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商业地产建筑规划与设计.

商业地产建筑规划与设计.

商业地产建筑规划与设计.
商业地产建筑规划与设计.

商业地产建筑规划与设计(图

本期主题:中国商业地产建筑规划与设计

嘉宾讲师: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董少宇

时间:2009年4月16日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58号理想国际大厦8层

主题背景:

商业地产从立项到开业运营,涉及多个环节,而建筑规划设计是诸多环节中决定性的一环。商业地产发展至今,在建筑规划设计的专业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业态的日渐丰富,商业地产项目所承载的功能也日渐增多,对商业地产建筑规划设计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建筑一旦落成,可改造的空间非常少,为保证作品最终能够符合入驻各商家的要求,建筑师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对比商业地产发达的国家,我国的建筑设计领域,存在欠缺并急待改善的问题有哪些?

新浪乐居商业地产专业讲台第11期,有请知名建筑规划设计专家董少宇先生,为我们一一解答。

讲师简历:

董少宇,清华大学建筑与规划工程硕士,现任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房地产协会商业地产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商业地产联盟专家。自1975年始至今从事建筑设计工作34年,主持设计完成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建筑6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方案和优秀工程设计及金、银质奖30余次;在国家一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译文二十余篇;参加和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近十项。近年来主持设计完成多项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并发表了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主持工作的董少宇工作室获“中国2008知名商业设机构”荣誉。

关键项目:北京万达广场、天鸿北京华宝大厦、北京国贸中国大饭店、南昌万达新城商业街、北京石景山万达广场、万达长春明珠、天津万国广场、天津美洲国际广场、河源生态购物广场、厦门美洲国际广场、昆明孔雀广场概念设计等。

主持人:欢迎董老师坐客新浪乐居。今天这期商业地产专业讲台的课题是商业地产建筑规划与设计。据我所知,董老师在八几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参与商

业地产的建筑设计了,当时的国贸项目,现在在北京是绝对的地标性商业建筑了,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

董少宇:当时做的时候还没有商业地产这个概念,应该就称它是一个大型的综合体,现在看来是属于商业地产的。当时我主要是做中国大饭店那一部分。国贸在北京来说是正式的综合体概念的第一个项目。

以前商业项目我们做得比较少。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在招商引资,这方面国家旅游局是甲方,从开发中国旅游资源的角度做了这样一个项目。策划是美国和日本两家建筑师事务所帮助做的策划国贸一期,最终用的是日本的方案。按照日本七八十年代流行的综合体的概念引进来的。国内商业地产的概念大约是在90年代末、本世纪初的时候出现,当然那时候的商业地产的概念还比较幼稚。

我们国家现在的商业地产的概念和行业的操作是分两大系统,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情况。第一大系统以商务部为主,它们主要是从零售业地产出发。零售业大概有百货、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它的特点是,侧重于零售业,是零售业的房地产。因为所有的运营商都在商务部、物流都在商务部,基本上控制了零售业的资源,所以从这点上是有优势的。它对零售业的运营非常专业,但对于房地产应该不是太内行。

第二个系统是我们房地产界,基本上这是从建设部体系发展派生出来的行业协会,叫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是以开发商为体系做的商业地产,最早的商业地产是从这儿引发出来的。这里面牵扯到投资主体的转换。过去我们做零售业都是按照国家的规划划出一块地来,投资是由房地产投资,权属是归当地的商业管理部门,比如说归

北京市的商业局管。最早是国家投资,后来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商投资的时候,由于它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左右了商业规划和业态的配置。这样就出现了两大体系相互结合的问题。

从房地产商角度说的商业地产包括了酒店甚至包括文化设施、电影院、写字楼等等。它从开发角度能做的,只要不是卖掉的、能以租赁方式经营的从他的角度来说都是商业地产。它的范围比商务部的宽得多。

从国际上来说所谓的商业地产主要是以持有的方式来看,如果是卖掉就不是地产了,如果是自持经营就叫商业地产。这种区分应该就是比较清楚了,拿北京来说,华贸中心就是商业地产,北京万达广场有一个写字楼被他们卖掉了,这样权属不是你的,物业是不可以切割的,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商业地产的。这种定义所以在国外也叫自持型物业,一定是自持,因为只有自持了才能统一管理和运营。其实现在我们国内的开发商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对商业地产还是希望自持,大家认识到了自持的好处是比较明显的,但实际上还是有资金的压力的。比如说他需要换成现金才可以支持他们下一步的开发,变现渠道比较有限。

主持人:董老师见证了我们商业地产这几十年的发展,您是从最开始就从事商业地产的建筑设计?

董少宇:我做设计倒没有倾向于商业地产,只是回过头来看商业地产的案例比较多,商业综合体比较多。另外我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给经贸部做了一个

商品大楼,这是一个专卖店的形式,设计莲花小区的时候我们设计了一个居住综合体。相当于一个地下商业街,因为它周边没有设施,所以我们就在莲花小区的地下做了一个商业街,现在来看是不错的。

比较巧合的是,我最开始学习建筑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独立做设计的项目是小百货店。那是76年、77年,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我没上大学之前就先进了设计院,当时没有设计师进到设计院,因为大学已经停止招生了。最后设计院缺人就从社会上招了一批高中生,从建筑设计开始自己培养,像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建设部设计院,主要大城市的设计院都有这么一批人。

主持人:这几年我们商业地产的设计,我个人的了解好像一些大综合体的概念都是国外的设计公司来做,深化设计一般是国内的,这是一个现象吗?

董少宇:这个现象是一部分还不是全部。原因有两个:第一,综合体这种形式不是在中国出现的,而是在美国出现的。就是上个世纪、战后大量地重建,40年代开始重建,到60年代就进行旧城改造,就发现有很多不同的建筑类型在一块地方。那时候的规划比较乱,它要综合起来建在一起,但又要满足原有的业主的利益,最后的开发结果是把它们综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叫城市更新、或者是城市改造。综合体这种新型的建筑形式,就是在旧城改造的时候出现的。后来发现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建筑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土地比较稀缺,大家又不太愿意走太远的路的时候,在一个区域里做综合体比较好。

第二,我个人的观点,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学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我们的建筑都是工匠都是营造,它也有学问但不是像国外对建筑学的理解。所以在我国开始并没有综合体建筑设计的理念,它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时候才出现。这一点来说确实国外的设计理念还是比我们要先进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国外对于建筑的理解。

现在大家对综合体的认识逐步地深入,掌握得比较多,但有的开发商主要还是以营销为主的,需要在营销的角度刻意地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国外的建筑师做这个主要是项目的标签,这样国内的客户或者是租赁的人们会觉得有一个号召力。但从我做设计的经历来说,除了外壳的标签之外,所有内部的东西都是中国的建筑师做的,包括北京大部分的大型商业项目。

主持人:综合体这种形式您提到说,在美国的发展是先有很多业态聚到一起的,根据那种现有情况做出来的建筑。但现在我们拿到的项目规划就是要做一个

综合体,有点反过来的意思。那么这样的话,涵盖了众多业态的建筑,在规划时怎么在保证它整体风格统一的同时,又能满足不同业态功能呢?

董少宇:你说的非常准确,最初我们是平衡这块地上的不同利益者综合的,是被动地做出综合体,后来发现了它的优势,变成了去设计这样一种平衡。综合体的特点之一,一定是在一个城市的某个商务中心出现。正像你说的,现在要把它做成综合体,一定要实现所在地上的综合要求。这就牵扯到综合体的开发本质,它最终还是要达到消费的目的,有消费的商业综合体才有它的价值。而消费有好几种类型,一般的有写字楼、有酒店、有超市、有娱乐设施还有配套的工具。如果在商务区,购物中心可能比超市来得更突出一点,如果在生活中心的话,超市更突出一点。这里面就有消费业态组合的关系。

举一个例子,为什么要做超市呢?超市是我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来源地,消费阶层涵盖所有人。它有一个聚集人流的功能,而且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时时在消费。这种消费我们叫强制性消费。就是说今天不去超市买牛奶,明天早上就没有喝的了,你要不断地消费。很少有说是去无目的地去逛超市,基本上都是直奔货架。但百货商场就不同了,人们比较喜欢逛商场,那么这个逛的过程,发生的消费行为比较没概率,比方说本来你想去买鞋,结果最后没有合适的,拿回来是裙子,这种是随机消费。如果你想让百货的人流增加,就要把人们吸引过来,配一个时时都有人流的超市,就可以增加百货消费的几率。

再说一个业态,现在很多的购物中心里配备影院,主要是三个功能。上个世纪

60年代美国做综合体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大家不太容易去的空间,比如说地下室,比如说顶层,我们把它叫“消极空间”。而这个地方如果你放一个影院正好把这个空间就用上了,因为影院我们把它叫做“目的消费”,看电影一定是专门去的,这样就把消极空间消化掉了,提高了物业的价值。第二,看电影一般是16岁到30多岁左右,这群人是未来时尚消费的主流。这类人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看过007的人,过两天就会穿一个电影里面的衣服,这样就会帮百货消费。实际上它是可以引导消费的。这是第二个引导时尚的功能。第三,如果你要去这个影院一定要经过一条路,那么在这条路的两端做很多的小店铺,实际上就会使经过你的店铺的人进行消费。我们做商业地产就是增加人和商业的磨擦力。实际上秀水街的摩擦力就非常高,人跟

人都挨着,可是一旦把人拉开以后人之间的气场就差了。我们这是为了增加消费的几率才可以拉动消费。这是业态之间组合的问题。

主持人:可是现在很多商业反应说,我们也做了大型超市,但超市的人流并没有与其它业态形成共享,超市很火但人上不来。您从建筑空间规划这点上,有没有什么经验让人流实现共享的建议?

董少宇:这个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有时候商家自己会有一个保护意识,举一个例子,我们做北京万达广场,最初的设计是在沃尔玛的入口,有一个门是通向百货的。沃尔玛是在东门,这边是新世界,我们是希望人流可以进来。

后来沃尔玛的想法是不希望它的业态给别人提供任何的方便,就是想独门独户,最后它宁可把这个门封上了,现在做了一个储物柜。在商业设计里面有一句话:一定要管好你的门。门管不好,很可能你要的消费达不到目的,却给别人做了工作。其实国外的综合体设计、购物中心设计,超市和其他的业态是要混在一起的。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的开发商从招商的角度来说,可能有一点博弈的意思在里面。因为我是作为开发商就一定要租给零售商运营商,我不租给它就会提很多的条件,很多的程度上开发商就没有考虑太多答应了。

等到做石景山万达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没有了,可以有效共享。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家乐福(石景山万达引进的超市在战略规划上就决定要在这个区域开店,正好万达公司有这么一个机会,双方比较好谈合作。第二,我们在规划上,没有给它独门独户的设计,这样就把问题解决了。北京万达作为万达集团(企业专区,旗下楼盘开发的项目,是它目前综合体评级最高的,但在招商过程中还是处于比较早的阶段的,招商有一些条件是没有考虑得太清楚。现在万达开发的项目没有是允许超市独门独户的,一定是资源共享的。

主持人:如果说一个项目里,超市把人流封闭住,有点失去综合体的意义了。

董少宇:但把人流吸引到综合体来就很成功了,如果再可以资源共享就更好。现在这个问题基本上解决了。最初万达开发的时候也是担心招不进来商。实际上当时

沃尔玛要进驻的意向是比较强烈的,毕竟是在长安街上。现在万达再做项目招商时,基本上后面是跟着一大堆的零售商,它有一个打包的品牌资源,这些品牌知道万达的商业模式已经成熟了,从选址来说,石景山万达比北京万达的区域分工更加有优势。

主持人:您手上现在正做的还是石景山万达这个项目吗?

董少宇:去年已经验收使用了。我现在手里主要是做两项工作,其中一个是在中房协商业地产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站在建设部的角度,同商业物业方面的全寿命运营做研究。现在很多都在做商业地产,可是包括开发商在内,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大家还处在急功近利的阶段,以住宅房地产的思路来做商业地产,这是两个概念。商业地产要经受时间和资金的风险,时间的风险是不可预计的,如果不能估计好运营中的风险将来就可能出现问题。

我们仅仅只是先从物业的角度,比如说将来的一些管理,运营过程中的所有的设备更换,还有也可能过几年物业就要改造了。北京百货大楼前前后后改造的好几回,原先没电梯,因为是50年代建的,现在加了电梯。最初首层是以糖果为主,随着消费概念的改变,现在基本上百货型物业的首层都是化妆品和珠宝,因为它的利润高,所以首层的租金也最高。而且,过去三层、四层才有可能是男装,现在有的已经把它调到二层来了。因为现在男装的消费反而比女装拉动更高。女装反倒变不出太多花样来,它的样式已经非常多了,开始有一些的停滞。但男装方面,因为男士的消费需求比过去更多了。还有你注意到,很多商场一层开始

卖皮具,化妆品和珠宝占一部分。一个城市典型的消费趋势,在购物中心的品牌业态布局上就可以看出来。

主持人:我们知道商业地产,从开发到运营,这期间不仅仅是开发商和商家这么两方,还有更多的像金融机构、商业管理机构等等在不同时期介入。但我觉得建筑规划设计应该是最早进入链条里面来的。并且它不像业态组合这些,可以慢慢的进行调整,建筑一旦落成之后基本上是很难有变动的了,那从董老师的经验来谈一下,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应该尽可能长远地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