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哲学常识》知识、要求与训练:第四课 分析矛盾 辩证思维

高三《哲学常识》知识、要求与训练:第四课 分析矛盾 辩证思维

高三《哲学常识》知识、要求与训练:第四课    分析矛盾  辩证思维
高三《哲学常识》知识、要求与训练:第四课    分析矛盾  辩证思维

高三《哲学常识》知识、要求与训练

第四课分析矛盾辩证思维

一、基本学习内容

1.矛盾的涵义及基本属性

(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如下两种情形: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的矛盾着的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的结果。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具体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矛盾可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外因。

(2)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主要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第一位原因、根本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②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外因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还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增强内部矛盾的一个方面,制约其另一个方面而发生作用,并不是撇开内因而单独地起作用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空间上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从时间上说,矛盾存在于每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贯穿着不间断的矛盾运动。概括起来说,就是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②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形成若干不同的阶段,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也是各不相同的。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另一时间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的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2)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是,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矛盾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出现了新的条件,也可能导致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1)在每一种矛盾中,矛盾的双方也有主次之分。客观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固然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同时又不能离开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孤立地存在。②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是矛盾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不断变化运动的结果。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6.用矛盾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1)要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因此,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都要树立全面的观点,全面分析事物的矛盾。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2)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我们在分析矛盾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关键,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同时也要注意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总之,我们既要坚持两点论,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又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1)在人类认识史上,从来就有关于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即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另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即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物辩证法是符合世界本来面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我们正确地看问题、办事情提供了一个总的思维方法。

8.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一般指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的思维方法主要是指辩证的方法和合乎逻辑的思维方法。我们既要学习辩证的思维方法,又要学会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l)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需要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分析和综合两种方法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分析、不断深人,又不断综合、不断提高这样一个分析与综合的转化过程中前进的。

(2)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归纳就是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原则,获得对一般事物的认识;演绎就是运用一般性原理、原则,推导出对新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活动,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活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是人类的认识运动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9.创新思维与增强创新意识

从思想方法来看,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具有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

(1)树立创新意识离不开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活动要能取得成果,必须重视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创新固然是对现有的科学和技术成果的突破,但决不是对现有的科学和技术成果的简单否定,而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即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树立创新意识,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更要坚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基本学习要求

(一)识记

1.矛盾的涵义及基本属性

知道任何矛盾着的事物都同时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知道矛盾双方虽然可以相互转化,但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知道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也不能消灭,但可以解决,解决矛盾只是把矛盾的激化状态转化成缓和状态。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知道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知道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知道唯物辩证法是符合世界本来面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我们正确地看问题、办事情提供了一个总的指导方法。

(二)理解

3.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据,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科学内涵;理解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前提;理解事事有矛盾,但并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理解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多数”与“少数”的关系;理解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理解认识事物一般要经历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过程。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注意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概念区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包含的多对矛盾,这些矛盾的主次之分;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指在同一对矛盾中,矛盾双方的主次之分。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理解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变化,事物的性质也随着发生变化;理解虽然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但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也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运用

7.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1)矛盾的概念和基本属性;(2)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5)运用矛盾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运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正确性,分析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懂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

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对经济政治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做全面分析;学会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8.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创新意识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2)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3)创新思维的内涵;(4)增强创新意识的途径。

学会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学会运用辩证的否定的思维方法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学会运用辩证的否定的思维方法,分析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学科活动指引

1.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组织学生搜集包含深刻哲学寓意的诗词、成语和民谚等,并指出其蕴含的哲学道理。

2.结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搜集自然界、人类社会中事物发展的具体案例,并指导学生对搜集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并对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加以说明。

3.结合“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有关知识和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开一场学生辩论会,辩论主题可以是:重奖学生是否利大于弊;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还是在子女;政府与消费者在杜绝盗版中谁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学教育更应注重人格培训还是知识培

训;中学生打工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流动人口的增加是否有利于城市的发展;“选秀”活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学封闭式管理是否有利于学生成才,等等。引导学生在辩论中学会用矛盾分析法看待和处理问题。

四、基本训练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孙子兵法》“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观点表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这句话意在说明()

A.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

B.人与周围的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C.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

D.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

3.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型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京剧演员在表演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又要努力创造富有特色的角色。这一艺术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联系

4.“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这一论断主要说明()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C.内因要通过外因起作用D.量变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我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哲学依据主要在于()A.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D.符合客观规律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要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C.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最近,李克强在浙江、上海考察时强调,我们要“想三天”:回顾昨天,要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绩以增强信心,总结经验为今后借鉴;抓住今天,就是要勇敢面对当前的

困难,千方百计去克服;面向明天,就是不仅要渡过眼前的危机,还要谋划企业未来的发展。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要分清事物在不同阶段矛盾特殊性

C.要敢于承认和分析矛盾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G20金融峰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从哲学上看,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就要()

A.认识和利用规律

B.把握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C.坚持从书本出发

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坚持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下列说法体现这一方法论的有()

A.打蛇要打在七寸上

B.眉毛胡子一把抓

C.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D.牵牛要牵牛鼻子

5.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下列成语体现这个方法论的是()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三)简答题

1.上海某校高三学生围绕“水资源的节约使用”这一课题展开探究性学习。在调查中,同学们了解到当地一家大型企业,采取适当措施,使原先的“废水”得到了充分利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大大节约了水资源。“废水不废”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在改革开放30年中,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各自的特点,有长处也有不足,我们就是根据各自特点和长处,扬长避短,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开放,才改变了面貌,发展了自己。”这段话是如何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3.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10多年前我国曾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到2007年开始,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以及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出现等问题,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当前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动荡的背景下,中央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

识,指出我国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哲学依据。

4.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请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

(四)分析说明题

1.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他要求各级政府要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救治受伤群众,同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全力组织恢复受损的基础设施。

全国人民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支持灾区人民渡过难关。与此同时,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在援助下奋起自救,展开了一幅气壮山河的抗灾图。

上述材料中体现了辩证法中的哪些哲学道理?

2.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并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请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

第四课答案

(一)1、C 2、C 3、B 4、B 5、A

(二)1、ABD 2、ABCD 3、ABD 4、AD 5、ABD

(三)1、“废水不废”体现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哲学道理。“废”与“不废”表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相互对立,二者统一于“水”这一事物;“废水不废”体现了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体现了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各自特点扬长避短,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应具体分析“长”与“短”,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我国不同阶段的经济形势,采取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不断地调整。

4、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构成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所以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对外开放要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自力更生是更好利用外部条件的前提;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四)1、“各级政府要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全国人民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在援助下奋起自救”体现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①客观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利弊两重性,便利与污染构成了塑料袋使用过程中的矛盾两方面。塑料袋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危害已经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③发布限塑令,禁止和限制使用购物塑料袋,要求消费者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减轻塑料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是对这一矛盾的解决,也说明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高考语文作文该何如构思

高考语文作文该何如构思?与高考改革方向有何契 合之处?专家为你解读 今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那么,考生在写作时该如何构思?今年的出题与高考改革方向又有何契合之处?对此,记者采访了市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郎笑,为广大考生和家长分析解读: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个体的自我定位,与他人的预期之间,往往存在着落差或错位。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思考这一生活中极为常见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果我们回顾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会发现今年的作文题,是对去年关于“作家”“作品”“读者”讨论的延续。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还是按照家庭、社会的要求生活,与作家坚持自己 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还是心里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声音之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应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的高考语文卷在作文命题上很好地实现了传承。 在传承的基础上,今年的作文题,要求即将走向人生新阶段的高中毕业生,从个体发展角度,思考在现实生活变化中个体与家庭、社会的关系,非常真切地基于现实生活设题。并且,试题抛却了2019年作文题“作家”“作品”“读者”这些设喻式外壳,直接明白地以真实生活情境为材料,用大白话的形式进行表述,非常之接地气。 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提出了如下要求: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我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说是目今为止新课标理念的最直接落地。 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是一件好事。这样一个作文题,每一个考生都可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都有话可说。作文题里主要有三个关注点,一是生活变化,二是落差或错位,三是隐含在背后的“选择”。生活总在不断变化,当自我定位与家庭、社会期许产生落差或错位的时候,你如何去面对?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还是为家庭、社会而转换人生奋斗频道?做出选择的时候,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每一次面对这个选择,你是否有相同的决定?如果这生活的变化,是像新冠疫情一样关涉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你怎么选择?…… 所有的问题都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是所有的问题,都引导考生以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一个社会个体的角色意识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体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紧紧关联在一起。在这一前提之下,从“我”出发,以“我”为支点,为“我”而写,考生可以完全自由地选择一个角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生态文明建设 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了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矛盾思维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性的存在。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受制于自然。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能动存在物,在改造客观对象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立物,并且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是引发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性的存在。脱离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人与自然不仅是对立性的存在,更是统一性的存在。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

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离不开人的存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实践使自然实现了“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变,原始的自然深深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带有深刻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化自然。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 系统思维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一体性存在。“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变化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这个整体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种和谐关系的基础。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各种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整体。“万物同源,和谐共生”,人与自然万物本就是唇齿相依的一体性存在。 其次,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共生”就是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存,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不可分割的关系。“共荣”就是共同繁荣,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荣辱共存关系。生命共同体体现了与物共适美美与共的有机整体世界观和生命观。一方面,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与自然是环环相扣休戚与共的循环链条,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有机系统。人与自

考场作文,快速构思

考场作文,快速构思法 陕西麟游镇头中学侯文超 【内容提要】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凡语文考试,作文几乎占到半壁江山分量的概率要超过半壁江山本身。 考场作文,可以看做是在限定的时间,限定的空间,完成的限定的作业,是难度很大的写作样式之一。必须做到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成文;没有才思敏捷的头脑,没有出口成章的表达,没有下笔入神的本领,要想写好考场作文,还真不容易。那么,考场作文,如何快速构思,试探五法。 【关键词】语文作文能力 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凡语文考试,作文几乎占到半壁江山分量的概率要超过半壁江山本身。 考场作文,可以看做是在限定的时间,限定的空间,完成的限定的作业,是难度很大的写作样式之一。必须做到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成文;没有才思敏捷的头脑,没有出口成章的表达,没有下笔入神的本领,要想写好考场作文,还真不容易。那么,考场作文,如何快速构思,试探五法: 一、借题发挥法 先要审好写作这一大题,再确定具体写作的文题。快速审好作文题。审好文题后,最好是借题发挥,迅速点题。然

后围绕题目,好好发挥,紧紧扣题。 二、散点串珠法 在看到作文题后,一系列的审题完成后,思路还无法形成,那就把零散的想法分点写在草稿上,然后找一根共同线把他们很快串起来,列成简要提纲。再照提纲有条不紊的写作。 三、三三成篇法 大多数的文章是三个部分,主体部分又分三层。作为一篇六百字左右或八百字左右的考场作文,一般适宜用一到三句话开头,一到三句话结尾。实在不宜开头过长或结尾过长,导致作文结构的佝偻病。 四、小题大做法 如果说借题才能发挥,那么小题亦可大作。不到一千字的小小的作文题,照样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方面思考构思迅速成文。 五、四面开花法 起、承、转、合,四面开花,八面玲珑,七八九个自然段,考场作文也快到点啦!字数也就到位啦!高分也很有可能到手啦! 文无定法,但速成绝对有窍门。机会是给有准备者准备的,窍门+基本功=成功,没有平时的勤学苦练打好的写作基础,窍门-基础=成公,铁公鸡一毛不拔。贴本的文章一文

高考作文快速构思“六步法”_8579(整理精校版)

高考作文快速构思“六步法” 作文辅导 0925 1011 高考作文快速构思“六步法” 一、析“题” “审清题目,明确要求”是高考作文的重要能力之一。如果是“命题作文”,一般要明确两点:一是“写作对象”,二是“写作题眼”,即文章的写作重心。如“共享生命”,“生命”是写作对象,“共享”是写作重心。如果是“材料作文”,先要明确本“材料”有几个感想点,俗称“感点”,然后找出“倾向性”感点,确定写作的对象。如果是“话题作文”,要剖析话题,挖掘话题内涵。如: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天地。”另一位哲人又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到底什么不该记忆,什么该记忆?请以“忘与不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此话题所包含的内涵很丰富,可作如下联想和分析: 1.你爱别人,可以忘记;别人爱你,但不能忘。 2.你帮助过别人,可以忘记;别人帮助过你,但不能忘。 3.你对别人有恩,可以忘记;别人对你有恩,但不能忘。 4.别人对你不好,可以忘记;你对别人不好,但不能忘。 5.现在的成功与荣耀,可以忘记;过去的失败与教训,但不能忘。 6.生活中的烦恼,可以忘记;生活中的快乐,但不能忘。 7.生活中牵挂精力的琐碎小事,可以忘记;自己的理想、目标,但不能忘。 二、切“入” 高考作文是选拔性考试,既有规定性,也有技巧性。高考作文尤其要有亮点,与众不同, 写出自己的个性,“切入”角度很关键。“切入切入”,就是先切而后入,从切出来的众多角度中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自己文章的突破口。尤其是“大题”,一般要“小作”,就易“上手”,千万不要大进大出,泛泛而谈。上题中的“共享生命”,就可以采用设问法来选一个角度,什么叫“共享”?怎样“共享”?如“交换”这个题目可以采用切割的方法来选一个角度: 1.从交换的价值上,可对等价交换、不等价交换,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议论。 2.从交换的形式上,可记叙一次有意义的主动交换、被动交换、公开交换、秘密交换。 3.从交换的性质看,有伟大的交换、卑劣的交换、奇妙的交换等。

满分作文的三种巧妙构思

满分作文的三种巧妙构思 20xx高考已经过去,20xx年高考也即将随之而来,我们要学会一些高考的满分技巧,下面是整理的满分作文的三种巧妙构思,欢迎阅读。 一、物人合一全篇以写物为主,而要表现的是人,表现人的性格、气质、思想与精神。 如高考满分作文《陶公祠的菊花》: 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水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残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黄菊乡。我依然走在菊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和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和清高之气。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猛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而且,他也做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

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弓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 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像,高丈余,乌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甚至乞讨过,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他并不只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他似乎有话要说,却欲说还休。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在史书上,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石崇、王恺斗富,让侈浊之风登峰造极。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苏东坡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专题 一、研究的理由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高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都可以统一到矛盾的观点上来。 3、从学生情况来看,此专题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的难点,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特殊性的三个层次、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等。 二、知识的储备(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坚持两分法、用矛盾(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把握不同事物的矛盾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把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把握事物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两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遵循认识秩序(特殊—普遍—特殊);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抓典型,解剖麻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的特色 社会主义。 5、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考查方式及答题方法 (一)单选题(略) (二)主观题 【题型特点】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要求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设问方式】常见设问方式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如何认识和处理”等等。 答题方法】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的异同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的异同 高金华 回答此问题仅仅需要改动笔者另一篇文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区别?》)的第二部分。 一、首先分析“关系”和“辩证关系”的内涵和外延 关系和联系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人们对联系的定义比较熟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关系”一词中的“辩证”来源于“辩证法”。“辨证法”的英文单词为dialectic(s),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是指通过辩论证明真理的方法。斯大林指出:“在古代,所谓辩证法,指的是以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来求得真理的艺术。”(见《列宁主义问题》,第630页。)后来,“辩证法”一词演变为指称“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哲学思想,包括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和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关系”是矛盾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包括三大规律和几对重要范畴揭示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决定和制约的关系,或者说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辩证关系,也包括非辩证关系。非辩证关系最典型的是迷信所断定的“关系”,例如,“乌鸦叫,灾祸到”。乌鸦和灾祸之间在特定的时空可能发生真实的关系,比如一架飞机撞到一群呱呱叫的乌鸦,造成人员伤亡;但“乌鸦叫”和“灾祸到”没有规律性的必然联系。非辩证关系的另一种类型是在人们思考问题时形成的关系,比如“翼龙和飞机的关系”,在思维中翼龙和飞机的关系是:都有翼,能飞行。但是翼龙和飞机没有决定和制约的关系,在翼龙消失6500多万年之后,人类才创造出飞机。 简而言之,关系包括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只是关系中的一个大类。 关系和辩证关系图示:

2020年高考作文指导:作文的谋篇布局技巧

2020年高考作文指导:作文的谋篇布局技巧谋篇布局对工作,对生活,甚至对自己的人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整理的作文的谋篇布局技巧,欢迎大家参考! 【作文的谋篇布局技巧】 一、几种常用的结构方法 1、一线串珠法 在作文的谋篇布局阶段,如能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那么众多的材料就能很快串连成章。这叫一线串珠法。 线索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一是以时空为线索。就是按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和空间转移次序,或以时间、空间交错转换作为线索。二是以问题为线索。指按事物的不同内容或问题的不同性质为顺序来安排线索。三是以因果为线索。按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安排线索,按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情感走向或认识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叙述写人。 如何选择这条线索呢?一要能联系文章各部分,即线索能完满地表达主旨,忠实地传达作者意图,把组织材料和表达主题统一起来。二要选用使用起来顺手,不牵强的线索,能把不易联结的材料勾联起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三要选择能贯一拯乱的线索,贯一为拯乱之药,线索贯一是指有始有终。 2、镜头组合法

审题立意以后,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镜头组合法。 运用镜头组合法构思文章时,主要有两种组合法:一是横向排列组合,横向组合一般以空间的变化为主,例如以屋子为题,可以写家乡的老屋,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农村里的低矮木屋等等;二是纵向排列组合。一般以时间的变化为主。仍然以屋子为题,可以选择如下镜头来写:远古时期的洞穴,奴隶社会的木屋,封建社会的宫廷,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大会堂等等。 这是一种易于操作而又行之有效的快速作文构思法,它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形式简洁,能充分展示作者的联想、想象能力,又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多彩。镜头组合法在结构形式上一般有两种方式,或者用一二三将文章分为三到五个部分,或者给各部分加上一个简明醒目的小标题,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3、悬念解疑法 所谓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中间)设置一个悬念使兴趣不断的向前延伸和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所以悬念设置得好,就能收到吸引读者始终怀着紧张情绪或关切地读下去的艺术效果。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一是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

(中考高考)快速打开作文思路的六种方法

(中考高考)快速打开作文思路的八种方法 武当.不凡老师 考场上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时,往往什么也想不起来,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困窘。除了考场上情绪紧张而怯场外,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快速打开作文思路的技法所致。其实,只要我们在平时作文中注重训练审题立意的方法,考场上写作思路就会快速打开,又何愁作文不能文思泉涌呢? 我认为:好的态度是获取成功的保证,好的方法是通向成功的翅膀。打开作文思路的八种方法助你快速走向成功之路。 一、深挖主题法 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时,最重要的就是准确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充分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深层寓意,从而确定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来立意。选择寓意时,应该捕捉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2009年北京卷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个题目中“翅膀”就是比喻,是象征。它可以是心中的信念,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可以是心中的梦想,一种执着的理想;还可以是某种指导自己人生的精神或文化。若不能深刻的懂得这一点,就写不好这道作文题。如高分作文中有同学写道:“那双翅膀就是那看似厚重的书籍,正是有了它,我才能充满梦想,飞向远方。”也有同学赋予这翅膀以“满腔热血和高贵的人格等等”。 2007年上海卷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题目中“坎”是一个比喻,它既可以比喻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艰辛挫、折,也可以喻指一个家庭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前、进过称中遭遇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等。所以,我们既可以从小处入手,也可以从大处着眼,从世界国、家民、族角度来议这道坎。 二、置换法 1.如果所给的作文题目、话题或材料是借喻性质的,那么这时就可使用本体去置换喻体。如山东高考作文题: 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作文构思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完美整理版)

高考作文构思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作文素材及指导 0406 1153 : 高考作文构思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写作是生命个体抒写?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实践活动,也是其自我锤炼,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发展过程。在这一思维活动中,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很重要。 一、?真?与?假?的关系。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要写好它就要说真话,抒真情,通过关注现实生活,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意义上的求?真?。 现在有的同学写到作文就编故事,抒假情;写?矫情?的?应试作文?或?应景作文?(应活动日、纪念日、主题大奖赛之景),无病呻吟,假话、空话连篇。 因此,处理好第一个关系的正确方法就是?去伪存真?。我们要努力从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把生活经历中触动自己心灵最为强烈的一瞬间真实地再现出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所谓?情到真处才动人?。 当然,追求选材立意上的?真?,不是让我们机械地、过于客观地描写生活中的人和事,没有提炼、艺术加工的过程;必要的虚构往往能改变文章情感苍白,思想幼稚的状况。 强调素材的?真?,也不是让我们凡事都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致于认为不是亲历就不能下笔。其实通过报刊、电视、街头、茶余饭后等方式了解到的新闻,哪怕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或身上,只要遵循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原则,运用文学创作人物形象的方法,化别人为自己,化间接为亲历,同样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二、?大?与?小?的关系。 写作是表现积极的人生思考,锤炼思想的过程。有人认为,只有将笔触伸向那些引人注目的大人物,谈人们关注的话题,写那些具有轰动效应的?大事?,文章的主题才会深刻;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小事是写不出什么深意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错的。平凡的小事同样能写出有意义的文章,?以小见大?是一种很巧妙的构思方法。 ?小事?从何而来?家庭、学校、邻里、村庄等地方随时都有事情发生,尽管可能琐碎,但它毕竟是社会大背景、生活大舞台的一个缩影,经过我们的思考和锤炼,一定能折射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现实意义来。 比如写学校生活,可以通过同学、师生间发生的故事,表现和谐、团结、荣誉、拼搏、自信、创造等主题;写家庭生活,可以通过母子、父女等之间发生的故事,引出感激、理解、沟通、自立等主题;写社会生活,可以通过我在

初中语文考场作文快速构思九法

初中语文考场作文快速构思九法 导语: 很多考生常常会在写作文的时候构思很长时间,甚至还会做一些草稿。其实,长时间的构思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会影响作文整体的构思。北京中考在线团队特地收集整理了语文作文快速构思的方法,分享给各位考生! 1.复合法 "复合法"是指将话题所包括的意义相对的两类写作对象糅合在一起进行构思。 以中考话题作文"风景"为例,从写作对象的类别上看,"风景"分"自然风景"和"社会(人文)风景"两大类; 从立意的深浅度上分析,"风景"明显存在着这样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 (1)纯自然风景; (2)纯社会风景; (3)自然风景与社会风景水乳交融、交相辉映的复合风景。 写这一话题,若单纯写自然风景,立意不高;若单纯写社会(人文)风景,缺乏映衬。 如果考生运用复合式构思法,将自然风景和社会(人文)风景复合、融会在一块进行构思,往往能丰厚文章的思想内容、提升文章的立意高度。一考生在题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论'和谐美'"的作文中,正是因为恰当地运用了这一构思方法,以饱蘸情感的笔触,讴歌自然风景与社会(人文)风景和谐共生的状态,得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世间有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它的名字叫'和谐'!"的结论,从几万余份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满分。 2.串珠法 "串珠法"是将若干个内容上紧密关联而角度不同的生活或情感片段,组合缀连成文。 如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要求以"有个好心情"为话题作文,一考生拟题"歌声连连串",颇具创意地以《相信自己》、《真心英雄》、《水手》等三首歌的歌名分别作为文章的小标题,将三个不同的情感片段缀连成文,言简意赅地揭示了"获得好心情"的三个"秘诀",构思独特,结构新颖。"蒙太奇法"是"串珠法"的一个特例。 所谓"蒙太奇法",就是将几个相关或看似不相关却有着内在联系的生活镜头组合在一起,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主题的一种写法。如以"乐在其中"为话题作文,一篇拟题为"快乐幸福原来如此简单"的考场作文,采用的就是这种"蒙太奇"构思法。 该文撷取了三个雨中的小镜头: 喝豆浆的阿姨扶起滑倒的背着大书包的小男孩、年轻的妈妈艰难地推着后坐上的女儿在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一)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 人类对辩证思维的认识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在思维领域中的运用表明了人类的辩证思维具有完整的、科学的形态,从而能够正确 揭示辩证思维方法的性质。辩证思维方法 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主体观念 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是人们正确 进行理论思维的方法。它是由一系列方法 所组成的整体。 (二)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1. 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性原则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 2.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然后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的基础上,再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的关系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而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3. 抽象与具体(常考点) 抽象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他属性、因素的一种方法。具体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有两种具体:一是“感性具体”,它是感觉多样性的综合,是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具体;二是“理性具体”即思维具体,它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规定性的综合,是具体在思维中更深刻的再现

人的认识在思维运动中走着两条方向相反的道路:一条是从具体到抽象,另一条是从抽象到具体。对于辩证思维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思维运行过程。 4.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常考点) 所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理论体系的逻辑顺序是客观历史发展顺序的反映。逻辑与历史之所以能够统一,是因为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由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对历史的修正。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一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理想化方法等。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的关系是:其一,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其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应该把辩证思维方法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和前提,以推动自己更深刻地进行思维。总之,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应该是相互促进的。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2009-07-16 00:42:50) 标签:杂谈分类:文摘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归纳 是从个别事件中概括出一般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一方面,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归纳是演绎的基础, 演绎为贵乃提供理论依据,指明归纳的目的和方向。另一方面,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归纳虽然能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不能摒弃片面性和表面性,所得结论还不是充分可靠的,因此,归纳必须靠演绎来补充和修正。演绎以事物共性和 个性的统一为基础,共性只大致地包含个性,因此,从共性出发不能揭示个别事物多方面的 属性,要了解事物本身的多样性,就得进一步分析归纳。 和归纳与演绎相比,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所谓分析,就是思维 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研究从中找出构成这一认识对象的基础部分。本质的方面。综合是同分析相对应的方法。综合通常被看做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在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是综合绝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换言之,就是人类对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的困惑。并由此引出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和两者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即意识是第一性,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举例来说,世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若说先有鸡,那第一只鸡从哪来?鸡若不是从鸡蛋中孵出的,那还是鸡吗?另一方面,世界先有的鸡蛋。可第一个鸡蛋从哪来呢?若不是鸡生出来的蛋,还能称之为鸡蛋吗?所以鸡或者鸡蛋都是以人的意识来定义的。意识是第一性,即鸡或者鸡蛋这件东西是因为人的意识产生的。可世界上若根本没有鸡或者鸡蛋这种物质呢?人的意识里会凭空产生鸡或者鸡蛋这些东西吗?由此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物质衍生的。 由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分为了两个学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国也有相关的故事产生。三个和尚坐船,风吹幡动,一和尚说“幡动”,第二个和尚说“风动”,禅师说“心动”。前二者看到了事物本身,即唯物主义。禅师思想上升到了意识层面,即唯心主义。而这其中的“上升”,并不是说物质高

于意识。只是体现了人们从不同的层面看待问题。人的一生都在感受着周围的环境,并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而禅师不过是从外界的变化感悟到自身的变化,进而人的意识认识到意识本身的存在,并逐渐升华。意识对所有物质并包扩意识本身的认识都不受限制。但意识本身是是由人脑产生的。当人脑停止思考或死亡时,意识也会消亡。可以说意识需要物质的基础,由此,不由得想问一句,是不是物质可以脱离意识单独存在?有人说“一块石头或者一滴水,它们没有意识,但却真实的存在着。”这就引申出什么是存在,存在就意味着它是有物质基础,并被人感知的才能称之为存在。若世上没有意识,谁又能说明物质是存在的呢?或许有人要问“那上帝存在吗?”他不依靠物质,仅存在于人的意识里。从一方面来说,上帝的存在,是意识传承与积累的结果,就像知识,经验。他是因人类对大自然敬畏而逐渐产生的。若有人问知识是存在的吗?我想这是没有答案的了。 思维与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地认识存在的问题。 从某些层面来说,意识是无法正确认识存在的。比如说,某人被拔了一根头发,那他是秃子吗?显然不是,那再拔一根呢?如此反复,突然,那人就变成了一个秃子。但突然让他变成秃子那根头发是哪一根呢?无法回答。再比如,把一粒谷子堆起来,

作文构思步骤

作文如何“出彩” 一、审题 1、明确类型:命题作文?穴给出题目,不得更改?雪,话题作文(给出范围,不得超越),材料作文(概括中心,提炼话题),材料+话题(以材料为中心,以话题为范围) 2、关于材料+话题作文中的“导语”:“导语”是出题人的见解及主观倾向,既不是材料叙述,也不是话题本身,它对理解话题有指导性的作用,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有无褒贬好恶,即出题者倾向哪一方;有无关联词语,即侧重点在什么地方;抓住关键词语,破解出题意图,确定立意范围。 3、关于材料的暗示性:“暗示性”指的是无明确语言提示的“言外之意”,是隐含信息。需要人们从材料的字里行间去揣摩,去推敲,从而确定作文的立意。出题者的话,往往暗示了材料的倾向性或侧重点;材料中出现矛盾,且双方又都有道理,则常常需要进行

辩证分析,分析时要有侧重和兼顾。 二、确定文体 1、要强化文体意识 明确各种文体的不同要求,杜绝“四不像”。如议论文、记叙文、散文、书信、辩论稿等,都有具体的要求。 2、选择与话题或题目相匹配的文体 一般来说,较理性抽象的话题适用议论文体,如“批评与赞美”这一类的关系题;而较感性具体的话题如“感恩”,则适用于各种文体。比较抒情的话题如“飞翔”,可选择散文;像“让我来帮助你”“牵挂”这一类易于倾诉的话题可以选用书信体;需辩证分析的可用对话或辩论的形式;严肃的话题要多用说理,轻松的话题可夹叙夹议。 3、选择自己驾轻就熟的文体 因喜爱而选择不如因熟悉而选择,不要一味追求新颖,不提倡编故事,应以平时看得多写得多、比较顺手的文体作为最佳选择。擅长说理,可选议论文;擅长抒情,可选散文;擅长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散文是最佳选择。近年来,议论性散文以它灵活的形式,开放式的选材,收放自如的思路和极易彰显文采的语

高考作文快速构思“六步法”

高考作文快速构思“六步法” 1 析“题” “审清题目,明确要求”,是高考作文的重要能力之一。 如果是“命题作文”,一般要明确两点:一是“写作对象”,二是“写作题眼”,即文章的写作重心。如“共享生命”,“生命”是写作对象,“共享”是写作重心。如果是“材料作文”,先要明确本“材料”有几个感想点,俗称“感点”,然后找出“倾向性”感点,确定写作的对象。 如果是“话题作文”,要剖析话题,挖掘话题内涵。 如: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天地。”另一位哲人又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到底什么不该记忆,什么该记忆?请以“忘与不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此话题所包含的内涵很丰富,可作如下联想和分析: ①你帮助过别人,可以忘记;别人帮助过你,但不能忘。 ②你对别人有恩,可以忘记;别人对你有恩,但不能忘。 ③别人对你不好,可以忘记;你对别人不好,但不能忘。 ④现在的成功与荣耀,可以忘记;过去的失败与教训,但不能忘。 ⑤生活中的烦恼,可以忘记;生活中的快乐,但不能忘。 ⑥生活中牵挂精力的琐碎小事,可以忘记;自己的理想、目标,但不能忘。 2 切“入” 高考作文是选拔性考试,既有规定性,也有技巧性。高考作文尤其要有亮点,与人不同,写出自己的个性,那么“切入”角度就很关键。“切入切入”,就是先切而后入,从切出来的众多角度中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自己文章的突破口。

尤其是“大题”,一般要“小作”,就易“上手”,千万不要大进大出,泛泛而谈。上题中的“共享生命”,就可以采用设问法来选一个角度,什么叫“共享”?为什么要“共享”?怎样“共享”? 如“交换”这个题目可以采取切割的方法来选一个角度: (1)从交换的价值上,可对等价交换、不等价交换,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议论。 (2)从交换的形式上,可记叙一次有意义的主动交换、被动交换、公开交换、秘密交换。 (3)从交换的性质看,有伟大的交换、卑劣的交换、奇妙的交换等。 (4)从交换的对象看,有高层次的思想、学术的交换,爱心的交换,生命的交换,也有普通平常的交换等。 3 用“本” 很多考生到了考场苦于没有材料,其实,我们所学过的课本就有丰富的资源。以“忘与不忘”为例,就可以想到: 杜甫忘掉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床头屋漏”无干处,不忘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海伦凯勒忘掉的是双目失明的痛苦,不忘的是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史铁生忘掉的是肢体残疾,终生与轮椅为伴的痛苦,不忘的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深沉思考等。 如果把我们所读过的课本和课外所读的书籍,花点时间理一理,归一归类,就会发现是一个“宝库”。 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分类做成“索引”,临考前看一看,会受益无穷。 此外大家做过的大量试卷,其中的大量的阅读材料,可按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分类,也做一个“索引”,归并到课文的“索引”中,你会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辩证思维的经典例子

辩证思维的经典例子 辩证思维的经典例子1晴天雨天都不开心一位老婆婆去找禅师说:“我每一天都很忧愁,禅师能否帮帮我?禅师问是为何,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个卖伞的,小女儿嫁给卖帽子的。 如果是晴天,我就担心大女儿家没生意。 如果是雨天,我就担心女儿家没生意。 ,因此,每一天都很忧愁。 禅师笑笑:“呵呵,其实你应该每天都很开心呀。 如果是晴天,小女儿家生意好。 如果是雨天,大女儿家生意好。 这样来看,天天是好天。 我们总是墨守成规,用过去的思路来思考问题,慢慢形成越来越多的成见。 当成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开始钻牛角尖自寻烦恼。 有时候,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换一个角度看看,或许,心灵也会获得一种自由。 辩证思维的经典例子2几只白色大象美国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威廉·詹姆斯写了一本书,那本书成为心理学和宗教研究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名字叫《宗教经验的种种》(Varietiesof Religious Experience)。 他环绕整个世界旅游,为那本书搜集资料;有很多宗教方面的书被写出来,但是没有一本书能够到达那个高度。

威廉·詹姆斯很努力在它上面下功夫,他也来到了印度,他必须如此,如果你在写一本关于宗教的书,那么,印度是一定要来的。 他来到了印度,去看一个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圣人,那个圣人没有告诉他名字,事实上,圣人是没有名字的,所以不需要告诉他名字。 他去看那个圣人,然后问了一个问题。 他读印度的经典,经典里面说地球由八只白色的大象支撑着。 他是一个逻辑学家,所以感到困惑,便问那个圣人:“这看起来很荒谬,那八只大象站在什么上面,它们如何被支撑着?那个圣人说:“被另外八只更大的白色大象支撑着。 威廉·詹姆斯说:“但是那并没有解决问题,那八只较大的白色大象又是站在什么上面呢?那个圣人笑了,他说:“大象又站在大象上面,然后又站在另外的大象上面,一直推论下去,你可以继续问,而我将回答你同样的问题,直到最底下的。 威廉一詹姆斯想,可以再问一次:“那个最底下的被什么所支撑?那个圣人说:“当然,被八只更大的大象所支撑。 苏格拉底就向年轻人去请教:“请问,什么是美德?年轻人不屑地看着苏格拉底说:“不偷盗、不欺骗等品德就是美德啊!苏格拉底又问:“不偷盗就是美德吗?年轻人肯定地回答:“那当然了,偷盗肯定是一种恶德。 苏格拉底不紧不慢地说:“有一次,我在军队当兵,接受指挥官的

高考考场作文快速构思妙法集萃

高考考场作文快速构思妙法集萃 考场作文特别强调主旨的显豁集中和思路的一目了然,因为高考阅卷老师不清楚考生的作文功底,短时间内又难以细细揣摩文章。平时作文,有些学生喜欢写些含蓄的文字,但是高考场上这样做是不够明智的、甚至是比较危险的。假如文章含蓄得来短时间内难以让人读懂,需要反复推敲,甚至几个老师讨论一番才能确定,其后果可想而知。 在平时作文训练中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容易操作的模式,基本上可以让学生的作文“入格成型”,在基本“入格”之后再求变化,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写法。 一、问答式 这一式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作答的方法。如学生习作《没有付出,哪来成功?》。开头第一句就发问:成功是什么?然后从三个方面作答: A、来自自然界的回答 B、来自人间的回答 C、现在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 在“来自自然界的回答”中,种子以付出代价而破土成长作答,母蚌以忍受痛苦而孕育珍珠作答,蜜蜂以辛勤劳动而酿成花蜜作答;在“来自人间的回答”中,贝多芬以战胜病魔而坚持创作作答,奥运健儿以敢于拼搏而为国争光作答。最后,“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成功是不容易的,没有付出,便没有成功,没有巨大的付出,就没有巨大的成功!没有经历过风雨的考验,天边又怎么能出现彩虹?没有付出,哪来成功?作者就是以这种“一问多答”的形式把文章组织得井井有条的。 二、关键词式 一篇文章总有几个关键词,用一系列的关键词来串联文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一式跟问答式很相似,作者也是在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只不过回答的是几个关键词。如学生习作《用真心建关系》。本文开头即提出问题:都说世界是一张网,网着你,也网着我,那么,究竟是什么编织了这一张网,又是什么维系着你和我?然后用三个关键词领起三个文段来回答: A、金钱? B、诚信。 C、真情! 作者在回答中断然否定了金钱,充分肯定了诚信,而对真情则大力提倡。思路极其清晰,做到了一目了然。又由于巧妙利用了标点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直观的长处,文章平中见奇,新颖别致。 三、条件式

高考作文快速构思(精品)

高考作文快速构思(形成论点十四式 一、问答式 这一式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作答的方法。如学生习作《没有付出,哪来成功?》。开头第一句就发问:成功是什么?然后从三个方面作答: A、来自自然界的回答 B、来自人间的回答 C、现在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 在“来自自然界的回答”中,种子以付出代价而破土成长作答,母蚌以忍受痛苦而孕育珍珠作答,蜜蜂以辛勤劳动而酿成花蜜作答;在“来自人间的回答”中,贝多芬以战胜病魔而坚持创作作答,奥运健儿以敢于拼搏而为国争光作答。最后,“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成功是不容易的,没有付出,便没有成功,没有巨大的付出,就没有巨大的成功!没有经历过风雨的考验,天边又怎么能出现彩虹?没有付出,哪来成功?作者就是以这种“一问多答”的形式把文章组织得井井有条的。 二、关键词式 一篇文章总有几个关键词,用一系列的关键词来串联文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一式跟问答式很相似,作者也是在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只不过回答的是几个关键词。如学生习作《用真心建关系》。本文开头即提出问题:都说世界是一张网,网着你,也网着我,那么,究竟是什么编织了这一张网,又是什么维系着你和我?然后用三个关键词领起三个文段来回答: A、金钱? B、诚信。

C、真情! 作者在回答中断然否定了金钱,充分肯定了诚信,而对真情则大力提倡。思路极其清晰,做到了一目了然。又由于巧妙利用了标点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直观的长处,文章平中见奇,新颖别致。 三、条件式 即以若干简洁的条件句将话题展开,形成分论点来构成文章的轮廓。如2005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说“安”》。开篇从“修身”切入,引出本文中心:“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接着又用条件句分段提出四个分论点: A、志者,必先安心。 B、治者,必先安心。 C、智者,必先安心。 D、知者,必先安心。 然后层层递进的展示了自己的心中“安心”四境:欲成大事者之心,要安于既定目标,不屈不挠;掌权治国者之心,要安于国事,心系苍生;大智大慧者之心,要安于淡泊,不为荣辱所扰;渡人自渡者之心,要安于恬淡,宽宏豁达。在每段末尾又以“心如磐石”、“心若冰清”、“心比镜湖”、“心似苍穹”四个比喻句概括作结,言已尽而意未穷。 四、诗句式 这一式议论、记叙都适用。就是用若干有概括力的名句来支撑整个文章的结构,分别领起几个部分,构成主主干。如2002年吉林高考佳作《名句书写情志,人生重在选择》就是如此,全文选取的名句如下: A、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