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公平的意义

社会公平的意义

社会公平的意义
社会公平的意义

社会公平的意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激发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①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

②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胡锦涛“社会公平观”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

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9月1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

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强调,亚太区域合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应该携起手来,充分运用亚太经合组织这一合作平台,深化合作,拓展合作,不断朝着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目标迈进,不断造福亚太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据9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

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一段话:“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笔者相信,这是一段令许多人欢欣鼓舞的话语,这是一段让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与希望的话语。

胡锦涛主席强调“坚持公平正义”的深层含义值得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深思,更值得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解读这段话,我们与公平正义及民生走得更近,与人民群众走得更近。“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这

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提高机关效能,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使权力真正的服务于民;“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俯下身子去关注民生、体恤民情,让勤奋履职、坚持清正廉洁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之举。

“公平正义”,这样的词语早就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让我们心情激漾。今年的两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当时,温总理说了一句“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此话引起了网络的热议,更成为了社会公平正义彰显的一次大讨论。如今,胡锦涛主席强调“坚持公平正义”,是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把握,是对党与政府廉政履职、务实为民的承诺,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未来的一次有力诠释——我们相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期许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经济社会必定能够迈上新的台阶,我们党与国家的事业必定能够扎实有效推进!(陈谊军)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

[摘要] 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其主要内涵包括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现代社会文化价值观。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性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扩大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保障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消除知识鸿沟以迎接知识社会的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教育机会;知识社会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社会公平是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体现。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公平不仅是一种美好的价值理想,更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日常生活秩序得以建立的价值基石,是保障现代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鉴于教育在整个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地位,教育公平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公平,在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一、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地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为了真正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所蕴含的平等精神,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公平还必需包括:在客观上存在着社会发展不平等的历史时期,公共教

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在现实层面上,反对和遏制旨在破坏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的教育特权(“平等”的维护)。

(一)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教育公平意味着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凡具有同等公民资格的人包括青少年学生,不因为他们的性别、种族、地域、健康状况或家庭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在教育上受到不同对待,反对形形色色的教育排斥或教育歧视。这项权利已经明确地写入现代国家法律之中,成为一项受到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1954年)。后来历次宪法修正案中(1975、1978和1982年)都保留了这一条款,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第46条将这一条款扩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宪法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人权,教育公平体现了《世界人权宣言》(1948)的基本精神。《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其他的一些得到国际普遍承认的人权公约,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6)、《儿童权利公约》(1990)等,也明确地将人人享受平等教育权利作为基本人权加以确认,认为其基础源于人的固有尊严与平等的要求,源于此项权利与其他基本人权之间的内在关联。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人人不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那么他们彼此之间就不能享受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其他各项基本人权。在此意义上说,教育不公平损害的不仅是人们之间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且是人们之间的平等人权;不仅是部分人的人权,而且是整个人类的人权体系。

(二)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

人人享受同等教育权利在公共政策领域主要表现为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从性质上说,公共教育资源是指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所支持和提供的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共享性和开放性,不同于私人或个别团体所提供旨在满足个别人或某一团体需求的教育资源;从类型上说,公共教育资源包括由政府所提供的入学机会、生均公共经费、课程资源、师资条件、教学设备、信息技术支持等。这些资源是公共教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素质形成的重要社会条件,是公民或儿童教育权利实现所指向的实际内容。因此,依法平等享受教育权利就意味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能够依照法律或政策规定,平等地享有各种类型公共教育资源,不因为自己的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而受到不同对待。在此意义上,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制度与政策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旨在倡导、维护和实现人人享受平等的公共教育资源。

在各种各样的公共教育资源中,教育机会是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意味着一个人接受某种类型和阶段教育的可能性。因此,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最直接地体现在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机会。比较普遍的认识是,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了入学机会均等、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以及教育结果对未来生活前景的影响均等。根据教育的阶段或层次,又可以将教育机会均等划分为学前教育机会均等、初等教育机会均等、中等教育机会均等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从这方面说,教育公平即是不同类型或阶段的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人群之间的平等分配,或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缩小业已存在的教育机会差距。

(三)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复杂的地理、历史与经济社会和家庭等原因,在事实层面上,并非人人享有的公共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是平等的。公共教育资源的供给或配置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城乡、性别乃至种族的不平等,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和身体健康状况的青少年儿童也往往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因此,教育公平所要求的人人享受平等受教育权利、人人平等享有公共教育资源要想真正地得到实现,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法律或政策文本中,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矫正历史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减少不同地域、城乡、性别、种族及学校类型等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整个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更加均衡和协调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公平不仅要求平等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还要求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适当地向各种社会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倾斜。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上说,前者体现了分配正义的要求,后者体现了矫正正义的要求。矫正正义是分配正义的补充和完善,建立在矫正正义理念基础上的弱势补偿使得真正的社会公平包括教育公平得以可能。

(四)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

教育公平的实现要求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形形色色的教育特权是威胁与破坏教育公平、引发社会舆论公平性抱怨的现实因素。特权是崇尚身份差别和阶级不平等的传统社会的产物。特权的实质就是要求社会不平等、崇尚特殊待遇。教育特权的实质是要求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违背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权力大小、财富多少或关系远近来分配,以满足个别人或少数强势利益集团的特殊教育需求。我国是一个具有漫长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在社会文化心理层面,特权思想比较顽固。尽管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教育领域开展了持续的反对特权的斗争,并且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平等的意识,消除了特权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基础。但是,勿庸讳言的是,直到今天,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反对特权的斗争还很难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公共教育领域,个别人或少数强势利益集团热衷于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财富或各种社会关系,试图影响或牺牲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以实现自身教育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从思想上、制度上、社会舆论上加快教育民主化进程,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有效地遏制教育特权、预防教育腐败成为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论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及社会建设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 请解读:(1)请论述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 (2)请论述党和政府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必要性: 1.改善民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表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视改善民生,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2.改善民生,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尤为突出。改善民生,有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够使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才能够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共同理想。 4.改善民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重视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维护了社会公平,能够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组成了正义制度。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与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规则的约束。 有了正义和正义的制度,即使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可以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我们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见到不公平的现象,我们要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1)废止农业税;不收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完善和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一经提出,即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它不仅成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同时也成为目前学术热点中的热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古今对比,分析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针对当今时代和谐问题的凸显现象,提出要重读古代先哲们的和谐社会思想,并全面地阐述了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儒、道、墨家学派的和谐思想内涵和追寻的和谐社会理想,系统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内容和传统和谐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得出了古代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启示。本文研究目的就是想尝试在前人分析研究基础上,通过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和谐思想和社会实践,以便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为我们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思路或启示,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注入有益的内容。全文共分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和资料来源、研究意义和课题学术史研究情况。正文部分分为四章: 首先,分析了中国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和”的观念无所不在。被运用到人际关系、家庭伦理、国家治理和认识自然等广泛领域。“和谐”是一种组织精良、内外协调、左右逢源,上下有序的状态。中国和谐思想起源很早,周太史伯的“和同”论;晏子的“和与同”区别的论述,说明“和”是万物昌盛、繁衍不已的根据。在先秦儒、道、墨等学说思想中都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如孔子“和而不同”和中庸观;道家的“天人合一”;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等等。古代先哲们为了追求一种平等、富裕、文明的美好生活,还设计过许多“和谐”社会方案,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西汉时期《礼记·礼运》所描绘的两种社会生活状态,即: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这种大同社会构想在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次,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理论内容。“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和谐,亦即:心和、人和、天和三部分。心和指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人和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天和指人与自然界及其他生物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由心和推及人和、天和,这三和总称为太和。这“三和”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将是我们追求的极致目标。第三,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实践及经验教训。中国古代不仅有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而且历代封建盛世的统治者们也都在追求和实践着“和谐社会”。我国历史上若干强盛王朝出现了史称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雍乾盛世”的和谐社会现象,其主要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民丰物阜、吏治清明、安定统一、社会和谐。其形成的原因、经验和教训,能够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迪。第四,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启示。建设和谐社会应当“以史为鉴”,从古代传统和谐思想和治乱兴衰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教训,无疑对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坚强的领导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重视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深入发展民主法治,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继承和弘扬和谐文化,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必须尚贤使能,广纳良才。只有充分吸收借鉴先人们有益的和谐思想和实践经验,才能使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少走弯路,早日实现中国人民美好的理想社会。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解决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其中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改造和创新,必将为全世界的文明、和谐与进步作出令人瞩目的伟大贡献。

社会公平的意义

社会公平的意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激发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 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①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 ②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胡锦涛“社会公平观”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 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9月1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强调,亚太区域合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应该携起手来,充分运用亚太经合组织这一合作平台,深化合作,拓展合作,不断朝着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目标迈进,不断造福亚太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据9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 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一段话:“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笔者相信,这是一段令许多人欢欣鼓舞的话语,这是一段让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与希望的话语。 胡锦涛主席强调“坚持公平正义”的深层含义值得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深思,更值得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解读这段话,我们与公平正义及民生走得更近,与人民群众走得更近。“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这

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100943 土木工程 9班何昀 一、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个人理想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罗曼·罗兰也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理想信念.”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90后的大学生,一度被众人所质疑,被冠以”月光族””啃老族”之类的称号.但是做为祖国的下一代,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来创造,因此在大学时代,也正是人生风华正茂之际,我们需要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来扬起生命的风帆,开辟和探索人生新的航程. 同时,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并且坚定自己的个理想,不要被一点点的小挫折给打败.最近,华中科技大学又发生了几起学生跳楼事件,对于大学生跳楼事件,每年都有好多起,有的是为情所困,有的是压力太大,等等.我认为这是缺乏个人理想,不珍惜生命的体现.青春年华,风华正茂都是大学生所具备的特质,这时正应该是慷慨激昂,充满斗志的时候,一个轻生的念头就让这一切逝去,这是多么的可惜,多么的不负责任. 理想信念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会成为空想.光有对美好理想信念的向往是不够的,还需用辩证地眼光看待和处理理想信念与现实的矛盾,坚信自己的理想是能够实现的. 对于自己的国家,应该树立起为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理想信念而献身的精神,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科学坚定不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应该践行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即是在生活中能吃苦耐劳,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在学习上能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努力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 二、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个人的理想必须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相一致.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论述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过度的一个阶段.中国以建立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向共产主义奋斗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以共产主义做为理想信念.它是一面旗帜,能统一、协调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同时它也是一股巨大的推力,能够推动我们无产阶级不畏艰险、勇敢的、坚定的向着目标奋斗. (2)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个人理想相结合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我们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的努力,都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前进的. 做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将自己的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相结合.首先,我们应从思想上相结合.我们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相信党的领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刘栋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公正历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它与人类追求平等的本性相吻合。在现实社会中,公正的功能价值和社会意义是十分明显的。概括说来,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关键词:公正平等社会价值意义 文化 教育论丛一、公正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 在效率和公正的问题上,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第一派是以美国经济学家米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派别,主张效率优先,主张充分的自由竞争;而以罗尔斯为代表的第二派则与之完全对立;第三派以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为代表,主张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1]近年来,我国对公正和效率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就。有的学者认为,收入分配秩序的主要方向和体制框架应当是初始分配继续坚持主要由市场调节,注重效率,再分配要强化政府调节,注重公平。[2]有的学者认为,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因为其本身包含一些明显的局限,只适用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提法已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3]有的学者认为,效率与公正果真截然对立吗?答案是否定的。从逻辑上讲,经济成长并不必然以牺牲公正作为代价。社会完全可以找到一种兼顾效率与公正的第三种选择。[4] 笔者认为,公正与效率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冲突,二者可以兼得,并且公正可以促进效率。一方面,公正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因为主体内在的评价机制决定着他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参与活动。如果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秩序被认为是公正的,主体就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其活动的结果也往往有较高的效率。反之,他就会做出对抗性的反应,其活动的效率往往是低下的。另一方面,公正有利于为持续的效率提供保障。公正的实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公共福利的改进,能为持续的效率增长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在缺乏公正的社会,经济效率不可能得到持续地维持。只有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充分的社会合作和社会整合,进而维持一种持续的经济效率。 二、公正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的协调与进步 社会公正是当代社会进步的内在属性与重要标志。[5]马克思指出,“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应赋予它以具体的历史的含义”。[6]我们所理解的社会进步应该是不断实现和维护公正的社会进步。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和增加社会财富,因此,围绕着“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社会不公问题随之出现。针对这种变化,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对原来重点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和追求效率优先的原则,开始逐步调整到以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政策上来。这些政策的调整从根本上可以防止社会两极分化的扩展,实现社会进步。因此,真正的社会进步必然要以社 会公正为内涵和标志,只有公正的社会才是和谐发展与进步的社会。 社会公正对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公正既是社会进步的手段,也是社会进步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说,一方面,利益格局、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承受能力等领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引发了大量现实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得太大,新贫困阶层和弱势群体由小变大,犯罪率居高不下,腐败现象广为蔓延等等。要解决这些制约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问题,就必须在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上有所调整和变化。近年来,党和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明显体现出对公正的重视与追求,如:关注“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扶农助农政策;发展区域经济,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通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一系列基础建设,将西部的资源优势变为综合发展的优势等等。国家不断促进社会公正的过程,也就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在理论和实践中强调公正,对推动现代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正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公正涵盖了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只有完整地遵循公正的基本规则,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才能实现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一种社会目标: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7])公正问题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与进步必然面临的问题。纵观世界各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如何把握公正问题。 三、公正有利于更好地协调不同社会群体、集团、阶层之间利益关系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任务是实现人们在利益关系上的和谐,而公正则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利益均衡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当前利益格局的失衡主要源于社会资源和权利分配的不公正,从而导致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身利益方面的能力出现差异与失衡。因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我国利益分化和利益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实现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均衡,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实现社会资源和权利的公正分配。诚如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说:“在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中,秩序与正义这两个价值常常是紧密相联、融洽一致的。一个法律制度若不能满足正义的要求,那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就无力为政治实体提供秩序与和平”。[8]这是因为,社会是一个合作体 153--

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配套训练二 次 备 课 案

一.选择题 1、14—16世纪,西欧开始走出中世纪的宗教愚昧和专制束缚,追求自由、民主与科学,其重大史实包括 ①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②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宗教改革 ③日本明治维新与美国罗斯福新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2、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之一。下列 各项思想成就同右图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提倡天赋人权 B、提倡人文精神 C、提出人民主权思想 3、在工业文明席卷全球的过程中,将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带来 的冲击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成 伏尔泰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走上工业化道路 的国家及其历史活动是 A、海地独立战争 B、日本明治维新 C、中国洋务运动 4、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写入了“天赋人权”,“天赋人权”思想的提出是在: A、文艺复兴时期 B、启蒙运动时期 C、工业革命时期 5、18世纪,美国、法国先后爆发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里的“一大步” 是指: A、结束了殖民统治 B、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C、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 6、当看到资本主义曙光之时,资产阶级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迎来了17-18 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法、美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是 A、都推翻了本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B、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C、都确立了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 7、英、美、法等国是当今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7-19世纪,三个国家相继创立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一大步,为其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这种新的政治体制是 A、封建专制体制 B、资本主义民主政体 C、社会主义共和政体 8、在以“思想解放”为专题进行探究时,以下哪些历史事件可以选择? ①反法西斯战争②文艺复兴③启蒙运动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9、历史上的很多人物和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下列人物和事件对应 正确的是: ①达芬奇——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②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 ③杜鲁门——起草《独立宣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10、《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看,马克思主义 A、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B、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 C、根除了法西斯主义 11、()下面是中国较早翻译和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下列反应本书信息准确的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8.1《公平正义的价值》优秀教案

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

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 第1课时公平正义的价值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平和正义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据说,在古罗马军队中,士兵每天定量得到一块面包充当全天的口粮。一开始,切割面包与分配面包的任务是由长官一人担任,于是长官往往切割下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然后按关系亲疏决定切割下面包的大小进行分配。由于分配不公平造成军队内部矛盾甚至内讧的事

不少。为了防止因争夺食物产生的争斗,罗马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规章:当两个士兵拿到了一块面包后,规则要求一个士兵来分割,而另一个士兵首先出来选择属于他的一半。在这种规则下,分割面包的士兵出于自利,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平均分配。戈登认为,这种法律是从每个人的自利角度来制定的,以使其行为公平合理。自律法考虑到了每个人的利益,而不是一个集团的利益,不是那些制定和执行这些法律的人的利益。这也构成了西方以制度保证公平分配的传统。 我们该如何认识公平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认识公平 活动一:“分黄金”的故事 1.阅读教材第107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 2.通过情景模拟,再现教材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 剧本示例: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老大啊,你精明能干,我不用太担心。老二啊,你虽能力一般,却很有孝心。老三啊,你身残体弱,心地善良,叫我如何安心。”说完,老大回话:“父亲,作为兄长的我会照顾好他们的。”老二应声附和。老三也宽慰父亲不必为自己担心。父亲接着说:“既然如此,现在你们每人拿一锭黄金,这剩下的一锭就给老三,你们还有何异议?没有就都回吧!”三人异口同声应道:“必当谨记父亲教导。”退出。 3.(1)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分配这四锭黄金?(2)结合“分黄金”的故事,谈谈你对公平的看法。 提示:(1)平分。(或大儿子精明,二儿子有孝心,一人一锭,三儿子生计困难自然理应多分,这也符合中华传统。)(2)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公平就是每个人都能在良好的合作中得到应得的利益;公平要帮助和扶持弱势群体。 活动二:探究“公平”内涵 1.阅读教材第107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栏目。 2.依据你对公平的理解,请对上图中的行为和政策进行评价。 提示:违反了交通规则接受处罚是公平的,找朋友摆平就违背了公平原则,也是违法行为。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让孩子们都能上学是国家保障公平的措施。 教师讲述: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活动三:探究公平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1.阅读教材第108页“探究与分享”栏目。 2.让学生逐一阅读图片,然后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思考每一幅图片反映出的社会意义价值。 提示: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目标导学二:正义的力量 活动四:热点再现

社会公平正义含义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这使我们对制度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对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将产生深远影响。 编辑本段 如何正确理解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现在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了。但到底什么是公平正义,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就拿人们关心的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问题来说,人们对收入差距的看法就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竞争,人的能力有强有弱,承担的风险有大有小,付出的努力有多有少,收入存在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公正的;也有人说,有差距是正常的,但要看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人说,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就难说公正了。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公平正义呢? 所谓公平正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正,一般来说,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但凡有人群且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必然会产生公平正义的问题。但要准确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必须用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眼光来分析。 首先,公平正义是历史的。公平正义是一个发展着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认识是不同的,没有恒定不变的公平正义的标尺。今天我们认为“不公正”的现象,历史上可能就曾以“公正”的面貌出现过;今天我们认为“公平”的事情,随着历史的发展就有可能逐渐演变成“不公平”。马克思曾指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关于永恒公平的观点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应该把公平正义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来讨论。

维护社会公平-努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有什么重要意义

维护社会公平-努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有什么重要意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活力不断迸发的真正源泉,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含义,贫富差距,以公平促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公平指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称。早在1992年,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要求全党不仅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事实表明、机会公平,例如分配的合理、城乡差距,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如果富的愈来愈富,至关重要、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社会学意义上,

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必须从中国现实存在的影响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入手,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社会不公的影子,是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经济权益和政治权益的重大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公平正义不仅广泛涉及到上层建筑领域中的问题。因此。进入新世纪以后,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社会不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 群众最低生活有保障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经济的巨大发展,减少社会风险和动荡。它从最真实,才能使我们党和各级政府在人民群众中拥有崇高的威信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制度是

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这使我们对制度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对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将产生深远影响。 群众最低生活有保障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维护社会公平这里的公平不仅指的是经济公平,而且是广泛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在社会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比较接近而不过分悬殊;在法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人们的获得应该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所做出的贡献相一致;在伦理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和机会。因此,公平正义作为人类社会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心得体会-总结报告模板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心得体会 随着《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播出,改革对我们生活的积极影响再次呈现,尤其是第四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党对以往犯下的错误敢于回头再纠正,彰显了党和政府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群众内心深处雕刻上公平正义的价值坐标。 使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开篇提到的一段话:“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传承的精神基因,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是人民群众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里,司法就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老百姓的心里,法就是天。” “法就是天”这四个铿锵有力的字,触动了我,不由让我既觉得全身充满正能量,又同时浮现出些许疑惑:“老百姓对这个‘天’知道多少?这个‘天’在他们的生命里对他们的保护又有多少?他们实实在在又得到了多少公平正义?”我想,在我们努力创建一个规范的法制社会之前,是不是先换一种方式给人民群众普一下法,而不仅仅限于在集市上发宣传单,在电视上播放个案,在闹市区摆摊宣传,因为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而言,他们没时间看电视,很多也不知哪个台是法制频道,宣传单上的字他们或许认识,或许不认识,或许认识了也没意识去看,或许看了也不理解,或许理解了也不印象深刻。想要生活在农村的百姓们知法、懂法、守法,提升我们执法队伍的素质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是关键。 在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矛盾是打架斗殴,之所以有点矛盾就容易上升到打架斗殴,是因为他们不知也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更不太清楚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什么后果,就算知道,他们可能会觉得山高皇帝远,只要不出现特别严重的伤亡事件,就没有人会去报警,这是法制意识薄弱的表现,也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想要减弱这种现象的发生,常见的民事案件可否公开办理?

论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

论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正义缺失容易造成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加剧,进而酿成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为社会各个群体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起点,保持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全体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在我们迈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维护社会公平、伸张正义已经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公平正义既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前提,是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首先,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就是一个国家的一致,这是任何共和国永久联盟的最强有力和最佳的纽带;而没有正义来帮助,这种一致是永远不会出现的。”[1]国家要长治久安,社会就要保持和谐。因为“一个政体中各个部分或要素愈是融洽,这个政体就愈能持久。”[2]社会要保持和谐,就需要有良好的秩序。维护社会秩序,则需要完善的规则,而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规则体系是制度。制度的制订与设计要想科学,必须有基本的价值理念作依据,这个基本的价值理念就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规定着社会成员具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着资源与利益在社会群体之间、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适当安排和合理分配。公平正义对于一

个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实现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对于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注重促进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对我国目前来说,维护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构建重要的理念内涵之一。 其次,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目标,就是要遵循公平正义的规则,调节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良性互动与团结协作,最终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而又和谐共处的社会。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最大的潜在动荡因素是来自社会内部各个阶层之间的隔阂、不信任、抵触和冲突。但“一个社会只要能够提升其公正程度,那么,社会问题出现的种类与强度均为减少或减小,同时社会也可以增强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力度。”[4]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特别是经济利益性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用科学的方式加以调节,矛盾就有激化的可能,甚至导致社会动荡。要避免出现社会危机,就要举起公平正义的旗帜。公平正义是协调、消弭社会各方面矛盾的思想基础和锐利武器,惟有维护公平正义,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再次,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党的十六大把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从整体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和前进动力,也是推进党的事业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和内在要求。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是共产党人最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这就深刻揭示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从推进伟大事业的高度,从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高度,从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而共产党员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关键要看他的具体行动。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现实任务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终生。 第一、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 我们党的纲领,既包括实现共产主义长远目标的最高纲领,也包括确定每个历史阶段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把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就要求我们既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只顾眼前,就回失去前进力向;离开现实工作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我们既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共产主义“渺茫”;也不能超越现阶段,对共产主义作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就必须从革命和建设不同阶段的实际出发,把奋斗目标置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基础之上,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我们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始终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始终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要落实到这里;衡量一个共产党员理想想念是否坚定,着眼点也要防在这里。 第二、准确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五大科学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系统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新起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头20年的具体化。广大党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认清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三、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既要志存高远,又要立足现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步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分析判断国情,做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全党: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努力创造一流业绩,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团结带领群众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

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

人生几十年中,我们所做出的努力都是为了追逐自己的“理想”。实现理想往往是我们奋力学习工作的目标。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文字:理想是一缕阳光,指引着人们前进的航向;理想像丰满的果实,告诉人们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理想乡一叶扁舟,载着我的理想驶向彼岸。所以说,拥有“理想”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可贵经历 理想也会有所区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 个人理想是我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在每个人的心中对“幸福”的定义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个人理想是不一样的,或是取得成功的事业,或是组建美满的家庭,总之,个人理想体现了我们的最基本的人生追求。而社会理想显然要庞大得多。社会理想是社会的主体,甚至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是在社会全体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总的来说,社会理想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共同体。 我们作为拥有极强社会性的人类,自然无法完全地将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同时,我们还是即将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在实现“理想”时,该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呢? 概括而言: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 个人理想往往会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而社会理想会对个人理想产生制约。 七十多年前,面对日寇的侵略,梅兰芳蓄胡明志,拒绝登台为日军唱戏;马本斋在九一八事变后,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回乡,组织义勇队,抗击侵略者……在那样一个被日寇欺凌的年代,我们的社会理想毫无疑问是打败日本侵略者,重建一个美好和平的家园。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也以国家为己任,将驱逐日本侵略者作为自己的理想。若无国,焉有家?在战争年代,国家的命运与个人命运紧急相连。 而在和平年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也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有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的信心,无数个这样的个人理想汇聚起来,则成为我们国家共同的社会理想——建设更强更好的国家。 所以,我们要用社会理想指导,规范个人理想,让个人理想融合在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的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 但一旦两者有了矛盾,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决不能颠倒两者的关系。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辨证统一和相互制约的. 上文说到,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 如果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违背,那么他所做的事也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或者是损坏他人利益的。这种个人理想绝对是错误的。 再者,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包含着千百万人的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个体的努力奋斗.同样是在战争年代,充分考虑了中国广大农民阶层的需求和利益的共产党,最后取得了成功,将中国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了出来,与之相反的,则是以成立伪政府,协助日军侵华的汪精卫等人,他们的“个人理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存在着严重分歧,但他们并没有以社会理想为重,最终必然是遭遇了失败。 无论是实现个人理想还是社会理想,我们都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纵使有时,我们会为了实现社会理想而需要做出自我牺牲。真的遇到了这种必要的时刻,就是更需要我们体现出社会责任感的时刻。没有和平安全的社会,我们哪能去追求安稳公平的生活呢? 只有更多的人把自己的个人理想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整个社会才能有更大的提升。总的来说,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非常崇高的理想,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崇高的理想,他将是不长久的。例如奴隶社会,人们都追

八年级政治人教版维护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公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进行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力,关于公平问题的辨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重点在于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公平合作意味着同时分担利益和负担,最重要的是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关于公平合作意识和社会不公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行为实践导入 “是否公平大家谈” 判断下面的情况是否公平,并说明理由。 1、班上只能选一名“优秀班干部”,并且这次的名额关系到初三中考能否加分,经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后,万兵和李超得票数相等,最后班主任决定万兵当选,因为他的成绩好。 2、期终语文考试,章卫的试卷被老师少给了5分,可语文老师说凡是6分以下的误差一律不改。 3、班级公开竞选班长,刘大海和钱小龙是两位候选人,钱小龙竞选前许诺如果他当班长,就请全班同学吃饭,最终钱小龙以微弱优势当选。 4、一次初三年级篮球赛,裁判误判一球,初三1班的参赛人员要求改判,裁判没有理睬,初三1班篮球队拒绝继续比赛,篮球赛不欢而散。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希望大家更清楚的认识到公平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所谓的绝对公平的存在。理解公平,我们要善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待公平,我们更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理智的行为。为追求理想的公平,我们更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二、小组合作讨论 (一)活动一:理智面对不公平 目的:通过这次的合作讨论,让学生知道面对不公平的现象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第一,用合法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第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第三,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要求:1、6人组成一个小组,推选1名组长和记录员。 2、请每位同学谈谈自己曾经遇到的不公平情形及当时的真实感受。记录员做好小组成员发言的书面记录。 3、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问题,遇到不公平情形时我们应该怎样做?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列举的对待不公平的方法和策略,尤其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对策。 4、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推举1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小组的主要观点。 5、由同学代表进行本次主题讨论的小结、点评。 引导:理智面对不公平现象,我们可以有很多对策,可以从法律援助的角度,可以从心理调节的角度,可以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等等;我们要积极消除不公平现象,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我们中学生需要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请大家设想一起,我们可以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我们也可以把思索的范围再扩大一些,思考一下你生活的社区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 在这个活动的进行中,讨论重点放在第三个环节,交流重点放在第五个环节。这个活动是希望学生能结合知、情、意、行综合看待处理公平问题,自觉培养对待公平问题的理智感,并培养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在讲到伦理道德时,可穿插讲解道德价值观。 (二)活动二、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尝试当一次政协委员,谈你对一个议案的想法以及对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感想,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社会倡导的共同富裕与实际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材料:议案:萧灼基:特困补贴亟待提高应开征高消费特别税 萧灼基委员(经济界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呼吁,“当前迫切需要提高农村贫困人员的补助标准”,建议从每人每年平均627元提高到1000元,并今后按照农村每人年均收入增长幅度相应增加补助金额,提高对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