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_王东霞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_王东霞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_王东霞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_王东霞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王东霞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科资料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产业结构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增长速度,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必

要条件。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学术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文章基于CNKI 数据库中2000-2013年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利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发文数量、年度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关键词:CNKI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4-0056-05

收稿日期:2014-03-0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JY210);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13CJJJ06)。

作者简介:王东霞,

女,山东高唐人,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科资料中心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经济文献检索与利用。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三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和升级。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本文基于CNKI 数据库中2000-2013年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利用文献计量法,将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发文数量、年度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梳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探寻其发展特点,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献选取与年度分析

(一)

文献选取与统计

图1文献分类比例图

本文以CNKI 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

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平台,检索中国产

业结构升级研究的期刊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检索

年限设定为2000-2013,选择主题为检索项,并设定“精确”以提高

检索的准确率。共检索出核心文献69篇,其中期刊论文51篇,占

74%;博士论文3篇,占4.3%;硕士论文15篇,占21.7%。

(二)文献年度分析本文主要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专门性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在2000-2013年间,共检索专门学术

期刊论文51篇,硕士论文15篇,博士论文3篇,共计69篇。

图2文献年度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2000-2004年间学者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研究较少,只占文献总量的8.7%,从2005年开始增多。这与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有重要关系。2004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后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2005-2013年间文献数量占到文献总量的91.3%。

二、文献来源与作者分析

在检索的69篇论文中,51篇期刊论文共分布在46家期刊上,其中核心期刊14种,占27.5%,一般期刊37种,占72.5%,高校学报10种,占19.6%,其他期刊41种,占80.4%。3篇博士论文分别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共中央党校。15篇硕士论文分别来自浙江大学等14所高校和上海社会科学院。

本文检索的69篇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全部为署名文献。其中发表3篇以上论文的作者有2人,发表2篇以上论文的作者有6人,其余作者均发表1篇论文。

作者来源方面,来自高校作者63人,占91.2%,来自科研机构作者5人,占7.3%,来自企业作者1人,占1.5%。在期刊论文作者中,高校作者47人,占92%,科研机构作者3人,占6%,企业作者1人,占2%。在学位论文作者中,高校作者16人,占89%,科研机构作者2人,占11%。

作者来源地域分布方面,在69篇文献中,作者来源于2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山东(11篇,占15.9%)、北京(9篇,占13%)、上海(8篇,占11.6%)、广东(6篇,占8.7%)、湖北(5篇,占7.2%)、福建(5篇,占7.2%)、辽宁(4篇,占5.8%)等省份作者占多数。这七省市作者共计48人,占到总数的69.6%。

图3文献作者来源分布图图4文献作者来源地域分布图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分析

(一)

研究方法分析

图5文献研究方法比例图

以定量和定性来划分,

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文献中,定性研究有36篇,占52%,定量研究有27篇,占39%,定性与定

量相结合的研究有6篇,占9%。

从文献中看出,定性研究主要是基于理论推演描述性研究,

或构建分析的理论框架,或是对研究现状的综述;定量研究主要

应用了回归分析、归因矩阵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方法。

(二)研究内容分析

检索的69篇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按研究内容划分,主要集中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研究、全球化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分工及外包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金融发展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等八个方面。具体见表1:

表1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序号

研究内容篇数比例1

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1521.7%2

分工及外包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1318.9%3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研究1217.4%4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811.6%5

技术进步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710.1%6

金融发展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68.7%7

经济增长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57.2%8全球化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34.4%在上述八个方面的研究文献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周建安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

色关联分析》、杨超和范方志的《外资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王路明的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陈时兴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徐伟呈和范爱军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宋辉和李强的《从投入产出模型看科技进步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平和张玉的

《国际智力回流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王智波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归因矩阵分析》、许南和李建军的《产品内分工、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董利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等。

周建安[1]详细分析了大连的文献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认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密不可分。针对产业结构是多因素变量的特点,论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实证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联度。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第三产业的就业关联度最高,产业结构与就业总量关联度甚微。

杨超和范方志[2]在其论文中提出了调整利用外资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措施。首先要加大政策倾斜,以高新技术项目为核心,以重化工业和重加工业为重点,争取成为外商投资的主导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其次要以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为辅,扶持农业的开发和投资,引导外资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力

度;第三要进一步提高外商对轻工业投资的质量,开放服务业投资领域。

王路明[3]利用1952-2008年全国及各省市三次产业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证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第三产业最大,第二产业其次,最后是第一产业。并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推进技术进步、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及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发挥比较优势以优化外贸外资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变政府职能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对策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陈时兴[4]采用1982-2010年中国信贷融资、证券融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样本,对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计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信贷融资、证券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信贷融资与证券融资都是产业结构升级的Granger原因,但证券融资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明显不足,因而在金融产业政策选择上,应加快推进证券融资发展,同时改善信贷融资结构,充分发挥两者共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积极作用。徐伟呈和范爱军[5]建立了厂商利润最大化模型,分析了汇率变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并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对传导机制进行验证,实证1981-2010年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价格水平、对外贸易和FDI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影响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路径。其中,价格水平和进口是两条重要路径,FDI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

宋辉和李强[6]以马克思的“生产力的发展尺度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动力”为指导思想,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出发,运用科学的投入产出模型,从技术原理上定量地测算了科学技术诸因素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并针对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完成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李平和张玉[7]应用跨国智力流动理论进行中国的产业结构分析。论文建立了人力资本系统与产业结构系统的耦合模型,分析了国际智力回流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性。论文采用我国2000-2010年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的方法实证分析国际智力回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国际智力回流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促进效应在一定滞后期内显著提高;国际智力回流的教育引致效应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大回流人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

王智波[8]利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定量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变动情况,并利用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归因矩阵模型定量分析了拉动总产出增长的影响因素和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最后解释产业结构变动和影响因素变动的原因与政策含义。

许南和李建军[9]认为,产品内分工的出现和全球价值链的分解,使得嵌入其中的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方式演变为从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攀升。因此,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要在战略层上要充分重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力求突破跨国公司的结构性封锁以及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实现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协调发展。

董利[10]从全球化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开放与保护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四、研究展望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任务的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相关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拓展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将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趋势。研究内容上,首先,对技术进步、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因为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其次,体制方面的改革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将会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目前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

模式到底是有利于产业升级,还是阻止了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方法上,首先,多视角、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将会更多。其次,定量研究的比例将会增加,大量的数学方法会应用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7(9):94-98.

[2]杨超,范方志.外资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中国国情国力,2005(10):21-22.

[3]王路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4]陈时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S2):72-78.

[5]徐伟呈,范爱军.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2(6):9-15.

[6]宋辉,李强.从投入产出模型看科技进步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03-107.[7]李平,张玉.国际智力回流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2):160-166.

[8]王智波.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归因矩阵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2(4):93-96.

[9]许南,李建军.产品内分工、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管理世界,2012(1):182-183.

[10]董利.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首都经济,2000(12):25-26.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hina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Research

WANG Dong-xia

(Economics Subject Data Center,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Industrial structure restricts the modes of growth and speed of China economy,and therefore a 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 prerequisite for China economy growth.China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is both a hot issue in current theoretical study and a focus in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Based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from CNKI data base from2000to2013and by means of bibliometric methods,this paper conduct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aper number,annual distribution,periodical distribution,author distribution,research methods,research con-tents,etc.that involve China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research.

Key words:CNKI;China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bibliometrics

(责任编辑时明芝)

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 表中数据大体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从产业变动的整体态势来看截止到2009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是其产值比重 仍明显大于第三产业。这表明,中国已从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并初步完善了机构合理化的任务。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我国在“十五”以前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抑制通货膨胀、实现总量平衡的宏观调控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出来。到了“十一五”后期这种矛盾已经非常严重。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也包括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还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都存在着极为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就是许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除了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点名”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于有的新兴产业也不例外。比如,新能源产业是我国亟待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在“一哄而上”。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甚至有的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窝蜂”发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懈的“斗争”,比如,差不多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文献计量学综述

文献计量学综述 一、起源及发展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已经开始对文献进行定量化研究,但是当时文献计量学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直到1969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阿伦.普理查德首次提出术语“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的出现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 三阶段:萌芽、发展和分化 萌芽(1917-1933)这一时期文献研究人员首创文献统计方法,并在一些学科领域解剖学和化学专业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的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都为文献计量学的诞生与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1934- 1960)年注重理论研究与规律发现,著名的文献计量学的三大基本定律中的布拉德福定律以及齐普夫定律就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到 成熟与分化阶段全面发展与分化时期(1960年至今) 这一时期文献计量学已由狭隘的理论研究发展到了广阔的应用研究和指标的研究,同时涉及的领域和主题也越来越多。 迁移衍生: 专利计量学 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 政策计量学 二、概念界定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研究方法, 研究文献信息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可以定量地揭示某一学术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重点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文献计量分析已被看作总结历史研究成果、揭示未来研究趋势的一种重要工具。学科交叉使得文献计量研究内容体系日益丰富。数学中的图论、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分析、物理学中的复杂网络等理论与方法均被移植到文献计量学的研究体系中。 三、三大定律 布拉德福定律该定律描述文献分布规律,利用刊载某专业论文的数量来确定该专业的核心期刊,应用于指导文献情报工作和科学评价。 齐普夫定律该定律用以统计文献中的词频,通过文献的词频分析可确定学科或行业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洛特卡定律该定律描述著者人数与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科学论文著者分布平衡的规律,在宏观的科学著作活动中,少数作者写出了大量文章,大多数人的著作还是很少的。依此定律推论出“杰出科学家数目仅是科学家数目的平方根”。 从表面上三大定律的统计对象各异,其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研究方法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事实上它们属于同一个分布体系。该体系被称为布-齐-洛体系。如果把期刊、字词、书籍、文章等称为信息发生源,将作品、论文、字词的出现、书籍的使用、文章的被引等称为产物,那么文献计量学的规律可认为是发生源数量与产物数量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

文献计量学实务

第三章文献计量学实务 (1) 第一节Web of Science (1) 第二节运用Excel (2) No.1 文章类型 (5) No.2 语言 (6) No.3 期刊 (6) No.4文章页数 (6) 参考文献数 (6) No.5国家分析 (6) No.7国家分析 (9) No.6作者分析 (11) No.7成长趋势 (12) 影响因子 (13) 作者关键词 (13) 研究领域 (14) 文献计量模式分析 (14) 被引用率 (14) 第三节 (14) 第四节 (15) 第五节 (15) 第三章文献计量学实务 第一节Web of Science 进行搜索: 在search框内敲入所需要查找的关键词,不同关键词间用and或or连接。如通常格式可为:(XX or XX or XX)and XX*。*可要可不要,表示后续内容可任意。点击search。 (如:搜索吸附领域粘土的文献,可敲入:(adsorption or sorption) and clay*。点击Refine your results下的Subject Categories从众多领域中选出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内的文章,点击VIEW RECORDS。对所有文献进行了初步筛选。 Add to marked list 在网页右下方Output Records:下的Records选择所需要输出的文献序号,ISI一词输出可以最多500篇, 所以我们通常选1-500,依次501——1000,等等。点击右下Add to marked list。此时网页整上方会出现有红勾的Add to marked list,点击。

Step 1. Select the fields to include in the output下选择所需要输出的数据项。通常我们做分析时候应选上除cited references和abstract外的所有项。这两项是由于内容较多,EXCEL 处理起来不便,所以通常不选。 Step 2. Select an option.我们需要选择的是Tab Delimited(Windows). 接下来很重要的一步是我们应在“Automatically delete selected records from the Marked List after output is complete.”前打勾,否则在后续输出时候会因对前面输出项目的记忆造成干扰。 点击SAVE TO FILE。在下个网页中会输出一个记事本(.txt)格式的文档,对其内容全选复制贴贴入新建EXCEL中,便自动输出各项数据。 此时可进行下一查找:直接点击BACK,然后RETURN 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后续贴入EXCEL时,每次再贴入EXCEL的第一行都是标题,应该删除。 重复执行,最终便可得到我们所需领域的文献数据。 如果我们在电脑里安装有软件Reference Manager或者 EndNote,也可直接将文献输出其中进行管理。前面的操作基本雷同,只是再Add to marked list后Step 1. Select the fields to include in the output后所选项重点可变为选择Author(s),Title,Title,abstract*,keywords及times cited等所需项。Step 2. Select an option.我们需要选择的是 Field Tagged.然后在下面小方框打勾,再点击SAVE TO FILE。 第二节运用Excel 通过第一节我们对所需查找领域文献全部已经输出为EXCEL形式数据,接下来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一)前期处理步骤: 1.首要的工作是保存好原始数据,在EXCEL里将其所在sheet命名为OD (original data的缩写),方便我们在后续处理工作中进行核对。 2.数据的初步处理,包括: (1)先从原始数据库中找到我们想要进行分析的部分保留,其它意义不大的可直接删除。新建一个sheet,将OD的全部数据复制过来,将其命名为D。可删除的列有:CA,SE,AB,EM,CR,PU,PI,PA,J9,JI,PD,VL,IS,PN,SU,SI,BP,EP,AR,DI,GA 。(注:各列title所代表的含义见附二。) (2)可将年份PY进行排列,如从按Z→A降序排序得2006→1995,按A→Z则相反。因为我们从WOS中所下当年的文献只是一部分,数据不完全,所以在分析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人类迈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当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面临着可持续发展与粗放型的耗能工业为基础工业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把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上。因此,在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再走只注重数量增长、不考虑资源利用的发展道路,而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当前的产业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总体上看,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了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使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前提下,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持续增长,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同程度地存在。从产业的构成看,我国第三产业的数量不足,目前其增加值在GDP中仅占28%,远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小。特别是各地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式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相当突出,由此带来恶性的竞争、严重的生产过剩和资源配置上的浪费。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档次低、产业素质低、产业增值能力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我国工业企业具有国际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约占全部生产设备的23.86%,从产品结构看,低质量、低档次、低附加值的产品严重过剩,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却严重短缺,有的还需依赖进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现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我国社会就业结构某种程度上的扭曲,增大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农业是我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到2001年仍然有36513万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0.0%,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业之中,并表现为相对过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不是市场的均衡结果,而是产业结构的一种扭曲。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长期滞后于整个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就业范围的扩大,无法大量吸纳闲置在第一产业和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信息可视化研究

一、引言 信息可视化就是利用计算机支撑的、交互的、对抽象数据的可视表示,来增强人们对抽象信息的认知。随着海量信息的猛增,信息可视化研究与应用也不断深化;诚然,信息可视化已成为提高信息产品质量、追求更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为了解我国信息可视化研究状况,笔者对我国信息可视化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期探索我国信息可视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二、数据收集、整理及分析方法 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重庆维普作为统计来源,从中筛选出样本文献。在选取样本时,主要采用“篇名=信息可视化or摘要=信息可视化”的检索策略,以精确查询的方式分别从两个数据库中提取1994年至2015年的文献作为研究数据。通过剔除无分析意义的文本、填补或删除数据项缺失的文本、合并重复的文本等操作,最终获得1548篇样本文献。 关于样本的分析,本文主要通过文献信息统计方法,并辅以内容分析法,从论文总量的变化趋势、核心作者、机构分布、高频词等方面对信息可视化领域的总体研究趋势、研究主体及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分析。 三、总体研究趋势 首先,本文通过年度论文发表数量来分析信息可视化领域的总体研究趋势。从信息可视化领域文献数量增长趋势图(图1)中可看出,1998年之前的有关信息可视化研究成果较少,究其原因是由于信息可视化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领域也较为局限,只是初步将科学可视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gis、管理信息系统等。而从1999年开始,信息可视化领域逐渐受到不同学科领域、甚至是国家的重视,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虽然在2005、2010年该领域的文献量有所下降,但总体上,该领域的文献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受重视的程度。 四、研究主体分析 信息可视化领域的研究主体包括作者及所在机构。通过对核心作者及相应机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可视化领域的科研精英及核心研究力量。 (一)论文核心作者情况分析 信息可视化研究所涉及的核心作者及发文量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该研究的成熟程度。本文应用普赖斯的杰出科学家定理,来计算核心作者,公式如下: m=0.794(nmax)1/2式中m为论文篇数,nmax为统计样本中发文最多的作者的论文数,其中发文m篇以上的人即被定义为核心作者。本例中nmax为28,因此发文在6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有21人。表1列出了这些核心作者以及它们的发文数、所在机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可视化领域的学者较多,然而高产作者群还未成型,该领域还处于发展阶段,需不断发展。 (二)论文机构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对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高校在信息可视化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科研作用。虽然也有企业的参与,但比例很小,在602个机构中仅有61个企业,占总机构数的10.17%;而高校有344所,占总机构数的57.28%。表2所示为发文量排在前列的机构及其发文数,通过对照排在前列的发文机构和核心作者所属机构,可以发现,正是这样一大批杰出科技工作者的存在,使得他们所处的单位成为我国当前信息可视化研究的核心力量。 五、主要研究领域分析 关于研究领域的分析,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关键词词频分析法、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相结合的方式来锁定信息可视化的核心研究领域。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

试析我国产业升级路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0年GDP达39万亿人民币,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受各方面的约束,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竞争优势下降,新的竞争优势产业又还未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一、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离不开国际分工角色的转变。国际分工大致有三个层面:一是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是国际科技创新的源泉和产品及服务的消费中心;二是人口众多或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主要负责产品加工;三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为全世界提供矿产资源。而中国基本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上游,靠资源耗费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到国际生产中。这样的一种生产模式如今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首先,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强的资源约束:一方面,低端工业巨大的资源需求和我国资源供给不足导致了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中国的耕地面积已经全线逼近18 亿亩的红线;仅正常年份中国的缺水量就已经达到400 亿立方米;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0 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4.8%,铁、铜、铝等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70%。另一方面,粗放型的工业生产模式无疑加速了资源约束的到来,中国万元产值能耗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甚至数倍于巴西、墨西哥这类新型发展中国家,单位资源产出效率仅为日本的1 /20,美国的1 /10,德国的1 /6。 其次,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人口红利逐渐丧失: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大幅减缓,2004-2011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2015年前后,劳动年龄人口将停止增长;城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主要靠流入的农村劳动力支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不断提高,中国目前是“未富先老”的状况。刘易斯拐点临近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逐渐下降,无限供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劳动力工资、用工企业成本上涨,以低廉劳动力为立身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削弱,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将无法与越南、印度等新兴世界工厂竞争。 最后,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竞争力的下降: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在2005年7月21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8.2765,而2014年1月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0990。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阻碍我国出口增长。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一半以上的出口商品属于加工出口商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完全依靠低廉的价格优势占据市场,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出口商品在国外的价格将要提高,对其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都不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甚至是难以维系。唯有实现产业升级,才能带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产业升级在于国际分工层次的升级——沿着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 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部门升级(Inter- sector Upgrading)的路径进行(Hum- phrey,Schmitz,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8~2017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Citespace可视图谱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9), 1521-1530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19634310.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219634310.html,/10.12677/ass.2018.79225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during 1998~2017 —Based on Citespace Viewable Spectrum Bing Wu, Peng L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Aug. 21st, 2018; accepted: Sep. 4th, 2018; published: Sep. 13th, 2018 Abstract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software Citespac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747 articles in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ISR) journal from 1998 to 2017 from four aspects of literature output analysis, national cooperation network analysis,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network analysis and citation network cluster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1)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output analysis, the volume of document output of the ISR journal presents a volatility increase; 2) ac- 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cooperation network,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core node in the national cooperation network, and China needs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reby to increase its influence; 3) in the cooperation network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top five universities in the literature output are all lo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ccording to the cen-trality analysis of the cooperation network, of the 12 institutions centered above 0.1, 9 institutions are lo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nly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in China is listed; in addi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nd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information systems; 4) according to citation network cluster analysis, 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hotspo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ystems from 1998 to 2001 is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s, research spots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2 to 2011 shift from the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 to measure virtual organization, trus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uring the period 2012 to 2017of research topics shift from electronic word of mouth to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in online knowledge community. Keyword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Citespace, Cooperation Network, Central Analysis, Citation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8~2017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Citespace可视图谱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不断开放的过程,但中国的产业结构政策整体上仍然是在封闭或准封闭的环境下推行的。如果说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那么,“入世”作为外在的强制因素,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而且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构成和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 1.入世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空间的影响。一国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管理贸易,包括采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限制同类商品的进口和用财政补贴、政府出口信贷等方式鼓励出口;二是优惠措施包括政府投资、优惠贷款、优先满足政府扶持的产业引进技术、进口原材料对外汇的需要等。在相对封闭的经济条件下或者在能够得到发达国家包容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能够运用这两种政策工具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发达国家不再包容并转向关注经济竞争和要求严格执行世贸组织规则的今天,管理贸易和优惠措施等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从管理贸易看,WTO的一系列规定基本上取消了各成员国独立的贸易政策权。在WTO的非歧视贸易原则框架下,中国已不可能用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和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各种非关税保护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在失去管理贸易政策工具的情况下,以发展主导产业、重点产业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结构政策相当程度上也就无法实行。同样,在WTO的框架下,各种旨在扶植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优惠措施也在

Bibexcel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引文分析快速指南

Bibexcel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引文分析快速指南 Alan Pilkington 【a.pilkington@https://www.wendangku.net/doc/219634310.html,】 概述与安装 本人使用Bibexcel业已多年,一直向大家推荐这个工具。但是,总是被人们问及如何上手使用,每次拿它进行分析的时候,总是要回头再次读一读自己手写的笔记。所以,我感到有必要就如何利用Bibexcel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写出一个介绍性的东西,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有用的信息。如果有任何建议或者发现任何错误,请通知我。 Bibexcel是一个用于文献计量分析、特别是引文分析的完美工具。用户可以在www.umu.se/inforsk网站上获得最新版本。其安装也十分简单,只需要把文件拷贝到硬盘的目录下即可,记住要把帮助文档也放在一个目录下。如果本指南不能满足你的需求请到该网站上浏览网页。 利用Bibexcel进行引文分析 第一步要有用于分析的来源数据。在引文分析中,来源数据就是从《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检索到来源文献。这两个数据库是商业数据库,是Web of Science或者ISI数据服务的组成部分,你所在的大学可能已经订购了它们。 《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使用 和平时一样,使用WOS/ISI检索功能检索到来源文献。在开始下载文献之前,必须了解你研究的内容。如果是对一种期刊的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其来源文献很容易确认下来。比较复杂的研究有可能是针对某一作者或者大学的某个系的文献记录。无论你的计划是什么,如果你是要从《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下载数据,下载和准备数据的步骤都是一样的: 在WOS,下载前需要对要下载的记录进行标记。然后开始下载所选择的论文,保证下载项目中包括论文的引文。可以通过“download for future analysis (为进一步分析而下载)”或者通过电子邮件发给自己,两种方式都生成纯文本文件。 如果下载的文献记录过多,下载中有的时候会导致数据传输超时。可以打开已经得到的文件查看(可以用Bibexcel中左上角的窗口找到文件,在左下角的窗口中可以看到文件的内容,也可以使用文本编辑器),找到文件的最后几行,看看是否存在HTML格式错误,如果有错误就表明下载中出现了超时。如果出现超时,解决的办法只有重新下载并注意减少下载记录的数量,比如减少检索的年限。如果是分段下载的,必须记住,在下一步分析之前,要把分离的文件重新组合到一起。用文本编辑器(如记事本)打开这些文件,剪切和粘贴,要保证在合成的文件的顶部只有一个文件头,而不是在已下载的每一个部分的开头: FN ISI Export Format VR 1.0 利用文本编辑器可以很容易查看纯文本中的数据,但是在使用诸如MS wor d之类的字处理器时候要当心,因为它们会增加字符、重新定义过的行格式和其他可以在后来引起问题的东西。

(整理)中国运动服装产业的产业结构分析.

一中国运动服装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目前,中国运动服装产业处于空前繁荣的时期,国内各大品牌竞相加大宣传力度,国外大品牌也纷纷加大在华投资,中国成为运动服装销售的最大市场。因此,进行市场结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而影响中国运动服装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有三方面内容,分别是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以及进入和退出壁垒的高低。 为了对中国运动服装产业的总体状况、竞争态势有所认识,我们首先要分析的是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 ㈠中国运动服装产业集中度 (1)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一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市场上的地位高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过去几年内,中国运动服饰品牌的知名度已获提升,且越来越成功。国内品牌如李宁、安踏、匹克、特步、361°、鸿星尔克等在通过进军中国各级市场占领市场份额方面极具成效;但是耐克、阿迪达斯、卡帕、彪马等国际知名运动服饰品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与国产体育品牌形成对立之势。中外品牌的激情碰撞使中国运动服饰市场达到空前的繁荣,市场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中外体育用品厂商共同分享着中国每年几百亿人民币的运动服饰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耐克力压阿迪达斯在华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达到17.2%,阿迪达斯以微弱的劣势名列第二,市场占有率达到16.6%,国内品牌李宁,市场占有率11.7%,名列第三。此外,安踏、鸿星尔克、卡帕、匹克市场占有率分别为8.3%、7.2%、4.2%,排在第四、五、六、七位。剩余市场份额被其他品牌及中小企业所占据。详见下图。 因此,在对中国运动服装产业的产业集中度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使用赫芬达尔指数法进行研究。

国际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分析_姜丽

第35卷第4期2012年7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5 No.4Jul. 2 012 收稿日期:2011-11- 12作者简介:姜 丽(1978-) ,女,辽宁丹东人,博士研究生,大连海事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统计学、产业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分析 姜 丽 (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 要:经济全球化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当前经济热点之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需求、供给和贸易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对于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越来越突显。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要素资源的国际流动、扩大市场需求范围以及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方面就国际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国际贸易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而且服务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要大于货物贸易的影响。在政策上,应促进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提升贸易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以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12)04-0463- 06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各产业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过程。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产业结构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还意味着一国产业结构能适应产业发展全球化的要求,能在国际产业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国家经济利益,实现本国产业结构体系与世界产业结构体系的协调。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要综合考虑国内和国际因素。随着各国间经济联系日益深化和一国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对一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愈加显现。 一、文献回顾 较早涉及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 的基础和贸易商品结构的选择,表明参与国际分工对一国是有利的, 也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演变。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引起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形成一国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是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和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国际贸易的作用进行了动态分析。他认为产品的生产要经历“研发— ——国内市场形成———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进口”的循环过程,相应地,该产业由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再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国际市场的发展密切联系,通过参与 — 36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