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广东清远麦田教育学校心理专家指出: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

儿童向成人过渡的“边缘期”,内心充满了矛盾:

他们渴望成熟但表现幼稚,希望独立却依赖父母,看似坚强却

内心脆弱……

这些矛盾,与家庭、社会等复杂因素一起,导致了青少年的心

理和行为出现偏差:

他们讨厌束缚,与家人对抗;

他们厌学弃学,沉迷网络;

他们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没有朋友,孤独、抑郁;

他们抗挫折能力不强,容易自卑、发怒;

他们没有毅力,自控力差……

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

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

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

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

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

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

强烈。

家长应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生理的变化而引起心理上的变化所产生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父母的管教方式所引起的。但为什么

父母的一些管教方式会引起青少年孩子的反感呢?这还需要从社会文

化的变迁来作一番理性的思考。

1.社会文化的变迁,使父母在文化知识的占有上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绝对权威。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家长是家庭中非常有尊严的,神圣不可

侵犯的权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为子纲”等传统观念在长

期的演化中,已积淀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心理文化定势。

但是在现代社会里,父母的权威已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动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已不再是孩子最主要的知识传递者。随着科技和现代媒介的发展,这代年青人获得知识、信息的途径明显增多,眼界也开阔

多了。特别是青少年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就更使成人在青少年世界中的权威地位得到削弱,争夺控制权与摆脱控制将是两代人矛

盾的焦点。

(2)青少年在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与能力方面往往比他们的父母强。年青人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快,且能即学即用,少有顾虑;而父

母们不仅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已落后了社会的发展,而且他们

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上也往往比青少年慢半拍。

(3)家庭中多种文化“传喻”方式并存。我们的祖父母在年青时代所学到的东西可以够用一辈子的;我们的父母在年青时所学到的东

西可能够用半辈子的,而我们这一代,年青时所学到的东西只够用

1/4或1/3辈子的。所以,有些社会学家说我们正在进入成人与青少

年相互学习的“并喻文化”时代,家庭中单一的后代人必须向老年人学习才能生存的“前喻文化”模式已不复存在。并且,长辈反过来向

晚辈学习文化的“后喻文化”模式也已屡屡发生。“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知识传递模式的存在也削弱了父母的权威地位。

2.社会文化的变迁,带来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上更加明显的差异;文化失调乃至社会行为标准在某些方面的失范带来观念、态度与规范

之冲突。在多变的社会中,今日的父母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较深的影响,难免在处理亲子关系上有意无意地执行着旧有的价值标准;但另

一方面又无法避免现有社会四面八方的冲击,其本身的观念也往往出现不连续的甚至矛盾的纷歧。而现代的孩子因较少或不受历史包袱的

影响,面对现实社会,大多有更为实际的看法。代际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目前最为突出。况且,在科技瞬息万变,社会结构与功能不断变迁,未来很难预测的年代里;在一切都是多元的、多重标准,

一切都处于快节奏变革的年代里,青少年是很难建造起自己的信念,对未来也难以预测,不知何以自处,也很难判别什么才是值得信赖的。而对此,父母也往往是同样的迷茫,更毋用说能对青少年进行有说服

力的指导了。

3.核心家庭与青少年亚文化的出现,使青少年的社会化更多的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孩子的社会化有三条线:一是

纵向亲子间的影响,二是斜向兄弟姊妹间的影响,三是横向同辈伙伴的影响;而在核心家庭中,缺少了兄弟姊妹这条斜向线的影响,使得

独生子女的孩子在家庭中相对较少有情感上的支持,而相对较早地有精神上的独立,而这种精神上的独立使儿童多方寻求摆脱父母的影响。随着同辈群体的出现,乃至青少年亚文化的形成,青少年就更多地向

同辈群体或组织中寻求情感上的认同与支撑,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当然,我们不排除其中有些青少年一方面试着强迫自己接受父母的思想

意念,另一方面又企求尊重同辈群体或组织中的规范,希望为同伴所接纳。但是两者兼顾,虽用心良苦,效果却往往不佳。而大多数努力

的结果是宁愿受父母的不理解,也不愿意受同伴的冷眼、冷言乃至排

斥的待遇,因为被同伴看不起与孤立的滋味是难受的。

4.社会文化的变迁使得亲子之间的角色扮演与角色期待之间发生冲突。对孩子而言,他们受到各种电视、电影、网络文化以及大众舆论的影响,因而对

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有自己理想的标准:是引导而不苛求;爱护而不干涉;乐于提供必要的帮助;及时的规劝其可能的过失;尊重他们的兴趣与抉择;接纳他

们的同学及友伴;以最大的兴趣参与他们的游戏与活动;以子女心意为主;以公平合理的态度对待子女;随时注意聆听子女的心声等。他们更希望自己的父

母应该避免:不公平的处罚,不该有的挑剔责难,过多的保护;令人心烦的叮嘱,老是认为自己孩子还小;小有差错,就唠叨不已;小有成就就到处吹嘘;

从不平心静气的倾听孩子的心声;永远带着怀疑与仇视的心里对待孩子的朋友;一天到晚抱怨家事太多、孩子不懂事,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说人家孩

子如何的好等等。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心目中的子女角色是:知书达礼,行为

合符社会规范;勤勉好学,力学上进;希望孩子能继承自己的衣钵或光耀门楣;有时,父母更是把自己过去未曾实现的理想化作对孩子角色的期望,如一定要上大学,或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文化的变迁

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亲子关系不谐乃至冲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对过去已形成的认识和做法加以反思,对当前社会文化的变迁加以审视,对新的转折期的亲子关系进行思考。我们不妨改变一个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站在青少年成长的立场、社会化过程的要求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高度看,既看到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发展及行为上的不足,更要看到他们的进步与主

流以及发展方向,以积极的因素克服消极的因素,改善、和谐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孩子的健康成长。

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刚刚念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

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

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

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

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口罗口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

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

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难怪此时,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

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

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

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

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

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恼庑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

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

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

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

解孩子、理解孩子,积极地教育孩子。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禁果逆反;超限逆反;信度逆反 【论文摘要】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独立的过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心理表现,逆反心理引导不当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消极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生理和身心发展迅速有关,也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分类,只有针对不同形式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态。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它与中小学生的执拗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中小学生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一、逆反心理的结构和危害 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在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第二,从特殊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

解决孩子逆反心理的对策

解决孩子逆反心理的对策 典型事例 “我女儿比同龄孩子早熟,她上五年级的时候,就知道讲究吃穿了。一开始,我给她买的衣服她不喜欢,还冲我嚷嚷。我对她说,从小要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不应该在物质上和别人攀比。她不说话,我以为她接受了。谁知后来,她虽然不再冲我嚷嚷了,但是却死活不肯穿我给她买的衣服。得不到她想要的衣服,就借同学的穿,把我气得……你说,这孩子怎么就不懂事呢?” 逆反心理简析 孩子有了逆反心理,经常是你要我这样,我偏不这样,反而要那样。这种情形让家长很恼火,家长越恼火就越发训斥他们,但家长的训斥起不了什么规劝作用,反而更增加了他们的反感情绪。家长这时不能正确理解、谅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很容易就会走上逃学、离家出走,甚至犯罪的道路。这种逆反心理绝不止是个别人的偶然冲动,而是一种孩子成长路上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需要家长普遍关注。 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着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十来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这时,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反对成人再把他们当小孩看。为了表现自己非凡的思维和能耐,他们喜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然而事与愿违,当他们发现外界始终无视他们的独立存在,对他们的自我表现一概否定或根本不感兴趣时,他们又会采取更尖锐更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因。二是家庭、学校的因素,比如老师、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没有顺应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对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使他们身心疲惫、不堪重负,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故意跟老师、家长对着干。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外因。 在当今家庭,有很多家长遇到上面类似的问题。孩子们有的不与家长交谈,有的对家长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此时,做家长的学点心理学知识很有必要,尤其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新新人类”、理解孩子,和孩子很好地沟通,积极地教育孩子。 应对策略 现代家长应认识到,逆反心理是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作为一种好奇心、探索欲、独立意识,适当的“逆反”还是一种好的心理品质。但是,不适当的、过分强烈的或是扭曲的逆反心理,是有害的。 对策一:学会用新的办法管教孩子。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这个人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家庭关系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以往那种由家长决定一切、孩子只是服从的局面;家长需要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努力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以相互理解为基础,以沟通

产生逆反心理的常见原因

产生逆反心理的常见原因 3岁左右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等常执拗、任性、逆向而行,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事唠唠叨叨。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一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缺乏感情沟通。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 ·家长式的作风。专横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畅、压抑,因而便以反抗来回答爸爸妈妈。 ·孩子对家庭和父母不满意。尤其当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发生障碍时,孩子往往以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还有,常因父母没有榜样作用而使孩子感到没有精神支柱而苦恼时,也会以逆反情绪作为发泄。 ·缺乏满足感。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为丰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双亲爱的情况下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青少年逆反心理案例

青少年逆反心理案例 离家出走 内容提要:青少年离家出走的行为是指青少年未经父母同意离开家庭,长时间夜不归宿的行为。离家出走是青少年向成人权威反抗的一种表现。 (1)典型病例 一、个案介绍 王某,男,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王某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寄予他很大的期望,从小就对他管教严格。前不久,王某刚考完初中升高中考试,由于心理压力大、心情紧张等原因,平时成绩还不错的王某,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导致不够时间做题,还没放榜之前王某就预料到自己肯定考不上重点中学。几天后放榜果然如此,王某没能考上重点中学。几天来,父母一直对他非打即骂,说一些“没考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大学”,“你这么笨以后只能上街要饭”之类伤其自尊的话。之后的第二天中午,王某由于在家玩了一会儿游戏被父亲发现,立即招来一顿暴打。待父亲上班后,他随即出门,离家出走,徘徊至深夜12点,又累又饿的何某终于一屁股坐在立交桥下哭开了。后来幸好被警察发现并把他送回家。 二、诊断与评析 现在的家长们,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考不上大学就会没出息”之类的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严重的精神压力。就如上述个案中何某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考不上重点中学,

对考上大学就更加没有希望了。其实,中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步,这一步并不能决定以后的命运,重要的是将来的学习要努力。当然,何某离家出走也是不对的,应该寻找更好的方法与自己的父母交流,以此改变父母的看法。 (2)离家出走的症状 青少年离家出走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①14岁左右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高峰年龄。 ②离家出走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 ③居住在农村的离家出走者多于居住在城镇的人数。 ④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往往流浪乞讨、赌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等。(3)离家出走的成因 ①个性障碍。青少年的离家出走大多由于本人的个性障碍。有些青少年有一种喜欢出走、游荡的心理癖好,是出于对玩乐和无拘束的渴望,大胆冒险,又缺乏家庭意识和家庭亲密感等,出走是他们消极性格的表现。 ②逃避学校和家庭环境。离家出走是为了逃避一种令人恐惧的、处处受制约的学校和家庭环境。青少年只是想避开学校的约束,或从生活中的孤独、无聊和严厉的管束中解脱出来,离家出走是为了寻找个人的独立。 ③逃避压力。学校的学习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家中父母只是责备和苛求,缺少具体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使青少年学生感到十分孤独、烦恼,并产生了自卑感和不满情绪,他们离家出走是寻求心理上的解

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宝儿的妈妈说,最近发现三岁的宝儿出现了一些逆反的行为,比如晚上洗脸的时候,她非嚷着先洗脚,家长没听,结果一盆水被她用脚掀翻弄到地上。有好几次是专门和家长对着干,宝宝妈妈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分析: 孩子的逆反心理始终被认为有碍儿童身心健康。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1、产生逆反心理是幼儿教育弊端的曝光。当前,幼儿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儿童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儿童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儿童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也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还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视自已的孩子为“太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父母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等等。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可见,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们对幼儿教育作出改进。 2、逆反心理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作用的。 3、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闷、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心中,他们不会让有碍自己身心健康的负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心理、压抑心理,他们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他们以这种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时也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而不应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时候,一味抱怨、恼火,甚至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 解决方法: 对于这样的宝宝可以先用家长的方法来感化她,首先先是劝说宝宝,但是家长式作风不能一直存在,其实宝宝想先洗脚也不是不正确,然后宝宝不停可以按照她的想法来做,在中间出现的不好的地方就提出来,说她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最后平时和宝宝多沟通,不要一直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宝宝,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不是打骂出来的。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学生当中普遍存在一种失常心理,他们用抵触、反对集体或者别人对自己的合理要求、指令 的形式,来逃避外界的压力,从而维护自己所谓的个人尊严、面子,也就是逆反心理。这种 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 致青少年学生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消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 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防治逆反心理的发生。 这种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两方面。 一、主观原因 1.年龄与生理条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 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 2.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在认识问题上,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青少年,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 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3.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这是他们 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 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 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4.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 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 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这些青 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5.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青少年的需要,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 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 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 状态。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 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 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二、客观原因 1.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上级或家长强调自身的权威、特权,而处于 相对被动地位的年轻一代,其思想、行为与长辈容易发生抵触、冲突。 2.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地 在青少年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

中学生逆反心理测试题

中学生逆反心理测试题 测一测你是否有严重的逆反心理 是否 1、你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 2、你是否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3、如果父母再一次叮嘱同一件事,你就厌烦吗?()() 4、你欣赏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吗?()() 5、你经常考虑事情的反面吗?()() 6、你是否对班干部指手划脚很讨厌,而故意不按他的要求去做?()() 7、老师和父母越是要你用功学习,你越是不想学习吗?()() 8、老师的话很多都是有漏洞、有问题的吗?()() 9、你喜欢与众不同吗?()() 10、违反学校里的某些规定使你感到一种快乐吗?()() 11、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你的反感和愤怒吗?()() 12、你是否认为老师有很多缺点和错误?()() 13、对别人不敢干的事你特别想尝试一下吗?()() 14、你喜欢搞一些被捉弄者痛苦或愤怒的恶作剧吗?()() 15、你是否觉得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16、你蔑视权威吗?()() 17、对批评你的人,你都感到讨厌和恼恨吗?()() 18、你是否认为冒险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19、你习惯上总是按照大多数人说的去做吗?()()

20、对你感到没有意思的事,别人怎么说你也不会好好去干吗?()() 21、你特别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吗?()() 22、人们对你很不重视吗?()() 23、一旦决定了干一件事,不管别人指出这件事多么地成问题, 你也不会改变主意吗?()() 24、你总是对老师表扬的同学感到反感,不想理那个同学吗?()() 25、你喜欢干一些能引起很多同学注意的事吗?()() 26、当你被别人说的火冒三丈时,你就故意不按照他说的去做吗?()() 27、你讨厌那些当干部的同学吗?()() 28、你认为上课时出现一些老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令人开心吗?()() 29、对伤了你的自尊心的人,你是否要给他添一些麻烦, 让他感到你不好惹的?()() 评分规则: 第19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你的总分—— 0----9分:你的逆反心理很弱,这使你只干并且只喜欢干该干的,不去干不该干的。 10----20分:你存在一定的否定倾向,激动时你可能丧失理智,意气用事,有时会做一些不该做的傻事。 21----30分:你有相当严重的逆反心理。你所做和所干的总是与众不同,与习俗和规定不符。如果你不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不努力加以克服,你只能是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独行者。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问题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其后果是很严重的。这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冷漠、偏执、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消沉,学习被动等,甚至还会引起犯罪,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一)、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

儿童的逆反心理原因分析

儿童的逆反心理是因为儿童到了逆反成长期,很正常的表现.就像我们到了青春期要发育一样.儿童从无知到懵懂,一方面对外界产生好奇.一方面接受着来自外界的刺激.慢慢的他开始形成自己的观念,我们说的逆反就是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解一些事情,而他们也有自我防御机制,往往会坚持.家长应该正视逆反期,而不是归罪于孩子的不听话,他们也要长大,也要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不可能一辈子跟在你身后走.幼儿和儿童时期对人一生很重要,家长们要在这一时期多观察他们的变化,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正确的疏导他们刚刚形成的思想观念.并且要常和孩子进行交流,要真诚不能欺骗,从小让他感受到平等感,这样慢慢的他就会有责任感,这对他以后的成长很有帮助. 深圳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资讯师: 所谓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 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 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 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不管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的逆反过程,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训斥、打骂,不然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这样才能够缓解两辈人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切实际地期望。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作为家长来说,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样,孩子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 二是对孩子过于严厉。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许在有些父母的脑子里还依旧存在,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甚至动武打孩子的做法,无不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其实家长应该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三是压抑孩子的好奇心。世界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充满神奇的。但许多大人们不理解孩子们的好奇、探索心理,认为这个是在瞎闹,有的还打骂孩子,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 聪明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是反复唠叨,喋喋不休。有些家长唯恐孩子不听他们的话,就会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试想让孩子们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吗?即使孩子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也不乐意听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探究及对策

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探究及对策 "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青春期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青少年期产生逆反心理是人生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本文通过分析逆反心理的特点、表现形式,探讨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进行科学教育,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充满危机的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心理状态及个人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易出现挫折、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这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是青少年时期必然存在的,是青少年的某种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研究和探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表现形式,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以便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逆反心理现象,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角度来看是正常的,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需经历的过程。总体上来看它是一种抵触性的心理倾向。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主要表现有,

1,不接受教导。情绪上的敌对意识,行为易产生偏激,往往与老师家长所要求的背道而驰,从而满足自身所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2,情感冷漠。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交往,也就是家长们常说的“闭门造车”。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容易产生自卑感、孤僻感,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这是逆反心理的内在表现形式。 3,易走极端。他们感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渴望所谓的理想世界,离家出走,乃至轻生念头,不计后果来彻底的“放松自己”。这是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往往难以挽回。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只有找准其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解决问题。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1,青春期心理因素。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变化。自尊心逐渐增强,使得他们当自己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时,他们就会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家长老师阻碍了他们的自由。轻视自己,从而产生了反抗心理。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感到自己不能被压制、被剥夺权利。于是,他们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许多家长抱怨说,初中孩子特别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叫他向东他偏向西,叫他不干他非要干,逆反心理特别强。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 在孩子的发展过程度中,会出现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第二反抗期是孩子的初中阶段。但两个反抗期有不同的特点:孩子在第一反抗期,主要是为了争取自我主张,获得活动自由。如“让我自己穿衣服”、“让我自己走路”等等。孩子在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是孩子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剧烈变化的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开始觉醒,强烈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独立行事。家长不妨回想一下,上小学的孩子,当您去接他,孩子看到您高兴得不得了,会跑过来与您亲热。孩子上了初中,您还去接他,孩子大多会不理您,或板着个脸,跟同学继续说话,觉得您像跟班一样跟随在旁边,给他丢人,让他感到很没面子,甚至会认为您在偷偷跟踪他。具体地说,孩子的第二反抗期有哪些主要特点呢? 一是对现有社会地位的欲求不满。由于孩子“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 二是与大人在观念上的碰撞。初中孩子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由于他们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偏激、绝对性。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大人的想法与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观念。 三是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麻烦”,常常让他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 如果家长依然像教育小学生那样,事事干涉,必然引起孩子的不满。倘若家长用高压手段,会引起孩子更大的不满和反抗。因此,教育第二反抗期的孩子,简单、粗暴的处理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广东清远麦田教育学校心理专家指出: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 儿童向成人过渡的“边缘期”,内心充满了矛盾: 他们渴望成熟但表现幼稚,希望独立却依赖父母,看似坚强却 内心脆弱…… 这些矛盾,与家庭、社会等复杂因素一起,导致了青少年的心 理和行为出现偏差: 他们讨厌束缚,与家人对抗; 他们厌学弃学,沉迷网络; 他们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没有朋友,孤独、抑郁; 他们抗挫折能力不强,容易自卑、发怒; 他们没有毅力,自控力差…… 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 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 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 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 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 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 强烈。 家长应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生理的变化而引起心理上的变化所产生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父母的管教方式所引起的。但为什么 父母的一些管教方式会引起青少年孩子的反感呢?这还需要从社会文 化的变迁来作一番理性的思考。 1.社会文化的变迁,使父母在文化知识的占有上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绝对权威。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家长是家庭中非常有尊严的,神圣不可 侵犯的权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为子纲”等传统观念在长 期的演化中,已积淀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心理文化定势。 但是在现代社会里,父母的权威已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动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儿童逆反心理的四个原因

儿童逆反心理的四个原因 所谓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教授认为,不管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的逆反过程,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训斥、打骂,不然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这样才能够缓解两辈人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逆反心理产生的四个原因 ▲不切实际地期望 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作为家长来说,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样,孩子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 ▲对孩子过于严厉 “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许在有些父母的脑子里还依旧存在,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甚至动武打孩子的做法,无不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其实家长应该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或满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刚进初中的孩子,其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心理上在变,家长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这个时期,便是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他们的种种“拗”的表现被称为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现。青春期(约12~16岁),是人的第二发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发生在3、4岁)。这个时期容易引发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是:一方面,随着身体的发育,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孩子们普遍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有强烈的想摆脱父母管束、寻求独立、寻找自己的世界的愿望;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缺乏,自控力差,家长对孩子不放心,处处予以管束。而这正好与孩子追求独立的愿望相违背,“逆反心理”由此而产生。 心理学研究认为,进入逆反期的孩子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地“关怀”,罗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进而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其“逆反心理”

会更强烈,这个时期家长们要正确的对待孩子们的这种逆反心理:〈一〉树立正确的爱的观点 认识到对孩子过份的溺爱,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因此,对孩子既要爱护又要严格要求,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如果孩子的企图第一次得逞,以后习以为常,由着性子来,到时家长想管教也无能为力了。孩子发脾气时,不能火上浇油,大声训斥他。此时,应该让他做一些能吸引他的事情,安定他的情绪,让他把注意力吸引到积极健康的活动中。在孩子的情绪稳定后,再耐心地教育他,和他说道理,指出他刚才为什么不对,危害是什么。〈二〉给孩子讲清逆反的危害性 当孩子有了逆反的苗头时,要与他做一次诚恳的交谈,明确地告诉他逆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家长、老师包括同学都不喜欢,会影响他的人际交往,长期下去会变得蛮横无礼,胡作非为,不利于身心和谐正常发展。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对孩子的逆反,做家长的有多担心和顾虑,让他感受到他的逆反给亲人造成的感情负担。〈三〉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气氛 孩子虽然表面上与父母处处作对,但内心仍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有些孩子的逆反并不是有意气父母,与父母作对,而是在表现他们并不成熟的自我,在独立意识的驱使下,故意和父母作对。因此,家庭里要有意地营造一种和平、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及时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用爱心感化孩子。节假日时,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用丰富的生活来扩大他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初中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是由于中学生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步能引发很多的矛盾。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成人感”强烈地显露出来,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并且渴望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和理解。一旦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抵触情绪,看问题容易偏激、极端,这种“自负型”逆反心理可以说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因。 二是由于家长没有掌握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事无巨细,越俎代庖。这样的学生生活能力差,唯我独尊,听不得批评和劝告,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重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护,往往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容易形成“失落型”逆反心理。 三是由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恰当。个别老师不注意提

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另外,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忽略学生个性,造成学生“厌学型”逆反心理。也有个别教师不理解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力、成绩不能给以客观评价。因此,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的措施: 一要尊重学生心理生理发育规律,了解学生个性成长特点。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那种把老师和学生看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把家长和孩子看成“服从”与“被服从者”的观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仪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尤其不要使用“讨厌”“你真笨”“不能这样”这些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 二要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也要不断学习,要了解学生特殊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勤关注,多关心,常沟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平等对待子女,恰当地给子女以自主权,并给以指导。学校要利用家长会、电话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育方法,防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偏差,以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的做法。 1、全面评价学生,努力尊重学生 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

儿童逆反心理成因及其纠正

儿童逆反心理成因及其纠正 万家富 儿童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两代人之间某些不同观念碰撞的心理过程。这种逆反现象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它是孩子摆脱对父母的孩子式依恋,走上精神的成熟与独立的重要阶段。作为家长有必要了解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掌握帮助孩子平稳渡过成长过程中的逆反期的方法。 一、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一般地,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个逆反期是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此时由于儿童自我意识、说话、运动及认知能力的发展,非常想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尝试做一些事情,可父母却不放心,限制孩子的这种愿望,故而孩子产生逆反;第二个逆反期是在青春期前后,此时孩子的逆反心理比第一逆反期更为强烈。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为: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地对抗大人的要求和原则;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频繁发怒和怨恨他人不合作、对抗与敌视的行为等。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一)生理发育导致的自我意识增强 随着孩子的生理发育,尤其青春期到来时,第二性征性别特征的出现,以及社会活动的增多和知识面的扩大,孩子的心理活动开始复杂起来,这时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但由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还不能足以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有所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常常犯错误;他们喜欢怀疑别人,其实毫无根据;他们喜欢批评别人,又很容易走极端;喜欢发表意见,却又条理不清;喜欢与人争论,却常常论据不足;他们对于自尊的理解只是强烈地要求别人把它们看作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老师仍然还把他们当作孩子,他们就觉得家长老师不够尊重他们,就会产生厌烦和反抗心理,做出对立行为。 (二)父母教育行为的失当 父母教育行为和方法的失当,是导致和加重孩子逆反心理的重要外因。 1、对孩子过于严厉。社会发展到今天,许多父母仍然推崇“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思想,讽刺、挖苦孩子的言语常挂嘴边,甚至为了一点所谓家长尊严,对孩子的一点言语顶撞或过失,给与与过失行为程度不相适应的惩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导致的结果是,要么是孩子变得怯懦,要么变得十分叛逆。

如何对待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对待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 2009-08-10 17:34 逆反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许多家长抱怨说,初中孩子特别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叫他向东他偏向西,叫他不干他非要干,逆反心理特别强。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 在孩子的发展过程度中,会出现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第二反抗期是孩子的初中阶段。但两个反抗期有不同的特点:孩子在第一反抗期,主要是为了争取自我主张,获得活动自由。如“让我自己穿衣服”、“让我自己走路”等等。孩子在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是孩子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剧烈变化的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开始觉醒,强烈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独立行事。家长不妨回想一下,上小学的孩子,当您去接他,孩子看到您高兴得不得了,会跑过来与您亲热。孩子上了初中,您还去接他,孩子大多会不理您,或板着个脸,跟同学继续说话,觉得您像跟班一样跟随在旁边,给他丢人,甚至会认为您在偷偷跟踪他。具体地说,孩子的第二反抗期有哪些主要特点呢? 一是对现有社会地位的欲求不满。由于孩子“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 二是与大人在观念上的碰撞。初中孩子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由于他们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偏激、绝对性。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大人的想法与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观念。 三是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麻烦”,常常让他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 如果家长依然像教育小学生那样,事事干涉,必然引起孩子的不满。倘若家长用高压手段,会引起孩子更大的不满和反抗。因此,教育第二反抗期的孩子,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行不通的。那么,家长应该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孩子顺利度过第二反抗期呢? 对待孩子逆反心理的几条妙方: 1、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当父母让孩子发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耐心倾听。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这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了解孩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矛盾的一个途径。(2)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家长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让孩子把话讲完,避免随意的指责引起双方的不快。

员工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

先来普及一下,什么叫逆反心理,书上说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这个词经常用在父母对孩子的管理问题上,虽然父母出发点是好的,所传递的管理内容页是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但是孩子就是不听甚至还对着干,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紧张,且互相指责。猎头网 其实,逆反心理不仅仅孩子有,成年人也有,在公司内部的人事管理中,老板作为管理者,在对下属员工实施管理工作时,也会经常遭遇这个来自员工的逆反心理。 为了公司的发展,也是为了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员工更快更好的发展),公司里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来明确责任,规范行为,可是,规章制度是一回事,员工是否遵守执行是另外一回事,对这些规章制度视而不见,继续我行我素,或是敷衍了事,甚至的明里暗里抵触对抗的状况非常普遍。这让老板们头疼不已,为了进一步强化公司管理,老板们又开始导入绩效考核,加强监督力量,建立企业文化,强调感恩,甚至是搞内部承包,给股份等等措施,可是,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老问题依然顽固的出现。 员工打工上班,不就是挣钱嘛,拒不执行公司里的规章制度,不是与自己的钱过不去嘛,其实,国人虽然看钱看的重,但是个人的面子,心理感觉,心里是否有气,这些感性因素比钱更重要!也就是说,员工之所以没把公司的规章制度放在眼里,是因为存在逆反心理,对公司对老板存在逆反心理,从心里就反对和抵触来自公司和老板的一切东西,尤其是一些硬性的管理措施。你老板说往东,我就非要往西! 员工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逆反心理呢?难道在入职之前就有了吗?这员工在入职之前肯定对老板不存在逆反心理的,即便是在刚入职的阶段,对公司对工作对老板还是有很多正面看法的,工作态度也是比较积极的,对各种规章制度也是能基本遵守的,但是,好景不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员工就逐渐开始出现逆反心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一、入职前的高期望值 在员工面试阶段,老板们往往把自己及公司进行不少包装,老板强调自己的人品如何如何,又是多么多么大方,又是多么看好这个新员工,公司的发展势头如何如何,员工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收入又是如何如何,总而言之,尽量往高大上的方向包装。这使得新员工对老板对公司产生了较高的期望值,当然了,一旦入职进入实际工作状态后,绝大多数老板的实际行为并没有嘴巴上说那么好,承诺和实现差距太大,员工有些上当受骗的感觉,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对老板和公司丧失信任,出现逆反心理。 二、内部污染的因素 在公司,老板也许是唯一一个保持积极导向的人,其他员工可就不好说了,往往是新员工被老板鼓动的热血沸腾,而却被老员工接二连三的几盆冷水泼过来……老员工身上的消极因素直接抹煞了新员工的热情,意志力稍弱些的员工很久被同化被污染,老员工身上的逆反心理很快传染到新员工身上。 三、公平与信任被毁 员工进公司干活,肯定是先付出再回报,这付出和回报之间一般是有约定的,若是员工感觉到明显的不公,或是通过某几个事件之后,发现老板没什么诚信可言,那么,在员工的心目中,基本的公平得不到保证或是把老板定位成一个骗子时,逆反心理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四、管理机制的不匹配 我们不能说老板所使用的管理方式有问题,毕竟以前一直也在用,可能也成功过,只是,员工群体的情况在发生变化,数量在变化,原来是70后80后,现在是90后95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