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这个困扰医者几千年的问题,孙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给了我们标准答案——“大医精诚”。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

在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例如:扁鹊救世济人敢于直言,华佗则是广施人道不分贵贱,孙思邈则是为民救世的精诚,李时珍遍尝百草著书济世,而叶天仕却是谦逊好学树医德…自古以来行医者便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上述的名医均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也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

贫苦与羞辱多加的中国近代,中华民族被列强推向了生存的边缘,连温饱都已成了问题,何言求医问药。悲惨万象深深刺痛着每位医者的心。许多国外和本国的医生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身来到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医魂”!也许纷飞的炮火将他们掩埋,也许汩汩的时光将他们的名字冲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而不朽的称呼“医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与此”。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如是说,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医者依旧是如是行。“SARS”带来的白色恐怖,让劫后余生的我们依感心寒。赞美的言语略显苍白,优美的诗歌变得平淡,风停了,鸟儿也不唱了,河水静悄悄地流着。原来它们怕惊扰了长眠与此的医魂们。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为了毕生的信念,在SARS那样无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献上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医生,担负着“上以疗君亲之族,下以救贫贱之厄”之重任。古往今来,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新时代中,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现实。当代科学对某些疾病的局限性和病人的期待之间的矛盾,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和病人要求之间的矛盾,把医生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些医疗纠纷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勇往直前,还是明哲保身呢?在我们刚刚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医学生誓言”早以给了我们回答:“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救死扶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这亦是当代对“大医精诚”的诠释。我们曾庄严宣誓,是对历代医魂宣誓,以自己的灵魂起誓,而我们要做的是履行诺言,要铭记的是“性命相托”的重任。医患关系紧张归结为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和医德医风问题,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医德医风建设则成为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的首要工作。对我而言,刚从大学毕业步入工作岗位,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的锻炼,才可以成为医学的栋梁之才。但“欲成才,先成人”,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学习的便是医德,学习如何才称得上是一名好医生!“大医精诚”,“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而这亦是读完本书后得出的领悟。医海博大精深亦一时难以参透其中的奥妙,所谓“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前人已做出典范,而我要做的则是效尤先人,力争做到“精诚”二字,尽毕生之力来做到“大医精诚”四个字!

我们刚刚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医学生誓言”早以给了我们回答:“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救死扶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这亦是当代对“大医精诚”的诠释。我们曾庄严宣誓,是对历代医魂宣誓,以自己的灵魂起誓,而我们要做的是履行诺言,要铭记的是“性命相托”的重任。医患关系紧张归结为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和医德医风问题,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医德医风建设则成为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的首要工作。

对我而言,刚从大学毕业步入工作岗位,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的锻炼,才可以成为医学的栋梁之才。但“欲成才,先成人”,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学习的便是医德,学习如何才称得上是一名好医生!“大医精诚”,“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而这亦是读完本书后得出的领悟。医海博大精深亦一时难以参透其中的奥妙,所谓“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前人已做出典范,而我要做的则是效尤先人,力争做到“精诚”二字,尽毕生之力来做到“大医精诚”四个字!

药王孙思邈高寿方

药王孙思邈高寿方 孙思邈是我国着名的医学家,他在有生之年不仅编制了着名的《千金要方》,还为后人留下了自己的养生之道!那么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方是什么?他虽然自幼体弱多病,但他却活了101岁的高龄。他的养生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 1、精神: 他认为一个人要“得长生”就应该做到“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悄悄怀忿恨。”他有一首诗云:“世人欲知卫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他还有一首《摄生咏》:“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虚心易役,气弱病相因。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嗔……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天休言命,修行本在人。” 2、饮食: 他提出了三点:一是“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即少食每顿不过饱,不暴食。二是“厨膳忽使脯肉过盈,即令俭约为佳。”即饮食要清淡,多菜少肉,少食油腻食物。“食毕摩腹,能除百病。”饭后用手轻摩腹部,可促进腹腔内的血液循环,强化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 3、运动: 孙思邈认为:“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人老“常须小劳”,并指出:“养性者,不但饵药……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其意思是人要预防疾病,就应该经常活动筋骨,加强身体锻炼。人要长寿,主要不是靠药物来维持,而是经常运动,使身体各器官和血液循环正常运行无阻。做到这一点,虽不用药物,也可以健康长寿。 附:千古药王—孙思邈 中华文明五千年,英才辈出。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誉为之‘千古药王’,旷世千古,上下五千年,无人与之媲美。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581年-682年)享年102岁。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之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去太白山

浅析孙思邈的方药思想

便不利有著效,久服又能延年。 成都中医学院杨殿兴认为:“金匮肾气丸乃阴阳双补之剂,不但温补肾阳,又能滋养肾阴,且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又有山药、茯苓兼顾脾胃,一方之中,顾及先后天两本,是老年性咳喘患者固本之良方[4]。他主张对老年痰饮咳喘患者,在夏季疾病未发作时,用金匮肾气丸和人参蛤蚧散合方,日服一剂,连续服用1~2月,冬季可减少发作或不发作,颇为可取。《金匮要略》阐发内科杂病甚为透彻,其中有一部分疾病如中风、历节、血痹、虚劳、咳嗽、上气、胸痹、心痛、短气、肾着、水气、惊悸、下利等大都属于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书中提出的治疗原则和方药,不仅在历代对老年病的治疗中被奉为圭臬,而且至今仍沿用不衰。如栝楼薤白汤能够缓解老年人的心绞痛;大建中汤可以治疗老年人胃脘痛;防己黄芪汤、泽泻汤治疗老年人高脂血症;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老年阑尾炎症;温经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白头翁汤治疗老年细菌性痢疾等。古方今用,已不限于原有范围,多同方异治,使用得当,确有立竿见影之效。 综上所述,学习《金匮要略》处处可见仲景重在预防、食疗与药疗相结合、扶正气以祛邪之良苦用心。不少方剂立法严谨,药味精当,且行之有效,至今沿用不衰。故认真研究,对于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将会收益良多。 (收稿2005-07-25修回2005-09-10) 浅析孙思邈的方药思想 麦思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510405)陈治忠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籍教研室(510405) 孙思邀是我国初唐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公元581年~682年,陕西省耀县人)。生前医疗技术精堪,医德高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被尊称为“药王”、“仙人”,也被当时皇帝册封为“真人”。所著为《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统称《千金方》。《千金方》共60卷,方剂6000余首,包含内、外、妇、儿、五官、食疗、养生等,用药上除了分为上、中、下三品共365种之外,还记录了相当部分当时民间的土方土药,内容相当丰富,因此,历代医家均甚为推崇,宋?叶梦得《避暑录括》:“妙尽古今方书之要,今通天下言医者,皆以二书为司命”。如今也是很多中医学工作者的主要方药参考书。笔者在学习《千金方》过程中对其使用方药思想深有感触,略述如下。 疗法多样,不唯药饵 孙思邈虽为“药王”,其著作称名为《千金方》,主要内容是以方药为主,但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对药物的应用却客观对待,认为药物有其不足之处,必须与其他方法,特别是针灸疗法等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因此他强调作为一个好医生,必须懂得 药物的治疗作用之外,还必须掌握其他治病方法,如针灸、外治、禁咒法等,指出“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药知针,固是良医。”他在治疗很多疾病时均是针灸药结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根治某些疾患,例如,对脚气病的治疗,孙思邈特别强调药与其它方法的共同作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只用药物或只用针灸治疗均不能根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差(瘥)半死,虽得差者,或至一二年复更发动”。对此,宋?高保衡十分赞同其观点,说:“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如能兼是圣贤之蕴者,其名医之良乎,有唐真人孙思邈者,乃其人也。” 地道药材疗效之本 重视药物的产地、种植、采收、储藏、加工炮制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一用药第六中强调,要医治好疾病,除了与病人的个体因素、用药的处方是否正确有关外,与医生的用药是否地道也有密切的关系。地道药材包括药材的产地、采集时间、炮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作者: ————————————————————————————————日期: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黄芪故事二则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 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

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 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张飞急破不下,便指使军士在阵前骂阵。张合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直气得张飞七窍生烟,口舌生疮,众士兵也多因骂阵而热病烦渴。 诸葛亮闻知后,便派人送来了50瓮佳酿,并告知张飞依计而行。“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兵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酒”,自己更是大把地狂饮。此时有人禀报张合,张合马上登高一看,果然如此,狠狠地骂道:“张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的故事 一代“药王”、“神医”孙思邈也是信奉道教的人。道家房中术与孙思邈一问中就介绍了 孙思邈对房中术的一些见解。 传说,孙思邈自幼聪颖好学,很小就开始读书,七岁便能够每天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幼年的孙思邈看的书主要有老子、庄子等的百家学说,还喜欢看佛典。孙思邈虽然如此聪明伶俐,然而却在幼年的时候遭遇风寒,体弱多病,经常要找当地的医生看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孙思邈觉得生病这么辛苦,便在十八岁成年之时立下志向要学习医学。 二十岁的孙思邈已经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也精通佛家的经典著作,可 谓神童,当时的人们称孙思邈为“圣童”。 孙思邈少年时便已看完诸多著作,非常博学多才。隋文帝听闻想要让他进朝担任国子博士,然而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的孙思邈却觉得为官太过事故,无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法潜心研究自己热爱的医学,于是便辞谢了朝廷的封赐。 后来,唐太宗即位,召孙思邈进宫。当时的孙思邈已经五十多岁了,唐太宗见到的孙思邈却宛若少年一般,容貌非常年轻,步态轻盈,身形一点也不老态,唐太宗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他感叹地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尊敬啊!修道之人当真是如神仙人物,在这世界上竟然是真实存在的!”唐太宗见孙思邈如此有道,想要授予他官位,然而,孙思邈又拒绝了。孙思邈的徒弟卢照邻曾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名医才能治愈各种疑难杂症?” 孙思邈说:“一个人若是对天道变化的规律了如指掌,触类旁通,那么对人体的疾病也会有掌控能力。正如道家的阴阳之道,天与人其实是相似的,人的阴阳与自然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一个人的身体生病了,人体的气血上冲就会发烧,气血不通的话就会感冒,气血蓄结会生出肿瘤,气血奔腾会使人气喘无力,气血枯竭则会导致精神衰竭。人体的各种疾病都会表现出来,人体气血的变化会表现在人体的容貌上。”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其医德也非常好。孙思邈用了百草做药,然而他却坚持不用动物入药。认为行医者是济度生命的,人们都说人贵畜贱,但对于行医者来说,人畜其实都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灵信宗教网—简单购中国》

读《大医精诚》心得体会

读《大医精诚》心得体会 假期在家应学校要求学习中医先贤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我从中领悟到了为什么《大医精诚》被称之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其文作为中国古代行医准则,明确地说明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让生命得以敬畏。若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之心,行大医之道,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我想这个社会会少了些许纠纷多了几分和谐。 外科鼻祖裘法祖先生曾感叹: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济世救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中国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而精湛的医术本身也是医德内涵中的重要一部分,医生的医德应体现在热爱生命、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实行人道主义。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首先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厚德仁心,也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不能救人于疾患危难之中,医德纵然也是一句空话。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人命大于天,分秒中的诊断便决定着一条性命的去留、一个家庭的悲欢,因此作为医生需时刻谨慎,一丝不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认为一个大医要在有有精湛的医术的基础上,大医治病大医之体为医之法三个方面全面达标才能称的上是合格的大医。下面是我对这三方面的理解。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意思是说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在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众生的痛苦。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要集中精神,不要让病人觉得医生不重视他,要怀有菩萨心肠和端正的态度,给予病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不收红包,更不能索取红包,这几点于现在的医生也是适用的。2009年的徐宝宝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医生的过失并不是那么大,事后尸检也证实患儿患有先天胸腺功能不全,患儿较正常人更易感染,而这件事之所以闹的如此沸沸扬扬是因为医生的态度,可以说在这场事件中态度决定一切啊!如果态度好一点,多关心下患儿情况,将心比心,体谅患儿父母亲的痛苦,即使患儿死亡,也不会闹成一场纠纷。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的意思是说一个德艺兼优的医生的风度,应该是思想纯净,知我内省,目不旁视,看上去很庄重的样子,而且要气度宽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医生的形象总是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这

《千金方·下乳》方药析义

《千金方·下乳》方药析义 *导读: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一书,对妇科诸病的治疗颇有卓识。本文试就其中所载下乳方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虽然历经1300多年,而《千金方》下乳方剂,仍沿习应用,对中华民族的妇婴保健作出很大贡献。……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下乳第九》篇,载有治妇人“乳无汁”方21首,用药简洁,或为单行,少则二味,多不过七味。反复玩索,可窥此篇所载大部分方药对“产后缺乳”一病深中肯綮,试析如下。 1.用药概况: 本篇载方21首,方中单味使用者8首,2味药物者3首,4味药物者4首,5味药物者3首,6味药物者2首,7味药物者1首。所用药物共计26味,:石钟乳(12次)、通草(10次)、漏芦(7次)、栝蒌根(5次)、白石脂(1次)、桔梗(1次)、消石(1次)、黍米(1次)、石膏(1次)、麦冬(2次)、理石(2次)、蛴螬(1次)、土瓜根(2次)、大枣(2次)、母猪蹄(2次)、桂心(1次)、鲤鱼(1次)、死鼠(1次)、鲫鱼(1次)、猪脂(1次)、鬼箭羽(1次)、白头翁(1次)、滑石(1次)、甘草(1次)、云母(1次)、屋上散草(1次)。其中,用药5次以上者有石钟乳、通草、漏芦、栝蒌根4种。诸方中,母猪蹄虽然仅用2次,但是均作为单方使用。其一为猪蹄饮,单用猪蹄煮汤;其二为猪蹄通草饮,药仅2味,效专

力宏。鲫鱼虽仅用1次,亦作为下乳鲫鱼汤的主药应用,值得注意。 2.主药分析: 复习有关文献,兹将下乳方中主要药物的功效作一分析。石钟乳,《本经》记载:“安五脏,通百筋,利九窍,下乳汁。”张路玉《本经逢原》谓本品:“其通利百筋,利九窍,下乳汁者,皆取甘温助阳,色白利窍之力也。”其性甘温无毒,功能益气通乳,凡产后缺乳,无论虚实,皆可用之。漏芦,性味甘寒,《本经》:“主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本品为解毒排脓要药,以其能利窍,善下乳汁而著,后世常与王不留行、山甲、通草配伍,治疗产后缺乳,甚效。通草,原名通脱木,平淡无毒,《本经逢原》谓:“入阳明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古今通乳诸方,皆有本品。栝蒌根,即天花粉,性味甘,微寒。《本经》谓:“补虚安中。”天花粉有清胃祛热之功,火去则中气安,津液复则血气和。应用本品治疗产后缺乳,想必与产妇失血,导致阴营、津液耗伤有关。《济阴纲目》所载之加味四物汤,即以本品与四物相伍,功能养血滋液,再佐以王不留行、木通、猪蹄,用于血虚液燥之缺乳,甚宜。猪蹄,性味甘、咸、平。叶显纯编《中国传统补品补药》记载:“本品功能补血、通乳。”适用于产后少乳,加入通草共煮,疗效更佳。同时,猪蹄通草饮也是我国江、浙、皖一带治疗产后缺乳行之有效的民间验方。鲫鱼,性味甘、平,民间用于“产后体虚,乳汁不多”。鲫鱼富含蛋白质、氨基

大医孙思邈

大医孙思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03-09 15:19 于铁成 俗话说“活人让尿憋死”,意思是这种事绝不可能发生。活人竟让尿憋死岂非笑话?但是在导尿术没有发明以前还是有可能发生的。传说在唐朝时候,有一个人得病已经三天了,一直尿不出来,病人的小肚子胀得就像个小鼓,双手捂着肚子,呻吟不止,非常痛苦。请来了名医孙思邈,看过病人后,孙思邈感到用药可能解决不了问题,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找来一根粗细适宜的葱管,小心翼翼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顺着葱管流了出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还有一个传说,有一个小伙子的眼睛不小心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立刻肿了起来,疼得要命。孙思邈看了以后,认为需要马上排出瘀血,但是伤在眼上,用针挑吧又怕刺伤眼球。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从池塘里捉来一只蚂蟥放在瘀血上,那只蚂蟥叮破了红肿的瘀血吸吮起来,不一会儿血肿消了,病人的疼痛也减轻了许多。类似这样孙思邈治病的传奇故事历代广为流传,被老百姓称为“苍生之大医”。 在中国医学史上堪称大医的人并不多,孙思邈写了一篇文

章叫做“大医精诚”,告诫学医的人们,“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孙思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这样身体力行才成为后人景仰的“大医”,尊为“药王”。 中医历来重视自身的医德,《黄帝内经》强调“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告诫人们没有道德的人是不能学医的。孙思邈则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医德作为一种伴生于中医药学术的道德文化,有明显的师道传承特征,孙思邈倡导“大医精诚”,强调为医者首先要医术精,他说:“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正如清代名医王世雄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 认为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仁心厚重,也毫无用处。但是倘若徒有高超的医术而缺少良好的医德为依托,也不能成为“大医”。 孙思邈说一个好的医生必须“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处事果断的自信和气质;“心小”是在诊治疾病时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时时小心谨慎;“智圆”

揭秘:一代千古药王孙思邈的传奇神话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一代千古药王孙思邈的传奇神话故事 导语: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 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誉为之“千古药王”,旷世千古,上下五千年,无人与之媲美。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581年-682年)享年102岁。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之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去太白山里隐居了。隋文帝辅政的时候传令让他做国子博士,他却称病不受。并对周围亲近他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把他召到京城,非常感叹他的容貌之年轻,对他说:“看见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仰慕,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太宗再三要授给他爵位,他坚辞不受。唐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他,请他做谏议大夫,他再次坚辞不受。上元元年时,他托病请求还乡,高宗特赐良马给他,并把鄱阳公主的城邑赐给他居住。当时的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人,都以师弟的礼节待他。 他一生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他为后人留下了《千金 生活常识分享

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对照+唐

大医精诚唐?孙思邈 晋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已。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則是含灵巨贼。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非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qin二声)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línglu美酒的意思)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zi)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chai四声)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贰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眩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大医精诚原文及翻译

大医精诚 唐代:孙思邈 医术精通 张湛曰⑴:夫经方之难精⑵,由来尚矣⑶。今病有内同而外异⑷,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⑸,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⑹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⑺,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就是重加其 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⑻,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⑼,深自误哉。 诚心救人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 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⑴,怨亲善友⑵,华夷愚智⑶,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⑷,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⑸。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就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⑹,况于人乎⑺。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⑻,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⑼,必有大段要急之处⑽,不得已隐忍而用之⑾。能不用者,斯为大哲⑿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⒀,就是吾之志也。 大医之体 夫大医之体⑴,欲得澄神内视⑵,望之俨然⑶。宽裕汪汪⑷,不皎不昧⑸。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⑹。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⑺,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⑻,邀射名誉⑼,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⑽,勿左右顾眄⑾;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⑿,食如无味;醽醁兼陈⒀,瞧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⒁,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⒂,斯盖医之本意也。 为医之法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⑴,道说就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⑵,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⑶。老君曰⑷:人行阳德⑸,人自报之;人行阴德⑹,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

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2、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

备急千金要方简介

《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共30卷。唐代孙思邈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明代后,有按《道藏》析为93卷者,内容相同。 《备急千金要方》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世简称为《千金方》。唐孙思邈(581—682年)撰于公元652年,共30卷。《道藏》收入时析为93卷。孙氏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该书撰成后在国内外有着极广泛之影响,现存日本之《真本千金方》可能系未经宋校正医书局校正之传抄本,经宋校正医书局校刊之《备急千金要方》,中、日翻刻影印者达30余次,又有刻石本、节选本、改编本、《道藏》本等刻印者亦数十种。 《千金要方》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很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 作者:孙思邈(约581-682),唐代医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人尊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多病,立志于学习经史百家著作,尤立志于学习医学知识。青年时期即开始行医于乡里,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他对待病人,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深为群众崇敬。大业(605-618)年中,曾游学四川,并在该地炼丹,后隐于终南山,与沙门道宣律师交厚,写了不少道家炼丹方面的著作。后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咸亨四年(673)任承务郎直长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上元元年(674) 即因病辞退。当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皆视他为老师。 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

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 导读:本文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神女瑶姬的传说】 瑶姬是西天王母的小女儿,住在天上的瑶池宫里。她自幼跟三元仙君学道,有一身变化无穷的仙术。后来,她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喜欢游玩。一日,她来到巫山上空,不禁为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不料,有十二条蛟龙正在此兴风作浪,使当地云雨茫茫。瑶姬决心为人间除去恶龙。于是她手指蛟龙,施展法术。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风平浪静后,十二条蛟龙已然化作了十二座大山。 这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四周汪洋一片。为了治理水患,人间司职治水的大禹赶到此地。然而,这里山势高,水势急,治水十分不容易。大禹日夜忧愁。 瑶姬为大禹治水的精神所感动,便派侍女传授给他一些法术,同时,还派六位侍臣,施展仙术,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大禹十分感谢神女瑶姬的帮助,就登上巫山,当面致谢。 大禹上到巫山之顶,见到了在游龙、彩凤、白鹤等簇拥下的瑶姬。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说完,又赠予大禹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大禹得了天书,拜谢而去。 水患治理后,瑶姬继续留在巫山过她的神仙日子。她喜欢变幻成

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长久的伫立在巫山上观看日出日落,欣赏这美景。她的侍从也化作了一座座山峰,静静的守卫在神女的身旁。 至今,在今天四川巫山一带,还流传着由瑶姬幻化的神女峰的传说。当地百姓尊称瑶姬为“妙用真人”,还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熬年的传说】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

孙思邈千金第一方

第一方,千金紫丸。提起紫丸。这个方真的很好。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尊为《小儿第一丸》。这个丸药确实很好。以前有成药,叫做王氏保赤丸。这个丸药很好,它的配伍和紫丸的配伍很类似,用起来很好使。小宝宝发烧、食积,变蒸不解,口臭啦,大便不调啦,生热无汗啦,偏阳便燥的湿疹啦,用上它就好使。最可惜的是,因为它含有巴豆的成分,现在的配伍变了,药厂怕风险,巴豆的成分去掉了。这个方子现在就不行了。治疗的效果差很多。非常可惜!我们对中医方药,很多人纠结于这个里面有毒,那个里面有毒。小毒怕什么?!砒霜可以治疗皮肤病呢!又不是当饭吃!这个巴豆配伍的方药,丸子,吃进去,小孩子拉出来,连药带肠胃的不干净的东西,食积啊,寒热啊,水饮啊,都给拉出来,拉出来,解决了,小孩子的病就好了。为啥呢?很简单,人体为通为治。小孩子没啥,一般的就是就是惊吓,食积,寒热不调,变蒸不解。这个靠紫丸都能解决。所以中医有的时候治病就那么简单。简单归简单,很多人就是不信。非要检查什么蛋白质特异啊,抗生素消炎退烧啊,山楂片消食啊。那套不行。小孩子体质硬朗的,两岁之内,偏阳的,用紫丸都可以解决。 我们来看看紫丸的配方。 紫丸方 药方出处: 《千金方》制法:丸 药方说明: 代赭赤石脂(各一两)巴豆(三十枚)杏仁(五十枚)上四味为末,巴豆、杏仁别研为膏,相和,更捣二千杵,当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捣之,密器中收。三十日儿服如麻子一丸,

与少乳汁令下,食顷后,与少乳勿令多,至日中当小下热除。若未全除,明旦更与一丸。百日儿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减。夏月多热,善令发疹,二三十日辄一服佳。紫丸无所不疗,虽下不虚人。 厉害吧?“夏月多热,善令发疹,二三十日辄一服佳。紫丸无所不疗,虽下不虚人。”。孙思邈,孙真人,在几千年以前就发现这个规律,就突出这个紫丸的效果。无所不疗,通治小儿百病啊!当然包括这个湿疹。紫丸尤其对小孩子的食积,大便不调有非常好的疗效。小儿大便不畅就容易生病,大人也是如此。这个食积,除了紫丸,基本没有其他更好的、更快的、更有效的治疗方。中医其他的方,不能替代它,西医更不能!这就是紫丸,看似霸道、实则温良的一个千古良方。后世的许多小儿方剂,根本没法和它比。但是这个药方啊,知 27#回复作者:中医天地回复日期:2012-6-20 19:29:00 紫丸这个方,我临床用过。我儿子四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用。我治疗过一些小宝宝,也用过这个方。相当的好。方子要自己严格按照规则去配置。我的同门也用过这个药丸。效果相当的好。 我的小外甥来的时候,也是八个月左右的光景,不喜欢吃东西,挑食的厉害。大便有点干燥,容易感冒上火。用这个紫丸,小豆大,送进去。吃了之后一两个小时,排便,拉出来很多果冻一样的食积。一次用后,饮食就回复了正常。

大医精诚原文解

大医精诚原文 大医精诚原文 唐·孙思邈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从此文中亦可见佛教的思想也渗入中医学之中。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駚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黄芪故事二则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 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

治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 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张飞急破不下,便指使军士在阵前骂阵。张合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直气得张飞七窍生烟,口舌生疮,众士兵也多因骂阵而热病烦渴。 诸葛亮闻知后,便派人送来了50瓮佳酿,并告知张飞依计而行。“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兵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酒”,自己更是大把地狂饮。此时有人禀报张合,张合马上登高一看,果然如此,狠狠地骂道:“张

药王孙思邈对后世的贡献

药王孙思邈对后世的贡献 *导读:药王孙思邈对后世的贡献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朝著名医学家、炼丹家、养生家。据史书记载…… 药王孙思邈对后世的贡献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朝著名医学家、炼丹家、养生家。 据史书记载,孙思邈从小勤奋好学,七岁读书,每日能背诵一千多字,有神童之称。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融汇三教,尤其擅长天文、历法、占卜等术。 关于孙思邈的学医经历,据《千金药方》自序所说:其自小体弱多病,又看到周围百姓为病折磨而死的惨状,遂萌生了精研医道的决心。 孙思邈一生刻苦钻研,他将唐以前所流传下来的各种药方及自己行医的验方,同时又广泛收集民间的各种药方及经验,遂著成了闻名于世的医学宝典《千金要方》。 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内脏、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共计二百三十二门,收方五千三百例。其中,该书还首创复方的先例,如《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他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他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

加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这是他对医学的重大建树,也是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 《千金翼方》是孙思邈对《千金要方》的补编书。此书共三十卷,其中他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没有记载的810余种药物,进行考证和实践,并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以前医药成就最全面、最有价值的系统总结,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 《历代名医图赞》说:唐孙真人(真人,即对高道的称谓),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宋代郭思高度评价《千金方》时说:世皆知此书为医经之宝。清代医学家徐大椿说:用意之奇,用药之妙,亦自成一家。 随着盛唐文化的对外交流,《千金方》也随之走向国外,深深影响了诸如日本、韩国、朝鲜的汉医文化。 此外,孙思邈还有许多独特的贡献,如:对脚气病的观察、研究及治疗。比欧洲于公元1642年开始作脚气病的研究早了整整一千年。 孙思邈在炼丹活动方面,他总结了唐以前的炼丹方式、方法、用药及配方等,最后提出了硫磺伏火法的论述和方法。对我国火药的发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孙思邈医德名言大医精诚

孙思邈医德名言大医精诚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判处针药,无得参差。 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戒不虞。 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 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

道之所在,其德不孤。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溢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半醉酒,软枕头,暖盖足。 身体常使小劳,则可百达和畅。 早起,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饮酒可以陶情性,剧饮过多防百病。《孙真人卫生歌》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大醉。《备急千金要方》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疗。

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观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 贼而得之者祸也,幸而得之者笑也,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 居其富而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 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 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