去做。引导他去学习。也许他最后没学到东西,那么至少眼界也不一样。 所以,假如我们是这样子的。那么我们要去学习,要走出去。就像我上面的那个朋友一样,说不定就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一直找一直找,总会有更好的结果,说不定就在转角。

所以,要是有个人说,我做网络没赚钱的。我们这个行业不好做的。 也许他刚进入这个行业,也许他已经是这个行业里的老兵了。在这个行业里很多年了。那么我觉得,他要做的就是走出去。因为这个世界很大,比我们想象中的大。 虽然我们没做好,我们身边的人没做好。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人都做得很好的。 我们所能做的,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的机会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去,要去学习。在我们这个行业里,肯定有更多的方法。而我们也要学着,如何把我们目前所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或者,是不是有转型的机会。 肯定有很多的机会都是存在的。 上次有个朋友是做拖鞋的,后面也是做得比较的累。他也是去学习。后面,他依然是做鞋子。但是不是拖鞋了。而是做真皮的鞋子。所以,加上他的资源,半年之内就起来。半年赚到的钱,比他之前所赚到几年的钱还要多。 而这个走出去,不是没执行了。更重要是真的执行,不是一个层次的执行,因为结果在那里。我们为什么要执行了。 过程就是精彩,过程就是恩赐。而且还有个美丽的结果。 但是我在这里更想说的是,很多的人,其实他们表面上看,执行力不行。但是真的行。 在很早的时候,有个朋友公司,他们在网络上卖东西,一个月可以卖几百万。但是有个人,他们只靠走关系。他们一年能卖上千万。所以,他在那郁闷。当然,现在不会了。 因为现在他也成长起来了。而成长起来了,他现在自己一年也可以做几千万。 而关于这个成长起来,其实不是他的业绩成长起来的。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报告

线性系统的坐标变换及其相关特性 坐标变换的概念: 系统坐标变换的几何意义就是换基,即把状态空间的坐标系由一个基底换为另一个基底。 坐标变换的代数表征: 对系统的坐标变换代数上等同于对其状态空间的基矩阵的一个线性非奇异变换。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坐标变换的一个状态空间描述: 对(1)式表征的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引入坐标变换即线性非奇异变换 ,则变换后的系统系统状态空间描述为: 推导过程如下: 此时,原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与变换后的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之间的系数矩阵有如下关系: 对线性时不变系统的(1),引入同样的线性非奇异变: x Ax Bu y Cx Du =+=+∑(1)1x p x -=: x Ax Bu y Cx Du =+=+∑(2)11x p x x p x --=?=1111()x p x p Ax Bu p Apx p Bu ----==+=+y Cx Du Cpx Du =+=+11,,,A p Ap B p B C Cp D D --====

换 ,则变换前后的系统的传递函数不变,即成立 。 进而得 基于上述讨论可得出在线性时不变系统变换下系统具有一些特性: (1)对线性时不变系统,不管是系统矩阵还是传递函数矩阵,其特征多项式在坐标变换下保持不变。 (2)对线性时不变系统,系统矩阵A 的特征值在坐标变换下保持不变,而特征向量在坐标变换下具有相同的变换关系,即对 的线性非奇异变换有: 线性时变系统的坐标变换的一个状态空间描述: 对线性时变的状态空间描述(3),引入坐标变换即线性非奇异变换 (4), 为可逆且连续可微,则变换后的状态空间描述为: 推导过程如下: 对 (4) 式两边关于 t 求导得: 1x p x -=()()G s G s =1111111()() [()] ()() G s Cp sI p Ap p B D C p sI p Ap p B D C sI A B D G s -------=-+=-+=-+=1x p x -=1,1,2,3i i v p v i -== : ()() ()()x A t x B t u y C t x D t u =+=+∑(3)()x p t x =()p t ()() ()()x A t x B t u y C t x D t u =+=+(5)()() x p t x p t x =+(6)

二阶倒立摆实验报告

. I 线性系统实验报告 : 院系:航天学院 学号: . .

2015年12月

1.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Simulink仿真; 2)掌握LQR控制器设计和调节; 3)理解控制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倒立摆研究的意义是,作为一个实验装置,它形象直观,简单,而且参数和形状易于改变;但它又是一个高阶次、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不确定的绝对不稳定系统的被控系统,必须采用十分有效的控制手段才能使之稳定。因此,许多新的控制理论,都通过倒立摆试验对理论加以实物验证,然后在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因此,倒立摆成为控制理论中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是验证各种控制算法的一个优秀平台,故通过设计倒立摆的控制器,可以对控制学科中的控制理论有一个学习和实践机会。 2.实验容 1)建立直线二级倒立摆数学模型 对直线二级倒立摆进行数学建模,并将非线性数学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化简成线性数学模型。对于倒立摆系统,由于其本身是自不稳定的系统,实验建立模型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经过小心的假设忽略掉一些次要的因素后,倒立摆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运动的刚体系统,可以在惯性坐标系应用经典力学理论建立系统的动

力学方程。对于直线二级倒立摆,由于其复杂程度,在这里利用拉格朗日方程推导运动学方程。 由于模型的动力学方程中存在三角函数,因此方程是非线性的,通过小角度线性化处理,将动力学非线性方程变成线性方程,便于后续的工作的进行。 2)系统的MATLAB仿真 依据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仿真得出系统的开环特性,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设计控制器,再加入到系统的闭环中,验证控制器的作用,并进一步调试。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分析容主要包括得出原未加控制器时系统的极点分布,系统的能观性,能控性。 3)LQR控制器设计与调节实验 利用线性二次型最优(LQR)调节器MATLAB仿真设计的参数结果对平面二阶倒立摆进行实际控制实验,参数微调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记录实验曲线。 4)改变控制对象的模型参数实验 调整摆杆位置,将摆杆1朝下,摆杆2朝上修改模型参数、起摆条件和控制参数,重复3的容。 3.实验步骤

执行力读书心得精选范文2020

执行力读书心得精选范文2020 执行力读书心得1 执行力》一书的作者通过大量详实而生动的案例为那些意欲构建执行力组织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模板。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是21世纪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兴衰。 作者通过对长期以来的绩优公司以及最新崭露头角的企业发展研究,它们之所以得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组织。《执行力》概括阐述了那些经得起严峻挑战的企业组织内部的共同点是:建立了一种执行力文化,组织的薪酬设计更多的是与业绩联系起来,在执行力组织中,人员、战略、运营三个核心流程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通过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去实现该组织的战略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强调要具有求实、实干、协作的精神。新经济理论以成长为先,以愿景为贵。当今的各大企业并不缺乏经营理念和思想决策,可看了《执行力》一书中众多事例表明在企业运营中永立不败之地的企业确实还太少,它们缺的只是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文化,很大一部分人会误以为是“服从”文化。其实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执行力是一种纪律。执行力文化并不只是靠你或我的力量就能够建立起来。它是策略的根本。而是要全员参与进来,大家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保持始终不逾的精神。我们不难得出:执行力就是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竞争优势,具体说就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如何配置自身现有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最终实

现组织战略目标的策略。 作者在书中提到过的许多企业、组织成功的秘诀给我的启示:首先,领导者制订了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战略路线,也会同时考虑自己的行为将影响到员工更好的执行任务,在工作过程中他们都很好的扮演引导的角色,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执行氛围。领导者要全面的了解企业,了解员工心态。知道企业组织每天在做什么,下属每天都做了些什么,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的如何,在实施目标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是否已有解决的办法,成功的领导者总是知道适时的与员工进行沟通,关注执行力进程。其次,员工要有敬业精神和极大的工作热情,如果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就会尽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我们不可否认公司里大部分员工都是不错的。他们有很多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习惯、工作经验,而作为基层管理者就要把这些资源很好的利用起来,我们应该经常组织一些经验交流的活动,把各位好的东西集中起来让每个员工都做到全面改善,尽快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更好的融入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组织的核心流程即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人,执行力团队的关键要素。有了思想,有了决策,可是每项任务必须由团队成员去完成。团队中所有的成员不折不扣将领导者的构思彻底的执行,企业的目标才能够实现。任何的行为与活动都必须有一个“一般的号召”,这就是所谓的'目标。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员工行动起来。公司要提高执行力强度,必须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形式提高员工的素质。企业要发展就应该对那些不再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一】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 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二】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线性系统理论Matlab实践仿真报告指南

线性系统理论实验报告 学院:电信学院 姓名:邵昌娟 学号:152085270006 专业:电气工程

线性系统理论Matlab实验报告 1、由分析可知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因系统综合实质上是通过引入适当状态反馈矩阵K,使得闭环系统的特征值均位于复平面S的期望位置。而只有当特征根均位于S的左半平面时系统稳定。故当特征根是正数时系统不稳定,设计无意义。所以设满足题目中所需要求的系统的期望特征根分别为λ1*=-2,λ2*=-4。 (a) 判断系统的能控性,即得系统的能控性判别矩阵Q c,然后判断rankQ c,若rank Q c =n=2则可得系统可控;利用Matlab判断系统可控性的程序如图1(a)所示。由程序运行结果可知:rank Q c =n=2,故系统完全可控,可对其进行状态反馈设计。 (b) 求状态反馈器中的反馈矩阵K,因设系统的期望特征根分别为λ1*=-2,λ2*=-4;所以利用Matlab求反馈矩阵K的程序如图1(b)所示。由程序运行结果可知:K即为所求状态反馈控制器的状态反馈矩阵,即由该状态反馈矩阵所构成的状态反馈控制器能够满足题目要求。 图1(a) 系统的能控性图1(b) 状态反馈矩阵 2、(a) 求系统的能控型矩阵Q c,验证若rank Q c

关于执行力的读后感大全

关于执行力的读后感大全 关于执行力的读后感大全不找借口找方法体现的是“什么叫执行力”这篇短文中的一位退伍军人的形象写照,其中的观点让我倍受启发,受益颇丰写下了这篇执行力的读后感。执行就是有结果的行动。 作为一名木材公司的新职员来说,这位退伍军人在对待公司副总裁的开玩笑似的给他安排一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应付他的应聘时,他没有灰心,没有感到无助,而是毅然的接受了工作,并“保证完成任务”。在对待公司总裁安排的一项信息有误、甚至故意刁难的任务时,他没有找任何借口,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体现出服从、诚实的态度和负责、敬业的精神。结合到我们工作实践中来说,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不能强有力地执行,最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要提高我们个人的执行能力,就必须解决好“想执行”和“会执行”的问题,把执行变为自动自发自觉的行动。 依我个人来说,我所匮乏的就是这种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常常在自己心血来潮时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工作目标和计划,计划书看起来是即符合实际又富有挑战,可是往往执行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进展难度的增大,自己就会慢慢放松、甚至慢慢放弃。学了执行力,让我明白:成功者常改变方法而不改变目标,失败者常改变目标而不改变方法。 看完《什么叫执行力》我决定摒弃惰性,培养自己的自

觉习惯,其实偶尔的偷懒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每次都找到偷懒的理由。在工作当中我们常有的状况就是:面对某项任务,反正也不着急要,我先拖着再说,等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再做就可以了,但是在这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养护成了拖拉办事的风格,找到了偷懒的理由,那么习惯就成了自然,这是一种消极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该养成说到做到的好习惯。 关于执行力的读后感大全拜读《真正的执行力》,慷慨激昂、意犹未尽之余,顿觉对实际工作也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这首先要感谢来熊总和领导们给了我们这个受益匪浅的机会,也感谢同事们的帮助与积极配合。下面就本人有关“执行力”理解的拙见向大家叙述如下,请多指教。 什么叫执行力呢?书中写道:“执行力是一门学问”,“执行力是一种文化”“执行力是一种艺术”等等,我本人理解为“每位员工不折不扣、脚踏实地、义无反顾、持之以恒地执行公司及领导的决策,以达到公司预期的经营目标和宏伟规划”。在日常工作当中,要做到: 第一,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常言道:“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动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影藏机会,

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测性,稳定性分析

实验报告 课程线性系统理论基础实验日期年月日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同组人 实验名称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测性、稳定性分析及实现评分 批阅教师签字 一、实验目的 加深理解能观测性、能控性、稳定性、最小实现等观念。掌握如何使用MATLAB进行以下分析和实现。 1、系统的能观测性、能控性分析; 2、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系统的最小实现。 二、实验内容 (1)能控性、能观测性及系统实现 (a)了解以下命令的功能;自选对象模型,进行运算,并写出结

果。 gram, ctrb, obsv, lyap, ctrbf, obsvf, minreal ; (b )已知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182710)(23++++=s s s a s s G ,当a 分别取-1,0,1时,判别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 (c )已知系统矩阵为???? ??????--=2101013333.06667.10666.6A ,??????????=110B ,[]201=C ,判别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 (d )求系统18 27101)(23++++= s s s s s G 的最小实现。 (2)稳定性 (a )代数法稳定性判据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0)(1()2(100)(+++=s s s s s G ,试对系统闭环判别其稳定性 (b )根轨迹法判断系统稳定性 已知一个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 22)(6)(5()3()(2+++++=s s s s s s k s G ,试在系统的闭环根轨迹图上选择一点,求出该点的增益及其系统的闭环极点位置,并判断在该点系统闭环的稳定性。 (c )Bode 图法判断系统稳定性

执行力学习心得体会

执行力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执行力学习心得体会 上周人事部发放一份关于执行力的文件,给每位员工学习、及自我检查,其实对于这份文件内容,我是非常同意文章所写的观感,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及体会: 我个人觉得好多人,不管是做到那个职位的管理层、还是一些基层员工,都是领导给工作就做,也不管工作的质量、完成的效率,好多员工都觉得我完成了就好,至于做的怎么样,是不是达到要求他们觉得是老板、上级去制定的,(好多人都是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没有问题,至于你的上级对于的批评觉得是出于私人的情绪,并非出于工作上的)就像文章说到的最终落实下去,就成了蜻蜓点水。只是做表面文章,但对于完成效果如何这个就不是他们关心的,觉得如果不做老板责怪下来就是他们的问题,但是做了做的不好就不是他们的问题,因为他们觉得至少是有去服从。其实对于管理层来说对于老板、上级的话不是只是去听表面的意思,要更深层的去了解这句话的寓意,其实导致许多管理层无法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而且他们的特长也没有最大程度上的体现出来,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自己的工作是为了谁而做,都觉得是为了自己的老板、上级去工作,觉得我拿多少钱的工资就做多少钱的事,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去想,那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在工作中所带来的乐趣,不会给你带来工作中的满足

感。 其实现在好多中国的企业导致管理层还有个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我是领导,那就我说了算了,对于自己的员工当然就跟自己的要求完全不一样,中国有句古话:只须州官放火,不须百姓点灯。其实好多员工是对于自己的领导、上级有许多的看法,但无法把自己最真的想法对于自己的领导去说,当然对于员工领导也会有不同的待遇,不同的待遇当然也会对执行力度的不同,这其实也会造成团队的不和谐因素,也会在部门里造成员工与员工之间的问题、领导之间的问题,这样精力就不会放在工作上,导致工作效率、完成的程度就会造成变制,永远不会做到自我的翻新、自我的检讨,觉得自己身为领导,自己的决定不会有任何问题,慢慢开始建造独立王国,与此同时部门与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调、配合。员工与员工之间也缺少坦诚,当然员工也会慢慢产生不信任、肆意破坏制度。 我个人觉得要加强执行力度,首先要学会自我检讨、做到自我批评,对于工作任何事情不可以拖延、敷衍了事,不可以只做表面文章,对于每位员工要真真做到一视同仁,学会用心去聆听员工的心声,做为管理层要非常清楚明白,在什么场合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说,当要求你自己的员工时,这些要求自己是否可以达到标准,工作中要力求完美,对于其他部门及任何一个员工要坦诚,团队的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在自己的部门建造自己的王国,要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对于自己的时间要做管理,很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不可以没有重点和关键,不分先后顺须的去做,做事也要真到坚持到

近代史读书报告图文稿

近代史读书报告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书名:《中国近代史》 二、着者:蒋廷黻 三、出版社:北京/现代出版社 四、页数:302页 五、内容大意 这本书包括四个章节和五个附录。前四章节主要讲述了19世纪之前至20世纪初的中国史,每个章节的叙述各有千秋,却始终围绕着“近代化”这一主题,运用中西对比、人物对比等方式,强调说明变革的重要性。 第一章“剿夷与抚夷”,从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之前至19世纪中期(即“鸦片战争”爆发后),统治阶级对待西方的态度,始终是徘徊,毫无主张,游离在被动挨打与主动攻击之间,矛盾且复杂,这从本质上体现了清朝封建阶级的腐朽与没落,恰恰说明了其必然走向灭亡,革命已成大势所趋的道理。第七小节“剿夷派崩溃”:“奕欣与文祥绝不回头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29页),亦可以看出蒋先生的心声。在第四小节中作者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为何民族丧失二十年光阴”的原因,并特以林则徐为例,指出:“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第二、中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可谓是一阵见血,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的变革必须从根本上触动,即思想的全面启迪,否则救世只能是一纸空谈。

第二章,“洪秀全”与“曾国藩”,一个是举着打倒孔子大旗,喊着“拜上帝”口号的农民阶级代表,一个是维护传统儒家文化,拥护大清的士大夫阶级,他们之间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洪秀全提出了“新口号”,却走着旧社会的循环套,而曾国藩运用旧的文化旧的思想,却编练出“新军”。此二人的行动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效果更是大相径庭,而他们却代表了社会动荡,处于变革时期,两个阶级之间的选择。变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变革之中的选择。选择倒退,便意味着必然失败,为历史所不容;选择向前看,则意味着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是正义的、可取的。洪秀全最终失败了,原因是他并没有向前,相反,他退却了,他建立的“新朝”是根植在传统封建制度之上的,而他提出的纲领,不切实际,难以施行,正如蒋先生所言:“我们可以说洪秀全对于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是十分积极的,对于社会革命则甚消极。他(洪秀全)的运动当然是个民间运动,反映当时的民间疾苦和迷信,以及潜伏于民间的种族观念。”(P36)反观,曾国藩,他虽然成功了,可是这种却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最终目的,从这个角度看,他是失败的,因为他并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最可悲的是“曾国藩的事业,如同他的学问,也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要救旧社会、旧文化,而那个旧社会、旧文化所产生的官僚反要和他捣乱。他要维持大清,但大清反而嫉妒他、排斥他”。(P40) 第三章“自强及其失败”,社会改革必然伴随着阵痛,因为改革涉及各方面的利益,改革不彻底会失败,改革冒进也会失败。在经历了重重炮火洗礼之后,统治阶级终于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这是在经历血的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