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原因: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①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②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7.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9.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0.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1.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12.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3.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4.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5.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16.(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18.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9.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0.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21.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22.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作用于物质。

2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无论,同唯心主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5.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6.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7.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8.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29.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0.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3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33.新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①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就新事物与旧事

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即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4.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35.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原因:①对立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6.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两个方面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7.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8.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39.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40.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竟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41.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42.质: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事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43.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这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着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4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量上的扩张。

45.辩证的否定观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6.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

47.规律的特征:①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②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③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④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1.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2.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48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们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9.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50.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1.两条认识路线: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2.坚持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52.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53.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5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55.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56.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57.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8.真理的绝对性: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59.真理的相对性:①真理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有限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度上都是有限的。

6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①具有绝对性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6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①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唯一性。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

6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63.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即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原因: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6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条件的主观反映。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6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形式和发展规律)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66.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67.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6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69.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7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1.群众观点: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能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7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3.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74.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75.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76.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7.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78.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79.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8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8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①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82.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

83.资本的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

84.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①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00541语言学概论 简答题分析题 笔记小抄

30.以下面几个组合为例,说明消除歧义的常用方法。 烤红薯我想起来了鸡不吃了 33.利用以下材料分析什么是变音类型中的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33.考察下列词语的读音,根据语流音变的类型将其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 ①分[f?n]+配[p‘ei]→分配[f?m p‘ei] ②喇[lA]+叭[pA]→喇叭[1A b?] ③豆[t?u]+腐[fu]→豆腐[t?uf] ④慢[man]+慢儿[mar]→慢慢儿[mai mar] ⑤look[luk](看)+ed[d](动词过去时)→looked[lukt] ⑥in[in](在……上)+bed[bed](床)→in bed[im bed] A.同化:①⑤⑥ B.异化:④ C.弱化:② D.脱落:③ 30.请先将下表绘制在答题卡上,用汉语拼音为汉字注音并分析其音节结构(填表) 31.按照传统“六书”理论,分析下面汉字的结构: 33.比较和归纳下列汉语普通话音节和英语音节在音节类型上的异同。

34.请分别指出下列两个语言片断各有哪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并说明这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在语音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A.想起来了 B.北京人多 33.根据语素间的组合关系,将下列复合词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 34.用义素分析法的矩阵图分析和描写“叔叔、舅舅、姑姑、婶婶”这组亲属词语的语义差别。在答题纸上列表作答。 30.找出下面各项中的成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走了员工好吗胖乎乎朋友 答:成词语素:走了好吗胖 不定位语素:走员工好胖朋友 32.分析下面组合中变元的语义角色 答:吃食堂喝开水写文章飘雪花涂蜡笔读课文 (住所)(受事)(结果)(随事)(工具)(受事)

自考艺术设计概论复习题

※※填空选择(部分题也可做选择题丿U): 设计还有(意匠)一词,即(意图与匠心)指创作中的(构思与设想)。汉语中的设计,最早是(计谋)的意思。 最早提出(工艺美术)这个词的是一-(蔡元培) 现代设计之父英国艺术手工艺运动的创始人一-(威廉-莫里斯)平而设计的一个现代特征是(与现代印刷技术)的结合装潢的潢是指(染纸)和(装裱) (适体)是服装设计的第一要索 (陈汉民)设计的“中国工商银行”?民主银行” “五个一工程” “第四次世界妇女代农大会”标志(余秉楠)“汕头免税丿占”标志一《二I?四史》《齐门石画集》等的书籍装(王国伦)设计的“各国议会联盟96届大会”会徽 (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的中山堂)等建筑 人类设计从(石器)开始 艺术设计的历史是一部(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历史,也是」部文化史。 (陶器)的制作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利用(火)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伟大创举。 (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红、褐色, 距今(6000年),代表文化有(仰韶文化)中的(半坡、马厂、马山)等。(彩陶----人面鱼纹) “唐三彩”主要用作“冥器”瓷分三人类(青瓷)(白瓷)(彩

瓷)紫砂器创烧于(宋代),(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鸿寿)(东汉)时代最早创烧的(青瓷)隋唐出现了(南青北白)的 局面(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代诗人呈将(越窑瓷器)美 育为(千峰翠色)(秘色瓷) 宋代六人瓷系(北方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和 南方的龙泉帘系、景德镇)(定、汝、官、哥、钧) 元代景徳镇是瓷都著名的冇(青花和釉里红)都是釉下彩斗彩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结合青铜是由(红铜、锡、铅)合成 商周时期,司母戊鼎高(133cm长110cm宽78cm重875公斤) 最早漆器出口(河姆渡)(雕漆)乂称(刻漆) 在先秦时代,青铜礼益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明代著名漆器工匠黄成所著漆工专著《糅饰录》 元代是雕漆工艺发展的高峰时期,14壯纪中叶,浙江嘉兴出现了两位雕漆口匠(张成与扬茂) 古代家具以(竹木)为主,屮国古代家具以(宋代)作为分界, 宋代以前以(低矮型)为主 在屮国家具史上,(明代)是故为辉煌的一个时期,明代设计和制造的家具 形成独特的风格而称为(“明式家具”) 新石器时代屮期,出现了(彩陶) 在希腊、罗马时期,(陶器)以希腊最负盛名,在公元前5世纪前 后,古希腊艺术创作的(黑绘、红绘和白底彩绘)陶器 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是“冇意味的形式”,恩斯特?卡西尔则将艺 术定义为一种符号?一种语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的作者是美国政治学家() A、施拉姆 B、霍夫兰 C、拉斯韦尔 D、麦克内利 2、最早提出“两级传播理论”的学者是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 A、麦奎尔 B、卢因 C、阿特休尔 D、拉扎斯菲尔德 3、“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美国传播学者() A、伯洛 B、德福勒 C、申农 D、奥斯古德 4、下列选项中,属于控制论模式的是() A、德福勒模式 B、拉斯韦尔模式 C、申农-韦弗模式 D、布雷多克模式 5、误差最小的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6、内容分析法有四个特点,而就内容分析的直接目的,即对特定传播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而言,其关键是() A、客观性 B、显性内容 C、系统性 D、定量性(化) 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我中心性的,一是() A、工具性的

B、满足性的 C、社交性的 D、游戏性的 8、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有三个功能,但不包括() A、环境监测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文化传递功能 D、重申社会准则功能 9、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行动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第一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 A、记者 B、传媒的经营者 C、编辑 D、传媒的所有者 10、《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报刊”一词,泛指() A、印刷媒介 B、大众传播事业 C、报纸和杂志 D、新闻出版事业 ll、大众传播的内容大多属于() A、消息性内容 B、娱乐性内容 C、新闻性内容 D、知识性内容 12、“人们永远无法说出一种事物的全貌”。这句话表明() A、语言是静态的 B、语言是有限的 C、语言是抽绎的 D、语言是灵活的 13、1865年,英国一个科学家在电磁波理论研究中预言了无线电波的存在。这个科学家是() A、兹活里金 B、马克斯韦尔 C、尼普科夫 D、德福勒斯特 14、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口头传播时期也叫() A、部落前文化时期 B、部落文化时期 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0541语言学概论小抄

语言学概论 课程代码:00541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1.1 什么是语言 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可是,什么是“语言”呢?首先,“语言”不是一种物质实体,因为“语言”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我们没法说:拿个“语言”出来给大家看看!“语言”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因为“语言”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也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语言”,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其次,“语言”还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以尽管我们人人都在使用“语言”,还天天在使用“语言”,可是很少有人说得清楚什么是“语言”。不过,有一点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语言”是客观存在的,至于什么是“语言”,各人就有各人不同的理解了。因此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什么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始终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人类为了繁衍生息,为了共同进行劳动生产,为了保护个人和整个群体,就要互相合作,互相协调,这就需要互相传递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人和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最主要的方式是进行口头交际,也就是“说话”。“说话”是通过发出一连串一定的声音和一定的意义相结合的信号,向对方或在场的别的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狼来了”是传递某种信息,“狼没有什么可怕的”是表达某种思想观点,“狼太可怕了!”是表达某种感情,“你跟我一块去打狼!”是发出命令。“说话”的内容也就是说出来的“话”,当然不限于这么几种类型,这里只是就最主要的几种类型举例加以说明而已。另外,每个人“说话”的声音和口气不一样,说出来的“话”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说话的声音和口气也不一样,说出来的具体的“话”更不会一样。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发展,“说话”的内容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说话”或者说人和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从表面上来看,只是两个人或几个人互相交替着“说”和“听”的过程,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说话的人要有想说什么的愿望和想说什么的内容,而这就是跟每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当前需要处理的问题分不开的,这就要涉及大量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和逻辑问题。其次,大脑要有怎么组织“说话”和怎么分析理解对方说的“话”的机制和能力,这就要涉及很复杂的心理和生理问题。最后,还要有一整套发音、听音的器官和神经网络,以及通过神经网络控制相应的器官协同发音、听音的机制和能力,这就要涉及也是很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现在有人从通讯理论的角度把这样一个过程称为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从说话人的一方来说是一个编码过程,从听话人的一方来说是一个解码过程。这样一个双向交际过程牵涉到一列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不过这些活动是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到目前为止,还很难用仪器来观察和记录,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活动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可以研究的。 有不少人,特别是上过学,还学过一点外语的人,往往认为语言非常具体,语言根本说不上有什么客观存在形式和主观认识问题,语言就是语汇和语法,语汇可以到词典里去查,语法在语法书里写得清清楚楚,哪有这么复杂!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就拿最简单的语汇来看,“说话”这个词应该说很简单,但是实际上这一个词的客观存在形式并不简单,具体的发音可以说人人不同,而且也不一定非连在一起说不行,可以拆开了说,中间插入“了、着、过、起来”等等助词,还可以插入“呃、嗯、啊”等等叹词和语气词,插入“个、那个”那样的量词和数量词,口吃的人还可以说成“说说说说……话”。把这个词记录为“说话”已经是一种主观的概括。英语的“走”是go,这似乎也是简单不过的事,在词典里一查就知道,其实不简单。客观上根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go,而只存在go,goes,going,went,gone,在不少小孩子嘴里还有goed,而且不说每个人具体发音问题。把这些客观存在的形式概括为一个go就是一种主观认识,而客观存在形式和主观认识并不完全等同。语法书里面讲句子,讲句子结构,都是很规整的,而口头语言中客观存在的句子大都是不那么规整的,有时候简直可以说是乱七八糟的。如果我们把平时说的话用录音机录下来,再如实整理成文字,自己看了也准会不相信这是自己说的话。这些都证明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跟语言学家研究的语言不完全是一模一样的。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记住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言学家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不完全相同,结论也不完全一致。如果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跟我们的主观认识完全一致,把我们的主观认识跟客观存在等同起来,那么这一切都无法理解了,并且很容易认识跟自己的意见不一致的观点都是极端荒谬的了。学问无止境,语言学研究也无止境,这个过程就是一步步地使我们的主观认识更接近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的客观真相的过程。 1.2 语和书面语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也就是口语。但是有了文字以后,语言就有了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那就是书面语。不过,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尽管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但是,也必须指出: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没有记录这些成分,而只记录了谬误,也就是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部分,同时,书面语写作有比较充实的时间来推敲,可以写得比口语更精练、更精确,这样看来,书面语就比口语少了一些内容。另一方面,书面语也还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语由于有语境和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的帮助,可以省略某些语言成分而不至于影响理解和交际,书面语却由于没有记录这些因素而别人很可能难以理解,因此书面语就不得不补上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这样看来,书面语就又比口语多了一些成分。所以,简单地说书面语是口语的书面记录是不确切的。确切地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所谓基本一致,指的是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书面语跟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最终还是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当然,在个别情况下,当口语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书面语长期保持古代语言的面貌不变的现象是存在的,中国的文言文和西方的拉丁文就是“言文脱节”的典型的例子。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在社会发展滞后,教育很不普及,交通和通讯极不发达,而且只有极少数人掌握书面语的社会里才可以勉强维持,到了现代社会就无法再维持下去了,所以五四运动以后,在现代汉语基础上产生的白话文终于替代了跟口语严重脱节的文言文。 尽管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跟口语相对而言是第二性,但是应该看到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决不是偶然的。口语一说出来这种声音就永远消失了,并且除了当时在场的人以外,别人都听不见。在一个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的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交际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并且只能口耳相授,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都受到严格限制,因此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都是极其缓慢的。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人和人之间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现代生物考古学表明,人类的出现已经有好几百万年,可是在漫长的的旧石器时代和几万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而在人类创制了文字用来记录语言出现了书面语,克服了口头语言的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以后的几千年文明史时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大大地加快了。 因为口语是第一的,书面语相对而言是第二性,所以研究语言首先应该研究口语,并且当口语和书面语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的时候一般应该以口语为准。世界上很多语言至今只有口语,没有书面语,那就当然只能研究口语。但是,由于书面语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面广,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语,又是官方文书和宗教、学术经典的载体,而且需要下工夫学习才能掌握,从古至今在社会上一直比口语具有更高的权威性,所以长期以来语言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书面语方面就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在今天,由于录音录像设备还不够完善和普及,异域语言和异地方言的口语形式也很难直接接触,口语的细节和语境资料就更难搜集,因此语言学研究还是以书面语为主。但是,决不能由于重视书面语的研究而忽视口语的研究,更不能认识书面语是语言研究的唯主要对象。 1.3 语言和民族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例如汉族使用汉语,蒙古族使用蒙古语,日本人使用日语,俄罗斯人使用俄语等等,因此语言就成了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怎样来定义“语言”和“民族”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如果单纯在语言学的范围内来讨论这个问题,“语言”和“民族”这两个术语说可能形成无法解决的循环论证:同一个“民族”使用的口头交际工具是“语言”;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但是,如果跳出单纯的语言学技术性的圈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多数人会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的社会群体”,有的“民族”使用一种语言,有的“民族”使用几种“语言”。不过这样的定义要区分不同的时代,远古时代民族的概念和古代、近代、现代的民族的概念不完全相同。现代西欧国家通告的关于“民族”的概念是从这些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历史特点来定义的。在罗马帝国解体以后,从8世纪到16世纪,先后建立了现代西欧各个主要的民族国家。所谓“新兴”国家是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家相对而言的,所谓“民族国家”是指这些新兴国家大多数基本上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个国家”的现象,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大多是以单一民族、单一语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英格兰、爱尔兰、德国等等。但是有的处在几个大国之间的小国也并不是单一民族、单一语言的国家,而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如瑞士就有说德语的日耳曼人,说法语的法兰西人,说意大利语的意大利人,说一种罗曼语的罗马人后裔等等。不过对这些国家来说,至少“一个民族,一种语言”这样的定义还是适用的。至于其他地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就无法适用“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个国家”这样的定义,连“一个民族,一种语言”这样的定义也难以适用。但是,由于现代西欧的这些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军事、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处在领先地位,因此,他们对“语言”和“民族”的关系以及“民族”和“国家”的关系的片面观点的影响就十分深远,并且由于强行推广这种观点而引发的民族矛盾和国际矛盾也有越演越烈的势头。语言学家应该了解罗马帝国解体以后西欧各个新兴民族国家举这段历史,更应该了解全世界从古到今的“语言”和“民族”之间、“民族”和“国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这样才有可能对“语言”和“民族”以及“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作出更符合客观事实的科学结论。 有些历史学家企图用“部落”、“部族”这样一些没有明确定义的术语和概念来替代远古、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民族”的概念,可是事实证明很不成功,所以我们宁肯多用几个字来区分不同时代的“民族”的概念。另外,“民族”和“语言”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绝对化。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同一个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是到处客观存在的。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多使用所在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民族身份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他们还是犹太人,国外的有些华人已经不会汉语,使用的是所在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民族身份仍然是华人。另一种情况如我国境内不少少数民族在和汉族长期友好相处的过程中逐步改用了汉语。最典型的例子是满族。满族在17世纪中叶入主中原,在清代二百多年间,满族一直是中国的统治民族,但是他们逐步改用了汉语;到了乾隆朝,多数满人已经不会说满语了,所以皇帝不得不下令满族子弟必须学习满语、满文;到清代末年,满人几乎全都改用了汉语。今天满人说的是汉语,但是他们还是满人,民族身份不变。我国境内多数回话的情况跟满族相似。这种现象是有关民族形成以后某个历史时期的特殊条件造成的。在这些民族形成的最初阶段,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定义大概还是适用的。这样看来,尽管“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但事实上还不是最可行的标志,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许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因素,因而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大概因为“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而“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相对而言比较抽象,也不容易直接观察,所以不少人,特别是西方的语言学家,往往货币于把“语言”作为识别“民族”的主要标准,而且又把“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他们的这种观点和主张显然是由于这些新兴的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在这些国家里,“语言”、“民族”、“国家”几乎是同义词,不同地区的“话”各有特色,特别是“口音”不同,但是互相理解是不成问题的,因为这些国家本来是在罗马帝国根据语言和历史的差异而设立的各个不同省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他们区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就是所谓“相互理解程度”:相互能理解的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互相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同时也就主张:互相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一个民族;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的民族。但是西方国家这种说识别“语言”和“方言”,从而识别“民族”的惯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单纯依据“相互理解程度”,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差异的程度,来确定几种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几个不同的“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很可能会在政治上引起严重后果。不过坚持这种主张的语言学家一旦发现自己的“理论”和客观现实发生严重矛盾的时候,就往往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采取实用语义的双生标准:对弱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强调“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不惜害死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各个相互通话有困难的群体,拒绝承认这些不同群体使用的口头交际工具是同一语言的“方言”,而坚持认为是独立的不同的“语言”,从而认定这些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例如,长期以来不少西方语言学家,以及当代西方当代出版的某些著作就是只承认中国有“官话”、“粤语”、“吴语”、“湘语”、“闽语”、“客家话”等等“语言”,而不承认有一个汉民族的民族语言“汉语”。但是他们在处理自己的国家和强国的民族问题的时候,态度就完全变了,就完全不提“相互理解程度”这样的原则,而充分尊重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感情了。例如,如果严格按“相互理解速度”来区分民族和语言,那么英格兰夫、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等等,说话相互才能理解,因此他们是一个“民族”,使用的都应该是“英语”,而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等等应该只是英语的“方言”。可是这么处理,这些语言学家自己在感情上不能接受,所以就“创造”了英语的“美国变体”,“澳大利亚变体”等等比较平等的“术语”,而且也没有忘记把英国英语改称为英语的“不列颠变体”,尽管英国语言学家从来不会把英语称为“英语的不列颠变体”。再如北欧瑞典、挪威、丹麦三个主权国家的语言差别很小,互相都能听懂。如果按“相互理解程度”理论来处理,这三个国家使用的是一种语言,或者可以称为“北欧语”或“斯堪的纳维亚语”,而下面分为“瑞典方言”、“挪威方言”、“丹麦方言”三个方言区。但是没有哪个坚决主张“相互理解程度”理论的语言学家“敢”这么说,他们还得承认这是三种不同的“语言”,因而瑞典、挪威、丹麦是三个不同的“民族”。很多西欧国家的语言同出一源,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当地居民使用的语言特点是渐变的,在边境地区,边境两边分属两个国家和民族的居民实际上说的是一模一样的“话”,德国和荷兰交界地带就是这种情况,按“相互理解程度”的理论该怎么办呢?实际上只能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再参考社会政治因素来处理。在德国这一边说的话是德语,居民属于德意志民族,在荷兰那一边说的话是荷兰语,居民属于荷兰民族。类似这种情况到处可见,而类似的处理方式也许正是唯一正确而可行的处理方式。 1.4 语言和种族 绝大多数人早已认识到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全世界从生理学的角度能确定的种族为数不多,如蒙古人种、欧罗马人种、闪米特一哈米特人种、尼格罗人种等有限的几种,但是就语言而言即使只算“语系”而不算下属的具体“语言”至少也有一二十个语系,要就语言来说,那就至少有几百种。因此,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能把语言和种族等同起来。当今世界上主张语言和种族有天然的联系,或者把语言和种族等同起来的学者为数极少。不过也应该看到,语言和种族还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的。特别是就“语系”而言,两者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明显的,而如果对语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推向人类语言诞生的初级阶段,现有的各种不同的语系越来越归并为更大更古老的原始语系,恐怕这种联系就会更加明显。这是因为即使主张人类起源多元论的学者也不认为人类的发源地是很多的。因此,现在的众多语言只是少数原始语言长期扩散和演变的结果。但是,从语言学理论上来讲,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后天获得的,不是先天遗传的,语言和种族的确没有必然的联系。孩子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里生活,长大就说什么样的话。有一个实例很说明问题。20世纪50年代北京外语学院有一位南美西班牙外籍都是,她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外语学院的幼儿园里,三四岁的时候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他妈妈怕他将来不会说西班牙话,所以小孩子一回家,就跟他说西班牙话,可是这个西班牙的小孩听不懂,还用北京话说:“妈妈,你说什么呀,你说的话像猫叫!”60年代他们回国了,估计现在这孩子的北京话也就忘光了。如果说语言和种族有必然联系,什么种族的人生下来就一定说什么话,那是既没有实例,也是无法想象的。 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根本原因是: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还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还是先天遗传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1.5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语言研究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一跟人和人类社会的口头交际活动分不开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而当出现了文字以后,又表现为有形的书面语言即书面语。口语和书面语才有两个方面:两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说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感情的流露。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跟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语言是无所不在

自考09235设计概论设计原理邱景源

设计原理复习大纲 (邱景源江滨) ①“设计”的英文“ design” 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拉丁语“ desegnare其意为“画记号” ②desegnare演变成意大利语“ disegno”,意为素描、描画”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进入艺术领域。 ③达?芬奇将“ disegno”作为绘画与科学的共同基础,以此将绘画从一种手工技能提升为科学。 ④“ disegnO'进入法国,变成为“ dessein^ (设想\计划)和dessin (描画) ⑤古汉语“设计”是“计谋”之意,并不是一个艺术概念。 ⑥现代汉语中所说的设计,通俗地解释为:“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 2.广义的设计是一种人类对秩序和规律的渴望和冲动 ①各种自然现象无不源自于一种宇宙自然中的主宰力量和自然选择的神功,都是各种力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人类,作为宇宙自然的结晶,同样继承了这种试图统一和支配一切的力量。 ②在人类设计的每件作品中,设计者都遵循着一种与宇宙一样古老的冲动一一宇宙的形成是一个 一个接连不断的过程,而设计是所有这些过程的前提一一这是一种追求统一有序的力量和冲动,也就是设计的力量和冲动。 ③设计是我们生活的一部份,是我们观念的反映,也反过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塑造着我们的身心。设计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和宇宙一样古老的,对秩序和规律的渴望和冲动,它是一种人性的反映,一种对人类生命节奏和内心灵魂的终极关怀。 现代设计的一般含义,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设想、规划、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 ①计划,构思的形成②视觉传达方式,即把计划、构想、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式利用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③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特点: ①现代设计是与大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密切相关,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②现代设计的计划、构思是受到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和消费心理、人机工程学、技术美学、现代科学技术等因素影响和制约而形成的。 ③现代设计不仅仅提供给人类良好的人机关系,提供舒适、安全、美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提供给人类方便的工具,同时,也是促进人类在现代社会方便交流的重要手段。 现代环境设计: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 现代产品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以及企业形象及标志设计染织服装设计:包括时装设计与成衣设计、染织品设计 非物质设计:包括各类数字多媒体设计 5.三维立体空间的类型①闭合空间②开放空间③中界空间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一、传播学基础知识 传播学的奠基人有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施拉姆。 传播学的主要分支有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 对于传播学这门新兴的科学,最重要的是奠定理论基础;在构成传播学的各门学科中,与它关系最密切的行为、信息学;其具有的鲜明特色是边缘性。 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二是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三是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高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是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现象;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受传者。 传播学研究基本步骤的第一步是选择课题;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实地试验;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 传播过程的研究现状是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研究工作尚未完成。 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共同性和社会性。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首先是社会信息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亦称亲身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同时,人际传播也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为我所用、中西结合、批判吸收。我国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评价、介绍为主。 二、传播学奠基人 拉斯韦尔于1946年在《宣传.传播.舆论》中首次明确了“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他又被后人称之为“宣传研究”之父;拉斯韦尔还提出了传播具有的环境监测、文化传递、社会协调三大功能。 卢因的代表作是《解放社会矛盾》,并最早提出了“把关”的概念,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拉扎斯菲尔德的代表作是《人民的选择》,并在此书中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他创立了二级传播理论,倡导确立了实验调查法,他认为大众传播可能产生强化效果、结晶效果、改变效果。 霍夫兰的代表作是《传播与说服》,他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曾在耶鲁大学主持“劝服传播与态度改变”的研究课题并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对信源(传播者)的可信性与说明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地考证。(卢因和霍夫兰一样是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到传播学领域) 施拉姆的代表作是《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男人、女人、讯息与媒介——

语言学概论00541史上最全(吐血整理) 汇总 简单题+名词解释 小抄笔记

27.书面语: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或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26.口语:就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头存在形式。它是书面产生的基础。 28.语言相关论:语言相关论是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观点,主张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29.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是指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以及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26.语言符号的所指 :语言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的意义内容。 29.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26.语音: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27.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8.语用:语用指语言运用,即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29.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7.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构词语素构成的词。 29.屈折:屈折是通过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换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28.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27.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它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29.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是主谓词组。 27.复辅音:一个音节内处于同一个肌肉紧张的渐强阶段或渐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 27.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是社团内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28.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26.调位:利用音节内的音高差别来起辩义作用的语音单位叫做调位,调位是一种非音质音位,依附在音位的组合序列上。 29.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28.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28.词尾:附着在词干后的,能改变词的语法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 29.语素:音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 26.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7.词法:(1)词法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词形变化规则。例如,俄语的名词在形式上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有阳性、阴性、中性等性的区别,有主格、宾格、属格等格的区别,这些都是典型的词法现象。(2)由于印欧语言中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都与词的形态变化相关,因此构词和词类问题也成为词法的一部分。27.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是语言中通过一类形式或功能所获得的意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如“动词+名词”有动宾关系的意义,汉语所有的同类组合都是如此,这种意义就是一种语法意义。 27.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不是个别的语音形式和词语形式,但能产生某一类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语音表现形式或者词形变化形式也是语法形式。 27.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所归并的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叫做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可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词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句法手段;例如英语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英语动词后面加ed表示过去时,就是词法手段中的词形变化。 28.自源文字:自源文字指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这些文字的形体、体系都是由最早使用该文字的人们独创的。 29.语音合成(1)语音合成是语音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主要工作。 (2)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生类似的声音。如汉语的语音合成目前已初步实现自动生成声韵调结合的音节。 26.句子:句子是词或词组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27.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自考09235设计原理设计概论复习#试题

设计原理(设计概论) 一、填空题 第一部分 1.按设计的目的不同将设计大致划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三个大类。 2.VI指的是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 3.包装设计一般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容器造型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包装装潢设计。 4.展示设计是对为了实现某种功能目的而进行展示的空间环境。 5.展示设计包括“物”,“场地”“人”和“时间”四个要素。 6.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必须要考虑产品三个基本要素是产品的功能,形式以及产品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其中功能和形式的问题是设计界的经典问题。 7.20世纪现代主义设计的著名口号形式服从功能。 8.手工艺产品的种类以使用的材料来分包括有陶瓷器,漆器,玻璃制品,皮毛制品,防止,刺绣,染织,竹木制品,纸制品等。 9.环境设计区别于产品设计的是环境设计创造的是人类的生存空间,而产品设计创造的是空间的要素。 10.环境设计的特征在于其跨学科的综合性,以及协调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整体性。 11.室内设计一般包含四个主要内容空间设计、装修设计、陈设设计、物理环境设计 其中属于虚体设计的是空间设计。 12.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有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等 13.漆器的造型设计主要分为实用型,仿青铜器型,仿动物型设计三种。 14.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以瓷为主的时代是在东汉 15.越窑青瓷与刑窑分别代表了南方北方制瓷业的最高成就。 16.米斯的设计原则少即是多 17.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建筑作品文丘里母亲住——宅栗子山庄 18.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是路易斯*沙利文 19.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法国 20.后现代主义设计最初形成于美国 21.设计的宗旨在“为人造物”,这个物指的是产品 22.中国的工艺美术进入了真正的陶器时代魏、晋、南北朝 23.人类最早的创造方法,也可以说是创造的摇篮仿生法

动画概论知识点梳理

一、动画的定义:按时间的顺序播放有规律的不同画面所产生的视觉 假象。 二、动画的特点:①是一门绘画艺术②是一门电脑技术③随意性和灵 活性④夸张(包括动作、语言、表情、场景、角色夸张和多重夸张)⑤动画风格的多样性⑥娱乐性⑦商业性。 三、动画的应用范围: 游戏、广告(包括网络广告在内)、影视(电影,电视)、房地产、医学研究(动态捕捉)。 四、美国人爱德华〃穆布里奇在动作方面最有成就,其作品是《运动 中的动物》,《运动中的人体》。 五、法国电影史将1877年8月30日定为动画的生日,那是法国光学 家兼画家艾米尔〃雷诺发明“光学实用镜”的日子。雷诺可以说是动画的鼻祖。 六,负面拍摄动画的技法上,法国的艾米尔〃柯尔《幻影集》(采用定格技术拍摄),美国布莱克顿《滑稽脸的幽默像》皆被称为是第一部手绘动画柯尔也是第一个利用“遮罩摄影”结合动画和真人动作的先驱,因而被奉为“当代动画片之父”。 七,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公开放映的电影《火车进站》是第一部影。 1914年温瑟〃麦凯的《恐龙葛蒂》结合了真人表演与动画角色。 是第一部注重动作的“拟真”与“夸张”的动画片,可是说自此开创了美式动画的时代。 1929年,迪士尼第一部有声动画片《蒸汽船威利号》;1937年迪

士尼推出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使美国动画步入商业动画的道路。迪士尼被称为“商业动画之父”。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是迪士尼的繁盛时期。二战后创造了世界动画风潮的包括前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和东欧的木偶动画。东欧的木偶动画以捷克为代表,捷克木偶动画的代表人物是杰利〃川卡。 八、1958年东映推出《白蛇传》这是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日 本的动画与漫画的发展密不可分。其中影响做大的是手冢治虫。 其作品包括《铁臂阿童木》(这是他的第一部电视动画片)《森林大帝》《怪医黑杰克》等。20世纪80年代是宫崎骏,高火田勋(吉卜力工作室)的时代。宫崎骏的作品《风之谷》《天空之城》《千与千寻》(2001柏林影展金熊奖)等。大友克洋的作品《阿基拉》《老人Z》《回忆》《蒸汽男孩》;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 九、万氏三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20世纪60年代的《大 闹天空》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开创了中国动画的新局面。1999年的《宝莲灯》是中国动画走向商业运作的第一步。2005年北影推出《小兵张嘎》这是一部极富民族特色和情感的影院动画片,并获中国电影最高奖项“华表奖”,看成是动画中的“红色经典”。

2018年4月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答案及解析(部分)

2018年4月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答案 及解析(部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2018年4月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答案及解析(部分)》供您查阅。 【题干】人的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现在一般认为大约是( )。 【选项】 A.5-6岁 B.7-8岁 C.9-10岁 D.12-13岁 【答案】D 【解析】人的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现在一般认为最迟大约是12-13岁。 【考点】语言与科学技术——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大脑的语言功能受临界期限制 【题干】下列关于“威尔尼克失语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A.发音仍然比较准确 B.构成不完整的句子 C.仍然能听懂别人的话 D.词语之间没有联系 【答案】C 【解析】威尔尼克取受损的患者能够说出一些词语,发音也很准确,但是词语之间在意义上没有联系,构成不了完整的句子,而且患者也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考点】语言与科学技术——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人脑语言能力的研究成果 21.【题干】下面各项中属于词的有( )。 【选项】 A.吃败仗 B.转基因 C.幼儿园 D.小女儿 E.玩游戏 【答案】BCD 【解析】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A属于“语”,长度相当于语法上的词组或句子,但意义和用法相对凝固的语言片段。E属于“短语”。

【考点】语汇——语汇概说——什么是语汇 22.【题干】下面各对词语中,能表现在同一语法位置上的有( )。 【选项】 A.小孩-苹果 B.大-小 C.红-红色 D.写-在 E.好-衣服 【答案】ABD 【解析】能表现在同一个语法位置上词,他们是属于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得到的是词类。A是名词,B是形容词,D是动词。 【考点】语法——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词的聚合:词类 23.【题干】“老刘有三个孩子”的蕴含义可能有( )。 【选项】 A.老刘没有孩子 B.老刘只有三个孩子 C.老刘有不止三个孩子 D.老刘有孩子 E.老刘没有三个孩子 【答案】BCD 【解析】蕴含义指说出的话中包含着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义或整体义,分为两种“衍推义”和“隐含义”。D为衍推义,BC为隐含

2018年10月福建自考00688设计概论试卷和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设计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688)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圄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造型设计不包括以下哪项 A.墙身 B.灯光 C.门 D.地面 2.以下关于座椅深度的数据错误的是 A.1000 B.800 C.600 D.400 3.以下关于六人长方形餐桌的尺寸正确的是 A.900*500 B.1000*1000 C.1200*800 D.1400*650 4.在室内设计中,对灯光采光方式描述错误的是 A.直接采光 B.局部采光 C.装饰采光 D.自然采光 5.以下哪种颜色属于暖色 A.紫色 B.绿色 C.黄色 D.蓝色 6.以下不属于室内设计范畴的是 A.空间设计 B.场地设计 C. 光的设计 D.构造设计 7.人机工学的研究中关于人体动线研究描述错误的是 A。体积 B.面积 C.位置 D.方向 8.比较高的室内空间适合以下哪种墙面处理方式? A.中轴式 B.单元式 C.自由式 D.两段式 9.在室内设计的要素中对人的情感影响最直接的是 A.空间设计 B.构造设计 C.光与色的设计 D.家具设计 10.红色的补色是 A.蓝色 B.绿色 C.黄色 D.紫色 第三部分非选择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