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作者:————————————————————————————————日期: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外界环境

淋巴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胆固醇3.内环境中可以代谢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存在的物质气体:O

2 CO

2

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维生素组织胺神经递质

4.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消化酶,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

5.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它们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

6.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蛋白质。

7.血液 = 血浆 +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8.组织水肿的原因:

营养不良性组织水肿: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质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

组织液回流减慢。

过敏性组织水肿:过敏反应出现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进

入组织液,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增多。

淋巴管阻塞性组织水肿:淋巴管阻塞导致淋巴向血浆的回流受阻,同时淋巴

管从组织液吸收的液体也减少,导致组织液增多。

代谢性组织水肿: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向组织液释放的物质增多,引起组织

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的量增加。

肾小球炎:使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下降,吸水能力弱。

9.细胞生活的环境:

组织细胞:组织液。血细胞: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10.外界的O

2

进入红细胞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肺泡壁的一层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

肝细胞中的CO

2

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血浆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线粒体(2层),肝细胞的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

红细胞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穿过6层生物膜:红细胞(1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组织细胞(1层),线粒体(2层)。11.血液酸碱度调节的原理:

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如乳酸):

乳酸+N a H C O

3乳酸钠+H

2

C O

3

H

2

O+C O

2

由肺将C O

2

排出

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如N a

2C O

3

):

N a

2C O

3

+H

2

C O

3

N a H C O

3

由肾脏排出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人的体温:37℃;渗透压:770kPa;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2.恒温动物,体温不变,则产热 = 散热。

3.酸碱缓冲对由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如;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6.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8.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9.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导致细胞代谢紊乱。

10.O2浓度最高:红细胞;最低:组织细胞;

CO2浓度最高:组织细胞;最低:红细胞。

11.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结论: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人工配制的缓

冲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之一坏了,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传出神经,效应器之一坏了,无效应。

反射需要一定强度的刺激才能形成。刺激传出神经引起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

2.非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脊髓控制(膝跳反射,眨眼)。

条件反射:后天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3.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的判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通过突触判断。

4.神经元的生理特性:受到刺激,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骨骼肌的特性:受到刺激能够收缩。

5.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神经纤维由长的树突、轴突和髓鞘构成。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外流)。动作电位:外负内正(Na+内流)。注意:此时K+外流和Na+内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方向:双向传导。方式:以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的方式传递。降低细胞外液中Na+浓度,会使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的类型:①轴突--细胞体型②轴突--树突型

突触前膜:轴突末端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细胞体或树突的膜。

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释放。

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消耗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神经递质分为兴奋类和抑制类。

神经递质最终去向:被水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

信号转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信号在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8.只有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才是双向的,正常机体是单向传导的。

9.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包括大脑皮层,脑干,下丘脑,小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

扎针不缩手,憋尿反射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能力。

下丘脑:血糖平衡、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中枢,与生物节律有关。

脑干: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跳中枢等。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

10.大脑皮层言语区:W:写字V:看书S:讲话H:听

W坏:失写症V坏:失读症S坏:运动性失语症H坏:听觉性失语症

11.反射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12.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H+、乳酸,和K+,组织胺等化学物质调节生命活动,1.体液调节:通过激素,CO

2

激素调节是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如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汗腺、泪腺、乳腺、肝脏等。

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体内的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等。

3.激素调节(间接参与生命活动)

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本质:有机物

蛋白质,多肽类: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

固醇类:性激素,醛固酮。

氨基酸类:甲状腺激素。

4.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细胞。

5.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作用:使尿液减少。

6.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甲亢: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侏儒症: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巨人症: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呆小症: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肢端肥大症:成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7.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促新代谢,促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促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激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促进泌乳方面:催乳素与孕激素。

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产生)与胰岛素(胰岛B细胞产生)。

8.正常人的血糖:0.8-1.2g/l(80-120mg/dl)

低血糖血糖浓度50-60mg/dl

高血糖血糖浓度高于130mg/dl,高于160mg/dl出现尿糖

糖尿病表现:高血糖、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9.血糖三个来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10.胰岛素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作用机理:

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11.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1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

第3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肝脏和骨骼肌。

2.人体散热途径: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呼吸、排尿和排便。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4.体温调节:

第4节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免疫细胞(吞

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组成。

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3.三道防线:第一道:皮肤、黏膜;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形成的。

4.B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抗体本质:免疫球蛋白。

5.体液免疫中具有识别功能的物质: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抗体(不是细胞)。

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物质: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不是细胞)。

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

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6.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细胞来源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B细胞造血干细胞

(骨髓中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造血干细胞

(胸腺中成熟)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细胞、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浆细胞和效应细胞7.体液免疫: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

暴露的抗原会被抗体或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8.二次免疫特点:

比初次反应更迅速,更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

9.免疫失调疾病

免疫系统功能过强: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免疫系统功能太弱:免疫缺陷病。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第一次接触不会有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

异。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AIDS);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10.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对排斥反应起重要作用的是T细胞;艾滋病毒攻击的是T细胞;

记忆细胞可以在体内长时间存在,而抗体不能。

淋巴因子的作用: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11.探索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作用。

处理方法结果

切除小鼠胸腺保留部分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丧失大剂量X射线照射切除胸腺的小鼠丧失全部免疫功能

对大剂量X射线照射切除胸腺的小鼠输入B细胞体液免疫部分恢复

对大剂量X射线照射切除胸腺的小鼠输入T细胞细胞免疫全部恢复

对大剂量X射线照射切除胸腺的小鼠输入T和B细胞免疫功能全部恢复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能够横向运输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伸长区)

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IAA)。

3.胚芽鞘是否生长:看有无生长素。

胚芽鞘是否弯曲: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4.胚芽鞘感受光刺激部位的实验:一组用锡箔罩住胚芽鞘尖端,一组用锡箔罩住

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5.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的实验。

6.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幼芽、幼叶和发育的种子中由色氨酸转变产生。

生长素的分布: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和发育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7.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向光侧→背光侧①到②。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①到④,②到③。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的韧皮部等部位。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

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根>芽>茎。

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依次为10-10mol/L、10-8mol/L、10-4mol/L。横向生长的植物受重力影响而根有向地性,茎有背地性。

根:生长素浓度D>C,根对生长素敏感,D点抑制生长,C点促进生长。

茎:生长素浓度B>A,根对生长素不敏感,B点的促进作用大于A点。

3.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附近积累,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受到抑制,顶芽不断生长。

4.根的向地性与顶端优势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都体现两重性。

茎的背地性与向光性,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未体现两重性。

5.生长素两重性的应用:棉花摘心(解除顶端优势);园林绿篱的修剪。

6.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插条生根。

7.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8.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原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插条生根,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插条生根的情况不同。

方法:浸泡法:要求生长素溶液的浓度较低。沾蘸法:省时,生长素浓度较高。

对某些不知道的陌生植物,应进行预实验。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1.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幼芽、幼叶和发育的种子中。

主要作用:促进插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农业除草剂。

2.赤霉素的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打破休眠;

3.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

4.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

5.乙烯的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6.赤霉素能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抑制生长素的分解。

生长素达到一定浓度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的合成对生长素合成起抑制作用。

7.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与种子萌发有关的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萌发;脱落酸抑制萌发。与器官脱落有关的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脱落;脱落酸促进脱落。

8.生长素和赤霉素起协同作用;赤霉素和脱落酸、生长素和乙烯起拮抗作用。

9.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素类似物也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特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如2,4-D,乙烯利,α-萘乙酸(NAA)等。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

2.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的密度,即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年龄组成的类型:增长性,稳定型,衰退型。

年龄组成能够预测未来种群密度(数量)的变化趋势。

4.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

5.对害虫可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

6.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抽样调查法):

①样方法(分为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注意事项:

随机取样(关键)样方大小适中

样方数量不宜太少宜选用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不行)计数原则: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即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②标志重捕法:(适于运动能力强,运动范围广的动物)

N/N

1 = N

2

/N

N:要求的种群密度 N

1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

N 2:再次捕获的个体 N

: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

注意事项:

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不会产生伤害;

②标志物不能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动物正常的生活;

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期内不能脱落;

④标调查期内没有太多个体出生与死亡,也没有太多个体迁入与迁出。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条件下,实验室)2.“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种群密度增大时会限制种群的增长。

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3.①K值的应用: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

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②K/2值的应用:

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

强;对养殖的生物进行捕捞时,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维持

在K/2处,以保证持续获得高产量。

有害生物的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在K/2之前就采取相应措施。

4.J型曲线和 S型曲线之间的阴影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而淘汰的个体。

5.增长率 = (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 = 出生率 - 死亡率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时间 = (出生率 - 死亡率)/时间①J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②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6.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抽样检测法)

计数过程的注意事项:

①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目的是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②若取出的液体中酵母菌密度过大,可以增加稀释倍数。

③计数时把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④计数原则:类似于样方法。计数方法: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1ml菌液中酵母菌数目=104×稀释倍数×(A/n)×中方格的个数

n为所取样方数,A为所取样方中总菌数。

第3节群落的结构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植物的垂直结构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垂直结构与食物(植物)和栖息地有关。植物水平结构影响因素:地形,光照,土壤湿度,土壤酸碱度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4.种间关系

①互利共生(如图A):根瘤菌,地衣等,“同生共死”。

②寄生(如图B):如蚜虫,靠吸取对方营养为食。

③竞争(如图C):“你死我活”。生活习性越相近,斗争越激烈。

④捕食(如图D):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5.种内关系: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6.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

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丰富度统计方法:

①记名统计法(用于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群落)。②目测估计法。

调查中用到的仪器:

诱虫器: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

吸虫器: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注意事项:尽可能多的收集小动物;要标明地点时间。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地衣阶段: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

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

灌木阶段:鸟类越来越多。

3.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5.自然演替的结果: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

6.演替能否发展到森林阶段,关键看气候,主要是温度和水分;还有人为因素。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缓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人为作用突出,物种单一,结构简单,稳定性差。

包括:人工林,果园,城市农田生态系统。

4.联系生命界与非生命界的成分:生产者及分解者。

5.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生产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6.生产者除了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除了动物,还有植物(猪笼草、菟丝子),病毒和一些细菌。

分解者除了细菌真菌,还有动物(蜣螂、秃鹫)。

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是多种成分。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传递效率 = 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4.摄入量 = 同化量 + 粪便量(未同化量)贮存量 = 同化量 - 呼吸量

同化量的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粪便是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5.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渠道:食物网和食物链。

6.分解者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散失了,这部分能量植物不能利用,但是物质可供生产者利用。

7.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和生物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8.能量流动的意义: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9.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特例:人工养殖的高产鱼塘,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小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人工投放饵料)。

10.能量传递效率相关“最值”计算规律:

①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

选最短食物链选最长食物链获得能量最多获得能量最少

按×20%计算按×10%计算

②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

选最长食物链选最短食物链获得能量最多获得能量最少

按÷10%计算按÷20%计算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循环利用。(物质循环指元素的循环)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部分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的三个来源: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3.大气中CO

2

燃烧。

4.碳的存在形式:

和碳酸盐。生物群落:含碳有机物。

无机环境:以CO

2

5.碳的循环形式: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CO

。生物群落内部:有机物。

2

6.实现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因素:生产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础。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含实验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5、血浆中酸碱度: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 /H 2 CO 3 Na 2 HPO 4 /NaH 2 PO 4 6、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8、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刺激时外负内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 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 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1.2g/L 低于L:低血糖症高于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错点、细节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错点、细节知识总结 回归教材 1.水,男性60%女性50%。 2.细胞内液三分之二,外液三分之一。 3.组织液也叫细胞间隙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中代谢产物大部分被 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小部分被淋巴管吸收,经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4.内环境理化性质:酸碱度,渗透压,温度。 5.渗透压: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钠离子氯离子占渗透压作用的90%,37度时为770kp,等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6.血浆pH接近中性, 7.35-7.45,稳定性与HCO3- HPO42-有关。 7.内环境是细胞与外接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8.血浆含有较多蛋白质。 9.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起源海洋)。 10.随着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也在 不断变化。 1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 定状态。 12.贝尔纳——神经系统调节,坎农——神经和体液调节,现代+免疫。(主要) 13.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4.反射是在中枢神经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15.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6.兴奋:受到刺激后,相对静止——显著活跃。 17.静息电位时K+外流,刺激后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 18.突触小体:轴突末梢膨大,杯状球状。 19.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即引发新的神经冲动。 20.单向;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出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 触后膜上。 21.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22.下丘脑:体温、水平衡、生物节律。 23.脑干:维持生命,呼吸。 24.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 25.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26.脊髓:躯体运动调节的低级中枢 27.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8.脑:除了感知、控制机体活动外,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其中语言 之人脑特有。HSVW,S受损运动型失语症,V看不懂,H听不懂,W不能写。 29.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神经元 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尤其大脑皮层下的海马体。长期记忆——新突触的建立。 30.血糖0.8~1.2g/L 80~100mg/dL 31.曾认为胃酸刺激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胰腺分泌胰液。沃泰默切除神经只留血管, 仍有胰液,认为神经难剔除(自变量:有无通向小肠黏膜的神经)。斯他林和贝利斯——不是神经调节而是化学调节,小肠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刮下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射到小狗静脉。促胰液素是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32.血糖来源: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33.血糖去路: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约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约1/3 组织液 淋巴 2、细胞外液间的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体液环境叫做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渗透压 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约为7.35-7.45。 由人体内的缓冲物质(缓冲对)进行调节,常见的缓冲对为H2CO3/NaHCO3,Na2HPO4/NaH2PO4等。 3、温度 一般为37℃。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知 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脑、脊髓 周围神经:脑神经、脊神经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纤维:轴突+髓鞘 神经:众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侧包裹着结缔组织的膜。 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兴奋 相对静止状态显著活跃状态 外界刺激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概念: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叫做神经冲动。 传导方向:双向。 1、静息电位(未受到刺激):内负外正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内正外负 3、局部电流: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类型 轴突——树突型 轴突——胞体型 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形成 突触前膜 突触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方向:单向。 方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CO2+H2O H2CO3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静息时内负外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的传递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稳态易错点精选

一、判断 1、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2、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3、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可以维持内环境中多种成分的相对稳定。 4、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5、神经元细胞中持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6、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质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7、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8、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储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9、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10、激素调节过程中激素只运输给靶器官、靶细胞。 1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会发生变化。 12、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二、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手足抽搐 C、组织水肿 D、尿毒症 2、参与“植物人”生命调节的神经结构有 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垂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3、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4、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①下丘脑②大脑皮层H区③大脑皮层S区④大脑皮层V区⑤大脑皮层W区 A ①③B、②③C、②④D、④⑤ 5、关于动物激素的书法,正确的是 A、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的 B、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 C、成年人甲状腺分泌不足,耗氧量会增加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而与神经调节无关 6、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7、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①④ 8、下列与生态和进化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 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 能单位:神经元 突起 树突 轴突 神经纤维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 ↑淋巴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规律 (一)内环境成分辨别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 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高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膜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 巴管壁 淋巴 循环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体液 (约占1/3) 体液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图示如下:淋巴 注意:(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 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 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神经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低级神经中枢——脊髓

1.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神经元之间 单向传递:传递方向: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7.突触的结构如下图: 轴突 神经末梢 细胞体 树突 6.兴奋传递 4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5.神经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注意:蛋白质类的激素药物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消化成小分子从而失去药效。);而氨基酸和固醇类即可口服也可注射。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 如: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前者降血糖,后者升血糖。 3.血糖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体血糖范围(0.8—1.2g/L) 左边箭头表示:在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下的升血糖过程; 右边箭头表示: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下的降血糖过程。 注意: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肉细胞利用。 4.激素调节方式: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右图) 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从而促进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 进一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图解总结.docx

必修 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 2/3 ) 体液细胞外液( 1/3 ):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 NaH 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 37 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 →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 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高中生物必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A、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 C、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a+内流外正内负Na+外流 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树突或细胞体)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错题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错题

————————————————————————————————作者:————————————————————————————————日期:

1、下列关于酶、激素、维生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由活细胞产生 B、都能调节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C、都是蛋白质 D、都是高效能的物质 2.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组织性水肿,这是因为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率降低B.组织液回流速率降低 C.淋巴生成速率降低D.淋巴循环受阻 3.将甲品系的小鼠和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同时移植于a小鼠身上。不久,甲品系小鼠的皮肤在a小鼠身上生长良好,乙品系小鼠的皮肤肿胀潮红,最终死亡脱落。此时,将所用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再取一小块,第二次移植到a小鼠身上,移植的皮肤比第一次更快地死亡脱落。下列对第二次植皮后出现的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 A.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功能 B.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属于抗原,甲品系小鼠的皮肤不属于抗原 C.特异性免疫细胞具有记忆功能 D.乙品系和a小鼠的亲缘关系较远 4.胃酸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在生物学上叫做 A.非特异性免疫B.体液免疫C.细胞免疫D.特异性免疫 5.人在寒冷环境中,所产生的反应是 A.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导致代谢增强,产热增加 B.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皮肤散热减少 C.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骨骼不自主战栗,使产热增加 D.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产热增加 6.发高热对人体是不利的,下列叙述的原因中错误的是 A.循环系统障碍,心跳变慢B.生理功能紊乱 C.消耗过多的物质和能量D.易丧失体温调节能力 7.下列情形导致人体局部淋巴液的生成量相对减少的是 A.进食后小肠绒毛B.进食大量牛奶后的肝脏 C.皮肤过敏处D.肾上腺功能减退 正常情况下,人的尿液中不应该出现 A.葡萄糖B.尿素C.无机盐D.蛋白质 8.被切除某一内分泌器官的褐家鼠会很快死亡,若补充大量食盐水可维持生存,切除的这一内分泌器官最可能是 A.甲状腺B.胰腺C.肾上腺D.脑垂体 9.某人由于外伤大出血,并导致脱水,但无口渴现象,尿量也有增无减,除进行外伤处理外还应A.给患者滴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 B.给患者输入生理盐水C.给患者输入全血 D.给患者输入经严格消毒后的纯净水 10.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乙酰胆碱 11.对于维持细胞内的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主要作用的物质是A.蛋白质B.无机盐C.脂肪D.结合水 12.肾单位完成过滤作用的组织结构包括 A.肾小球毛细血管壁B.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内壁 C.肾小囊内壁和外壁D.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管壁 13.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整理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 O 2、CO 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 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 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 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

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 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 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 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c.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 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

高中生物学考基础知识汇总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 3/H 2CO 3 Na 2HPO 4/ NaH 2PO 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 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 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 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 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 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 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的调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