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峡博物馆 壮丽三峡讲解词

三峡博物馆 壮丽三峡讲解词

三峡博物馆 壮丽三峡讲解词
三峡博物馆 壮丽三峡讲解词

壮丽三峡展览引言

长江三峡,是世界上最具造化伟力,最富人文情怀的大河峡谷。三峡以它的雄奇壮丽,成为美丽长江的标志性河段,以它绵绵不尽的历史文脉,成为长江文明最华彩的乐章。

《壮丽三峡》陈列,聚三峡山水风云,歌三峡魂魄豪

第一单元造化三峡

经过几十亿年的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在“晋宁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玛拉雅运动”等地质运动的作用下,造就了长江三峡地区奇特的地貌景观和山川形胜。

三峡由雄伟险峻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滩多水急的西陵峡组成,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止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这里四季分明,冬稍冷,夏炎热,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动植物种类繁多,三峡库区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的物种有150种、珍稀濒危植物5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4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67种,探明储量的有54种,开发利用的有39种。已探明16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

长江和三峡的形成

长江

我国第一大河。长度居世界第三位。源于沱沱河,出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流经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至湖北宜昌河段称川江,扬州以下称扬子江。流经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在上海市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

长江三峡的形成是漫长的地质演变的结果。8亿年前,我国南方发生了“晋宁运动”,使这片露出海面的扬子古陆普遍发生褶皱、变质,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以花岗岩为主的坚硬侵入岩,这就为建筑三峡大坝提供了优良的坝基基础。

大约在古生代时期(开始于距今5.7亿年,结束于距今2.3亿年),三峡地区主要为海洋环境。中生代三叠纪末期(距今约1.9亿年)的“印支运动”使三峡地区上升,海水退去,由大洋转为陆地。

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所造成的自北向南的推动力与太平洋壳自东向西的阻力共同作用,形成三峡地区现代地貌的基本骨架——川东皱褶带、盆周山地及鄂西山地,古代长江顺着山间低凹地带向东流去。

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古长江河源水系,汇聚起四川盆地内巨大的水量,沿着古代长江流路向东流去。当它流经泥岩、页岩和砂岩出露较多的向斜地段时,由于岩性松软,便形成宽敞的河谷;流经以石灰岩为主的背斜山地时,因岩性致密坚硬,抗蚀力强,江水顺着较发育的垂直裂隙向下侵蚀,两岸谷坡岩层失去支撑而崩塌,形成幽深险峻、峭壁临江的峡谷。经过漫长岁月的雕饰,天地间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一个驰名中外的奇峡——长江三峡。

关于三峡的起源和时代问题,目前还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先成河、顺向河、迭置河和袭夺河等四种假说。至于三峡形成的时代,有学者认为在侏罗纪或白垩纪,也有学者认为在第三纪以后。三峡的形成仍是自然之谜,还需进一步研究,待后人揭开谜底。

硅化木

硅化木也称木化石,侏罗纪古老树木死亡后的茎杆被埋藏在地层中,茎杆周围的化学物质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的次生木质部的细胞中,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成分,保留了树木的形态,经过石化作用形成了木化石。因为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所以,常常称为硅化木。

长江三峡

瞿塘峡一称夔峡。长江三峡之一。包括风箱峡和错门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宁河口,其中白帝城至大溪间为狭窄谷地;长8公里,为三峡中最短的峡。两岸悬崖壁立,江面最狭处只有百余米,江流湍急,山势峻险,号称“天堑“。西口称夔门。大溪至大宁河口为大宁宽谷,长25公里。

巫峡因巫山得名,一称大峡。长江三峡之一。包括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綿延约40公里为狭窄形谷地。长江横切巫山主脉的石灰岩层,峡谷特别曲折幽深,高峰海拔1000米以上,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并列江边,以神女峰(望霞峰)最奇。

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20公里。分为四段:官渡口至香溪间为香溪宽谷(长约45公里);狭窄形谷地;香溪至庙河间为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和崆岭峡;狭窄形谷地。庙河至南沱间为庙南宽谷(长约33公里),开阔谷地。南沱至南津关间为灯影峡及黄猫峡。峡谷段合长42公里,狭窄形谷地。两岸峭壁巉岩,以牛肝马肺峡最险。

三峡气候

唐代诗人元稹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三峡云的形成有科学道理。三峡地区云雾受海拔高度、山脉地形(山脉的走向、坡向、坡度、山谷、山顶、隘口等的差异)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季节、气温、光照、气流、水份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姿态各异的绮丽景观,有的云雾围绕着山峰盘旋飘动,忽而离散,忽而聚合;有的云雾直接从水面上缓缓上升,断断续续,若即若离,而且离地面很近,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云雾姿态多变,且不在同一平面,最高的在山蜂顶上,最低却在水面上,升腾变化,令人产生无尽的睱想。

三峡动物

三峡地区有动物73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0种,二级保护动物有54种。

鸟类33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3种: 黑鹳、金鵰、白肩鵰。二级保护的有36种: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白琵鹭等。

兽类10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4种:川金丝猴、云豹、金钱豹、虎二级保护动物的有16: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猕猴等。

金雕

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栖息地海拔多为1500-4000米的中高山,草原或针叶林山区,冬季大多到平原或农田、林地上空活动。山地营巢于悬崖峭壁上的平台或凹处,在林地可营巢于树龄较长的高大乔木上。窝卵数二枚,偶见三枚。捕食能力强,捕食对象主要以体型稍大的鸟兽为主,如野兔、雉类等,在有些地区繁殖期甚至以当地数量很多的刺猬为主要食物。巫山、巫溪、兴山县等地有发现。

鱼类27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3种:中华鲟、达氏鲟、白鲟。二级保护的有1种:胭脂鱼。

两栖类3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种:大鲵。

爬行类35种:乌龟、中华鳖、烙铁头等

三峡植物

三峡地区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极高,三峡地区的管束植物有6088种,其中包括种以下等级(亚种、变种、变型)1100多个,分属于208科,1428属,约占全国植物总数的20%,其中种子植物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22%。

代表性植物:红豆杉、珙桐、古银杏、桫椤树、黄桷树、罗汉松、大茶树、中华蚊母、疏花水柏枝、方竹、楠木、崖柏等。

疏花水柏枝

为三峡库区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巫山、巴东、秭归三县沿江两岸水位消涨带内的较平坦沙滩地,其土壤为冲积土,且常与石块混杂在一起,少数情况下,也分布于海拔高度为80-130M之间带内较平坦的石块缝中。作为河滩植被类型,其生境单一,且在长江汛期常被洪水淹没,因而群落物种构成简单。

阴沉木

阴沉木又称乌木、炭化木,有"东方神木"之称。阴沉木多为杉木,是数千年乃至上万前的古树沉入江河、沼泽淤泥中,经河水、泥沙及碳化环境的长年侵蚀、渗透,其木质结构逐渐被碳化而变得质地坚硬细密,古朴沉重,表面光滑怪异,具有铁的质感的一种“沉积木”。近年来,在重庆的三峡库区多有发现。

阴沉木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产物,对于研究历古地史时期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对当时植物物种发展与演变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冶锌遗址

关于我国古代炼锌的起源时间问题,一直是世界冶金史上的重要课题。明末的宋应星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对锌(当时称“倭铅”)的冶炼做过记载,但由于过于简略,使后人难以明了当时的关键技术过程。丰都县境内炼锌遗址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古代大规模的炼锌遗址群,在全国乃至世界考古中实属罕见。通过对该遗址群的综合考察,为研究我国古代炼锌技术的起源、发展和进步过程,提供了极为丰富、完整、系统、科学的考古资料,使丰都乃至重庆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研究的中心之一,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古代炼锌技术的研究进程。

丰都县境内三峡淹没区现存炼锌遗址多处,主要分布在长久沿岸的一级阶地上。窑炉选择多在台地临江及小冲沟两旁的边坡地带。这一选择主要有4个原因。1、少占良田2、利用坡地自然抽风,增加窑炉的燃烧性;3、坡地便于倾倒炉渣;4、便于原料及产品的运输。

第二单元山水之间

长江三峡是中华文明最璀璨的地区之一。千百年来,三峡人与山水为伴,世代耕耘,辛勤劳作。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三峡人大山一样宽厚坚忍的性格,大江一样豪放旷达的气度。那些延伸在峡江绝壁上的栈道,勒在峭壁上的纤痕,留在峡江两岸岩石上的纤道,纤夫在急流险滩中高亢昂奋的号子,都真实记录了三峡人的生存状态,见证了三峡人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在与山水的撞击中,三峡人传承历史、创造文明,形成了独特的三峡文化。

三峡民居

受地理地貌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民居选址大多背依青山,面临流水,自然质朴,随形造式,充满了强烈的山地意识,形成极有特色的人文地表景观。民居建筑多以穿逗式、干栏式为主;其建筑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福防灾的功用观,人地和谐、乡土特色的审美观,崇拜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观,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木刻《石柱县向氏族谱叙考》(1936年刻)

该木刻纵3.1米,横5.35米。3300余字,楷书。“叙考”文字叙述了居住在重庆石柱县桥头乡向氏家族的源流、支脉情况。元代战乱,向氏的一支避乱入蜀;明洪武年间(1368-1398),又一支“奉旨”入蜀(即明初的“湖广填四川”)。其后裔广居万州、丰都、忠州、石柱等地。该木刻文字是研究桥头乡向氏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中国百姓的族谱,其载体一般为纸本书籍,而此“叙考”为木刻,实属罕见。

背篼、背荚、打杵子

三峡库区丘陵、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7%,由于山高坡陡,道路陡峭、狭窄;因此人力运输多以背负为主,背篼、背荚成为当地主要运输工具。打杵子成为人力运输休息时负重的一种工具。

三峡纤夫

历史上对三峡纤夫拉纤有生动描述。

清代的著名学者陈明申在《夔行记》中记载:“大船用纤夫五六十人,小亦二三十人,上拉下推,逆流而上。遇滩合三四船之纤夫百余人,共拉一船”。古代三峡的拉纤,最为惊险壮观!纤夫裸露着脊背,古铜色的肤色,凸起的筋骨,大汗淋漓的额头,轮廓分明的脸写满了大山的风骨,肩胛上勒出深深的发红的印痕,一双粗壮的大手拽着纤绳,逆流而上攀爬在峭壁与险滩之间,拼尽全力牵引大船。拉纤的夥掌头在不时的高喊注意前方的道路,船上的蒿工点蒿不断,纤夫的号子声、喊声响成一片!纤夫拉纤的纤绳,是用竹篾和麻绳纽编而成的,一般长约百丈,用之前要放到石灰水里煮以增加韧性。因此,在唐代称之为“百丈”,清以后称“纤绳”,沿用至今。每船备有大中小三根,大的称“坐藤”,重载船过凶滩时用;中者称“二行”过一般险滩时用;小者称“飞子”,空驶或过缓流时用。

峡江滩多水急,拉纤人的生活极为艰难!“可怜牵船人,水湿半头裤,一步千滴汗,双手攀石路”。在前行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掉下悬崖成为祭祀江流的亡灵。年复一年,三峡纤夫用生命和勇气,拉动着急流中的舟船和三峡两岸的经济发展。随着三峡工程的完工,纤夫拉纤已成为过去,在与凶滩恶水搏斗中喊出的船工号子已成为江上绝唱!三峡两岸崖壁上,那些千百年来,纤夫用纤绳和血汗磨出的道道沟痕和凹槽的纤夫石,它们(纤痕)一起見证了三峽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见证了長江水運的苦難,蕴含着深刻而悲壮的人文精神。

千百年来,三峡人因河制宜,创造了适合大小河流、不同河段、不同水势行驶的各式船只。据了解:往来于川江上游的船只,有上百种之多,最常见的也有数十种。其种类之多,造型之独特,在全国实属罕见。

这些船是我们在三峡地区征集的。有蓬的是峡江上最常见的打渔船,这艘船身狭长,船底较平,船头船尾两头上翘,长约10米,宽约1米的船名为辰驳子。因形如柳叶,当地人又称之为“柳叶舟”。主要航行在大宁河和神农溪、马渡河等江流上。它们是三峡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具。

这些造型各异的三峡木船,对沟通东西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内河航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川江舟楫文化。

第三单元三峡风流

长江三峡不仅以它举世罕见的高江急峡、危崖秀峰成为世界地理史上的奇观,而且还以它绚烂多彩的历史文物古迹、神话传说和流传千古的瑰丽诗篇,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三国故事

三峡地区在三国时期是蜀国的区域,因此留下了许多蜀汉遗迹和名人逸事。

这枚东汉时期的“偏将军印章”是1982年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拾得,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收藏。此印系龟纽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将军印章”,是一方汉代官印。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曾被封为偏将军,《三国演义》还有关羽“挂印封金”的佳话。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至为珍贵。

关羽字云长,蜀汉名将。关羽具有骁勇非凡、武艺绝伦、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素质。而且是一位具有指挥大型战争能力的名将。关羽对待刘备,不管其处于何种情况,都衷心拥戴,矢志不渝,这在战乱时各种势力盛衰莫测的形势下,是难能可贵的。也体现了关羽独特的人格魅力。忠于职守,以身殉职。长期以来,被封建统治者、志士仁人、普通老百姓所讴歌、崇拜,并祀为神灵,他由生前一位将领、侯爵,死后逐步晋封为公、王、帝君、大帝,直到登峰造极作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此铜像原位于重庆“关庙”,1959年入藏重庆市博物馆。

《前出师表》,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所作。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同时也思虑精细,在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这是一幅民国时期刺绣的《前出师表》,其书法传为岳飞所书。

锁江铁柱

瞿塘峡是进出川东的重要通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朝时陈国的守将、隋开皇间的杨素、后唐时的张武等,都在这里架设过铁缆以遏止战船。南宋末年,为了持久抗击蒙军,监守瞿塘峡口,防止蒙军顺江东下,南宋政府在瞿塘峡口设铁锁关,竖铁柱、以铁揽拦江,铁柱附近崖壁上所撰的《铁锁关题刻》记载了这一史实。

金腰带

中心玻柜里陈列的这件金腰带是重庆南川出土的宋代文物,它由11块大小相同的方形金牌组成,腰带采用了捶揲工艺加工成形,腰带扣和每块金牌的中间部分采用凸花工艺雕刻有精美的缠枝葡萄,显得华贵而庄重。按南宋制度,只有一品官可以系金腰带,由此可见,这件金腰带的主人官居高位。

大夏明玉珍

明玉珍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导人之一,是当时全国风起云涌的反元斗争的重要一翼。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建立了大夏政权,1366年,明玉珍病逝,葬在重庆江北区上横街宝盖山南麓,历史上称“睿陵”。

1982年,明玉珍墓在重庆江北被发现,这件青缎衮龙袍出土时,是覆盖在内棺上的,其胸、背上绣有“衮龙”纹,古时候称“衮服”或“衮衣”,所谓“衮衣”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祭享先王的礼服。这件龙袍上绣升龙,应是皇权的象征,用以覆棺,则表示尊崇之意。这件龙袍只绣龙纹,而省去了许多繁杂的图饰,可能是明玉珍称帝后还没有完全失去俭朴的本色的一种反映。

明玉珍墓出土的金银器仅有三件。金碗和银锭的制作非常简朴。

明玉珍墓出土的玄宫之碑,其左右两侧各刻一条阴线盘龙。碑文共二十四行,全碑共一千零四字,主要记载了大夏皇帝明玉珍的史实,为探讨地方史和元末农民战争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巾帼英雄秦良玉

秦良玉,重庆忠州人,自幼操练武艺,演习阵法,显露出一般女子所难企及的军事才能。二十四岁那年,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不顾传统礼教的束缚,远嫁到少数民族地区——石柱。

秦良玉到石柱以后,协助丈夫马千乘治理军务,训练出一支骁勇善战的地方武装,由于这支队伍的兵器是用白木杆制成的长矛,所以称为“白杆兵”。其夫去世以后,秦良玉代理夫职,率领“白杆兵”四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朝廷授予都督佥事、总兵之职,您面前的这把战刀展示着她英勇无畏的风采。由于她战功卓著,清顺治二年(1646),在福州的隆武帝派使节到石柱,加封秦良玉“太子太保忠贞侯”爵,赐给这方“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印,此时七十三岁的秦良玉毅然接受隆武政权的封号,打起了“复明抗清”的旗帜,后来因为隆武政权的败亡,未能成行,但她的抗清立场,至死不渝。

千古绝唱

朐忍令景云神道碑出土于三峡库区云阳县旧县坪遗址,是东汉朐忍令雍陟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为纪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云而立。碑文记述了景云的祖先由楚国迁入汉中、广汉等地,三峡腹地的故事以及景云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爱戴等情形,反映了三峡地区的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实。碑为浅灰色细砂岩,造型古朴。该碑为云阳旧县坪是汉代县城遗址的历史推断提供了铁的证据,而碑文中详细的历史年份也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碑额正中雕刻妇人倚门像,左右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侧浮雕青龙、白虎。碑面打磨光滑,中间为隶书碑文,共13行367字,书法美,雕刻精,保存好,是汉碑中的精品,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举世无双的水文文化

三峡地区众多的水下题刻不仅为今天的长江水利、航运事业

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水文依据,而且还在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民风民俗、书法艺术、古代气候等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被称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位于重庆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

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这些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白鹤梁上还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白鹤梁上的石鱼石刻,历来为世所重视,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鹤梁上刻有“枯水季节,若石鱼出水面,则兆年丰千年如许”的石刻题记。

道教文化

三峡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道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这里出土了颇具特色的道教文物。置放在古人棺材上的镏金棺饰铜牌在三峡地区,特别是在巫山发现了很多,它的寓意和古代的升仙思想有关,是早期天师道形成并传入蜀地发展为五斗米道、西王母在道教神系中具有相对固定地位后的产物,属于早期五斗米道的宗教遗迹。西王母是道教最重要的一位女神,凡男女得道升天成仙者,都要先入天门拜谒西王母。在棺饰铜牌的西王母画面上,大都有玉兔、蟾蜍、灵芝、九尾狐和三足乌出现,和《山海经》、《焦氏易林》等书中的记载吻合。这是道教的“三清图”。三清是指道教的最高主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漸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神秘诡异的巫文化

三峡地区是巫文化的发源地。左边的大梁岩画是在云阳发现的,它以阴刻的方式刻画了巫师做法事的场景,画面古朴自然,具有极强的原始性。

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巫术占卜的传统,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用这种方式来趋吉避凶,这是在云阳李家坝出土的唐代龟卜,是目前在三峡地区发现较完整的一片龟卜,极其珍贵。

生活在三峡地区的土家族人的傩祭活动,它体现的形式就是傩戏表演,这些面具和法器就是表演时的道具。傩戏的面具一般为24面,主要从善神类、凶神类、人类三方面来划分,它们变形的、风格化的、富于幻想的形象,使人感受到原始的、拙朴的、天真的美。傩戏的表演者戴上神秘的面具,扮成比鬼疫更威猛、凶厉的战将,手拿各种兵器,以一种强大的气势,手舞足蹈向鬼疫宣战。

第四单元永远的三峡

宏伟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有三峡百万移民的无私奉献,也是中国人民勇气和智慧的体现,更是综合运用当今世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结晶。三峡枢纽工程竣工以后,将彻底改变长江的面貌,瑰丽三峡与雄伟的大坝建筑珠联璧合,让你不由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巧和现代科技改天换地的神奇。

1956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视察工作期间,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的诗作,表达了修筑三峡水库的宏伟设想。《水调歌头·游泳》手迹

三峡寻梦

千百年来,峡江地区以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三峡人的生产生活、思想文化,利用三峡,修建水利工程,造福人民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创办了《建设》杂志,遂将《实业计划》发表。就在《实业计划》之“改良现有水路及运河”一节中,除阐述整治长江口至重庆间的航道,建设沿江港埠等航业问题外,便是长江上游的水利开发。后在演讲《民生主义》时明确提出利用三峡水力发电的设想。

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民生主义》,就明确说明是在

三峡建坝发电。

“象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比现在各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

孙中山《民生主义》

毛泽东在1 9 5 3 年1 2 月第一次考察长江时,把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林一山请进自己的船舱,详细地询问了长江流域的治理规划,探讨了治水大计。

1958年1月,他在中共中央南宁会议上委托周恩来亲自抓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同年3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成都工作会议,通过了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正式决定兴建三峡工程。“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一个彻底征服长江的宏伟蓝图在这位伟人胸中诞生了。

三峡移民精神

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库区百万移民,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民族大义为最高道义,自觉舍弃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顾全大局、舍家报国。

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

广大移民干部为了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要求,以移民为先、以移民为重,舍己为公、无私奉献。

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有关省市、中央部门在三峡库区建设和移民工作中,相互理解、倾力支持,万众一心、团结协作。

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广大移民和移民干部,在三峡库区建设和“重建家园”的实践中,不畏艰险、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奋发有为。

2002年末—2003年初,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感动中国”为主题,评选出了10位年度人物和一个特别贡献奖。候选人来自各个领域,但他们共同的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感动了整个中国。三峡百万移民因为“舍小家为大家”荣获特别大奖。“让三峡博物馆代表移民收藏这段历史,让三峡博物馆成为移民的精神家园。”2003年7月3日,三峡百万移民获得的“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特别贡献奖的奖杯和证书正式被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

三峡工程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中国对三峡工程连续进行了40多年的的地质勘测工作,最终确定三斗坪作为三峡工程坝址。三峡全长192千米,从工程地质学角度看,只有庙河至莲沱,长31千米,为火成岩——闪云斜长花岗岩,三斗坪坝址就位于这一江段。坝址的花岗岩,由地壳深处的花岗岩岩浆冷凝结晶而成。岩性均一,岩体完整,力学强度高;岩体透水性微弱;坝址属于一个稳定性较高的刚性地块。是适于建设混凝土高坝的坝址。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这项投资超过2000亿,工期达17年的跨世纪工程终于获得了“出生证”。为了充分发挥重庆市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并且有利于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的统—规划、安置,中央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请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按照我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三峡工程永久枢纽建筑物均为一级建筑物,要求按千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设计(洪水流量为98800立方米/秒),万年一遇洪水再加10%的标准进

行校校(洪水流量为124300立方米/秒)。抗震标准按比坝址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提高1度设防,即按Ⅶ度设防。

环幕电影厅

三峡风光壮丽雄奇,既有险滩峭壁,江流湍急的瞿塘,西陵又有幽深险峻,削壁临江,曲折沿绵40公里的秀美巫峡。宏伟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以后,将彻底改变长江的面貌,瑰丽俊美的三峡将与雄壮的大坝建筑珠联璧合,让你不由得不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巧和现代科技改天换地的神奇。为了更好的保存和展现三峡大坝蓄水前的三峡原貌,我馆兴建了全国第一座全周数字无缝环幕电影厅,该厅同时拥有多个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代表了环幕电影的最高水平,它将是我馆又一个新兴的亮点。

我馆环幕电影厅,观众厅直径18.3米,高12米,是全国最大的一个环幕电影厅,厅内银幕周长57.7米,高5.8米,是全国最大的一张银幕,而且,该银幕是使用的一张整料制作而成,没有拼接缝隙,使画面更加完美。观众厅外还设有长22米宽8米,近180平方米的观众休息厅。

该放映厅第一次在环幕电影中使用了数字放映机,这在全世界也是第一次。填补了国内外环幕电影技术中的一个空白。使环幕电影紧紧地跟上了世界电影技术的发展。正是数字化新技术的运用,该厅一改过去环幕电影放映机从银幕缝隙中间投射画面的传统方式,改为从银幕顶端向下投射影象的方式,通过数字技术纠正画面的整形失真,保证了画面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设计方案在环幕电影界也尚属首次使用。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真实完美的再现神奇三峡的秀丽景色。由于《大三峡》数字环幕电影抢在了三峡大坝二期蓄水前完成,及时抢拍到了许多珍贵的镜头,现在很多当时的景色已然悄悄地静卧在了水底江中,所以,影片拷贝本身就是一个极其珍贵的文物资料。

数字电影机在环幕电影中的使用为日后运行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首先,在节目拷贝方面,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传统的胶片放映机拷贝,在放映过程中由于机械的磨损,和强光照射,以及温度、湿度及载体基质的老化等原因,放映300场,放映效果就会明显地下降,1000场后,拷贝即报废,必须从新洗印新拷贝。资金重复投入,费效比低下。其次,传统胶片放映机在放映中各种划伤,坏损不可避免,而九台机器中任何一台机器的拷贝出现坏损需要修复或剪接,其他机器的拷贝就必须准确地找到同一帧画面进行修复或剪接,操作相当烦琐,而已影响节目的完整性。而采用数字放映方式后,拷贝的复制简单而且不存在洗映质量问题,在放映质量方面,理论上第一场的放映质量、画面效果可以保持到以后的所有的放映场次之中,保证了映出效果。而且,数字设备的使用,简化了机械设备的机械保养,片道清洁等大量的维护工作,解放了人力资源,把操作人员的数量降低到了最少的水平。

博物馆解说词

山东巨野金山省级地质公园 博物馆解说词 (2015年1月10日) 大家好,欢迎来到山东巨野金山省级地质公园博物馆参观指导工作。 (站在博物馆院内副碑前解说金山省级地质公园概况)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金山西坡山脚下,我的左手边就是俗称泰山、驿山娣妹山的菏泽大地平原孤峰—金山。金山本名神农山,五千年前炎帝之居,周武克商,封炎帝后于焦,神农山为焦国之镇山,后因汉隶校尉鲁俊凿石得金,神农山更名为金山。金山现有两个山峰,南峰和北峰,北峰为最高点,海拔133.2米。 金山虽小,资源丰富,集自然景色、人文景观与众多地质遗迹为一体,除独具特色的金山圣水、野牡丹等自然景观外,还有久远而动人的秦王李世民东巡避暑、金牛拉金砘子的神话传说,众多的历代碑碣、石壁诗文情名扬古今,盛大的金山古庙会等人气旺盛;山上地质遗迹点(群)多达28处,其中属于省级保护等级的5处。 金山省级地质公园于2012年9月开始规划建设,2014年10月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同年12月省国土资源厅批准揭碑开园。公园占地总面积0.54平方公里,含概金山和红土山两个园区。我们现在所在的是金山园区,红土山园区位于金山南500米处,两山南北对望,从北到南,金山北峰、金山南峰、红土山天桥和红土山主峰连成一条中轴线。 (站在博物馆门前牌扁下解说博物馆概况) 金山省级地质公园博物馆始建于2014年6月,2014年10月建成,占地总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220平方米,影视厅面积160平方米,办公室面积120平方米。是目前我市唯一一处,矿石标本、生物化石标本陈列室,地

学科普教育基地。 (原地不动,简介博物馆参观路线及参观内容).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进馆参观路线及注意事项。进入馆门右转逆时针走,参观矿石和生物化石标本及展板说明,绕一周后观看展厅中间的金山地质公园电子沙盘演示,然后上二楼操控室,参观金山省级地质公园网站和数据库演示,最后在二楼影视厅观看金山省级地质公园影视片及地学科普教育片。进馆后希望大家不要喧哗、不要抽烟。下面请大家排队有序进馆。 (进馆逆时针绕展示厅一周,边走边解说) 2012年9月,经过巨野县人民政府申请,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巨野金山正式获得第八批省级地质公园建设资格,标志着菏泽第一个省级地质公园开始规划建设。按照《山东巨野金山省级地质质公园规划(2013—2025)》总体目标,截止目前,省、市、县三级总投资1000余万元,保证了金山近期目标的全面完成,下一步即将进入中期目标建设阶段。 5.2亿年前的这里,曾是汪洋一片,金山地区被浅海侵没,属陆缘海范畴,之后,又被较深海域覆盖,属陆表海范畴,这样经过了数次海进海退过程,形成了集构造、沉积、古生物及岩溶为一体的地貌景观。依次沉积的九龙群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三山子组岩层及红土山崮山组中大量的三叶虫化石的发现,为这一时期金山地区曾处于海洋环境提供了佐证。 4.1亿--2.5亿前间,金山沉积又形成了海相煤层和陆相煤层,隆起的金山遭受冲刷剥蚀,煤层没有得到保留。 248万年前,进入了第四纪,羊河栏组、山前组、平原组的冲积地层逐渐形成,金山地区才变得生机盎然。 今天,金山地区是菏泽冲积平原区唯一有岩石出露地区,大地构造位于鲁西地块“菏泽—兖州隆起带”“嘉祥凸起”的西部边缘,深部基底为18亿年前形成的变质岩群,即“泰山群山草峪组”岩群,出露岩层东部为寒武世岩层,西部山顶部为奥陶纪

揭西县大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解说词分析

揭西县大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解说词 重要地理位置及光辉革命历史: 地处大北山区的揭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大北山属莲花山脉的中段,位于韩江上游的梅江、琴江之南,处在揭阳、丰顺、兴宁、五华、陆丰的边界。纵横约60公里,西北方向和梅县的九龙嶂、铜鼓嶂连绵相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早在1922年彭湃在海陆丰开展农民运动,对揭西地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广东区委、军委书记周恩来带领东征军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五华县委书记古大存在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下到大北山开辟革命根据地,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和建立农会,组织赤卫队,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潮汕地下组织在这里建立广泛的秘密活动据点,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活动基地; 解放战争时期,潮汕地委把大北山作为潮汕军事斗争的中心战略据点,以大南山、凤凰山为战略支点,以南阳山、五房山为转动点,建立梅花形革命根据地,潮汕人民抗征队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二支队司令部、潮揭丰行委、潮梅行委(辖揭阳、南山局、潮安、汕头、梅县等地十七个县市局)、中共潮汕地委、中共揭阳县委、揭阳人民行委会等党政军机关都设在揭西地域,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汕头地委机关报《汕头日报》的前身《团结报》社在大北山创刊,后方医院等机关也都设在大北山。 布局: 大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根据场地和资料实际需要划分为四大篇章: 第一篇章:昔日大北山;(分布在第1~8展厅) 领导、揭西籍将军、名人题词(分布在第9展厅) 第二篇章:今日揭西;(分布在第10、11展厅) 第三篇章:翰墨雅韵颂北山。(分布在第13、14展厅) 第四篇章:廉洁揭西(分布在第12展厅) 第一展厅起: 昔日大北山:主要展出自辛亥革命以来有关大北山的辉煌革命历史。 按时间分四个时期: 1、大革命时期(1919.5——1927.7);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 3、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4、解放战争时期(1945.9—1949.9)及解放后

洛阳博物馆讲解词解析

河洛文明展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丘陵地区,属黄河流域。古时人们将山南水北的地区称之为“阳”,洛阳正是恰好处于洛水之北、邙山以南而得名。 从入口处一直延伸到前沿的中轴坐标线上,就向我们展示了曾经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王朝,它们依次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在洛阳建都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多年,可以说,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之一,有“十三朝古都”之美誉。 我们面前看到的这一幅河洛地区古代都城形势图上,沿洛河东西绵延三十公里的范围内,依次分布着偃师商城遗址、夏都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和东周王城遗址,它们的分布范围如此之密集,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在史学界有“五都荟洛”之称。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这样由衷的称赞过“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河洛文明展——史前部分 现在让我们走进展厅来感受厚重的洛阳历史文化!我们首先看到的第一个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距今约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是1959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它长2.4米,保存得十分完整。属于生活在距今5万——20万年前纳玛象的象牙化石。在它的旁边还有一截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化石,以及鸵鸟蛋和水龟化石,证明在远古时代,洛阳地区生长着高大的植被,生活着各种动物,非常适合原始人群在这

里进行采集和狩猎等生产活动。我们在洛阳北窑旧石器遗址发现了距今30万年前的砍砸器、刮削器等,证实了早在十万年前,洛阳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大家从这些砍砸器、刮削器中可以看到这些工具很路边的石头没有太大的区别,旧石器时代劳动工具的特点就是通过简单的砍砸用于平时的劳动,劳动工具的加工相对简单。 在这边我们可以看到一具非常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是1994年在南昌路中亚大饭店出土,经复原长5.7米,高2.8米。古菱齿象躯体雄伟庞大,两根门齿粗壮,生活在距今3到5万年前。 裴李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早期文化,因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属于距今约8000-7000年。石磨盘和石磨棒为代表性器具,它们是进行粮食加工的工具,为粮食、谷物脱壳使用的。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5000-7000年,仰韶文化是原始社会由繁荣走向分化、逐步趋向文明社会的时期。 当时制陶工艺已相当成熟,流行泥条盘筑法和彩陶制品。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艺术形式。 伊川缸(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展柜里摆放的几个大约半米高的筒形的缸,它们大多圆唇外卷,大口深腹,底部则是平的,缸体上绘有不同样式的花纹,看上去像制作粗糙的工艺品。可别小看这些不大起眼的缸,它在文物界可是大名鼎鼎,有着自己专有的名字——伊川缸。缸的底部有一个小指粗的小洞,是瓮棺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伊川缸因1959年首次在伊川县发现而得名。为仰韶文化较为典型

大唐西市博物馆讲解1

大唐西市博物馆讲解词 (一)大唐繁华留胜迹 ??西市遗址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大唐西市博物馆参观游览。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在唐代长安城西市遗址上建设而成的中国首座民营遗址类博 物馆,占地15亩,建筑面览2.0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0.8万平方米,其中遗址保护 面积2500平方米,藏品达到20000余件,游戏是出土的文物和馆藏文物两大部分构 成。 (展陈总体介绍) 我馆陈列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和特别展览四部分构成。专题展览为 丝路百工体验展,临时展览为不定期展览,特别展览为个人藏品。基本陈列以西识别出 土和馆藏文物为主,再现唐代西市的繁荣风貌和隋唐盛世的商业道德风范,使我们在 了解西市历史的基础上勒戒丝绸文化和唐代的商德遗韵。 现在占线我们眼前的是一楼遗址大厅,他被誉为"西安国际客厅",此后各种历 史、艺术、民俗、藏友收藏类的临时展览、特别展览将会在此轮换展出,常看长新。 一、唐长安城坊结构图 在我们前方的地板上看到的是唐代长安城的城坊结构图。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 的基础上而建,面积83.1平方公里,是我国古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隋唐坊制 度是将贸易区和居住区分开,然后实行统一管理。长安城从一开始就规划了巨大的市场, 分别在朱雀大街的两侧,这就是东西两市。其中红色区域就是我们所在的大唐西市。西市 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约今天的1600亩。相当于两个半天安门广场。西市市内 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街各两条,平行交叉成"井"字型,将西市分成九个区域, 俗称九宫格。西市街宽约16米左右。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楼遗址大厅的宽度。因西市 连通着西去丝绸之路的金光门和开远门,除了为百姓提供日常所需外,周围聚居着来自丝绸 之路的胡商,更有酒肆、邸店等场所,成为了当时的国际货物贸易交流集散地。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于1959、1960、2006 年对西市遗址进行了三次重点考古发掘,获得重要发现。这对了解唐长安城商业和手工业, 对探索唐长安城都市生活面貌有很大意义。200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被正式补充到丝路 各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名单之中。陕西佳鑫集团出巨资支持了考古发掘,并舍弃 商业利益,投资2.1亿元建设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为民营资本从事古遗址保护树立了典范。) 二、丝绸之路地形图 在大厅的有墙壁上方我们看到的是目前国内文化信息量最大的丝绸之路地形图。 首先,"丝绸之路"是以运送丝绸为主的商路,这是它命名的主要理由。据专家考证, 早在2000年前,罗马贵族就偏爱来自东方中国比黄金还珍贵的丝绸服饰,直到汉代,丝绸 都只有中国出产,这大大刺激了丝绸之路的发展,欧洲的黄金源源不断的沿着这条路流入中 国的汉地,汉朝因此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早有企及的黄金时代,丝绸成了那时世界上最有影 响力的商品,听到这里,您可能会明白,将一条商路以丝绸命名而不是其他商品的缘由和 基本而牢固的内涵。 "丝绸之路"有几条大致的路线,张骞两次凿空西域,形成了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 这幅示意图上主干线的中路即为张骞当年行走的路线。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跨过黄河到 甘肃武威,进入河西走廊,再沿上千公里的河西走廊到达敦煌,这是河西走廊的西端。也是 丝绸之路中国段一个重要的节点。说它是节点,是因为在敦煌大路被分成两条,向西北方向, 出鼎鼎大名的玉门关进入新疆境内,沿天山山麓也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沿,到高昌即 今天的吐鲁番,再到龟兹即今天的库车,然后到疏勒即今天的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到

博物馆导游词

博物馆导游词 今天我将陪同大家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它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其中陈列大楼面积30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馆内藏有历史文物2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0余件,国家级文物16件.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盛楚时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时竹简,历史名人字画,陨县猿人,长阳人齿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铜编钟,越王勾践青铜剑,吴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图等珍品举世瞩目.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市建筑规模最大,馆藏最多的博物馆.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省博的入口处,湖北省博物馆这几个馏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题写的.大家请看那边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编钟陈列馆,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器陈列馆.想必大家都非常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我们不妨先去参观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够的时间再来欣赏编钟音乐.大家请随我往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了今天主要参观的一个展厅,曾侯乙墓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椁(guǒ)室模型,它分为东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个门洞是用来连接各室的,其形制有点象我们现在住房的三室一厅.东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铜礼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铜编钟就是

从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馆,北室放有兵器,车马器,竹简等. 曾侯乙墓是凿石为穴的竖穴式墓葬.整个墓室东西长21米,南北宽米,总面积220平方米,据残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约为13米,这与同时期的墓葬相比规模是较大的. 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谁呢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共发现了‘曾候乙’三个字208次。所以我们断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请看这个,它是根据墓内头骨制作的墓主复原像,我们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约4243岁的男性,其颅骨特征与中原商代人种特征最为接近。 接下来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鹤。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鹤身和鸟翅膀组合而成的是人们想像中的一种仙鸟。它出土时在主馆的东面,头向着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领墓主人的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保佑吧。它的铸造工艺考究,头颅和鹿角镀金装饰,脊背和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但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已经不能再见它的光彩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它独特的造型想像出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 请大家随我继续往前走。这里陈列有许多当时贵族们吃饭用的食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古代食器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它不仅仅是食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礼器。先秦时期人们对鼎是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邸

博物馆(30分钟解说词)

中国养蜂学会武汉蜜蜂博物馆 (30分钟解说词) 大家好!欢迎您参观华中农业大学康思农蜜蜂文化馆。本馆经过康思农企业十年资料的积累,三年的制作与建设,于2008年落成并对外开放,并被中国养蜂学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养蜂学会武汉蜜蜂博物馆。本馆主要向大家展示蜜蜂的1.3亿年生物史、5000年文化史,3000年医学史和2000年的饲养史。 本馆共分七个展室: 第一展室蜜蜂的起源与生物共存 蜜蜂起源于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比人类的出现早1.28亿年。蜜蜂是与人类生存条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性昆虫,原始的野生蜜蜂生活在森林里、草丛中、悬崖上。随着对蜜蜂及蜂产品进一步认识,人类开始训化饲养野生蜜蜂,从而出现了养蜂工具,这是康思农收集的具有270年历史的蜂桶,这边还有1亿年的古蜜蜂化石和恐龙蛋化石。“不死不生,不生不死”、地壳运动、恐龙灭绝,而蜜蜂却生存、繁演至今,与植物长期共存。蜜蜂集天地之灵气、汇自然之精华,给人类带一个取之不尽的甜蜜源泉,它让人们充满青春的快乐和健康的幸福。 第二展室世界养蜂业及中国养蜂发展史 我国秦至西周时期,就有养蜂历史的记载。19世纪末,我国开始引进西方蜂种和活框饲养技术,大大地提高了蜂群数量。现在中国大陆养蜂800万群,蜂产品产量及出口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而湖北

贸易量排在全国第一位、第二位。现代养蜂方式主要分定点养蜂及转地养蜂,这两种方式康思农企业都具备。我们有24个联合养蜂场在全国各地转地作业。我们还帮助神农架申报了一个国家级中蜂保护基地项目。世界养蜂业与中国养蜂业经过了相似的历程,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越南的养蜂业特色。越南在收获蜂蜜时,蜂农喜欢召集村中居民共同用长长的吸管象蜜蜂采蜜一样品尝着蜂蜜,以此享受丰收的喜悦与甜蜜的生活,祈祷幸福吉祥、健康长寿。 康思农企业张新军董事长出访过台湾、英国、法国,同各国友人进行过友好交流。这是张总从台湾带回的一系列台湾蜂业的照片。 第三展室蜜蜂生物学与趣味知识 蜜蜂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由3对足,2对翅膀,1对触角,1对复眼组成。通过可伸缩的口器吸取花蜜、采集蜂胶,通过王浆腺、蜡腺、毒腺分泌王浆、蜂蜡和蜂毒,一群蜂由蜂王、几十只雄蜂、上万只工蜂组成。蜜蜂一生有四个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蜂王、雄蜂、工蜂)。蜜蜂王国有很多趣闻和奥秘,蜂人穿蜂衣就是利用蜂王信息素的原理,首先将蜂王囚在表演者身体各部位,蜂王散发信息素吸引工蜂围绕在它身边,就像穿上蜂衣。蜜蜂舞蹈是蜜蜂特殊的语言,当侦察蜂发现蜜源就通过跳8字舞和圆圈舞将信息传递给其它工蜂。这里是蜜蜂飞行婚礼的灯箱展画:蜂王一生只飞出蜂巢2次,第1次是试飞,第2次处女王交配,她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处女王飞出蜂房,几十只乃至上百只雄蜂追逐与之交配。蜂王会与20多只雄蜂交尾成功,交尾后雄蜂坠地而亡,故有人称蜂王的婚飞可谓

地质博物馆讲解词 三

地质博物馆讲解词三 地质博物馆讲解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当您进入华蓥山地质博物馆,首先就必须要穿过一条长7`2米的遂洞,这个遂洞将会带给位走进神气的地质时代,在遂洞中我们还设置了6个圆形的凸摸,分别展示了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经典景色。上面设置有3束灯光,形似天窗。 而本馆共设置了前言、交通区位、区域概况、公园简介、典型的岩溶地貌、构造地质遗迹、地质剖面、水体景观、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古生物、建设历程、结束语等12个展区;触摸查询系统、动画播放、断裂褶皱互动。 一、通展区 本展区主要介绍了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网状关系,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是周边地质公园中离高速路最近的一个,距离高速公路只有17公里。 二、域概况展区 本展区主要对公园内径、纬情况、地质、地层水文、气象、社会经济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地层概况:公园地层区划属于扬子台地、出露地层单位,主要有寒武----奥陶系娄山关组、二叠下统梁山关组、三叠系飞仙关组等。区域岩性主要为碳酸盐间夹碎屑岩。岩层总体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特殊的岩石是区内地质遗迹景观形成的基础。而华蓥山复式背斜及华蓥大断裂对区域地质演化历史中有决定性作用,是园区地质遗迹形成的主要地质构造背景,其科学研究价值极高。 三、园见简介展区 共设置了5快凹形等位展板,其中一块展板就是对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概况进行了介绍。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处四川盆地东缘,华蓥山脉中段,面积116平方公里。共包括了石林景区、天池湖景区、小山坝景区、岩溶洞穴景区。 1、景区位于公园东部华蓥市和邻水县交界的高登山,面积21平方公里,以富集的生态资源和石林景观为主。 2、池湖景区位于公园北部天池镇境内,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公园内重要的导性地质景观之一。 3、山坝景区位于公园中西部双河街道办事处境内,面积约24平方公里。 4、溶洞穴景区主要露出二叠系石灰岩地层,岩石节理、断裂发育。在构造、气候等影响下,石灰岩溶蚀作用强烈裂隙,不断增大并演化成底下洞穴。 四、型岩溶地貌展区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陕西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待古代人们生活的模样和文化。下面是学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参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篇一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古城西安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员XX。有一句话这么说,“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文物甲天下”。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具有“古都名珠,华夏宝库”之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的西北侧,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它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的遗愿作为国家715重点工程而建,由张锦秋女士设计,是一座仿唐建筑,再现了大唐时期恢弘大气的时代特征。在建筑布局上,体现了“中央殿堂、四隅重楼、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特点,整体给人以古朴凝重、典雅大气之美。 陕西历史博物馆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大部分。馆藏各类文物37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59件,国宝级文物18组,主要有青铜器、历代陶俑、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四大主题。 我们今日参观的是它的基本陈列。基本陈列以时间为序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展段。系统地展示了陕西自蓝田猿人到鸦片战争的发展历程。

进入序言大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唐代的走狮和一组黄河、黄土高原的巨型雕塑。眼前这座走狮,既有东方的雄浑厚重,又有西方的瑰丽神奇之美,堪称东方第一狮。衬托狮子背景的是奔腾不息的黄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黄土高原则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它们是陕西人和陕西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这个序言大厅以无言之序实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陕西古代史陈列的第一个展段—史前史。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它是1964年科学工作者在蓝田公主岭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距今约有115万年,蓝田猿人是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人类就是由此蹒跚站立起来,书写了属于人类的文明。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距今约50006000年,人类进入了仰韶文化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遗址中最为典型和较完整的一处遗址,半坡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器,这些器皿的形状、色彩和用途各异,著名的有人面鱼纹盆、尖底瓶等。人面鱼纹盆是半坡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史前史展段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以农兴国、以礼定邦的周文化展段,这里的周包括周民族、周方国和西周王朝。 周人的先祖姓姬,名弃,他曾在关中大地上教民稼穑,数艺五谷,开创了中国的原始农业。公元1046年,西周定都陕西,由此开创了陕西作为中国14个王朝都城的序幕。周人依托富饶的关中平原和改良的政治制度创造了奴隶社会最鼎盛的时代。琳琅满目的青铜器是这

参观茶文化博物馆解说词

参观茶文化博物馆解说词 欢迎光临中国茶文化博物馆。 大家首选看到的是本博物馆的主题雕塑,它是由石板、茶叶和球状茶饼组成的一个眼睛造型,在这个造型的背后,是一棵云南省的已存活了两千多年的古茶树的模型。透过这个眼睛造型的瞳孔,我们将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漫游,会得到一本大部头著作的详尽解读。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我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同样,伴随植茶、制茶、品茶而形成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丰富多彩、悠久厚重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唐代“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意思是早在神农氏时代,人们就采茶树叶作饮料,到了周公时候就有记 载。这说明中华民族已有四五千年喝茶的历史了。这一幅古书上的插图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神农尝百草的情况。 这是距今有近三千年历史的铸有“茶”字的西周时代的金文的拓片,说明到了商周时期,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经成为日常饮料。图中所示的是当时的文人们聚会时饮茶品茗的生动场面。 大家一定注意到三幅图上的这六个大字,根据汉语拼音,我们会很快读出它们依次是:

它们分别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对茶的不同称呼。到唐代,统一为茶字。通过一个茶字的演变,会很明确地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茶及茶文化发展的轨迹。 茶叶从最初作为药材饮用,以及西南地区各民族的一种独特的食物,到唐代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饮茶风气已普及到全国。由于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茶的种植,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经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很大。唐代是中国饮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茶也成为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始于宋代,以至于身为一国之君的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深入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一书,对茶的产制、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由于茶已渗透到当时人们生活中,与茶有关的诗词出现在许多著名诗人作品中,如苏轼、陆游都曾写过有名的茶诗。宋代的画家们也绘出了许多反映茶事的绘画作品,如流传至今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反映当时首都汴京临河的茶馆的景象。以及其他一些作品,都是宋代茶文化中的珍宝。 元代由于受到蒙古的入侵和残酷统治,中原及江南的茶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一)大唐繁华留胜迹 ——西市遗址 西市遗址位于唐长安城中部偏西,在今西安城西南一公里多的糜家桥与东桃园村之间。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经1959年、1960和2006年三次考古发掘,目前已大致廓清其基本情形。 西市约占唐代城坊的两坊之地,合今1600亩。市内有四条主要街道,还有两条与西市东侧永安渠通连的水渠及多条排水支渠。考古发掘证实:唐代西市建筑密集,人口众多,水陆交通便利。 遗址一: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 西市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31米、东西广927米,埋藏于现今地表下1.8-2.5米处。市内有南北向与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由此形成西市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四街交叉成“井字”形,街道宽约16米。四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将整个市内划成九个长方形版块,每个版块四面临街,街面遍布店铺,商家数以千计。 遗址二:东北“十字街”北侧石板桥遗迹 2006年,曾对西市东北的“十字街”进行过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街之北侧发掘出一处桥梁遗迹:此桥东西长 5.5米、南北宽1.75米,是为“十字街”北侧东西向路沟上部供行人通行之用的“石板桥”,亦为此处之过水涵洞。石板桥的石板间用铁卡固定,下部有石条或石板支撑。其做工考究,结构牢实。 遗址三:排水沟道遗址 在西市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土筑和砖砌两类排水沟道。土筑水沟

时代较早,沟宽0.3米,沟壁贴有木板,板外竖有立柱,以防沟壁坍塌。砖砌水沟时代较晚,系早期沟道改造或移位而建,沟底约1.1米,沟口残存1.2米,沟深0.65米。唐长安城八水环绕,引水入西市,既通水运,又解决了供水问题,这是西市繁荣的基本条件之一。 遗址四:古井遗址 在2006年的考古工作中,发现唐代永安渠流经西市东部,当系西市用水之主要来源。在大部分坊址中,多发现水井遗迹,分吃水与窖水两类。井深4-6米,直径约1米,砖砌井壁。另发现有楔形石构件,应是石质井台构件。 遗址五:道路与车辙遗迹 在西市南大街东端路南发现上中下三层路面。第三层路面距地表1.8-2.7米,属盛唐时期。路基填石子后经夯打,极为坚硬,路宽16-18米,车马道宽14米。路两侧各有一条宽30厘米的明沟,其外侧又有1米宽的人行道。在路面上发现若干条车辙遗迹,宽度约为1.3米。发掘的道路如此坚实,车辙如此明显,足见当时西市交通繁忙的盛况。焦木: 唐代末年,社会动乱、群雄纷起,长安城不断遭到火灾和战乱的破坏,公元904年,朱温劫持唐昭宗东行时,拆毁长安的建筑,将木料投入黄河送往洛阳,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从此灰飞烟灭,西市也未能幸免于难。您看到的这些焦木便是西市经受火灾之后遗留下来的。大石臼 具体用法是将稻谷放入臼中,用石杵不断捶捣把稻谷外壳去除,

市博物馆 解说稿(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展览馆(讲解词) 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泸州市博物馆。泸州市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本馆的各类藏品达4000余件,在同级博物馆中处于领先地位,是泸州市精神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和泸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工程。泸州博物馆展厅包括:一楼,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展览馆;二楼,中国蒋兆和艺术馆;三楼,泸州历史文化陈列馆。我们首先餐馆一楼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展览馆。它是全国10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唯一的名城专题性博物馆。 2走进大厅,大家首先看到的是我身后的这个比原件放大25倍的明代麒麟温酒器仿制品,它高1.2米,长1.5米,质地为青铜,在我国出土的酒具中尚属孤品,也就是说我国的温酒器中以麒麟为造型的温酒器仅此一件,它是我们泸州酒魂的代表。 3在大厅的左右两侧是漆板描金图,是以中国传统白描的手法,用流畅的线条勾画出我们酒城泸州从宋代到清代经济繁荣的盛景。我们首先来看这幅《酒城图》。它是酒文化的缩影,它描绘的是在南门外“商务街”繁荣的盛景,我们从这口龙泉井就可以看出这幅图所画的位置就是我们现在的“国窖广场”营沟头一带,这幅图展现的是我们泸州商贸的壮丽观图。 4右面这幅《城下人家水上城图》是号称清乾隆年间“巴蜀第一才子”,四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张船山(问陶)的一幅诗意画,从这图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中的意境:“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旗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泸州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沱江下游重要的水码头,自宋以来商贾(gu)云集,经贸繁荣,也使我们看到了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泸州经济繁荣盛况。 5接下来我们将步入历史古城厅。历史古城厅是以泸州的历史沿革和境内名胜为主题设计的。这四块展板可以说是我们泸州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从夏商时巴子国的割地,西汉景帝六年建江阳县,到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升为泸州府。在历史大事记里,有这几件是值得一提的。东汉时,泸州是著名的产盐地。唐代制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宋代,泸州酒业兴旺,泸州酒业兴旺,宋神宗熙宁十年,全国每年征收商税10万贯以上的城市就只有26个,其中就有泸州。当时泸州城内就设置6个“务”负责征收商税,其中就有两个是“酒务”,当时泸州缴纳酒税与成都、重庆鼎足而三了。元代,泸州已酿制成功了第一代老窖大曲酒,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曲酒。清代,川南经纬学堂的创办,使泸州成为川南革命的发祥地。1949年12月1日——3日,;泸州全境解放,1950年7月15日,;泸州市政府正式成立。泸州的城市建设就从这里开始突飞猛进。 6这是泸州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神臂城。它建立在海拔250米——300米的神臂山上,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米,它就象一只强有力的手臂伸入江中。至今这里仍保留了比较完整的东城门,全国最大的玄武造像。7大家转一下身在这里展柜里大家所看到的是一棵摇钱树。摇钱树又被称为“神树”,在四川这类文物出土得比较多,最典型的就是三星推的神树。我们这课神树是在1987年修建长江大桥时在南岸的东汉墓中出土的,由于原件残损的已十分厉害,我们根据原件制作了复制品。它高有1.52米,质地为青铜,顶上为朱雀造型,象征着太阳神,阳光普照大地。树枝和树叶由东汉时期的五铢钱币组成,底座为两只怪兽交替重叠,象征着守护和生育繁殖的意思。摇钱树只有在东汉时期才出现,它表明在东汉时期,;泸州的商业经济已比较发达,人们相信“钱能通神”的信仰了。东汉以后,这类陪葬品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8后面这个展柜中展出的是近年来在我们泸州出土的汉代陶俑,这个说唱俑,面带微笑,它的出土表明在汉代,; 泸州已出现说唱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这些陶俑中最为珍贵的就是这个对吻的情态。它表明,接吻不是“舶来品”,汉代的泸州,人们的思想是比较自由开放的。 9现在要为大家特别介绍的就是这块江阳汉阙,它是我们泸州唯一保存下来的汉代石阙。比雅安的高颐阙还要早114年。这块石阙的正面和背面都刻有文字,左右两边为青龙和白虎的造像。我们来看看它正面所纂(zuan)刻的文字是:“永元九年七月己丑,犍为江阳长,王君平君,字伯鱼”这是江阳名称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一件实物。在我国,有字的石阙是非常少见的,而我们这块石阙文字就达到了129余字之多,这在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 10我们泸州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宋代石刻艺术博物馆内有我市境内最大的一尊道教神仙摩崖石刻造像。 11福宝古镇是我市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川南民居式古镇建筑。 12泸县玉蟾山上的大型摩崖石刻造像是全川最大的摩崖石刻像群。在山上还有另外一道风景,那就是水墨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大型浮雕。 13叙永春秋祠的木雕艺术极为精美,是在南方保存最为完好的宫廷式建筑,它的雕刻艺术被王朝闻先生誉为“川南木雕石刻艺术上的桂冠”。 14在我们泸州有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处是龙脑桥。它修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它的八个桥墩中间四头是四头龙,分别往两边是青狮和白象,再往两边是麒麟。龙口中衔着石珠可以自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精选.doc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精选 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参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1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位于陕西西安市内的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 大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的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大多为汉唐文物,对于看惯了明清文物的爱好者来说,是一大特色。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青铜器、唐代墓葬壁画、历代陶俑、历代陶瓷器、历代建材、汉唐铜镜、金银玉器、历代货币。 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非常丰富。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五祀卫鼎。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 青铜器 已登录注册的有39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为典型的商

周青铜器,许多器物(如多友鼎、师献鼎等)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造型较为典型的有先周凤柱受、西周牛尊、它较、战国鸟盖部壶和汉彩绘雁鱼灯等。 唐代墓葬壁画 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后从陕西关中地区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是反映唐代社会的重要形象资料。 历代陶俑 已注册的有20xx多件。藏品时代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质地有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艺术形象有文武官员、甲士侍卫、男仆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镇墓兽和马、骆驼等各种动物。 历代陶瓷器 已注册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汉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窑青瓷等。器物种类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历代建材 已注册的有10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两周秦汉,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种类有陶制的瓦、瓦当、砖、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属建筑构件。 竹节熏炉汉唐铜镜 已注册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样,图案精美。有些还铸刻着吉祥语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讲解词 亲爱的观众朋友,欢迎您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 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带着自己的家人几经辗转从甘肃同谷来到成都,暂时居住在浣花溪旁的古寺。第二年春天,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在风光秀丽的浣花溪边,建起了茅屋,取名“草堂”。杜甫在这里前后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段时间是一生漂泊的诗人度过的相对安稳的日子。在杜甫留下的240多首草堂诗歌中,有大量歌咏自然、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诗作,也有不少忧国忧民、富于现实意义的篇章,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处。1961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如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所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渐渐荒芜。到唐末,诗人韦庄沿浣花溪畔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为纪念杜甫,他重建了一间茅屋。成都杜甫草堂遗址由此得以被确认。从此以后,历代对草堂进行过十多次培修、重建,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两次规模最大。这两次重建,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础,并流传至今。 1正门 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 正门前的照壁,粉壁青瓦、庄严肃穆,与外界形成一道屏障,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感。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大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桥头送费祎出使东吴,因感于费祎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遂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得名。清代曾重修。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龙爪堰一带,绝非今天百花潭公园一带的江面。杜甫所营建之茅屋,正好位于万里桥的西边,古百花潭的北边,两句诗十分精当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与今天草堂的位置完全吻合。据此,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身临其地的这座闻名海内外的杜甫草堂,就是在当年诗人故居的遗址上重建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流经草堂正门的是风景秀丽的浣花溪。在唐代的时候,浣花溪江阔水深,能行大舟,两岸农田阡陌,风景宜人。杜甫诗句“窗含西岭

博物馆讲解词原始

延庆地质博物馆讲解词 欢迎各位来到延庆地质博物馆参观,我是博物馆讲解员**,很荣幸给各位提供讲解服务,希望各位在此度过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延庆地质博物馆是一座集地质科普、延庆地质遗迹、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性博物馆。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展品300余件。正如这边平面导览图所示,全馆分为六个展厅,一层的序厅、地球科学厅、地质遗迹厅;二层同样有三个展厅,地质遗迹和文化遗产厅、地质遗迹国际对比厅、今日延庆厅。 第一展厅——序厅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序厅。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幅大型水幕浮雕,流动的水帘和浮雕相结合,展现了延庆山水动人、风景如画的景象。它以龙庆峡为背景,著名的八达岭长城为衬托,恐龙身影隐现其中,展现了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的三大亮点,同时也突出了博物馆的布展主题——燕山之魂。 这边是信息服务台。地质博物馆是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的浓缩。通过这个电子沙盘,大家可以直观地了解延庆地貌特征和地质公园园区范围。 延庆位于北京市西北部,距市区74公里。它东邻怀柔,南接昌平,西部和北部与河北省的怀来县、赤城县接壤,是一个北东南三面环山,西临官厅水库的小盆地。全境平均海拔500米左右,海坨山为境内最高峰,海拔2241米,是北京市第二高峰(第一高峰是位于门头沟区的灵山:2303米)。县域面积2000平方公里,辖4乡11镇,人口约31.7万。这里气候冬冷夏凉,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比市区低约4℃,是著名的消夏避暑和冰雪旅游胜地。

那么,坐落在其中的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由四个园区构成,分别是西部的古崖居园区、龙庆峡园区,东部的千家店园区,以及南部的八达岭园区。整个园区面积620.38平方千米,几乎占了延庆县域面积的三分之一。 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特点突出,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的多样性。古崖居和八达岭长城园区是地质遗迹和文化遗产完美结合的典范,龙庆峡园区是北方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千家店园区有恐龙足迹和硅化木化石,它们都具有国际对比意义。总体而言,延庆世界地质公园是一座集构造、沉积、古生物、岩浆活动及北方岩溶地貌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这边播放的是地质公园的宣传片。 第二个展厅——地球科学厅 这个展厅主要讲述了宇宙的起源、银河系的形成、太阳系和地球的相关知识。 宇宙的起源,科学家比较认可的是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这次大爆炸之后,出现了恒星、行星和生命。 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它是一个包括大约1000亿个恒星和大量星云的漩涡星系,其直径约10万光年,以低速旋转。 这边有陨石的标本,大家可以看一下,陨石是来自星际空间的物体飞进大气层后没有完全被烧毁的部分落到地面形成的固体颗粒,所以说它是天外来客。陨石按含铁量分为三大类: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至今发现最大的陨石是1920年在南非发现的,重约50吨。 为了使大家更直观的了解宇宙大爆炸和星系的形成过程,这边播放的是宇宙大爆炸和星系形成的影像资料,大家可以观看下。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词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皖西烈士陵园)解说词 导游指南:概况介绍,旅游线路: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大别山革命文化馆——辉煌历史——将军摇蓝——浩气长存——红韵流长。 各位来宾,欢迎你们来六安参观考察,在进入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之前,请允许我将纪念馆所在地——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作一简单介绍。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总面积为135000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约90000平方米,水面面积约45000平方米。陆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北侧的30000平方米地均为六安市人民政府旧址,经改造后建为人民广场;南侧的60000平方米地块为原皖西纪念馆区,现已改造成集纪念、休闲、健身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公园分为纪念活动区和休闲区两个功能区。纪念活动区包括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广场和纪念像(许继慎)广场;休闲区包括环园道路、景观道路及12个小广场,园内绿化覆盖率达85.5%。如今,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已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处处欢歌笑语,尽展兴兴向荣之气象。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国家AAA级景区——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前身为皖西烈士陵园)。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六安市中心风光旖旎的九墩塘畔,是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的核心景点。始建于1952年,是安徽省建国后兴建的第一所陈列全省各地著名烈士褒扬场所。陵园占地108亩(水面40亩),三面环水,风景秀丽。原建有烈士纪念

塔,烈士铜像,烈士纪念馆,皖西籍108位将军事迹陈列馆,悼念广场,纪念亭等设施。建国后征集、收藏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和史料。中央领导和国际友人,国内名流也曾先后在此瞻仰和题词。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烈士纪念馆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1991年以来,先后被民政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南京军区政治部、总参合肥炮兵学院、武警安徽省总队、皖西学院等单位树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被中央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以上。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50多年来为“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由于陈列馆年久失修已成危房,2004年,六安市委、市政府把纪念馆改造扩建列为城市重点工程,改造扩建后面积达208亩。拆除旧馆、新建综合纪念馆,采用多媒体、声、光、电高科技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布置大别山革命简史、烈士事迹和将军事迹展览。修缮了纪念塔及护栏花墙、悼念广场等纪念性设施,新建了8处纪念亭、阁、长廊和万余平方米的将军广场。在广场三面建设三座凸现大别山红色旅游主题“千里跃进、将军故乡”大型雕塑。即一座高10米,长30米汉白玉材质浮雕。内容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走出去徐海东、王树生、许世友、洪学智、陈锡联、李德生等14位大将、上将全身像,皮定均等39位中将半身像及96位少将头像镌刻姓名,分四层排列其中。两座纪念雕塑,各长20米,高5米。第一座主题《八月桂花遍地开》具体内容为大别山三大起义。黄麻起义成立的红11军31师,立夏起义成立的红11军32师,六霍起义成立的红11军33师。军旗各一面,军旗下显示各大起义场景。第二座主题是“千里跃进大别山”场面缩影。兴建纪念碑林,主要内容是将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刘伯承等题词,洪学智等将军墨宝,朱蕴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