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君子不器”的另一种解读

对“君子不器”的另一种解读

对“君子不器”的另一种解读
对“君子不器”的另一种解读

对“君子不器”的另一种解读

文/陈康太

子曰:“君子不器。”其言出自《论语·为政篇》,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使人大为不解。“君子不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首先要从“器”字的含义着手。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观点是把“器”字作“器具”解,视之为名词,所谓“君子不器”即指:君子不应像器具一样。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其一,器具一般只有一种用途,因而孔子所说的“不器”指的是君子不应该像一个器具一样,只有有限的才能和用途,而应该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如朱子就是这样认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①

其二,器具通常更多指的是容器,凡容器均有一定容量,所以“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应该像一个容器一样,容量有限,装不了更多的东西,而应该宽容大度,海纳百川。

其三,器具都具有固定的形状,不易将之改变,所以“君子不器”就是指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思想僵化,不懂变通,而应该为人处事的过程中灵活应变。

在这三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的影响最大,也最为大众所接受。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更多的不同见解,研究者包括国外的一些著名汉学家,如法国学者安德烈·莱维提出“君子不器”应该译为:君子不把任何人当器皿对待。

②等等。

在这里,笔者斗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以“成器”为目的,而应该把提高自身修养作为奋斗的动力和目标。

那么,“成器”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器”跟前面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呢?笔者认为“器”字作动词解释更为合理。“器”本意即器皿,因其具有用途的性能而引申为“才能”,即可用之才,所以有成语“大器晚成”,即用的是其引申义。故“成器”指的是成才(尤指谋得安身立命的才能)。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便是。

显然,大部分人对孔子“君子不器”的理解都局限于君子不应该只成为一个专业,而要成为一个通才,笔者的观点与之最大的不同在于,不论专才或通才,笔者从根本上否认了要求君子以成才为目的的观点。照此理解,孔子主张不以成才为目的,似乎有些不可理喻。细细一想,却在情理之中,孔子反对以成才为目的,是反对这种带有强烈功利性目的性的学习。

庄子曾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惠子种出一个容量为五石的大葫芦,却觉得这个葫芦没有丝毫的用处,因为若用它来盛水的话,坚硬程度又不够,若将它锯开

来作瓢的话,又没有可容得下它的水缸,于是惠子很生气,就把这大葫芦给砸碎了。庄子知道后就笑道,你有容量达五石那么大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作为一只轻舟浮于江湖之上呢?这个故事使我们看到,惠子之所以看不到葫芦可作轻舟的用途,就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抱着一个使葫芦长大后可装水或作瓢的目的性,这个强烈的功利性目的性,遮蔽了他的眼睛。

一只葫芦对于惠子来说,装水或作瓢是其本该具有的实用性,如果它不具备这个属性,留着它又何用呢?这就是惠子的观点,也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么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否也有它的实用性呢?古人读书最直接最实用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在读书人之间广为传诵的一句至理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谓“黄金屋”,实际上代指的是金钱,所谓“颜如玉”,无非就是指的美女。这句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说,读书能让你捞到金钱,读书能给你带来美女。这就是读书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取仕制度,已经完全用书读得好坏来衡量,而书生十年寒窗,也不过是为了一朝金榜题名,好借此步入仕途,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这种带有强烈功利性的学习显然与孔子的主张相违背,遗憾的是后人一直把他曲解了。

事实上,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就是要求其在人格上、在修养上达到比常人更高的境界,因此他认为君子学习应该是“学以修其身”,而反对学以成器。他曾批评时人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荀子解释道:“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④他指出,孔子所说的“为己”就是“美其身”,是人格和修养的提升;而“为人”就是“为禽犊”,只为追名逐利,但求安身立命的技能。正因为如此,有人笑孔子,称他“博学而无所成名”。试想,圣人如孔子,其博学又怎么可能是为了成名而已呢?他的博学,更多的是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个人修养。只有以此为目的,才配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所以朱子曾曰:“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⑤

而《论语》中最能体现出孔子不以“成器”为目的的一章,就是《先进篇·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这一章讲述的是孔子和子路等几个学生坐到一块聊天,谈各人的理想和志向。子路第一个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同时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的话,花三年时间,就可以使那里的人民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又问冉求。冉求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花三年时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讲到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于是孔子又问公西赤,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怎样怎样,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时候,或者在同别国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孔子又问曾点,曾点正在弹瑟,弹完之后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于是曾点就说了:“我希望在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听了曾点的话之后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这个故事是《论语》中难得的一个长篇,当前面三人描述了自己的志向时,为什么孔子表现出不以为然的神情甚至哂笑子路呢?显

然,他们的志向无非是成就一段功名,而曾点的志向却只是去春游,这也正好和孔子的想法一样。这表明,孔子并不赞成前面三个人功利性的理想,却对曾点的理想大为赞叹。这就是“君主不器”。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子提出“君子不器”,提出“学以修身”,提出“古之学者为已”,并非字面上所理解的“为已”或“自私”,只顾自身人格和修养的提升,不顾他人不顾社会责任,如果是这样,就完全曲解了孔子的意思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责任的担待,而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生命的超脱。因此,孔子在提出“学以修其身”的同时,又强调“修身以安人”。他认为修身的根本是“安人”,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并不是为了获得“君子”的虚名而去做一个君子的,而是希望调养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具备足够的能力之后,可以更好地安顿别人,即朱子所言的“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但他又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乎。”⑥意思是说,修已以安百姓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连尧舜都要发愁,还做不到呢。可见,他认为即使是古之圣人在修己以安人这个方面也还有所欠缺。

附注:

①、朱熹《论语集注》

②、安德烈·莱维《试论〈论语〉》中一个四言句的翻译》

③、《论语·宪问》

④、《荀子·劝学》

⑤、《朱文公文集》

⑥、《论语·宪问》

2007年7月18日

创业管理学案例分析

创业管理学案例分析 第九组 陈文浩1438310110 黄习文1438310118 谢佳余1438310125 韦灿1438310139 李军建1438310142 张茗1438310156 韦旭升1438960213 讨论时间:2016年4月16日 讨论地点:图书馆 1.万通六君子是一个创业团队吗?为什么? 答:创业团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彼此间通过分享认知和合作行动以共同承担创建新企业责任的,处在新创企业高层主管位置的人共同组建形成的有效工作群体。所以说,万通六君子是一个创业团队。 2.结合本章团队成员角色描述,这六君子在团队中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他们的角色有什 么变化? 答:创业开始的时候,王功权是贯彻者,冯仑是资源探索者和栽培者,易小迪是资源探索者和协调者,潘石屹是完成者,王启富和刘军都是协调者与完成者。另外,这六个人都是团队工作者。在成立常务董事会平分股权后,企业发展壮大,大家对发展方向与投资产生分歧,栽培者和贯彻着都存在并且闹得不可开交,虽然大家都是团队工作者,但很多意见不能统一。以致后来大家分开了。冯仑、王功权和潘石屹增加了专家的角色。 3.这个团队中有没有核心成员?若有,核心成员是谁? 答:没有,冯仑提出观点:按照历史的过程来看,缺了谁都不行,每个人的作用都是百分之百,他在,就是百分之百;他不在,就是零。另外六人对重大决策都是通过董事会决定,并

且六人平分利益 4.互补性和冲突是创业团队在组建时一般要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对 万通六君子这个团队的互补性和冲突进行认真分析,并提供客观的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答:互补性,创业团队中宽泛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有利于新企业。如果一个团队成员所缺少的东西可以由另一个或者更多其他成员提供,那么,整体的确大于各部分之和。不要屈从于只和那些背景、教育、经历状况与你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工作的诱惑。强调互补性可以提供给新企业一种强有力的和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基础。在万通还未成立时,冯仑作为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的负责人,招聘人员时提出招聘的人至少要学过两个专业,单一专业背景的人知识面和能力比较狭隘,不大有发展。冲突,冲突分为认知冲突和情感冲突。认知冲突是指团队成员对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与问题相关的意见、观点和看法所形成的不一致行。这种大多是有益的,能提高决策质量,增强团队责任感,特点是论事不论人。万通六人经常会产生认知冲突,但他们都能较好的协商。另外是情感冲突,情感冲突是极其有害的,创业团队内引发团队成员间产生个人仇恨时,冲突将极大降低决策质量,影响成员投入程度和对决策成功执行的必要性理解,特点是论人不论事。他们六人有共同的价值观,都上过大学而且志同道合,他们之间有较好的情感基础,团队在运行中总能够克制情感性的冲突。万通公司的团队是优秀的团队,无论是在团队互补性,相似性和冲突方面都做的很好,因此他们是成功的。 5.万通六君子这个团队是如何处理和解决冲突的?他们的方法有效吗?为什么?如果改进的话,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或者说要注意什么? 答:出现冲突万通采取“梁山泊模式”的“座有序,利无别”模式。在创业阶段,因为不确定性等因素,创业团队往往习惯于用道义凝聚成员,但这缺乏持续性,也不稳定,最后还是需要依靠商业规则和制度的力量来妥善地解决。1995年起,万通的业务开始分布到北京、上海、长春等地,六兄弟分布在不同省份,负责各地的业务。由于当时沟通不便,造成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六个人性格不同、地域和管理企业的情况不同,不可避免的,大家在一些事情上形成了分歧,相互之间越来越不容易协调。在经济上六个人都没有计较,但大家对生意的看法和理解出现了分歧。另一方面,六个人对公司的发展战略也产生了分歧。解决方法王功权说他是法人代表,要承担责任,得他定,但是为了大家不起冲突,多数时候他都会妥协。关于战略方面的分歧,面对进退维谷的形势,冯仑试图通过学习来解决。1995年,王功权去了美国管理分公司,在美国吸收了很多商务、财务安排的方法以及产权划分的理论;1992年,张维迎把《披荆斩棘,共赴未来》这篇文章带到了英国,张欣看到这篇文章后很兴奋,决定回国,张维迎就把张欣介绍给了冯仑。王功权和潘石屹都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开始劝说冯仑。冯仑开始不同意,但后来去了一趟美国,见到了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两人聊得很投机,冯仑讲了困扰自己已久的问题,周其仁讲了“退出机制”和“出价原则”,给冯仑以很大启发。于是,六个人中的三个人接受了新的游戏规则。回国后,冯仑提出“以江湖方式进入,以商人方式退出”。潘石屹也曾回忆道:“我非常珍惜和怀念我们曾经一起创业的那段历史,但每一个人都太有自己的主见了。”“以商人方式退出”的万通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团队创业精神的扩散效应。万通六君子好聚好散的团队解体经历,既可以使曾经拥有“同甘苦,共患难”的团队创业精神成为各自续写精彩人生的宝贵财富,又让万通集团有效地通过经营业务整合、组织结构转型、重塑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再造等活动在新起点上实现可持续性成长。如果改进我认为六人分开是注定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太有主见了,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何况不止二虎呢?所以与其整天争吵不如分开发展,至于改进的话,不如弄个名誉董事会,专门

材料作文“和而不同”导写与例文

材料作文“和而不同”导写与例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有学者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讲评分析:本次作文出现问题分析 一:出现问题: 1、审题的偏差 (1)不理解“和而不同的含义(2)没有体现关系性——辨证统一。就某一点而言,文章失去平衡。 (3)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即加以发挥,没有从整体考虑。(4)直接抄材料,随便解释几段,心里很糊涂。(5)没有侧重点(不同) 2、选用角度的偏差 (1)选写的内容大而不当(《论共性与个性》)(2)只写一面,或和或不同 (3)大谈创新的重要性(4)听从与保持自我(5)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6)接受别人的见解(7)我就是我

3、材料运用上的不当( 1)很多事例只能说明一面,所举例子比如:司马迁,李白,屈原,海伦、徐本禹、王勃、勾践、居里夫人、鲁迅弃医从文等 2)有不少作文,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用来支持观点的事例却是不能或难以成立的。比如:毛泽东有个性,反而列举了他的一些错误,这又如何体现“君子”举反面的事例太多 3)有的事例,有严重的问题。如说美国攻打伊拉克,是既“和”又“不同”;孙中山与共产党的合作 二:、正确审题立意 分析材料,对字面的理解以及隐含意义 读材料《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如何理解和 “和”:和谐、和平、和睦、融合 “不同”:有主见,不盲从、有自我、不照搬。从材料引用《论语》的话,以及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写这个话题最合适的内容,是人际关系,是人的品格修养文化的融合、国际间政治生活、对外经济交往等“而”字如何理解连接两者,并列关系,要想成为君子,就既要“和”,又要“不同” 正确的立意思考角度 1、世界因“和与不同”才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自然) 拓展:2、民族的融合与保持自我特色 3、各国文化交流中和谐与不同 4、国家之间的和谐于不同 5、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外圆内方)

伪君子人物形象分析

伪君子人物形象分析 蒂蚄肈羀羄芃羈 《伪君子》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成熟的喜剧,揭露的是当时反动的天主教组织“圣体会”,它在宗教外衣的掩盖下,进行危害法国人民、扩展教会势力的勾当。重点揭露、嘲笑宗教教义的核心—禁欲主义的虚伪性。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伪君子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

伪君子人物形象分析 [篇1] 五幕诗体喜剧《伪君子》(又译《达尔丢夫》),是莫里哀喜剧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之一,是古典主义性格喜剧的杰作。它从法国现实生活中撷取题材,对剧中人物尤其是中心人物进行了艺术概括,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天主教教会的伪善这也是作品《伪君子》成功的一大特点。 一. 揭示《伪君子》中心人物达尔丢夫的虚伪形象。 《伪君子》共五幕,但中心人物达尔丢夫直到第三幕第二场才出场。喜剧的前半部分达尔丢夫未不出场,但事事与他有关。很多情节都是围绕他进行的。作者运用种种方式,多侧面地勾画出达尔丢夫的基本轮廓,刻画了他的伪善,并初步揭示其危害性,达尔丢夫人未露面,性格却已突现观众面前,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达尔丢夫表面上清心寡欲,实际上拼命追求世俗享乐,要鲸吞奥尔恭的全部财产,而且心狠手黑,一旦被揭穿就凶相毕露,欲置主人于死地。作家通过这一形象集中揭露了教会势力的虚伪和反动,指出了达尔丢夫作为一个"良心导师",打着上帝的旗号干坏事的欺骗性和危害性,刻画了表里不一伪善性格。莫里哀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概括 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伪善本性,对他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在戏的头两幕,莫里哀通过奥尔恭一家老、少两派激烈的争吵,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他的经历和特点,达尔丢夫原是外省的一个贵族,后来破落了,穷得连一双鞋都没有。流落到巴黎以后,他利用宗教来谋出路。在教堂里,他装扮成一个虔诚的信士,用一些虚假得过火的

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两面性

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两面性 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正与反、好与坏、积极和消极、显性和隐形的综合体。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已经做过关于此的精密的论证,即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理解事物的两面性。纵然在现在一个对以往任何狂热过的对象进行全方位反思的时代,马克思老人家这种对事物用客观、全面的分析看待的态度仍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人,这种理性便是我们存在的基础。因此,对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个儒家的经典思想,我希望运用现代的理性分析之。 传统意义上,我们总是习惯正面的理解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儒家的思想,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用自己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一切恰到好处,却不盲目附和;小人总是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这是何晏《论语集解》对此话的解释。 作为人之为人的准则和人与人相处的王道,君子和小人的界限泾渭分明,我所理解的这一切的根本就来自于每个人对利益的认同方式。何谓君子,我将他理解为一个正义的人,有德性的人,客观的对待人性的善与恶,对利益公正的分配之,这是内在的德性,表现出来的外在便是孔老夫子喋喋不休的“礼”,在与人相处上,便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同时又力求维持一种和谐的状态。相对于小人,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将人性中的趋利避害发挥到了极致,正是这种控制不力,在行为的外在表现上就是同而不和,因其一切以利益为根本,并且是自己的私利,所以表里不一,阴奉阳违。二者综合考虑之,便能引申出这样一条真理:人之为人,或者说所谓的君子,应该是思想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格在民法意思上理解时是享有权利义务的资格,而在这里是一种精神权利,更是人区别于任何生物的优越性之所在。确保人格的独立是获得尊严的前提,今年的新年讲话中,温家宝提出了“为人民尊严的活着而努力”,人只有自爱,让自我的人格独立而不依附于他人,让自己的思想自由,才能真正有尊严的生存。 如此的君子和小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比比皆是。苏格拉底的两位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尽管对政治和哲学有着众多分歧,他们对于正义、对于德行、对于

创业团队要注意互补性和冲突

创业团队要注意互补性和冲突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尽管核心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很突出,媒体报道也经常突出个人作用,但团队创业还是比较普遍的。创业是在资源高度约束下对机会的追寻与开发,组建创业团队本身就是资源整合的过程。因此,创业团队组建及其动态演化是创业研究关注的重要课题,《管理学家》杂志推出“中国企业创始人分手调查”项目很有意义。 创业团队在组建时一般要考虑两个基本问题:互补性和冲突。关于互补性,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在理念、价值观等方面要高度相似,即所谓的志同道合,这一点“万通六君子”做得不错,这也是该团队能够维持的重要原因。在突出志同道合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在技能、经历、经验等方面要体现互补,要有差异性,这样才有助于创新,才能做到资源整合。从案例信息看,“万通六君子”在这方面似乎体现得不够好,更多的还是相似性。这也是团队在运行中尽管总能够克制情感性的冲突(论人不论事的冲突),但并不意味着情感性冲突不存在,怨言和投票表决等就已经说明这一点。从案例信息看,“万通六君子”似乎缺乏富有建设性的认知性冲突(简单地说是论事不论人的冲突),这显然与创业团队组建更多地突出了相似性有关。 当然,上述问题的存在也是客观的,甚至带有必然性。因为创业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需要承担风险,团队组建偏重相似性也是正常的。这就需要在运行中予以弥补,即对创业团队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是很难的工作,而在实践中则需要创业者特别注意。美国企业家老洛

克菲勒有句名言:“建立在商业基础上的友谊永远比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商业更重要。”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更多的是注意友谊,万通采取“梁山泊模式”的“座有序,利无别”就很典型。在创业阶段,因为不确定性等因素,创业团队往往习惯于用道义凝聚成员,但这缺乏持续性,也不稳定,最后还是需要依靠商业规则和制度的力量来妥善地解决。 团队是当今时代倍受推崇的名词。与群体相比,优秀的团队其成员是互补的,缺了谁都不行,因此更具有战斗力;一般的群体,其成员往往是互替的,离开谁也都无伤大局。但团队毕竟不能等同于组织,企业和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要靠组织的力量,需要培育出组织能力。也就是说创业者要把创业团队引导发展成组织,在组织的框架中仍然可以允许甚至有必要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此需要构建必要的管理机制,尽管可以不太成熟和规范。对此,万通的创业者们似乎做得并不够。 对万通六君子分手的方式而言,“江湖方式进入,商人方式退出”是非常好的概括,但其中江湖方式是如何向商人方式转化的,估计绝不会仅仅因为关键人物张欣的加入和听几次理论讲解那么简单。

宁当伪君子不做真小人

宁当伪君子不当真小人 谢谢主席,评委,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开宗明义,真小人即为道德品质低下之人,且容易发现。而伪君子则为内心品质低下而表面上如君子一般品质高尚之人,相较而言不容易被发现。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伪君子尽量遵守社会规则,不管他本身愿不愿意。而真小人的真就体现于眼里没有规则。两者何者更坏及程度难以比较。鉴于比较性辩题,因此,在两者本质坏的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我方评判的标准是,何者作恶的可能性更大。我方坚持认为宁当伪君子不当真小人。 首先,伪君子和真小人比较起来更容易“回头”,他们至少在心里还有没有泯灭的良心或者其他做人原则,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要受人不齿的,所以选择了沉默。而那些所谓值得同情或是原凉的真小人就是从外到内都充满罪恶,伪君子在本质上极坏,但是,他们有一个软肋。那就是,还知道要脸面,在暗地里可以为非作歹,但是在公开的场合,伪君子是不敢胡来的。伪君子害怕社会舆论的监督,所以只要加强舆论的监督,让伪君子们生活在聚光灯下,他们就没有了作恶的机会。时间一长,没准转变成好人也说不定呢。 其次,伪君子比真小人更有道德的约束。伪君子有一个很大的软肋就是好面子,所以他们在表面上将会是道德品质的尊崇者与推行者,甚至有可能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之事,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然而真小人他们的可恶之处就在于真,毫无廉耻的,赤裸裸的表现自己的恶。越恶越好,越恶越光荣,恶是天经地义的。在他们心里毫无道德的约束,也就极大的增加了作恶的可能性。 最后,我想说,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没有邪念私欲,完全坦坦荡荡的君子。人总会有一些难以抑制的私欲,然而君子的可贵之处就是用外在道德约束住他的邪念而不付诸于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伪君子和君子是一样的,只不过君子的道德底线高于伪君子。那么如果一个伪君子能够控制住自己的邪念便不再是伪君子,而是一个有毅力的君子了。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宁当伪君子不当真小人。

“君子和而不同”!-750字高三作文

“君子和而不同”!-750字 当霸王骑着乌骓化作鬼雄,当虞姬将生命化为矛尖之蓝;当屈原幽思而作《离骚》,消失于汨罗江;当渊明自叹“守拙归田园”,日日无事而空吟,我不禁重新审视《论语》中的一句“君子和而不同”。善哉,孔夫子之论;善哉,好一个“君子和而不同”! 漫漫五千年,多少英雄豪杰,多少文人墨客,他们从心底喊出了一句:“和为贵。”看古代历史。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县令。祁黄羊没有一丝犹疑,掷地有声地说:“让解狐去当。”晋平公大惊,解狐可是祁黄羊一等的仇敌。祁黄羊说:“你只叫我推荐心中的县令,他的确优秀。”君子之心如此宽容,推贤荐能,一句“和为贵”,国家得以强盛富邦。 再看近代历史。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顶着世界反华势力,始终遵循着“和为贵”思想,在亚非国际会议上力挽狂澜。“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了会议的胜利召开,维护了各国间的和平,更重塑了一个大国的威望。君子之和弥足珍贵,搬开无为争执的绊脚石,一心向着理想冲。漫漫五千年,另一声雄浑的呼喊在我耳畔回萦。它说:“舍生而取义。”我们誓死也要坚守那份不同,那份即使别人不理解的对真理的执着。 日本的作家川端康成。多少人说他文章空洞无文,多少导师要他“不写三岁小孩的玩意”,他都以一笑而报之。终于,他的散文集《花未眠》轰动了世界,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发现海棠花未眠。”感动了多少心灵。善于

保存心中的那份“不同”,让我们的个性有如“花未眠”。 再说沈从文。当人人埋怨的时代,他以自己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去拥抱那古老的边城,他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不让它受到尘世的玷污,让心以原始的状态存在。贫穷,落后,在他的笔下,蜕变成了一个水美、山美、人美的天地。坚守心中的家园。正如鲁迅所说:“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曰自由。”真理常在胸,君子善守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苏轼说:“人间有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相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见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所挟持甚大,而其志远也。”这不这正是对君子和而不同最精辟的解释吗? 善哉,君子和而不同!

披荆斩棘共赴未来(万通六君子1992年反省总结)(精)

披荆斩棘共赴未来 ----万通1992年反省总结 (作者: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小迪、潘石屹 我们为什么要"下海"办公司?我们究竟要把公司办成什么样子?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我们怎样把自己当成一根钉子顽强地楔去?一群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哥们儿"怎样在新的利益基础上进行合作,总结过去,开拓未来?怎样把日常大量琐碎的经营活动和青年知识分子精忠报国的高尚追求紧密结合起来?等等、等等,这一系列严峻而现实的问题,不仅摆在我们几个人的面前,而且是对我们整个一代人的挑战,回避它,不行;蔑视它,也不行;听其自然,无为而治,更不行,迎接挑战,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我们正在做一件意义远大的事情,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近年来苦苦寻求推动社会进步的报国道路,或搞文化启蒙,或搞理论研究,或以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远渡重洋向西方学习,以求学有所成,报效自己的国家。闯来闯去,都没有得到完满的答案。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向何处去,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我们认为,我们现在所走的道路,是一条能够解决这一课题的道路。推动社会进步以报时代,创造财富以报人民,齐家敬业以报父母,利用所学知识在商品经济中锻炼自己,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改善自己的经济现状以报个人,这一切都体现在我们以企业组织的形式,从事商品经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的确找到一条很好的道路。 要准备过三关:排座次、分金银、论荣辱。排座次,就是要明确职权分工,建立规矩,把纯"铁哥们儿"关系,改变成在友情基础上的企业内部同仁关系。分金银,不是简单地只分多少钱,而是指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论荣辱,就是说,失误了不要互相埋怨,成功了不要贪天之功归己有。争当唯我独尊的天然领袖。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许多矛盾解决起来就相对轻松一些。 挣钱简单地说是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启动各处资源,设计项目,二是组织和投入资金,三是直接生产管理,四是回收资本,形成利润,四个环

《科学人文_和而不同》教案

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解《科技人文和而不同》这篇课文中科学与人文的概念及区别,并理解它们的主要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科学与人文的概念及区别。 3.理解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 三、教学重点 1.理解科学与人文的概念及区别。 2.理解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 五、教具准备 粉笔、黑板、教案。 六、教学方法 图表法、比较法。 七、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上这堂课之前,我想请几位同学站在政治的角度来谈谈“文化”在当今世界所起到的作用。 (提示: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落后文化则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16,看看学习本单元需要我们掌握什么?本单元围绕“科技与人文”的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学习本单元,我们能从课文中领会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科技越发展,人文精神越重要。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筛选信息的方法:(1)要有明确的目的。(2)要理解文本的内容。(3)要有一定的速度。现在就请大家带着“单元导读”交给我们的任务来学习《科技人文和而不同》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导读”,回答问题: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文从科学与人文“共生互动”、“相同相通”、“相异互补”、“和而创新”等 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帮助我们准确而全面地认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及相关关系,认识两者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2.自由阅读课文,结合课本P121“练习与思考”第一题,找出这六个词语在课文中的 所在位置,用横线标记出来;用筛选法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给文章标好段落序号。

中国合伙人:阿里十八罗汉 腾讯四大金刚

中国合伙人:阿里十八罗汉腾讯四大金刚 来源: 凤凰科技发布时间:2013-05-29 陈可辛导演的“青春+励志”的创业传奇电影《中国合伙人》自5月17日上映以来,票房一路攀升,引起诸多大佬围观并热议不断。《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为故事原型进行演绎,讲述三个出身和性格各不相同的好朋友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拼搏沉浮,同时带出了中国这30年的变化。 新东方三剑客 事实上,在中国民企发展的30多年中,志同道合的公司合伙人不在少数,现在,这些当年的好“基友”有的各奔前程,例如万通六君子都有了各自很好的发展;有的仍然共同奋斗在同一战线,如跟着梁稳根一起贩羊的兄弟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仍然在三一效力。 中国式合伙人构成了中国民企发展30多年来一道特有的风景。下面我们看看30多年来知名的中国式合伙人。

新东方三剑客:俞敏洪、徐小平、王强 电影《中国合伙人》部分的再现了新东方三剑客俞敏洪、徐小平、王强创建新东方的故事,虽然对此俞敏洪一再否定。但是只要是对新东方的故事稍有了解的人,便能轻易将电影中黄晓明扮演的成冬青与俞敏洪对号入座:考了三次才考上大学;大学期间因结核病休学一年;身为“移动英语词典”,发音却无人听懂;离开学校,开民办英语培训班;到处贴小广告做宣传。不过,另外两位主演的原型似乎存在争议。 余小平:新东方创始人之一,著名留学、签证、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咨询专家,现创“真格”天使投资基金。 王强: 1996年10月回国,加入北京新东方学校创业团队,先后设计并启动了新东方学校的英语基础培训课程、实用英语学院课程以及计算机培训课程。 万通六君子

2019-2020学年度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四单元 莫里哀与《伪君子》人教版知识点练习第三十一篇

2019-2020学年度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四单元莫里哀与《伪君 子》人教版知识点练习第三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剧本《威尼斯商人》《悭吝人》《钦差大臣》的作者依次是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莫里哀、俄 国的果戈理。 B、《包法利夫人》《苦难的历程》《上尉的女儿》《父与子》的作者依次是福楼拜、阿·托尔斯 泰、普希金、契诃夫。 C、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巴黎圣母院》《约翰·克利斯朵夫》《浮士德》的作者依次是列 夫·托尔斯泰、果戈理、罗曼·罗兰、歌德。 D、但丁、拜伦、歌德、普希金分别是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的著名诗人。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作品、作家、国别的对应关系有误的一组是( ) A、《伪君子》——莫里哀——法国《玩偶之家》——易卜生——挪威 B、《纹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捷克《草叶集》——惠特曼——美国 C、《猎人笔记》——屠格涅夫——俄国《基督山伯爵》——大仲马——法国 D、《苦难的历程》——赫尔岑——俄国《奥勃洛莫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是英国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剧作家,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是他的同 名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 B、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喜剧作家,答尔丢夫作为代表剧作《伪君子》中的人物,已成为文学史上 “伪君子”的典型形象。 C、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以精炼含蓄的语言风格著称。他通过代表作《老人与海》对奥尔恭的塑造,充 分体现了自己的世界观。 D、孙犁是以散文笔法追求诗意风格的作家,他通过对《荷花淀》中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人民的刻 画,充分展现了人情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世界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出处正确的一项是( ) A、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英国——巴尔扎克 B、阿巴贡——《威尼斯商人》——英国——莎士比亚 C、夏洛克——《吝啬鬼》——法国——莫里哀 D、泼留希金——《死魂灵》——俄国——果戈理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真正的君子不像那些_______________的伪君子,害了人还要往自己的脸上涂脂抹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论语〃子路》,这是大教育家孔子留下的一句千古名言,是儒家的思想,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因为富有哲理,故耐人寻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

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和而不同”强调的是事物的多样性,强调的是有机的统一。《国语》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正由于有了万事万物,才有了和谐的自然界,才能构成和谐的人类社会。以音乐为例,只有用不同的音符,才能演奏出和谐美妙的旋律。因此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必须正视社会中涌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并在一致中得到化解。“和而不同”不仅对每个人具有启示意义,而且对每个人更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君子和而不同”小至一个家庭、单位、大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大都同理。窃以为“和”指的是和谐、统一,表现的是事物的相容性,它至少包括两种意思:一是说在一个群体“君子”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如国税部门根本宗旨是“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二是每一个人的言行都应当围着同一个目标,大家应当齐心协力,团结一条心,不能各自为政。而“不同”表现的是事物的多样性,是指在这个团结一致的群体中,应当允许存在不同的声音。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一样,

创业团队:互补性和冲突

创业团队:互补性和冲突 尽管核心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很突出,媒体报道也经常突出个人作用,但团队创业还是比较普遍的。创业是在资源高度约束下对机会的追寻与开发,组建创业团队本身就是资源整合的过程。因此,创业团队组建及其动态演化是创业研究关注的重要课题,《管理学家》杂志推出“中国企业创始人分手调查”项目很有意义。 创业团队在组建时一般要考虑两个基本问题:互补性和冲突。关于互补性,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在理念、价值观等方面要高度相似,即所谓的志同道合,这一点“万通六君子”做得不错,这也是该团队能够维持的重要原因。在突出志同道合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在技能、经历、经验等方面要体现互补,要有差异性,这样才有助于创新,才能做到资源整合。从案例信息看,“万通六君子”在这方面似乎体现得不够好,更多的还是相似性。这也是团队在运行中尽管总能够克制情感性的冲突(论人不论事的冲突),但并不意味着情感性冲突不存在,怨言和投票表决等就已经说明这一点。从案例信息看,“万通六君子”似乎缺乏富有建设性的认知性冲突(简单地说是论事不论人的冲突),这显然与创业团队组建更多地突出了相似性有关。 当然,上述问题的存在也是客观的,甚至带有必然性。因为创业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需要承担风险,团队组建偏重相似性也是正常的。这就需要在运行中予以弥补,即对创业团队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是很难的工作,而在实践中则需要创业者特别注意。美国企业家老洛克菲

勒有句名言:“建立在商业基础上的友谊永远比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商业更重要。”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更多的是注意友谊,万通采取“梁山泊模式”的“座有序,利无别”就很典型。在创业阶段,因为不确定性等因素,创业团队往往习惯于用道义凝聚成员,但这缺乏持续性,也不稳定,最后还是需要依靠商业规则和制度的力量来妥善地解决。 团队是当今时代倍受推崇的名词。与群体相比,优秀的团队其成员是互补的,缺了谁都不行,因此更具有战斗力;一般的群体,其成员往往是互替的,离开谁也都无伤大局。但团队毕竟不能等同于组织,企业和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要靠组织的力量,需要培育出组织能力。也就是说创业者要把创业团队引导发展成组织,在组织的框架中仍然可以允许甚至有必要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此需要构建必要的管理机制,尽管可以不太成熟和规范。对此,万通的创业者们似乎做得并不够。对万通六君子分手的方式而言,“江湖方式进入,商人方式退出”是非常好的概括,但其中江湖方式是如何向商人方式转化的,估计绝不会仅仅因为关键人物张欣的加入和听几次理论讲解那么简单。

“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

“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文化自觉”的涵义 在世纪之交,费孝通先生多次讲“文化自觉”问题。由于他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中华文化的前途,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宏阔视野来思考、探讨这个问题的,所以很快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形成了相互切磋、深入研讨的可喜局面。在今天,“文化自觉”已不是一个孤立的理念,而是已经形成为一种文化观,一种有深刻意涵的文化理论。费老对“文化自觉”的涵义做过明确的界定,他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的: 一是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他说:“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费老最初是在对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实地考察中,注意到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其面临着“保存文化还是保存人”的严峻选择,指出他们只有通过文化转型来求生路。他因此而由小见大,联想到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整个中华民族、中国文化都面临着一个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认识到“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我们都是生存在文化转型过程中的人物”,于是心头冒出了“文化自觉”四个字,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问题。他提出这个名词是在1997年。近五年来,他经常思考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问题,反复说明不是要“回归”、“复旧”,而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新文化,表现了一个世纪老人对自己的祖国、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的爱。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谈到自己学习费老这一思想的体会,认为“所谓文化自觉,就是一方面要有忧患意识,一方面还要有文化自信”,[2]就是从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这个意义来理解的。二是正确处理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费老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各种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都有一定的位置,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将取决于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对话沟通、取长补短、共存共荣。他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文化自觉的本质内涵,并解释说:“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美人之美”就是要求我们了解别人文化的优势和美感;“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使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3]特别是在讲到如何对待“异文化”时,他强调要以容忍的态度来尊重别人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点,不仅要容忍别人,而且要理解别人,欣赏别人,使不同的价值观点在相互理解、容忍中共同存在、不相排斥,进而互相接近、互补与融合。这里表现了费老博大的天下情怀,以一种毫无偏执的理智心态,来拥抱人类创造的各种类型的人文价值,力图克服文化隔阂与文明冲突所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费老在他80岁生日时提出的“美美”四句,早已成为关心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前途的人们的美谈,成为他们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共同奋斗的思想指导原则。我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

感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对于论语见解很浅,略读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一书,时以想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论语,源于在村长博客所见村长对此的感悟,细之品味深感其中蕴涵的道理,经典赋有哲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儒家的思想,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用自己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一切恰到好处,却不盲目附和;小人总是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因为没有乖戾之心,所以能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因为有阿比这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这是何晏《论语集解》对此话的解释。自古至今,人与人处世交往,君子与小人之分也就如此。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在其外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国为民为天下而谋,有些人出仕做官,谋云智酬;有些人则教书育人,倾心为后,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如何来看待不同的观点,是人们所探讨而辩之的话题。诸如世间万物都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人和人的想法也不会完全一样。正是这些不同的事物或想法相互碰撞,相互切磋,从而才能迸发出新的灵感,新的智慧,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以求“和”而不失独特标新的见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不断的向前迈进,向前发展…… 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做君子是要有胸怀,又要有坚持原则精神的。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大家各自摆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或争论之后,总能够达成一致,较少固执己见。他们很会取人长,补己短。这样的人进步是很快的,也容易与人相处。 庸者聚合,心怀所图,互为己利为目的,故而在感情和义气上会很快的融和,以求各自所得。因此庸者而聚,大忌惟恐是伤和气,会因各自心怀不轨而彼此猜疑,而众叛亲离,会因己利、小事加以争执,心不团而不结。庸者一般来说都会自以为是,为功而傲;目中无人,似天下之人都在他们之下,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困难面前或是一走了之,或是推而卸之,利益当前各自为政,不善于因势化解,曲折解决。故庸者聚,基本上是趣味和义气相投而不能长久,是难以达到君子和而不同之境界。 在社会发展的追求中,智者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庸者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君子共事,以坚持原则本,而坚持原则与沟通是一对矛盾体,怎样把原则与沟通二者的辨证,和谐地统一起来,就需要有宽阔胸怀,需要懂得何为是非。君子精神的人是根本做不到,也做不好的。所以君子在一起,虽然意见和观点经常不同,但总是能够通过沟通与斗争达成共识,能够长久地相处。 悟事而争论,必有不同的思想、文化的对立而生。反对者,必反对与之对立方的一切言论。支持者,必支持与之相许的一切言论。终至,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支持而支持,全然丢了争论的本义。于是,于不合者,言辞激烈者有之、明贬暗讽者有之;于同气者,赞而有之,吹捧者有之;而与双方,终究有些什么?

创业管理结业材料—万通六君子案例分析

创业管理课程结业材料 万 通 六 君 子 案 例 分 析 班级:工商1102 学号:20112030 姓名:蒙荣禄

讨论题 1.万通六君子是一个创业团队吗?为什么? 创业团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彼此通过分 享认知和合作行动以共同承担创建新企业责任的,处在新创企业高层主管位置的人共同组建形成的有效工作群体。 结合案例可知,在第一次界定合伙人利益关系时,冯仑等人采用 的是水泊梁山的模式——“座有序,利无别”。大家虽然职务有差别,但利益是平均分配的。后来,万通六君子在确定股权时采取了平均分配的办法。由于是平均分配,大家说话的权利是一样的,万通成立了一个常务董事会,重大的决策都是6个人来定。所以,万通六君子是一个创业团队。 4.互补性和冲突是创业团队在组建时一般要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 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对万通六君子这个团队的互补性和冲突进行认 真分析,并提供客观的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创业团队在组建时一般要考虑两个基本问题:互补性和冲突。关于互补性,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在理念、价值观等方面要高度相似,即所谓的志同道合,这一点“万通六君子”做得不错,这也是该团队能够维持的重要原因。在突出志同道合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在

技能、经历、经验等方面要体现互补,要有差异性,这样才有助于创新,才能做到资源整合。 从案例信息看,“万通六君子”在这方面似乎体现得不够好,更多的还是相似性。这也是团队在运行中尽管总能够克制情感性的冲突(论人不论事的冲突),但并不意味着情感性冲突不存在,怨言和 投票表决等就已经说明这一点。从案例信息看,“万通六君子”似乎缺乏富有建设性的认知性冲突(简单地说是论事不论人的冲突),这 显然与创业团队组建更多地突出了相似性有关。 当然,上述问题的存在也是客观的,甚至带有必然性。因为创业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需要承担风险,团队组建偏重相似性也是正常的。这就需要在运行中予以弥补,即对创业团队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是很难的工作,而在实践中则需要创业者特别注意。美国企业家老洛克菲勒有句名言:“建立在商业基础上的友谊永远比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商业更重要。” 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更多的是注意友谊,万通采取“梁山泊模式”的“座有序,利无别”就很典型。在创业阶段,因 为不确定性等因素,创业团队往往习惯于用道义凝聚成员,但这缺乏持续性,也不稳定,最后还是需要依靠商业规则和制度的力量来妥善地解决。 团队是当今时代倍受推崇的名词。与群体相比,优秀的团队其成 员是互补的,缺了谁都不行,因此更具有战斗力;一般的群体,其成员往往是互替的,离开谁也都无伤大局。但团队毕竟不能等同于

浅谈“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及现代意义(一)

浅谈“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及现代意义(一) 论文关键词:和而不同伦理思想现代意义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是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真谛。“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叶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学思想,而它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当今要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更加凸显。 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又是一个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的国家,并且存在很多的严重问题。例如,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等引发了人与自然的冲突,又由于人们对资源占有的不平等而引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这些冲突与困扰,而解决这些冲突与困扰,我们可以运用“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和而不同”思想的理论渊源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出现。“和”原指音乐上的重音的协调,而后才被引申为一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协调统一的哲学范畴。 在先秦时期,“和”的思想已经形成,那时候曾有过“和同之辩”。最早通过“和”与“同”的比较而对“和”做出确切说明的春秋初期的史伯,在与郑植公讨论“周期弊乎”时曾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去和而取同”是遭致弊端的根本原因。在这里史伯强调了“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补充和限制。同是排斥差别的抽象的同一性,它取消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可见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和”而不是“同”。后来的史伯和晏婴的“和同论”进一步向我们揭示了“和”与“同”异于“和实生物”的道理。“同”是抽象的直接的同一性;“和”是包含着矛盾和差别的具体的、辩证的同一性。 孔子依据对当时现实社会道德人格的经验认知,从“和同之辩”视角,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意思是说君子能够接受不同的意见,而获得和谐;小人只认同相同的意见,而排斥不同的意见,因此不和谐。换言之,君子没有乖庆的思想,他能包容、兼听不同意见,能海纳百川,和谐相处;小人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同而不和。这就是说,和、和谐、和合是在不同、冲突中求得的,同是排斥和、和谐、和合的,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处理人际、社会、政治、国家、民族、宗教间复杂关系的方法,也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理想人格、道德情操和思维方法。 张载对相争与相合也曾有过“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的说法。总的来说,和解是一个大趋势。又如《中庸》中所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而这恰恰是周恩来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舆论的主流是斗争论。人们斥“和而不同”的“均衡论”为“庸俗机械论的饭辩证法的理论”。这个时期,周恩来在处理中国同苏、美、日之间的关系时,均采取了寻求均衡求得稳定的非常现实主义的立场。这种均衡论事周恩来留给后人较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均衡论就是“和而不同”论。 总之,所谓“和而不同”是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真谛。“和而不同”是贯彻中庸思想(执两用中)必须提倡的正确方法。 二、“和而不同”中蕴含的伦理思想的具体表现 首先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并征服自然。人类作为自然界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改造自己、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生产资料以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使自然界不断的变化。因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