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寒门才俊两难选择的尴尬与困惑_对_省略_开_与_人生_爱情婚姻描写的反思_李雪梅

寒门才俊两难选择的尴尬与困惑_对_省略_开_与_人生_爱情婚姻描写的反思_李雪梅

寒门才俊两难选择的尴尬与困惑_对_省略_开_与_人生_爱情婚姻描写的反思_李雪梅
寒门才俊两难选择的尴尬与困惑_对_省略_开_与_人生_爱情婚姻描写的反思_李雪梅

第20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0 No.2 2011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1

46 文章编号:1008-8717(2011)02-0046-03

寒门才俊两难选择的尴尬与困惑

——对《栀子花开》与《人生》爱情婚姻描写的反思

李 雪 梅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摘 要:高秀山、高加林分别是戴吉坤长篇小说《栀子花开》和路遥中篇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他们出身贫寒却富于才华,由于农村的落后、封闭和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使他们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从而影响到前途事业和爱情婚姻的选择。作品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在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碰撞中两难选择的尴尬与困惑,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生》;《栀子花开》;高加林;高秀山;困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戴吉坤先生的长篇新著《栀子花开》中的主人公高秀山与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是两个出身贫困而富于才华的农村青年,他们靠自己的努力都曾走出农村、有所建树,但在爱情婚姻上却都经受了揪心的苦痛,无奈的失落,艰难的抉择,悲凉的伤感。作者以他们独到而深刻的人生体验,给我们活画出一幕幕长歌当哭的爱情婚姻悲剧,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们在传统道德规范与现代爱情理想、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事业前途与爱情婚姻相冲突的两难选择中的尴尬与困惑,让众多读者读后掩卷凝思,扼腕浩叹。

爱情,是人类两性关系经过原始社会漫长的野蛮、蒙昧阶段单纯的动物性生理需求而逐步进化、发展起来的将生理与心理,个体欲求与社会规范融合在一起的最美好的感情之一。追求美好的爱情,在爱情基础上建立婚姻,并在婚姻形式中进一步巩固、发展爱情,既是每个人天赋的权利,也是人类两性关系、婚姻家庭发展的历史进步和必然趋势。但是,由于特定历史阶段经济、文化、政治诸因素的制约,人们追求爱情的权利常常得不到保障,相互倾慕的男女不能自然健康地发展他们的感情,由此就衍生出一幕幕爱情悲剧。

“人生是艰难的。这种艰难首先在于你无法选择自

己出生在一个什么地方,什么家庭。而这一点对你的未来前途、事业、爱情的成功,又有着十分重要而又密切的关系”。[1]从这个角度上说,某些人的不幸实际上从他降生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高加林和高秀山的爱情选择就是如此。高加林和黄亚萍在学校情趣相投、互相倾慕,然而高中毕业后一道城乡差别的巨大鸿沟无情地斩断了他们感情的纽带,城乡之间,不同家庭背景之间的青年在追求前途事业时的巨大不公平性,一次次限制了高加林的发展,使他和黄亚萍随后都退而求其次地分别与巧珍、克南建立了缺乏坚实基础的恋爱关系,为以后的波折、不幸埋下了隐患。与高加林相比,大学生高秀山脱离农村、进入城市、吃上公家饭的道路似乎要顺畅一些,但是,他在爱情婚姻、事业前途上却同样连呛苦水,饱受磨折和失落。

和高加林的遭遇不同,高秀山在事业前途和爱情婚姻的选择上面临的却是另一种矛盾和困惑。他和同村女友李惠芹的感情基础应该比高加林和刘巧珍要自然、融洽、牢固些,但是在城乡差别这道巨大的鸿沟面前,出于社会地位和具体生活环境等诸多考虑,大学毕业留城工作的高秀山还是不无矛盾与痛苦地舍弃了仍在农村的李惠芹。高秀山和城市姑娘闵洁从恋爱到分手的原因,也与高加林和黄亚萍迥然相异。后者是走“后门”进城

收稿日期:2010-06-13

作者简介:李雪梅(1974—),女,陕西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讲师。

被揭发,失去了工作和城市户口,从而自然失去了在城市的立足之地,失去了与城市姑娘建立婚姻家庭的基础。前者则是农民家庭与城市干部家庭的门第差别和由此导致的经济地位差别,使即使凭本事考上大学,有了过硬的城市工作和户口的农家子弟,也无法和城市干部家庭子女取得真正的平等,无法在精神上克服面对地道城市人的自卑,无法满足城市姑娘对他的经济要求,因此不得不黯然分手。高秀山后来选择了也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吴馨,虽然也有过一度的浪漫,也引起过农村老家亲戚朋友的赞叹和艳羡,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老工厂日渐衰败、头脑灵活的人纷纷另谋出路的人生选择中,他这个特别看重“铁饭碗”,不愿到南方“下海”,也不愿进重组后的合资企业的老实人,成为了时代的落伍者。微薄的工资不但买不起房,而且连给妻子买件好衣服、给儿子买个高档玩具都捉襟见肘。在老婆的冷落,儿子、岳母的鄙视中深切体会到了钱这个东西的厉害:“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啊!无奈中只有放下架子,到李惠芹和丈夫在省城开的茶叶公司去打工。经济状况虽然好转了,但面对还是农民身份的昔日恋人的发达富足,内心的另一种自卑、凄苦又向谁言说?

文学鉴赏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古今中外汗牛充栋的爱情作品中,给一代代读者留下强烈印象的,往往总是那些通过人物曲折复杂的命运变化既涵纳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与文化冲突,又真实细腻地表现了人性在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爱情追求与道德束缚的两难抉择之间徬徨犹豫、苦苦挣扎的灵魂颤栗,让读者感知人生的艰难与复杂的作品。《人生》和《栀子花开》就属于这类小说。高加林、高秀山虽然因种种原因放弃了纯朴的爱情,但他们情感、精神深处对美好爱情婚姻的渴望并没有终止。正如李大钊所说的“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正是由于爱,人生才有意义,才能不断地进取。然而对于这两个在物质和出身上先天不足的人来说,寻求美好的爱情婚姻是何等的艰难。

在高加林当上县委通讯干事,并以他的勤奋苦干和出众才华很快一鸣惊人时,黄亚萍的感情世界不平静了。这个县武装部长的独生女儿,从小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养成了任性、要强的性格。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理想爱情,对一般人视为生活准则的道德规范,她满不在乎。她很快义无反顾地割断了与张克南的爱情关系,向高加林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对高加林而言,黄亚萍自然比刘巧珍更符合他的情趣理想,然而,此时的高加林已失去了选择幸福的权利。由于他在被下调民办教师的人生低谷中,未能把握住自己而急促地接受了巧珍的爱恋,所以如今当他有了更美好的爱情选择时,巧珍便成了他感情上、道义上无法卸去的一个沉重包袱。他要么割舍亚萍,遵从传统道德规范,与巧珍委曲求全地过下去;要么置父老乡亲们的道德谴责于不顾,与黄亚萍投入理想、浪漫的爱情生活。这种选择是痛苦的,因为高加林在思想上是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他既不能心甘情愿地恪守传统道德、放弃美好爱情,也不能为了爱情而无视传统舆论的谴责。经过几番揪着自己头发往墙上撞的撕裂灵魂的痛苦搏斗,高加林选择了后者。因为“高加林与黄亚萍之间燃起的爱情火焰达到了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性爱高度……他们之间的确有着弥足珍贵的爱情本身的内容”。[2]然而他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一选择在他已经付出了道德和良心谴责的代价后,还要再付出从云端跌落到黄土地这更为沉重的人生代价!

高加林和高秀山,他们出身寒微,从前辈那儿继承的只有贫穷和悲酸。这种先天不足的条件,无疑严重影响了他们在事业前途与经济条件上与同龄人的竞争力。才华难以伸展、抱负无法实现,自然只能在低层苦苦地挣扎。这种人生境遇又决定了他们在青春岁月不可能寻找到与自己才智相匹配的理想女性,只能勉强凑合成婚。然而,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寒门才俊是埋藏在泥土中的金子,他们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机缘,才能露出自己的光彩。一旦社会给他们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他们便能使自己的人生变成一出光彩夺目的活剧。这时,名誉、地位自然接踵而来。但同时痛苦也随之产生:他们在低层被迫建立的本就不相配的爱情婚姻,这时更显出双方的巨大反差!从个人层面看,双方文化修养、社会地位距离越大,越难有共同情趣,越难产生融洽爱情;从社会层面看,一个人的配偶状况往往是他自身价值、地位、能力的某种体现。因此,一个婚姻不如意的人,即使事业很成功,他的人生也是有缺憾的,不完美的,甚至是饱含着深刻痛苦的。所以加林和秀山在事业上站稳脚跟后,便都自然而然地遇到了重新选择爱情婚姻的矛盾和困惑。然而,对这些寒门才俊来讲,重新选择谈何容易!实践证明,这比他们开拓事业不知要艰难多少倍。因为“富易妻”这个传统文化中最具杀伤力的道德武器将粉碎他们的一切粉红色浪漫幻想。

《人生》问世后,人们对高加林的爱情选择颇多诘难,甚至连高加林自身也受到舍弃巧珍的良心谴责;《栀子花开》中高秀山舍弃李惠芹后长久的自责、愧疚,父母乡亲们背后的议论,无疑都与这种传统道德批判的怪圈不无关系。阎连科《大校》[3]中的军官汪洋、赵家桥,

47

之所以宁可忍受无爱婚姻的煎熬、痛苦,也不敢迈出离婚的步伐,也正是慑于这一道德批判武器的威力。

高加林、高秀山这两个寒门才俊,之所以一个从城市落荒而逃,一个在城市活得那样艰难凄惶,最根本的原因是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巨大反差,以及这种反差导致的农村人在城市、城市人面前强烈的自卑。高加林进城掏粪遇到的羞辱,进城卖馍的失败,被清退回农村时主动决绝地割断与黄亚萍的关系,皆缘于此。高秀山呢,在这方面遇到的矛盾、尴尬更多。小说开始,本来是兴致勃勃地与恋人闵洁赏雪景、打雪仗的高秀山,在邀请女友一起回老家过春节遭到拒绝后,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听完这句话(闵洁嫌高家太远),高秀山心里顿时涌起一种自卑的东西来,他认为这并不是‘远’产生的原因,而是他们之间有某种天生的距离。”[4]在其后的生活流程里,高秀山面对闵洁父母、面对吴馨家人时这种自卑心理多次出现。那么,在这些文化素养不如他们、社会地位也并不比他们高多少的城市人面前,他们为什么总是自卑呢?因为他们出身农村。他们二人的自卑并不是个体的心理现象,而是整个农村人在城市人面前自卑的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

农村人为什么会在城市人面前自卑呢?这可是一个无比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中国历史上,城市市民的社会地位并不是一直高于农民的。传统封建思想重农轻商,把“耕读传家”作为人生的根本,认为人生在世要么努力读书,“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从此当官从政、叱咤风云、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如果没有读书的条件或天分,那就应该安分守己地耕田种地当良民,“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即使到了工商业越来越发展,城市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二十世纪上半期,普通市民的社会地位也并不比农民高多少,农村出身的人除了极少数通过读书、从军等渠道进入仕途外,绝大多数并不以在农村为耻而千方百计想进入城市。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农村青年渴望进入城市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以至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人生》这部小说和高加林的命运其所以在当时引起那么大的社会反响,便与这种社会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在人们心目中的反差为什么会越来越大了呢?说到底,就是城市比农村、市民比农民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优越所致。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高加林、孙少平等农村才俊和帅红兵、刘青(《北风那个吹》中的主人公)等千千万万城市知青千方百计(甚至不惜自残)也要脱离农村、摆脱农籍,导致了高秀山这样的农籍大学生即使进入了城市,也仍然在城市人面前感到低人三分,不由产生出自卑心理。

城市比农村、市民比农民社会地位的优越最主要体现在下一代的谋职就业上。自从实行了农业户口与城市户口(或叫非农业户口)后,在谋职就业奔前途时农村与城市青年之间一下出现了一条巨大的鸿沟,虽然都是生活在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城市和农村青年的命运一下就有了天壤之别!对那些有才华、有抱负、不满农村封闭的现状,想跨过这条鸿沟,进城发展事业前途的高加林等农村青年来说,这条鸿沟就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正因为这些原因,农村人在城市人面前才会自卑,高加林才要想尽一切办法脱离“农籍”,高秀山在工厂不景气很多人都另谋它就时,才死死地抱着所谓“铁饭碗”不放手。而且,多年形成的经济现状反差和文化心理差异,使高秀山这样的农村才俊即使上了大学、进城当了工人、干部,在城市人面前还是难免自卑。

所幸的是,中共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把关注弱势群体,缩小城乡差别,建立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根本理念,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福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实质性的好转。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深入,农民政治经济地位将逐步得到提高,城乡差别将逐步缩小乃至最后消失。到那时,农民在城市人面前的自卑将真正消失,过去困扰高加林、高秀山等农村青年们的在谋职就业、爱情婚姻选择等方面两难选择的苦恼也不再成为问题,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姚维荣.路遥小说人物论[M].新加坡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贺智利.黄土地的儿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3]阎连科.小说选刊[J].北京:1998,(3).

[4]戴吉坤.栀子花开[Z].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4).

48

理想爱情与现实社会

理想爱情与现实社会 喜欢并不能作为一种婚姻的选择,不能仅是因为喜欢就认定对方是你爱的人。爱是双方的,所以叫两情相悦。而喜欢可以是单方的,没有限定。喜欢是简单地,所以喜欢也可当作是一种欣赏。但爱通常都是由喜欢转变的,喜欢也是爱的前提基础。只是当你把喜欢当成爱时或者作为婚姻的选择时,通常得来的是痛苦。因为相处之后才发现不是爱,而这时已经纠缠其中,不能自己,所以很多人痛苦就是把最初的喜欢、好感当成爱。 只有当你懂得爱是两个人时,当你明白两个人在一起是要有共同思想价值观,对生活和人生有共同观念以及追求时,你才会对一个人正确地作选择。 社会上,大多数失恋的人,都是因为当自己遇上一个喜欢的人时,不能理智。很多人觉得,抵抗不了这种喜欢的感觉。 其实,每个人都有对爱的渴望,为什么? 因为人生有爱,心灵才会有所慰籍,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心才会感到安定; 只是当你不能理智的去选择爱时,你这种对爱的渴望,会使你不管不顾,所以很多人都是先爱了再说,先拥有再说,认为结果不重要;认为结果不重要,是因为你此时眼里只有那种对欲望的渴求,使你根本不去看结果,而当你拥有之后,这种欲望降低了或消失之后,你就会清醒,你就会看到结果,而当结果不是你想要的那种结果时,你就会痛苦,你就会迷茫。为什么? 因为你当初的那份渴求,正是反映你内心的脆弱,因为不想或怕失去而去拥有,所以不管不顾。那么,这种脆弱也会在结果到来时又显现。实际上,脆弱一直都是在的,只是很多时候,结果没有来时,你自己没看到而已。

所以,准确地说,是因为你内心脆弱或者是对自己的放纵;因为不想控制自己的感性,任由感性去出发; 感性通常使人舒服,因为感性不需要控制;而理性通常使人痛苦,因为它要控制,控制是因为它看到了你的感性不现实。 所以说,理性是人不可缺少的东西。它虽然痛苦。但它确能让你与现实结合,而只有当你的想法与现实结合时,才是真实的;真实的东西才是长久的!所以理性能使你明白你想要的。 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面对很多事情,内心都不会受到干扰。就比如说爱情,当你遇到你喜欢的人时,知道只是自己喜欢或者彼此间喜欢,但如果没有相爱的基础时,你就会放下;因为理智使你明白什么能要,什么不能要,你内心就不会有不甘心、不情愿,你不会有痛苦或恨怨,你就不会执着了,你有的只是一种释怀。 什么样的释怀? 喜欢一个人,很难解释。它可以是前世的一种因缘;也可以是今生身体内的一种灵性相互吸引;也可以从物理分子角度讲,彼此间有某种潜在互相吸引; 而我们并不需要去思考太多喜欢的原因。我们要懂得的就是:喜欢与爱的区别。喜欢是简单地,没有限定,但喜欢又是爱的前提基础,而爱的前提基础是:两人共同的生活观念和人生价值观。所以如果没有爱的基础,应该把喜欢当作是一种欣赏。切不可放任这种喜欢的感觉,从而使自己失去理性。也因为你内心脆弱才会去放任,而当放任之后,将来所面对的结果,只会让你更脆弱和痛苦; 所以爱情要理性;

从跨国婚姻看中西婚姻爱情观差异_图文.

从跨国婚姻看中西婚姻 爱情观差异 ——以女星沈丹萍与德国丈夫乌韦跨国婚姻为例 目录 1. 背景 (1) 2. 案例:女星沈丹萍与德国丈夫乌韦 (1) 3. 婚姻爱情观差异 (3) 3.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3.2 求稳与求变 3.3 奔放与内敛 3.4 婚姻第一与爱情第一 4. 身边的跨国恋 (5) 5. 跨国恋离婚现象 (6) 6. 总结与建议 (7) 1. 背景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加入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在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各国交流频繁。世界各国的文化趋于融合,由此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化。从保守,传统逐渐走向开放,过去难以接受的事情也能够试着容忍。同时,西方文化在世界得到了很好的传播,许多西

方书籍、电视和影片在中国出版、放映。在这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跨国婚姻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不过,从许多跨国婚姻可以看出,跨国婚姻中夫妻两人更容易产生争吵和矛盾。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中西方婚姻爱情观的差异。下面我们以一个跨国婚姻案例加以说明。 2. 案例:女星沈丹萍与德国丈夫乌韦 沈丹萍是中国80年代当红女星,曾主演 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乌韦是德国人, 当时任外文出版社编辑。 号称“跨国恋”第一人的沈丹萍,1983年 嫁给了德国人乌韦,两人已经携手走过25 年,并有了两个女儿。

乌韦跟沈丹萍在一起后不久,签证面临 着到期的问题,于是他向沈丹萍提出了求婚,表示如果不结婚的话自己就必须返回德国,也就意味着不会有机会再见面了。可是当年的沈丹萍只有23岁,刚开始与乌韦恋爱,于是她对乌韦说让她考虑两年时间,并表示中国都是这样子的,没有一谈恋爱就结婚的事,她要考验乌韦的感情,还表示结婚将无法继续自己的演艺事业。听到这样的回答,乌韦吓坏了,十分不理解,说:“我不会让你考验我两年,也不会等你。为什么你谈这件事时像做买卖一样:我可以跟你结婚,但是我要考验你多长时间,但是我要拍几部戏。你应该说,我愿意跟你结婚,我可以 拍几部戏吗?”说完连声再见都没有,转身就走了。第二天一大早,沈丹萍一开 门突然看到乌韦在自己的宿舍门外候着,一脸的憔悴,对她说:“不管你跟不跟我结婚,但是我不能没有你。”也正是这句朴实的话,深深打动了沈丹萍。 后来,沈丹萍答应了乌韦的求婚。但是在80年代,与外籍人士结婚需要得到父母的签名同意。沈丹萍的父母对德国人的印象不好,认为德国人特残忍,是“法西斯”,坚决反对他们的婚事,并且警告沈丹萍说:“要么不要跟乌韦在一起,要么就不要再回家!”在这种情况下,沈丹萍写了一封将近10页纸的信给父母,坦诚讲述了自己与乌韦的感情。最后获得父母的同意,签上了名字。然而,每当父亲走在街上,都觉得抬不起头,因为80年代时人们认为所有嫁给外国人的都是作风有问题的女人。而且在她们家的胡同里,大家对这桩婚姻都是不认同的。 婚后,夫妻两人在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篇一: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国婚姻家庭观 中国婚姻传统历来就是父母做主,子女的婚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子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父母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无论子女多大,如果依然单身,父母会认为自己的义务还没有完成。分析原因,我认为源于中国的父亲单系制度,就是说中国世袭以男子算的,女子出嫁后也就是出家,进入另外一个家族,娶进的媳妇要融入新的家族,处理婆媳、妯娌等众多的关系,好的儿媳妇不仅是儿子的福气,也为整个家掌脸。所以说选择子女的婚姻选择权在父母,尤其是男子,女子因加入外族选择的慎重性减弱。 这种婚姻意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爱情不顾一切,在中国也许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育,夫妻外出挣钱务工,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教育,

明显大家庭观的表现。但是也忘记了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养不教父之过。西方婚姻家庭观 西方社会是重视个人的社会,家是短暂性的抚育社群,子女到能自立的时候,就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生育社群。而在西方的婚姻传统中,也是非常的自由,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干涉子女的选择。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西方则主要重视感情。在婚后,中西婚姻生活中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的婚姻家庭注重"柴、米、油、盐",而西方则更重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及性生活的质量。在教育方面,有一部分中国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给父母来抚养,而在西方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认为教育下一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篇二: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汉语1001蔡亮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基尔·凯丝勒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

中外恋爱观差异调研

中外恋爱观差异的调研 恋爱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社会上甚至有“恋爱至上主义者”,以恋爱的追求为人生的最高目的。这种观点固然过分,但也从另一面说明恋爱的可爱与尊贵。当今社会的恋爱观,既有西方文化恋爱观的影响,又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恋爱观的痕迹。将中西方恋爱观作一番比较,应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味的事。 在西方人眼中,恋爱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恋爱,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所以西方人将宗教家的天堂,称之为“永远的蜜月”,即是此意。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所以一次真正的恋爱,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一次真心的恋爱,会使人大死大活一番,确使人有脱胎换骨之感。此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无不重视恋爱,甚至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感与激情。歌德每经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是此证。 中国人亦深知恋爱的美妙,但更知恋爱不能仅囿于生理的范围,所以将恋爱与孝悌、礼义相配合。中国人以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婚姻。一旦订亲,虽然男女双方从未见面,或仅见过一面,但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所以不免要经常猜测、揣摩、打听,这样,心有所属,终身有托,时间久了,仍会有相思之苦,仍会产生纯真的恋爱。虽然没有西方人那样有形的恋爱对象,但无形的对象更易使人联想,使人美化对方,更易产生一超尘脱俗的纯粹美感。“恋爱使人高尚”,中国传统的恋爱方式仍会使人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且比西方人更刻骨铭心。 其次,中国人的恋爱观中,不仅男女双方要亲密无间,水乳交融,而且要爱中有敬。爱而敬,使爱的境界得以拓展。西方男女夫妇只是爱而恋。只有爱恋,没有敬意,容易使对方视我为他的私有财产,产生一占有欲。更要命的是,视对方为我所喜爱的物品,平日里固然可以像喜爱收藏物一样予以欣赏、把玩,一旦时过境迁,不再喜爱对方,自然可以弃她(他)而去,像抛弃一件物品一样毫不可惜。此所以西方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只爱无敬的恋爱观之弊端。试想,我们对自己尊敬有加的长辈、领袖或偶像会轻易抛弃吗?忍心轻易抛弃吗?恐怕不会吧。不仅不会,而且对我们所尊敬的人,还要追随一生,效仿一生。

爱情与婚姻

爱情是一种理想,婚姻是一种现实,把两者混淆在一起,得到的是迷茫与孤独. 当谎言战胜真理时,你得到爱情. 当真理战胜谎言时,你得到婚姻. 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那是爱情. 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那是婚姻. 要维持婚姻,你必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要维持爱情,你必须睁大双眼.(看看有没有别人来横刀夺爱) 爱情的最终意义就是结婚,而婚姻却是终结一切的意义. 爱情有意思,婚姻有意义. 爱情是合法的欺诈,婚姻是合法的抢劫. 当所有人需要爱情时,就会有人发明婚姻. 爱情加幸运等于婚姻. 爱情和婚姻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爱情有尽头吗?是婚姻吗?还是婚姻才是展开另一段爱情的开始呢?每个人对于爱情的“下一个阶段”观念不同,有人觉得婚姻是爱情坟墓,也有人认为婚姻是爱情天堂!研究探讨爱情与婚姻关系的郭淑凤与白建修老师,以心理分析层面来介绍,到底爱情与婚姻之间有着什么微妙的关系。 婚姻,在人类社会学中是家庭的基础,而构成这个基础的条件就是爱情,以爱情为基底走入婚姻,除了一些特例不在讨论范围内,一旦有了婚姻的法律效力,男女双方的身份不同了、有形与无形的枷锁似乎也加上身,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觉得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好像走入了婚姻,开始没了自由,彷佛从原生家庭走入另一个责任更为重大的家庭,但反过来说,因为有了爱情的基础,自己组成的家庭,那种压力是一种甜蜜负担,爱情或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婚姻在爱情中的定位 很多人在一开始陷入爱情时,多半都有着一种被“迷恋”的感觉,当遇见了对方,可能因为外型、个性等特点,在你心中创造了足够的“电击”,让心中的“爱的感应系统触动了,那种有人关心、有人仰慕、有人欣赏的感觉多么美妙啊!但根据研究发现,那是因为脑中分泌了PEA苯乙氨这成分,它可以使人快乐、兴奋、充满冒险刺激,可惜的是这成分在人体中存活的时间不久,通常两年或是更短。 相处的时间久了,那种“迷恋”的感觉渐渐消失,紧接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判断这份恋情是迷恋还是真爱,白建修老师表示,迷恋通常是瞬间发生的,是一见钟情,真爱则是基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爱情现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如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开放程度等的迥然不同。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已经逐渐落伍僵化。时代要求结合中西爱情观的可取成分。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关键:中西方传统爱情观不同之处原因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本文试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从中西方传统爱情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与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 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次要的。由于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中国式爱情”的关键在于婚姻。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如果没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二人受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前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这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二、不同的表现 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社会甚至还赋予某些物品(如绣球)具有公开的择偶功能。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3.对性的看法

婚姻与爱情 黄小山 演讲稿

《婚姻与爱情》 黄小山 古代有位美女,她嫁给了一个矮、矬、穷。她整天站在窗边以泪洗面,终于有一天,她与从楼下经过的一个高富帅一见钟情。她认为,这才是她要找的爱情,她要摆脱旧的婚姻的枷锁,于是她一狠心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如果此事发生在今天,潘金莲大可不必去杀人,她只要委托我做律师,打一个离婚诉讼即可解决。武大郎其实也用不着死了,兴许他可能拿到一笔可观的分手费。潘金莲为什么要杀死武大郎,因为她认为她与武大郎之间已经不存在爱情了,而她和武大郎之间的婚姻成了她追求新的爱情的绊脚石。 三十多年前,我削尖了脑袋考入北大,研究法律、研究哲学,但至今其实我一直解不开一个谜,那就是爱情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婚姻又是个什么西西,而这个东东和这个西西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南南北北的关系。 我的人生经历和我的直觉告诉我,爱情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一种信仰、一种向往、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信则有、不信则无。什么海枯石烂,什么白头到老,那不过是诗人的一种浪漫情怀和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欺欺人。正所谓秀恩爱死得快,古往今来多少钻石爱情到头来都变成一盆狗血、一地鸡毛。有时夫妻之间爱与不爱的转换速度之快,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那婚姻是什么,婚姻其实就是一种契约,你谈恋爱,说穿了就像是合同谈判,你初吻是一种合同的意向,你交换定情物更像是一种合同定金,你结婚登记其实就是一个合同的签订,入洞房是合同的履行,离婚那是合同的解除。婚姻最大的敌人是什么?是欲望。人类的欲望与生俱来,无穷无尽,那么怎么办?不停地去离婚,肯定不行,因此我们必须需要一个东西,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来控制我们的欲望,那这个东西就是诚信和契约精神。 其实婚姻很简单,婚姻就是喂马、劈柴,就是关心粮食和蔬菜,就是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其实用他的生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温馨的、真实的婚姻的画面,海子是疯癫的,他捧着两本书《圣经》和《瓦尔登湖》到长城的起点去寻找爱情,而海子又是幸福的,当他的身躯躺在长城起点下,这片土地上的时候,当他的头颅枕在那冰冷的铁轨上的那一刻,我相信,海子他找到了爱情。 《人性的力量》 黄小山 今天,我来到这里要跟大家谈谈人性,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前的十字路口,我们遇到了很多很多的社会问题,有人感慨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问题时代,雾霾问题、水污染的问题、物价问题、住房问题、垃圾围城问题等等等等。 其实问题多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我们有一些人我们不能够以一种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理智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而一味的、无端的骂、扯着嗓子骂、抡开膀子骂,破口大骂,你还别说,骂得出彩,你的人格就得到了提升,你的微博就平添了气质,你的粉丝就成千上万的增长,你就俨然成了一个民间的意见领袖,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时代,一个靠骂人就可以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爱情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婚姻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婚姻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一、中西方爱情观不同的表现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二、中西方婚姻观不同的表现 (一)结婚目的的差异 所谓婚姻目的,即男女双方想经由建立婚姻关系的方式而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一方面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另一方面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传宗接代,即“继统”。当然,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这种传统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男女青年往往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极富传统的社会,要使爱情变为婚姻的主要目的,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其一是坠入爱河的恋人希望恋情有个完满的结果;其二,寻找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在个人主义极为流行的西方社会中,结婚只是两个个体的结合。而结婚的基础是爱情和两性相悦。在他们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低质量的婚姻。由此可见,追求真爱乃是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因此,我们说西方人的结婚,是个人的权利;中国人的结婚,更像是对家庭的一种义务。 (二)择偶标准的差异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致使中西方文化在择偶的标准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来看,最要紧的是身家清白和门当户对。身家清白,往往是男方对女方要求的条件。父母替儿子选媳妇,首先调查清楚女方是否属于本分人家,因为他们认定只有这样人家出身的姑娘将来才可恪守妇道,孝敬公婆,使家庭和睦。至于门当户对,则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长替子女择偶特别讲究的条件。在中国古典的爱情小说中,穷秀才和富家小姐的相爱总会遭到最强烈的阻

理想爱情和现实婚姻

理想爱情和现实婚姻 许多人认为,爱情是一件多么神圣,多么美好的事情。 许多人觉得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寻找另一半,寻找那美好浪漫的爱情,把爱情看作生命的全部,憧憬着美好的爱情,当爱情来临时,就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比如,两个人恋爱时,那女孩会把自己真实的一面隐藏起来,可能本来泼妇型的性格会变得温柔体贴,可爱动人,装着一副贤妻良母的样子,每一次跟男孩约会前,都会细细的把自己打扮一翻,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跟男孩……..而男孩呢,也会变得体贴,对女孩嘘寒问暖,当男孩生病时,会守在女孩身边伺候,还不停地哄着女孩吃药,男孩会留意女孩的需要,然后不经意地送给女孩……….人的一生有很多时间都是戴着假面具,恋爱就是这样,恋爱中的男女,都会把自己的优点展示给对方,也觉得对方温柔体贴,感到幸福温暖,以为找到自己的真爱了,特别是热恋中的男女。 每一对新人在踏进婚姻殿堂的时候,都会得到一句真诚的祝福,白头偕老,相爱永远。但爱一时容易,爱一生一世真的很不容易。婚后的生活跟婚前截然不同,婚后,男女双方真正的一面就会表露出来,女孩不会像恋爱那么温柔可人了,像个泼妇的样子,对丈夫呼前唤后,也不会特意去打扮,觉得没必要,在家散发的也不会去打理。。。。而男孩也不会对女孩那么体贴入微了,甚至对她爱理不理的样子。。。这样,冲突,争吵,冷战就出现了。。。。 现实的婚姻还包括一样:物质,现实生活中,金钱是很多年轻男女的择偶条件,有没有车子,有没有房子。。。成了我们熟悉不过的话,特别是女孩,这就给男孩带来了无可避免的压力,现实社会没办法。至于把爱情想象得那么美好,神圣的一件事,很可能是我们看的爱情偶像剧看多了,过程都是恋爱,结局一般是“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却没有婚后他们怎么幸福生活在一起,幸福生活,也得需要物质支撑啊!我们都看过《泰坦克尼号》这部经典的爱情电影,结局是男主角死去了,试想:如果男主角幸运没死的话,结局是跟女主角生活在一起,我们都知道,男主角穷的响叮当,连自己都养不活,女主角跟了他,温饱都没解决,他们还会幸福的生活下去吗? 所以说,一般婚姻都要有物质支撑的,婚姻就是柴米油盐,当两人为生活的小事出现摩擦,冲突时,我们只能做到尽量去经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幸福不会被生活的平凡与琐碎磨掉,幸福是双方的体谅、包容和不离不弃,生活摩擦,也会聪明的解决,男人懂得宽容女人,女人懂得谦让男人,女人也要懂得自己本分,自己受尽千般宠爱,也要为男做饭,洗衣。要知道自己的男人希望自己是怎样的女人,做到他需要的那些,就会幸福。 爱情真的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简简单单的相依相守,过于追求心中的浪漫和理想中的爱人,只会让自己受到伤害;避免刺伤的误言或无谓的争吵;平时多结交结家庭生活朋友;多交换对家庭生活的各种意见;夫妻两人也需不时 爱情也好婚姻也好都得靠感情来维系,感情需要共同去耕耘,浇灌 培养,能够开花结果,如果多些理解,宽容,谦让彼此关爱,摩擦自然会少些。爱,意味着彼此的忍耐和付出,如果这样的话生活一定是快乐,幸福的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 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 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

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试论当代中国婚恋中浪漫与现实的关系1

试论当代中国婚恋中浪漫与现实的关系 摘要:本文对当代中国婚恋中浪漫与现实的关系研究进行梳理。现实与浪漫之间的关系,是人们长久以来乐此不疲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各方学者和专家不断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很难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在当今社会,二者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价值扭曲,社会现实中常常出现有关现实与浪漫背道而驰的现象。那么,如何妥善处理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适应当代中国婚恋中浪漫与现实的关系,使两者之间和谐相处,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的问题。通过对这一婚恋关系研究终极意义的说明,由此引发我们对当代中国对这一方面研究的原因进行阐述,探讨对当代中国婚恋中浪漫与现实这一关系更加详细的分析与说明。 关键词:婚恋关系浪漫爱情现实婚姻 婚恋是指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男女良性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 不仅受人的自身人格特质的影响,更多的还由社会环境与行为等因素所决定的。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浪漫与现实关系的基本看法,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 在当代中国婚恋中,爱情是浪漫的,婚姻则是现实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相信爱情也是这样。浪漫到底是什么呢?当然是在你生日的时候送你玫瑰花,在重要的日子里和彼此一起度过,但同时也是最简单的一句天冷加衣,别忘记吃饭。自己的温饱问题不解决而耍浪漫,往往很不靠谱。一段爱情可以注重偶尔的浪漫,却需要现实物质基础去长久的维系。然而,从实际出发,解决好自己的恋爱婚姻

问题,这比什么都重要。 一、浪漫爱情与现实婚姻关系价值取向的内在联系 浪漫的爱情和现实的婚姻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自由恋爱在开始阶段,一般都是浪漫的,男女双方在初次接触以后,都有一种神秘的、怦然心动的、幸福无比的感觉,而且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男女双方都会信誓旦旦,海誓山盟,表示永不变心。这就是爱情上的浪漫情怀。一般来说,经过热恋之后,双方都认为爱情成熟时,就会步入婚姻的殿堂。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应该说婚姻是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就絕大多数人来讲,恋爱不就是为了找一个终身伴侣吗?因此结婚就是恋爱的必然结果。结婚并不意味着爱情的死亡,而是爱情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浪漫爱情与现实婚姻关系价值取向的相互矛盾 未婚夫妻的浪漫爱情结束了,夫妻间的现实爱情开始了。结婚以后,夫妻都必须面对许多实际问题,比如工作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收入多少的问题,油盐酱醋的问题,房子的问题,生儿育女的问题,教育子女的问题,媳妇与公婆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巩固和发展夫妻之间的爱情,使夫妻生活更加和谐和甜蜜。面对这么多实际问题,不采取现实的态度行吗?残酷的现实很快把爱情摧残得面目全非,曾经的浓情蜜意迅速转化成越来越激烈的争吵。爱情和婚姻,其实是两码事。非要说清关系的话,应该说爱情是婚姻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没有爱情的婚姻不会幸福,而只有爱情的婚姻,则严重不靠谱。爱情可以是仰望天空,可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英文版)

Compariso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Views On Love Definition and place of love Western countries: ?Love is the first, and men in love can sacrifice(牺牲)everything, and the woman in love also will give up everything. ?In western literature(文学)love is a kind of irresistible(不可抵制的)power. ?The admired(羡慕,赞美)is a perfect angel. China: Chines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marriage and despise(轻视)love。 love is more than the relationship of two persons. even if the special felling disappeared between them ,there is still a great chance that they choose to live together their relationship is not just about themselves, but the whole family including the child, parent, relatives, etc The choice of marriage partner Western countries: ?The choice of the sexes and marriage partner is based on love, regardless of background(背景), family, age, social status and other considerations. ?With emotion(情感,情绪)get close together. Without it ,they are divided (分裂的). China : Many factors are considered Eg: ?The Romance of Western Bower(西厢记) ?Impressive Plot(情节): Zhang Junrui had to meet secretly with Yingying, who was waiting for the moon over the Western Bower, by climbing over the wall into the garden. yingying is the daughter of a rich businessman , however,zhang is a poor intellectual. ?Their love was enthusiastic(热烈的)and sincere(真诚的,诚实的), but unacceptable.

周国平谈婚姻-周国平-人生与哲学

周国平谈婚姻-周国平-人生与哲学 主讲人简介: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博士。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于永恒》,散文集《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迷者的悟》、《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纪世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内容简介: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么婚姻到底是不是爱情的坟墓,我们能不能避免让婚姻成为爱情的坟墓? 婚姻确是个难题。性别是大自然的一个最巧妙的发明,但是,婚姻是人类的一个最笨拙的发明,自从发明了婚姻这部机器以后,它老是出毛病,我们为调试它,修理它,伤透了脑筋,但是我们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于发明一部更高明的机器,能够足以应付得了大自然那个最巧妙的发明。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我们因为不了解而结婚,因为了解而分离。我们结婚的时候太不了解了,一了解就分离了。什么时候结婚合适呢?有人就说年纪轻的时

候还不到时候,年纪大了就过了时候。没有一个时候是合适的。英国的剧作家小说家箫伯纳,有人问他对婚姻有什么看法?他说,太太没有死的时候,对这个问题不能说话。看来要说的就是不能说老实话,对这个问题不能说老实话。德国的哲学家尼采说过一句话,他说过有一些男人悲叹自己的妻子被人拐走了,大多数男人悲叹自己的妻子没有人肯拐走。总之,嘲笑婚姻的话很多,婚姻也确实是老是出毛病,那么到底婚姻难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会老出问题呢? 两性关系由三个因素组成,一个是性,一个是爱情,一个是婚姻。性追求的是快乐,爱情追求的是理想,婚姻又讲的是现实,所以这三个东西实际上老是发生冲突。婚姻的困难就在于要把这三个不同的东西把它统一起来,确实是挺难的事情。婚姻本来是一种社会制度,它的主要的功能,从历史上来看一个是经济,早期是作为一个生产的单位,后来现在起码还作为消费的单位,另外还是一个生产和教育后一代的单位,主要是这么两个功能,但是现在我们在这些功能之外,还要加上性的功能,性的快乐主要在婚姻内部解决,还要加上爱情的功能,要很理想。有的人就说了,说这个是不是对婚姻要求太高了,对家庭的要求太高了,它的负荷太重了。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 的 爱情观和婚姻观 : 班级: 总计:18页 完成日期:2012年7月2日

目录 前言 (3) Abstract (5) 摘要 (6) 关键词 (7) 文献综述 (7) 1、《傲慢与偏见》爱情观与婚姻观研究.. 7 1.1《傲慢与偏见》的爱情观 (7) 1.1.1奢华与享乐的爱情观 (7) 1.1.2与现实相结合的感情 (8) 1.1.3充满理智与浓厚感情的爱情 (8) 1.2《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9) 2、结论 (15) 随笔 (16) 参考文献 (19) 作者简介 (22)

前言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一部早期作品。 简?奥斯丁是英国小说史上最著名的女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再现了18—19世纪之交的社会关系和风貌。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锐的洞察力,展现和描绘了小村镇里的人情世态,以及她周围小天地里中产阶级的绅士、淑女间的婚姻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诙谐轻松,富于喜剧色彩。英国著名作家斯哥特称她为“英国摄政时期最明锐的观察家”。 简?奥斯丁擅长描写青年男女的感情纠和婚姻嫁娶,并着力刻画男人和女人感情和理智的冲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属《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叙述了四桩不同的婚姻,并以这四条婚姻为主线,情节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故事时而扑朔迷离,山穷水尽;时而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误会百出,冲突迭起。在这部作品中,奥斯丁通过贝纳特太太对待五个女儿的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展现出乡镇中产阶层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和取向,进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即为金钱、财产和地位因素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奥斯丁用理性又刻薄的语言讽刺了那些只靠金钱来维护婚姻的人。小说男女主人公最后美好的结合,透露出奥斯丁对婚姻观念理想化的追求和诠释:她反对为金钱而结婚,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把男女双方真正的感情因素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中西爱情观对比(官方版)

中西爱情观对比(《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的第一篇便是这首爱情诗《关雎》,可见美好的爱情在很早很早就被人们推崇。 仔细看看、对比中西爱情,不难发现,对待爱情的态度,中国人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压抑式的自我消磨,而西方人却是狂风暴雨式的放任激情、席卷一切,包括理智甚至生命,要死要活的对吧?伟大的诗人歌德谈过N次恋爱,每经过一次恋爱,就写出一首好诗。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外国的爱情小说格外注重人物的语言、外貌等等的描写,中国的爱情小说也就特别注重对人物眼神、神态、动作的描绘。 西方人崇尚爱情至上,爱情是生活和生命的全部,中国更多的联系到了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和社会理想,人生抱负,大家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 侧重点不同:西方作品多追求爱情,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作品多讲述离愁别恨,悲欢离合。 中西方爱情小说的差异还表现在结构与内容上。表现爱情时就多用语言描写,常常是男主人公大段大段的表白或者以书信方式的独白,诉说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赞美之情;中国的爱情小说尤其是古典爱情小说往往忽略男女主人公相恋的整个过程,总是一笔带过,而把笔墨集中在他们爱情所受的阻力以及他们由此而做的抗争上。由此中国的爱情小说往往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思想意义、是外观型的,通过个人的要求(爱情)与社会的矛盾来反映某种现象。 中国的爱情讲究从一而终,矢志不渝,西方爱情在这方面倒不是很注重,罗密欧先是对罗瑟林倾心不已,后来见到朱丽叶后,又爱得要死要活的;中国的《铡美案》,背叛了发妻秦香莲,被视为负心汉的代表。 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一见钟情在西方比较普遍,而在中国传统的爱情之中,基本都是日久生情,慢慢两情相悦,《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从同窗做起,感情日渐深入。 大家都知道美国著名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白马王子充满爱的神情一吻可以使白雪公主死而复生,而它最早在中国上映是情节被改了,小矮人安葬白雪公主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压载白雪公主身上,把毒死白雪公主的毒苹果从她喉咙里压出来了,于是白雪公主又活过来了,真让人哭笑不得~ 共同点:无论是梁祝化蝶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看出我们都想冲破传统观念,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最后都为爱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西方类似冰岛不少国家的离婚率非常高,但同时他们国民的幸福指数却也很高,一般我们认为离婚率高意味着社会也会十分的不稳定,但我想,国外缺少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这种夫妻之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种夫妻间应当互相尊重的意识,他们只把婚姻当做一种仪式,享乐之用。 近二十年间,随着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交流日渐增多,中西方文化也在不停地交流与碰撞,使得中国社会本来就不稳定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动荡,所谓的一夜情,同性恋啊,越来越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彷徨迷茫,爱情也被很多现实因素绑架,很多人都在呼喊这个年代爱情的缺失,都在呼唤爱情,我始终相信,邪不胜正,其实很多对爱情持否定态度的言论更多是借助网络的病毒式传播,一些无聊的、受过一点伤便顾影自怜,难以自拔的人的发泄,我们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我们应该做的是,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人生高度、观察能力,珍惜眼前的拥有,勇于表达自己的真情,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包括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的爱情的~

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 论文提纲 前言 一、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 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 2、西方的爱情婚姻观 二、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表现 1、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 2、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 3、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 4、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三、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表现 1、结婚目的的差异 2、择偶标准的差异 3、婚姻中的夫妻关系 四、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的根源 1、民族文化 2、社会开放程度与女子地位 3、求变还是求稳 结束语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 摘要:从爱情的表达方式,对爱情的的态度,维持时间,和追求爱情的自由度阐述中西方爱观差异的表现。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针对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以及夫妻关系的差异表现进行中西方婚姻观分析。借鉴西方婚姻爱情观中的积极成分,最后形成一套适合当代中国自身的新型婚姻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婚姻观 前言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爱情观也是文化的部分,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婚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仅使人类得以生息繁衍,而且也丰富了人类生活的感情世界。从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 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中国古代就有许多颂爱情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有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其君子好逑”之绝唱,有梁山伯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传说。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在古代的中国婚姻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算是私订终身。许多夫妻在结合以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勿说双方之间有爱情了。结婚后,有幸的话,夫妻情投意合,感情日积月累,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如果不幸,夫妻二人只是同住在一间屋子里共同生活的人而已。家境较为宽裕的家庭,丈夫还可以纳几房妾,妻子为换得有妇德的好名声不得不忍气吞声或黯然神伤。古代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因此妻子和丈夫之间是从属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夫妻之间的感情就不是平等的感情。没有离婚制度,只有男子能休妻。古代的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人口是家庭重要的资源,婚姻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繁衍后代。古代中国人的爱情,婚姻,家庭这几个概念是密不可分,相互重叠的。因此中国人崇尚终生不渝,常相厮守的爱情除了有主观意志外,也是有着客观 原因的。 2、西方的爱情婚姻观 古代西方的阶级等级制度也森严,婚配也讲究“门当户对”,可是在爱情的追求上就相对的大胆和自由得多。首先,在配偶的选择上,个人有相对的自由。青年成年后,可以进入社交圈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宴会舞会。以这些聚会为平台,男女青年可以选择自己的配偶。当然,由于这些聚会大多是由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参加,因此,婚姻的对象也很有

爱情是理想的一辩

爱情是理想的pk爱情是现实的 马克思对于爱情的定义: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 爱情具有三要素:性爱、理想、责任 从中可以看出:爱情是生长于现实物质土壤中的理想之花,也即爱情需要有现实的物质基础但最终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是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爱情是以婚姻为归宿的,美满的婚姻从来都是爱情的理想。即使是失败的婚姻也蕴含的最初美好的理想,只是在相处的过程中只看到了现实的鸡毛蒜皮或者柴米油盐而忽略了它的精神层面——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实现,共同的价值获得,因而不懂得磨合不懂得经营而葬送了婚姻。 爱情以共同生活的理想为目的,以共同的理想实现为生长的基础,本身又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我们怎么能只停留于现实的层面而不说爱情是理想的呢? 理想的定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是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理想的特征有:现实可能性、实践性、超越性、阶级性、时代性。 让我们来看看爱情的特点吧,它完全符合理想的这些特征:爱情是理想的,但它却是有现实可能性的,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接触了解,经营磨合,甚至是柴米油盐的琐碎,有时还夹杂着磕磕碰碰的争吵,但真正的爱情,一定能够在琐碎和繁杂中升华成为一辈子的相知和相守,升华成少年夫妻老来伴的相濡以沫。爱情是理想的,它是在男女双方共同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但是这种培养一定是以男女双方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为基础的,只有这样,爱情才能长久而不是一过保鲜期就消失了。爱情是理想的,它具有超越现实的精神气质,它超越时空,超越年龄,超越身份和财产,超越一切的阻碍,只要有精神的共鸣,就能产生爱情。当然了,爱情的实现是现实的,是有社会、阶级、和时代条件限制的,而这已经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我们讨论的是爱情是什么样的,而不是爱情的实现是什么样的。 大家在困惑的什么是理想的爱情,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因为我们的立场是爱情是理想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从这个角度说,爱情没有理想不理想之分,只有爱情的结果理想不理想。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爱情本身的属性和本质出发来。 柏拉图认为,爱情是被分割以后的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原本是合体的那个另一半,这个观点符合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效应,即认为爱情是自我在对方身上的投射,这个投射是更完美的自我,所以我们选择对象常常需要和自己相似的或者是互补的,这个更完美的自我投射,本身就是一种对自我发展的理想。

相关文档